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國小品德與社會總結多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總結多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總結多篇

【第1篇】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緊張、繁重而又愉快的秋季學期臨近尾聲。回首已逝的一學期時光,有欣喜自豪也有遺憾困惑。欣喜的是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與認可;而遺憾的是,還存在着不少不盡人意之處,留給自己的是追尋和反思。

一、成績與經驗。

本學期,能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針對學生特點備好課,適時恰當運用電教媒體上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靈活多樣、注重雙基的教學環節和課堂作業,培養學生能力,鞏固所學知識;認真耐心細緻地輔導學困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讓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成績。同時,也盯住優生,做好培優轉差工作,努力讓優生更優,差生變優,從而促進班級學生整體素質平衡發展。其佳績得到了家長的好評與校領導的認可。此外,還能積極參與各級組織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學校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與校本教研,與老師們一道共同研究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改進課堂教學,關注人文素養,積累點滴教學經驗並撰寫教學隨筆、論文與案例等。撰寫的《活化品德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等文章獲得市級一、二等獎;《我有一份責任》電教教案已獲國家級二等獎;《談國小生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性》已上交省級主管部門參評;《一句話點燃心中之希望》之教學隨筆現已完稿,正準備投予《湖北教育》雜誌社,期待着好的佳音。

二、遺憾與反思。

由於本人剛轉入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自然是一個新手,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學生的課堂作業量安排較少,題型也比較單調化;面批學生作業次數太少,講評作業不太紮實,並沒有強調學生立即進行改正。此外,還有一點就是課堂氣氛不活躍,表現在學生髮言不踴躍,不積極。學生不説老師就無法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

三、改進與展望。

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沿着教育改革的軌跡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認真搞好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活動,賦予《品德與社會》課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學生生活,走進小朋友,建立師生“零”距離之關係;最後是加強課堂教學評價,加強學生作業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為學生的一切而努力,為教育的發展而奮鬥。

【第2篇】國小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本學期,在《品德與社會》科的教學中能圍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集體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活動。通過這一學期學習生活的鍛鍊,學生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

一、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二、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三、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繫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繫,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説教是不行的。

四、對於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對於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五、從認知上引導學生。

1、讓學生知道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

2、讓學生知道了一些國小生愛科學、學科學、創新發明、搞科技小製作的事例,並向他們學習,積極動腦動手,參加一些科技活動。

3、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堅強持久的表現,是學習進步,事業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磨練和培養自己的毅力。

六、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 説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於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七、今後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隨着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公德都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

經過這一學期來的努力,本班終於*完成了教學任務,教育效果明顯。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衞生習慣、文明禮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但由於學生存在着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麼事,都為自己着想,所以,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也是今後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第3篇】2022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xx年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新課標要求:《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標準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劃分為五個單元:《我學習,我快樂》、《家庭因我更美麗》、《共享友愛陽光》、《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體現了“同心圓擴大”的教材設計框架。為了更好的上好本冊教材,我積極學習研究教材特點,鑽研新課標的要求,儘量做到一課一得,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讓學生學有所獲。現就本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精神,使孩子們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得到較好培養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例如我在講授《我學習,我快樂》這一單元時,我積極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説説自己的感想”的活動。要求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時間表並總結自己好的學習方法,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班上60個學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檔案,這對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從身邊的人或事影響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在講授《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這一單元時,我要求他們做一回小記者,採訪身邊或者親人中的打工者,寫下自己的採訪記錄。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績的人物,瞭解他們的事蹟,自己製作一張“狀元榜”。孩子們都做得很認真,不僅瞭解了身邊的勞動者,還樹立了勤勞致富的觀念,形成了熱愛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共享友愛陽光》這一單元,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學會珍惜師生之情、同學之情,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四、樹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加強潛能生的轉化

學期初,我制定了潛能生的轉化計劃。對於本班劉思佳和樊青嵩兩名學生,我採取多跟他們溝通,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讓他們的性情慢慢改變,學習態度端正了,學習興趣更濃厚了,並且跟他們的家長經過幾次交流,讓家長也感覺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導下,一天天在成長,一天天在進步,對孩子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劉思佳和樊青嵩兩個孩子明顯進步。

五、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保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在我的教育教學中,我隨時隨地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本學期由於改革了教學方法,採用多媒體教學,大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聽其形”、“觀其聲”、“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4篇】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主要經驗:

一、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

二、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 動情用理,辯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 存在問題及原因:由於是新教學,所以在教學中也沒什麼經驗可參考。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斷改進,以後一定會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改進措施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的學科,綜合性與實踐性都很強,以後,我會注意多讓學生到社會上去實踐的。

優秀教師教學總結

代課教師教學總結

2022-2022年度教師教學總結

值得借鑑的教學工作總結

2022——2022學年第二學期英語教學工作總結

國小語文教學總結

經典教學工作總結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總結

返回教學工作總結欄目列表

【第5篇】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品社課的教學任務。中年級的教學注重學生參與能力的培養。教學側重點是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着這種理念,此學期在教學上總結如下。

一、撰寫計劃,完善教學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我細心地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為本,營造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

四、拓展訓練,指導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閲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着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本學期由於改革了教學方法,採用多媒體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聽其聲”、“觀其形”、“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但是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豐富,教學媒體的設計還有待提高,個別學生的耐心輔導還欠缺等等。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做好課後的反思。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

【第6篇】國小三年級上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國小三年級上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社會教學是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組織學生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使式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教學形。以下小編為你收集了國小三年級上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借鑑的作用。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三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1、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社區裏的公用設施》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課標》)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在考核時,要把《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考核與思想品德學習考核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考核與行為能力的考核相結合;重在平時性考核,形式可採用教師評、自評、小組互評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為目的。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第7篇】蓉園國小2009秋《品德與社會》表現性學習評價總結範文

開學初,我設定了以依託教材、立足過程、多元評價、注重實效為主的表現性評價方案的設計,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現就這期來的表現性學習評價做一個總結。

依託教材,突出開放性

新課標實驗教材從學生的生活邏輯出發,選擇與學生生活關係密切的豐富活潑的生活素材,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設置學習內容,構築了為學生創設了真心融入生活、真情擁抱生活的時空,在教學中,我們以教材所呈現的一個個主題性生活事象為基本線索設置學習活動及評價內容,在全期的評價過程中,每堂課做到了及時完成課本練習,並分小組長進行評議的方法。實施效果不錯,學生都很認真的在當堂完成該堂課所學內容的練習。

立足過程,突出活動性

在每個主題內容教學中,我以一個個真實性、多元化的系列實踐活動為紐帶,以表現性活動評價為槓桿,通過“開心俱樂部”、“沙龍聊天室”、“愛心金點子”、“相信我能行”等趣味性活動板塊、“講故事、唱歌、跳舞、畫畫兒、吟誦詩文、考察、展示、訪談、交流、交往、服務、操作、遊戲”等活動形式,引領學生從各自的生活實際出發去觀察生活、熟悉生活、感受生活、健康地擁抱生活,讓他們在體驗中不斷豐富和積累生活經驗,獲得真心體驗及認知發展,從而較為順暢地將空乏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的説教和訓誡融化為低年級學生自主的、內在的“親歷習得”,促進“知與情”的昇華、“知與行”的統一,逐步形成健康與健全的人格。在教學活動中,我較為全面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態度、合作交往、交流分享、努力程度以及個性化創意表現等多元發展態勢,並以恰當的評價來引領學習行為、調控活動過程、增強學習效果,充分體現新課程關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整合的價值追求。起到了激勵作用,學生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

多元評價,突出靈動性

通過設計“自己評、夥伴評、老師評、家長評”等多主體、多元化評價,將評價活動變成自我、夥伴、老師、家長等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交互共建的、充溢民主關愛的互動過程,促進學生正視自我、勇於反省、交流協商、不斷改進、日益內化。但是我們並不是將所有的活動內容都設計成多主體評價,而是根據課內外、校內外活動實際來確定。對於課內活動,我採用的是自己評、夥伴評、小組長評;對於校外活動,則由夥伴或家長根據實際表現進行評價反饋。通過多元靈動的評價,增進了學生與夥伴、老師、父母的真誠溝通和相互瞭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重實效,突出操作性

在“老師誇”評價方式上,我力戒牽強和形式,通過活動中的口頭的即時評價來規範、引導、激勵學生的學習與活動行為,避免了評價行為與學習活動成為彼此遊離的兩層皮現象。在評價過程中,我還注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學生的起步、差異以及動態發展的進度上:對於學困生,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我們也給予肯定而鼓勵;對於表現突出的學生,只要他們迸出創新的火花,我們就給予熱情的肯定。

總之,評價不是最終的目的,表現性學習評價所關注的也並不是單純的評價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通過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引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生活和學習的天地,給學生搭建體驗成功、快樂生活的平台,真正促進學生生動地發展。

總結人:曹雪佳

2009年1月

【第8篇】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師研修學習總結報告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師研修學習總結報告

通過學習《合作學習需要技巧——國小“品生”.“品社”課中合作技巧的培養》,學習小組的建立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按學生的興趣分組,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分組,如小組成員有的善於表演的、有善於動手的、有的善於計算機操作的等等,可以根據特長分組;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高低分組,在分組時有意識地把尖子生和學困生安排在一組,可以使每個組內成員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當然,我們也可以是隨機的分組,如在課堂上鄰近的同學為一組;或是按學號的單雙分組或是根據男女生的比例分組等等。

合作學習增加了師生間、學生間交往的頻度和交流的密度。教師“從每個學生的學情出發”不再是一句空話。更重要的是,如果需要的.話,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課堂的機會。如在合作中,就可以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也從中體會參與的樂趣。在需座位安排上,可以有條件圍坐在一起,如同在家吃飯,在一起玩耍一樣,輕鬆、自然,有利於學生活動。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學生可以得到釋放。由於教學的空間條件發生了變化,上課的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與活動,解放了五官、大腦和手足,大大提高了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

合作學習有很多好處,合作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承擔不同的任務。各個成員之間關係密切,即每一個成員掌握完成小組目標的一部分內容,而不是全部,所以每個成員就形成了一種互賴關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看重的是集體完成目標的情況,而不僅僅是某個成員出色的表現。這和現代社會的管理合作模式是一樣的,學會合作是將來孩子們必會的技能之一。

在討論這個環節中,要看重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個過程其實很重要,才使我們的合作學習有更多技巧,更具有實效性。

【第9篇】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緊張、繁重而又愉快的秋季學期臨近尾聲。回首已逝的一學期時光,有欣喜自豪也有遺憾困惑。欣喜的是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與認可;而遺憾的是,還存在着不少不盡人意之處,留給自己的是追尋和反思。

一、成績與經驗。

本學期,能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針對學生特點備好課,適時恰當運用電教媒體上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靈活多樣、注重雙基的教學環節和課堂作業,培養學生能力,鞏固所學知識;認真耐心細緻地輔導學困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讓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成績。同時,也盯住優生,做好培優轉差工作,努力讓優生更優,差生變優,從而促進班級學生整體素質平衡發展。其佳績得到了家長的好評與校領導的認可。此外,還能積極參與各級組織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學校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與校本教研,與老師們一道共同研究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改進課堂教學,關注人文素養,積累點滴教學經驗並撰寫教學隨筆、論文與案例等。撰寫的《活化品德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等文章獲得市級一、二等獎;《我有一份責任》電教教案已獲國家級二等獎;《談國小生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性》已上交省級主管部門參評;《一句話點燃心中之希望》之教學隨筆現已完稿,正準備投予《湖北教育》雜誌社,期待着好的佳音。

二、遺憾與反思。

由於本人剛轉入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自然是一個新手,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學生的課堂作業量安排較少,題型也比較單調化;面批學生作業次數太少,講評作業不太紮實,並沒有強調學生立即進行改正。此外,還有一點就是課堂氣氛不活躍,表現在學生髮言不踴躍,不積極。學生不説老師就無法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

三、改進與展望。

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沿着教育改革的軌跡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認真搞好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活動,賦予《品德與社會》課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學生生活,走進小朋友,建立師生“零”距離之關係;最後是加強課堂教學評價,加強學生作業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為學生的一切而努力,為教育的發展而奮鬥。

【第10篇】蓉園國小2022秋《品德與社會》表現性學習評價總結

開學初,我設定了以依託教材、立足過程、多元評價、注重實效為主的表現性評價方案的設計,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現就這期來的表現性學習評價做一個總結。

依託教材,突出開放性

新課標實驗教材從學生的生活邏輯出發,選擇與學生生活關係密切的豐富活潑的生活素材,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設置學習內容,構築了為學生創設了真心融入生活、真情擁抱生活的時空,在教學中,我們以教材所呈現的一個個主題性生活事象為基本線索設置學習活動及評價內容,在全期的評價過程中,每堂課做到了及時完成課本練習,並分小組長進行評議的方法。實施效果不錯,學生都很認真的在當堂完成該堂課所學內容的練習。

立足過程,突出活動性

在每個主題內容教學中,我以一個個真實性、多元化的系列實踐活動為紐帶,以表現性活動評價為槓桿,通過“開心俱樂部”、“沙龍聊天室”、“愛心金點子”、“相信我能行”等趣味性活動板塊、“講故事、唱歌、跳舞、畫畫兒、吟誦詩文、考察、展示、訪談、交流、交往、服務、操作、遊戲”等活動形式,引領學生從各自的生活實際出發去觀察生活、熟悉生活、感受生活、健康地擁抱生活,讓他們在體驗中不斷豐富和積累生活經驗,獲得真心體驗及認知發展,從而較為順暢地將空乏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的説教和訓誡融化為低年級學生自主的、內在的“親歷習得”,促進“知與情”的昇華、“知與行”的統一,逐步形成健康與健全的人格。在教學活動中,我較為全面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態度、合作交往、交流分享、努力程度以及個性化創意表現等多元發展態勢,並以恰當的評價來引領學習行為、調控活動過程、增強學習效果,充分體現新課程關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整合的價值追求。起到了激勵作用,學生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

多元評價,突出靈動性

通過設計“自己評、夥伴評、老師評、家長評”等多主體、多元化評價,將評價活動變成自我、夥伴、老師、家長等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交互共建的、充溢民主關愛的互動過程,促進學生正視自我、勇於反省、交流協商、不斷改進、日益內化。但是我們並不是將所有的活動內容都設計成多主體評價,而是根據課內外、校內外活動實際來確定。對於課內活動,我採用的是自己評、夥伴評、小組長評;對於校外活動,則由夥伴或家長根據實際表現進行評價反饋。通過多元靈動的評價,增進了學生與夥伴、老師、父母的真誠溝通和相互瞭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重實效,突出操作性

在“老師誇”評價方式上,我力戒牽強和形式,通過活動中的口頭的即時評價來規範、引導、激勵學生的學習與活動行為,避免了評價行為與學習活動成為彼此遊離的兩層皮現象。在評價過程中,我還注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學生的起步、差異以及動態發展的進度上:對於學困生,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我們也給予肯定而鼓勵;對於表現突出的學生,只要他們迸出創新的火花,我們就給予熱情的肯定。

總之,評價不是最終的目的,表現性學習評價所關注的也並不是單純的評價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通過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引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生活和學習的天地,給學生搭建體驗成功、快樂生活的平台,真正促進學生生動地發展。

總結人:曹雪佳

2022年1月

【第11篇】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二班共有學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學們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級體。但是還存在着所有獨生子女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麼事,都為自己着想,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學生們聰明活潑,積極進取,通過三年學習生活的鍛鍊,他們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各個班的成績相差不大。整體上看由於大都是獨生子女,表現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是今後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二、成績和經驗

(一)經驗

1、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班級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顯。

2、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主要是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衞生習慣、文明禮貌、學習習慣和兩操習慣,環境衞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1、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2、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3、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繫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繫,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説教是不行的。

4、對於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對於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5、利用電教媒體,比如錄象、課件等,形象生動的使學生受到教育。

(二)成績

1、學生知道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

2、學生知道了一些國小生愛科學、學科學、創新發明、搞科技小製作的事例,並向他們學習,積極動腦動手,參加一些科技活動,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3、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堅強持久的表現,是學習進步,事業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磨練和培養自己的毅力。

4、能夠正確對待成功,在取得成績或受到表揚時不驕傲,不斷進步。

5、樹立了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面對失敗,不灰心、不氣餒,積極進取,爭取最後勝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學習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確的事堅持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學生知道了心胸開闊,性格開朗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也是一個人修養的表現,

8、學生懂得了名勝古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人人都應愛護,見到同學損壞名勝古蹟的現象都能自覺批評、勸阻。

三、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

説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3、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學生的影響來自於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往往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4、上課形式單調、説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5、學生不能把學到的道理和實際行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切實使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作到理論聯繫實際。

6、不能有效的運用電教手段

7、應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課上教育與課下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四、今後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隨着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社會公德也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的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不同與其他的行業,我們教育的是一羣有着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説教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採用多渠道的溝通,勢在必行。

4、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5、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6、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作到防患於未然。

7、加強備課的力度,上好每一節課。講求上課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課,學到紮實的知識。

【第12篇】浙教版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總結一:

我擔任五年級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五年級上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一學期下來,我和我的學生都收穫不少。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和教學目標。

本學科開設的目的我想應該是,讓學生們明白,從他們出生就是一個社會人,社會即學校,學校即社會的道理,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們正確的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一個具有愛心,責任心,以及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

在這本教材中,融合和了歷史文化,和地理知識等很多百科的知識。比如,我們為什麼叫“炎黃子孫”。講了炎帝和黃帝的歷史和功績,使我和我的學生從中學到了很多。更因為我們瞭解了我們的“根”!

在教學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了我們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造紙術的流程甚至是在當時賣紙的價錢。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這節課。

二,讓品德課迴歸生活,發揮孩子們的自主性。

在課程中,我們還學到了抗日戰爭,在這個環節中,由於大多數孩子都是將近出生在21世紀,所以對這段歷史的瞭解,並沒有我們這代人瞭解的更加透徹和深刻。所以在給學生們講清楚抗日戰爭的故事後,再結合當時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李小龍傳奇》開展了討論。討論李小龍為什麼要學武術,為什麼要在戰勝對手後大聲的説出,“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這些話。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和孩子們一起展開了平等又而激烈的.討論。叢中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了國家的強大,我們才能夠跟好的過上幸福的生活!在這節課後同學們都被李小龍的這種愛國精神震撼了,都表示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爭取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為孩子們將來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做人的原則等等。使他們將來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叢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真正的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總結二:

本學科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要求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13篇】國小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範文

本學期,在《品德與社會》科的教學中能圍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集體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活動。通過這一學期學習生活的鍛鍊,學生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

一、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二、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三、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繫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繫,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説教是不行的。

四、對於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對於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五、從認知上引導學生。

1、讓學生知道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

2、讓學生知道了一些國小生愛科學、學科學、創新發明、搞科技小製作的事例,並向他們學習,積極動腦動手,參加一些科技活動。

3、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堅強持久的表現,是學習進步,事業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磨練和培養自己的毅力。

六、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 説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於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七、今後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隨着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公德都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

經過這一學期來的努力,本班終於*完成了教學任務,教育效果明顯。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衞生習慣、文明禮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但由於學生存在着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麼事,都為自己着想,所以,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也是今後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第14篇】國小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工作總結

國小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工作總結

國小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工作總結

國小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這兩本書,涵蓋的知識面太廣了,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和參加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穫頗多,現作如下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並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瞭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學反思《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於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國小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採訪、參觀、詢問,然後作彙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嚐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願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國小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工作總結

品德乃人之靈魂,之根本。人的思想品德則體現一個民族的形象,反映一個社會的性質。為此,《品德與社會》教育凸顯其重要性。為了培養優秀的高素質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責任重大,也義無反顧,乃事業之崇高。

春已轟轟烈烈地過去,夏即悄然無聲地來臨。緊張又愉快的2010年春季學期即將過去,後首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我為我的學生感到驕傲,為自己的工作感到無愧,更為我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同時,也為工作中的不足而無地自容。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收效明顯,成績突出,得到領導的認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二、凸顯以人為本,營造和諧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工作總結《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眾所周知,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要想真正準確、深入地評價學生,單靠教師是不行的,評價者應由單純教師發展到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評價羣體。因此,在教學中,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我不再採用以往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評價,而是一種多方參與的評價,通過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於此同時,在評價上我還做到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而且更着眼於學生的未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了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開展拓展訓練,指導學生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閲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它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它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着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豐富,所展示的世界還不夠大,教學媒體的運用還不夠充足,個別學生的耐心輔導還欠缺及時雨完美。等等。

縱觀得失,覺得《品德與社會》學科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並着眼於更放開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國小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工作總結

本學期,在《品德與社會》科的教學中能圍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集體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活動。通過這一學期學習生活的鍛鍊,學生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

一、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二、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三、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繫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繫,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説教是不行的。

四、對於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對於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五、從認知上引導學生。

1、讓學生知道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

2、讓學生知道了一些國小生愛科學、學科學、創新發明、搞科技小製作的事例,並向他們學習,積極動腦動手,參加一些科技活動。

3、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堅強持久的表現,是學習進步,事業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磨練和培養自己的毅力。

六、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 説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於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七、今後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隨着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公德都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

經過這一學期來的努力,本班終於*完成了教學任務,教育效果明顯。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衞生習慣、文明禮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但由於學生存在着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麼事,都為自己着想,所以,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也是今後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第15篇】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

一、成績分析:

本年級中有大部分是獨生子,平時嬌生慣養,集體主義思想淡薄合作意識很差,法制觀念不強。在教學工作中,我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紮紮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各類目標和任務達到的程度

本冊三個單元共10個主題,落實了課標四個方面內容要求: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

1、秋涼了要添加衣服;

2、秋遊出發前準備什麼,出行安全,怎樣防止丟失和掉隊;

3、學做小雛鷹,要勇敢,不嬌氣。

(二)積極、愉快地生活

1、團團圓圓過中秋;

2、做個“快樂鳥”變煩惱為快樂。

(三)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

1、當好值日生、我是小小保潔員、讓我們的教室清潔又美麗;

2、“團團圓圓過中秋”家人間的親情

(四)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

1、“找秋天”、“神祕的月亮”發揮觀察力、想象力;

2、“留住秋天”、“秋天的遊戲”發揮想象力;

3、製作“感謝卡”“我的成長包”“樹葉標本”等發揮動手動腦的能力。

三、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1、讀透教材,嚴抓教學,力爭課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本冊的教材編排中,其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自信、誠實、求上進;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我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我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相信、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新課程的改革與實驗,賦予了品德與生活課堂更加生動而美麗的生命色彩,然而要演繹這美麗的課堂教學對教師就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作為教師,我首先是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生有信心,始終牢記自己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態度投入到實際教學當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深感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導、帶的重要作用,努力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學最終實現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學有成效的目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2、以鼓勵性評價為主,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評價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生活動和實踐過程等。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對學生進行以表揚為主的鼓勵性評價,做到全面而有針對性和合理性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渠道多樣化,採用教師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家長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並且評價講究及時、適度,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學習引導,充分地發揮評價的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及時的表揚、激勵。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通過品德與生活課與班級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大部分學生對本學科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並養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習慣。

四、下學期的教學設想

1、加強自身的修養。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隨着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社會公德也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的教育學生。

2、作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和其他職業不同,我們教育的是一羣有着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説教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採用多渠道的溝通,勢在必行。

3、加強專業教學水平。教師的專業即是教師之本,我將在具體的教學教研活動中,在教案編寫、課堂教學、課後反思等方面加強鑽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學水平,並通過聽課加強互相學習,通過撰寫反思、教學論文等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讓品德與生活教學更有趣、有效,更富創新思想,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進一步探索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多媒體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4、繼續加強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在課改實驗中,我們一線教師要踴躍擔負起教改前沿突破的重擔,新理念下的教師要有“個人學習促成長”的思想,只有學習型的教師才能把教學研究工作做好,才能有所創新和突破,今後我還要繼續學習關於本學科方面的文章,結合海島教學條件,進一步理論聯繫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爭當研究型的教師。

5、和家長做好聯繫,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2

本學期的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已經結束,現談談個人的教學工作總結。

在以往的思品課中,教師往往疏忽了學生的自主性,這很大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只有確立起學生的自主權,指導學生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讓他們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鍛鍊,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才能增強學生的民主觀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讓學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認識,撥亮學生心靈

國小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能對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斷和能力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範自我約束能力。

(一)展開討論,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學生應多進行議一議,討論等形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

(二)判斷正誤,提高學生的識別評價能力。

二、自我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為的形成,光靠個人經驗不行,還必須使學生集體都獲得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情感體驗、行為體驗,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並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變為自己的內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的情感轉化後,應進一步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讓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當學生提高了道德認識,激發了道德情感,產生了行動動機之後,就要把正確的行為方式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去。

(二)自我監督,克服不良習慣

學生的良好習慣必須通過反覆訓練才能養成。

四、自我做起,終身受益

我發現許多學生只懂得接受長輩的愛與關懷,不知道關心別人,有的甚至從未想過回報長輩、體貼父母這一傳統美德。於是,我讓學生自己講述父母愛我的故事。學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邊,感受最深,因而發言踴躍,從理性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一片苦心。緊接着我又讓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和自我反悔,讓學生説説平時在家裏是怎樣關心體貼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夠?你今後打算怎麼做?這樣,讓學生通過自我體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後就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事。受到父母鄰居的表揚,更加堅定了體貼、關心父母的決心,不知覺又強化了自我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ld5m6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