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楊萬里的生平及創作。

2、梳理字詞,積累基礎知識。

3、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4、培養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核心素養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誦讀詩歌,讀準字詞,把握詩歌形式上的特點。

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

審美鑑賞與創造:領會勞動人民淳樸、勤芳的品質,感受勞動精神的內涵。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楊萬里及"誠齋體相關知識,理解詩歌中藴含的勞動之美。

重點:

梳理詩歌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表達技巧,體會作者情感。

難點:

感受藴含在詩歌中的勞動精神,學習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楊萬里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立朝剛正,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而始終不得大用。在水生火熱的南宋,楊萬里攜着那立在小荷之上的蜻蜓,從陰陰樹木中走了出來,在他的詩中,有“兒童急走追黃蝶,飛人菜花無處尋”的春的活潑明妍,有“不但春妍夏亦佳,隨緣花草是生涯”的夏的閒適;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也有“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的田園情趣。

二、寫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楊萬里常州任滿,西歸故鄉吉水;途經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時值農田大忙季節,詩人目睹一户農家插秧之辛勞,作該詩。

三、作者介紹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有《誠齋集》傳世。

四、題目解説

《插秧歌》是南宋詩人、文學家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該詩生動地描繪了江南農户全家總動員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婦、大兒、小兒各有分工,拔秧、拋秧、接秧、插秧,緊張忙碌而秩序井然。

五、層次結構

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聯,描寫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頷聯,反襯勞動的緊張、艱苦;

第三部分:頸聯、尾聯,表現勞動緊張、農人勤勞。

六、全文分析

1、簡要分析每一句的內容。(小組討論,明確答案)

明確:

①一、二句寫一家老小插秧的勞動場面,“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既準確、具體、平實,又暗示分工明確。

②三、四句寫雨中搶插的情形,以“盔甲”防護之嚴,雨水仍然不免從頭上濕到肩胛,由此不難看出雨勢甚猛。

③五、六句寫農夫勞作到忘我程度,家人喊他吃早飯歇一會兒,他顧不上答話,如此便寫出搶插的緊張程度。

④尾聯模擬農夫的口吻説秧苗根部尚不牢固,且還沒栽種完畢,一定要提防小鵝小鴨,不要讓它們到田裏破壞秧苗。口語化的語言,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2、《插秧歌》描繪了一幅農忙時節的風俗圖畫,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遊離詩外”,實則堪稱“神來之筆”,請簡要賞析。

明確:

天公不甚作美,連連灑下雨水,正在插秧的農家夫婦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這裏,作者別出心裁地將“斗笠”比作頭盔,將“蓑衣”比作鐵甲,不僅是為了變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讀者暗示:插秧簡直就是一場緊張的戰鬥,農家兒女正像全副武裝的士兵一樣在與天奮鬥,與地拼搏。同時,兩個形象化的譬喻的疊用,還化板滯為飛動,造成一種前人所盛讚的“活潑潑”的氣勢。

3、儘管《芣苢》、《插秧歌》這兩首詩都是有關勞動的頌歌,但是它們在描繪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熱情方面又不盡相同,試分析其差異。

明確:

(1)表現手法上:《芣苢》一詩運用重章疊句的手法,直接把女子們採摘芣苢的全過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着勞動的熱情;《插秧歌》一詩前四句,運用白描手法,極富表現力,後四句宛若一組特寫鏡頭,繪形繪聲,全詩寫得新、奇、活、快,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特點。

(2)思想主旨上:《芣苢》這首詩讓我們瞭解了古人的生活場景、精神狀態,同時也讓我們瞭解了古人的生活理念;《插秧歌》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緊張插秧勞動的圖畫,展現了農家吃苦耐勞的品格。

七、中心思想

《插秧歌》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緊張插秧勞動的圖畫,展現了農家吃苦耐勞的品格。

八、寫作特點

善用白描,語言清新活潑

詩人首先運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農家插秧圖。然後用雨水予以反襯,形象清晰,意境顯豁。其次用對話把意境推向深遠,使詩讀來耐人尋味。人們都説楊萬里的詩多是即興創作,口語入詩,生動活潑,《插秧歌》就有這個特點,由於表現的是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擷取來的勞動場景,所以顯得逼真而又自然。

九、補充資料

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幾步:

育苗:在苗圃、温牀、温室或直接在水田裏培育幼苗,以備移植。

拋秧:水稻已經長成秧苗,在長得不高的時候就把它拋在田裏。

插秧:育種的時候水稻比較密集,不利於生長,經過人工移植或機器移植,讓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施肥、殺蟲:水稻長成後需要及時補充肥料和殺蟲,否則可能減產甚至絕收。

排水(補水):水稻前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水量,農民需要根據天氣狀況和田裏的水量進行排水或者補水。

收穫:水稻穗變黃後,要及時來收並晾曬。

十、總結全文

《插秧歌》是南宋詩人、文學家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該前四句,純用描寫手法,極富表現力。後四句宛若一組特寫鏡頭,繪形繪聲。全詩寫得新、奇、快、恬,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風格。這首詩,通篇用口語、俗語連綴成句,用毫不賣弄甚至毫不修飾的白描手法,寫出農家插秧的情景,那麼淺顯,那麼真實,又是那麼生動,那麼形象,只覺一股活潑潑的生活氣息從詩中溢出,向人撲來。

課後訓練

1、下列交際用語使用得體的一項是()

A、今天的講座,能夠聆聽諸位先賢的高論,茅塞頓開,獲益匪淺。

B、茲介紹我校傅岷同學前往貴公司參加社會實踐,請予接洽為荷。

C、遲暮之年,年華已逝,祝您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

D、三年同窗,朝夕相處,今畢業在即,特贈小照一張,敬請笑納!

2、下列各句中,語言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書信:畢業之後,學生垂念恩師。值此佳節到來之際,謹祝恩師節日快樂,萬事如意!

B、通知:茲定於10月1日上午8時在學校禮堂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週年詩歌朗誦會,請全體師生準時參加。

C、招領啟事:本人早上在食堂拾到黑色錢包一個,內有人民幣353元,請丟失者與校團委聯繫。

D、請柬:我於明天搬遷新居,為答謝您的祝賀,特於府上備下薄酒,恭請您的光臨。

3、下列各句中,語言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日前丟失支票,蒙您及時送回,感激不盡。明天我將於百忙中專程前來致謝,請在家等候。

B、學生會經過調查研究,寫出了《我校食堂服務質量調查報告》,文中提出了改進意見,並且責成學校領導研究落實。

C、聽説貴公司在經營方面存在困難,你們如需要指點的話,我們將不吝賜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識淺,書中謬誤甚多,特此敬請斧正。

4、下列選項中,全都得體的一項是()

(1)小李在應聘信上寫道:“日前(①察看②惠顧③光臨)貴公司的網站,得知招聘網絡編輯,我決定應聘。”

(2)明天我校將舉行青春勵志報告會,懇請校長(①光顧②惠允③撥宂)出席,給我們指導。

(3)李教授出差路過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熱情接待,分別時,他連説:“(①叨光②明教③借光)!”

A、①②①B、③③①C、①③①D、②①②

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解析:A“先賢”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與語境不合,可改為“大師”等;B、正確,其中“荷”常用於書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謝或客氣;C、“遲暮之年,年華已逝”,有感傷情調,不合祝壽語境;此處可改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D、“笑納”用於請人收下自己的禮物。此處可以改為“敬請惠存”。

2、答案:B

解析:A、“學生垂念恩師”錯誤。垂念: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關心掛念。C、“內有人民幣353元”錯誤。招領啟事中不應寫出具體的金錢數額,可改為“內有人民幣若干元”。D、“特於府上備下薄酒”錯誤。府上:敬辭,稱對方的家或老家。故選B。

3、答案:D

解析: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語體,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能力層級B。A項,説自己“將於百忙之中專程前來致謝”不得體。B項,“責成”一般用於上級要求下級做某項工作,這裏説學生會“責成”學校領導,不當。C項,“指點”“不吝賜教”不應該從“自己”嘴裏説出。

4、答案:C

解析:(1)句,“察看”,細看以求瞭解情況;“光臨”,敬稱他人的來訪,敬辭;“惠顧”,敬辭,用於感謝別人的光顧。根據語境,應選用“察看”。(2)句,“光顧”,歡迎別人到自己這邊來訪問,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的敬辭;“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撥宂”,(指對方)於繁忙中抽出時間。根據語境,應選用“撥宂”。(3)句,“叨(tāo)光”,沾光,多用於受到好處,表示感謝;“叨教”,領教,多用於受到指教,表示感謝;“借光”,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根據語境,應選用“叨光”。故選C。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教案 篇二

一、教學設計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

第8課《咬文嚼字》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理解文中所選的詩詞及故事背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咬文嚼字”的習慣。

3、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學難點:理解並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5、設計思路: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閲讀或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瞭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咬文嚼字的精神,養成良好的閲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並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6、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7、教具準備:PPT課件(另附)

8、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PPT課件演示:P.1課題]

2009年9月4日,温__總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時説“廣大師生應該做到:不計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為人梯,奮鬥當以身為先。自強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奮發有為,報國當以身為先。”我想這是對我們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段話。

[PPT課件演示:P.2]

做學問也好,生活也罷,我們都需要有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擁有這樣精神的人。

(二)認識作者

[PPT課件演示:P.3]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明確:1、朱光潛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驕傲,引導學生要關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總理講話中所提到的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寫照,而他的這篇隨筆正是被這樣的精神觸發,思考完成的。

(三)粗讀課文,把握論點

請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咬文嚼字”什麼意思?

[PPT課件演示:P.4]

明確: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2、看起來“咬文嚼字”有些貶義,那麼朱光潛為什麼會用它來作為自己的觀點,一定有他的道理,那麼,請同學在課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樣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歸納)

明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學,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四)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為了讓大家接受這個觀點,作者選了哪些例子來證明呢?

[PPT課件演示:P.5]

明確: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虛改句

③賈島“推敲”④蘇軾《惠》詩

⑤“套板反應”

2、文章最後一段中説“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説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認為作者是隨便舉的例子麼?

(學生思考並討論)

明確:這些例子不僅不是隨便舉的,而且是用心選擇的。從選材的內容來看,一方面是關於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關聯想意義;從修改的效果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3、具體分析有關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過指導學生誦讀修改前後的句子來體會“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確:同樣是一種改法,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在於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應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PPT課件演示:P.6]

補充示例: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很顯然,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總結:寫文章時要求用詞準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着。

[PPT課件演示:P.7]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的句子、的動詞、的形容詞找出來。(法·福樓拜)

②王若虛該句

(指導學生朗讀修改前後的句子,體會修改的效果)

明確:改過之後確實更簡潔了,但卻缺少了意味。

[PPT課件演示:P.8]

補充示例:宋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一段原來是“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最後修改為“環滁皆山也。”

這是修改的更簡潔的成功的示例。

總結:文句是否簡潔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説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③賈島“推敲”

[PPT課件演示:P.9]

(這個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重點在於瞭解作者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同時引導學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詩句,提出看法。)

⑴請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釋。

⑵你認為應該用“推”還是“敲”呢,説説你的理由。

(學生可自由討論,只要解釋合理就應給予鼓勵)

總結: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於不同的字表現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結:以上三個例子有成功,有失敗,他們的評判標準都是一樣的,即這個詞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體分析有關聯想意義的例子:

①蘇軾《惠》詩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利用聯想意義的妙處。)

補充註釋:小龍團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給皇帝的茶。一兩茶相當於0.1兩黃金。蘇軾在任常州刺史時得到朋友贈送的小龍團,異常興奮,來到無錫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龍團是茶團,北宋蔡襄創制的一種名茶,形狀似餅,這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因為他們的形狀都是圓形的。

②“套板反應”

(指導學生理解“套板反應”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觀點。)

⑴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概括“套板反應”。

⑵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反對。“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運動中韓愈等人提出寫文章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詞必己出”,這體現的就是創新,反對掉書袋。

總結: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都充分説明了咬文嚼字還應有創新意識。合理的運用聯想意義。

[PPT課件演示:P.10]

補充示例:唐代大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注:李龜年為唐代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後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兩字你能有多少聯想呢?

明確:⑴點明與李龜年相逢的時令暮春;⑵暗指李龜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時期。

5、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較閲讀

研討與練習中列舉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種閲讀的方法,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面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談你的看法。

(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老師可加以指導和鼓勵。)

(六)應用拓展,活學活用

課前老師要求學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讀書時“咀嚼”出的好句子,選擇了其中的一部分,請學生自己賞析。

[PPT課件演示:P.11—P.15]

(由選出語段的同學先發表觀點,再由其他學生補充。)

[PPT課件演示:P.16]

總結:很好的思想內容,像一盞畫得很美的紗燈,表達思想的文字就像燈裏的燭光。若是裏面的燭光很亮,這盞燈上的美麗圖畫就會映射得纖毫畢現;若是燭光昏暗,無論是多美的紗燈,也會減色。(冰心《漫談語文的教學與學習》)

(七)作業設計

片段訓練:請寫一個片段來賞析你所喜歡的語段,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分析。要求:重點突出,語句通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字數不少於400字。

(八)板書設計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虛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賈島“推敲”——不同意境

蘇軾《惠》詩——正面

聯想意義

“套板反應”——反面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篇三

高中語文必修二基礎知識複習

第一單元

一、根據拼音寫漢字

du?(踱)步niǎo(裊)娜mí(彌)望yuàn(媛)女ǐ)魚服小人所腓(f?i)四牡(mmǔ)業業

D、不遑(huáng)啟處憂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爾於(yú)嗟鳩兮

1、C(偕xié;B漸jiān;D疚jiù於xū)

2、下列各句中無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夙興夜寐,靡有朝矣。B、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C、四牡翼翼,象弭魚服。D、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B(A夙,夜,名詞作狀語C象,魚,名詞作狀語D雨,名詞用為動詞)

3、各句的加線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詞,快樂。

B、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聘:動詞,訪問,探問。

C、憂心烈烈,載飢載渴。載:動詞,承載。

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動詞,遮蔽。

3、C(載連詞?又?)

4、對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以見覆關以爾車來,以我賄遷(2)二三其德吾其還也

A、兩個“以”字相同,兩個“其”字也相同B、兩個“以”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

C、兩個“以”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D、兩個“以”字不同,兩個“其”字也不同。

4、D(以:連詞,表目的;介詞,把。其:他,代詞;表祈使、商婉的副詞)

5、比較下邊句子加線詞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①言既遂矣,至於暴矣②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與②意思相同,③與④意思相同B.①與②意思相同,③與④意思不相同

C.①與②意思不相同,③與④意思相同D.①與②意思不相同,③與④意思不相同

5、C(從另一個角度考查實詞意義和用法)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①于嗟鳩兮,無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③女也不爽,士貳其行④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⑤豈曰無衣?與子同澤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

6、A(根據課文註釋,辨別通假字)

7、《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有詩歌305篇。編排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通常把這三個部分叫做風、雅、頌_。篇章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通常稱做賦、比、興。人們把《詩經》的內容編排和表現手法通常稱為?詩經六義?。

8

9A.第一段寫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經過:氓誠懇求婚,“我”熱情相送。

B.從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戀愛是講究媒妁之言的,沒有媒人戀愛是非法的。

C、第四段寫的是婚後“我”遭遺棄的情況:氓家庭貧寒,遭受水災,“我”被遺棄。

D.第四段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託物起興的方式,由桑葉變黃引起並比喻氓的變心。

9.C(第四段用桑樹、淇水起興,寫棄婦婚後多年忍受貧苦生活,沒有什麼差錯,而男人卻改變了主意。)

《離騷》練習

1、下列詞語中加線的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謠?)離(sāo)í)岌可危B、方(yuán)?)眉朝(suì)而夕替

C、攘(rǎng)詬蘭皋(gāo)相(xiàng)道D、溘(ka)死芰(jī)荷鷙(zhì)鳥

1、D(?芰荷?的?芰?應為?jì?)

2、下列句中加線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2、DA、“高”和“長”這裏都作動詞。

B、芳與。澤,污濁。昭質,即指詩人內懷的美德。虧,虧缺。

C

D、

3、對句中加線詞的解釋錯誤的項是3、D

A、背(喻準繩)以追曲兮。(為??而死)直兮。

B、不吾知(瞭解)其(無意義)亦已(罷了)。

C、屈心而(壓抑)志兮,忍(忍受)(恥辱)。

D、謇朝誶而夕替(貶黜),將往現乎四荒(四處荒涼、冷落)。

4、“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户地;當年呵壁,湘溜應識九歌心”這幅對聯説的是4、C

A、賈誼B、諸葛亮C、屈原D、文天祥

5、填空

(1)長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餘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餘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長餘佩之陸離。_______________,唯昭質其猶未虧。

(6)民生各有所樂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離騷》全詩主要以主人公“餘”的________構成。它採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9).“離騷”,按東漢班固的解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楚辭》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輯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後人仿寫的作品,因這些詩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為“楚辭”。

6、翻譯下列句子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我後悔選道路沒有看對,久久地佇立着我想返回。

②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責難,回江湖重整我舊時衣衫。

③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佩帶上好服飾多彩繽紛,香噴噴那氣味真是好聞。

④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怨我那神聖王實在荒唐,他始終不能把民情體諒。

⑤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是雄鷹是凡鳥不能同羣,都這樣自古代直到如今。

⑥民生之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

7、作者説:“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即後悔當初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嗎?這一節在行文中起什麼作用?

7、?悔相道之不察兮?具有假設意味,並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當初沒有看清道路,應該返回去呢?這一節在文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8、承着前面反省的思路,作者開始從哪些方面來檢查自己?結果如何?

8、作者從進退、製衣、佩飾三個方面檢查、反省。通過自省,作者愈加堅持自己的崇高品質,堅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9、“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中“芰荷”“芙蓉喻指什麼?

9、喻指詩人高潔的德行。

10、反省之後,詩人為何還要“高餘冠”“長餘佩”,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0、在反省自己走過的路後,詩人沒有畏懼邪惡,而是更加堅定了走自己的路的決心。?高餘冠??長餘佩?更是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悔自己的選擇。

《孔雀東南飛》

1、下列加線字注音錯誤的一項是(1、A)

A、公姥(mǔ)簿(b?)祿相伶俜(píng)

B、葳蕤(wēiruí)玳瑁(dàimào)王當(dāng)

C、錢帛(b?)便(biài)言多令才否(pǐ)極泰來

D、摧藏(zàng)雖與府吏要(yāo)敷衍塞(sa)責

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終老不復取。B、箱簾六七十。C、謂言無誓違。D、府吏見丁寧。

E、奄奄黃昏後。F、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2、F(A、?取?通?娶?B、?簾?通?奩?C、?誓?通?愆?D、?丁寧?通?叮嚀?E、?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無光的樣子)

3、下列句中沒有偏義複詞的一項是(3、A)

A、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B、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C、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D、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4、從題首的注音與釋義中,選擇恰當的將序碼填入相關的例句括號中。

相注音:āàng

釋義:A.觀察、審察B.命相C.輔助D.古代官職名E.互相F.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①兒已薄祿相(音B義B),幸復得此婦②操雖託名漢相(音_B__義_D__),其實漢賊也③誓不相(音A_義F)隔卿,且暫還家去④枝枝相(音A義E_)覆蓋,葉葉相(音A義E)交通⑤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音B義C_)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音A_義E)師⑦朱文子相(音B義C)三君,妾不衣帛⑧勝不敢復相(音B義A)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線詞語,並指出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區別

①汝豈得自由古義:自作主張今義:自由自在②雖與府君要古義:約今義:需要

③可憐體無比古義:可愛今義:同情人家④適得府君書古義:剛才今義:適合

⑤卻與小姑別古義:回頭今義:轉折詞⑥千萬不復全古義:無論如何今義:再三叮囑

⑦好自相扶將古義:服侍⑧何意出此言古義:料想今義:心意

⑨舉手長勞勞古義:悵惘若失⑩奄奄黃昏後古義:暗沉沉的今義:氣息將絕

6、閲讀“新婦謂府吏??吾獨向黃泉。”兩段文字,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1)①感君區區懷。區區:真摯的情意②何乃太區區。區區:愚拙

③區區小事。區區:不重要④區區之眾。區區:很少⑤區區與諸君。區區:自稱的謙辭

(2)①君既若見錄。見:我②信而見疑。見:被

③風吹草低見牛羊。見:通?現,顯現?④真知灼見。見:見識,見解

⑤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見:會面,見面

7、“新婦謂府吏??吾獨向黃泉。”兩段文字中都用了“磐石”和“蒲葦”作比喻,分別説説劉蘭芝和焦仲卿使用這兩個比喻的真正意義和説此話時的心情。

7、劉蘭芝:表現兩人對愛情忠貞不貳的決心和莊嚴的保證,心裏強烈期盼焦仲卿和自己一樣。焦仲卿:表現自己對愛情始終不渝的思想和不瞭解實情的情況下斥責劉蘭芝變心的痛苦、氣憤、焦急。

8、上面第一詩段劉蘭芝説完比喻以後,又説了“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幾句,説説這幾句詩的含義和作用。

8、表現劉兄粗暴無情、獨斷專行的性格,預示了劉蘭芝在婚姻問題上將會有巨大的不幸,為後面的情節作鋪墊。

9、填空

(1)《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與北朝的《木蘭詩》,並稱為“樂府雙璧”。“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稱它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首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一種託物起興的手法。旨在渲染一種籠罩全詩的纏綿悱惻的氛圍;結尾部分(“兩家求合葬??”)採用_浪漫主義_手法,表達了人們的_理想和願望_;中間部分是詩的主體,記敍了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抨擊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殘。

《詩三首》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子衿(jīn)呦呦(āo)越陌(m?)度阡(qiān)

B、鼓瑟(sa)參差(chī)飛猱(r?u)高堤(dī)

C、剽(piào)悍蔭(yìn)庇羈(jī)鳥墟(xū)裏

D、哺(bǔ)育掇(duō)曖曖(ài)守拙(zhuō)

1、D(A項?呦?讀yōuB項?猱?讀náoC項?剽?讀piāo)

2、下列各句中沒有特殊文言句式的一句是

A、何以解憂?唯有杜康。B、狗吠深巷中。C、雞鳴桑樹巔。D、不厭高,海不厭深。

2、D(A、賓語前臵句B、狀語後臵句C、狀語後臵句)

3、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人生幾何!幾何:怎麼樣。B、採之慾遺誰?遺:遺留。

C、憂傷以終老。終老:度過晚年,甚至去世。D、何以解憂?何以:為什麼。

3、C(A項應解釋為?多少?,B項應解釋為?贈送?,D項應解釋為?憑什麼?)

4、下列五幅對聯分別寫出了五個歷史人物,對應正確的一項是(4、C)

(1)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2)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

(3)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4)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孤傲,青蓮居士謫仙人。

(5)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A、謝靈運歐陽修杜甫辛棄疾諸葛亮B、歐陽修范仲淹白居易李白陳壽

C、范仲淹歐陽修杜甫李白諸葛亮D、范仲淹謝靈運白居易杜甫陳壽

5、補寫名句

(1)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2)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3)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篇四

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僅為了表達對綠的喜愛,有沒有更深層的涵義?文章還有哪部分值得我們品讀、挖掘,我們卻沒注意呢?請找到這些地方,深層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們再結合綠的生命特徵以及作者創作背景來挖掘文章主旨。)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點明寫作的特殊背景,表現了作者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從歷史課上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更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日的開始。本文寫於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後。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陸蠡作者看到祖國命運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綠藤,不免感慨萬千,寫下本文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大屏幕)

小結:文章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寧。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通過寫綠枝條抒發愛綠的情感,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它象徵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嚮往(象徵)。而作者最後的念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們從中也窺見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三讀,品味語言

本篇文章語言純樸、清新,並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非常優美。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圈劃出自己喜歡的或能打動你的詞、句,細細咀嚼、體會。具體語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這句通過排比修辭,使句子生動富有氣勢,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綠的讚美,為後文揭示主旨作好鋪墊。

2、比喻:“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

運用比喻,抒發了作者對綠的渴望和喜愛。

3、反覆:“我開始瞭解……我開始瞭解……”“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我要借綠色來比喻……”

4、擬人如:“有一天……會和我面生嗎?”“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等等

這句話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後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這句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也表達了作者對勝利地無限期望。運用問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5、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辭方法,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珍重”一詞,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嚮往。

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優美生動。優美生動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達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

作業: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是我們同學在作文時都比較欠缺的,我們要加以借鑑。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習。(看大屏幕: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仿寫“我要借……來比喻……,我要借……來比喻……”或“我開始瞭解……,我開始瞭解……”

剩下時間請同學們大聲朗讀你認為寫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歡一段。讀時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重音,細細品味語言,體味作者表達的感情。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味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學習反覆、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法學習本文主題,圈點批註法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學習綠色所象徵的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綠,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瀕臨絕境的希望。它是多麼使人迷醉,讓人嚮往!中國現代散文家陸蠡,他對“綠”情有獨鍾,痴心的想把“綠”囚禁起來,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他的優美散文《囚綠記》,感受作者的囚綠情結。

二、作者介紹:學習新課內容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下作者情況

陸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開始散文創作,前後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綠記》。1942年4月被捕。在監獄裏,面對刑審,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不久即慘遭殺害,年僅34歲。陸蠡的人生和創作生涯均極短暫,作品也不豐盛,但他卓異的人格和獨特的文格都將魅力長存。

三、檢查預習情況: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給《囚綠記》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見(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轍(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長(yà)婆娑(suō)猗(yī)鬱蕈菌(xùnjùn)

四、研讀課文

從字詞的掌握情況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

當老師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腦海裏馬上產生一個疑問。我們在第一模塊學過“優美的漢字”,知道“囚”是會意字,本意是把一人關起來,它使用的對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這卻給文章起名為《囚綠記》是不是有些欠妥,動賓搭配不當?還有疑問就是:他為什麼囚綠?當同學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有什麼想法?(找同學們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用反覆誦讀法來學習這篇文章,解答同學們心中的各種疑惑。

一讀:快速瀏覽課文,通過解決大屏幕上的三個問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調

1、文章題目是“囚綠”,那文章哪幾自然段是寫囚綠呢?

2、作者在囚綠之前、之後又各分別寫了什麼內容?請用類似“囚綠”這樣動賓結構的二字詞語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內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過瀏覽課文,同學們體會到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綠懷有怎樣的情感?(感情基調)

(1——4段):“遇綠”;

(5——7段):“賞綠”;

(8——12段):“囚綠”;對綠的喜愛之情。

(13自然段):“放綠”;

(14自然段):“念綠”。

二讀,找出“綠”的特點,體味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

請同學們帶着感情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回答下面問題體味文章感情變化。

1、綠有什麼特點使作者對它如此喜歡?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綠色、愛、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強固執、堅貞不屈

永不屈服

2、這種喜愛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靜還是有層次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變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體現這種情感變化的?喜愛之情逐層加深,不斷變化的。

第一部分,因綠而毫無猶豫地選擇了一個矮小潮濕的房間。

第二部分,從作者“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綠藤的生長……·(細節描寫)作者像對自己孩子一樣時刻關注常春藤每一個細微變化看出作者對綠的喜愛。

第三部分,作者對綠已經愛的着魔,於是產生自私的念頭,想把它獨自佔有,於是因愛而囚綠。

第四部分,放綠並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體現喜愛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後仍對其念念不忘體現喜愛之情。

教師小結:同學們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們把同學們的發言梳理下做個小結:

文章表現的對常綠藤的喜愛之情,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遇綠、賞綠、囚綠、放綠、念綠,作者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着對綠的愛。文章最後,一年後還在懷念並“期盼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我與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經歷。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愛綠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進。

還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那就是作者對這綠常春藤的稱呼的變化:綠影——綠色——綠友。這稱呼的變化也充分體現出作者對綠的感情在不斷加深。到“綠友”,作者已經把這常春藤枝條賦予靈性,把它人格化,當做自己的摯友,可見作者對它的愛之深。這也回答了我們剛上課時的疑問——為什麼題目叫《囚綠記》。看來課文題目不但沒有問題,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別緻,吸引讀者閲讀下文。這種寫法值得大家寫作文時借鑑。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教案 篇六

第一課時(一)文學知識:

1、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興化,生於平江(蘇州),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曾在錢塘一帶做過幾年官,其餘時間一直以教書為業,小説家羅貫中,即為他的門生。他在教書期間根據民間傳説與話本戲曲,編著了一部的長篇小説——《水滸》。

2、關於《水滸》:

《水滸》又名《水滸傳》《忠義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小説名著之一,成書於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的長篇古典小説。這部章回小説是在《宣和遺事》、民間故事及話本的基礎上,經過施耐庵的整理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統治者昏庸無道,加之連年自然災害,外族入侵,結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書中所寫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見《水許》第十六回)於是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接連地爆發。《水滸》生動地描寫了一支以宋江為首的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誕生、發展、失敗的全部歷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會根源以及起義終於演為悲劇的歷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黑暗統治,歌頌了農民階級的革命鬥爭,塑造了一個個為人民喜愛的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水滸》是我國文學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説。

《水滸傳》最早為一百回體,後來出現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徵田虎、徵王慶的故事。明末清初金聖歎腰斬《水滸》,刪掉七十一回以後的內容,添上了“驚噩夢”的結局,成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滸》結構安排緊湊,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了其藝術價值。明代高儒的《百川書志》記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所以,一般認為《水滸》為施耐庵與他的學生羅貫中合著。

3、有關情節:

禁軍教頭━━起義英雄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第九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三)情節結構:

1、課文的標題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請將此標題加以擴展,寫成一句話,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被髮配滄州的林教頭開始時隨遇而安,後來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得知了奸賊要加害自己,於是在山神廟前手刃奸賊,投奔梁山。

2、本文的情節由四部分組成,文後的“課文簡析”中有具體分析,請大家根據這些分析,分別用七個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

(1)林教頭滄州遇舊知(1-1) 序幕

(2)陸虞侯密謀害林沖(2-5) 開端

(3)林教頭接管草料場(6-9) 發展

(4)林教頭殺敵山神廟(10-12) 高潮結局

3、線索:全文以林沖思想變化為線索,通過四部分情節表現了林沖思想性格的變化過程。

4、情節特點:小説情節曲折巧妙,張弛相間,故事性很強。

(四)人物性格:

林沖是《水滸》裏的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個由安於現狀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沖出身於槍棒教師家庭,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生活比較安定。正是這種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養成他安於現狀,軟弱動搖的性格。當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剛強的一面,這兩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與委屈求全思想一直處於矛盾鬥爭之中。本課正是這種鬥爭最激烈併發生轉化的關鍵階段。

從課文情節可以看出,林沖的性格是隨着情節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誰能用比較簡練的句子,概括一下林沖的思想性格的變化?

——逆來順受,隨遇而安,大怒殺敵,逼上梁山。

讓我們來根據有關情節看看林沖思想性格的變化情況。

殺敵復仇

┏━━━━━━━━逼上梁山

┃ (奮起反抗)

┃親

┃聞

買刀尋敵 ┃陰

┏━━━━┓自心下慢 ┃謀

┃ ┃ ┃

滄洲遇舊 ┃ ┃管草料場 ┃

━━━━━┛ ┗━━━━━━━━┛

(善良安分) (隨遇而安)

林沖的性格就是在這種情節的變化中,隨着矛盾衝突的不斷加劇面發展變化的。在矛盾衝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水滸》的突出特點,作品對人物思想性格不加任何評點,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自己隨着情節的發展在矛盾衝突中展現出來,對林沖的描寫是如此,對其他人的描寫也是如此。

三、小結:複習這篇作品要注意把握:

1、情節結構。2.人物性格隨情節發展而出現的變化。3.精彩的人物描寫。

第二課時

(五)景物描寫:

我國古典小説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善於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而較少使用其它手法,特別是單純的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如果有的作品使用了景物描寫,也是運用白描手法,以極為簡潔的筆墨來達到特定的目的。《西遊記》是如此,《水滸》也是如此。

在這篇作品中,景物描寫雖然不多,但卻寫得恰到好處,並且具有很好的表達效果。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描寫。(讀有關描寫)

1、找出所有景物描寫。2.多角度的景物描寫:

(1)直接描寫風雪:

1共有三處請指出來。

2這三處描寫中,有一個最有表現力的詞,是哪一個?

——“緊”,一個“緊”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簡潔地寫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並且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什麼作用呢?我們一會兒再説。

(2)側面襯托風雪:

1指出哪些語句是側面描寫風雪。

2在這些語句中能夠表現風大雪猛的詞語有哪些?

——“搖振”“壓倒”“向火”“踏着碎瓊亂玉”“揹着北風而行”“迎風”。

3、這裏的景物描寫,雖然都非常簡潔,但其作用卻非常豐富,請大家歸納一下,這些景物描寫有哪些具體作用?(1)渲染氣氛,烘托人物:這裏的彤雲、朔風、大雪,渲染了一種淒冷、悲涼的氣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鬱的心情和危機四伏的處境。(2)暗示情節,推動發展:

1、作品通過對風雪的描寫,暗示了將要發生的故事情節的趨向。

比如,管營差遣林沖去接管草料場,這對不知管營陰謀的林沖來説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因為這個差事既比較自由清閒,又能有一些額外收入。可是,當他取路投草料場來的時候,迎接他的卻是紛紛揚揚的一天大雪,這就暗示着他將面臨着一場嚴峻的考驗。

再如,作品在寫雪的時候,兩次用了一個“緊”字:“那雪正下得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這兩個緊字,不僅突出了風大雪猛的環境特點,而且暗示出林沖的處境越來越危險,形勢越來越嚴峻,而林沖又全然不知,這就使得讀者不能不隨着雪下得緊而感到緊張,替人物捏着兩把汗。

2、作品對風雪的描寫,具有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因為風大雪緊,天氣寒冷,林沖才要出去買酒;如果林沖不去買酒,草廳倒塌就可能被壓傷壓死;如果他不出去買酒,就不會看到山神廟,在草屋倒塌後也不會想到去山神廟過夜。

正是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被壓塌,林沖無處存身,只好到山神廟過夜;如果草廳不倒塌,林沖就可能被燒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廟過夜,就不會聽到陸謙等的談話,也就不會殺敵報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為風大雪緊,林沖到了山神廟後,才用石頭擋住廟門;如果他不擋住廟門,陸謙等人就會直接進入廟中,他也就不會從他們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許陸謙的花言巧語會使林沖相信這是一次巧遇呢,説不定林沖還會請他們喝兩杯呢。

由此可見,作品的景物描寫確實是非常精彩而傳神的。

(六)細節描寫:

好的文學作品往往以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取勝,《水滸》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這篇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大致有三種情況:

(1)有的細節描寫生動具體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請大家找一找這方面的例子。

——比如第八段中對林沖出門買酒時的描寫,就通過一系列的動作細節,表現出他謹慎小心的性格,同時也説明他是準備安心地在草料場度過他的流放生活的,這就表現了他的隨遇而安的一面。

(2)有的細節描寫則使故事情節前呼後應,使作品佈局更加嚴謹。請大家找一找這方面的例子。

——這樣的細節描寫也很多,比如第七段開頭對林沖離開天王堂時的描寫,看起來好像是不經意的描寫,但這裏所寫到的事物,在後文都有着落:包裹——放在牀上(第八段);尖刀——剜了陸謙的心(第十二段),同時也照應了第五段的“買把解腕尖刀”;花槍——挑了酒葫蘆(第八段,第十段),挑了差撥和富安(第十二段)。

再如第十段對林沖來到山神廟後的描寫,通過他掇石頭靠住廟門為下文寫陸謙等三人進不了廟埋下伏筆。

有道是名家筆下無閒文,從本文來看,確實如此。

(3)有的細節描寫同時兼有以上兩方面作用。請大家找一找這方面的例子。

——這種細節描寫也不少,如第五段寫林沖聽到店小二報告的消息後,立刻大怒,去街上買了把解腕尖刀。這一細節既表現了林沖剛烈的性格,也為下文寫刀剜陸謙心做好了鋪墊。

再如第十段,寫林沖見草廳被雪壓塌後,怕火盆內有火引起火災,就探半身進去摸。這一細節既表現了林沖的小心謹慎的性格,也為下文寫陸謙放火做了鋪墊。

(七)語段閲讀:

1、閲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本文是長篇小説節選,好像應該從第二段開始選起,因為第一段與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來好像沒有直接的關係,那麼為什麼不從第二段開始,而非要選上第一段呢?第一段有什麼重要作用嗎?

這一段實際與課文部分的故事有着直接的聯繫,無論對人物還是對情節都有着重要作用: ①這段描寫表明了林沖是個樂於助人,濟危救貧之善良之人。

②這段描寫詳細交代了林沖與李小二過去的關係,為下文寫李小二幫助林沖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如果沒有這段描寫,下文寫李小二向林沖報告消息就會顯得突兀。

3這段描寫也表現了林沖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的性格。他被髮配到滄州,並沒有向陷害他的仇人報仇的想法,反而與李小二你來我往地過上了平靜的日子,表現了典型的隨遇而安的性格特點。

2、閲讀第二部分(2-5段),討論:

(1)這一部分,情節發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陸謙來到滄州,密謀殺害林沖,使情節陡起波瀾。

(2)作品為什麼不直接描寫管營、差撥等四人的談話?作者通過李小二夫妻的所見所聞所疑所思來交代情節,這種手法有什麼效果?

——在這一部分中,作品不是直接寫出四人的談話,而是通過小二夫妻所見所聞來寫他們的懷疑與推測,這就使情節若隱若現,撲朔迷離,造成了強烈的懸念,使作品情節更加曲折生動,更加引人入勝。

3、閲讀第八段,討論:

這一段中除了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之外,還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表現了人物什麼性格?

——這一段中除了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外,還用了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這裏的心理描寫通過寫林沖想等雪晴之後修理草屋,説明他是準備在這裏安心長住的,這就反映了人物隨遇而安的性格。

4、閲讀第十一段,討論:

在這一段中,作品詳細描寫了廟外三人的對話,為什麼要詳細描寫這些對話?━━這是促使林沖思想性格發生劇變的關鍵,因此要詳加描寫。通過這個描寫,對以前的情節進行了巧妙的補充,並交代了整個陰謀的策劃過程,並由陸謙等人親口説出,這就比別人介紹更易於使林沖認識到敵人的兇狠殘忍,更易於激起他滿腔怒火,從而促使他毅然做出了手刃仇敵的壯舉。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1、瞭解環境描寫的特點及作用,賞析課文中“風雪”的描寫。

2、理解林沖性格的轉變是怎樣隨着情節的發展而完成的,學習在矛盾鬥爭過程中刻畫人物。培養學生通過情節、環境、言行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

3、瞭解封建社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後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作為一個例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所在的《水滸傳》更是充分地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二、介紹《水滸》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學讀課文[預習提示],要求全班同學標出:“《水滸》是我國文學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説,它藝術地概括了歷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過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節,也是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後補充介紹如下:

《水滸》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長篇古典小説。這部章回體小説是在《宣和遺事》、民間故事及話本的基礎上,經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統治者昏聵淫逸,外族入侵,加之連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正如書中所寫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見《水滸》第十六回)於是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接連地爆發。《水滸》生動地描寫了一支以宋江為首的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誕生、發展、失敗的全部歷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會根源以及起義終於演為悲劇的歷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黑暗統治,歌頌了農民階級的革命鬥爭,塑造了一個個為人民喜愛的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説《水滸》是我國文學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説。

《水滸》中英雄人物鬥爭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羣眾中流傳,有的至今還展現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莊”、“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沖發配”等等。林沖是《水滸》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個美滿的小家庭。他對封建統治階級抱有幻想,本無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乾兒子高衙內蓄意霸佔林沖的妻子,雖多次調戲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於是高俅利用權勢指使他的狗腿子陸謙(陸虞候)、富安等人設下毒計,誣陷林沖手執利刃故入軍機重地白虎節堂,圖謀行刺,把他送交開封府發落。開封府尹明知林沖冤屈,但迫於高太尉威勢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滄州。高俅又令陸謙買通押差,要在赴滄州途中的野豬林害死林沖,幸被魯智深救了。林沖和魯智深分手後路過柴進莊院,受到殷勤接待;柴進又寫信給滄州官府託請照顧林沖。林沖到了滄州牢營,由於送了銀子給差撥、管營,又有柴進薦書,不僅免了一百殺威棒,還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後(課文節選的內容由此開始),陸謙、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蹤來到滄州,與差撥、管營合謀,必欲置林沖於死地。林沖被殘酷的現實步步緊逼,雖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終於殺死仇敵,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為宋江起義軍中的首領之一。

林沖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水滸》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體地向我們展示了在封建統治者一逼、再逼、逼得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林沖終於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殺仇敵,走向反抗的道路。那麼課文是怎樣刻畫林沖性格的轉變的?

三、理清故事情節:

第一部分( 引子,第1節): 林教頭滄州遇舊知。

插敍和林、李對話。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點明林沖與高俅的尖鋭矛盾,説明林、李親密關係,留下李小二感恩圖報的伏筆。

第二部分( 開端,2-5 節)::陸虞候密謀害林沖。

陸虞候密謀策劃,李小二疑慮警惕,林教頭識破陰謀,怒林沖買刀尋敵。

矛盾的展開:林沖刺配滄州後,高俅派陸謙追蹤而來,密謀策劃,新的衝突醖釀。沒有平鋪直敍,設置懸念,沒有交代來酒店的是什麼人,而是通過李小二夫妻的觀察,寫出來人的鬼鬼祟祟,説話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陰險。再寫林沖根據李小二提供有關來人的身材、相貌、年齡等分析斷定是陸謙,使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林沖買刀尋敵,矛盾進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 發展,6-9 節):林教頭接管草料場。

接管草料場──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陸謙的謀害到林沖殺人報仇的過渡,表面看,緊張形勢緩和下來,實際上,事態正按照陸謙的預謀發展。表面上的平靜掩蓋着一場生死搏鬥,預示着矛盾即將進入高潮,為後文埋下伏筆。

第四部分( 高潮和結局,10-12自然段): 風雪夜山神廟復仇。

三個自然段::破廟借宿──偶聽真情──報仇雪恨。

林沖性格變化的轉折點,與前文照應,讓陸謙等人通過對話把陰謀的主使者、原因、內容、執行經過,不打自招作了全盤交代,促使林沖性格發生根本轉變。

故事情節以林沖的主要性格特徵為線索,表現林沖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思想發展過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這個主題。

四、分析林沖的性格

① 課文開頭一段“閒話”對錶現林沖的思想變化有什麼作用?

明確:開頭一段有兩個內容,一是插敍了當初在東京時的情況,二是林沖、李小二相遇後的一段對話。插敍的一段內容,表現了林沖的正義感和俠義精神,反映了林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從林沖和李小二的對話裏,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鬥爭軟弱動搖的性格特點。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滄州,但和李小二説到這件事時,他並不氣憤、痛恨,還把高俅稱作“高太尉”,甚至認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這既表現了林沖的善良安分,也表現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軟弱的一面。

②林沖無辜受害,被刺配到滄州,遠離了京城,高俅一夥,陸謙、富安又追到滄州,在李小二的酒店裏密謀陷害林沖。林沖從李小二那裏聽説了這件事之後是什麼態度?表現出林沖的什麼性格?

明確:林沖聽到李小二的報信,並確知從東京來的尷尬人就是陸虞候時,馬上意識到“那潑賤賊”是要“來這裏害我”,他識破了仇人的陰謀,激起了復仇的怒火,氣憤地説:“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為泥!”説罷,便怒衝衝地“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後巷一地裏去尋”,次日,“帶了刀,又去滄州城裏城外,小街夾巷,團團尋了一日”。這説明,當迫害逼到眼前時,林沖也具有了強烈的反抗意識。但是,“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時,“林沖也自心下慢了”,對仇人有所懷疑,卻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性,剛剛點燃起來的復仇怒火又慢慢熄滅了。這説明林沖的反抗並不堅決,幻想得過且過,委曲求全。

③陸虞候等人對林沖的迫害並沒有停止,派林沖看守草料場本是這夥人的詭計,想置林沖於死地,林沖是什麼態度?表現他的什麼性格?

明確:管營派林沖看守草料場,林沖是心有疑慮的,他曾對李小二説:“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還是聽從了安排,而且作了長久打算。當他看到草料場裏自己將要棲身的小屋四下裏崩壞了時,便想:“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大難已經臨頭了,他卻想安穩過冬。這説明林沖的心中,復仇的念頭更淡www.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佔了上風。後來,買酒途經山神廟時,還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沖卻仍在幻想,這充分説明他還有隨遇而安的思想。

④林沖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奮起反抗鬥爭,這個思想性格的轉變是怎樣完成的?

明確:草料場火起,林沖在山神廟裏聽到了陸虞候等人的對話,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謀害自己的真相,這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高俅一夥留給他的只有一條死路。這殘酷的現實促使他覺醒,認清了反動統治者的猙獰面目。幻想徹底破滅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抗鬥爭。於是,林沖毅然殺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統治者的道路。

⑤ 林沖性格的發展變化,所走的道路,對於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有什麼意義?

林沖性格的轉變,關鍵在於一個“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從林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到加害於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兇殘、卑劣、陰險、狠毒。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雖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無路,憤然而起;至於廣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羣眾,他們所遭受的迫害,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奮起反抗進行鬥爭才是出路。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體現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第二教時

一、複習鞏固 指名複述故事情節及林沖性格變化過程。 二。分析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師介紹關於細節描寫的知識: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中對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以及對細微事件的情況進行細緻具體描寫一種描寫手法。細緻描寫是作品刻畫人物性格、敍述事件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有什麼作用?

(1)開頭細緻描寫了陸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談舉止,暗示他們是在密謀害人的事,而且和林沖有關係。這些細節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出了李小二給林沖報信,林沖尋敵復仇的情節。

(2)林沖要去沽酒來吃,離開草料場時,“將火炭蓋了……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草廳被雪壓倒後,林沖“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便“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才“把門拽上,鎖了”,到山神廟裏去安身。這些細節描寫,一方面表現了林沖安分守己、辦事謹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訴讀者,草料場起火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林沖疏忽,使情節發展合情合理。

(3)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着了”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説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轉變。看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細節。

(4)關於刀槍武器不離身的細節描寫。林沖離開天王堂時、到市井買酒時、奔山神廟安身時,都有關於隨身攜帶尖刀、花槍的細節描寫,最後,才有“挺着花槍”衝出門去殺死仇人的情節。這個細節描寫,既符合林沖禁軍教頭的身分,表現他細心、謹慎的性格特點,又使故事情節天衣無縫。

(5)關於方向位置的細節描寫。關於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滄州城東15裏有草料場,草料場東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場和市井中間有一座山神廟。林沖買酒、到山神廟,都是往東走。發生在同一時間的陸虞候等到草料場來放火陷害林沖是由草料場西面而來,這樣雙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至關重要,使情節發展入情入理。

總之,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1、提問:課文題目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風雪”是故事發生的主要的自然環境,文章也着力在“風雪”上作景物描寫。課文是怎樣描寫大風雪的?

(1)直接描寫風雪。課文有三處對風雪進行直接描寫。

①林沖初到草料場時,寫風雪初起。“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佈,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紛紛揚揚”,寫雪花之大;“卷”,寫朔風之烈;“一天”,寫範圍之廣。

②林沖去市井沽酒時,寫雪勢正大。“雪地裏踏着碎瓊亂玉,選題揹着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③沽酒返回時,又進一步突出雪勢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

這兩處的兩個“緊”字,就把一場越下越大的雪,描寫得非常清楚。

(2)用側面描寫襯托風雪。

①通過環境描寫襯托風雪。

林沖看住處草屋時,只見:“四下裏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沽酒回到草料場,“那兩問草廳已被雪壓倒了。”寫的是草屋,給人的印象卻是風很猛,雪很大。

②通過人的動作、感覺襯托風雪。

如寫林沖在草屋內“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覺暗寫風雪。寫林沖則神廟裏,“先取下氈籤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蓋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濕了”。因為風雪大,天氣冷,所以吃酒時,林沖“把被扯來蓋了半截身”。總之,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動作、感覺時,時時不忘風雪二字。

2、提問:關於風雪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課文中描寫風雪雖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對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當林沖懷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場來,情節逐步向高潮發展時,風雪也隨之而起。“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佈,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朔風捲着鵝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濃雲壓在頭頂上,天地茫茫,前途難卜。林沖來到草料場後,“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裏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難以安生。為了禦寒,出門沽酒,“踏着碎瓊亂玉,迤邐揹着北風”踽踽獨行,“那雪正下得緊”,正是雪借風勢,風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來,“仍舊迎着朔風”,“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因為風大雪緊,回到草料場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沒奈何只得去古廟棲身。他在風雪中奔來奔去,天地之大竟無他容身之處。林沖進入山神廟,為了抵擋風雪,掩上廟門後又將旁邊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由於雪大天寒,使林沖外出沽酒,未因草廳被雪壓倒而被壓死;大雪壓倒草廳,使林沖只能到山神廟住宿,未被陸謙等燒死;雪大風勁,使林沖用大石頭靠住廟門,陸謙等人放火燒草料場之後也來到山神廟避風雪看火勢,因推不開門便立在廟門外談話,造成冤家路窄,狹路相逢,隔門相對,一觸即發的緊張局面。風雪的描寫,為情節發展提供了合理的條件,推動了情節發展。當陸謙等看着草料場的大火躊躇滿志,林沖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場的烈焰升騰,翻卷,終於拽開廟門,大喝一聲,手刃仇敵。朔風呼嘯,大雪鋪地,火光沖天,天地間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漢。我們可以説風雪把情節推向高潮,風雪渲染了蒼茫、雄渾的氣氛,風雪映襯着人物形象。

描寫風雪的筆墨雖不多,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風雪”的描寫,推動了情節發展,渲染了濃重氣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筆下的風雪似乎一直伴隨着林沖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質的變化,而我們也好像和林沖一塊兒置身於風狂雪緊冰冷的天地之中,為他着急,為他擔憂,為他慶賀。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大雪紛飛》中曾説:“《水滸傳》裏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代的大眾語的説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風雪描寫的確具有“神韻”,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小説中景物描寫的藝術特色,亦如我國傳統的寫意畫,寥寥數筆,彷彿是信手點染,卻意境深遠,景中有情,並且留下大片天地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聯想,去補充,去發揮。這是我們在閲讀中應該認真體會、反覆咀嚼的地方。

板書設計

正面描寫 渲染濃重氣氛

風雪 推動情節發展

側面襯托 烘托人物形象

一、施耐庵與《水滸傳》

《水滸傳》有多種版本,現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還有清代金聖歎評點的70回本。

二、《水滸傳》的結構和語言(茅盾)

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發展,前後勾聯,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第二,善於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敍。如楊志的故事。楊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書,一萬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賣刀,得官,失陷生辰綱。在結構上,楊志的故事和林沖的故事是不同的。林沖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後一步緊一步向頂點發展;楊志故事卻是用失意、得志、幻滅這三部曲概括了楊志的求官之夢,從結構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權貴高俅那裏,楊志觸了黴頭,但在另一權貴樑中書那裏,楊志卻一開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風順了,但在權貴門下做奴才也並不容易。奴才中間有派別,經常互相傾軋。樑中書用人不專,註定了楊志的幻滅,同時也就註定了黃泥岡上楊志一定要失敗。故事發展的邏輯是這樣的,但小説結構發展的邏輯卻從一連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達頂點。楊志一行人還沒出發,吳用他們已經布好了圈套,這在書中是明寫的;與之對照的,便是楊志的精明的對策。讀者此時急於要知道的,是吳用等對於此十萬貫金珠究竟是“軟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軟取”,又怎樣瞞過楊志那精明的眼光?這謎底,直到故事終了時揭曉,結構上的縱橫開合,便是這樣造成的。

……自然,《水滸傳》也還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例如人物的對白中常用當時民間的口頭語,因而使得我們如聞其聲;又如動作的描寫,只用很少幾個字,就做到了形象鮮明,活躍在紙上……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鑑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七十一回本《水滸傳》第十回。《水滸傳》是施耐庵的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活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年代。傳説他和元末的農民起義軍有一定的聯繫,甚至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軍。明王朝建立後,他在史實、民間傳説、話本、劇本的基礎上,編寫創作出這部文學鉅著。

《林》,寫的是林沖終於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超羣。其父做過提轄,岳父也是教頭,家有賢妻,生活美滿。這樣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使他安於現狀,軟弱妥協。妻子遭人調戲,他正要怒打歹徒,一看是高衙內,提起的拳頭又自行放下,懾於權勢,忍辱息事;對頭佈下陷阱,賺他誤入白虎節堂,刺配滄州,他仍逆來順受,不想反抗。兩個解差在途中百般折磨,他甘受凌辱,“野豬林內幾乎喪命,他反勸魯智深勿殺解差,仍然幻想能夠“掙扎着回來”;他一直委曲求全,但總是得到對頭更加兇惡狠毒的迫害。節選部分着重表現林沖由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思想飛躍。

①《水滸》,在統治集團腐朽兇殘、官吏土豪無法無天、廣大人民苦難深重的典型環境中,描寫各個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塑造出各種類型的典型性格。《林》這個節選部分,則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由陸謙奉高俅之命追到滄州狠毒謀害林沖,又具體地揭示出統治階級兇殘永無止境、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全的社會環境,揭示了促使林沖思想性格產生飛躍的典型環境。

②本篇開頭寫出林沖發配到滄州以後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沖當年救過李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來。這不但增強了作品的生活實感,而且為後文描寫陸謙、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現,小二夫婦竊聽談話,告知林沖,作好了捕墊。敍寫這些,看似脱離故事主幹,實為表現人物性格、發展故事情節的必要的情節安排。

③本篇從李小二的視點,描寫陸謙、富安在酒店出現的情景,寫出二人在滄州的出現。通過描寫二人鬼鬼祟祟地讓小二去邀請管營、差撥,他們之間交頭接耳地詭祕交談中泄露出“高太尉”這個名字,差撥還表示“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果他性命”,似明又暗地表明了二人奉高俅之命,追到滄州來謀害林沖。這樣寫出二人在滄州出現,不但製造懸念,吸引讀者,而且自然地引出林沖聽小二述説情況後,斷定二人來害自己,突出了尖鋭激烈的矛盾,過渡到描寫林沖對二人追來謀害的反應。這樣安排情節,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陰險惡毒,又給具體描寫林沖的反應提供了條件。

④本篇多次描寫朔風大雪,雖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林沖得知陸謙買通管營、差撥謀差他性命後,反被“抬舉”去看管大軍草料場。他帶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場來。“正是嚴寒的天氣,彤雲密佈,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滿天低壓的烏雲,凜冽呼嘯的寒風,紛紛揚揚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環境氣氛,烘托着林沖前途未卜的心情。

林沖來到草料場,那“四下裏崩壞了”的草屋,“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寒冷難耐,只得出門沽酒,“雪地裏踏着碎瓊亂玉,迤邐揹着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沽酒後,“仍舊迎着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肆虐的狂風,飛揚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險惡淒涼的氣氛,烘托着林沖踽踽獨行的悽慘心情。

朔風大雪,林沖才難耐寒冷,只得出門沽酒;大雪壓倒了朔風搖振得動的草屋,林沖才只得到古廟棲身,並且為免風雪侵襲,掩上廟門後,又用大石頭“靠了門”;因而得以免被陸謙等人放的那把火燒死,並且隔門聽到陸謙等人自己説出惡毒用心、兇狠行徑。這樣一門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節達到了高潮,矛盾鬥爭達到了頂點。

⑤本篇細緻描寫出了林沖由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思想性格飛躍過程。

林沖被屈銜冤,飽受折磨,被髮配到滄州以後,本來安心作囚,希望能夠再回東京。但高俅並不因林沖遭際悲慘、逆來順受、安心作囚而放鬆對他的迫害。陸謙、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滄州,必致林沖於死地。聽到李小二述説陸謙等人鬼祟情景後,林沖為對頭追蹤而至、繼續迫害而既驚且怒,脱口説出“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為泥”,並且“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後巷一地裏去尋”。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帶上了武器,急欲報仇了。但“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林沖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經不像前幾天那樣猛烈。他對派他去看管大軍草料場,起過疑心,還是“帶了尖刀,拿了條花槍”去了,而且準備修理草屋,好度嚴冬;雖然未忘攜帶武器,卻也又想安心作囚。寒冷逼得林沖到市井沽酒,風狂雪驟,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歎。雪壓廳倒,林沖只得到古廟棲身。草料場起火,他“卻待開門來救火,只聽得外面有人説將話來”。一門之隔,仇人相遇,陸謙等人不打自招,和盤托出了惡毒用心、兇狠行徑。燒了大軍草料場又是個死罪。仇人逼得林沖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統治階級的惡毒兇殘打掉了林沖對他們的幻想。林沖奮起反抗了。他一掃以前的委曲求全之態,思想性格發生了質的飛躍。他大喝“潑賊那裏去”,石破天驚,鬼蜮喪膽,陸謙等想跑卻邁不開步;他略施武藝,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陸謙等都得到了應有的下場。這才顯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從此,林沖堅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成為梁山一員叱吒風雲的大將,以他那超羣的武藝殲醜除惡了。

作品細緻地描寫出林沖思想性格飛躍的過程,反映了當時“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這也正是林沖這個典型性格深刻社會意義所在。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篇七

基本信息名稱小二黑結婚

執教者課時1課時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後的聯繫

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學聯考卷最大的變化是在試卷中出現了必考題和選考題,其中選考題文學類文本閲讀是小説和人物傳記任選一題作答。基於這個變化,我們在本學期選擇了《中國小説欣賞》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現當代鄉土小説的特色、源流及發展;學習作者對於鄉土中國的出色描繪,比較他們筆下農民形象的不同,由此認識社會的變革。

本課學習重點是學習趙樹理抓住典型動作和語言塑造人物的方法,學習他出色的講故事技巧。

《小二黑結婚》成功的塑造了二諸葛和三仙姑兩個農民中的落後人物形象。趙樹理通過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農村小生產者精神的落後、陳腐,説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勢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輕的進步力量的代表,他們爭取婚姻的鬥爭,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戰勝舊事物的。歷史大趨勢。

《小》吸收了傳統説書藝術的長處,語言風格在藝術性和通俗性的結合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既適合農民大眾,又非常個性化。

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作品語言是我們這堂課學習的重點。

學情分析學情:經過必修六個單元的小説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賞析小説的方法,可以到找到描寫人物、環境的詞句,並且對其進行賞析。另外在一年多的誘思探究學習過程中,我們的學生也擁有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經驗,可以很好的適應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閲讀文本,熟悉故事情節;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朗讀課文,體會語言風格。

教學重難點重點教學重難點是通過人物描寫分析性格特點,把握人物形象

難點教學重難點是通過人物描寫分析性格特點,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策略與設計説明新課標提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育人育才

張雄飛教授誘思探究教學理論的精髓。

這就是我這堂課的理論依據。

誘思探究教學理論提到,教學是教學生學,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究規律,歸納方法,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啟而不發”或可能是“誘之不當”造成的。誘思探究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們用自己的智慧學習,用自己的力量成長。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註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新課程提倡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不應再是課堂活動的唯一中心,而應該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誘思探究教學理論要求:變“滿堂教”為“滿堂學”。基於此,我確定這節課採取的教法是: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實踐,積極思維。

(二)多媒體法——增強知識直觀性和興趣性。

(三)仿寫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設計“仿寫法”:即將小説裏學到的人物描寫方法用在小作文練習中,即對熟悉的人物進行描寫,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説:“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這也符合新標準指出的,必須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本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重視自學指導,學生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教師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重視創造共同研討的氛圍,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規律。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勤於動手、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積極動腦,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質疑討論,從而有所收穫。

3分鐘一、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一)快速瀏覽瞭解概況

請同學們自讀課本84、85頁,整體瞭解小説

——誘思探究教學理論倡導:實現學生獨立性,自學,靠自己學。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在沒有預習的前提下,利用課上幾分鐘時間速讀課文簡介,瞭解小説概況。

5分鐘一、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二)閲讀課文了解情節

【投影】《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鄉土小説”的代表作,寫於1943年,故事發生在山西某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的劉家峧,民兵隊長小二黑與同村姑娘於小芹相愛,卻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二諸葛給小二黑收了一個童養媳,三仙姑逼小芹嫁給一個四十多歲的退職軍官。

一天夜裏,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終身大事,卻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興旺捆住,藉機陷害,幸得區長及時趕來逮捕了一向欺壓百姓的金旺、興旺,故事從這裏開始……

課文節選的是小説最後四節,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快速閲讀課文,簡要概括故事情節。

請同學們讀完課文後,自由發言

新課標提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帶着問題讀書的習慣。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小説內容有一個初步感知,引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15分鐘

二、合作探究研讀文本

(一)分析形象把握方法

【投影】小説常常通過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等描寫手法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再次閲讀課文,勾畫人物描寫的語句,獨立思考後,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推薦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可以補充,但不可重複。

仍然是依據新課標註重培養學生帶着問題讀書的習慣。意圖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閲讀,勾畫,分析等活動,從而掌握分析小説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動腦,獨立思考;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合作探究,質疑討論,從而有所收穫。

5分鐘二、合作探究研讀文本

(二)瞭解作者品味語言

【投影】(二)瞭解作者品味語言

趙樹理,現代著名小説家、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語言樸素、凝鍊,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一個俗稱“山藥蛋派”的文學流派。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山藥蛋派語言特色的語句,仔細品味,小組交流。每組選派代表朗讀,力爭讀出人物個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還課堂給學生,實現學生主體地位,誘思探究教學理論要求變“滿堂教”為“滿堂學”。給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真正的自己走進作品,自主瞭解作者及山藥蛋派語言風格,體會小説語言特色。

2分鐘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猜一猜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猜一猜

【投影】小説中精彩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請大家讀一讀下面的語句,猜一猜1、2句寫誰,3、4句是誰説的。

1、頂門上的頭髮脱光了,用黑手帕蓋起來,只可惜官粉塗不平臉上的皺紋,看起來好像驢糞蛋上下上了霜。

2、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3、“小二黑是裝病,其實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鬥爭他一頓。”

4、“前世姻緣由天定,不順天意活不成,……”

設計意圖:節選了小説其他章節的內容,讓學生分析描寫性語言猜人物,練習通過閲讀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觀看視頻】設計意圖:節選了小説其他章節的內容,讓學生分析描寫性語言猜人物,練習通過閲讀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5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寫一寫

請以“猜猜他(她)是誰”為題寫一段文字。要求:1、50—100字左右。2、寫本班你最熟悉的同學。

3、不出現姓名,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等人物描寫手法,突出人物個性。寫完後自由展示,其他同學認真聆聽,猜猜寫的是誰。第二部分注重培養的是學生良好的分析習慣和知識遷移地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把學生分析理解人物的能力,落實到寫上,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從“聽、説、讀、寫”等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積極建構知識和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課堂小結

2分鐘總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學生盤點課堂收穫

佈置作業

1分鐘預讀《平凡的世界》

板書設計由學生盤點展示

教學反思這堂課我們力求高效,精簡問題,長課短講,爭取一課一得。從自讀問題,自讀文本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無不體現着學生的主體地位。

需要改進的主要有評價方式,應該注重多角度和靈活性;臨時借班上課,課堂之初師生互動略顯僵硬。

語文是美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美的,語文課上我們的學生應該在美的陶冶中渾然忘我,沉醉不覺,意猶未盡,這也要求語文老師有較高的素質修養,語言也應該精煉,精確,精闢,有着點石成金的效果,在這方面我還遠遠不夠,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篇八

設計思路:

在學習《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中我們總結出如下的觀點:

本課以自主探究為主,在經典文本的學習過程中,着眼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在發動學生主動探究的同時,相機誘導,積極貫徹“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誘思教學思想。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讀為主,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品味作品語言。

學習目標:

1、熟悉故事情節

2、分析人物形象

3、體會語言風格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一)快速瀏覽瞭解概況

請同學們自讀課本,整體瞭解小説

【播放視頻】

一、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二)閲讀課文了解情節

【投影】《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鄉土小説”的代表作,寫於1943年,故事發生在山西某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的劉家峧,民兵隊長小二黑與同村姑娘於小芹相愛,卻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二諸葛給小二黑收了一個童養媳,三仙姑逼小芹嫁給一個四十多歲的退職軍官。

一天夜裏,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終身大事,卻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興旺捆住,藉機陷害,幸得區長及時趕來逮捕了一向欺壓百姓的金旺、興旺,故事從這裏開始……

課文節選的是小説最後四節,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快速閲讀課文,簡要概括故事情節。

請同學們讀完課文後,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小説內容有一個初步感知,引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二、合作探究研讀文本

(一)分析形象把握方法

【投影】小説常常通過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等描寫手法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再次閲讀課文,勾畫人物描寫的語句,獨立思考後,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推薦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可以補充,但不可重複。

設計意圖:學生深入文本,通過閲讀,勾畫,分析等活動,從而掌握分析小説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研讀文本

【投影】(二)瞭解作者品味語言

趙樹理,現代著名小説家、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語言樸素、凝鍊,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一個俗稱“山藥蛋派”的文學流派。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山藥蛋派語言特色的語句,仔細品味,小組交流。每組選派代表朗讀,力爭讀出人物個性。

設計意圖:瞭解作者及山藥蛋派語言風格,體會小説語言特色。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投影】小説中精彩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請大家讀一讀下面的語句,猜一猜1、2句寫誰,3、4句是誰説的。

1、頂門上的頭髮脱光了,用黑手帕蓋起來,只可惜官粉塗不平臉上的皺紋,看起來好像驢糞蛋上下上了霜。

2、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3、“小二黑是裝病,其實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鬥爭他一頓。”

4、“前世姻緣由天定,不順天意活不成,……”

設計意圖:節選了小説其他章節的內容,讓學生分析描寫性語言猜人物,練習通過閲讀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觀看視頻】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投影】(二)請以“猜猜他(她)是誰”為題寫一段文字。

要求:1、50—100字左右。

2、寫本班你最熟悉的同學。

3、不出現姓名,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等人物描寫手法,突出人物個性。

寫完後自由展示,其他同學認真聆聽,猜猜寫的是誰。

設計意圖:把學生分析理解人物的能力,落實到寫上,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從“聽、説、讀、寫”等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我有一個夢想》選自滬教版高一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九課,是一篇政治演講詞,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種族平等的夢想。文章情文並茂、語言流暢,那飽滿的激情通過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深深地感染着聽眾,引起人們的共鳴。

【教學設計】

1.教學目的

《我有一個夢想》是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氣勢昂揚的演講稿。20世紀50到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從中可見,本文體現的自由、平等觀念及為自由而進行和平抗爭的呼喚則是教師應該重點推敲的內容,從背景入手,逐層點撥,最終突出教學的重點。

2.教學策略和實施

在實踐《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的時候,採用了對話式教學。

首先是閲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設計了幾個操作步驟,比如查找有關馬丁·路德·金及其“非暴力抗爭”的相關資料;理出文章思路;對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寫出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等,這是對話的初始階段。接着針對學生在對話初始階段提出的見解、觀點和疑難問題進行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然後教師針對對話中出現的有爭執的問題進行深入性引導,到此,對話過程結束。通過實踐,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從“給你”到“我要”,學生的情緒被調動,思維也就更開闊了,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其次便是深入鑽研,細心品味,挖掘教材美的潛因,讓學生受其感染,被其薰陶,得其淨化,獲其靈感,這才進一步達到有效的教學策略。

最後,要實現教學策略和實施的有效性,也不能忽視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好的教學語言能攝人心魂,讓人陶醉於其中。

3.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在教授《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設置了“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備課時我想學生肯定不能立馬就找到文末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應該只會看到文首的描述,所以我還設計到學生找到前面的答案時我如何將他們往後引。但沒想到上課提問,第一個學生就道出了正確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課後反思,為什麼預設與生成之間有了偏差?問題在於我沒有注意預設問題回答對象的可接受度。教學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水平、智力發育等特點對課堂問題進行科學的“預設”,而每一個學生的層次不同,在預設時就應考慮到不同水平的學生的不同生成情況,這樣才有生成的價值,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教學的結果

在開始教學《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前,我就佈置了一份準備作業:寫出自己的夢想。作業完成情況不盡如人意。大部分的學生都寫一些諸如“我要考入年級100名”“希望以後可以當設計師”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出發的淺層次的願望,很少有人從社會、人類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這些,我知道這次的教學取得了有效的效果,不僅是在知識的傳授上,更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了一定的影響。

有效的教學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它表現為: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變化和提高。那麼更高的層次就是培養學生關注人性和生命意義的能力。教師要在促進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得能力的遷移和思維的發展,也就是説不僅指對知識的記憶,還要求學習者理解知識,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加深對事物的領悟,將學習所得進行內化,內化進自己的知識構架,內化成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反思】

1、確立明確集中的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可講的東西實在是太多,而時間只有一節課,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講,那麼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把切入點放在本文體現的自由、平等觀念及為自由而進行和平抗爭的呼喚上,從背景入手,逐層點撥,最終突出教學的重點。

2、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

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與良好的師生關係相關,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總是積極地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次開課,聽課的老師很多,學生難免有些緊張,所以一開始我播放了學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 have a dream,緩和氣氛,活躍課堂,並自然而然地導入到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帶領學生進入課文的探究學習中。

3、把教師的“給”變成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是今後教學中努力的方向

這堂課,我雖然設計了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歸納方法,但教師“給”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

追求永遠在路上,相信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們一定會越來越成熟的。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實詞“蒙”、“亡”、“愛”、“遺”、“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虛詞“以”、“因”。

2、理解賈誼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

3、瞭解本文先敍後議的結構,鋪張渲染的方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和背景。

1、賈誼,西漢人,是着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十八歲能誦詩書,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吳公愛其才,召置門下。後吳公做廷尉,向漢文帝推薦,賈誼二十多歲時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後遭大臣周勃、灌嬰等陷害,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又做樑王太傅,樑王墮馬而死,賈誼自認為是自己失職,最後抑鬱而死。

2、賈誼生活的西漢初期,由於經過五百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賈誼認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評論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過秦論》有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魯迅曾稱讚本義為“西漢鴻文”。

二、朗讀課文,分析把握文章內容。

1、板書課題,解釋“過”:指出……的過失,動詞。解釋“論”明確文體為議論文。

2、檢查預習,請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鏃(zú)系(jì)頸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隸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礎上教師範讀。特別注意將文中的停頓、句中的停頓讀清楚,把本文多處的駢偶句式的特點讀出來。

三、讓同學齊讀本文後,講讀第1自然段。

1、教師強調:

固:堅固的地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席:像席子一樣地,名詞作狀語,包、囊:用法同上。

是:這,指示代詞。

衡:通“橫”(通假字)

2、學生翻譯:略

3、請學生概括本段意思,並做簡要分析。

教師強調:這一段主要寫秦的強大是從秦孝公開始的。文章先敍秦國的地理優勢和秦孝公的野心,次敍商鞅輔佐下秦國取得的成果。

4、請學生按板書思路背誦。並檢查或抽查背誦情況。

四、講析第2段。學生朗讀後:

1、教師強調以下詞句: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北,潰敗的軍隊。

因遺策:因,沿襲。

因利乘便:因,趁着。

開關延敵:延,引。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延,延續。

2、請學生簡述本段大意。

3、教師提問:

九國諸侯的強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這些內容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教師在學生回答後強調:

首先寫出了諸侯們買通天下之士,採用了合縱策略締結了盟約;其次寫出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各有所長;最後寫九國之師軍隊強大,而最後的結果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這樣就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同時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符合社會時代的發展,是一種“仁政”,這種“仁政”得到秦國後代君王的繼承,所以到了勢力如此強大的地步,又間接地為中心論點的提出做了準備。

4、學生朗讀第2段。

5、作業。

(1)複習本課所學內容。

(2)完成書後練習第一題。

(3)預習第3、4、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強調。

1、奮六世之餘烈:烈,功業。

卻匈奴七百餘里:卻,使……退卻。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陽:省略介詞“於”,應為“聚之於咸陽”。信臣精卒:信,誠信、可靠。

以為固: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以之為固”。

2、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然後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明確本段寫作的順序,為背誦打基礎。

教師提問:

(1)作者先用哪些話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實質?

強調:“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2)哪幾句寫他的對外政策?

強調:“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築長城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3)哪幾句是寫他的對內政策?

強調:“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讓學生根據板書練習背誦。檢查背誦。

三、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強調:

1、甕牖繩樞:“甕”、“繩”,名詞活用作動詞,“甕”用破甕做……“繩”用繩子系……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兩句中“足”和“起”後均省略介詞“於”,為省略句。

天下雲集響應;“雲”、“響”均為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見書下注釋)。

3、教師提問,學生在本段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問(l)陳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學生回答:

出身: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

武器:斬木為兵

問(2)作者寫陳涉起義突出了什麼特點?

出身:缺乏號召力

才能:缺乏指揮作戰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擊

問(3)作者寫陳涉,突出了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眾竟然一呼百應,彷彿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為了什麼?

強大的九國之師聯合攻秦,結果是一敗塗地;弱小的陳涉之師卻能“亡秦族”。作者通過這些內容。表現出了秦始皇由攻轉守變化的關鍵;仁義不施。失去了仁義,使民心喪盡,失去仁義,就變得不堪一擊,由此可以明確看出了本段已經為文章最後提出的“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準備。

4、讓學生熟讀本段,根據以上板書的順序,在課上背誦此段。然後集體背誦。

5、作業:

(1)鞏固背誦第3、4兩段。

(2)預習第5段;找出本文對比的內容,體會本文論證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找兩位學生分別背誦第2、3兩段。

二、學習第5段。學生朗讀。教師強調:

1、崤函之固: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固的地勢。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度”“洯”,對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對文,都是比較的意思。兩句話譯為:度量一下長短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有序;“朝”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百有餘年矣:“有”通“又”。

致萬乘之勢:“致”達到。

2、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層次。

3、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1)作者論述秦王朝的滅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內容與全文有什麼關係?

強調:“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四方面同九國之師和陳涉對比,結果是後者遠不如前者,卻“功業相反”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從全文結構上看,本段的第二層照應了全篇,歸納出了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照應本文第1、2段;“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本文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本文第4段;最後照應上文“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水到渠成地點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本段層次,背誦。

三、請學生朗讀全文,然後討論:本文是怎樣使用對比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討論後,學生髮言。教師強調:

使用兩方面的對比: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

縱向對比為秦國和秦朝的對比:秦國由弱到強,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這些政策符合社會發展,是“仁義之施”逐漸強大是必然結果。秦王朝由強到弱,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果,這就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橫向對比:首先拿秦國與六國進行對比,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含蓄地指出秦國曆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勢力才如此強大,為論點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次拿秦朝與陳涉對比,突出了雙方的尊卑、才能、軍隊、武器的懸殊,而弱小的陳涉竟能一呼百應,共起滅秦,原因正在於秦朝的“仁義不施”。最後拿陳涉與“六國之師”對比,前者勢單力薄卻起事之易,一舉滅秦;後者勢力雄厚卻攻秦之難,自取滅亡,突出了陳涉的弱小以及敗案的“輕鬆”,實際上還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由此看來,幾種對比,縱橫交織,無疑增加了強大的論證力量,最後“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瞭。

四、教師帶領同學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

1、首先讓同學找出本文的對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捲天下,包舉守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3)“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2、教師簡析。

以上第(1)句雖然“席捲”、“包舉”、“囊括、“併吞”都有“併吞”之意;“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沒有重複感,卻突出地表現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話均為一個意思,但句句有力,強調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從結構上起到了強化作用,顯得語勢強烈,鏗鏘有力。

另外還有些句子駢散結合,非常靈活,變化多端,句式豐富多彩。

五、朗讀全文。

六、作業:

1、總結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2、完成書後練習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4kkzj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