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孟子二章教案多篇

孟子二章教案多篇

孟子二章教案多篇

孟子二章教案 篇一

【關鍵詞】 “cheng”文化;滋養;成長

我校創建於1912年,至今歷經百年滄桑。所在地孟河(又稱孟城),是齊樑兩個開國皇帝的故里,是古代常州江防要津門户,是儒、佛、道三教圓融的始創地,更是孟河醫派的誕生地和常州三傑之一惲代英的故鄉。孟河醫派是中國近代中醫藥的一大流派,集中反映在最有代表性的費、馬、巢、丁四大名醫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在拜醫、學醫、行醫、傳醫和創新祖國傳統中醫藥的過程中融入儒、佛、道三教文化,表現出的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形成了獨特的孟河醫派文化[1]。

近年來,我校確立了“為學生成長奠基,為教師成長服務”的辦學理念,開發以孟河醫派為核心的地方文化資源,着力打造“cheng”(同音關鍵詞:城、承、誠、成、呈)文化特色品牌。在2009年起開展江蘇省級少先隊課題“傳承民族文化,弘揚孟河醫派精神的實踐研究”的研究,課題順利結題並獲省一等獎;後續開展了構建“cheng”文化的實踐研究,開發《孟河醫派》校本課程,邀請專家現場指導、提煉孟河醫派文化的精髓――“博愛、誠信、博學、創新”,成為“cheng”文化的核心支點:博愛、誠信,能促成人,博學、創新,能促成才。在孟“城”繼“承”、弘揚孟河醫派文化精神,博愛“誠”信,勤學創新,體驗“成”功自信和快樂,多形式“呈”現發展成果。創新學校文化建設的模式和思路,點面結合,建設有根基的環境文化,有生命的課程文化,有精神的活動文化,有擔當的管理文化,逐步構建起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cheng”文化,走出了一條農村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環境文化,有根基,接地氣

1.整體規劃,有重點,顯特色

我們根據學校發展實際,緊緊圍繞“cheng”文化核心內涵,採取整體規劃、邊開發邊完善的策略,以三橫兩縱的葛洪路、甘仁路、渭芳路、培之路和伯雄路等五路構成的網格線,博學樓、博愛樓、創新樓、誠信樓與承園、繩甫園、九峯園,以及誠樂廣場、籃球場、田徑場都分佈其間,東啟“cheng”文化長廊,西銜中草藥實踐基地,由此形成了五路四樓三園三場兩廊一基地的整體佈局。

在一進校門的主幹道甘仁路北面圍牆上,先期製作了50米的“cheng”文化長廊,進行了“cheng”所藴含的四方面(城、承、誠、成)內涵解讀,直觀形象。後來結合教學翻建工程,在甘仁路南面則依次豎着介紹孟河地方文化、傳承情況,展示學校團隊風采、活動階段成果(增添精彩紛的‘呈’這樣 “ cheng”的內涵就擴展為城、承、誠、成、呈五個方面)等櫥窗,這樣的跟進完善和左右搭配設計取得了突出主題、先聲奪人的整體宣傳效果。

為更好突出“cheng”文化核心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我校把原來的文澤樓修繕後命名為博愛樓(綜合樓),文淵樓翻建後改名博學樓(教學樓),文萃樓(教學樓)、溢芳樓(食堂和教師宿舍樓)分別更名為創新樓、誠信樓。同時,整合原有花圃,設計、命名了 “承園”、“繩甫園”和“九峯園”。路名和園名大都精心選擇了孟河醫派名醫的名字來命名,所立路名牌、園名牌風格古樸典雅,和誠樂廣場場名牌一樣,牌上有醫家生平簡介或相關文字作內涵解讀。

通過賦予路、樓、園、牆、場等新名字、新含義,突出了“cheng”文化的核心價值,內含解讀顯性化、可視化,綠化、美化、人文化工程推進有序,特色鮮明,既富紀念意義,又極具宣傳教育作用。根據後續規劃,我們將挖掘現有資源,給各個園子的代表性花草樹木掛牌,大力普及中草藥知識,便於師生學習、研究,更好地成就師生。

2.整體推進,根基深,面貌新

我們實施整體推進戰略,師生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統一設計,個性展現,做好辦公室文化、班級文化、體育場地文化、餐廳文化和櫥窗、走廊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整個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如班級文化建設中加強了文化氛圍的營造。各班確定特色中隊名稱,設計、製作班徽,撰寫班級口號,佈置班級文化牆,分享誠信、成功的快樂。又如我們為讓每一面牆都能發揮育人功能,在博愛樓和創新樓之間的二三層連廊上設置專欄,分別介紹我校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各個社團(如小籃球、葫蘆絲、科技航模和龍城書畫社等)的活動情況及階段成果。連廊橫樑上則張貼孟河醫派名醫和中外名人名言。我們還陸續把學生創作的書畫作品在走廊、樓梯口等處懸掛展示,美化校園環境,增強學生自豪感、成就感。

這樣,讓每個進入校園的人在任何一個地段,都能深切感受到師生參與“cheng”文化建設留下的印記,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孟河醫派文化,感受到腳下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藴――接地氣,潤物無聲,養心性,成事成人。

二、課程文化,有生命,顯朝氣

1.國家課程,校本化,有活力

我們在學校課程體系框架下,將“cheng”文化建設與家課程的實施相結合,藉助打造孟小特色的“成長課堂”平台,充分挖掘不同學科課程中的文化元素和連接點,適度整合、拓展,激發學生的正向情感,優化學生多元評價策略[2],師生參與課程活動的面更廣、點更深,課程煥發了更大更強的活力,提高了課程實施效能。

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中醫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在教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的“中山陵前”一課時,教師適度拓展,由孫中山先生講到他題寫的“博施濟眾”,是為了褒獎孟河名醫丁甘仁熱心公益為國為民、辦學弘揚中醫的貢獻,使學生受到了親切生動的博愛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梳理出教材中相關題材的課文如《永遠的白衣戰士》《李時珍》等,學習抗擊“非典”的醫務工作者捨己為人、身先士卒的感人事蹟和李時珍編寫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時的忘我精神,感受其對病人生命健康的高度負責和對事業的熱愛。

笛А⒖蒲Э紊希教師將中藥配方中各味中藥的不同克數及配伍比等,設計成填空、選擇和四則運算題,放手讓學生展開了解性研究,組織思辨交流。學生在領略“探索者”和“思想家”[3]風采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孟河名醫高超醫術背後體現出的誠信、嚴謹、博學和創新。音樂課上通過教師啟發學生講一些孟河名醫的相關故事予以旁證,解釋,分享心得,加深對博愛、誠信、創新等方面內容的歌曲理解。體育課上,教師關心學生健康,指導學生嚴格訓練,遵章守紀,合作交流,提高技能。美術課則採取拓展教材的策略,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創作佳作,增強作為中國人、孟河人的自豪感。

總之,我們積極尋找“cheng”文化與學科教學的契合點,豐富滲透形式,讓學生在“cheng”文化常態化的綿柔滋養中煥發生命活力,健康成長。

2.校本課程,生為本,興趣濃

我校一到三年級開設生命健康課,由班主任老師組織學生認識身邊常見的幾種中草藥,初步瞭解藥效;師生收集、講述名醫故事。四到六年級開設了校本特色課程――有專門的教材《孟河醫派》,有規定的時間,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全面近距離領略醫派風采,解讀豐富內涵,學生興趣濃厚。

為更好適應時展,我校擬將以《孟河醫派》教材為藍本,重新編撰校本課程教材《走近孟河醫派文化》,分低、中、高年級三分冊,使課程實施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學生成長需要。

三、活動文化,有精神,溢豪氣

1.常規活動,巧融合,養正氣

我校常規活動主要由節慶活動、經典活動、班級活動和拓展活動等部分組成,但都將“cheng”文化滲透其中,增自信,去危害,養護赤子之心。

如舉行迎春節、慶元旦等節日活動,互贈親手製作的禮物,在互傳祝福的過程中增進感情,懂得博愛能讓每個人幸福快樂。組織學生開展安全、生命教育和消防、抗震應急疏散演練等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應急處置、安全逃生等生存技能,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在體育節活動中強調公平參賽、公正裁決就是誠信。科技節中突出科技的發展需要理性思維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參與藝術節和各種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博學創新,持之以恆,實現道德思想和心智技藝的長足發展,感受作為一個了不起的孟河人的驕傲。

2.特色活動,形式多,展自信

大力打造我校“cheng”文化特色品牌,為師生搭建更好的發展平台,提升學校發展品位。

(1)雛鷹爭章,齊爭取,自信強

我們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拓展“雛鷹展翅,爭做四好少年”主題活動的成果,積極開展“雛鷹爭章,爭當孟小名醫式好少年”特色活動和“博學,我能行”班級學習常規評比活動。

我們設置了四枚以四大名醫名字命名的雛鷹獎章,即“小伯雄”章、“小培之”章、“小渭芳”章、“小甘仁”章。各個年級還分別根據自身的特點設置三級考核指標,並把此考核指標印製在隊員的成長記錄手冊――《成長的足跡》上。這樣,人人都把“爭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的“小伯雄”章,“爭當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的“小培之”章,“爭當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的“小渭芳”章,“爭當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的好少年”的“小甘仁”章作為自己的目標。

我們每兩個月開展一個爭章項目(3~4月份爭小伯雄章,5~6月份爭小培之章,9~10月份爭小渭芳章,11~12月份爭小甘仁章),每個年級組根據各特色章的內涵與考核指標預先設計好系列活動的方案,輔導員在各自的中隊裏進行部署,落實,分層次地開展活動,然後在隊員們互相協助、督察中對每個隊員的成長進行評價和考核,大隊部在升旗儀式上對獲章的隊員進行表彰,頒發獎章。每年6月評選表彰百名“孟小名醫式好少年”,目前已評選了4屆。此項活動學生參與積極,自信心增強,對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發揮了積極作用。此項活動參加了江蘇省和常州市的專題交流會,得到了江蘇省少工委和常州市團委、少工委領導們的高度認可。

(2)實踐研究,重體驗,見識

開展豐富多彩的“我們是小中醫”實踐與研究活動,通過各中隊的主題班隊,中醫醫師的介紹,校外採集常用中草藥的實踐活動,中醫古方記錄等活動,近距離領略祖國醫學的無窮魅力。

如我們學校開闢了“丁甘仁中草藥實踐基地”,發動隊員上山挖草藥,移植在花盆裏。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和少先隊大隊部合作開展了中草藥盆景展示會,現在也已經成了我校學校綜合實踐課的一個重要活動基地。我校的“我是小名醫”綜合實踐活動獲得了常州市、新北區一等獎。六(1)中隊的《我想做回小中醫》的主題班隊課,在區級少先隊觀摩活動中得到了全體老師的高度讚賞。

(3)德育基地,活動多,快樂多

①我們組織學生參觀“孟河醫派”陳列館(費伯雄故居),成立“孟河醫派陳列館”講解團(自願報名、考核、上崗培訓)。一年級組開展的“走進孟河醫派”主題活動都是由“同德堂”社團的隊員和總輔導員共同組織,由講解員分組進行講解,增強了學生們“孟河了不起,了不起的孟河人,做一個了不起的孟河人”的信念。

組織觀看中央電視台拍制的“古鎮醫人”和“寶地尋寶”的錄製片,尋訪孟河四大醫家故居,走訪四大名醫的相傳弟子,收集孟河醫話、孟河醫林軼事及孟河醫家的診療故事,學生感到活動多,收穫多,快樂多。

②利用節假日時間,尤其是敬老節,組織師生代表到孟河敬老院開展慰問演出和義務勞動活動,這已經形成了制度,成為一種習慣。活動深化了思想教育,培育了學生們對身邊人的關愛情感,體驗到了自己對於別人的重要意義。

四、管理文化,有擔當,講正氣

1.制度創新,有針對,正言行

學校組建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全面啟動、示範引領、靈活調整、總結提升”的要求,確定了特色項目創建的實施框架,逐步完善了我校孟河醫派文化特色教育建設的相關制度,如《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孟河中心國小教師績效考核實施方案》《孟河中心國小教師崗位設置實施方案》《孟河中心國小章程》《孟河中心國小學生雛鷹爭章辦法》《教師一日常規》等學校核心制度,訂立細則,正言立行,發揮制度育人、制度管理人的積極作用。

2.團隊和諧,講合作,樂奉獻

由行政團隊帶領五級梯隊、各學科組、年級組團隊,在學校文化建設總框架下根據需要,“拆”“分”新組課程建設項目組、學校文化佈置項目組等團隊,實現跨部門、跨學科的資源重組與優化,沿着規劃路線圖,分頭推進,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構建“cheng”文化背景下的課程體系,完善“成長課堂”和“成長論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多維度推動學校文化建設,彰顯我校特色。各個團隊凝心聚力,分工合作,樂於奉獻,提高了我校辦學品位和素質教育實施水平。

3.管理優化,下放權,提效能

創新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升格語、數、外和綜合四大教研組長為學科責任人,將中層管理的某些權力下放;和中層領導一起參加行政會議,減少行政會議次數和規模,壓縮寶貴的時間等資源成本,增加了工作管理中的信息流通量和順暢度,上令下達、下情上傳,減少了對接過程中的信息損耗,給領導層提供了更加全面、正確的決策依據,更好協調了人與人、人與事、部門與部門的相互關係,激發正能量,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面對未來,我們圍繞學校教育目標,繼續將現代教育理念與“cheng”文化(城、承、誠、成、呈)相整合,以人為本,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大膽創新實施學校課程,完善“成長課堂”和“成長論壇”,提升活動成效。師生在參與“cheng”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中得到薰陶、滋養,茁壯成長――成就學生,成就教師,成就學校。在學生、老師和學校的三方共贏過程中,同步提高我校辦學品位和素質教育實施水平!

【參考文獻】

[1]程協潤。 孟河醫派文化[M].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12:17-42.

孟子二章教案 篇二

中孟村黨支部在各級黨委的關懷領導和廣大黨員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落實上級各項方針政策,認真工作,埋頭苦幹,基層黨建工作成效顯著,多次受到各級黨委的表彰。

一、帶頭強化自身建設,加強班子凝聚力

支部班子建設直接關乎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和落實。中孟村通過2018年度村兩委換屆選舉,當選的三名支委成員,全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形成了一個懂政策、善管理、有知識、有活力的村級領導班子。黨支部的戰鬥力、凝聚力增強。該村黨支部認真搞好黨組織生活,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按時收看“河南省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平台”播放的節目,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提高了黨員的黨性意識、科學素質和工作能力,並且制定了中孟村的《黨支部工作制度》、《黨內民主生活會制度》、《黨員教育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堅持以規制範,以範制行。在這個各方面素質過硬村兩委班子領導下,全村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封丘縣的前列。

二、認真打造黨員隊伍,加強基層組織戰鬥力

一是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加強黨員教育培訓。近來年,該村黨支部開展以黨課教育、遠程教育、參觀學習,案列剖析、談心活動等形式多樣的黨員活動,對黨員進行管理教育,深受廣大黨員好評。二是認真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狠抓“雙向培養”,把黨員培養成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在確保質量前提下,支部每年都發展入黨積極分子,保證了黨員隊伍的活力。三是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不斷加強。帶領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貫徹各項國家的重大方針和政策,保證黨員隊伍健康發展。四是抓好流動黨員管理。實施每名支委聯繫3名流動黨員的制度,長期外出黨員定期向支部彙報思想,遇有重大事項及時向流動黨員通報,對回家過節的流動黨員進行上門走訪等多種形式。五是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在全體黨員中開展“民主評議,家庭掛牌”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組織黨員在“七一”建黨節、中秋節、春節期間,開展義務勞動周活動;組織村民開展“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

三、高度重視以黨建促扶貧工作,脱貧攻堅成效顯著

中孟村是封丘縣重點貧困村,有貧困户17户79人,由中國民生銀行和封丘縣委組織部兩個單位駐村幫扶。該村和駐村工作隊一道,在兩個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落實上級各項扶貧政策,使所有的貧困户應享盡享;積極爭取扶貧項目資金,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多方為貧困户聯繫就業,有勞動能力的外出務工,無勞動能力的在村內安排公益性崗位,使他們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為他們摘掉貧困帽子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已脱貧14户70人,今年預脱貧2户7人,脱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今年新建一個扶貧就業點,使村民在家門口都能有不錯的收入,徹底解決了貧困户缺乏穩定收入來源這一難題,同時為村內的其他人口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

孟子二章教案 篇三

1.瞭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説理藝術。

教學重點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並稱,國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勸説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於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着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範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註明。

4.引導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後,點撥:《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於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願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願,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鋭不可當的特點。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

5.教師示範背誦第一節,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繫,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採用投影或印發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註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並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則連詞①順接,就,那麼。(則移其民於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媪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於“而”,以衞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註意點。

①否定句賓語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詞結構後置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③判斷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塗”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詞結構後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可譯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飢餓)而死,卻説:‘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説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後説‘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麼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説明了什麼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於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於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脱逃為喻,“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説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於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麼,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麼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並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説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後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後,為什麼接着又説“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於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説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

三、品味鑑賞

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於運用比喻説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③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學生齊背第三節,體味文章的氣勢)

四、課堂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説並把它發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税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在《寡人之於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黎民不飢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係,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裏,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裏“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積極、現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採用。

五、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隨堂練習

《寡人之於國也》教案(三)

孟子二章教案 篇四

但大學聯考對文化經典的考查,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使所有高中一線語文教師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面對一個全新的課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些文化經典教學的粗淺經驗,不揣淺陋,拋磚引玉,就正於方家。

一 提綱挈領,抓住文化經典的思想核心

古人説,“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是《論語》的核心理念,而“義”是孟子開宗明義強調的。在經典教學中,抓住這個切入點,對理清《論語》《孟子》的思想,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在教授《論語》時,可以抓住“仁”這一概念來引導學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導學生將散見《論語》各章的關於“仁”的內容搜尋、摘錄出來。學生能輕鬆地找出孔子關於“仁”的各種論説。從“仁者愛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克己復禮曰仁”,通過孔子在不同場合對“仁”的闡述,引導學生理解孔子“仁”的內涵。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於人的道德方面,《論語》類似於一部道德箴言,對人生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發表見解。由此,引導學生將《論語》分類整理。

而在教授《孟子》時,“仁政”將是一條能夠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的線索。“仁政”的基礎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貴君輕”“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標當然是“王道樂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內容就基本涵蓋其中了。

二 橫縱比對,理清孔孟思想的傳承關係

孟子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聯繫又有差異。因此將《論語》《孟子》綜合起來進行比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適的。

2008年大學聯考文化經典考查是一個比較題:

予謂頗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孟子曰:“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公孫衍張儀章》)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2)根據以上兩段的內容,簡談孔孟二人的處世態度。

隨着文化經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題也必將更多樣化。比較型、綜合型的命題在近年來成為主流。這種綜合和比較可能是《論語》不同章節之間或《孟子》不同章節之間的比較,2009年、2011年是這樣;也可能是將《論語》《孟子》綜合起來,比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體人事理解上的異同,2008年、2010年是這樣。因此,指導學生通過橫縱比對,理清孔孟思想的傳承和異同,將有助於學生加深對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於學生自如地面對比較型或綜合型的題型。

梳理《論語》《孟子》的傳承和異同,首先,要抓住幾個核心的概念。比如“仁”“義”“禮”“樂”“孝”“恥”“勇”。指導學生摘錄《論語》《孟子》中與這些概念有關的內容進行比較。其次,比較幾個常見的話題。比如“為政”“個人修養”“君子”“交友”“教育”。再者,孔孟對歷史人物或者當時的人物多有評論,在評論之中藴含褒貶,暗藏觀點,也有必要進行整理分析。

三 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的健康養分

文化經典學習與考查的最終目的,在於從經典中獲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豐厚自己的人文底藴。而《論語》《孟子》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遺產,精華與糟粕並存,進步與落伍同在,應當指導學生在學習文化經典時去粗存精、激清揚濁、舉一反三、古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之一。《論語》中對“孝”的表述比比皆是:對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奉養,也不僅僅是體力上的操勞,更強調發自內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滿足,這樣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仍然是非常值得借鑑和學習的。但與此同時,孔子對“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遠遊”這樣不符合現代生活實際,甚至像“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這樣違背時代精神的內容。因此,在學習文化經典時,一定要有所揚棄,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時代精神內容,從而將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四 大膽取捨,摸清文化經典命題脈絡

文化經典的考查歷時五年,綜合五年考查的情況來看,考查的內容都是較為淺顯的選段,而考查的方式和側重逐年都在微調,調整的總體趨勢在於越來越注重學生自己對經典的理解。

從考查的內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孫丑下》膾炙人口的一個章節,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2008年開始考查比較題型和綜合題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處世態度”上的異同,這樣的考法開始強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綜合能力。2009年是《論語?里仁》中兩則關於“擇處”的章節。2010年是《論語》《孟子》中關於“面對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議”方面的章節。2011年考查的是《論語》中“如何對待自己的過錯”的幾個章節。基本上都是較為經典,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較為淺顯的章節。

從考查的形式分析,2007、2008年考查翻譯,但從學生答題的情況來看,卻不盡如人意。因此,2009年開始考查單選題,這就在客觀上降低了難度。到了2011年,又取消了單選題。考查學生理解的第二個小題,則大體穩定,都是針對選文的總體或者局部某一個方面來設題,只是在提問方式上有些微調。

針對五年來大學聯考對文化經典的考查情況,我們在文化經典的教學中應採取如下對策:

1.不求全,不求專,敢於捨去

大學聯考對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淺顯”二字,文化經典也不例外。學習、考查文化經典的目的在於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因此範圍又可以限定在有現實意義,能夠古為今用,可以給人啟迪的內容之上,因此,篩選《論語》《孟子》中關於學習、為人、交往、治國、修養等方面對現實有借鑑意義的內容加以訓練。這樣,就可以集中力量,重點突破。2.重理解,重能力,講究技法

從近幾年的命題趨勢來看,命題者越來越強調學生的理解能力,面對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使非常熟悉的選段,甚至練過的選段,稍微變化一些提問的角度,答案也完全不同。

2010年考查《孟子?公孫丑》中的一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之,樂取於人以為善。”針對選段,出題者的問題是:結合上面選段,談談你對“樂取於人以為善”這句話的看法。這個選段,在平時訓練中恐怕大多數學生都接觸過,但設題可能都是針對“聞過則喜”這一點來發揮。而這樣一來,即使練過,也不能套用平時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須根據題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準確地篩選信息,有針對性地回答。

再如2009年,(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2)子曰:“得不孤,比有鄰。”《里仁》注:(1)裏:居。(2)德:有德之人。(3)鄰:親近。

孔子説:“無友者不如己。”(《學而》)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請結合上面有關“擇處”的選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 篇五

、孟子、王陽明無動於衷。明代中期,王陽明的心理開始出現。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是程朱理學的對立面,學術界迴盪着貶義批評的聲音。然而,近年來,批評的聲音逐漸消失,陽明的心理學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學派,嘉言也流出了大量的讚譽。更重要的是,王陽明是真正繼承孔孟思想的人。事實上,這種評價並沒有偏見,因為陽明的心理學確實繼承了孔孟的精髓。黃宗羲稱之為“孔孟之後的深切着明者也”。不難看出,陽明的心理學與孔孟的思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思想淵源與孔孟的理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孟子曰:“能而不學的人有良知,知而不憂的人有良知。”孟子提出良知,是指人不學而已有的本能。它是發自人心的內在本質。陽明向他解釋説:“人類的良心是植物、瓷磚和石頭的良心。”王陽明認為,天地之心是心的本體,這也是所謂的“理性”,而良心之心是天地之心,這是心的本體,所以良心是“理性”,可以看出,孟子的良知與陽明的良知沒有什麼不同,但陽明擴大了良知載體的範圍。然後,在定義了良知的本體論核心之後,無論是孟子還是陽明,他們留下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如何培養自我修養,以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或者説“致良知”。

、孟子和王陽明提出了無數方法來幫助世界達到最高境界道德境界。其中,《孟子公孫丑》知言養氣一章被認為是最能解釋孟子學術思想的一章。在這一章中,孟子提出了《不動心》的理論:

的孫子周問:“賈琦大師的大臣,他怎麼能走這條路呢?雖然他是一個霸主,但也沒什麼不同。這是動人的嗎?”

·孟子曰:“不,我對四十不感興趣。”(《孟子·公孫丑上》)

和孟子在《答倫彥式》中呼應了王陽明的《不動心》,

提出了他的觀點:

的心是靜止的。靜電也會説出它的身體。動態也説明了它的用途。因此,君子之學是靜態和動態的。(蒂凡尼答倫彥式早餐)

僅從文本表面看,孟子的《不動心》和王陽明的《不動心》根據原文,就詞性而言,都有“行動”和“不動”的對立時刻,但孟子始終把二者視為對立的性質,把“行動”視為修身的對立面,認為要想強身健體,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必須有“不動的勇氣和通達性”,“行動”與“不動”之間沒有任何混淆王陽明的“行動”和“沉默”(《不動》)並不總是清晰的。他指出,如果他故意放棄“行動”,追求“沉默”,他就會追隨自己的願望,將“沉默”變成“行動”。沒有“動”和“靜”的區別在內心。兩者都發自內心,相互補充,相互轉化。因此,陽明的“行動”不是“靜止”的完全對立,甚至可以説是一個沒有讚揚或批評的中性詞。因此,人們不必害怕“行動”的存在,而要“行動”到《循天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答倫彥式》中那麼多的“動態”和“靜態”從褒貶不一的詞變成了中性詞。

只是從詞性上看,孟子和王陽明在“不動”和“行動”的用法上確實存在差異但是,這只是文章的表面區別,而詞性差異的真正原因是詞性差異在《不動心》的思想層面。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澄清他們對《不動心》的解釋。首先,孟子的《不動心》。從原文可以看出,孟子對《不動心》回答了三次,第一次是關於《加齊之卿相》。朱子解釋道:“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感人。”第一本《不動心》意味着人們在面對重大責任時不會感到害怕和困惑。孟子的第二個答案是針對《不動心有道》,孟子談到了“養氣之路”通過曾子的口。他説只要我們遵循天堂的原則,謙遜的人就可以得到尊重,但如果我們不遵循這個原則,成千上萬的軍隊和馬匹就不會讓人害怕。孟子的第三個答案是針對“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和“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之間的區別他對語言與思想關係的解讀實際上隱藏了他對思想意志與精神情感關係的認識,換句話説,他只能是“養氣”孟子的三個答案是層層遞進的,從恐懼和懷疑到勇敢無畏,再到肆意不服從。簡言之,就是遵循自然法則,通過“養氣”改變“運動”的慾望

遵循陽明的《不動心》思想,針對倫顏的質詢,坦言心無動,“動”與“靜”是同一淵源,體現在心的兩個方面。“動態”和“靜態”是不分好壞的中性含義,隨着外力的變化而相互轉化。王陽明在解釋了定義後,對“求靜”的行為進行了評估”陽明在動靜結合的基礎上,把刻意追求“動”與“靜”的行為歸結為“動”。動與靜的區別在於人們對慾望的追求“移動”,但如果“移動”能夠滿足標準,那麼“移動”也是“靜態”的。當時,

、陽明指出,告子的《不動心》是強制性的,不能真正達到“靜止”的境界。簡而言之,陽明的“不動”是一個存在的事實。君子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法則,恢復心靈的本體。沒有必要強迫所謂的“行動”和“不動”。除了

的共同點外,孟子和陽明在“行動”和“不動”的定義以及如何實現“行動”和“不動”的定義上並沒有完全統一。

首先,在定義上,孟子的《不動心》更符合後來的“知言養氣”理論。眾所周知,“不惑”這句話來自《論語為政》。朱子的解釋是,“如果對一切都毫無疑問,你就會清楚地知道,而對《事守矣》則一無所知”。朱子把孟子的《不動心》提升到了“不亂不守”的境界。此外,焦循還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智慮強,另一層是強大的。他將《不動心》與《知言》和《蒂凡尼早餐》相對應。因此,從修身的角度來看,孟子的《動靜》是完全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你想實現“運動”,你必須放棄“不動”。

和陽明的“動態”和“靜態”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它們不是黑白對峙,而是可以相互轉化和統一的。《動靜》的統一是真實的和絕對的靜止。動亦定和靜亦定是真實的和絕對的。馬敍倫的《讀書續記》中的微笑讓人感到驚訝“心之的本體,是不可移動的。大自然是不動的,理原是不動的。。。如果你有一顆虛假的心,你就會行動。根據你的心,這不是一次西方之旅”。它指出善與惡的區別在於“假”與“照片”的區別。其次,

、孟子和陽明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不動”。孟子實現“不動”的方式就是遵循天國的原則,環遊太平洋在“集義”中移除“動心”。陽明一方面接受“行動”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主張遵循天理和“集義”。然而,陽明的“集義”並不是剝去“運動”,而是使“運動”自然轉化為“沉默”,即道德規範下的“致良知”。根據這篇文章,孟子將回答弟子公孫丑的問題。公孫丑問孟子是否會在程巴業和王業的情況下對此感興趣。在這種背景下,孟子必然對情感和理性漠不關心。根據南懷瑾的解釋,這裏的《不動心》是孟子的《名利對於》,早在40歲時,他就像浮雲浮塵一樣無動於衷,他把這樣的成就看作是喝一杯茶,吐一口煙樣的平淡。王陽明的《答倫彥式》與王陽明的《答倫彥式》形成鮮明對比,是為了回答朋友倫顏“學無靜根,易感,做事更後悔”的原因。對於朋友們的困惑,答案一定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因此陽明一開始並沒有批評《動心》,而是“在“心無動靜”理論的開始”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困惑,來安慰朋友在實踐中遇到阻礙時的挫折。在解除煩惱之後,他一步一步地回答了《不動心》的方法。因此,從孟子和·陽明回答的背景來看,一個問題是他為什麼要寫《不動心》另一個是回答為什麼其他人會“動心”從

的思想來看,孟子和王陽明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他們的出生年齡相距遙遠,但孔孟儒學一直處於官派的地位。作為一個晚生的王陽明,他一定受到了孔孟學派。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一定繼承了儒學思想。正如康有為所説,“孟子之學也是心靈。宋儒陸象山和明儒王陽明的研究來自孟子。”陽明的《不動心》思想與孟子的《不動心》相似因為陽明最初是在繼承孟子思想的前提下創立自己的思想的事實上,陽明不僅繼承了孟子的思想,而且創新了孟子的思想。根據年表記載,陽明在31歲之前對佛教和老年人的研究很感興趣,但不幸的是,這兩種知識都不能回答陽明內心的問題,也不能治癒陽明的弱點。因此,陽明在34歲時轉向詞,開始研究聖人。在此基礎上,回顧王陽明的《不動心》思想,我們也會發現佛老思想存在的痕跡。《答倫彥式》中提到的王陽明在追溯“靜根”一詞的起源過程中,發現有兩個與之相似的來源:一個是佛教的“六根清淨”,另一個是道家的“歸根曰靜”。對於佛教,我們可以從佛教的經典著作中找到一些類似的詞語,如“根”、“六根”、“六根清淨”從道家支部,老子有“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其根意味着寧靜,寧靜意味着恢復生命,覆命曰常和知常曰明”。陳鼓應寫道:“空”和“靜”描述一種本來是空的心境,這種心境只會被私慾和外界干擾的活動所阻塞和干擾,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做“虛化”和“靜化”的工作,以恢復頭腦的清醒。“這與陽明想討論的心靈是否有動與靜的問題是一致的。所謂“尋找靜根”的實質是恢復良心的本來面目。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靜根”一詞陽明所用的《不動心》受到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簡而言之,

,陽明的《不動心》與孟子相比,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擴展性。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在人人都有“本心”和“良知”的前提下討論如何編寫《不動心》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詞性的差異、思想內涵的差異和對“沉默”的追求上。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他們在回答《動靜》問題時所面對的對象和語境的不同與孟子相比,王陽明在思想上經歷了更多的曲折,“三變”的經歷促使陽明思考我認為不僅有儒家精神,還有佛陀和老人的開放精神。上述原因導致了兩者在《不動心》問題上的分歧。1930年人生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陳鼓應,

,1984年。老子註譯及評介地區。北京:中華書局。

·馬敍倫,1985年。讀書續記。北京:北京市上的中國書店。

,清焦循,沈文倬,1987孟子正義(第一部分),北京:中華書局。

、王守仁、吳光等主編1992年《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沈善洪·

,2005年《黃宗羲全集》(第7卷)吳光執行編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康有為,2007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孟子二章教案 篇六

1.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後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後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 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 答案 C 解析 唐朝時期,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從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時尊道、武則天時禮佛、唐武宗時“滅佛”,但儒學的地位並未動搖,這説明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故選C項。皇帝的好惡會影響宗教發展,但A項中“決定宗教興亡”的表述過於絕對;從“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項表述不當;唐武宗大規模地“滅佛”從反面説明佛教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故排除D項。 2.宋代詞人晏幾道在《鷓鴣天》中曾寫道:“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宋學代表人物程頤聽到此句,變色曰:“鬼語,鬼語。”這説明程頤() A.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B.對遣詞造句要求極高 C.對鬼神存敬畏心意 D.主張壓制感情和靈性 答案 D 解析 程頤的話反映了其代表的程朱理學強調對人個性的壓制,正是基於此,程頤説“無拘檢”“過謝橋”等是“鬼語”。A項與材料意思相違;B、C項都不符合材料意思表達。故選D。 3.明清時期,纂修族譜以尊崇人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名門望族、寒門小姓都以修譜為大事。這一現象反映出() A.宗族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衝擊 B.宗族成為社會等級的表現形式 C.理學成為維繫宗族的思想基礎 D.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宗法觀念與理學的關係。重血緣、重宗法、以家庭為本位、以孝悌為基礎的宗法觀念與程朱理學倡導的“三綱五常”是一脈相承的,因此,C項正確。宗法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衝擊,無法解釋修家譜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A項錯誤。B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D項不符合史實,宗法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遭到破壞,但其影響延續後世。 4.《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僕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説:“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A.理學居於統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B.孔子地位動搖,《詩經》遭到輕視 C.科舉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棄儒從商 D.《紅樓夢》取材於現實,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解析 B項孔子地位動搖,不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故排除;題幹中並沒有涉及經商,C項與題意沒有關係;《紅樓夢》反映的是清朝時期的生活,所以D項也不正確。理學大師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故A項符合題意。 5.在對天、君、民關係的認識上,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 B.背離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 C.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 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張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民貴君輕”體現傳統的民本思想,強調以民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從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從天的意志。故A項錯誤,B項正確;C項中的“仁愛”、D項中的“德治”材料均沒有涉及,故排除。 6.“這種宇宙理論極其詳盡地描述了天上與人間的平行……一個好皇帝會帶來和平和豐收,一個壞皇帝則帶來動盪和饑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闡述該理論的是() A.孔子 B.老子 C.韓非子 D.董仲舒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漢代儒學主要在儒家思想基礎上吸收了漢朝的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學,該思想包含“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材料中“天上與人間的平行”以及皇帝的統治與天的統一思想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故本題選擇D項;其他選項不符合題意。 7.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後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 答案 C 解析 南宋朱熹將《孟子》一書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孟子被尊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由於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因此儒學也就被稱為“孔孟之道”,故選C項。春秋戰國時期,宗法血緣制度已經開始瓦解,A項説法錯誤;“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排除B項;陸王心學沒有成為統治思想,影響沒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學深遠,排除D項。 8.我國古代有一位學者,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為君主專制統治提供了“天命攸(所)歸”的神學依據。該學者應該是() A.韓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吸收陰陽家、道家的思想,宣揚“君權神授”,並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學説,故選C項。 9.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説:“至秦漢以後,中國學術大致歸宗於儒家,此非各家盡被排斥之謂,實是後起儒家能薈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義,將之盡行吸收,融會為一。”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漢代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異己遭到排斥 B.秦漢以後,儒學得到豐富和更新 C.漢初儒學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學在漢代成為官方哲學 答案 B 解析 題乾材料強調了秦漢以後中國學術歸於儒家,主要是因為儒家融合了先秦各家思想之精華。實際上反映了秦漢以後儒學吸收儒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思想精華,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使之適合統治需要,B項符合題意。C項儒學融合佛道思想是宋明理學;A、D項不能體現材料主旨。 10.據記載,江南某府的地方誌中記錄的節婦(丈夫死後不再嫁的寡婦),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葉則達到203人。為旌表節婦,各地紛紛建造貞節牌坊。下列各項中,與這一現象的形成相關度的是() A.女權意識的覺醒 B.理學對全社會影響的深入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戰亂和社會動盪加劇 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幹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由於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壓抑人性,維護男尊女卑的等級社會,因此社會上節婦得到政府的表彰。所以,此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女權意識覺醒是在近代以後,A項錯;C、D兩項與節婦增多沒有必然聯繫。 11.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對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 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無法比擬的。理學家以儒家“聖人”為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它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不相信靈魂不滅、輪迴轉世之説,而力求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 ——馬克 請回答: 據材料,指出理學的積極作用。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儒學由“粗糙”趨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 作用:引導人們關注現實;有利於培養道德品質。原因:儒學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戰(衝擊);復興儒學的需要(宋明理學家的學術創新)。 解析 第一小問據材料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即可回答;第二小問可從佛道思想對儒學的挑戰、宋明理學家的創新等角度作答。 12.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後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説:“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併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並概括宋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展。 答案 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發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 解析 “不同之處”首先根據所學知識弄清孔孟儒學、漢代儒學的基本內容,特別是孔、孟和漢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然後指出兩者的不同所在;“發展”聯繫所學知識指出宋學特有的內容即可。 13.宋學是傳統儒學的新發展。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城市與生活 材料二 生活與觀念 (1)分析説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與宋學興起和發展之間的聯繫。 (2)若進一步探究宋學興起和發展的原因,你認為還需要補充什麼材料?舉一例説明。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娛樂場所出現,商品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社會上出現了追求奢靡享樂、僭越禮制的現象。 面對社會生活對傳統儒家倫理秩序的衝擊,儒學家把封建道德倫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等思想,以“理”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進而規範社會秩序。 (2)示例:需要補充與佛教、道教發展相關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傳統儒學面臨挑戰;為應對挑戰,儒學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獲得了新發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宋學產生的背景,考查學生論證、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第(1)問,首先依據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歷史現象,再聯繫宋學的主要內容,抓住宋學重建儒學、規範秩序、突出封建倫理道德等關鍵點與材料所述現象之間的關係進行論證。第(2)問,屬於開放性設問,所選材料應與宋學興起的原因有關,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簡意賅。 14.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不爭。(人羣)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禮義生而製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摘編自《荀子》 材料二 漢興,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書美孫卿(即指荀子)。 ——(西漢)劉向 “荀卿全是申、韓”“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三 荀子認為,禮在社會理想層面上的價值是建立社會等差秩序。禮的本意和功能是對人之放任的約束,是對等差秩序的遵守。這種價值取向將會在社會分化的態勢下,發揮其社會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禮法價值觀雖然有以道德裹脅法律的傾向,但他明確指出了道德與法律的互動關係,充分認識到了道德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還強調為政者的品德對於社會政治的決定性影響,要求處於政治實踐中的從政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觀點,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觀點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據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漢和南宋學術界的不同境遇。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出現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對材料三中荀子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價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主要觀點:人性本惡,可通過學習而從善;禮是維護社會秩序、保證人羣生存的制度;隆禮貴義,禮法並用,君主集權;天自有規律,認識它並運用它可造福社會。 主要背景:春秋戰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 (2)不同境遇:西漢推崇;南宋冷落。 主要原因:西漢,吸取秦亡教訓,鞏固“大一統”社會的需要,荀子思想適合這一需要;南宋,理學興起和發展,其哲學出發點是人性本善。 (3)在社會轉型時期,荀子約束人的放任行為,建立秩序的思想對整合並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具有借鑑意義。荀子強調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這一思想有助於當代的法制建設。 解析 本題考查荀子的思想。第(1)問,根據材料“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即可概括出荀子的主要觀點;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即可説明其觀點形成的主要背景。第(2)問,根據材料二“漢興,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書美孫卿”“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即可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漢和南宋學術界的不同境遇;根據西漢和南宋的政治統治、社會背景即可説明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第(3)問,根據材料“荀子認為,禮在社會理想層面上的價值是建立社會等差秩序……這種價值取向將會在社會分化的態勢下,發揮其社會整合的功能……充分認識到了道德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求處於政治實踐中的從政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性……”即可概括出荀子思想的現代價值。 15.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董仲舒是漢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會理論大廈的設計師和建築師,封建社會初期的有建樹的思想家,同時,他還是漢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過,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也包含了神祕主義的、形而上學的東西,特別是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其維護封建專制和壓抑人性的方面,始終是消極方面,特別是到封建社會的後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礙社會前進的反動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對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評析。(要求:對董仲舒思想持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結合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 答案 下面提供三種不同觀點供參考。 觀點一:贊成董仲舒思想。史實依據:統一是中國發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統”思想可以為實現今天祖國的完全統一提供理論支撐;董仲舒繼承和發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義禮智信,可以改造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 觀點二:反對董仲舒思想。史實依據:“春秋大一統”思想充滿唯心色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不利於學術文化的自由發展;“天人感應”學説宣揚了“君權神授”;“三綱”思想充滿專制等級色彩。 觀點三:對董仲舒思想應該一分為二地客觀評價。史實依據:可以參考上面兩種觀點的史實,從略。 解析 本題屬於探究型試題,答案具有開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mvzd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