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孟子的全文【精品多篇】

孟子的全文【精品多篇】

孟子的全文【精品多篇】

無官無責,進退有餘 篇一

【原文】

孟子謂蚳蛙(1)曰:“子之辭靈丘(2)而請士師(3),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蚳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蚳蛙則善矣; 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④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 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註釋】

①蚳(zhi)蛙:齊國大夫。②靈丘:齊國邊境邑名。③士師: 官名,管禁令,獄訟,刑罰等,是法官的通稱。④公都子:孟子的學生。

【譯文】

孟於對蚳蛙説:“您辭去靈丘縣長而請求做法官,這似乎有道理,因為可以向齊王進言。可是現在你已經做了好幾個月的法官了,還不能向齊王進言嗎?”

蚳蛙蛙向齊王進諫,齊王不聽。蚳蛙因此辭職而去。齊國人説: “孟子為蚳蛙的考慮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樣替自己考慮呢?我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齊國人的議論告訴了孟子。

孟子説:“我聽説過:有官位的人,如果無法盡其職責就應該辭官不幹;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言不聽,計不從,就應該辭職不幹。至於我,既無官位,又無進言的責任,那我的進退去留,豈不是非常寬鬆而有自由的迴旋餘地嗎?”

【讀解】

有官有職就有責。

不能盡職,不能盡責,當什麼官呢?難免失落,難免苦悶與煩惱。

可是,要盡職,要盡責又免不了爭鬥,免不了權術,依然是苦悶與煩惱。

進退維谷。所謂“落入教中”,身不由己啊!如果再加上官場 黑暗腐敗,爾虞我詐,你死我活,那就更是痛苦不堪,人性扭曲了.

只有無官一身輕,進退都有餘地。

可是,對很多人來説,這種“輕”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輕”, 真正“輕”下來了反而過得很沉重。這就叫“紅塵滾滾過,幾人能參破?”所以還是要去汲汲於功名,拼命擠進“彀中”。

倒是孟子看得很清楚:

“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與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對於要想瀟灑走一回,輕輕鬆鬆過一生的人來説,還是聽聽孟老夫子的話有好處。

梁惠王上 篇二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註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諡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裏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徵:互相爭奪。徵,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説,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樑)、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衞、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註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諡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裏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徵:互相爭奪。徵,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説,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樑)、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衞、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當受則受,當辭則辭 篇三

【原文】

陳臻①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④,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5);辭 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日:‘聞戒, 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6)。無處而饋之, 是貨之(7)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8)

【註釋】

(1)陳臻:孟子的學生。②兼金:好金。因其價格雙倍於普通金,所以稱為“兼金”。③一百:即一百鎰(yi)。鎰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 二十兩。④薛:春秋時有薛國,但在孟子的時代已被齊國所滅,所以,這裏的薛是指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封地,在今山東滕縣東南。⑤贐(jin):給遠行的人送路費或禮物。(6)戒心:戒備意外發生。根據趙歧的註釋,當時有惡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備。(7)未有處:沒有出處,引申為 沒有理由。(8)貨:動詞,收買,賄賂。

【譯文】

陳臻問道:“以前在齊國的時候,齊王送給您好金一百鎰,您不接受;到宋國的時候,家王送給您七十鎰,您卻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給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確的,那後來的接受便是錯誤的;如果後來的接受是正確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錯誤的。老師您總有一次做錯了吧。”

孟子説:“都是正確的。當在宋國的時候,我準備遠行,對遠行的人理應送些盤纏。所以宋王説:‘送上一些盤纏。’我怎麼不接受呢?當在薛地的時候,我聽説路上有危險,需要戒備。薛君説:‘聽説您需要戒備,所以送上一點買兵器的錢。’我怎麼能不接受呢?至於在齊國,則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一些錢,這等於是用錢來收買我。哪裏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

【讀解】

陳臻的推論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但實際上卻侷限於形式邏輯的範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缺乏辨證邏輯的靈活性,不能解決特殊性的問題。

孟子的回答則是跳出了“兩難推論”的藩籬,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情況不同對待,辯證解決。用孔子、孟子等人的話説,這就叫通權達變。

在《論語·雍也》篇裏,我們已經看到,當公西華被孔子派去出使齊國時,冉有替公西華多要一些安家口糧,孔子認為,公西華做大使“乘肥馬,衣輕裘”,有的是錢財口糧,所以並沒有多 給他安家口糧。(6· 4)可是,當原思做孔子家的總管而自己覺得 俸祿太高時,孔子卻勸他不要推辭。(6·5)這與孟子在齊國推辭 而在宋國和薛地卻接受一樣,都是令一般人不理解。但無論是孔 子還是孟子,他們之所以這樣做,都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的。總 起來説,就是孔子所説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處也。”(《論語·里仁》)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從思想方法上來説,就是既堅持原則又通權達變。不 僅處理經濟問題如此,就是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如此。所以孟子 説孔子是‘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 速”(《公孫丑上》)的“聖之時者”。(《萬章下》)也就是突出他 通權達變而識時務的一面。甚至包括孔子的名言“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論語。述而》和孟子的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 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等,也無不是這種精種的體現。

今天我們面臨市場經濟的時代,金錢的受與不受,辭與不辭問題也時常擺在人們的面前。孟子的基本作則是“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不拿不明不白的錢。在這樣的原則前提下,當受則受, 當辭則辭。這種處理態度,恐怕對我們是有借鑑意義的罷。

當然,關鍵是在對那“當”的理解上。理解錯誤,或者是故意理解錯誤,把不當接受的作為了當接受的統統接受了下來,那就要出問題,要被人“貨取”了。 所以,君子不可不當心啊!

譯文 篇四

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的功業可以再度興起來嗎?”

孟子説:“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經有人間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説:'子路可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啊,我怎麼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那麼您和管仲相比,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説:'你怎麼竟拿管仲來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那樣信任不疑,行使國家政權那樣長久,而功績卻是那樣少,你怎麼竟拿他來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説:”管仲是曾西都不願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願意跟他相比嗎?“

公孫丑説:”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

孟子説:”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孫丑説:”您這樣一説,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然後才統一天下。現在您説用王道統一天下易如反掌,那麼,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

孟子説:”我們怎麼可以比得上週文王呢?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裏運轉一樣容易。紂王離武丁並不久遠,武丁的勛臣世家、良好習俗、傳統風尚、慈善政治都還有遺存,又有微於、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治很久以後才失去政權。當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於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於紂王統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説:'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時。'現在的時勢就很利於用王道統一天下:夏、商、週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説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闢,老百姓不需要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何況,統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從來沒有隔過這麼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麼厲害過的。飢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孔子説:'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現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

富貴不能淫 篇五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註釋: (1)淫:使??擾亂。 (2)得:實現。 (3)之:代志向。 (4)由:實行。 (5)道:原則,行為準則。 (6)移:使??改變。 (7)威武:威脅暴力。 (8)屈:使??屈服。

導讀: 孟子在本文中駁斥了縱橫家眼中的“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立身處世所持的“大丈夫”精神,體現了儒家歷來剛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景春説:“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説:“這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數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説:‘到了你丈夫家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裏,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其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其性情改變,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考試題目: 篇六

9.A(放,流放,放逐。)

10.B(介詞,憑。A代詞,他;語氣詞,表商量語氣,相當於“還是”。C兼詞。“之乎”;兼詞,“之於”。D連詞,錶轉折;連詞,表並列)

11.D(①是對何謂故國的評論。③是齊宣王想假託順應天意而吞併燕國的表現。④是表述商湯如何統一天下的)

12.D(“造成了怨聲載道的局面”,錯誤。原文的“怨”,是後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國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國家的百姓是高興的,沒有抱怨)

13、(1)國君任用賢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才,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 “任”“逾”“戚”“慎”各1分)

(2)很多諸侯謀劃討伐我,(我)用什麼辦法來對付他們呢?( “謀” “以”和句式 各1分)

(3)百姓都以為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簞裝着飯食、用壺盛着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以為”、“簞”與“壺”名詞作動詞、“師”各1分)

(句意不通順,酌情扣分)

原文 篇七

①葛:遠古時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虜的老人和幼兒。

原文 篇八

公孫丑[1]問曰:”夫子當路[2]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3]乎?“

盂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4]曰:'吾子[5]與於路孰賢?'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8]不悦,曰:'爾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單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10]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12],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13]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14],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候,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15]輔相[16]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7]'。,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也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這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18]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悦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dp1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