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一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長度單位,用釐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彙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彙報:相同的課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麼?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 小格 大格 釐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釐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後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後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後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釐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着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後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後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b教師總結

1、釐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裏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釐米。

2、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板書

認識釐米和使用釐米測量

1. 認識刻度尺

2. 認識1釐米 從刻度0到刻度1

3. 認識幾釐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會描述線段的特徵,會畫線段。

過程與方法:

結合情景瞭解線段的畫法和意義,掌握線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數學體驗意識,聯繫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徵,通過操作能折、畫出線段。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過線段的特徵來判斷個圖形的線段和線段數量。

教學工具

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鉛筆兩根(一曲一直)、毛線一根、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後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後,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學生感興趣的“比一比誰的線長”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準備。

1.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彎彎的)

2.再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直直的)

3.問:這兩根線有什麼不同?(這兩根線的形狀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彎的)

4.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向這樣的的線。(指着直的線段説)

5.分別用一本厚書、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畫一條線段。

6.將黑板上的幾條線段圈起來,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幾何圖形,這種圖形叫做線段。”

師:老師讓你們猜一個謎語(課件出示謎面):“一條條,一根根,編制衣物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着。”

學生指名回答:毛線

師:今天老師就帶着大家從毛線中去學習一些數學的知識和本領。(板書課題: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2)教師説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説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誌(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誌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設計意圖】:經過身邊實物、同桌比較二個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並積聚了大量的線段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教學,學生的學習慾望強烈,接受狀態飽滿。由趣促習,能夠很好地保存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此外,由教師介紹兩個端點,加上很形象的兩個小豎,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端點問題的歧異。

2、尋找線段

師:我們身邊的物體也有很多線段,比如數學書的這一條邊可以看成一條線段(演示)你知道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哪裏嗎?請小朋友們也拿起自己的數學書,找一找它的哪條邊可以也看成線段? 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

師:孩子們真了不起,擁有一雙會觀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歡的圖形的線段分別是哪幾條

小結:我們發現每個圖形的一條邊就是一條線段,並且它是幾邊形就有幾條線段,雖然這些圖形中線段的兩個端點沒標出來,但我們要知道它們是存在的。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鐘)

(要求:要説完整話。比如:什麼的邊緣是線段。)

生1:電風扇風葉的邊緣可以看作線段。

生2: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窗户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4: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説完整的。)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本環節中,由教師介紹周圍的線段到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線段,面對眼前熟悉的情景卻要尋找全新的朋友,學生的探究願望和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在他們的潛意識裏產生了明確的學習需求。

3、畫線段

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誌。

4、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摺,然後展開,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摺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初步感知線段

師:我們已經瞭解了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現在誰願意上台來指一指哪兒可以看成線段。提問:線段是怎麼樣的?

小結並板書:線段是直直的。

豎着拉,斜着拉,這樣能把兩手之間的一段看成線段嗎?

小結:不管怎麼拉它們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線段。

(3)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課件出示圖片:兩手捏住毛線的兩端,叫做線段的“端點”。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

小結並板書:有2個端點。

請學生上台指一指毛線的兩個端點在什麼地方?

(4)認識線段的示意圖(課件出示),建構線段模型。(介紹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用兩條小豎線表示)

(5)小結特徵: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線段的樣子,你認為線段有哪些特點?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認線段)。

師:你們説得真好!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線段,現在請大家來當小判官:你能判斷下面的哪些圖形是線段嗎?

交流:讓學生説説為什麼是線段或者不是線段?引導學生從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徵來説明。

(7)小結: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線段的兩個特點:

1、線段都是直的。

2、線段有兩個端點。

交流自己對線段的看法。

三、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1)你會畫線段嗎?

1.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那你能自己畫一條嗎?

2.交流:你用的什麼工具,怎樣畫的?

3.你能畫一條比剛才更長或者更短的嗎?

課後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線段,你能説説線段有什麼特點嗎?

特徵:

(1)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

(2)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明確線段的特徵和畫法。

板書

認識線段

特徵:

線段是直的

線段有兩個端點

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除法算式中個部分的名稱。

2、培養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情感,並進一步學習與同學合作交流。

3、讓學生體會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認識除號,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情況,列出除法算式,並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在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複習舊知。

1、談話。

秋高氣爽,正是秋遊的好時節,今天我們一起到梅花山公園去遊玩,好嗎?

那我們去售票處買票吧。

今天我們來得可真巧,公園正在搞園慶活動呢,誰來讀一讀公告欄裏的信息?(請學生讀一讀)

你想免費乘坐觀光纜車嗎?那還等什麼,我們趕快去答題吧!

2、複習題。

(1)8塊餅乾,每4塊放一盤,可以放( )盤。

(2)9只兔子,平均裝在3只籠子裏,每隻籠子裝( )只兔。

你想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在桌面上擺學具。)

交流方法:請一位學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結。

剛才我們用學具代替實物來分一分,可以每幾個一份來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幾份來分一分,不管怎樣分,每份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談話: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乘觀光纜車吧,看看我們能發現哪些數學問題。

二、結合平均分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出示例題主體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先請學生説説: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再點擊出示: 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 )輛。)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你知道要坐幾輛纜車嗎?你是怎樣想到的?

同桌合作學習,全班交流。(相機出示各種方法,並請學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學除法算式。

a、談話:6個小朋友,每輛車坐2人,問我們要坐幾輛車。這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除法。(板書:認識除法)

b、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3輛,算式可以這樣寫:6÷2=3

c、“÷”這個符號是除號,寫除號時先寫一短橫,再在上下各點一個點。(請學生書空)

d、6÷2讀作:6除以2,連起來讀一讀6除以2等於3。(請學生跟讀)

e、6÷2=3這個除法算式中的“6”在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2”和“3”呢?6÷2=3這個除法算式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説一説。)

小結:把一些物體幾個一份、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幾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除號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試一試”。

(1)談話:下了纜車,我們一路行來就到了小熊之家。(點擊小熊之家)看,訓練有素的小熊們正在分蘋果呢!

(2)指導學生先看圖,你有什麼好辦法幫小熊解決問題?(先用學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圖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樣的算式?讀一讀算式,説一説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三、繼續教學除法的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談話:離開小熊之家,我們就要前往兒童遊樂場了。(點擊兒童遊樂場)看,小朋友們在玩什麼遊戲?

經過三人的團體合作,他們套中了規定的個數,可以獲得6枝鉛筆作為獎勵,你覺得怎麼分才最公平?

1、教學例題。

(1)出示:分鉛筆情景圖(6枝鉛筆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桌討論、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後把結果寫在括號裏。

(3)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人,求每人分幾枝,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讀一讀這個算式並説説6 ÷3=2這個算式在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

(4)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6 ÷3=2這個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稱。請學生閲讀書上第37頁上的相關內容,看看6叫什麼,3和2呢?(閲讀完後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讀出算式並説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完成“試一試”。

談話: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植物園,看看我們又會遇到什麼新挑戰?

(1)出示小朋友參加勞動的情景圖並出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再與同桌相互交流。

結合圖意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3、組織練習,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把複習題的兩道題目分別列出2個除法算式。

小結: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只要是平均分,我們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四、用除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實際問題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遊覽,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

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什麼算式來表示?你還有哪些收穫?

六、佈置作業。

完成數學補充習題與同步探究上的相關練習。

人教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期末複習教案2021文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讓學生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並能在具體情景中,根據行,列去確定物體的位置,一下(2冊)數學總複習教案(五)。

2、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複習,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分析、描述的過程,認識條形統計圖,能夠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4、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條形統計圖數據的分析,圖形的拼組和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具: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位置與圖形

(一)位置的複習

1、師:小朋友誰能介紹一下你在班級中的位置?

(學生介紹教師引導)

師;誰能用“上”“下”“前”“後”“左”“右”幾個字説一句話。

2、練習(投影出示課本第100頁第10題)

師:圖上有幾個小朋友?大家思考2樓媽媽是誰的媽媽?她住在幾門幾層?

師:“我家住在她家左邊”的小女孩是哪一個?她的家應該是幾門幾層?

師:“我家住在你家樓上“的小女孩是哪一個?她指的是誰家的樓上?她的家應該住在哪裏?(將課本第100頁第10題補充完整)

3、介紹:(1)説説自己的前、後、左、右各是誰。

(2)介紹同班同學,説一説“誰在誰的哪面?”

(關鍵讓學生搞清:誰和誰比,以誰為中心這一難點)

4、出示:★ ○ ◇ △ ¤

你能用“左右”來介紹一下○與△的。位置嗎?(如:△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5、遊戲:聽反話。

(二)複習圖形。

1、書P100題11(投影出示)

師:剛才我們做了遊戲,下面我們來數數圖形,請大家把書翻到P100,請把11題完成,教學工作計劃《一下(2冊)數學總複習教案(五)》。

學生獨立完成

校對説方法

師:圖中所擺立方體有部分的遮擋,你有什麼辦法數出看不見的立方體呢?

2、思考:()個小立方體可以拼成一個立方體。

()個小立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立方體。

二、複習統計圖。

投影出示第101頁圖。

1、讓學生觀察圖形。

觀察統計圖,讓學生將圖上表示各興趣事的格子數一一數出來。

2、出示問題:

⑴你怎麼知道誰最受同學歡迎?

⑵你怎麼知道人數最少?

⑶喜歡看電視比喜歡看書的多幾人?怎樣算出來?

⑷看圖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並逐一解答。

3、課本第105頁第16題。

⑴用畫“正”的方法統計。

⑵獨立完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三、鞏固練習

1、説一説:()在()的()面。

圖:9個不同的圖形放在3×3的格子中

2、()小力()

(1)小紅在小力的右邊,哪個是小紅?

(2)小方要排在小紅的左邊,小方排在哪裏?

3、出示各種圖形的組合圖(略)

(1)數一數,填一填

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數量

(2)引導學生畫出統計圖

(3)根據統計圖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

4、數一數

有()個□有()個△有()個長方形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 篇五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以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瞭解本冊數學書的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3、明確數學課和數學作業的要求,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自己本學期應有的學習態度,認真紮實地上好每一節課。

2、悟出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並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自我介紹

二、簡單認識本學期學習任務

三、介紹本學科的相關要求

(一)學習用品

1、課前準備好學習用品放在左上角。(書,練習冊,練習本,文具)(安排檢查組長)

2、書本要包皮,不亂塗、亂劃、亂寫。

3、作業用鉛筆,練習冊上錯題用紅筆改。

(二)學習紀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動作(慎言慎行)

2、積極發言,聲音響亮,表達完整。

3、老師講話時看老師,老師寫字時看黑板。

4、預備鈴響後馬上回座位靜候老師到來。

5、上課遲到或進老師辦公室喊“報告”,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入。

6、在教師辦公室不得隨意講話,排隊三人以上時,第四人應在辦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後再進。

7、做作業獨立完成。

(三)課堂作業的要求

1、按時、按質、按要求完成作業。

2、在每次寫作業之前,先在第一行寫上第幾次。

3、認真書寫,字跡工整,爭取做到乾淨、整潔、不塗改。

4、每格寫一行,做完一題空一行。

5、有錯當天及時訂正,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6、只用鉛筆寫作業。

7、凡是請假的同學,來校之後立即補作業並及時上交。

四、全課小結

少壯不努力,一生不給力!新的學期,新的征程。願我們在國小二一班這個温暖幸福的大家庭裏,快樂每一天,進步每一天,收穫每一天!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能熟練的進行豎式計算。

1.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2.2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參觀參博物館啊?

生:想。

師:就讓我們和這些同學一起出發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後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小組內交流,然後彙報,師選擇性的板書例1的問題。

(二)學習例1

(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麼用加法?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藉助手裏的小棒試一試。

生獨立完成。

組織彙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就是37根。

3、學習豎式

師生一起拿出計數器,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豎式的寫法,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麼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開始議一議。

生説自己的看法。

小結:為了以後計算進位加法,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各位開始計算。個位上是5+2=7,7應該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學習例2

1、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因為博物館比較遠,我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車,大家想一想應該哪兩個班做一輛車呢?

如果我們讓二(1)班和二(2)班同學合乘一輛車,二(3)班和二(4)班同學合乘一輛車可以嗎?

我們先來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學可不可以合乘一輛車,請列出算式。(板書:35+32)

2、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一下。

學生自由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擺小棒法。

3、合作解決豎式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擺小棒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一下。

小結: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鞏固新知

(一)基礎練習

課本第12~13頁“做一做”

(二)綜合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課後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學會了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相同數位要對齊。

板書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

相同數位要對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pdkgp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