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合集9篇)

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合集9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相關的範文。

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合集9篇)

篇1:《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

《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

教學方案是教師授課過程的計劃安排,下面就讓我麼你一起來看看《馬説》這篇課文的教案吧!

《馬説》語文教學方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⑶ 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2、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客觀正確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⑴ 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⑶ 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⑶ 要點提示:

① 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②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⑷ 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⑴ 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⑶ 要點提示:

① 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⑷ 齊讀第二自然段。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⑴ 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③ 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④ 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⑶ 要點提示:

① 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②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③ 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④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⑷ 齊讀第三自然段。

4、歸納課文:

⑴ 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⑶ 要點提示:

① 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② 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23、馬説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學後記】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篇2:《馬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及典故,從而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在反覆朗讀、誦讀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藴含的寓意。

3、積累並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用法)。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藉助註釋及老師的指導,讀懂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體會其意義及作用。

【教學方法】

反覆朗讀、自主探討、教師引導。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由題目的“馬”導入。

⑴ 與“馬”有關的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走馬觀花,心轅意馬,青梅竹馬,馬到成功,萬馬奔騰,龍馬精神,汗馬功勞,懸崖勒馬,馬不停蹄,千軍萬馬,老馬識途,人仰馬翻”。

⑵ 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⑶ 典故:“指鹿為馬”,“拍馬屁”,“露馬腳”,“馬虎”(老師補充)

2、“説”古代的一種文體,相當於現代的雜文,用以陳述作者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屬議論文體。

二、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因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華麗空洞的文風,推行“古文運動”,提倡文學改革,其散文風格遒勁有力,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雖然才華橫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薦屢遭拒絕,後又遭貶謫,使其有懷才不遇之感,為此寫了“馬説”,我們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事情?

三、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點讀(2人),其他人評價(從字音、停頓上)

2、自由朗讀整體把握。

3、完整點讀。

4、集體朗讀。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結合注意,疏通文意。注:邊疏通邊注意文言實詞、虛詞。

2、學生質疑,師生合作釋疑。

3、教師與學生合作,重點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錶轉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並列:“黑質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詞,懼其不已也。 代詞: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詞:相當於“的”

加強語氣: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謂之間無意義,醫之好治以及為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題探討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但作者只是為了寫“馬”嗎?他的目的是什麼?以馬喻人。

2、討論:千里馬,喻指誰?伯樂喻指誰?

3、討論:本文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韓愈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的心情。

六、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

2、分析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千里馬”的遭遇?

3、思考與練習二

篇3:《馬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導入:學生説出含有“馬”字的四字成語或詩詞名句。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是寶貴的民族文化。讓我們帶着對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説》。首先,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有關的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唐代詩人、文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倡先秦兩漢的文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解釋標題】——馬説。

“馬説”即“説馬”,説是古代一種文學體裁。相當於現在的雜文。跟我們學過的“愛蓮説”的説,是一個意思。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相近。“馬説”即説馬、論馬.常採用託物寓意的手法。

《愛蓮説》,就是——説蓮可愛。愛蓮,即愛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説》,就是——説説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説捕蛇者的不幸經歷,揭露賦税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老百姓不堪其苦。那麼,韓愈借説馬的事來説什麼呢?

本節課的學習分四個板塊:誦讀·積累·領悟·拓展(大屏幕顯示)。請三名同學來讀課文,每人讀一段,檢查預習情況。

第一個板塊——誦讀。

【生讀課文】

誦讀的第一要求是:讀準。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訂正字音。“食馬者”的“食”讀做sì。“才美不外見”是通假字,通“現”應讀成xiàn,除了讀準,還要讀出感情。《馬説》表現的是深沉的感歎。在作者筆下,馬的遭遇是不幸的,要將對千里馬的同情讀出來。如何讀出那種感情呢?抓住兩個字“語氣”。首先,通過用句子內部的停頓來表達語氣。大家聽錄音,拿起筆把文中停頓稍長的地方做個記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中間要停頓。“嗚呼”前停頓較長。

【學生齊讀】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都達不到(都不可能)。特別是第三段,“嗚呼”前要停一下,因為食馬者愚妄淺薄的嘴臉和作者的憤慨不能連讀。停頓分為句中停頓、句與句之間停頓和段與段之間停頓。注意語速,不能快,要緩慢。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朗讀】

第二點,是通過句中的關鍵的詞語來表達語氣。《馬説》裏有一個很關鍵的詞語——不,學生數11個。朗讀《馬説》就要把這11個“不”字讀好,它表現了千里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現了作者的憤慨和嘲諷。生自由朗讀,一定要慢一點,要旁若無人地讀。生朗讀展示,其餘評論。注意語調要深沉。

這篇文章是作者帶着悲憤的情緒寫的。要把它讀得輕鬆、歡愉就不合適了。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通過句末的歎詞——三個“也”字來體會文章的語氣。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要讀出惋惜的語氣。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讀出作者的不平之氣。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要讀出作者的憤慨。

【學生聽錄音並跟讀】

幾個方面綜合起來:注意停頓、注意句中關鍵詞、注意句末歎詞的語氣。女生讀,男生讀,全班齊讀,聲音要大,注意節奏,注意速度。

第二個板塊——積累。

第一步:聽記積累。幾個難懂的地方要記下來:

【奴隸人】指下等人、僕人、僕役、最底層的勞動者。

【其真無馬也】其:難道,表示反問。

【其真不知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測。

【馬之千里者】之:這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靈活,我們學過“之”的很多種用法,在這裏,“之”是定語前置的標誌,有強調意味。

【不以千里稱也】以:註釋裏沒講清楚,在這裏作“因為”講。不因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稱。

【故雖有名馬】雖:即使

【是馬也】是:這,這個。“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詞,翻譯成這、這樣、這個的時候多。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麼,疑問代詞。

第二步:辨析積累。文言文中有很多詞一詞多義。以前曾經積累過。大家仔細看課文,找一找。

【學生在課文中尋找,回報自己找到的詞語】

每人只限説一組。要讀出句子,並説明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兩個常見的文言虛詞——其、之。“其”字我們以前還學過它的什麼用法?特別是《狼》那篇文章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那“之”字呢,我們還學過他的哪些用法?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三種詞性——助詞、代詞、動詞。做助詞的時候,它又有多種用法:結構助詞“的”、湊足音節、賓語前置的標誌、定語後置的標誌,還有一種: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做代詞時,可代人、代事、代物。還有就是做動詞。例如:“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送孟浩然到廣陵。“吾欲之南海”,就是我要去南海。【課件展示】整理在學習筆記上。

第三步:翻譯積累。

用替換法和添字組詞法,把課文的內容變成白話文説出來。自己試着説一遍。

【學生説,教師觀察、巡視,答疑】

第三板塊——領悟

《馬説》表面上是寫馬,可是讀着讀着,就感覺作者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個形象的比喻義。【課件】

作者用“千里馬”喻人才;用“伯樂”喻善於識別人才、賞識人才的封建統治者;用“食馬者”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也就是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人。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們來做個練習:把下文中的本體換成喻體來譯讀一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然而),(食馬者)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屏幕顯示文本】教師以前兩句做示範:世上先有賞識人才的人,然後才有人才。人才經常有,可是賞識人才的人卻不常有。生接着往下説。

作者是借説馬,來説“人才”之事。

這種借物來説理的手法,就叫——託物寓意。作者託“馬”這個物,寓什麼意呢?這還得從韓愈的人才觀説起。

【課件】

——在韓愈看來: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應該: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之充分施展才幹。可現實又是什麼樣的?

他十九歲,懷着經世之志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名噪京城。

803年,韓愈任監察御史不過二個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痛陳百姓苦難,請求朝廷緩徵賦税。

他曾不顧個人安危,上書《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

他協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亂。

他曾單身匹馬,冒着風險赴鎮州,不費一兵一卒,平息鎮州之亂。

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村學校;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

韓愈為京兆尹時,京兆之地社會安定,盜賊止,米價不敢漲。

他曾經廣收門徒。

他倡導古文革新運動,成為古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然而,對於像韓愈這樣,有治世之才,憂民之心的人才,又處於怎樣的境遇呢?

【結合課件説明】

《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

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瞭解了韓愈,瞭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就能明白韓愈在《馬説》中所“寓”之“意”了。

內容領悟: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寫千里馬遭遇終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4.揭露“食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5、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説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結合課件説明】

第一段,作者就開門見山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換句話説,“世無伯樂,則無千里馬”,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預示着千里馬悲慘命運的必然性。表現了作者憤世嫉俗之意。“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具體描繪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寄予無限同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問句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

第三段,第三段先用排比句揭示食馬者愚妄無知。又通過傳神的動作和語言描寫活畫出食馬者愚妄無知的醜態,最後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憤慨和辛辣嘲諷。

全篇作者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揭露了統治者不善於識別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第四板塊——拓展

馬價十倍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選自《戰國策·燕策》)

譯文:有個賣駿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卻沒有人知道他賣的馬是駿馬。他拜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説:“我有匹駿馬想要賣掉它,連着三天站在市上,沒有人來問過。希望您能圍着我的馬查看它,離開的時候再回頭來看它一眼,請讓我奉送給您一天做買賣所得的錢。”伯樂就走過去圍着那匹馬查看它,離開的時候又回頭看了一眼。一會兒這匹馬的價錢漲了十倍。

註釋

1、比:副詞,接連不斷,接連,連續。2、莫:沒有誰。

3、知:瞭解。4、見:拜訪,謁見。

5、臣:先秦時代,普通人之間有時也謙稱自己為“臣”。

6、旦:天。7、立:站立。8、於:在,到,向,從

9、言:交談。10、願:希望。

11、去:離開。12、顧:回頭看。

13、一朝之賈:一天的費用;賈:通“價”,這裏指報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14、乃:就,於是。

寓意: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現和舉薦。駿馬待伯樂至而增價,説明權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別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藉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從而達到目的。作為權威人士而言,説話做事都要憑良心,實事求是,要愛惜自己的名譽,不能被貪慾矇蔽,隨便收別人好處而辦事。

伯樂相馬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身邊尋“馬”

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結束語:在學習生活中,不能馬馬虎虎,心猿意馬,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為馬,溜鬚拍馬,成為害羣之馬。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所以説話就要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有了缺點錯誤,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從現在起,只要我們發揚龍馬精神,勤奮學習,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今後都能成為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祝同學們個個成為千里馬!

祝暫時落後的同學成為黑馬!

篇4:《馬説》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馬説》

教學

設計人

教學

目標

1. 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其、以”的用法。

2. 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教學策略

重點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課時2課時

教法教具朗讀教學法 討論點撥法 延伸拓展法

師 生 雙 邊 教 學 活 動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手記

一情境引入 我們古代名士文人特別喜愛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豐富的內涵。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愛蓮説》《陋室銘》,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傳世名作《馬説》。學生回憶背誦課文。

二預設教學過程

一、作者及文體簡介

二、整體感知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師朗讀。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櫪之間食(shí)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食之不能盡其材才美不外見其真無馬邪(2)提醒學生朗讀節奏。(3)齊讀課文2.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 翻譯課文。(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參與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指導點撥。

三、合作探討,深層探究

1.齊讀課文。

2.思考:(1)提問:伯樂和千里馬各指什麼?“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2)品讀文章三個自然段最後一句的“也”字,看看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樂和千里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體驗與反思

1.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特點。

2.組織學生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五、課堂小結六、佈置作業

運用以物喻人或託物寓意的手法,寫一個片斷。朗讀課文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及句讀。

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學生研討。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客觀正確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23 馬説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學後記: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篇5:《馬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説説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並釋題

説,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諡“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着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後有千里馬

駢(pián)死於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裏的“食”同“飼”,餵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裏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馬伕)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裏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麼,哪裏)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養)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餵養)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篇6:《馬説》教學設計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後置的標誌)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佈置作業

思考書後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並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麼?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並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麼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並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並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麼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麼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麼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説些什麼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願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後,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説: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

篇7:《馬説》教學設計

姜家山國中   張紅英

一  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二  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才是八年級的學生,以他們現階段的生活閲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基於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為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於內容則點到為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三  教學目標

1.      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      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四  教學過程 安排

(一)導入  新課

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説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後,本是一匹幹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裏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4]

篇8:《馬説》教學教案設計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 ,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篇9:《馬説》教學教案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藴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麼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繫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積累提升

1、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背誦積累:

4、知識遷移:

⑴ 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⑵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後再聯繫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託物言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4p5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