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工作總結 >

教學策略總結多篇

教學策略總結多篇

教學策略總結多篇

【第1篇】2022年國小四年級紙袋裝飾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研究總結範文

國小生的紙袋裝飾是用各種繪畫和手工技法結合的方式表達兒童對裝飾生活美的感受,它融記憶、想象、創作為一體,它可以使孩子更加貼切地結合生活,將兒童的形象記憶與兒童的主觀意念融於畫面之中,是表現性與創造性極強的繪畫活動,也是最能抒發齣兒童個性特徵的表達方式。

結合贊科夫“發展”教學理論的思想是:教學觀念要從單純傳授知識轉變到既重視傳授知識、又重視學生髮展的層面,教學與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先導和關鍵。維果茨基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後者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中存在不同的需要,按從低到高排列,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與合作學習相關的需要(也即通過合作學習可以達到)就有多種,如交往的需要,表現的需要,遊戲的需要等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內心潛在的各種需要可以得到滿足,這樣的學習活動自然也就是愉悦的、可持續發展的。按照需要理論,一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厭學,不是他們自身智力的問題,而是缺乏足夠的滿足其需要的情境,比如,在學習中得不到尊重,表現自己才能的勁頭被壓抑,沒有集體歸屬感。而要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實現,相對更受學生歡迎。即學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在此,我們進行研究的目的是表現性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去觀察事物,用各種材料去裝飾表現事物,從而創作出具有創意的作品,拓寬學生的經驗世界,增強他們的知識結構,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使他們在創作設計中活出信心、活得快樂,加強人與物的交流,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

研究的主要內容為:(1)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啟發、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留意身邊美的裝飾,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良好習慣。讓學生們學習紙袋的折法的過程中,把“裝飾紙袋”變成摺紙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對自己的紙袋不知不覺的就會想要裝飾一下,老師在這個時候加以引導,他們就會更加留意身邊的裝飾圖文,這個時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總結和積累經驗。

(2)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展裝飾紙袋的內容選擇,讓學生走進豐富的設計的世界。啟發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觀察。

(3)豐富紙袋裝飾的形式,通過綜合材料的運用使學生對設計和裝飾充滿熱情。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另外要求設計要新穎獨特,有自己的意念和想法。在創作中儘量使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假如遇到困難自己可以通過參考圖書資料、上網查閲等途徑去參照、去臨摹,定期舉辦展覽會,提供一個學生交流的平台。

我們用xx年6月到xx年9月,共12個月的時間對四年級兩個班為研究對象,學生共 88 人利用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與課題相關的書籍、網絡資源、報刊、雜誌等文獻資料,瞭解、收集紙袋裝飾教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問卷調查法:通過調查問卷,瞭解學生對紙袋裝飾的材料認識與喜好程度,為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參考。對比實驗法:設置實驗班四年(1)班和四年(2)班,在實驗班中運用日記畫教學方法,與普通班進行對比教學,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來進行紙袋裝飾的教學策略的研究。

對課程的研究主要經過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小結階段、總結階段四個過程來分工完成:(附表)

研究階段

研究時間

工作內容

負責人

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

xx年6月~xx年8月

(1)查閲、研究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收集有關“紙袋裝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成立課題研究組,確定課題成員,制定課題實施方案,並請專家予以指導。

(2)申報、簽訂合同。

(3)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

陳煜靜

吳楊

第二階段

(實施階段)

xx年9月~xx年12月

(1)深入學習與研究關於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相關教育理論。

(2)研究制定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具體策略,設置實驗班,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3)撰寫單元教學計劃和教案。

【第2篇】國小四年級紙袋裝飾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研究總結

柯木塱國小 陳煜靜

國小生的紙袋裝飾是用各種繪畫和手工技法結合的方式表達兒童對裝飾生活美的感受,它融記憶、想象、創作為一體,它可以使孩子更加貼切地結合生活,將兒童的形象記憶與兒童的主觀意念融於畫面之中,是表現性與創造性極強的繪畫活動,也是最能抒發齣兒童個性特徵的表達方式。

結合贊科夫“發展”教學理論的思想是:教學觀念要從單純傳授知識轉變到既重視傳授知識、又重視學生髮展的層面,教學與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先導和關鍵。維果茨基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後者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中存在不同的需要,按從低到高排列,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與合作學習相關的需要(也即通過合作學習可以達到)就有多種,如交往的需要,表現的需要,遊戲的需要等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內心潛在的各種需要可以得到滿足,這樣的學習活動自然也就是愉悦的、可持續發展的。按照需要理論,一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厭學,不是他們自身智力的問題,而是缺乏足夠的滿足其需要的情境,比如,在學習中得不到尊重,表現自己才能的勁頭被壓抑,沒有集體歸屬感。而要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實現,相對更受學生歡迎。即學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在此,我們進行研究的目的是表現性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去觀察事物,用各種材料去裝飾表現事物,從而創作出具有創意的作品,拓寬學生的經驗世界,增強他們的知識結構,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使他們在創作設計中活出信心、活得快樂,加強人與物的交流,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

研究的主要內容為:(1)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啟發、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留意身邊美的裝飾,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良好習慣。讓學生們學習紙袋的折法的過程中,把“裝飾紙袋”變成摺紙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對自己的紙袋不知不覺的就會想要裝飾一下,老師在這個時候加以引導,他們就會更加留意身邊的裝飾圖文,這個時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總結和積累經驗。

(2)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展裝飾紙袋的內容選擇,讓學生走進豐富的設計的世界。啟發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觀察。

(3)豐富紙袋裝飾的形式,通過綜合材料的運用使學生對設計和裝飾充滿熱情。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另外要求設計要新穎獨特,有自己的意念和想法。在創作中儘量使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假如遇到困難自己可以通過參考圖書資料、上網查閲等途徑去參照、去臨摹,定期舉辦展覽會,提供一個學生交流的平台。

我們用XX年6月到XX年9月,共12個月的時間對四年級兩個班為研究對象,學生共 88 人利用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與課題相關的書籍、網絡資源、報刊、雜誌等文獻資料,瞭解、收集紙袋裝飾教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問卷調查法:通過調查問卷,瞭解學生對紙袋裝飾的材料認識與喜好程度,為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參考。對比實驗法:設置實驗班四年(1)班和四年(2)班,在實驗班中運用日記畫教學方法,與普通班進行對比教學,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來進行紙袋裝飾的教學策略的研究。

對課程的研究主要經過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小結階段、總結階段四個過程來分工完成:(附表)

研究階段

研究時間

工作內容

負責人

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

XX年6月~XX年8月

(1)查閲、研究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收集有關“紙袋裝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成立課題研究組,確定課題成員,制定課題實施方案,並請專家予以指導。

(2)申報、簽訂合同。

(3)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

陳煜靜

吳楊

第二階段

(實施階段)

XX年9月~XX年12月

(1)深入學習與研究關於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相關教育理論。

(2)研究制定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具體策略,設置實驗班,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3)撰寫單元教學計劃和教案。

(4)分單元的形式進行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教學。

(5)拍攝一節關於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錄像課。

陳煜靜

吳楊

第三階段

(小結階段)

XX年12月—XX年5月

(1)根據制定的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方案,在實驗班進行教學實驗,積累資料,及時在學校進行小結匯報。

(2)在實驗班、非實驗班進行對比教學,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制定好完整的評價方案。

(3)舉辦紙袋設計的實物展覽,讓學生在觀看中對自己啟發設計靈感。

(4)拍攝一節關於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錄像課。

陳煜靜

吳楊

第四階段

(總結階段)

XX年6月—XX年9月

(1)把課堂相關資料放到天河部落上,與其他美術老師共同交流探討紙袋裝飾的教學方法;

(2)收集和整理課題的相關資料,分析和研究實驗情況,總結和提煉研究成果。

(3)完成關於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報告,寫教學心得。

通過紙袋設計的學習,學生循序漸進地用自己的方式來裝飾生活,培養了學生平時留意生活,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增加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心,其中據調查,100%的學生都會通過利用學習過的知識來裝飾紙袋,80%以上的學生能夠從裝飾的方法,用材,手段來裝飾紙袋,併為日後進行其他形式的美術創作積累了廣泛豐富的素材。

(1)積累了大量的學生紙袋裝飾作品,在天河部落進行學生作品展。

(2)在XX年11月3日課例在“第五屆全國中國小交互式電子白板學科教學大賽暨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教學課例評比中榮獲三等獎。

(3)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在這一年多裏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繪畫比賽,發現通過學習了紙袋裝飾的課題後,學生繪畫速度大大提高了,題材也大多來自於身邊的、真實的生活,畫面也更加豐富生動了。參賽的成績也很顯著,其中:

(4)《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組全體成員在秦元老師的帶領下,查閲、學習了許多教學理論知識、進行了一定的文獻研究,提高了自身的理論和科研水平,在探索研究中也積累了更多的教育教學方法。

(5)通過總結《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的經驗和方法,收集整理了一些教育案例和心得體會

通過一年多的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證明紙袋裝飾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在國小美術課堂中的應用對學生在學習美術的興趣、對學習過的美術知識的鞏固上、對設計的理解初步的認識上、對自信心的培養上有一定的幫助,對於提高學生繪畫的興趣和繪畫的水平效果顯著!有效解決了學生在繪畫時缺乏繪畫題材、畫面內容空洞和創作難的問題。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事情的習慣,增強了觀察力、分析力、想像力,記憶力,發掘創造潛能,提高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和社會化發展。

【第3篇】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之《稱讚》教學反思總結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之《稱讚》教學反思總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着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動力。”正基於此,《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言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裏包括兩個要點:一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現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二是全面提高,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因此,我在語文教學《稱讚》這一課時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課程”,它能涵容倫理、道德、藝術審美、情感、哲學思想等元素,熔載道、載情、載史、載文於一爐。因此,國中語文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藴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歷史的、現代的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其內容包括: 1 、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服務人、發展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愛生命。 2 、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鼓勵學生積極進取,立志成才。 3 、教育學生應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並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祖國、人民及親人所給予的深摯的愛。 4 、引導學生具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國如家、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剛正不阿、尊老愛幼、推己及人、謙虛謹慎、和睦親善、勤勞節儉、重情重義等。 5 、實現人生目標須付諸具體行動,如:進德修業、慎思明辨、日省吾身、磨鍊意志等。 所以我在本課教學中重視學生愛同伴,愛勞動,關心別人,能看到別人的優點,稱讚別人的優點的教學。

第二,加強必要的語言積累。

新課標多次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並對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出了閲讀及背誦的量化指標。語言積累分為四個方面: 1 、語言知識的積累。包括字、詞、句、段、篇、章知識的逐步積累和豐富。 2 、語感的積累。積累語言中所藴涵的形象感、意藴感和情趣感。 3 、語言法則和積累。包括詞法、句法、章法和修辭法則。 4 、規範語言的積累。如課文片斷的記憶,優秀詩文的背誦等。總之,語言積累是一種動態的體態。 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多讀課文,能讀出不同的感受,能用自己的話稱讚別人,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新課標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語文學習習慣包括的內容很多: 1 、常規習慣。如課前主動預習的習慣、上課專心聽講並做好筆記的習慣、課後及時複習的習慣、向語文教師及教材質疑的習慣等。 2 、閲讀習慣。如有目的地進行閲讀的習慣、默讀的習慣、邊閲讀邊圈點的習慣、背誦古詩文及課文精段的習慣等。 3 、寫作習慣。如經常悼念信息及趣聞的習慣、動筆進行創意表達的習慣、先寫提綱後寫作文的習慣、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書寫工整及講究格式的習慣等。 4 、口語交際習慣。如使用文明禮貌語文的習慣、講話注意對象和場合的習慣、語言準確及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習慣、耐心專注地傾聽的習慣、邊聽邊記並抓住中心和要點的習慣等。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我們應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懈地努力,使學生真正在語文素養方面有所提高,而不能走形式、擺樣子,流於一般化,那樣對學生是極端不利的。

【第4篇】識字的教學總結及教學策略

一、研究過程及策略

在確立教研主題後,我們全組教師統一參加了理論學習,並利用每週二下午進行集體備課,備同一單元,再備同一課,在深入吃透教材的同時,充分的備學生,瞭解他們的生活經驗,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等,形成教案後上課。一人上課,組內教師聽,反思研討後再上課,最終形成案例,同時請領導全程參與,並給予指導。

經過研究,實踐、探索,再研究,形成以下策略:

1、培養初步預習能力,讓學生初嘗識字樂趣。

低年級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不會學習。培養初步預習能力,最關鍵的是教師的引導。課內教給學生圈字連詞,讀拼音等預習方法,課外請家長配合,並利用牆報開辦“預習加油站”欄目,給孩子們創設一個展示,競爭的平台,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每個學生都嚐到預習識字的快樂!

2、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結合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分散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編排,在教學中力求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識字興趣,具體方法為:

看:觀看動畫,色彩鮮豔,內容豐富的掛圖,不但激發了識字興趣,而且還把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

聽: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學生把識字與培養想象力相結合。

做:即結合生字特點,引導學生做動作,嘗試、體驗。如:在教學“腳丫”一詞時,師:“快找找你的小腳丫藏在哪兒?”(學生樂滋滋地找。)“你的小腳丫藏在鞋裏,看不見哪!”(師用手作“丫”狀)“快跟老師做!你看這個“丫”字多像你的小腳上長的兩個小腳趾啊!”(學生樂呵呵地去體驗)

另外,還可以用嘴嘗一嘗,用鼻子聞一聞,用手摸一摸等方法,讓孩子在一個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享受識字的快樂,激發識字的興趣!

3、採用多種方法,培養自主、獨立識字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具有短暫的,不持久的特點,因此,光靠外在的激趣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興趣內化。即: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如:藉助拼音、、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歸類識字等方法,以培養學生自主、獨立識字的'能力。

如:教學“淚”字,師:“你是怎樣記住的?”生(我是用三點水加目記住的)師馬上總結(這就是加一加的方法)“大家再看淚字,目,代表什麼?”(眼睛),“三點水旁呢?”(指從眼睛裏流出來的淚水,看來它與水有關)“你還學過哪些三點水旁的字?”(江、河、沙、浮……)師:“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歸類的方法記許許多多的與水有關的字。”

4、鼓勵學生多渠道,多層面識字

老師指出,要關注學生生活識字。因此,我們不僅在課內培養識字興趣,還鼓勵課外多渠道,多層面識字。如:從電視、商品包裝、牌匾等渠道識字。同時,以此為契機開展了“生活識字小能手”的評選活動,再次,激發鞏固學生主動識字,樂於識字的興趣!

二、反思

通過本次校本教研活動,我們低年組全體教師的理論和教學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轉變。

課堂上,學生機械的讀記分析不見了,活潑有趣的體驗,感悟使學生們自主地、積極地識字,可以説,學生們願意識字,樂於識字,師生融洽的交流,增進了師生的情感體驗,那是一種成功,一種愉悦,是學生在語文課上健康成長的階梯!

“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要通過自己的行動與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識字教學中感受陽光,擁有自信,體驗成功,真正使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5篇】國小閲讀教學的策略研修總結

關於國小閲讀教學的策略研修總結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面臨着許多新的挑戰,國小閲讀教學的策略研修總結。為了迎合新課程對教師越來越高的要求,我校開展了校本研修,“有效研修與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研究的實施,促進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及時解決了我們在新課程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惑。在研討過程中,我對語文課堂教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對語文教學的根本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有了更加深入,更加準確的理解;對教師職業重新煥發熱情。

一、課堂教學要注重欣賞好詞好句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咬文嚼字”是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低年級重在閲讀積累。所以,我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那麼仔細地品味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或者説每篇文章僅僅品析一兩個詞句,沒有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在本階段的研究中,劉庚主任和王海燕老師的話提醒了我,“語文課始終要學會表達,學會欣賞文中的.好詞好句。”作為一年級語文教師,,我不從小啟蒙學生挖掘文中的好詞好句,教會學生細細品味它,將來學生怎能理解它的運用之妙?怎能把它吸納為自己的語言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和學生一起品味文中的好詞好句,變“淺閲讀”為“深閲讀”,真正讓學生把這些詞句積累進自己的小腦袋瓜裏。

二、通過品詞析句,正確理解、運用祖國文字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語文課的根本就是通過閲讀,正確理解、運用祖國文字。即便是國小一年級也不能忽視它。“大綱”提出:在進行課文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個人的閲讀感受。除了討論書中的思考題之外,教師要多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新課標”指出,學生朗讀的表情不是教師強加的,而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自得的。這就告訴我們,文章讓學生讀上三遍五遍是不行的,讓學生學會欣賞文中的好詞好句後,還要反覆讀。這樣,學生在不同的理解基礎上,對文字會產生不同的情感。王延齡老師也講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學習古人,多讀讀,在讀中去理解。” 閲讀教學要走個來回,一定要學習語言。教師的講解,學生並不一定能夠真正理解。只有讓學生反覆去讀,反覆感悟,學生才能逐步正確理解祖國的文字,才能逐漸感受語言文字之美,並逐步學會運用。

三、在閲讀感悟中師生智慧、情感同啟迪共陶冶

蘇霍姆林斯基説:“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閲讀,閲讀,再閲讀。”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師生通過閲讀,能逐步分辨是非成敗,逐步感受善惡美醜。積累語言的過程中,同時也是積累智慧,培養情感的過程。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啟迪智慧,陶冶情感。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把握好課堂教學結構,爭取上好每一節課。從引導學生欣賞文中的好詞好句入手,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讓老師和學生在閲讀中學習,在閲讀中增智,在閲讀中培養高尚情操,在閲讀中與社會接軌,在閲讀中健康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gongzuo/1pzyj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