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求平均數》教案【多篇】

《求平均數》教案【多篇】

《求平均數》教案【多篇】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案 篇一

一.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通過本節教與學的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教學中,以具體實例研究為載體,瞭解平均數可以描述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理解“權”反映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體會“權”的作用,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權平均數,正確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2.通過對加權平均數的學習,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體驗統計與生活的聯繫,形成和發展統計觀念,體會權的統計思想,養成用數據説話的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3.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嚴謹的統計精神,思維的深刻性。通過設計“我來決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側面有側重地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考察和評價,培養科學嚴謹的數學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

二.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設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問題

1以前的學習,使我們對平均數由有了一些瞭解,知道平均數可以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描述數據的“平均水平”,本節課我們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七年級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數和平均成績如下表:

(1)談談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實際意義。

(2)求這兩個班的平均成績,並和同伴交流你的計算方法。

預設:問題(2)可能會出現下面兩種解法:

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討論,初步理解權的意義。設計目的:

問題(1)中,86分是七年級1班46名學生的數學成績“取長補短”均衡的結果,反映該班46名學生數學成績的一般“平均水平”,設計的目的是引導並體會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問題(2)中,以“任務佈置──發現問題──生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教學程序,經歷操作、觀察、對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動,初步瞭解“權”的意義,解釋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論依據,為概念的引入作鋪墊。

活動方式:以實際問題為研究載體,以自主參與、交流合作為教學形式,以多媒體動畫演示輔助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展數學思維。本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

①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數學思維的深刻性;

②實際問題中體驗平均數的統計意義和初步瞭解權的意義;

③體會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區別與聯繫。

學生歸納:

1.平均數反映的是數據的平均水平,;

2.“權”反映了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

3.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本質一致的,算術平均數是各數據的權為1的加權平均數,當數據的權相同時,加權平均數與算術平均數是相同的;當數據的權數不同時,加權平均數能更好地反映數據的平均水平,應當計算加權平均數。問題2 某市三個郊縣的人數與人均耕地面積如下表:

求這個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 (精確到0.01公頃).

追問1:用算術平均數的方法求三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合理嗎?為什麼?

追問2: 0.

15、0.21和0.18這三個數中,那個數對總人均耕地面積的影響更大一些,你是怎麼看出來的?這三個數的權分別是什麼?你如何計算該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的?

設計目的:以求三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為研究載體,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加權平均數,滲透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以及為什麼要採用加權平均數;在具體問題情景中,逐步建立並抽象出加權平均數這一數學模型;通過兩種不同計算方法的比較,進一步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區別與聯繫。活動方式:獨立完成本問題任務,認真思考兩個追問問題,交流看法和意見,教師做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加深對權的意義的理解和用加權平均數計算的合理性;建立數學模型,抽象出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生歸納:

(1)上例中15,7,10分別是0.

15、0.

21、0.18三個數據的權,平均數0.17稱為三個數0.

15、0.

21、0.18的加權平均數,反映三個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個數及其對應的權,則這n個數的加權平均數可求。活動二:實例分析,指導應用,體驗概念

1.統計某一植樹小組所有同學的植樹情況,其中有5人各植樹8棵,有3人各植樹7棵,有2人各植樹10棵,求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思考:各項的權分別是多少?如何計算植樹的平均棵樹?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譯,對甲、乙兩名應試者進行了聽、説、讀、寫的英語水平測試,他們的各項成績(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語能力強的翻譯,聽、説、讀、寫成績按3:3:2:2 的比確定,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問題3 招聘口語能力強的翻譯時,公司側重於哪些方面的成績?給出的比值是否能體現這些方面更加“重要”?聽、説、讀、寫四種成績的權分別是多少?數據對應的權表示的含義是什麼?

設計意圖:在變式中理解權的含義。

問題4 如果現在要招聘一名筆譯翻譯,你能給各數據制定一個合適的權嗎?制定的依據是什麼?最後計算的結果與你設想的一樣嗎?試一試,比較你與其他同學設計的不同結果,談談你對數據權的作用的新認識。

設計意圖:在系統中整體理解數據、權和平均數。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權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權對平均數的影響。此處,藉助於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給數據賦以不同的權,展示出現的不同計算結果,便於學生觀察分析,從而更好地體現權的“掌控”作用。

問題5 若聽、説、讀、寫的成績分別按20%、20%、30%、3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如何計算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與(2)相比,數據權的表現形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會數據權的不同表現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較,交流分析,體會權的“掌控”能力。)

活動三:拓展創新,我來決策,感悟概念 一家廣告公司欲招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三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該公司老總,請發揮你的才智,給每項成績賦予適當的權數,並通過計算進行選拔。設計目的:創設情景,為學生創造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親身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積累數學經驗,在感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增強學數學的積極性和熱情;藉助於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權數下的不同結果,深入體會權的意義和作用。活動方式:猜想──設計──計算──體會──交流。

活動四:歸納小結,自主反思,優化概念

1.從下面的關鍵詞中任選一個或幾個,展示自己的演説才能,談談你本節課的收穫或體會:

知識、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佈置作業:教科書P127頁,練習第1題、第2題。設計目的:通過回顧和反思,讓學生對數據的權的作用和加權平均數的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生歸納和教師釋疑,讓學生優化概念、內化知識,同時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促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活動方式:反思學習過程,歸納並形成知識體系,交流體會和感受。三.目標檢測設計(時間:15分鐘;滿分50分)

(一)填空題:(每題5分,共20分)

1.在“人與自然知識競賽”中,七年級甲班5名同學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則這5名同學的平均成績:= .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環,後7次平均每次中靶8環,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績:= .

3.從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軟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這三種糖混在一起後,這種“雜拌糖”應定價為每公斤 元.

4.若m個數的平均數是a,n個數的平均數是b,則這m+n個數的平均數是 .

(二)解答題: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氣温統計如下:

(1) 計算該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氣温。(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數叫做

35、

34、

33、

32、28這5個數的平均數。(5分)

(3) 在上面的5個數據中,35的權是 ,34的權是 ,28的權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權調換一下,平均氣温是多少?與(1)的計算結果相比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此你認為權在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意義是什麼?(10分)

6.(10分)某學校規定: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期中測驗、期末測驗。小明同學的平時作業、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的數學成績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0%、20%、30%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這學期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2)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2:3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平均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

2、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利用它們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發展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

引導-討論-交流。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出示籃球比賽的一些畫面)

在籃球比賽中,隊員的身高是反映球隊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衡量兩個球隊隊員的身高?怎樣理解“甲隊隊員的身高比乙隊更高”?能因為甲隊隊員的最高身高高於乙隊隊員的最高身高,就説甲隊隊員比乙隊隊員更為高大嗎?

上面兩支球隊中,哪支球隊隊員的身材更為高大?哪支球隊隊員更為年輕?你是怎樣判斷的?

活動1:前後桌四人交流。

找同學回答後,給出算術平均數的定義。

一般地,對於n個數x1,x2,…,xn我們把

叫做這個n數的算術平均數,簡稱平均數,記為 。讀作“x拔”。

活動2:請同學們結合圖表,自己用計算器算出各球隊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齡,看哪一個球隊的平均身高高?哪一個球隊的平均年齡小?

想一想:

小明是這樣計算東方大鯊魚隊的平均年齡的:

年齡/歲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應隊員數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齡=(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歲)

你能説説小明這樣做的道理嗎?找同學回答。

鞏固練習一:

1。 某班10名學生為支援“希望工程”,將平時積攢的零花錢捐獻給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每人捐款金額如下:(單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這10名同學平均捐款 元。(課本P216隨堂練習1)

2。一名射手連續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環,7次射中9環,8次射中8環,3次射中7環,平均每次射中 環(精確到0。1)

3。小明上學期期末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平均分為92分,她記得語文得了88分,英語得了95分,但她把數學成績忘記了,你能告訴她應是以下哪個分數嗎?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廣告公司欲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三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測試項目 測試成績

A B C

創新 72; 85; 67

綜合知識 50; 74; 70

語言 88; 45; 67

(1)如果根據三項測試的平均成績確定錄用人選,那麼誰將被錄用?

(2)根據實際需要,公司將創新、綜合知識和語言三項測試得分按4:3:1的比例確定各人的測試成績,此時誰將被錄用?

解:(1)A的平均成績為 (分)。

B的平均成績為 (分)。

C的平均成績為 (分)。

因此候選人A將被錄用。

(2)根據題意,3人的測試成績如下:

A的測試成績為 (分)

B的測試成績為 (分)

C的測試成績為 (分)

因此候選人B將被錄用。

思考:(1)(2)的結果不一樣説明了什麼?

實際問題中,一組數據裏的各個數據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往往給每個數據一個“權”。如例1中4,3,1分別是創新、綜合知識、語言三項測試成績的權,而稱

為A的三項測試成績的加權平均數。

鞏固練習二:

1、某校規定學生的體育成績由三部分組成:早鍛鍊及課外活動表現佔成績的20%,體育理論測試佔30%,體育技能測試佔50%。小穎的上述成績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則小穎這學期的體育成績是多少?

變形訓練:(小組交流)

1、甲、乙、丙三種糖果售價分別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將甲種8千克,乙種10千克,丙種3千克混要一起,則售價應定為每千克 元;

2、某班環保小組的六名同學記錄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結果如下:(單位:噸):17,18,20,16。5,18,18。5。如果該班有45名同學,那麼根據提供的數據估計10月份全班同學各家總共用水的數量約為 。

小結:先由學生總結,教師再補充。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掌握了:1。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2。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利用它們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佈置書面作業:課本P216習題8。1 1、2

課外作業:(兩題任選一題)

1、到校醫那裏收集本班同學左眼視力檢查結果,計算本班同學左眼視力的平均數。

2、請設計一個利用“加權平均數”方法來求平均數的應用題,再將其“權”作適當改變,觀察平均值的變化。觀察“權”的變化對結果的影響。

板書設計

1、平均數

算術平均數:

對於n個數x1,x2,…xn我們把

叫做這個n數的算術平均數,簡稱平均數,記為 。

讀作“x拔”

例1解:(1)A的平均成績為

B的平均成績為 。

C的平均成績為 。

因此候選人A將被錄用 (2)根據題意,3人的測試成績如下:

A的測試成績為 (分)

B的測試成績為 (分)

C的測試成績為 (分)

因此候選人B將被錄用。

加權平均數:稱

為A的三項測試成績的加權平均數。

《平均數》 教案 篇三

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指出,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簡單的數據分析能力和運算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90頁—92頁“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二中部分習題。

學情及教材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簡單的統計表,本節課是把已學的統計知識和認識平均數結合起來,學會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移多補少,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通過多種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數一般方法的掌握。從整個國小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今後還要學習稍複雜的平均數以及其他常見的統計量。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求簡單的平均數,更要引導學生從數據處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意義,用平均數進行比較,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和特徵,感受平均數的應用價值。本節課是在學習認識簡單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最基礎的數據整理分析,平均數的知識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數據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礎,新教材明顯地加重了對平均數意義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既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特徵,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瞭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麼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麼要學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1.相同數據,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代表性。

出示快樂隊數據:寧寧12個,丁丁12個,冰冰12個。

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2.不同數據,深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天使隊數據: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麼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據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並在組內説一説你是怎麼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交流彙報。

學情預設: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後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麼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麼。括號裏的表示什麼?關係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追問中理解平均數的虛擬性。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麼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徵,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學情預設: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2:他們人數不同,這樣不公平!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麼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學生列式:(13+11+14+10+12)÷5=12(個)

12代表什麼?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麼敏感!這組數據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結合平均數觀察表格,平均數處於什麼位置呢?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説,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首尾呼應,引起共鳴。

相關部門是怎麼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釐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釐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五)聯繫生活,體會平均數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應用拓展,鞏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則信息。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麼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數據,你有什麼感受?

2、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釐米,小明身高130釐米,小明站在游泳池裏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四、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穫,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説一説。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要培養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重要途徑就是要在教學中着力展示統計的廣泛應用。這是因為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

這節課着眼於經歷、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關注的是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孩子在活動中“做數學”,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討論合作、獨立探索、實踐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從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有關平均數的知識,教學中我沒有隻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緊密聯繫實際,課的導入用“兒童身高免票線”如何確定的問題串,使學生體會到為什麼要學 怎樣才能使四年級的國小生感受到學 最後,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及特徵的把握,我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開頭相互呼應,學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關部門從調查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求平均身高,最後呈現6歲以下兒童平均身高,因此確定“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0釐米。

通過以上教學,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應用價值,為樹立應用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解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並通過這一應用過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將數學課中的統計與生活有機的結合,體會到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在平均數的教學中,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經歷了從探索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從體驗中發展的全過程。教師起到了一個組織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體現不足,如能更好的與學生達到互動,能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相信效果會更好。在這節課中,學生一次又一次的認識了平均數,他們感到平均數就在身邊,並獲得了一次次成功的體驗,學得興趣盎然。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案 篇四

《奧賽天天練》第46講《平均數問題》。把幾個不相等的同類數量,通過移多補少,使它們最終都變得完全相等,這個相等的數就叫做這幾個同類數量的平均數。其基本特徵是: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過程中,幾個初始數量的總和及數量的個數都保持不變。

根據問題的複雜程度這種問題被分為兩類:算術平均數問題、加權平均數問題,兩類問題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本講就要學習把簡單的加權平均數轉化為算術平均數來求解。解決平均數問題,需要熟練掌握以下三個主要數量關係式: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平均數×總份數=總數量

《奧賽天天練》第46,鞏固訓練,習題1

【題目】:

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0千米,一個人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去時用了2個小時,回來時由於頂風用了3小時,求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問題“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總路程相當於總數量,往返總時間相當於總份數。

往返總路程為:30×2=60(千米)

往返總時間為:3+2=5(小時)

即他用5個小時行了60千米的路程,則平均每小時行:60÷5=12(千米)。

《奧賽天天練》第46講,鞏固訓練,習題2

【題目】:

小明前幾次數學測驗的平均成績是84分,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績提高到86分,問這一次是第幾次測驗?

【解析】: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小明前幾次數學測驗都考了84分,而這次就考了100分,總體平均分是86分。題目的意思就是求在這種情況下的測驗次數。

想移多補少,從100分裏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測驗的分數都要補上:86-84=2(分)。14分裏有7個2分:14÷2=7。

所以,此前測驗了7次,這一次是第8次測驗。

《奧賽天天練》第46講,拓展提高,習題1

【題目】:

某一幢居民樓裏原有3户安裝了空調,後來又增加了一户。這4台空調全部打開時就會燒斷保險絲。因此最多同時使用3台空調。這樣在24小時內平均每户最多可使用空調多少小時?

【解析】:

我們假定在24小時內,有3台空調開了24小時,即始終開着,有一台空調開了0小時,即始終沒開。求平均每户開多少小時,就是求這四台空調打開時間的平均數:24×3÷4=18(小時)。

《奧賽天天練》第46講,拓展提高,習題2

【題目】:

有甲、乙、丙3個數,甲、乙兩數的和是90,甲、丙兩數的和是82,乙、丙兩數的和是86。甲、乙、丙3個數的平均數是多少?

【解析】:

分別用□、△、○代表甲、乙、丙三個數,由題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則甲、乙、丙三個數的和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個數的平均數是:129÷3=43。

教材分析: 篇五

本節教學內容是安排在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之後。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能準確地從條形統計圖中去觀察和收集數據,並會作簡單的分析、歸納,回答相關的一些問題。本節課的內容是要在學生掌握、比較多組統計圖數據的基礎上引入平均數的概念。

標籤: 教案 平均數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6kkz6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