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山行》教案精品多篇

《山行》教案精品多篇

《山行》教案精品多篇

《山行》教案 篇一

1.這是一首紀遊詩,也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秋山圖,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調,表現了詩人的高懷逸緻、英氣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寫山行所見全景,視線由低而高,由近及遠。但見蜿蜒曲折的石徑向上延伸,山頂白雲繚繞,隱約可見山中人家。後二句寫近處的美好景緻:路旁山坡上,經霜的楓林輝映着夕陽,一片火紅,令人流連忘返。

3.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車駛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楓林勝景更令詩人留戀。原本透紅的楓葉,鍍上夕照的光輝,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這兩句詩筆調清新、流暢。上句出語並不奇特,卻能喚起讀者的注意:詩人為什麼停車?何以為“楓林晚”動情?這就為下句寫景作了鋪墊。下句用“紅於”二字把經霜的楓葉與“二月花”作比較。含藴豐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葉”比“二月花”紅得更豔麗,賦予秋景以生機勃勃的生命力,盪滌了蕭索的悲秋氣氛。用“紅於”,説比“二月花”還要紅。不説其究竟更濃烈到什麼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説:“紅如”,則因太實而窒息了想象。

(2)用“紅於”,更顯出意境開闊、情調豪壯。“二月花”不管開得多麼繁盛,也不會比葉多。楓樹則每片葉子都是它火紅的“花”,是通體皆紅,何況還是整片火紅的“楓林”,又映照着夕陽,其嬌豔、濃烈自然遠比“二月花”壯觀。

(3)“紅於”還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議論。説“紅如”只是在外表上賦予“霜葉”以春花的色彩;“紅於”則強調了“霜葉”內在的精神、氣質: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詩人激賞的正是楓葉的這種獨特品格。在“霜葉”與“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於是否有天生的麗質,更在於能否經受住後天的磨練。這是詩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審美觀的形象表現,因之而耐人尋味。

(摘自陳定玉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導讀》上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山行》國小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要求: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

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範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同桌互説。

3、指名説。(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歎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4、作業:好多同學也寫得不錯,拿回家給畫塗上顏色,還可以把它放進你的成長記錄袋裏。

杜牧古詩《山行》教案 篇三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後,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鬥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於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於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於古詩的瞭解並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覆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説説圖中都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了什麼?那麼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藉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後,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台

初讀

1、藉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瞭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範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彙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閲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複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鍊、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範,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於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説説為什麼?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台

複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複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説説用什麼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説説學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後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範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夥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閲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於。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説説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範,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後“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夥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閲讀在線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山行》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古詩,感知大意。

2.認識5個二類生字,會寫6個一類生字。

3.處理課後練習,積累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用自己的方法識記一類生字,正確書寫一類生字。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實物投影。

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感悟詩中大意,學習文中二類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乘坐時空轉換器去遠離現代社會久遠的唐朝看看去。(展示山行的圖片)一條小小的石子路,彎彎曲曲地通到遠遠的高山上。想不到在峯巒起伏、雲遮霧罩的深山裏,還有幾户人家居住着。我們把車子停下來了,那是因為留戀今晚楓林的景色。啊,經過霜打的楓葉竟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呢!真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山行》,這是唐代一位詩人杜牧看到了這樣的情景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將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

(一) 讀詩、賞詩,感悟詩意

1. 老師配樂範讀,提醒學生注意停頓。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 學生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3. 學生感悟古詩大意(採取小組合作學習)。

(二)處理文中的二類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類生字,請同學們在詩中找出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來,進行出聲認讀。

2. 通過組詞的方式學會應用這些二類字。

徑、斜、亭、車、霜:

3. 鞏固複習二類字

猜字遊戲完成

三、朗讀、背誦古詩。

四、作業:熟背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一類生字的認讀及其書寫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1.背誦古詩

2.複習二類生字(卡片)

二、學習一類生字

行:象形字,古文字為“ ”,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本義指道路。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為流通、傳遞。

銀行、行家中讀hángɡ

遠:形聲字。字謎:二兒走之行千里。

亭:象形字。“丁”的上部分象高台上的一涼亭形狀,也可以把“丁”視為簡易的亭子的形狀。

停:形聲字。從人,亭聲。本義是指人止息停留。

字謎: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陽擋雨好停歇。

車:字謎:東字兩點連,連成一直線;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還。

霜:形聲字。順口溜:霜字雨頭下加相,寒露過後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鹽,似雪非雪這是霜。

三、練習書寫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複習鞏固所學生字、古詩,課後練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背誦古詩

2. 複習一、二類生字

二、課後練習

1.填字、塗色,説説自己眼中的秋天。

2.讀一讀。

先讀一讀,在寫一寫

三、背一背

作為知識的積累,初曉詩中大意,背誦全詩。

四、作業

《山行》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説説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藴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練習説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説出它的名字並説一句説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讚美楓葉的)。看誰説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説説知道了什麼。讀了詩題,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着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學生自己選擇想説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雲繚繞,飄着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讚歎;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説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繫?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彙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着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雲生處)指導朗讀:白雲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説: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説紅於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五、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着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後指導背誦。

六、作業。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後配上這首古詩,並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o6k1p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