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幼兒教師教育敍事心得

幼兒教師教育敍事心得

播撒愛的種子

幼兒教師教育敍事心得

臨清市實驗幼兒園 欒雪軍

【事件1】

開學了,這次我接的是個小班。雖然早有心理準備,知道新生入園孩子哭鬧是必然現象,但開學後的景象還是給了我個下馬威。當我一臉微笑,想接過爸爸媽媽懷中的寶貝時,他們大多都緊緊地抱住大人的脖子,死活不讓我抱。有些家長急着去上班,我是硬掰開孩子抱着大人的手,任他怎麼掙扎,也不放手。孩子大哭着,手伸向家長走的方向,有的甚至連蹦帶跳、又踢又打。那可真是好像生離死別的場面啊!面對同時到來這30幾個陌生的孩子,我們三位老師使出渾身解數,但收效甚微。唱歌,他們根本不張嘴;做遊戲,他們不懂規則;講故事,教室裏哭聲一片,根本聽不見,無論我們老師怎麼努力,孩子一直都處在離別的焦慮中,什麼都聽不進去。當時,我都有想哭的份了,真的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三位老師改變思路,商量對策,先是勸走了一直陪伴在教室的幾位家長,使孩子再沒有可依賴的人,然後對他們多親一親,抱一抱,叫一叫他們的乳名,領他們到院子裏轉轉,看看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做早操,或者做一些簡單的遊戲,唱一些他們熟悉的歌曲,慢慢地哭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現如今,孩子們已經完全接受我們三位老師了,而我也愛上了這些小精靈。每天入園時一聲甜甜的“老師好!”;每次哨子一響立刻站成還不太整齊的隊伍;每次琴聲一響知道回到自己的座位;每天跟着老師認真地做操、跳舞;每次課上爭着回答問題;每次老師叫到都大大方方地到前面給小朋友們表演節目,完後還要鞠躬致謝……這一切一切,跟剛入園時那個哭鬧的他是多麼大的差距啊!孩子終於邁向了他走向集體的第一步,這是多麼大的飛躍啊!看着孩子們取得的進步,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體會】

新生入園是孩子們的一個“心理斷乳期”,幼兒會表現出焦慮不安,煩躁哭鬧,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作為教師,要儘快幫助幼兒度過這一時期,多親近他們,撫摸他們,用自己言行向孩子傳達一種愛的信息,要讓孩子找到他們在父母那裏已習慣了的安全感,盡力營造一個平等、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

【感悟】

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每一個孩子,做孩子們心中的“好媽媽”、“好朋友”。

【事件2】

幾天前,我的腳不小心被砸了一下,只好一瘸一拐地來到幼兒園。孩子們陸續地入園了,活動室的孩子漸漸多起來。有幾個男生對小椅子產生了興趣,他們把椅子當成小車在屋裏來回地推,一個男生還差點摔倒。我看到後趕忙制止,怕孩子們出現意外。但僅僅停止了幾分鐘,孩子們看我不再注意他們,就又開始推起來。我有點生氣了,提高了聲音又一次制止了他們。幾個男生比較聽話地把椅子放好了,可是這時我發現擎擎居然推着椅子向我走來。我一看就火了,説了兩遍居然還推!我大聲對他説:“擎擎,你沒聽到老師的話嗎?”他看着我,有些委屈地説:“老師,給你坐!你的腳疼!”剎那間我的臉就紅了,我以為他是故意跟我作對,卻沒想到孩子居然是為了給我送椅子!是我錯怪孩子了!頓時我感到自己的眼睛濕潤了,我一把摟過擎擎,動情地説:“謝謝你,寶貝!老師錯怪你了!老師向你道歉!你真是個細心的好孩子!”擎擎開心地笑了。

【體會】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卻給我的心裏帶來很大的觸動。我為當初自己的行為感到深深的自責。我沒有完全瞭解孩子的意圖就大聲斥責了孩子,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實在是不應該!還好我及時承認了錯誤,讓孩子明白了老師也有犯錯的時候,錯了就一定要勇於承認,這樣才能拉近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成為孩子們的朋友,讓他們覺得和老師是平等的,老師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幼兒園的孩子,老師的每一個舉動他們都喜歡模仿,所以作為老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孩子做出榜樣。同時,從這件事我也感受到了孩子那份真摯的感情,他們年齡雖小,但也有感情。平時都是老師在照顧他們,今天我的腳受傷了這麼一個小小的細節居然能被他們看到眼裏,在他們幼小的心裏,能知道去關心別人,去體貼別人,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為此,我也感到特別欣慰!

【感悟】

“身教重於言教”,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關鍵是犯了錯誤要勇於改正。作為老師,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孩子,以身作則,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愛,才能形成一種和諧平等的師幼關係。

這兩件事發生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它見證了孩子的成長,從一個入園時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哭鬧的孩子,到主動去關心別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孩子心中有愛,才會關愛他人。愛是生命的本能,是孩子將來親和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孩子求知的動力和源泉。在幼兒情感教育的關鍵期,在兒童的心靈播撒愛的種子,讓愛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對於塑造孩子既能接受愛,又能回報愛的健全人格,對於他們今後的健康成長必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koz7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