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談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談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樂至縣蟠龍鎮中心國小**

談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摘 要: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深入鑽研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同時,在具體教學中要善於設置“懸念”,進行經常性的“引趣”指導。

關鍵詞: 教學目標;鑽研教材;優化教學;設置“懸念”;“引趣”指導;新課改。

評價教學質量,不僅要看教學效果,還應看教學效率。作為一名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不但要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更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筆者進行了深入深思,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策略和媒體,進行必要的內容重組。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六年級負數的認識》這一課是整個負數這一章的第一課,在備課時應注意,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學生能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負數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解決推動着事物的發展。引伸到現實生活中,就是當我們遇到矛盾時,也要勇於面對矛盾,要有解決矛盾的決心和信心,推動矛盾的轉化和解決,同時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理由和解決理由的能力。

二、要深入鑽研教材

例如,討論小數乘法中的“當一個因數比1小時,積比另一個因數小;當一個因數比1大時,積比另一個因數大”時,起先有同志認為最好要加上“一個因數不為0”,後來認為這還不夠,要加上“一個因數大於0”,但經反覆討論、研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的階段性和知識的可接受性,決定結合教材實例講,不加這幾個字為妥。因此,從鑽研教材的角度講,有條件的教師應從教材的細節變動中深刻理解編者的意圖,正確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這無疑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要經常性的“引趣”指導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樂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理由。

(1)運用謎語、故事組織教學。例如,教師在講“時、分、秒、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説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牀,什麼時候睡。”然後又根據書本四幅插圖,編出一個小朋友是如何愛惜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故事。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熟悉了鐘錶,時、分、秒,同時又及時地向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學生學習情緒也自然高漲。

(2)發揮圖示、教具作用,重視直觀教學。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於具體形象的實物比較感愛好。所以,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來説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比較輕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能激起他們學習的愛好。

(3)進行嘗試練習,滿足好奇心。例如,在講“分數化成小數”時,先讓學生用除法把4/3、7/25、1/3、7/22化成小數,然後教師指出理由,什麼樣的最簡分數能夠化成有限小數,什麼樣的最簡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能不能進行除法計算,從中找出規律來呢?由於學生通過練習,急於尋找規律,學習積極性就高漲,愛好就大增,教師可就勢引導學生觀察分數化成小數的幾道算式,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

四、要善於設置“懸念”

“懸念”作為一種學習心理機制,是由學生對所解決理由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而產生的,而教學中,適時地創設“懸念”,將會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學生渴望不斷探索,追求知識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設“疑”。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理由產生了“疑”,心理產生了懸念。這種疑製成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 和學習愛好。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後就知道了,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2)精“問”。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出如下理由:“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麼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假如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着連連搖頭。我又問:“假如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着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着追問:“為什麼圓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理由產生懸念,而且為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預備。

(3)制“錯”。如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出示了一道輕易出錯的複習題:25-25÷3。學生在草本上計算後,大多數同學的計算步驟如下:①25-25÷3=0÷3=0造成計算錯誤的理由,是因為強信息:“27-27”,削弱了計算順序這一信息,造成了計算的差錯。而只有個別同學的計算步驟是:②25-25÷3=25-25/3=50/3出現這兩種情況,教師可順水推舟,把這兩種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問這兩種計算哪種計算正確。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討論的基礎上,板書“四則混合運算”,講授新課,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要優化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

國小數學教學過程的幾個基本要素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這些基本要素和具體操作時的一些細節,如教態、語言、板書、環境等方面的優化,必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講解:60÷2=30時,先讓學生分一分小棒,從中領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捆,就是30根。根據上述操作過程理解60除以2,可以把60看作6個十,除以2,等於3個十,就是30。接着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整十數除以一位數,可以把被除數看成幾個十,計算出結果就是多少個十。這樣教學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操作給兒童建立表象和激發學生深思,推動他們對法則的理解。

六、要充分利用新課改,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師來説,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合學生接受知識。新課改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在教學中起導演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現在一堂新授課的基本環節應該是:1、引入2、獨學3、對學4、羣學5、展示6、訓練與檢測7、整理8、再思。練習課的基本環節是:1、準備2、導練3、概括4、檢測5、反饋,其他各種課型的基本環節也各不相同。教師要充分利用《導學案》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四導”--導學、導思、導趣、導用來促進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導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導思--引導學生善於思考;導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導用--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可見,新課改下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那麼老師們的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

總之,教無定法,教學策略千變萬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深思,多準備,充分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發揮好自身的導演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小數學參考》

2、《改革與創新》--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探索與實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ykmq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