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多篇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多篇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多篇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1

前言:“就業”是大學畢業生面對市場進行自我定位,從而自主選擇職業的過程。

在中國,隨着“嬰兒潮”和“大學擴招”導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使該羣體面臨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並被賦予了多層次的社會意義。 通過宏觀層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經濟的快速收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對人才需求產生髮化;新職位的湧現對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斷增加;高校雖然在擴招,但學科的重複建設,以及擴招過程中與市場需求的錯位,都在客觀上增加了就業難度。

就業市場供求雙方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高校因自身體制限制而對行業發化和市場要求的反應遲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和壓力。就此,我們小組對大學生就業形勢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一、調查目的

掌握湖在校大學生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瞭解和看法,更好的瞭解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二、調查對象與手段

1、調查對象:鄭州華信學院大四學生

2、調查手段:本次調查採取的是網上調查。通過同學相互通知。瞭解大家的就業形式。參加調查的同學有100人

三、調查時間:220年1月15至1月25日

四、調查內容

大學生多當今就業形勢的看法,根據當今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擇業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間的表現對就業的影響。

五、調查結果 1、普遍大學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擔心就業。

調查發現,100%的大學生對當今就業形勢都存在一定的瞭解。其中認為當今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大學生高達67%。另外,普遍大學生都關注就業信息,且出現對就業過憂現象。從大一就開始關注就業信息的大學生高達45%,還有22%的學生在大學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就業信息,只有3%的學生在大四時才對就業信息進行關注。

2、、大學生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

從調查發現,普遍大學生對就業城市期望都較高。在調查的人羣中,希望到發達的大城市工作的人佔65%,願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願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們對就業的收入期望也較高。對於到小城鎮工作,大部分大學生都不願意,只把其作為後不選擇。調查人羣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資都在2000元左右,而對於1000元以下的收入沒有人能接受。

3、就業依賴性大

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薦,而並非自己的自薦與介紹。其中認為通過熟人介紹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學生高達85%,通過學校推薦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六、調查結果思考

1、對就業信息關注

在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程度都很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大部分大學生都處於失業狀態。而當今的信息媒體較為廣泛,在校大學生對社會的接觸較多,對社會就業形勢的瞭解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較完善,是學生能較清晰的瞭解當今形勢。

2、對職業的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城市位置與社會地位),內在價值因素(發展空間和興趣愛好),外在價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職業選擇會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見下圖),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數被調查者的首選,接下來依次才是發展空間、興趣愛好、城市位置、社會地位。導致這結果可能是由於當今社會過多的追求拜金主義,而缺乏了對工作內在價值的思考,對自身價值實現的思考。就業觀滯後。

3、就業依賴性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求職都存在一定的依賴性,普遍認為靠人際關係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導致此結果的可能原因是:當今社會由於人才市場較為飽和,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各用人單位對應聘者有多重選擇。在這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為,形成了一種靠人際關係上崗的潛規則。

七、結經驗體會

針對本次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小組經討論,就關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嚴峻形勢,提出以下建議:

1、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是不少就業崗位並非人滿為患,既存在着“人找崗位”的現象,也存在着“崗位找人”的現象。針對此,我們應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改變他們只選擇在大城市就業的思想。讓大學生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不能只把職業活動當成謀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視個人素質的培養

就業與擇業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為基礎。大學生要實現順利就業,就應當樹立獨立生活意識,克服消極依賴思想,充分利用大學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牢專業基礎,鍛鍊能力,提高素質,完善自我。一個人有了真才實學,能夠適應多種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業。

3、提供完善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能使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具有更深的瞭解,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對此,學校應多對學生開展開展就業指導。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2

為更具體、準確地反映大學畢業生畢業時的狀況,本次調查將畢業生被調查時的狀況分為10類,每一類畢業生所佔的比例如表1所示。

從被調查的畢業生總體統計來看,畢業生畢業時“已確定單位”的比例為43.5%,“升學”與“出國/出境”的比例合計為16.8%。如果將表1中第1~6項均視為“確定去向”的話,則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達到了71.9%。

從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就業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就業率最高,均為86.2%;其次是專科生,為79.7%;本科生的就業率最低,為67.4%。

從性別之間的比較來看:男性大學生就業率顯著高於女性。男性大學生就業率為77.3%,女性為65.9%,兩者相差11.4個百分點。性別差距主要體現在“已確定單位”和“自主創業”兩項上,男性分別高出9.8和1.3個百分點。

從學校類型的比較來看:高職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就業率最高,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為75.4%;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就業率最低,僅為44.3%。

從學校所在地的比較來看:東、中、西部地區高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西部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率遠低於東部和中部。東、中、西部高校的就業率分別為80.3%、74.0%、58.1%。

起薪比較

收入是反映就業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本次調查中,由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起薪進行了估計。為了排除奇異值,我們只統計了月起薪在500~20000元之間的觀測值。統計結果顯示,2013年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算術平均值為3378元。

畢業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越高起薪越多。從算術平均值看,專科生為2285元;本科畢業生為3278元;碩士為5461元;博士為8800元。

第二,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男性為3579元,女性為3094元,兩者相差485元。

第三,學校類型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211”重點高校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為3793元,高職院校為3291元,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為2610元。這一結果表明學校層次高並不能直接帶來高收入,收入差異主要因學歷、職業、就業地點等而不同。另外,統計結果也與所選樣本有關。

第四,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京津滬為5419元,東部地區為3148元,中部地區為2882元,西部地區為3167元。地區之間呈現中部低、兩頭高的特點。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88倍。

第五,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平均收入最高,為3791元;地級市的平均收入為3033元;縣級市或縣城的收入平均為2656元;鄉鎮和農村的收入分別為2518元和2485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53倍。

第六,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科研單位4620元;(2)三資企業4420元;(3)高等學校4025元;(4)國有企業3703元;(5)國家機關3536;(6)其他事業單位3195元;(7)其他企業3121元;(8)醫療衞生單位3030元;(9)中國小2983元;(10)私營企業(民營、個體)2914元;(11)鄉鎮企業2347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97倍。

第七,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企業管理工作、專業技術工作、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別為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業和服務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的收入居中,分別為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收入分別只有2577元和2386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56倍。

第八,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為4501元;(2)金融業為4181元;(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為3770元;(4)房地產為3590元;(5)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為3576元;(6)文化體育娛樂為3469元;(7)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3310元;(8)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為3285元;(9)採礦業為3221元;(10)衞生、社會保障與福利為3109元;(11)教育為3090元;(12)建築業為2956元;(13)製造業為2935元;(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為2907元;(15)農林牧漁為2876元;(1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2736元;(17)批發零售為2718元;(18)居民服務為2708元;(19)住宿餐飲為2600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73倍。

就業滿意度

由於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選擇權,因此畢業生對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滿意程度較高。在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中,有13.7%的畢業生對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滿意;51.1%的畢業生感到滿意;32.4%的畢業生感到一般;2.5%的畢業生感到不太滿意;只有0.4%的畢業生很不滿意自己的工作。

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之間存在差異:博士生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碩士生,再次是專科生,本科生的滿意度最低。

第二,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在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第三,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城市越大滿意度越高,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級市,第三是縣級市或縣城,第四是鄉鎮,在農村就業的滿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國家機關;(2)高等學校;(3)科研單位;(4)國有企業;(5)三資企業;(6)其他事業單位;(7)私營企業(民營、個體);(8)其他企業;(9)醫療衞生單位;(10)中國小;(11)鄉鎮企業。

第五,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7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2)企業管理人員;(3)專業技術人員;(4)商業和服務人員;(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6)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7)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第六,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2)農林牧漁;(3)文化體育娛樂;(4)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金融業;(6)教育;(7)房地產;(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10)建築業;(11)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12)採礦業;(13)批發零售;(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15)衞生、社會保障與福利;(16)製造業;(17)居民服務;(18)住宿餐飲;(1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此外,性別之間、學校類型之間的就業滿意度差異不大。

就業分佈

根據已經確定就業單位者的回答,2013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分佈狀況如下:

第一,按就業地區劃分:在京津滬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2.8%,在東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46.0%,在中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22.2%,在西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9.0%。

第二,按就業地點劃分: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工作的畢業生佔52.6%,在地級市工作的佔33.4%,在縣級市或縣城工作的佔11.2%,在鄉鎮工作的佔2.2%,在農村工作的佔0.5%。

第三,按工作單位性質分:11個單位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私營企業佔38.2%;(2)國有企業佔30.2%;(3)三資企業佔7.6%;(4)國家機關佔5.8%;(5)其他企業佔4.0%;(6)其他事業單位佔3.9%;(7)醫療衞生單位佔3.5%;(8)科研單位佔1.6%;(9)高等學校佔1.4%;(10)中國小佔1.2%;(11)鄉鎮企業佔0.6%。

第四,按工作類型劃分:7個工作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專業技術人員37.7%;(2)商業和服務人員16.2%;(3)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12.4%;(4)企業管理人員11.6%;(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10.9%;(6)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4.7%;(7)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0.9%。從分佈結構看,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類型比較分散,有5個類型的工作比例達到兩位數。

第五,按行業劃分:在19個行業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業順序是:(1)製造業為13.9%;(2)金融業為13.0%;(3)建築業為11.5%;(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為11.1%;(5)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5%;(6)教育為5.0%;(7)衞生、社會保障與福利4.9%;(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3.6%;(9)房地產3.3%;(1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為3.1%;(11)批發零售3.1%;(12)農林牧漁3.0%;(13)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3.0%;(14)採礦業2.2%;(1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6)文化體育娛樂2.0%;(17)住宿餐飲1.5%;(18)居民服務0.9%;(19)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0.7%。

前4個行業比例合計達到49.6%,接近一半。這4個行業分別屬於以下兩種類型:工業(製造業和建築業)、新興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金融業)。教科文衞體等事業部門合計佔比為15.4%。

就業影響因素

畢業生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如何,應該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供給和需求兩種角度綜合考慮,但是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只包含畢業生,因此統計結果只是畢業生的看法。問卷包含的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共有20種,調查統計結果中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排列順序為:1、工作能力強;2、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3、瞭解自己,揚長避短;4、瞭解求職崗位的要求及特點;5、形象氣質好;6、學歷層次高;7、應聘技巧好;8、就業信息多;9、學校名氣大;10、熱門專業;11、學習成績好;12、老師的推薦;13、朋友的幫助;14、親戚的幫助;15、往屆畢業生的聲譽好;16、學生幹部;17、擁有就業地户口;18、性別為男性;19、是黨員;20、送禮買人情。

上述統計結果表明,工作能力、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顯得最為重要。學校名氣、熱門專業、學習成績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間位置。親朋好友、黨員幹部、性別等與社會資本、政治資本、人口特徵等相關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職狀況

本次調查也對高校畢業生求職時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擇業意向 就業對每一位畢業生來説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們普遍重視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調查共涉及16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如下:1、發展前景好;2、利於施展個人的才幹;3、福利待遇好;4、工作穩定;5、經濟收入高;6、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7、工作單位的聲譽好;8、能獲得權力和社會資源;9、對社會的貢獻;10、工作自由;11、工作舒適、勞動強度低;12、工作單位的規模大;13、工作單位在大城市;14、專業對口;15、可兼顧親友關係;16、能夠解決户口問題。可見,畢業生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和福利待遇。

求職渠道 畢業生求職與用人單位聘用畢業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就業信息,並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向有關單位發出求職信息。已確定單位者的求職渠道被選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1、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發佈的需求信息34.0%;2、網絡招聘信息27.0%;3、父母、親戚介紹的信息8.8%;4、朋友或熟人介紹的信息8.1%;5、從企業得到的招聘廣告7.8%;6、在人才洽談會獲得的信息4.7%;7、實習單位提供的信息4.4%;8、專門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9、從職業介紹機構獲得的信息1.6%;10、新聞媒介的零散招聘廣告1.3%。

求職數量 在需要求職的畢業生中,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遞交過求職簡歷的單位數平均為12.9個,接受過面試的單位數平均為5.3個,曾表示願意接收的單位數平均為2.6個。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求職單位的數量與求職成功率有一定的聯繫,求職成功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平均求職單位數為14.1個,“待就業”者為9.9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參加面試的單位數為6.0個,“待就業”者為3.8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獲得接受的單位數為2.9個,“待就業”者為1.9個。統計數據還顯示出“待就業”者存在“有業不就”的現象。

求職費用 排除求職總費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異值後,2013年高校畢業生為求職而花費的相關費用人均為1766元。其中,求職簡歷的製作130元;交通費258元;招聘會門票142元;通信費用170元;購置服裝費313元;人情、禮品費用438元;其他相關費用349元。“已確定單位”者的總求職費用為1749元,而“待就業”者為1791元,説明求職結果與求職費用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聯繫,在求職過程中過分地增加支出並不一定能夠提高求職的成功率。

就業指導課程 從畢業生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或講座的幫助程度看,有8.2%的畢業生認為幫助很大,有19.0%的畢業生認為幫助較大,有50.4%的畢業生認為幫助一般,有15.3%的畢業生認為幫助較小,有7.1%的畢業生認為沒有幫助。

本次調查的樣本包括我國東、中、西部地區21個省份的30所高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和海南等9個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個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和寧夏等6個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點高校5所、“211”重點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職院校7所、民辦高校2所、獨立學院3所。每所高校根據畢業生學科和學歷層次按一定比例發放500~1000份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5060份。

在有效樣本中,專科畢業生佔22.4%,本科畢業生佔68.0%,碩士畢業生佔9.2%,博士畢業生佔0.4%;男、女畢業生比例分別為52.7%和47.3%。“985”重點高校學生佔19.9%、“211”重點高校學生佔9.4%、一般本科院校學生佔28.9%、高職院校學生佔28.1%、民辦高校學生佔7.7%、獨立學院學生佔6.0%。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3

1.畢業去向

調查發現,近六成畢業生選擇直接就業,與去年相比提高7.7個百分點。從學校類型看,財經類、政法類、民族類、農業類、理工類院校畢業生就業意願更強;而師範類、藝術類、林業類、語言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畢業生則更傾向於選擇繼續深造。此外,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已連續兩年保持在三成以上。師範類、藝術類、林業類、語言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選擇繼續深造的畢業生比例均高於全部樣本均值,分別為50.6%、44.6%、41.4%、40.4%和36.2%。從學歷看,86.8%博士生選擇畢業後直接“找工作”,比上年提高26.1個百分點;其次是選擇“繼續深造”,比重僅為9.4%,比上年下降8.5個百分點;另有3.8%的博士生選擇“自己創業”。選擇直接“找工作”的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分別佔43.4%和83.3%。

2.薪酬方面

調查顯示,醫學專業學生期望月薪最高,平均為12382元;藝術類、醫藥類學生期望月薪均超過萬元,分別為12115元、10674元。受訪的1686位應屆畢業生中,52.8%的畢業生期望税前月薪在5000-8000元之間,期望月薪平均值為7411元,換算成年薪為88932元,與2015年北京全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97616元比較接近。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對薪酬預期趨於理性。

3.理想就業區域

在選擇理想的就業區域時,選擇在北京就業的北京高校畢業生佔71.6%,雖比上年下降2.5個百分點,仍居就業區域第一位;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廣東和上海,分別佔畢業生就業人數的3.3%和3%,與上年基本持平。此外,政府積極引導學生服務國家,鼓勵學生到西部、基層、國家重點行業就業,2016屆選擇赴西部就業的畢業生佔8.2%,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已簽約或已有意向單位赴西部就業的畢業生佔5%,分別超過同期赴廣東、上海的畢業生比重2.4個和3.2個百分點。調查顯示,畢業去向地人數居前三位的依舊是北京、廣東和上海。調查結論認為,一線城市仍是畢業生首選的就職地。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4

近期,一篇名為《江蘇4萬20xx屆畢業生未就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或更嚴峻》的文章發佈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各大門户網站紛紛轉載,報道稱: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峯》報道,20xx屆高校畢業生離開校園已經有4個月了,20xx屆新的畢業生也已經開始考慮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蘇仍有4萬名20xx屆畢業生未就業。20xx年,新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3.2萬人,比去年多6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0xx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旺季已經來到,為了避免企業過早進入校園招聘而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多數高校採取措施,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求職旺季。據統計,從20xx年畢業生求職者人數突破600萬大關以來,求職者數量逐年增加,據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僅江蘇省xx屆高校畢業生就有53.2萬人,均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筆者從知名社會招聘網站前程無憂瞭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屆的畢業生由於在校園招聘中未解決就業問題,被迫把目光放到社會招聘中,而社會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這也導致很多畢業生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卻依然無法解決就業問題;此外,筆者還從上了解到一組數據,20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預計將達到700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0%,僅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就將達到65萬-70萬,不少應屆畢業生甚至願意自降身價,期望以降低薪資水平的代價求得一個工作機會。

對此,筆者在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等招聘類網站上整理出四條求職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做好職業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道路進行規劃的一個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更需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

在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一個時常困擾大學生的問題是:我要進入怎樣的用人單位?但卻很少有人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用人單位為什麼要聘用我?我怎樣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從營銷學的角度看,大學生要找到工作,必須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需求何在?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它不是教育機構,旨在讓你進去進修然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機構,因為悲憐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聖的社會職責。它是什麼?是勞動機構,是僱傭你進去“幹活”的,因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勞動從而以工資作為交換的合作方式。遺憾的是,不少大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廂情願地把用人單位當做配合自己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工具,喜歡就進去帶着,不喜歡就一走了之。根據上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大學生就業後一年內的流失率竟高達50%,兩年內更是達到了75%!

那麼,大學生在做職業規劃時應如何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呢?

二,大學生要清楚用人單位的員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應聘選擇前,大學生要認真分析一下:用人單位為什麼要招聘員工,希望通過招聘這些員工達到什麼目的,有哪些具體的招聘條件,用人單位的這些信息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是否吻合。千萬不要抱着“隨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換”的心態,那樣受傷的是用人單位,浪費寶貴光陰的是你自己。

三,大學生要了解用人單位的階段發展需求。

用人單位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重點需求,大學生要做的是思考並找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的方法,並努力身體力行。如果你能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而作出相應成果的話,你就有機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和重用。同時,在不同發展階段,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創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員工多幹少説,在迅速發展期需要員工邊幹邊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員工思考了再幹。

四,大學生要研究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單位有更好的發展,那就需要對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對用人單位的未來業務重點和崗位要求作出預測,並據此制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

總而言之,雖然20xx屆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但是隻要大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職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順利地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5

為深入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及存在問題,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國家統計局湘潭調查隊於xx年4月—5月組織專題調研,實地走訪了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等五所在潭高校,與就業指導部門負責人和部分大學畢業生就當前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方向開展座談、交流,並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勞動局等部門有關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調查中,嚮應屆畢業生髮放了無記名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36份。

據有關部門統計,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559萬,比xx年增加85萬,xx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破紀錄的611萬,預計今後三年內高校畢業生人數還將以每年50萬的數量遞增,還有100多萬曆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和社會上龐大的失業人羣,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加之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發展不景氣,據xx年2月16日新華網報道,僅廣東就有7萬家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很多企業招聘崗位鋭減,甚至開始裁員減壓,給處於寒潮中的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針對嚴峻的現狀,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個省(區、市)陸續出台了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府文件。6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台重要措施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就業;各高等院校更是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宣傳指導,力促學生就業。但是,各高校就業指導機構負責人普遍反映,求職人數的激增、經濟增長的放緩,使得09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着不同以往的難題。

1、企業進校招聘明顯萎縮,簽約率大幅下降。

據瞭解,往年10月,各大企業都早早地啟動了校園招聘計劃,各大高校內也因此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09屆畢業生的校園招聘在啟動期便寒意陣陣。在走訪調查中,校方人員介紹,xx年10-12月的校園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許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積極分子不見了身影,甚至有企業宣佈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據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統計,截至xx年底,來校招聘的單位約有200家,需求人數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單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數超過xx人,減幅分別為50%和33.33%。

xx年4月以後,經濟形勢有所好轉,企業進校招聘情況有所改善,加上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許多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學校也利用各種渠道,引進企業,積極推薦本校畢業生,招聘單位比xx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儘管學校工作有所成效,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正式簽約的畢業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個百分點;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正式簽約率約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調查問卷顯示,應屆畢業生正式簽約比例僅為10.3%,達成就業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也只有29.4%,兩者合計還不到40%,雖高於中國社會調查所xx年2月公佈的電話調查結果35.6%的整體就業率,但與社會保障部公佈的力爭xx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0%的目標還相距甚遠。

2、預期薪酬明顯下降。

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昔日的“天之驕子”們顯然在心理上已經完成了向普通勞動者的轉變。調查顯示,畢業生已經走出“要價”過高的誤區,預期薪酬迴歸理性。湖南科技大學江主任反映,本校應屆畢業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等高校畢業生也出現薪酬大幅下降的明顯趨勢。

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將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xx”(28.7%),只有14%的大學生將底薪定位在xx元以上,甚至有2.2%的畢業生表示願意接受“零工資”就業,這是以往沒有出現過的情況。各大媒體也屢屢報道,就目前來説,房價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兩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學生們求之不得。

3、結構性矛盾突出。

據調查,各專業大學生就業情況出現了明顯的“冷熱不均”現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專業就業比較緊俏,湖南科技大學的特色專業採礦、地質、路橋專業在5月簽約率已達到90%以上;文科、經濟管理類就業困難,以往的一些熱門專業,由於高校盲目擴招,導致供需比例失調嚴重,就業困難,由“熱門”變“冷門”,譬如外貿英語、計算機專業,尤其是學校知名度不高的畢業生就業困難。湘潭大學謝處長表示,由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該校英語、國際金融貿易、證券等專業受到的衝擊;往年房地產行業是招聘大户,但是今年受社會大環境影響,房地產相關專業就業情況嚴峻;而房地產部門表現不佳又直接導致了建築、施工設計行業的不景氣,導致這些專業的學生遭遇到以往沒有的“冷遇”;法學、中文、數學等傳統專業表現較差;生物、化學等專業就業情況相對穩定,最熱門的專業是市場營銷。

由於今年中央出台了文件,要求健全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大力改善農村衞生服務條件,到xx年,使全國每個縣至少有一所縣級醫院和若干所中心鄉鎮衞生院基本達到標準化水平,縣醫院原則上要達到二甲醫院水平,每個行政村都有村衞生室,所以今年醫衞類專業就業比往年好很多。農村的醫療改革使許多醫療機構起死回生,因此醫衞類專業就業不但沒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反而有所好轉,成為09屆畢業生中的幸運者。湖南職業技術學院曾老師介紹,今年本校有醫衞類畢業生2374人,已簽約和達成就業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許多專業望塵莫及。

4、就業呈現性別差異。

除了專業差異,高校就業市場還呈現了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的就業難度遠遠大於男生。調查問卷顯示,男生的正式簽約率為14.5%,已有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為35.5%;女生的正式簽約率只有5%,有意向未簽約的比例也只有21.7%。兩相比較,可以發現女生的簽約率和意向率都遠遠低於男生。面對殘酷的就業市場,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馬上就業”或者“繼續考研”,有21.7%的女生認為用人單位選拔不公導致自己求職遇挫。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餘老師介紹,雖然本校學生男女比例約為3∶1,但是建築行業都傾向於要男生,女生就業成為學校的棘手問題。

5、專科、高職層次畢業生就業情況明顯好於本科生。

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顯示,xx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平均就業率達到95.77%,從xx年開始全國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四年達到95%以上。今年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就目前調查的情況看,我們發現專科、高職層次的畢業生整體就業情況要明顯好於本科畢業生,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的整體就業率高出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近20個百分點。

專科、高職畢業生在對薪酬的心理預期和職業層次的要求都相對要低,而且很多專科、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本來就定位在實用型“藍領”人才,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動手能力,很多院校採取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等方式,使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建設廳的下屬院校,其建築類專業的學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設系統相關單位實現就業;湘潭教育學院對全日制學生實行訂單式培養,與廣東、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單位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為畢業生多方提供帶薪頂崗實習與就業平台。

6、定位城市,不願去西部、下基層。

雖然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多大學生轉變了觀點,不再一窩蜂的湧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東南飛”的景象也一去不復返,但是相當大比例的畢業生仍不願去西部省份,不願下基層工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7.2%的學生在求職時優先考慮個人發展機會,儘管有95.6%的畢業生表示贊成“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官”計劃,但是隻有35.3%的學生表示願意去西部或農村尋求個人發展,有45.6%的學生認為這會限制個人未來的發展,而且有35.3%的學生對相關措施的配套優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學xx年還有5名通過了村官考試的畢業生出於種種顧慮放棄了當村官的機會。

7、考研、“考公”熱持續升温。

在“找工作難,找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將目光鎖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務員(或是參加選調生考試)上,於是出現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軍和蔚為壯觀的考公務員一族。湖南科技大學今年有500多人蔘加研究生考試,是去年考研人數的近5倍。湘潭大學今年有847人蔘加了選調生考試。從大範圍來看,今年全國各地有77.5萬人湧向國家公務員考場,爭奪1.35萬個職位;今年湖南省公務員考試也出現了12.7萬人競爭4000崗位的情況;全國有124.6萬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試考場。湘潭市xx年、xx年公務員招考職位數分別為195、77,報考人數分別為3528人、3306人,考試錄取率分別為5.53%和2.33%,競爭激烈程度逐年加劇。浩浩蕩蕩的考試大軍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為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往年未就業或是就業不穩定的大學生。

8、就業難引發了明顯的社會問題。

一些學生遭遇多次求職受挫之後,容易引發焦慮、自卑、失落、懷疑等消極情緒,甚至出現了媒體上報道的就業不成而厭世輕生的慘案。調查問卷顯示,在求職受挫後有8.8%的學生個人生活態度比較消極,有16.9%的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懷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介紹,很多貧困生傾家蕩產舉債讀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擔心因學生們找不到工作,無法正常離校而帶來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於就業難,大學聯考棄考現象嚴重。據統計,xx年大學聯考報名人數約為1020萬名,比去年約減少40萬,約84萬應屆高中畢業生沒報名參加今年的大學聯考,這一方面是由於大學費用昂貴,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困難,新的“讀書無用論”悄然泛起,在這種情況下,重慶萬名貧困高中生自動放棄大學聯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6

一、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為同學們在今後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二、調查時間

20__年1月23日——20__年2月20日

三、調查形式

問卷調查並結合網上資料

四、調查論文

高校擴招的政策使大學生的人數飆漲,同時也對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形勢 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就業難早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畢業就失業”似乎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普遍心理。

對每個大學生來説,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鬥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我們展開了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問卷。

首先,對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及需求分析得知:在企業人士看來,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調整就業心態",而"學生提高職業素質"、"提高學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學生看來"提高技能"及"提高職業素質"是最主要的,"調整就業心態"反而並不主要。企業和大學生在這方面的認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現在人才市場是供大於求,而這這種情況不會在短時間內有所緩解,所以大學生就業時還是應該參考一下企業人士的看法,更多的來調整一下自己的就業心態。如今,"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瞭解"是困擾大學生求職的最主要因素,在這個因素上,企業人士和大學生有一定相同點。另外,企業人士認為"對社會缺乏瞭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擾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這與大學生的選擇有一定區別。大學生更傾向於"求職方法技巧欠缺"及"對企業的用人標準不太瞭解"是困擾他們的主要因素。

其次,在大學生個人心態及能力方面也進行了調查,由此得知以下幾點:

一、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的工作有擔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少了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總結照成這方面的原因:1.因為學生現在仍在安逸,舒適的校園中生活,對激烈的社會生活沒有足夠的瞭解。在經濟上仍依賴父母,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每天仍是如中學生活,上課、下課,對就業缺乏了準確的瞭解和認識。2.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到位。同學們表示,雖然學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只是泛泛的講些大道理,缺少了實際的操作能力。

二.大學生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瞭解,發現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應該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講誠信,善於協調、容易與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顯示,有60%的大學生認為造成就業難的狀況,除了社會壓力大,企業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問題還是在於自身的工作經驗的缺乏,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為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着障礙。在調查中發現,有57%的同學認為自我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關係是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並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瞭解。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並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瞭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三.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職業期望狀況。據調查發現,以往的學生對自己就業後工作的要求,無論是單位性質反面還是薪資方面,要求都比較高,但現在的就業形勢似乎不允許初出茅廬的學生有挑工作的機會了,大學生們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對於以後將從事非專業的工作,有61%的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單位給出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但在就業公司選擇時,有58%的同學希望可以再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對那些民資企業只有極少部分的同學表示會考慮,這也是大學生好高騖遠的表現,似乎也有點不切實際。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 儘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於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 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 並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二、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在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後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後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於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三、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瞭解現在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己的閲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7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研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研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研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研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研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説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研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説,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研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摘要本文論述的是大學生的失業問題,通過分析失業的情況和原因,得出相應的對策以及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種趨勢的結論。

關鍵詞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週期性失業、供求矛盾、市場缺陷。

正文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想就業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説都是很敏感的,我們大多數大學生讀四年大學無非是為了以後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我們有可能失業,這給很多大學生很大的打擊,甚至有損我們讀大學的積極性。記得我們社會問題研究老師對我們説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是這樣説的: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難道真的是企業不需要大學生了嗎?是啊,難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學生了嗎?不是的,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是結構性失業。由於學習期間社會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區域分佈等不適合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畢業時不能適應就業市場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順利就業。

二是摩擦性失業。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也有一定要求,由於雙方要求不一致導致畢業生沒有用人單位接收的情況。

三是週期性失業。週期性失業原意是指由於經濟衰退、總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業。我國目前經濟持續增長,並沒有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是隨着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社會對畢業生需求量增長速度滯後於畢業生人數增長,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5萬人,大約有35萬畢業生就業時未找到工作;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未就業畢業生人數超過50萬人;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212萬人,預計畢業時未就業人數將超過70萬人1。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和畢業時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還將急劇增長。畢業生就業人數的增加,促使畢業生就業市場發生了新變化,畢業生就業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使廣大畢業生面臨更加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為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實現均衡,否則則會失衡,導致就業難。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歷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適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致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非自願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低;圍繞高校、地區、行業存在不少就業市場,但是未形成較統一的大市場,導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搜尋成本較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分市場甚至秩序混亂等等。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較高成本,影響就業。當前買方市場中的不完全競爭會導致兩種現象:一是部分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二是一些畢業生被迫退出市場,形成周期性失業;市場信息不完全會導致摩擦性失業或結構性失業;市場進入和運行成本較高則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週期性失業。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單位,是市場不完善、信息渠道不暢通的直接體現。

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滯後,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這種現象隨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務措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距離由畢業生就業障礙轉變為就業動力還有不小差距。

第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增強畢業生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導向。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

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在就業市場上缺乏需求,形成結構性失業。高等學校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設置專業,有效地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就不一樣。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動手能力差,或是社會適應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素質教育強調個人素質的發揮,因而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克服摩擦性失業。

第三:着力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增強畢業生的擇業技能。

在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缺乏必要的求職技巧、擇業技能差是導致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原因。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作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着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客觀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於利用市場信息,善於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通過市場落實就業單位。

第四:加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要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標。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信息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國家、地方和高等學校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互相聯繫,互相補充,促進就業市場中的充分信息,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還要制訂相關規定,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有效的調控和管理是市場發揮優勢的重要保證。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於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為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統一規範,保證市場秩序。

第五:積極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處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的大學畢業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會發現,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積極引導畢業生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觀,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自覺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觀念,主動到基層就業。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大學是我們許夢和圓夢的地方,我們來的時候躊躇滿志,我們走的時候也絕對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雖然大學生難就業已成為一種趨勢,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絕不要就這樣失去了信心。或許我們以後找不到稱心的工作,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有我們來時的那顆火熱的心,把我們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要管以後會怎麼樣,只要我們在這四年內無愧於心,這樣就夠了,如果我們太注重結果的話我們有可能欣賞不到沿途的美麗的風景,畢竟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想通這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失去信心了,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現在,把什麼就業煩惱都拋到一邊,認真學習,我想這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篇8

學校:洛陽師範學院

院系:化學化工學院

作者:楊 宇 閣

第一部分:前?

摘要: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第二部分:調查形式與結果

2.1調查的對象和範圍

本次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觀調查,主要是利用大學生外出打工機會,調查打工所在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具體涉及到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就業方向期望、今後參與工作時所期望的資薪待遇等各個的方面。

2.2問卷調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學生所在各大工廠發問卷。調查為一對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還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發放。最後統一整理,分析。

2.3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勢的調查,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趨勢;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儘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讓大學生提高就業危機形勢,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新的規劃,儘量避免產生就業盲目性。

2.4問卷調查的結果

1. 你認為現在的就業形勢如何?

2. 您認為當前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多選)

3. 您將來想要到什麼樣的單位就業?(多選)

4. 您對就業地區的選擇是什麼?

5. 您對上述地區的選擇原因是什麼?

6. 如果求職較為困難,您對去基層工作是否願意?

7. 你進入畢業時期的去向?

8. 如果你現在去求職,你覺得你自己最具競爭實力的方面是?

9. 如果是自主創業,認為您最需要的是什麼?

10. 您所欲就業的類型是否與您的專業相符?

11. 您認為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途徑是什麼?

12. 請問你的擇業觀念是什麼?

13. 你期望你畢業後的工作薪資是多少?

2.5調查結論

1.大學生對就業前景關注度不夠

2.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對社會就業形勢不夠了解

3.大學生對自我認識不夠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

4.大學生的就業觀仍需改善,

5.學校、社會指導與輔助力度不夠

第三部分:調查分析

3.1大學生就業現狀認知與分析

3.1.1大學生就業形勢

據瞭解,相對於“史上最難就業季”2013年來説,220年,高校畢業生有727萬名,相對去年增加28萬,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可預計“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220年高校就業人數高達810萬;同時220年上半年全國民營企業有6.7萬家倒閉,故此教育部表示,220年畢業生總量壓力進一步增大,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用人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畢業生就業觀念仍需進一步轉變。

220年,中國經濟已悄然進入新“拐點階段”,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這使得我們面臨的經濟形勢更趨複雜,同時也受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轉型的影響。現階段,中國的經濟面臨通貨膨脹壓力、財政債務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多種壓力,使得政府下決心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內外環境的變化,使得220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成為大概率事件。

220年預計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回落,出口增長乏力,致使大量的企業減員或倒閉,加上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據有關統計,中國gdp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減少就業崗位100-200萬人。出口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有30萬至50萬人失業。

3.1.2 13、14年的就業率分析

2013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統計數據表明2013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呈現突出特點:兩頭高中間低,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就業率最高,均為86.2%;其次是專科生,為79.7%;本科生的就業率最低,為67.4%。

220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統計數據表明220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呈現突出特點:理科類就業率較高,就業率較高的前50個專業,就業率均超過了全國本科平均91.8%的就業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建築學、安全工程、地質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護理學專業,都是理科專業。

3.2 影響大學生未來就業因素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有64.7%的同學認為“應屆畢業生不具備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缺乏工作經驗,沒有競爭力”是最大的障礙,有45.2%的同學認為企業需要較高職業能力,專業技術人才,對 專業面太窄的應屆畢業生的需求總量減少,30.5%的同學認為學校的檔次影響了未來就業,32.6%的同學認為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互相溝通和了解不夠,還有21.2%的同學認為靠關係才能找到好工作。從這些資料裏可以看出來,目前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大學生自主能力和工作經驗得到重視,但仍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矛盾。

當前各大學校組織的各類校園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是為了鍛鍊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旨在更好的應對當前就業市場的挑戰。同時大學生利用假期休息等時間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工作、勤工儉學、打工兼職等,為自己將來的就業收穫經驗。

我們同學們處於一種動手能力差、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特別是各招聘信息上列出來的要求,只能勉強適應其中的一、兩條,有些同學基本上很難找到自己覺得能被看重的崗位,更談不上熟練、精通這樣的要求。

3.3大學生就業的選擇

3.3.1工作崗位的選擇

根據調查結果,55.2%的畢業生選擇了到工作穩定,福利相對較好的國有企業,這種就業觀也是比較理性的。50.5%的畢業生選擇先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所佔比例也有所上升。

關於工作崗位的選擇上,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是畢業生選擇的熱門企業。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不管選擇哪種企業,都要對公司有一定的瞭解,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學習、培訓的機會,實現自我價值,總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3.2大學生就業地點的選擇

調查數據顯示:省會城市或發達地區這樣的一二線城市在求職者的選擇工作地點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中小城市,然後才是家鄉縣級城市,另有相對較少人表示願意去西部相對發達地區,個別人選擇其他地方如海外。

選擇工作地的主要標準:過半數的人將個人發展機會作為首選標準。可見對於面林就業的學生而言,發展前景是首要考慮因素,然後是生活條件,宜居程度等。

這反映了大學生自身擇業的期望值較高,而且比較實際。他們一方面希望能有一個較高的工資收入和舒適的工作環境,另外又關注單位和個人發展前景,都顯得比較實際,沒有人願意去偏遠的地方。

3.3.3去基層工作意願趨勢

調研結果顯示明確願意不願意去基層工作的求職者比例都有下降趨勢,而表示可以考慮的比例卻呈現上升趨勢,表明求職者對於去基層工作的態度總體上視乎更模糊。

3.4大學生畢業時的去向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有52.2%的同學認為直接找工作就業,有創業想法的人數佔16.4%超過想考研的人數14.4%,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10.2%求職考研兩手準備,極少數人認為3.9%出國深造,也有人認為可以緩幾年。

在就業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大三起就開始憂心自己畢業後該何去何從了。擺在大家面前最為清晰的,是兩條路:繼續深造(考研/留學)和找工作。現在研究生擴招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深造的機會。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考研。千萬不要只是為了逃避就業的壓力。

對於求職的同學,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包括對就業需求的瞭解,對應聘公司情況的調查,就業心態的調整等。要把握好就業的主動權,只要能夠抓住機會,憑藉自己的努力,同樣可以獲得很好的就業前景。對於考研的同學,也應該做好兩手準備,因為也許會錯

過很多好的就業機會,所以也應該花點精力關注一下就業信息。

3.5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和就業途徑

調查結果表明,有56.7%的學生認為 “親自到用人單位應聘”是就業最有效的途徑,有49.3%的學生主要是“通過人才市場中介、網上中介或者學校網站”,這説明大學生正習慣於通過市場雙向選擇而求得職位。另外有12.5%的學生首選“依靠父母、親戚關係”獲得就業,佔25.3%的碩士和博士生選擇由“學校推薦”。總之,概括目前大學生就業的方式主要靠市場和父母的關係。從目前就業途徑的選擇看,網上擇業所佔比例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其作為一種就業的有效途徑,正越來越被大學生青睞。

在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方面,網絡中介成為了一種潮流。網上求職 可以極大地縮短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在溝通中的時間差。由此可見,實現資源共享,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建立職業信息資料庫,通過網絡途徑實現就業,是大學生樂意接受的一種方式。可以發現,在求職渠道上,社會招聘會、學校招聘會所佔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招聘會作為求職主要形式之一,在現在和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

3.6大學生就業觀念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64.5%的畢業生選擇了“先就業後擇業”的就業觀,這種就業觀也是比較理性的。先就業,是要求大學生擯棄陳舊擇業觀念,即盲目定位、期望值偏高的心態。通過先就業,在涉世之初積累社會和工作經驗,在工作中不斷進取,在社會競爭中發現機會,為以後職業發展和職業成功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3.7大學生期望月薪

調研數據表明:近一半的求職者期望月薪在3000-4000元之間,22.1%的求職者期望在2000-3000元之間,少數人期望在4000元以上或2000元以下。

儘管物價在上漲,但求職者期望的月薪並沒有隨之水漲船高,依舊保持與2013年持平。

第四部分:思考與建議

4.1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4.1.1結構失衡是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在時間結構上,大學畢業生供給超量增長在短期內超出了需求的增長,勞動力市場還需要時間逐步調整。近年來,經濟結構的升級速度加快,加快提升國民素質的需要,也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問題是大學畢業生供給增長的速度遠高於經濟增長。

在區域結構上,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選擇偏好差異與政府政策激勵上的錯位導致實際有效需求不足。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間與城鄉間差異,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很難對大學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較長的時期內,地區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將難以改變。

4.1.2就業容量小,就業人數多

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狀況與實際情況不相符,高校的擴招、企業的改革、我國中小企業太少(日本1.25億人但有中小企業660萬個,而中國13億人只有中小企業1100萬個),就業容量不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現等眾多的因素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嚴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4.1.3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用人單位也都把有相關實際工作經驗作為招聘的必要條件。但是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大學生自身認知度不高,

社會實踐能力缺乏,大學生自身素質不夠完善且有下降的趨勢,突出表現為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着障礙。目前的大學畢業生較多的只注重書面知識,興趣範圍也有限,這使得他們在競爭職位是難以勝出。

4.1.4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着誤區

1.大學生扎堆大城市

一些高校畢業生寧可成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蟻族”,也不願意到三線城市和基層就業,導致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且短時間之內難以改變。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就業機會也越多,發展空間越大,導致高校畢業生傾向於在城市、在東部地區、在高收入行業求職就業。多數高校畢業生仍然希望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希望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業,到中西部地區、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

2.不當的擇業觀

大學生就業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謂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崗位,怕麻煩,一有困難就怨天尤人;另外,不少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不少本科生希望到工資很高的公司就業,或者擔當公司的要職等,這些想法都不切實際。

隨着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軌,就業也勢必由精英就業向大眾就業轉軌。從大城市逐漸走向地方城鎮乃至廣大農村,從大企業走向中小企業是當今大學生就業的客觀趨勢。當前人才市場競

爭激烈,比較誘人的職位又有限定,但是畢業生卻大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為數不多的大城市,廣大的西部欠發達地區則少有人問津,部門方面畢業生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外資企業、政府機關等,對廣大的基層單位不願理睬。這充分反映當前大學生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最終導致已經畢業,但是還沒找到就業單位的局面,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自我設計過於理想化而與社會需求不對稱。

4.1.5就業制度上存在障礙

現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户籍制度、幹部人事制度與市場就業機制還不完全適應。以幹部身份和户籍為基礎的管理方式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統籌管理不協調,導致就業機會不均等,就業政策不平衡,畢業生在地區之間、企業與機關事業之間流動仍然存在障礙,畢業生身份轉換困難,就業渠道不暢通。

4.1.6學校對於大學生就業關注意識不強

許多學校熱衷於升格改名,辦學模式貪大求全,學術上急功近利,高等教育趨同性愈來愈強,競爭區間愈來愈窄。與此同時,學校對於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就業規劃力度不夠,同時現今中國的大學仍以學習為主,對於學生自主創業、自主實踐的鼓勵程度和推行程度都不夠。很多高校決策不作市場和社會調查,陷入閉門造車、一廂情願的境地,全然不顧市場需求的變化。

4.2大學生就業建議

4.2.1學生層面

1.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1) 正確就業定位。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要

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

2) 做到靈活就業。轉變到先就業、後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

行行出狀元,“幹一行、愛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

3) 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尋找與自身條件

相適應的、適合於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2.大學生自我能力的完善

1) 大學生應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當代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處理人魚資源的能力等。

2) 加強社會實踐。多多利用假期和週末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將

所學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

3) 藉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充分利用招聘會、網絡資源等途

徑,主動把自己的真才實學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自不易的就業機會。

4.2.2學校方面

1.改革教學過程與教育方法

教育過程與教育方法改革是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的融合各門各類知識,成為適應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複合型人才。舊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

2.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 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 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

3.召開就業講座,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學校應多開展類似就業指導的講座,積極提倡學生自主創業,進

行教育改革。加大對社會市場狀況的瞭解並將之用於教學讓學生從中獲得相應的知識。

4.2.3企業方面

1.招聘標準與程序的變動

1) 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為經驗論、為學理論,摒棄用人歧視。

2) 選人標準要合理。企業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

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説明書,細化崗位職責,制定合理選人標準。

3) 確定合理招聘程序。確定招聘考核程序,制定考核內容,再按考

核程序進行後,擇優錄用。

2.與學校的合作

加大與學校的合作。加大與學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踐機會,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4.2.4政府方面

1.就業措施變動與關注

1) 政府則應該完善就業渠道與途徑,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便利。

2) 應該增加對大學生就業的關注度,積極跟進報道大學生的就業情

況,從而讓大學生時時刻刻了解有關就業的相關情況,更好的做好就業規劃。

2.加強政策實施。

無論是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還是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崗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有相關的政策出台,關鍵是讓這些措施落到實處,讓大學生真正受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81eg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