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平均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平均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0篇《平均數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平均數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平均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篇一: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

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42~45頁。

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於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麼要學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瞭解它的價值。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方法:悟學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思考:(感動、感覺)

《課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裏的書架,怎麼使每層書架上的數一樣多?

2.2人1個小組比賽跳繩,並記下每個人跳的次數,和另一個小組比,説説哪個小組贏?

二、問題討論:課前小研究的交流與彙報(感知)

師:昨天,蒙老師給大家佈置了課前小研究,請各小組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這2小題?

【設計意圖:“悟學式教學”中強調了學生的課前預習與彙報交流的重要性,讓我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學生。因此,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了課前小研究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等途徑,豐富平均數的相關知識,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並通過交流彙報,體驗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櫥)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導入,自然引出平均數概念,並巧妙滲透了平均數的區間範圍,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為後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按要求疊圓片,第一排疊2個,第二排疊7個;第三排疊3個。

師:看着面前的圓片,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我想使每排的圓片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圓片同樣多。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説説法。

小組活動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彙報交流。

生1:我們先從7個裏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裏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圓片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排2為標準。從7個裏拿出5個,再從3個裏拿出5個,然後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排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

請你想一想:在剛才移動過程中,有什麼相同的規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從不相等到相等

小結: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設計意圖:“平均數”與“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這裏又一次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才同學們用各種方法示出了平均數,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並説説你是怎樣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數是多少?)

生1:我是這樣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數是5,我在加的時候還用了湊十法。

生2:我是從7拿出2給3;6拿出1給4,通過移多補少得出7,3,6,4的平均數是5。

出示幻燈:身高情況

先估計一下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較一下估計準不準,誰先算好自己上來寫到黑板上。

生1:我是這樣想的,152拿出3個給146,151拿出2個給147,那麼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149。

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列數從146到153,裏面少148與150,148與150的中間數是149,所以這些平均數是149。

【設計意圖: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進行觀察、估計、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及時內化了各種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三)拓展練習

1.應用一。

小組活動:拿出準備好的調查表,先用計算器求出平均數,再互相交流看法與觀點。(調查表有小組成員的體重,身高,家裏近幾個月的電話費、電費,上週的氣温情況等)

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數據,並求出平均數,使學生體令“平均數”反映的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的數據,在實際的數據,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可以運用它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計算器的引入,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2.應用二。

請用計算器幫這位小選手算算最後得分。

生1:最後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2:我不同意,我認為應該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最後得分(84+88+82+86)÷4=85(分),這樣才公平、合理。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你有沒有在哪裏見過?(奧運會、電視比賽等)為了使比賽更公平,通常在比賽中採用這種方法求平均數。

【設計意圖: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3.應用三。

師:星期天,小麗高高興興去學游泳。她碰到一個難題,原來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釐米,小麗身高134釐米,她在這個游泳池中學游泳會有危險嗎?

□會 □不會 □可能會 □可能不會

(1)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

(2)指名説説(3個)

(3)學生評價。

師: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他的實際水深並不知道,可能比126釐米高,可能比126釐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釐米,我們在對待實際問題時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

【設計意圖: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驗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問題嗎?

(五)課外延伸

推薦作業:1、現在你對教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決嗎?這一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後去解決。

【設計意圖:呼應開頭,並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延伸,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悟學理念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指出“五感”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感動、感覺、感知、感悟、感恩”。從本節課的教學可知,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儲備了“平均數” 的相關知識,因而我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學生的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藉助各種資源——同學的互助等,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主動建構關於平均數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實現教學的發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質功能。

悟學理念認為,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和發展,就必須教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是把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進行了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動內容,並把它納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組織,這才是我們在當前設計教學時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人教版平均數知識點

基本公式:①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總份數=總數量÷平均數

②平均數=基準數+每一個數與基準數差的和÷總份數

基本算法:

①求出總數量以及總份數,利用基本公式①進行計算。

②基準數法:根據給出的數之間的關係,確定一個基準數;一般選與所有數比較接近的數或者中間數為基準數;以基準數為標準,求所有給出數與基準數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這些差的平均數;最後求這個差的平均數和基準數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數,具體關係見基本公式②。

篇二:人教版四下平均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餘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衞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麼?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彙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採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説一説。

預設:

(1)本週平均最高氣温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於生活。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2)怎樣計算平均數?(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篇三:人教版四下平均數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下平均數教學反思

《平均數》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屬於統計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平均數的知識,不僅是為了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顯重要。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課的開始我藉助剛剛考試的語文第二單元成績,比較黃鑫雨小組和張鳴一小組的成績,看哪個小組的成績好一些,老師把這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拋向了學生。引發學生思考,此時比總數顯然不合理,又由於一組人數多,一組人數少,所以很難對應着進行比較。在學生的認知思維衝突中,在解決問題的需要中,學生請出“平均數”。揭示本節課的課題。接下來通過問學生今天是什麼日子,給出一個收集廢舊塑料瓶情境,這樣自然地導入新課,既使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將統計知識滲透到教學當中。“哪個組成績好?還不知道呢?”學生帶着懸念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探究合作、展示點撥

此環節我用了小組合作的模式來教學,在學生請出平均數之後,首先出示簡潔明瞭的學習提示,為學生自主探究指明瞭方向,讓學生結合學習提示先學。然後再小組合作學平均數的求法、意義、特徵,達成共識。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在輔導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後面的交流展示做好準備。學生會畫圖用圓圈代表塑料瓶,然後用箭頭表示移動多的補給另外幾個,此時我設問:你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他們就得出:移多補少。接着我又將整個移多補少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們看,讓他們心裏更加明確這種方法的意義。接下來學生又交流另一種計算的方法(先合再分),並總結出是計算的方法,根據交流板書:總數除以總份數。

針對平均數的意義,學生在講解後,我利用超鏈接轉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裏去游泳的題型來引導學生,雖然水深是110cm,但是實際上水最深的地方達到200cm,設問:小明下去游泳會有危險嗎?此時很多學生出現困惑了,“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解平均數的例子,還能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這樣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研究平均數這一概念。這一環節中,通過我的手勢學生理解的較好,感知了平均數的範圍,使學生對平均數有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

三、總結反思

整節課着眼於認識、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探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感知平均數的範圍,關注的是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討論合作、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不只是師生互動,更有生生互動,老師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活動中去,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孩子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思維自由發展,不僅學會了知識,形成了能力,同時學會了與人合作,與人交流。注重結合生活實際,讓孩子解決身邊的、有趣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課後繼續迴歸課始,讓學生計算哪個小組的成績好,學生學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成績好壞問題、小明會不會有危險,無一不是孩子們熟悉的而感興趣的問題,孩子們用平均數的知識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才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所在。

但是本節課教師在學生展示時指導太多,以致於學生展示時太過膽小,思維不夠清晰,再有就是時間把握不太好,課末準備回到課前讓學生來看看哪個小組成績好,形成首尾呼應,結果這一任務卻沒有完成。

篇四: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以下是關於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可供參考!

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27─29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提高分析與推理能力,以及將數學知識引入生活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靈活運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課件、投影儀、圓片、學生課前調查並收集一些教據。

教學設想: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在新理念的指導下主要設計了“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個步驟。

課一開始,便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幅圖,讓學生觀察想象打開閘門,裏面的水會有怎樣的現象?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來推想、感悟移多補少的思想,為建立平均數的概念提供了實物模型,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

為了讓深長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我為學生提供了好多圓片,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這三行圓片的平均數是多少?”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了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去,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使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而且這一過程的設計也把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到了實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應用於生活,在練習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課前收集材料,然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應用知識,從而也發現了其它的一些問題,再次解決問題。學生在反覆的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技能。

整堂課都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藉助多媒體和學具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氛圍中積極探索,從而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多媒體出示圖,師講述:這是一個長方體容器,用三個閘門把這個容器平均分成4格在裏面盛上高度不等的水,請想像一下,如把這幾個閘門打開,裏面的水會出現怎樣的現象?

2.小組討論後學生彙報。

3.小結:(多媒體演示)看,打開閘門,高處的水往低處流,最終水面高度相等,這個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

師:誰再來説一説,這個“平均高度”是怎麼形成的?(水從多的地方移到少的地方。)

(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過程。)

師歸納:像這樣,幾個不相等的量,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移多補少,會得到一個相等的數,我們把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

[評析:“水往低處流”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學生對這種自然現象也特別熟悉。此處,藉助學生熟悉的這種自然現象來引入新課,一方面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另一方面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從中感悟移多補少的思想,為建立平均數的概念提供了實物模型,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師:拿出圓形學具按要求擺放,第一排放8個,第二排放4 個,第三排放3個,注意擺的時候,要一一對應地擺齊。要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圓形磁鐵擺,其他同學在桌面上擺。

問:這三行圓片的平均數是多少?

a)學生合作探究:

怎樣求出這三行圓片的平均數,看哪個組的方法多。(四人一組擺圓片,師巡視指導。)

b)交流彙報:

i.移多補少:只要從8 箇中拿1個放到第二行的4箇中,拿2個放到第三行的3箇中,它們就一樣多了,所以這三行圓片的平均數是5。

ii.先算總數再平均分:把三行圓片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幾個,然後再除以3就可得到這三行的圓片的平均數。

iii.師:誰能説一説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求平均數呢?

(生答。)

iv.師小結: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也可用數據的總數除以數據的個數求出平均數。

[評析:“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在這個環節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動材料──圓片,讓學生通過擺圓片來體驗和感悟新知識。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器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培養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開發了學生的思維。]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a)師:課下,老師讓你們收集了一些信息,下面各組説一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你們組打算解決關於平均數的什麼問題?

生1:我們組收集了我們班5位同學的身高,我們組打算計算一下這5位同學的平均身高。

(生邊介紹邊投影出示關於身高的統計表。)

師:在未求出平均身高之前,請你估算一下平均身高的所在範圍和平均身高大概是多少?(生估算。)

生2:我們組收集了我們班兩個組1分鐘的跳繩成績,我們想計算一下這兩個小組一分鐘跳的平均次數。(邊説邊投影出示。)

師:如果給優勝組發獎的話,你們認為應給哪個小組發獎?你們認為怎麼比比較合理?

(生討論後回答。)

生3:我們組收集了我班一組和二組每個同學的一次數學成績,我們想計算一下每個組的平均成績,我們還想知道哪個組的成績好。

……

師:同學們收集的信息真多,提出的問題也比較好,下面就請你們利用剛才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你們的問題吧!

b)生分組合作解決問題,師參與指導。

c)生彙報結果,師評價。

(生1彙報後師問:從這個平均身高中推測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國三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生推測。)

[評析:課前讓學生自己收集材料,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培養了學生收集、組織材料的能力。學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想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有了充分的選擇權與自主權。學生在這種寬鬆、融洽的氛圍中能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有效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年級學生平均身高的推測和平均值範圍及平均數的估算,是對學生統計觀念和估算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a)探討:

(1)(多媒體出示一片海域圖片,標出平均水深5米。)有一艘輪船吃水深度4米,這艘輪船能不能安全通過?為什麼?

(2)提問:“平均水深”是什麼意思?

(3)小組討論後彙報。

b)課外調查

為了反映家鄉近幾年的變化,請各組設計方案,展開調查,並用平均數的知識進行彙總分析。

[評析:探討問題的出示,是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的再一次鞏固和更深的理解,這一問題,學生不是*單純的計算所能解決得了的,學生只有在這具有現實背景的問題情景中去準確把握“平均數”的意義,真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才能得到解決,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外調查保證了課內與課外的緊密聯繫,是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一次培養。學生通過對調查材料的彙總分析進一步體驗求平均數和統計的作用]

總評

本節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具體地説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説一説打開閘門,裏面的水會出現怎樣的現象?以此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在下一步教學中,讓學生收集了自已身邊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為教學和練習的內容。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又可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使數學教學不再是機械執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共同開發課程和豐富課程的過程。

2.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

統計方法就是解決如何從樣本來研究總體的問題。在應用練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中,當有一組學生算出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後,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根據這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來推測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國三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提高運用統計方法的自覺性,使統計初步知識的教學落實到實處。在這一環節教學中,還讓學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數的範圍和平均數的值,滲透估算的思想,既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篇五:平均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用數據分析、比較、等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

3、情感與態度:在愉悦輕鬆的課堂裏,掌握富有挑戰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的積累。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直觀的方式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平均數,再利用平均分的意義,使學生理解。同時感受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難點:總結出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實現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

教學準備:幻燈片、磁鐵、統計圖等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取數據

話題:同學們投籃過嗎?老師也會投籃,一分鐘我一般可以投4個。可是在一分鐘投籃測試中我第一次投居然只投了一個。只測這一次能測出我的我的一般水平嗎?那怎麼辦?

就像同學們所説,多測試幾次就能把一般水平體現出來。

(2)、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你們瞧,快樂籃球隊也正在進行一分鐘投籃的測試。為了能較好地測出隊員的一般水平,體育老師讓他們每人測三次。

師:第一個出場的是小林。你們説用幾個來記錄小林一分鐘投籃的一般水平呢?

接下來輪到小華出場了。看他第一次投了5個。是不是也可以用5個表示他的一般水平了?

生:5+6+7=18(個) 18÷3=6(個)

師:像這樣把三次投的個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這三次,使三次投籃每次投中的個數看起來同樣多,這個同樣多的數就叫做平均數。(板書:平均數)

剛好第二次投中的'個數和平均數一樣多

師:能代表小剛第一次、第三次投中的個數嗎?

生:是小剛1分鐘投籃的一般水平(師板書:一般水平)

師:也就是説,6是這三次投籃的平均數,在這裏我們就可以説6是5、6、7的平均數。

師:小強測三次,求得的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他的一般水平,如果想更好地測出他的一般水平可以再多測4次5次甚至更多次,次數越多平均數就越能表示他們投籃的一般水平。

緊接着小強投籃的情況也出來了

師:該用幾個表示小強投籃的一般水平?

師:除了列式計算(移多補少),你還有別的方法嗎?

動手移移看拿出小圓片,像老師這樣用圓片表示投籃的個數,想一想怎麼移能讓三次看起來一樣多,再移一移?

師:我們還可以説,通過移多補少使每次個數看起來同樣多的數,叫做平均數。

【設計意圖:知道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師:其實除了我們剛剛求得的平均數,生活中也有許多平均數就藏在我們身邊。

圖1,老師通過抽樣調查統計出我校三年級同學平均身高是……。

平均身高124釐米表示什麼?

圖二,麗江春節期間平均每天3萬遊客。表示什麼?

圖3,鼕鼕身高140釐米,到一個平均水深110釐米池塘游泳會不會有危險?

師:除了這幾個生活中的平均數以外,你還能舉出其他生活中的平均數嗎?

【設計意圖:瞭解求平均數的意義】

(四)、歸納總結,知識拓展。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篇六:《平均數》教學設計

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整理了平均數的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老師。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時間]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幾個男女生正在進行套圈比賽呢,他們每人套了 15 個圈,老師用兩幅統計圖分別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個數。

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初步引出平均數

問:你們的眼睛真亮!那根據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嗎? 猜猜看。

師:到底事實情況怎樣?我們必須想個方法來説服對方,請你們開動腦筋, 有了想法後小組內相互交流。

小組討論,教師行間巡視。

問:有結果了嗎?誰來説一説你的想法?你認為應該比什麼?

師:你覺得哪一種比法更加合理?説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師: 在剛才的討論中, 我們明白了參加比賽的人數不一樣多, 算總數不好比, 也不公平,就不能用這種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女生平均每 人套中的個數,才能一比勝負。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2.移多補少法。

⑴(出示:男生統計圖)問:你能看圖説説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小組裏討論一下。

(預設 :把張明的 9 個移 1 個給陳曉傑,1+6=7,張明還有 8 個,再移 1 個 給李小鋼,1+6=7,最後大家都是 7 個。(生答,師演示) )

師:通過把多的移一些補給少的,使每個人都一樣多。我們給這種方法起個 名字。

⑵你能用移多補少法看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嗎?(生答,師演示)

3、先合再分

⑴提問:還有其它辦法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嗎?

(生答,師演示) 會列式嗎?板書:6+9+7+6=28 (個),28÷4=7(個)

師:這種方法是先怎樣,再怎樣的?也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這裏的 28 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除以 4?不管用什麼方法,最後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 7個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

⑵.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出示:女生統計圖)那麼你會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師板書)10+4+7+5+4=30(個) ,30÷5=6(個)。

問:剛才男生中用總數除以 4,到了女生中,怎麼就除以 5 了呢?(因為女 生是 5 個人) 通過算平均成績, 現在你能比較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準一些。)

4、揭示課題。

(出示男、女生統計圖)同學們,剛才我們算出男生每人套中 7 個,這個 7 就是 6、9、7、6 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出示課題:平均數)這個 6 是哪幾個數的平均數呢?

5、理解平均數的範圍。

(1)比較。 男生實際上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 7 個?把這 7 個跟男生實際套中的個數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 7 個多?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 7 個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平均數多?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平均數少?

(2)提問:平均數會比這裏最大的數大嗎?會比最小的數小嗎?

(3)小結:平均數是通過把多的部分移給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數,所以平均數在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

三、聯繫生活,靈活運用

學習了平均數能為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讓我們繼續研究。

1、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口答。 師小結:當數據較少而且數據之間相差不大時,適合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來算平均數。

2、想想做做第2題。

(課件出示) 快來解決小麗的問題吧。

問:這三條綵帶中最長的有多長?最短的呢?這道題要求什麼?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計出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在( )cm――( )cm 之間?當數據之間相差較大時,適合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 學生嘗試練習後評講。 (實物投影)

3、想想做做第3題。

(課件出示) 看,籃球隊員們的比賽多麼激烈呀,你能解決這裏的數學問題嗎?

師:我們對平均數又有了更深的瞭解,讓我們用所學的知識一起來幫幫小明 吧!

4、95頁練習九第1題。

怎麼理解“平均水深110釐米”?想看看這個池塘水底下的真實情形嗎?(出 示池塘水底)看來,認識了平均數,對於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真有不少幫 助呢。

四、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平均數,靜靜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穫?

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平均數,知道平均數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學會利用平均數解決問題。

五、拓展延伸

1、師:小玲參加歌唱比賽這是5位評委給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嗎?

學生自主計算,全班彙報。

2、出示打分規則,再次計算

篇七:《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再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課件:根據有關規定,我國對學齡前兒童實行免票乘車,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費乘車。1.2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學生質疑,説一説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決疑惑。

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兒童,而這就意味着0-6歲的兒童身高普遍不會超過1.2米,那麼我們首先就要調查一下0-6歲兒童的身高數據,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數值,這就需要計算出數據的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出示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數的方法。

出示課件:“新苗杯”少兒歌手大獎賽的成績統計表。

評委1 評委2 評委3 評委4 評委5平均分

選手1 92 98 94 96 100

選手2 97 99 100 84 95

選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統計表填寫完整,並排出名次。

(2)在實際比賽中,通常採取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後再計算平均數的記分方法。你能説出其中的道理嗎?

(3)按照上述的記分方法重新計算3位選手的最終成績,然後排出名次。

3、教授解題策略。

題中數據眾多,無法直接比較,可以先求出每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再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選手1:(92+98+94+96+100)÷5=96(分)

選手2:(97+99+100+84+95)÷5=95(分)

選手3:(90+98+87+85+90)÷5=96(分)

4、計算完畢請補充統計表,並排出最終名次。

板書設計

平均數的再認識

平均數的意義。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篇八:《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使學生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 同學們,喜歡玩套圈遊戲嗎?前幾天我校三(1)班舉行了套圈比賽,想不想去看看?

2、 (課件)師説:現在是第一小組的男女生進行比賽,每個人套15個圈。第一場單人賽開始了,男生一號隊員進場(音樂,情境。)他套中幾個?(7)再來看女生1號隊員,(音樂。)套中幾個?(4)這場比賽幾個男生?幾個女生?誰套得準一些?男同學為我們男生鼓鼓掌。再來看第二場雙人賽,(比賽的音樂)四人同時走出來,同時套,這次比賽,幾個男生?幾個女生?誰套得準一些?為什麼?(7+2=98+5=13)女同學為我們女生鼓鼓掌。第三場團體比賽開始了,哇,來了這麼多同學,男生有幾個人?女生有幾個人?誰獲勝?誰先説就先鼓掌。鼓掌完了問:你們男生有沒有意見?有意見。(如果學生説因為,老師趕緊引過來你直接告訴大家你有沒有意見?你認為哪個隊獲勝?)看來這場比賽情況比較複雜,怎樣可以知道哪個隊獲勝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三次比賽的數據不能一樣。)(套圈圖淡去,統計圖漸出。)

篇九:《平均數》教學設計

導學目標:

1.在豐富具體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2. 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3、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同學們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 點: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 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資源:自制課件、彩筆及筆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課間休息時玩什麼?

(丟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繩等)

課前讓同學們記錄自己一分鐘跳繩的次數,請一個小組彙報。

男生和女生誰獲勝了?怎樣比較?(求總數)

2、你玩過套圈的遊戲嗎?三年級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賽,(出示成績統計圖),從圖中你能獲得什麼信息?

你覺得男生成績好還是女生成績好?比什麼?怎樣比?

A、比男、女生的總數(質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還是女生套的準?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提問:怎樣才能説明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小組內説説自己的想法。

各組代表向全班學生彙報

本組的想法。引出平均數。即:分別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1)學生演示移動條形統計圖中方塊,使4個男生套中的個數變得同樣多。

移動女生條形統計圖中方塊,使5個女生套中的個數變得同樣多。

動手操作移動彩筆。(説清移動方法及結果)

質疑:移動有侷限性,數大或者沒圖怎麼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過計算求平均數: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抽生講解思路並板書)

獨立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抽生板書)

求絲帶的平均數。(P94頁2題)

求平均身高。

小結:求平均數的過程及注意事項。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 提問:學校籃球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身高是155釐米,可能嗎?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的隊員嗎?

(1)在小組內討論。

(2)指名回答,要求説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釐米,身高145釐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嗎?

(1)在小組內討論。

(2)指名回答,要求説出理由。

揭示平均數的意義:平均數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四、實際應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數?

2、給本節課打分(提出對老師、同學的建議,進一步滲透平均數的應用意識。)

五.課堂總結:今天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與困惑?

教學反思

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運動會跳繩的錄像引入,把學生一下子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了“套圈比賽”的錄象,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的問題: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男生組,有的認為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我並沒有急着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不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收穫二: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於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篇十:《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材第43頁例2,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

3.培養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三年級二班分成三組投小籃球,第一組投中28個,第二組投中33個,第三組投中23個,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

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

要求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應該怎樣列?

提問:(28+33+23)3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把投中的總數以3表示什麼?

二、快樂體驗,學習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43頁的例題2。

提問:從這兩張統計表中,大家發現了什麼?

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還有什麼因素也比較重要?

場上哪一個對的身高佔優勢,我們能根據個別隊員來作判斷嗎?我們要看整個對的平均身高。現在就請大家算一算,哪一個對的平均身高佔優勢。

2、學生動手列式計算。

3、教師:從這兩個平均數,能反映出這兩個隊除技術外的另一個實力,説明平均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於不同數據的總體情況,這是我們學習習近平均數的一個重要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科書第45頁練習十一的第4題:

(1)完成第1小題。提問:什麼叫月平均銷售量?

要求哪種餅乾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應該怎樣列式?

(2)完成第2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題。你從圖中還得到什麼信息,告訴全班同學。

2、練習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標籤: 平均數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n1z79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