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保險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保險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保險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保險調研報告 篇一

辦事處位於科右前旗西南部,總面積239.2平方公里,轄10個村,29個自然屯,47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現有4806户,其中農業户4554户,人口15946人,其中農業人口15115人,隨着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現實有農業人口1.2萬人。全辦事處現有耕地面積151699.84畝,其中川地32826畝,佔耕地比重的21.64%。氣候特徵乾旱缺雨,年平均氣温4攝氏度,最高氣温3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無霜期127天左右,日照充足,晝夜温差較大。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馬鈴薯、葵花、大豆及雜糧雜豆。受所處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及氣候條件影響,自然災害尤其是旱災隨時威脅着農業生產,農民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情況下,為避免自然災害後農民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是比較可行的方式之一,農業保險可以分散風險,轉移風險,使農民獲得必要的補償,有助於儘快恢復正常的農業生產。

一、##辦事處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以xx年為例,##辦事處農户保險投保面積共計83401.78畝,保額共計170221.7元,其中:旱地玉米投保户2387户,面積59849.56畝,保額119699.12元;水澆地玉米投保户414户,面積7655.83畝,保額26795.4元;葵花投保户968户,面積10339.12畝,保額15715.46元;大豆投保户669户,面積5557.27畝,保額8001.72元。投保作物面積佔耕地面積的95.14%。xx年保險公司共分兩批對農户進行了理賠,第一批理賠各類農作物畝數為921.1畝,佔投保面積的1.1%,賠付金額為69257.6元,佔保額的40.67%,第二批賠付金額10萬元,兩批共賠付金額為169257.6元,佔保額的99.43%。同時,保險公司將農户投保的170221.7元保金轉到xx年,為農户繼續參了保。

二、存在的問題

1、保險公司強行將農户上一年的保費轉到下一年,在部分農户中產生不良影響,剝奪了農户自主投保的權力。

2、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公司少,目前只有一家保險公司在辦事處開展種植業保險,無競爭,勢必導致其服務質量上存在問題,與農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3、農業保險的理賠程序不透明,諸如:災年農業年成是怎樣界定的,理賠標準是什麼等等,參保農户都不清楚,導致農民反響很大。

4、保險公司理賠時間過長,與農業生產週期不相適應。

5、理賠數額應嚴格按農業保險理賠標準實施,不能各鄉平均分配。這樣嚴重破壞了公平原則,也會使保險部門公眾形象大打折扣,影響農業保險業務開展,制約保險業發展。

三、幾點建議

1、強化政府引導。農業是高風險的產業,自然災害往往給農業、農村、農民造成巨大損失,而個體農民自身抗災能力極其有限,對於農民的損失以往主要靠財政補貼和社會救濟這兩種辦法來解決。由於政府資金有限,往往“救急救不了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業保險則是化解農業風險的一個重要途徑。由於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高成本、高價格、低收益的特點,一般商業性保險公司都不願意經營農業保險,農民由於收入低,大多數人缺乏為其農產品投保的支付能力,要讓他們自願購買農業保險一時很難做到。因此,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必須加大政府引導,但也要走出政府包辦的怪圈。

2、加大政策扶持與財政補貼力度。農業保險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配置會造成市場的失靈。純商業化經營的路子也難走通,這就客觀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對農業保險這個準公共性產品給予財政補貼。除對農户的保費補貼外,還要對農業保險機構的經營費用給予補貼,另外在税收、貸款利率、再保險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國家政策扶持是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保障。

3、實行“三低”原則。“三低”即低保險、低保費、低保障。由於農業因災受損經常發生,有時損失還較為嚴重,如果將各種自然災害損失都納入保險範圍全部給予補償,收取保費高,農民不願也無力接受,因此,實行低保額的初始成本保險,這樣既幫助農民抵禦農業風險,防止農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又解決了農民和地方財政經濟承受能力問題,將政府災後補助資金前移為災前保險費補貼。

4、強化競爭意識。一個地區應形成多家保險公司參與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格局,引入競爭機制,給農民參加保險選擇機會,才能使保險公司提高服務質量。

5、公開保險程序,增加保險理賠透明度。參加保險後,一旦受災,農民對農業災年收成如何界定,怎樣界定,保險公司如何理賠,理賠的比例數額多少,標準是什麼,理賠的時限長短,農户都不是很清楚,容易打消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6、擴大風險保障範圍。農業保險比較複雜,風險控制較難,應根據自然生態條件特

辦事處位於科右前旗西南部,總面積239.2平方公里,轄10個村,29個自然屯,47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現有4806户,其中農業户4554户,人口15946人,其中農業人口15115人,隨着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現實有農業人口1.2萬人。全辦事處現有耕地面積151699.84畝,其中川地32826畝,佔耕地比重的21.64%。氣候特徵乾旱缺雨,年平均氣温4攝氏度,最高氣温3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無霜期127天左右,日照充足,晝夜温差較大。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馬鈴薯、葵花、大豆及雜糧雜豆。受所處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及氣候條件影響,自然災害尤其是旱災隨時威脅着農業生產,農民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情況下,為避免自然災害後農民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是比較可行的方式之一,農業保險可以分散風險,轉移風險,使農民獲得必要的補償,有助於儘快恢復正常的農業生產。

保險調研報告 篇二

目前,“看病難、看病貴”,參加醫療保險已成為社區居民的頭等大事和熱門話題。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緩解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舉措,是改善人民羣眾基本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惠及千家萬户的民心工程,為了進一步推動我縣城鎮醫療保險工作順利啟動和覆蓋,我們社區工作人員,深入到社區居民當中,宣傳醫療保險政策和參加醫療保險後帶來的實惠,消除他們思想上的顧慮,就此問題我們對本社區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有關情況如下:

基本情況

xx社區總人口2767人,其中城鎮人口1217人,截止到 XX年12月31日,全社區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 346人,其中低保人員274人,60歲以上人員 76人,(低保户39人,低收入10人,正常繳費的27人),殘疾人 員 8人,未成年參保人員56人,一般居民72人。共收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金 8674元,低保户佔全社區參保率的80 %,低保户以外50歲以下 540 人,參保 35人,參保人是總人數 6 %。

保險調研報告 篇三

一、我國農業保險陷入發展困境的制度根源

(一)農業保險法律制度的滯後影響了農業保險的規範化、制度化發展

1、農業保險身份不明。農業保險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其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經營手段及管理規則與商業性保險有本質的區別。但由於農業保險立法的滯後,而現行《保險法》又忽略了農業保險,因此我國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至今仍未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而在實踐中則由商業性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實行商業化經營,得不到政府應有的支持,導致目前“農民保不起,公司賠不起”,農業保險整體發展水平低的局面。

2、農業保險依法不當。由於對農業保險實行商業化經營,農業保險也被視為商業保險行為,在實踐中則運用《保險法》進行規範。但商業化經營模式並不能改變農業保險本身固有的政策性,用來規範商業保險行為的《保險法》,從根本上來説並不適用於農業保險。另外,《農業法》的有關規定不利於農業保險發展。因為農民收入低而農業成本高,削弱了自願購買農業保險的經濟基礎,強制保險成為發展農業保險的一個重要手段,而《農業法》則規定“農户在自願基礎上參加保險,任何組織不得強制”,這又進一步加大了現階段我國發展農業保險的難度。

3、政府在農業保險中的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具有政策性,客觀上要求政府參與並在農業保險中起主導作用。從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實踐看,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應有的職能和作用通常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但我國由於農業保險法律的空白,政府應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等都沒有明確,這增加了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的隨意性,影響了政府在農業保險發展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直接制約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二)農業風險分散機制缺位使保險人經營風險增大

農業風險由於其時間和空間的高度相關性,一旦發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使跨越幾個縣甚至幾個省的保險對象同時發生災害事故,遭受巨災損失。這使得保險公司不能通過集合大量標的來分散農業風險,保險公司承保的標的越多,風險越集中,保險人的經營風險越大。因此各國在開展農業保險時都建立有效的農業風險分散機制,通過再保險或農業風險基金等形式來分散農業保險經營者的風險。但我國還未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制度,也沒有相應的再保險機構。一旦遇到鉅額風險或巨災風險事故發生,保險人只能自己承擔全部承保責任,導致保險公司經營利潤減少甚至出現虧損,從而影響保險公司承保能力的擴大和經營穩定性。

(三)農業保護制度忽視了農業保險、抑制了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農業具有弱質性,面臨着很高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各國政府都採取農業保護政策來保護本國農業、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農業的保護程度不斷提高,但一直以來,實行的是以直接的農業補貼和價格補貼為主的保護制度,發生農業自然災害時由中央財政直接撥款救濟災民,忽視了農業保險。這種農業保護制度具有短期性和隨意性,影響了農業保護政策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我國現行農業保護政策的實施,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小;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實行的直接撥款救濟災民的政策導向影響了農民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的提高,直接抑制了農民參加保險的積極性。

(四)財政支持乏力,限制了農業保險的擴展

表現在:一是財政補貼少。目前,除個別試點地區對農業保險有少量補貼外,全國沒有出台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從國外來看,大多數國家對農業保險保費都給予財政補貼,一般來説為農作物保費的50%-80%。二是缺乏經營主體。全國各地試點經營模式雖多,但仍處於探索之中。三是再保險體系不健全。

二、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幾點建議

(一)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發展現代大農業上

從我國開展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遭受落後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抵抗。我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只要風調雨順就有好收成。許多的地區,特別是農業欠發達地區,農業保險的意識還相當淡漠,沒有自覺運用社會化保障手段來分散農業經營中的風險認識。我國現代化大農業就是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突出發展畜牧業、特種水產業、生態農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二)政府要在農業保險市場上準確定位

農業保險必須建立在發展現代大農業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應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一致。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有困難,找政府”的思維定式,使他們無須去尋求保險保障方式,在遭到自然災害損失後,政府不得不動用納税人的錢去進行力不從心的無償救濟;即使是參加了保險的農户,在出險後獲得保險公司的經濟補償時,仍然把這看成是政府的恩賜,或是民政部門的救災款,而沒有認識到這是他們投保受損後應有的權利。

政府過多幹預市場運作,對市場經濟的完善起負面作用。不利於對小農經濟的改造,也不利於農業保險市場的建立和健全。在這方面,政府應下決心,在農業保險市場上準確定位,確立農業大市場經濟觀念,利用立法和市場競爭等方面的手段,清理各種法規和制度,搞好服務,搞好市場監管,把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

(三)應建立產品豐富、市場繁榮的現代農業保險市場

我國農業保險開展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農業保險市場缺乏合格的市場主體,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熱情不高,商業保險公司參與不多,保險產品奇缺。國家在設計農業保險市場時,必須兼顧市場中各方的利益,平衡收益與風險,鼓勵最多的商業保險公司進入。在現代農業保險市場中,運用利益驅動,使商業保險公司迸發出極高的熱情,根據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分階段推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多種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豐富市場,吸引廣大農户進入農業保險市場,購買商品,投資保險。

(四)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承擔大災損的經濟補償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經常會遇到各中自然界災害,有些自然災害發生後,影響是大面積人,區域性的,災重面廣,損失巨大。對這種大軍巨損的賠付靠那些資金實力有限的商業保險公司和保險合作社是力所不及的,有必要由中央財政出資金組建苦幹家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它們不以盈利為目的,但也要區別於民政救濟機構,力爭做到保本微利,自負盈虧,獨立核算。

(五)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在農村設立基層網點機構。

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村市場不作為或作為少,有歷史政策的原因。在今年中央明確提出:“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年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業、支持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取消以二遠經濟政策,中央這一系列對農村的經濟傾斜政策,為商業保險公司進入農村市場打開了大門,儘管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農民保障需求多樣化、風險較高,同時農民收入低,保險意識差,目前為農民提供保險費時費力,造成保險成本可能比城市高。但農村市場大,發展潛力大,如果能為農民量身定做其需要的保險產品,就定會取得良好的業績。

我們在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入鄉進户開發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同時,必須承認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和高成本的特徵。因此,建議國家對各種所有制成份的保險企業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應從財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再保險政策上給予適度支持,以實現農業與農業保險的共同繁榮。

(六)加強農村保險監管,防範保險風險

為了促進農村保險商場的健康發展,有效防範保險風險,必須加強對農村保險市場的監管。加強對保險從業人員的思想政策教育和實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利於防範職業道德風險;加強對保險高管人員的任職資格審查和行為監管,有利於防範決策風險;加強對保險企業的監管,有利於促進市場秩序全面防範保險風險。

保險調研報告 篇四

近幾年來農村信用社代理保險發展較快,代理業務收入在總收入的佔比逐年提高。經營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員素質等有待於提高,業務處理操作不熟練、取得從業資格證人員配備不均衡等問題日漸突出,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現根據銀監會通知要求和我區聯社代理保險業務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做如下彙報:

一、目前代理保險業務的開展情況。

1、截止4月底我區代理保險業務壽險保費53萬元,手續費18萬元。財險保費7萬元,手續費0、8萬元。

2、目前與4家保險公司簽訂了代理保險協議:新華人壽保險公司、陽光財產保險公司、生命人壽保險公司、卧龍人壽保險公司。

3、代理業務的考核和獎懲

考核實行百分制,月累計考核。具體考核方法為:

(一)中間業務收入100分,按完成比例得分,考核項目及計分方法如下:

1、支付結算收費業務(40分)。最高得滿分4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計算得分;

2、銀行卡收費業務(20分)。最高得滿分2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計算得分;

3、代理類收費業務(20分)。最高得滿分2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計算得分;

4、擔保類收費業務(10分)。最高得滿分1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計算得分;

5、短信通收費業務(2分)。最高得滿分2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計算得分;

6、承諾、諮詢收費業務(2分)。最高得滿分2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計算得分;

7、其他中間業務(6分)。最高得滿分6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計算得分。

(二)考核與獎懲

聯社根據各社任務完成比例,年終進行綜合考評。任務完成排名前六位的社,分別給予10000元、8000元、5000元、3000元、20xx元、1000元獎勵。

二、開展代理保險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1、取得代理保險從業資格人員配備不盡合理,“營業網點存在崗位輪換,一線人員取得資格證的人員參差不齊。

2、保險業務處理操作不熟練。網點在操作保險業務時,憑證要素不全。

3、業績考評;我們內部制定了業績考評辦法,在運作產品中,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比如借款人意外險,借款人意外死亡,所欠我社的貸款由保險公司償還。

4、保險公司根據我社所營銷的產品制定出了相關的營銷方案和措施。

三、做好代理保險業務的建議

1、營業網點代理保險業務人員應有專業從業資格證,做到持證上崗,使代理保險業務有一個更好更快的發展。

2、加強代理業務技能培訓。嚴格執行各類業務培訓計劃,突出對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培訓,代理保險業務經辦人員須在瞭解業務特點、瞭解客户特點的前提下方可上崗從業。同時,在強化業務培訓的基礎上鼓勵員工積極參加各種從業資格考試,積極培養高素質人才。

保險調研報告 篇五

尊敬的xxx醫保局領導:

在市勞動局以及醫保局的正確領導與指導下,我店嚴格遵守和執行醫保有關法律規章制度,認真貫徹執行醫保政策。根據貴局考核內容要求以及公司規定,於x年x月x日 ——x月x日對本店醫保管理工作進行了自我檢查,現將自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高度重視,加強學習,完善醫保管理責任體系。我門店醫保制度健全,藥品種類齊全;多次組織全體員工學習醫保政策,定期對員工進行相關培訓,以優質、專業服務於顧客,杜絕違規操作,依法執業。

二、醫保刷卡電腦專人專機操作,並要求操作人員學習相關制度及操作流程。為確保醫保刷卡電腦系統操作安全,公司對醫保刷卡專用電腦進行了鎖定監控管理,禁止員工登錄互聯網站,確保了設施的安全性以及數據及時準確地上傳。

三、本店嚴格遵守和執行GSP的相關管理規定,將藥品進行了“四分開”陳列存放。處方藥規範經營,並作了相應的處方記錄。四、針對自查過程中發現的不足之處,本店在公司領導的督促和監管下,及時進行了糾正和整改。感謝市醫保局各位領導蒞臨本店指導工作!

此致

敬禮!

XXXX藥店

xx年x月x日

保險調研報告 篇六

隨着國家“三農”投入的不斷加大,農業生產科技和農業生產風險補貼機制也日益完善,自__年起,我縣陸續出台了高效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國家補貼保險”成了新農村建設中頗具經濟魅力的字眼,農業保險補貼為農民撐起一把遮風擋雨的保護傘,高效設施農業保險補貼及高效農業種養殖業保險補貼成為各級政府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的一種激勵手段。高效農業保險補貼政策運行近7年了,究竟給廣大農民帶去了多少實惠,農民如何看待“高效農業保險補貼”,“ 高效農業保險補貼”還存在哪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就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調研。

一、財政補貼實施基本情況

據筆者調查,__鎮是全縣經濟作物重鎮之一,從__年起實施高效農業保險制度。保險品種從當時的能繁母豬增加到育肥豬,__年參保品種呈多樣化,有油桃、梨、鋼架大棚、河蟹養殖等品種。參保率和保險品種逐年提高,財政對參保農户的保費補貼標準在逐年提高,其中肉用仔鵝、育肥豬、肉雞、荷藕、內塘河蟹等品種高效農業保險的保費,各級財政補貼達70%;能繁母豬、奶牛品種高效保險各級政府補貼高達80%。到目前為止,全鎮參加高效農業保險的品種已有七種,廣大農户受益匪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高效農業保險補貼工作在宣傳動員、承保核實、防災減損、查勘理賠、資金配套、財務運作等環節存在一定問題,值得關注。

1、宣傳動員待加強,參保意識待提高。由於農民受傳統小農意識影響,理解和接受保險的觀念較弱,對補貼政策缺乏瞭解,往往要等到“殃及池魚”,才會“怦然心動”。加之現有經營規模較小,預期收益較低,不願再付出保險成本,如葡萄產銷專業合作社。由於賠付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受當年度的颱風、暴雨、持續高温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農户自願投保積極性有待提高。

2、服務機構不健全,行政推動難維持。從目前情況看,縣鎮村高效農業保險工作幾乎全部依靠基層組織行政來推動,類似於農業保險公司機構還未將保險產品的經營服務延伸到鄉鎮村組户,還沒有真正建立讓農民更積極、更踴躍、更放心的基層保險機構與隊伍,農業保險機構應有的紐帶和橋樑作用根本沒有發揮。

3、保險成本費用高,理賠定損難公正。高效農業保險費率偏高。一方面是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品種,農民是急於投保,其出險率和賠付率就高,保險公司就有虧損,如能繁母豬保險業務。另一種是旱澇保收的品種,農民則不願參加保險,造成保險公司無利可獲,經營成本上升,因此費率也高,如旱生蔬菜保險業務。理賠定損難公正。一方面是農業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是鎮村幹部兼職,未經專門的培訓,機械性多、靈活性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按照理賠條款的條條框框,許多損失不在範圍內,但因其考慮化解農村基層幹羣矛盾實際,特殊原因的,也適當賠償。另一方面是承保標的是動植物,流動性大,基本信息難把握,要制定出一個公平合理的、讓農户滿意的理賠標準就較困難。

4、資金配套難保障,財務核算待加強。作為惠民之舉,國家出台了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由各級財政和農户共同負擔保費。但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農業保險的組織發動工作主要依靠縣鎮兩級政府,而農業大縣與重鎮,往往都是財力弱縣鎮,配套補貼資金負擔相對較重。

5、保費指標下達不合理,有虛增保費、虛支賠額的違紀現象。據調查,有些地方主管農業保險部門為片面追求保費指標,不顧當地實情,以糧食種植面積的40%下達高效農業保險面積和保費,造成基層虛增保源和保費,出現集體墊付保費、虛報定損理賠、騙取上級財政補貼行為。在實際工作中,也容易出現個別參保户多次報災,以輕報重,以少報多等虛報現象。同時,鎮村兩級對農業保險代事代辦財務核算制度不統一。

三、幾點建議

高效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的實行在轉移農業風險、減輕政府負擔、引導農民積極參保投保等方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

1、應當建立差別化的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更多的補貼資金,加大對農業大縣重鎮或者欠發達縣鎮的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當地開辦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對相關重點保險品種進行適當補貼,提高財政對保費的補貼額度,以減輕農民個人保費負擔壓力。建議將是否參加高效設施農業保險作為高效農業發展扶持獎勵的前置條件。

2、強化宣傳動員,增強保險意識。將高效農業保險精神宣講到户,講清政策,講透條款,使得種養大户能充分認識到高效設施農業保險是為了降低他們農業經營風險,增強他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引導他們自覺自願參保。

3、完善考核機制,力求務實為民。高效農業保險補貼工作尚處於摸索和嘗試階段,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一是完善基層考核機制。高效農業保險補貼的推廣實施成功與否關鍵在基層幹部。摒棄部分幹部對高效農業保險工作視為“多此一舉、忙中添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錯誤認識。二是糾正以糧食種植面積一定比例下達保費指標做法,切實為基層辦實事,為農户辦好事。

4、加強隊伍建設,規範核算行為。應加強部門協調,明確各職能部門管理責任。財政、人保、農經、氣象、農技等部門加強溝通聯繫,強化部門協調,形成合力,各守其職。建立農業核災定損工作組織和三農保險專兼職隊伍,定期對核保和定損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並加強對基層財政、農經部門、行政村有關保險代理代辦業務培訓。

保險調研報告 篇七

中國保險需求模型預測

國內外經濟學者採用的保險需求預測方法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一是基於計量模型作出的預測;二是基於相關指標作出的預測;三是專業機構對單個指標作出的預測。出於準確性原因考慮,我們選擇了基於計量模型的預測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對保險需求影響因素和模型的選取,可以為我們提供較好的借鑑。第二種方法即基於相關指標作出的預測方法,以及專業機構的個案需求預測方法,在這裏只是作為第一個方法的補充或驗證。

由於影響人身保險需求和財產保險需求的因素存在着比較大的差異,所以,在預測及其分析時,將兩者進行了分別處理。

人身保險需求預測

為了避免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中未做檢驗而可能導致的偽迴歸現象,我們同時採用多元迴歸和麪板模型。多元迴歸模型的形式是:

模型解釋變量的假設有三個:一是假定20xx年GDP增長率為9.405至20xx年的增長率為7.2%;二是假設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低於GDP增長率的一個百分點;三是假設根據往年數據,人口死亡率每年遞減0.01%。這樣一來,得出如下人身保險需求預測結果。

財產保險需求預測

由於財產保險各險種的影響因素存在較大差異性,我們對需求整體規模進行預測時,只選取國民收入(GDP)和固定資產投資這些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而且,考慮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而非單方面作用關係,我們選用了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這樣一來,就有了三種預測,第一種是隻包含固定資產投資的模型預測;第二種是隻包含國民收入的模型預測;第三種是既包括固定資產投資,也包括國民收入的模型預測。假定20xx年至20xx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約為2.5%。

根據預測模型,未來5年中國保險業的增長情況是:人身保險的平均增長率是15.6%;財產保險的平均增長率是16.9%;平均增幅為16.2%。

如何看待這個預測結果?有三點需要説明:一是預測結果只能是一個參數,不能是一個定數。二是要警惕“模型拜物教”的影響。三是要權衡模型預測結果的利與弊。

採用模型對保險供求總量進行預測,有兩個問題沒有辦法確定:一是模型預測需要的條件很多是假設條件;二是模型本身也是對現實作出的一種假設。因此,模型預測結果不一定能夠代表中國未來5年真實的保險需求。

那麼,真實的保險需求究竟是多少?

最近瑞士再有一個研究報告説,人均收入介於20xx至10000美元之間的國家,保費收入的增長會比整個經濟增長平均快1至2倍。那麼,我們預測的結果只是瑞士再預測的下線,即1倍的預測數。如果是2倍,那麼,增長率應該是21%以上。簡單的説,如果“十一五”期間工作做得好,增長率可以達到為16%,甚至可以達到21%以上。

保險供給預測與分析

保險市場的供給能力通常用三個指標來反映:一是保險市場結構和企業數量;二是保險經營資本所承擔的風險的密集程度,常用償付能力指標和部分財務指標進行衡量;三是投入保險經營的資本規模和資產規模。按照這些指標,我們用三種模型,即法定最大自留額方法、肯尼係數方法、償付能力額度方法,分別對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供給能力進行預測,結果如下:

(一)財產保險能力預測結果:

20xx年財產保險公司的資本為285.3億元,20xx年為306.4億元,資本的年均增長率為1.4%。

(二)人身保險供給能力預測:

採用與財產保險供給能力預測相似的方法,預測我國人身保險供給能力,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如果將償付能力充足率選定在100%,到20xx年底,我國人身保險供給能力缺口約為33億元。如果將償付能力充足率選定在120%,償付能力缺口預測值約為235億元和540億元。即到20xx年底,人身保險供給能力缺口大約在235億元,也就是説,人身保險資本缺口約為235億元。如果將償付能力充足率選定在150%,償付能力缺口預測值約為540億元。人身保險供給能力缺口大約為540億元,也就是説,人身保險資本缺口約為540億元。

三種預測方法的結果同時顯示出,保險供給能力存在缺口,且有擴大之勢。同時,不管是財產保險還是人身保險,供給能力都不能滿足保險需求的需要。靠供給拉動需求,其作用的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在一定意義上説,中國保險市場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機問題。保險市場危機形態有兩種:一種是需求約束型危機;另一種是供給約束型危機。目前則表現為一種帶有供給約束型特徵的危機。

回顧我國20年的發展路程,任何一項經濟改革的成功,都離不開思想意識的轉變。沒有市場意識,不可能有市場經濟;沒有法制意識,也不可能有法制經濟。同樣,沒有風險意識,就不可能有風險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在經濟學辭典里加一個“概念”,那就是“風險經濟”。在社會學辭典裏也增加一個“單詞”,那就是“風險意識”。這樣一來,在我們國家經濟生活中就應該有了3種經濟、3種意識:市場經濟、法制經濟、風險經濟;市場意識、法制意識、風險意識。

只有風險意識增強了,與風險意識相聯繫的保險意識才能樹立起來。風險意識、保險意識是中國潛在保險需求向現實保險需求轉化的前提條件。推進保險業的發展,首先要提高風險意識。因此,我們向全社會發出一個呼籲,建議在我們的國家生活中,大力倡導風險意識。

保險教科書把保險分成自願保險與法定保險沒有錯。但如果把自願保險與法定保險對立起來就不對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有人擔心推行法定保險會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認為,這樣的認識是不對的。法定保險和自願保險都是市場經濟所需要的。

瑞士是世界上保險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的保險密度是5660美元,排在世界第一位。究其原因,一是樹立全民保險意識;二是推行法定保險。在瑞士,不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屬於法定保險,就連火災保險也被列入法定保險範疇。將法定保險作為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每個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必須購買這些保險。長此以往,就慢慢形成了一種深入人心的、自覺遵守的保險消費習慣。

保險調研報告 篇八

一、甘肅省基本情況

(一)地區概況。甘肅位於西北地區的中心地帶,地處青藏、黃土和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處,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呈狹長帶狀,境內多民族聚居,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中部地區聯繫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乃至中亞、西亞的橋樑和紐帶,在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生態安全、促進民族團結繁榮發展和邊疆穩固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甘肅是一個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突出、優勢和劣勢也比較明顯的省份。它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資源豐富,不僅有適於農、林、牧、漁各業綜合發展的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更有儲量位居全國前列的多種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和生物資源,加之相對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和充足的人力資源,為甘肅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條件。同時,甘肅又是一個經濟小省、財政窮省。其經濟總量、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化率、全面小康進程均在全國處於末位,xx年度人均收入全國墊底;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徵鮮明;產業結構單一,轉型升級緩慢;基礎設施薄弱、瓶頸制約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減災防災任務艱鉅。受以上種種困難和問題的制約,甘肅貧困面廣,貧困人口比重大,貧困度深,扶貧開發難度大。截至xx年,全省共有58個貧困片區縣、17個“插花型”貧困縣、225個特困片帶、6220個貧困村和97萬貧困户,共計貧困人口417萬。

(二)甘肅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央支持四省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別是中央為甘肅量身定製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等政策的落地,為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推動甘肅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年來,甘肅“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聯村聯户、為民富民”行動的深入實施,以及近期“1+17”精準扶貧方案的制定,使扶貧政策向特困片帶聚集、扶貧資金向貧困户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全省貧困人口的減少速度和收入增長速度都進入了歷史最快時期。據統計,全省近3年年均減貧140萬人,貧困面從xx年底的33.2%下降到xx年底的19.8%。由於扶貧成績突出,甘肅省現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國際減貧培訓考察基地之一,成為全國扶貧工作的樣板省份。

二、保險業服務甘肅精準扶貧工作情況

甘肅保險業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聯村聯户、為民富民”行動的號召,充分發揮保險業在風險保障、社會管理、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災救災、提高貧困人口風險抵禦能力以及為貧困地區提供資金人才支持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一)推進農業保險和大病保險發展,完善貧困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業保險發展方面,相繼開辦了玉米、馬鈴薯、小麥、棉花、青稞、能繁母豬、奶牛、犛牛、藏系羊和森林等10箇中央財政補貼險種,中藥材、蘋果、設施蔬菜等3個省級財政補貼險種。根據產業發展和農户需求,因地制宜開展設施蔬菜、玉米制種、油菜、烤煙、肉牛、肉羊、葡萄、大櫻桃等特色保險試點,形成了多層次的農險格局。中央支持西藏和四省藏區發展的犛牛、藏系羊保險承保覆蓋面、賠款補償額位居全國前列。xx-xx年,甘肅農業保險累計為廣大農户提供農業風險保障700億元,支付賠款10.4億元,受益農户150多萬户次,極大地提高了貧困地區農業、農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在人身保險保障方面,通過主動作為、積極協調,甘肅省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已在全省14個市州全面推開。隨着工作的深入,根據精準扶貧工作安排,近期,甘肅省政府決定自xx年起,貧困人口大病保險起付金額由5000元降低為3000元。截至xx年6月,全省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籌資達到6.68億元,有2229萬城鄉居民擁有了大病保障,累計有11.3萬羣眾享受到了大病保險補償,“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全省城鄉居民高額醫療費用負擔明顯降低。

(二)引導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貧困人口的風險抵禦能力。創新開展“兩保一孤”特困羣體意外傷害及重大疾病保險試點工作,針對特困户風險保障缺口,將農村低保户、農村五保户和農村孤兒羣體納入保障範圍,採取團體保單方式進行承保。目前,試點工作在秦安縣全縣鋪開,覆蓋“兩保一孤”人羣3.41萬人,提供風險保障10.88億元。推進農村小額人身保險業務,陸續開辦31款專屬產品。截至xx年底,累計為303.04萬低收入農民提供了1591.23億元的風險保障,支付各類保險賠款9226.38萬元,有效緩解了農民因意外致貧返貧問題。積極參與貧困地區危房改造工程,推動9市28個縣區開展農房保險,承保農户34.62萬户,賠款273.56萬元,受益1308户。開展涉農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為農户提供增信服務,推動“政銀保”三方合作,支持482名養殖户獲得融資9886萬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地區農民創業融資難的問題,拓寬了農民的融資和就業渠道,為農民脱貧致富提供了途徑。

(三)整合保險行業資源,為貧困地區提供資金人才支持。積極推動“險資入甘”,三年來,保險資金以債權投資計劃等形式參與甘肅省重大建設項目13個,累計投資168億元,為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工和持續進展提供了低成本、穩定、長期的保險資金支撐。開展幹部掛職交流,為貧困地區提供金融人才支持,xx年,甘肅省政府經過會商,同中國保監會等中央金融機構建立金融幹部掛職機制。截至目前,先後從保監會系統和保險公司兩個層面選派了20名年輕幹部到甘肅經濟發展慢、基礎設施差、扶貧任務重的市縣開展掛職鍛鍊,利用行業優勢、職業優勢和專業優勢為地方經濟建設找項目、籌資金、出政策,得到了當地政府的一致肯定。常態化開展雙聯扶貧工作,與聯繫村貧困户結對子,進行一對一扶持。甘肅保監局以及有關保險公司共幫扶雙聯村19個,幫扶特困户651户。 3年來,為聯繫村修建了道路、水渠、水窖和農田圍欄等多項公共基礎設施,長期資助貧困學生30餘人,累計捐贈圖書數千冊,捐款數百萬元,併為聯繫村村民購買團體意外傷害保險,防範聯繫村村民因災或意外事故返貧。

保險調研報告 篇九

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業保險業務。1982年到1992年農業保險業務呈上升趨勢,到1992年當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以後,過高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而其他保險公司則是退出農業保險的經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香港上市後,由於經濟效益的原因,不再經營大部分的農險業務。

自以來,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已經全面鋪開。,保監會頒佈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另外,傳統風險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於: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願意付出保險成本;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入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二)缺乏專業性保險從業人員

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目前我國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人是從其他行業轉來的,沒受過專門保險教育。而農業保險經營的複雜性、艱苦性,更是導致人才奇缺。因此,從業人員現狀是經驗型多,知識型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單一型多,複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數據表明,我國保險市場人才供需比例約為1:4。人才的極度匱乏,個人簡歷特別是核保、核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複合型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保險險種減少,發展滯後

我國保險業在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後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險產品的結構不合理,險種可選性少,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產品缺乏創新,一方面產品雷同多,細分度不夠,達不到不同人羣、不同需求的組合效應。另一方面產品開發能力弱,更新換代慢。由於長年虧損、業務萎縮。

(四)保險中介機構缺位

規範化的保險中介機構活躍在保險市場上,是現代保險市場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對保險的供求雙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橋樑作用。特別在農村保險市場中,保險中介人可以將保險公司的經營觸角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節約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也能起到服務於廣大農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國保險公司幾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業隊伍承保農業保險,沒有充分利用農村保險代理和保險經紀公司這一中介形式。

(五)農民投保意識不高

農民對農業保險既力不從心,又心有疑慮。首先,由於農業保險風險大、農業保險項目經營經常入不敷出,保險公司對其要求較高保險費率,而高保費又令更多的農民買不起保險。其次,許多農民對保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意識差。由於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保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險的作用,許多農民由於受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很難相信保險對生產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賴保險,許多農民買了保險後,高枕無憂,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導致損失擴大;三是道德風險嚴重,由於農業生產分散,保險公司監督力度不夠,範文參考網少數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利用保險進行欺詐活動,把保險當作“搖錢樹”,失去了保險的意義,觸犯了國家法律。

(六)我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機制和再保險市場尚不完善

我國農業保險由於缺乏適當的再保險安排,使得風險過於集中在保險經營主體自身、難於分散,影響經營主體的經營效果。而國外農業保險經營普遍有再保險機制的支持,特別是避免特大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例如,美國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在中央建立再保險基金,向開展農作物保險的保險人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再保險責任按賠付率分段確定,目的是既向各私營農作物保險公司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不超過115%),又限制農作物保險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於15%)。而我國,由於再保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主體數量少且不健全,導致我國的再保險市場一方面供給主體償付能力嚴重不足,心得體會另一方面技術與服務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着“供給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問題,保險經營和發展的兩難困境。結合我國農業保險的特點和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經驗,為了推動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我國應從以下幾方面採取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市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一是完善農業保險供給體系,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要改變經營方式,轉變經營作風,以增加農業保險的供給;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的職能,克服農業保險中的逆向選擇。二是提高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開展農業保險的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風險管理意識,培育農業保險意識,鼓勵農業的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以增強農民對農業保險的動機和能力。三是培育農業保險人才。培育具有專業知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農業保險人才,提高農業保險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的多層次需要。

(二)加強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強農業保險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環境,政府應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農業保險的順利開展;二是實行税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再保險政策,支持保險業的發展;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機制,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很多優惠政策支持農業再保險市場,擴大風險分散面,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資本市場分散鉅額風險。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採取財政撥款或補貼方式建立巨災專項風險基金;二是發展保險衍生產品。

(四)加強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農業風險的特殊性、複雜性決定了農業保險經營技術的特殊要求。技術是保險經營的重要要素,而發展保險技術的關鍵又是人才。但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農業保險更是呈萎縮趨勢,導致農業保險人才奇缺。因此,為了農業保險事業的順利發展,一定要重視和開展對農業保險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種方式培養基層農業保險業務骨幹,同時,要在大專院校培養具有農業保險系統理論的高級專業人才,確保農業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zjr46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