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

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

我國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礎性,決定了義務教育必須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讓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優質教育。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確保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和構建和諧xx,意義十分重大。近年來,我區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措施積極,成效初顯。由於錯綜複雜的原因,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差距和問題也不容低估。當前,務必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努力實現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xx義務教育發展總體情況

(一)全區義務教育學校現狀

目前,全區有公立國小265所,1607個班,在校學生56898人。其中,農村國小234所,1068個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4.6個班,每班學生27人。在農村學校中,有村小176所,483個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2.6個班,每班學生17人,其中10人以下的小班佔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區國小31所,539個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17.4個班,每班學生51.2人,其中55人以上大班額和超大班額佔37%。全區有國中學校49所,676個班,在校學生32030人。其中農村國中33所,401個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11.4個班 ,每班學生33.8人。有城區中學16所,275個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個班,每班學生67人。

(二)近年來xx義務教育發展主要舉措

1、財政投入向農村教育傾斜。按照“三個增長”要求,財政對教育投入從20xx年8087.4萬元,增加到了20xx年的1.89億元。區財政每年投入1800萬元,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每年投入1500萬元用於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保障;每年投入500萬元,建立起了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等等。

2、通過“撤、遷、並、建、擴、改”等有效途徑,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以來,全區撤銷村小75所,遷建國小1所,合併國中3所國小1所,擴建國中16所國小156所。投資5300萬元,對165所中國小的10萬平方米危房進行了改造。

3、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在全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中,實施了學歷跨越工程,定期開展崗位業務培訓。對農村教師實施了地區補貼和工作補貼,財政為學校注入了醫保經費。對269名農村代課教師按政策規定及時轉為了公辦教師。

4、建立強校帶弱校的對口幫扶機制。有23所城區學校與46所農村中國小結為幫扶對子。

(三)xx義務教育發展基本評價

區委、區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為本、科教興區戰略,營造了義務教育發展必要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教育投入持續加大,辦學條件快速改善,師資素質不斷提高,全區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羣眾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滿意度逐步升高。但是,目前城區居民子女“入學難”,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等矛盾依然凸顯,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已成為xx當前熱點問題。

二、xx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現

(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差距過大

1、基本辦學條件懸殊

兩路、龍溪地區的多數義務教育學校,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具有佈局集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等特點,基本辦學條件按照直轄市主城區要求,校園校舍建設高標準,設施設備高質量,功能齊全配套,學校處處散發出濃郁的現代化氣息。分佈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積上的農村學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徵,校園校舍陳舊簡陋,設施設備不配套,與城區學校形成強烈反差。

2、師資素質差異明顯

城區學校規模大,條件好,吸引了大量農村骨幹教師“孔雀向南飛”,匯聚了大批高素質教育人才。據龍興鎮反映,20xx年以來,該鎮教師調入城區學校任領導和骨幹教師已達85人。城區教師編制充裕,學科教師配套,專科專任,專業水平普遍較高。城區學校經費充足,教師進修交流機會多,福利待遇好,專心教育,思想穩定。農村學校規模小,條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條件,骨幹教師大量流向城區。農村教師編制少,學科教師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師1班,在完小被迫多級多科上課,“萬金油”教師是農村學校的常態。農村學校經費緊缺,進修提高機會極少,福利待遇微薄,農村教師不安心農村,不安心教育,不求進取,已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一大障礙。

3、生源質量區別太大

在城區,市場經濟競爭激烈,進校讀書已成為城區兒童和少年成長的迫切要求,渴望學習,安心讀書是學生中的主流,生源質量普遍較好。城區學校條件好,農村優秀學生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大量進城“擇校 ”讀書。據區教委統計,20xx—20xx學年中,全區農村學生轉入城區學校達1419人。在農村,受市場經濟影響和農民所處環境侷限,尤其在義務教育出口被堵和不暢的情況下,家長和子女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忽視子女教育,學生無心讀書不在少數,農村學校生源質量一般不高。古路鎮中國小中,在校生有一半屬單親家庭、隔代親教育、暴力型家庭教育、溺愛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洛磧鎮中國小中,留守兒童達到40%,個別學校高達60%。

(二)區域間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

1、城區街道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

城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學校佈局不合理,城區居民子女入學難矛盾過於集中。在兩路城區,16萬人口的雙鳳橋街道,佈局中國小15所,配備教師936人,xx中學、實驗中學、實驗國小等多所名校在這裏薈萃,優質教育資源在此處高度集中。按區政府規劃,市級聯招學校南華中學也即將入駐該地區,雙鳳橋街道義務教育屆時將錦上添花。擁有12萬人口的雙龍湖街道,配備了3所完小、2所村小,“入學難”壓力在轉嫁給回興和雙鳳橋兩街道之後矛盾依舊凸顯。21萬人口的回興街道,僅1所中學3所國小,招生已達極限,學校不堪重負,大量適齡兒童和少年不能就近就地入學,嚴重影響社會穩定,早已亮起了“入學難”紅燈。屬在建城區的龍塔街道亟待增設規範的公立中國小,“入學難”矛盾也開始顯現。

2、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圍繞中心鎮逐步遞減

全區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主要表現在中心鎮的中學、中心國小集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多,吸引的農村生源多,“入學難”現象在一些地方開始出現。一般鎮和被撤銷的原鄉鎮政府所在場鎮的中國小校,集中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小,華鎣山等邊遠山區鎮學校顯得更少,村小是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最薄弱的地方。這些地方學校的辦學條件普遍較差,往往留不住教師和學生。

(三)校際差距兩極化

強校更強,弱校更弱,是我區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真實寫照。城區重點中國小校,象強大的磁石一樣吸納了較多優質教育資源,一年上一個台階,各自瞄準更高目標全力推進跨越式發展。地處兩路城區的五星國小,10.8畝地上承載着1874名學生,全部辦公室、功能室在強大的入學壓力下改作了教室,教師被迫擠在走廊裏辦公,學生只能分兩批輪流上課間操。回興中心校1626名師生,擠在102平方米的食堂就餐,男女廁所共98平方米,分別10和14個蹲位,課間10分鐘休息時間裏,學校必須安排男女各4名教師維持廁所秩序。龍山街道工農國小,實屬“都市裏的村小”,70年代的亂石牆瓦屋蓋教室,已成c級危房,常有垮塌危險,教室旁邊廢舊物品回收站噪聲干擾教學,周邊環境髒亂差目不忍睹。城區有這樣薄弱的學校,農村學校差距更大。龍興中心校地處禹王廟和龍藏寺兩大寺廟之間,讀書聲、頌經聲,聲聲相和,三分之二的校舍是瓦屋蓋,只有校長辦公室有1部電話機。普福完小的教師仍在清代建造的寺廟裏辦公。石船中學、梅溪國小、東山國小等一批學校因操場未硬化,師生體育活動長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功能室不配套,計算機老化不能用……,農村薄弱學校太多。

三、xx義務教育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現象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導致工業化、城市化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從而引導着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優先發展城區教育。同時,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教育資源十分有限,為了使現有資源效用最大化,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推進重點地區教育發展,加快重點學校建設,培育教育品牌,從而帶動整個區域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也是一定歷史階段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面廣人多,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扭轉散小弱的被動局面,只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第2篇】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盤活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強縣戰略,是我縣教育發展的宏觀戰略決策。近日結合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和調研主題,經深入全縣城鄉各中國小進行調查,並在認真分析我縣城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我縣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現狀分析

(一)全縣教育佈局概況

全縣幅員面積5678平方公里,轄6鎮兩鄉,82個行政村,216個自然屯,總人口24萬,其中農業人口10.7萬。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6所,其中獨立國中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完全國小11所,村級學校52所。在校學生17,108人,其中國中5,933人,國小11,175人。現有教職工2135人。全縣中國小校舍總面積15.1萬平方米,國小、國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縣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全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鄉義務教育得到了明顯提高。一是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維修、改建、擴建校舍63所、10.3萬平方米。全縣中國小d級危房全部消除,b、c級危房低於10%。10所國中有8所為樓房,11所完全國小有7所為樓房。二是農村學校佈局得到適度調整。採取撤、並、擴、建,聯等形勢,撤併中國小校38所、村級下伸點39個,佔學校總數的27.9%,全縣學校總數由原來的136所減少到76所。三是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大。新建多媒體教室15個,新增計算機480台,中國小生機比達到20:1。部分學校還實現了寬帶上網,教育現代化水平居全市農村上游。先後建成省一類學校3所,市一類學校7所、市綠色學校5所、市校園文化先進學校2所。四是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96.8%,本科率達到24.5%,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專科率為42.5%。培養了國家級優秀教師3人,省、市級優秀教師340人;省、市級學科骨幹27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6人。五是辦學質量穩中有提升。xx年,全縣國小入學率為99.8%;國中入學率為98.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1.5%;國小畢業率100%,國中畢業率99.5%。全縣國小畢業水平測試雙科合格率達到97.4%,國中畢業水平測試各科合格率達到87.6%。

二、當前我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問題

我縣城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鞏固“普九”成果的標準也在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人民羣眾對教育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不斷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對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於教育經費增長速度的相對緩慢,我縣教育資源短缺以及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性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制約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體化步伐。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長,但仍不能滿足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需要。農村生均公用經費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現代化程度越高,其運行及維護的成本也越高;隨着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實踐活動日趨豐富,學校開支增大;物價指數上漲。國家,省撥公用經費投入確實做到了逐年增長,但每所學校一年僅取暖費一項就幾乎佔去經費的50%,農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國小、國中的生均公用經費與學校實際需要仍有較大差距,無法滿足學校正常運轉,跟不上高位均衡發展現狀的需要,導致了學校硬件普遍“不硬”,農村中、國小雖然硬件設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但受公用經費高位增長的影響,普遍存在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中、國小圖書室、實驗室、電腦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級國小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桌子、一塊黑板的原始階段,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跟不上辦學條件改善步伐。

(二)城鎮學校班級“超載”嚴重。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隨着羣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強烈,加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免除,學生擇校現象增多,造成城區學校辦學壓力過大,出現大班額。目前,我縣鎮內3所國小及2所國中均存在大班額現象。其中第一國小平均班額59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實驗國小平均班額63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國中平均班額為54人,最大班額62人,最小班額41人。超過教育部頒發的每班上限標準近1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調整任務艱鉅。目前,全縣共有60所農村國小、311個班、6464名學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佔農村國小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佔農村國小的45%。以濃河鎮為例:17所村級國小、733名學生,校均43人,平均班額11.3人。其中有11所學校平均班額不到7人。最少的一個村級國小僅有3名學生。類似情況大多數鄉鎮普遍存在。隨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狀況急劇變化,全縣農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學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來越多,原來較大的村小變成了教學點,甚至出現了“空殼校”。由於村小普遍規模過小、生源不足,且分佈不均衡,導致了農村辦學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資源浪費較大。要完成農村國小的科學佈局,壓力很大。

(四)農村師資整體力量薄弱。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得不到及時的充實,青黃不接的現象較為嚴重。全縣40歲以上的教師佔教師總數的66.3%,其中45歲以上的教師佔48.6%。從總體上看,農村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比城區教師大。二是學科比例失調。“小科目”專任教師不同程度缺乏,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缺乏,面臨着難以開齊科目、開足課時的困難。三是教師地域分佈不合理。多數鄉鎮受學生人數減少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超編現象,而偏遠山區優秀教師又相對缺乏,部分教師多是“民轉公”,其綜合素質跟現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顯。

上述現象的存在,體現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種現象,使我縣農村中國小教育與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不相適應,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實處,嚴重影響着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設進程。

三、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實現城鄉教育教育一體化是建設教育強縣的必然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一體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加快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步伐,努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必須加快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要加大利用國家,省、市投入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資金的力度,按照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一次規劃與突出重點分層推進相結合的原則,適度調整中國小布局,建設規模適度、設施完備的農村中國小校。學校撤併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聽取民情,反映民意,條件成熟一所撤併一所,努力解決學校規模過小,班額、學生過小問題。力爭到xx年完成濃河、鳳山、三站3個鄉鎮33所中國小校調整。2022年完成清河、富林2個鄉鎮19所中國小調整。2022年完成祥順、烏鴉泡、xx鎮3個鄉鎮18所中國小調整。基本實現全縣農村義務教育佈局科學合理,學校功能完善的目標要求。

(二)促進交流,加快實施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工程。發揮縣內國中、國小優質教育資源多的優勢,實施名校帶弱校、帶農校工程,縣內國中和國小分別輻射一個片區,從硬件、師資、管理等方面向所轄片區國中和國小實施扶持,部分教師實行雙向交流、定期輪換;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一一結隊掛鈎,聯動發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和擔任領導職務,建立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輪崗、中心校教師到村小輪崗制度。通過名校輸出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幹部和優秀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提高農校、弱校的辦學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結合我縣現狀,目前可以通過“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農校”三種模式,藉助名校的資源優勢發展農村學校、改造薄弱學校、扶持新建學校,以名校帶動的方式,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行“小班化”試點工作,逐步破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吸引外來人口來我縣購房入學。

(三)統籌社會力量,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幫困助學工程。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統籌社會力量,組建“xx縣教育發展基金會”,實施“幫困助學工程”。切實保證每一個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城鄉貧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縣、鎮兩級政府設立“幫困助學”專項資金,不斷擴大全縣接受“兩免一補”的學生範圍。

(四)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實施農村優質師資建設工程。

整合城鄉師資力量,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認真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逐步推行師德誠信卡制度,家訪制度,將教師的師德表現作為聘用和確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支(送)教下鄉、集中培訓、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與農村教師結隊等多種形式,儘快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重點解決農村教師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等問題。整合教師繼續教育資源,強化骨幹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學歷水平、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城鄉教師專業發展的均衡化。

(五)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學校為龍頭,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為主體,按照“整體規劃、先行試點、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抓好“基本運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個關鍵環節,積極推進遠程教育的實施。逐步實現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具備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和閉路電視系統,建立中國小校園網,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通過寬帶接入實現“校校通”。使遠教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第3篇】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位於**自治區西部,1976年建市,面積1754平方公里,轄**、**、**三個區,全市總人口50萬人,有蒙、漢、回等25個民族。經過近50年的開發建設,特別是經過近年來的改革、調整和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為主體,第三產業和城郊型農業相配套的經濟格局,地區特色經濟的框架初步形成,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xx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562.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4.6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700元,分別增長15%和17%。

截止xx年底,全市有學校、幼兒園168所,在校生84256人,教職工7598人。其中:公辦學校、幼兒園67所,在校生70292人,教職工6246人。

二、**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成效、經驗

**市現有義務教育學校47所,其中:初級中學17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15849人,專任教師1480人;國小30所,在校生30593人,專任教師234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92人。

全市下轄三個區,沒有旗縣,農區面積與人口很少,且已完全實現城鄉一體化。消除了農業户口,農村學校基本已經融合到城區,學校建設管理與城區學校完全執行相同標準,不存在城鄉差異。

辦學體制上分三區、市直屬四塊,民族義務教育(1所蒙古族中學)和特殊教育(1所特殊教育學校)由市直屬管理,其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歸三區政府管理,實現了以區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管理體制順暢,責任明確,工作有序,發展良好。

**市黨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義務教育的發展,再加上多年來經濟狀況較好,全市義務教育整體水平較高,均衡狀態良好。1996年在**自治區率先實現了盟市整體'普九'達標;率先實現了城鄉一體化,消除了農户籍,整體改造了農村學校,實現了農村學校與城區學校一體化標準、一體化管理。率先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一直能夠享受同等待遇。近幾年,經過校舍安全工程的實施,全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的校舍條件及校園環境整體上又提升了一個檔次,校際間差距基本上得以消除。目前正在推行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和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大力推進學校設施設備配備,將整體上提升義務學校裝備水平,實現學校辦學條件的均衡。

師資隊伍整體良好。由於市區人口較少,居住集中,全市設立一個教師培訓中心,教師培訓從機構、制度、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形成了較完善的體系,常規繼續教育培訓、知識更新培訓、提高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以及分職能分類別的培訓均成為常態化,每位教師均能及時得到充電、提高。按照隸屬關係,市直及三區每年都有計劃地引進新畢業大學生及優秀教師充實到教師隊伍,並注重加強相對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師隊伍梯次連續,結構合理,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結構。根據實際,出高薪聘用部分名優校長,為薄弱學校增添力量。此外,各區還積極探索內部調整機制,制定激勵性政策,調整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經過幾年的努力,應該説全市師資隊伍水平在地區、校際間是均衡的。

注重並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嚴格落實國家規範辦學行為的有關規定,下力氣治理有關招生、收費、教學等行為。徹底消除了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校、重點班;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均實現了劃片、就近、免試入學;強化學籍管理,規範'小升中'分配手段和程序,遏制擇校現象也有明顯成效。所有學校均能按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按學科配齊各教師,學生的入學機會,升學機會均相對公平。同時積極探索實施改革,支持薄弱學校發展,近幾年實行的將一部分高中招生計劃按比例分配到各國中的改革措施,對促進薄弱學校的提升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市整體現狀看,地區、校際間的辦學條件、師資配備、課程實施、升學機會都應該是均衡的,但是,偏失的質量觀和盲目的擇校觀製造並助推着教學質量校際間的不均衡。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城市改造,城區居住區出現收入層次和文化層次羣體差別,收入和文化層次較好居民區的學生,由於家庭教育的基礎較好,其片區學校學生成績就好一些,客觀上造成了學校質量差別,這些學校就成了羣眾極力擇校的熱點,擇校又為學校間質量從輿論到事實差距的拉大,超了助推作用。儘管採取了許多遏制擇校的手段,但由於人際關係複雜性,擇校現象仍然很熱。目前,全市核心區內2所國中和3-5所國小擇校熱現象比較突出。

四、對策和建議

1.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我國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行了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以縣為主,分級管理,省級政府統籌的體制後,對推動義務教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義務教育現狀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細化各級政府的責任。如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投入分擔比例,各級政府制定政策的權限。特別要強調頂層設計,對長期難以解決的,地方各級政府及基層羣眾認識不統一的,關係到教育大局的,一定要強化頂層設計,出台統一政策,標準等,如,義務教育質量的標準,義務教育均衡的標準,經費投入的標準,甚至包括考試測試標準等。

2.要強化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強調令行禁止。有關中國小生減負、規範辦學行為等規定政策已很明確,而且無疑是正確的,由於執行不徹底,基層仍在'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討論,廣大家長羣眾認識一直提不高,各地學校執行政策一直不完全到位,學生負擔仍然很重。

3.教師職稱制度需要調整完善。中國小教師職稱實行'評聘分開'後,本意要激活分配製,打破論資排輩的固化局面,但由於操作難度過大,各學校無法通過考核自行聘任職稱,仍然處於固化局面,不能以此調動職工積極性,出現了有些地區乾脆不開展聘任,導致大量評上職稱的無法聘任,而有些條件好的地區放大聘任職數,降低難度,又回到按資歷聘任的老路,而且出現了地區間教師待遇的不均衡。這一問題需要從頂層上研究解決。

4.義務教育財政投入機制與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是國家保障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但對城市既沒納入保障範圍,也未做公用經費保障的政策規定標準,由於各地城市的財力不同,重視程度也不一致,城區間存在經費水平不均衡,甚至出現城市不如農村的經費水平。

二是投資結構上普遍存在不合理。多注重房舍、校園建設,對內部設施設備的配備,更新注重不足,需要做好政策規定,對設施設備投入要加大,並對地方政府提出要求。

三是對區縣一直以'第一個增長'即,'財政對教育的增長比例高於地方經常性的財政收入增長比例'的標準與要求已經不盡合理,地方經常性財政收入忽高忽低,而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應該穩定增長。應該研究調整更細更具體要求。

四是應大力推行學校公用經費科學預決算制度。目前按生均標準撥付經費,人數少的學校顯然會因生均成本高而欠缺,應推行地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保持一定值的基礎上,按學校運行成本給予預算安排的制度,保證各學校經費公平,有利於促進均衡發展。

【第4篇】清水縣國中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黨的xx大明確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而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發展基礎教育、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保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已愈來愈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近年來,清水縣教育部門為推進基礎教育、尤其是國中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採取了多種措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為了解我縣國中教育均衡發展現狀,我們選擇清水縣東部幾所初級農村中學為調研對象,於xx年10月對其進行了一次聯合教育調研,我們於10月10日至10月12日先後深入秦亭中學、百家中學、旺興中學等進行實地走訪。又於10月14日在秦亭中學召開了“農村國中教育均衡發展校長座談會”,在綜合調研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本調研報告。

清水縣東部幾所初級中學大約建校在五六十年度,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我縣經濟建設持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農村初級中學始終堅持科教興縣、人才強縣主體戰略,全力推進我縣教育現代化建設。各學校教育迅速發展,尤其,秦亭中學每年國中畢業升學率令人矚目。成為我縣東部農村主初級中學獨樹的一面“旗幟”,山門中學、百家中學、旺興中學各校校長及領導班子成員認真研究、共同探討、互相切磋,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能真正運用於我縣農村教育事業當中,加快我縣教育資源整合,優化學校佈局;加大財政投入,在財政投入許可的條件下,力爭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關心學生,完善各類規章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國中農村教育的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一、清水縣東部幾所初級中學推進國中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績

堅決貫徹義務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認為“國中農村義務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是涉及千家萬户、涉及最廣大羣眾之利益的教育”。堅持國中教育均衡發展,為民眾提供滿意的教育。面對國中農村教育的新情況,新挑戰,我縣教育局領導、包鄉包片督導態度非常明確: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兩基”教育的成果,尤其重視我縣東部幾所農村初級中學,和全縣相比想方設法力爭縮短城鄉中學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的差距,堅持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不動搖,“辦學生髮展,家長滿意,社會信任”的學校。

調研中,我縣東部幾所學校實施均衡編班,不設重點班的科學決策,這充分反映了各學校教推進國中教育均衡發展的氣魄和膽略,表達了全體學生及家長眾呼喚教育公平的心聲。這些態度和做法,成為我縣初級農村中學學習的楷模。為此,在秦亭鎮進行教育調研時,羣眾普遍反映,“最滿意的是教育”。

(一)科學規劃,調整學校佈局,為均衡發展奠基

1958年山門鎮中學建立,面積只有4000平方米,只有三個教學班,學生人數不足百人,隨着近40多年的快速發展,學校面積增加到9367平方米,學生人數增加到300多人,xx年我縣初級中學都實現了“兩基”達標,這充分證實了國家重視教育,尤其農村教育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農村國中教育教學質量以邁上了新水平,面對農村當前的教育的新趨勢,清水縣主管部門又重新制定了《加快教育資源整合、優化新區學校佈局綱要》,合理整合教育資源,實施規模辦學。自xx年以來,對我縣東部幾所中學加大了建校資金投入。山門中學建起了教學樓,百家中學、秦亭中學都有獨立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已成為國家寄宿制項目學校。以往學校“小、散、亂”的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學校佈局和教育結構更趨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為均衡發展提供保障要實現國中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是根本保障。

1、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硬件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為實現國中教育均衡發展,我縣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從xx年“兩基”達標以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加快建設農村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積極開展農村中學基本辦學條件合格學校創建活動。狠抓教育現代化學校的創建。目前,我縣東部幾所農村初級中學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

學校理化生實驗室能按國際二類標準進行建設並達標,全校國中生生均佔地28.2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7.7平方米,生均活動場地8.2平方米,達到了《國中基本辦學條件標準》要求。各學校都有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現代化遠程教育網絡設施齊全,師生能充分活動和利用。各校嚴格按照省教學儀器配備標準,逐年更新設備和補充必要的實驗材料。並在教學裝備的基礎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大投入。

【第5篇】馬良鎮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

按照鄉鎮學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體部署,在第一階段的調研環節,馬良鎮中心學校採用分工協作、領題調研的方式開展。中心學校校長呂剛國、管理人員張德華具體調研“鄉鎮內學校均衡發展”的問題。2名同志通過下校聽校長介紹、與師生座談、問卷、查資料、聽課、抽測、學校書面提意見建議、現場交流等形式,對我鎮教育均衡發展情況做了比較全面的瞭解。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如下:一、主要成績1、辦學條件顯著改善。通過最近幾年“佈局調整”、“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班班通工程”的創建,各學校的校舍、教學裝備基本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學校的硬件設施配備基本均衡。一是基本完成了寄宿制學校建設。除鎮小外,其餘8所學校全部完成了寄宿制學校建設,計添置各類生活設備設施1000餘件,維修改造教室、學生宿舍xx多平方米,添置鋼架牀500餘套,修建、維修水塔5個,基本解決了“三難”問題。二是鎮中、鎮小開通了校園網,實現了“班班通”。重陽中學、重陽國小、鎮中、鎮小均建起了多功能教室,建立了地面衞星接收站,一、二年級均實現了光盤資源輔助教學。三是藉助“五園創建”載體,推動了書香校園、藝術校園、科技校園等的創建。鎮小成功創建縣級“藝術校園”,鎮中成功創建縣級“平安校園”。2、教師隊伍素質良好。一是按師生比要求,各學校的教師編制數足額;二是教師的學歷提升速度比較快。通過在職進修、函授、自修等渠道,教師的學歷提高工程收效明顯。目前,中國小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均為100%、,高層次學歷比例分別為45.83%、41.94% ;三是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鎮中高級職稱的教師 人;四是校長崗位培訓率達100%;教師全部參加了縣級新課標培訓,其中有120餘人次接受了省市級以上培訓;五是繼續教育水平提高,在第一、二輪繼續教育測試驗收中,我鎮教師全部順利過關;六是專任教師的普通話水平等級全部均達到合格等次;七是教師的現代教學技術運用普遍提高,國小一二年級的教師全部會使用光盤教學手段,三至九年級教師均能使用網台資源輔助教學,20%的青年教師能自制課件輔助教學。八是邊遠學校支教形成制度中心學校出台政策,對資源支教的教師每年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在評先表模時優先考慮,目前有1名教師自願擔負起了支教任務。3、學校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一是抓實業務學習。全鎮做到“三個一”:即一本教育專著、一份業務雜誌、一次學習體會。推行業務學習輪流主持制度,以此深化教師讀書活動的開展,實現教研職能由“要我學”到“我要學”;二是抓實集體備課。學校領導全程參與學校教研組的備課、研討、聽課、評課活動,收效較好;三是強化了領導責任包保制度,要求校長必須包保畢業班,其他班子成員包相關年級,同獎同懲,增強責任意識;四是抓實中國小研訓工程的參與。積極組織中國小教師積極參與縣級組織的相關學科現場研訓活動。參與縣教研室組織的“有效教學”培訓會。五是抓實了教研組實體建設。各學校制定了教研組長工作量化考核細則,強化過程指導與管理,開展培訓,強化評優,推動工作;六是抓實了崗位練兵活動。各學校按照規範的流程,全面開展了煉課、磨課活動。三年來,全鎮計培養市、縣級優質課教師30餘人。4、後勤管理進一步精細化。一是健全完善了制度,重新修訂了《飲食衞生安全制度》、《飲食服務崗位職責》等,使食品衞生工作進入規範化軌道。統一制定下發了《馬良鎮中國小食堂管理常規》、《馬良鎮中國小學生宿舍管理常規》,將日常工作、管理常規化。各校均按要求制訂了《“十有、八配套”規劃方案》,按照規劃要求將硬件建設分步落實到位。二是實施精細化管理。重點抓好食品衞生安全管理、學生宿舍管理,寢室文化建設,種植養殖發展四項工作。特別是在食品衞生安全方面統一要求,各校都添置了相應的防蠅、防塵、防鼠、防黴等相關設備設施;嚴把“六道關”(食品採購關、四所學校必須糧油統一配送,入庫驗收關,食品發出關,清洗關、烹飪關、出售關),確保食品採購、加工、飲用無質量問題。嚴格對照《湖北省中國小“放心超市”創建標準》、《湖北省中國小“放心食堂”創建標準》、《“湖北省中國小“文明宿舍”創建標準》,嚴格管理校園食堂、商店和學生寢室。三是抓好了鎮中、鎮小寢室食堂文化建設。鎮中、鎮小率先辦食堂、餐廳文化建設的試點,組織全體校長及後勤管理人員現場參觀學習,並分別制定了各校的建設規劃,確保後勤建設高規格。

5、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鎮中、鎮小連續八年獲縣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今年會考,中心學校綜合評價成績位居全縣第三,有8名同學被四中、五中錄取,有62人正取一中;在全縣會考前100名中,馬良有11人,僅次於實驗中學;近2年,保康唯一考取清華、北大的張仕敏、孔中華和被招錄為南航飛行員的趙文江同學,均為馬良中心學校的畢業生。鎮內國小教學成果綜合評價中,水田國小獲教學成果一等獎,旦江、鎮小獲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心學校先後被評為“襄樊市科普示範學校”、縣、鎮級“先進單位”;重陽國小被評為“保康縣家庭教育先進單位”;雙坪國小被評為第一批“綠色學校”。二、存在問題1、教育觀念轉變難度大。新課程實施實施以來,我們採取了不少辦法進行培訓、學習,多數教師在教學觀念上、教育方式上有了一定的改變。但由於我鎮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如五虎、雲旗、雙坪、重陽、旦江等5所國小教師平均年齡超過46歲,雖然進行了學習培訓,但教育理念轉變仍相對滯後。2、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9所學校普遍存在專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除鎮中、鎮小外,其它學校英語、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教師嚴重不足,缺乏學科帶頭人。為保證國小英語開課,只有採取教師跑教的辦法,雙坪、水田、雲旗三校1人跑教,重陽、五虎國小1人跑教,時間、質量上沒有充分保證。五虎、雲旗國小的音樂課學生只能跟着錄音機唱;五虎、水田等學校的美術課學生只好照着教材畫。部分教師忙於應付常規教學,專題研究無實質性突破,沒有較高價值的科研成果,沒有名校,缺少“名師”。3、辦學經費制約着發展。雖然實行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但由於生源減少,雙坪、旦江、五虎等3所國小的學生均到80人,有限的經費要負擔教師醫保、住房公積金、校園方責任險、校園維修等幾項大額支出,學校財務運轉比較困難。4、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尤其是寄宿制學校建設還有差距,但資金缺口較大。雲旗國小教室、師生宿舍多處出現危房,今年學生不得不在校外借讀,教師無法集中辦公;水田、重陽國小教師宿舍緊張,尤其是重陽國小有4名教師因校內無寢室只得在家裏住宿,給工作、生活帶來極大地不便;5、學校之間發展不夠平衡。重陽、五虎國小因師資搭配不合理,教學質量提高難度大。水田、雲旗等學校近一年來因教師重病假者較多,造成師資的臨時性緊張,導致發展不平衡,教學質量無保證。三、改進意見1、更新觀念,打造特色。要以我鎮創“六高”為總體目標,加強學習,更新觀念。一是校長要更新觀念,不斷抓學習,強認識,換腦筋,明思路,當好學校均衡發展的領路人。二是教師要不斷學習充電,豐富內儲,努力用新知識、新觀念指導實踐,以大膽的創新實踐驗證理論,為學校的均衡發展奠定基礎。三是校長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找準突破口,辦出自己學校的特色。參考意見如下:馬良國小:在體、音、美上打造亮點,在課題研究上力爭突破;雙坪國小:着力創建綠色學校(參照驗收標準收集資料);水田國小:在遠程教育應用上出特色;雲旗國小:在寄宿制學校建設、管理(食堂管理、安全管理、課餘活動管理等)上出特色;旦江國小:以學生練字為切入點,提高自學運用能力;重陽國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出經驗;五虎國小:在練字上出成果。馬良中學:文體活動、教學論文、德育論文上出自己集子。重陽中學:煉課上有收穫。二是教師要更新觀念。要以洋思經驗為基本模式,加強課程標準學習,努力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2、努力改進教師配置。一是通過支教渠道,引進一批年輕教師,充實師資隊伍;二是繼續探索邊遠、薄弱學校援教制度,選派中青年教師到邊遠的旦江、五虎學校支教,實現邊遠學校教師的層遞更換,促進全鎮均衡發展;通過轉崗、合理流動等渠道調整重陽、雲旗、水田國小的師資,確保教學秩序穩定,為提高質量打下基礎。3、繼續改善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遵循“統一佈局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質量標準、統一裝備水平”的原則和“規範、實用、安全”的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重點加快薄弱學校改造,重點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設施不配套、村級國小辦學條件簡陋等問題。逐步配套中國小教學設備設施,加強運動娛樂場所建設,全面改善學校教育教學條件。雲旗國小要在立項後,爭取資金進行教室、師生寢室的危房改造、維修;鎮小要積極爭取項目,建學生綜合服務樓,解決無餐廳、寢室擁擠問題,搞好教學樓和教師宿舍樓外部的維修和電路改造建設。五虎國小要爭取項目實行校園的封閉工程。不斷添置更新教學手段。各學校要積極爭取資金,有計劃地更換學生課桌凳、體音美教學器材,確保夠用實用。加強班班通建設,到xx年基本實現班班通。加強學校圖書室的配備和實驗室、計算機等功能性教室建設,提高實驗儀器和圖書的裝備水平。建立教師現代信息技術培訓及使用的工作常規,確保優質資源共享。

4、提高後勤服務質量。五虎、旦江、雲旗等邊遠學校要努力探索優化後勤服務的路子,力爭在菜源供應、蔬菜的營養搭配、設備設施的添置應用上着力,提高服務質量。各學校要以三個《細則》為標準,加強食堂、校園門店、學生寢室的管理,力爭服務最優化。要加強後勤服務人員的培訓管理,提高烹飪水平,端正服務態度,確保每人能有個拿手菜,每校都有特色菜。5、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各學校要以書香校園建設為目標,以寢室、食堂文化建設為突破口,突出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體質健康;大力實施“走進藝術”教育計劃,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弘揚傳統文化;大力開展“早誦經典,晚練書法”活動,提高學生特長,陶冶學生情操。6、推進優質公平教育。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和管理,提高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健全德育工作隊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正。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資源的作用,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緊密配合的德育工作格局。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健康、文明、積極向上、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尊重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突出教學工作中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切實加強教學薄弱學校和薄弱學科建設。通過送課上門、定向培養緊缺學科教師、選派教學管理幹部和學科帶頭人等辦法,改善薄弱學科教學現狀,幫助薄弱學校提高教學質量。 xx年十一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ykn9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