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漢語拼音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他們識字寫字、閲讀的基礎。可是縱觀學生的拼音學習情況卻不盡人如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這不少問題。形成學生學習障礙的原因是什麼?老師教學時應該採取怎樣的對策呢?

關鍵詞:漢語拼音障礙對策

漢語拼音對一年級新生來説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們進入學校後學習時間最長(約一個半月時間)的內容,是他們識字的一塊“敲門磚”,閲讀的一把“金鑰匙”。筆者在長期低段語文中,發現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漢語拼音時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學生讀聲調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調值不到位,如上聲的特點是音高最低,音長最長,而有些學生卻讀得音長較短,讀成比較高的調子。

2、平舌音、翹舌音的讀法混淆,前後鼻音分辨不清,導致讀不到位、不準確。

3、學生對形近的聲母、韻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4、部分整體認讀音節掌握有困難,如yuan、yue、yun、ye等當作一般音節來拼讀。

5、學習j、q、x與u相拼省寫u上兩點的拼音規則後,學生乾脆把n、l與u相拼也省去u上兩點。

6、拼讀韻母是ian的音節有困難,相拼時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與an拼,如l──i──an,學生錯誤地拼成lan。

7、韻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聲母進行拼寫的時候,應寫成iu、ui、un,而很多學生卻仍把中間的字母拼寫上去。再如以“i”開頭的韻母,如拼寫時前面沒有聲母,應把“i”大寫,如“業”應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類:

1、方言環境的影響

寧波屬於“吳方言區”,學生平時在家庭、社會上聽到的都是地道的“石骨鐵硬的寧波話”,在這樣的方言環境中生活,天長日久,其聽覺神經就會對這種方言的感知比較熟悉和固定,如果要學習普通話的正確發音,其聽覺神經則往往顯得反應遲鈍,不能準確地分辨出讀音。這也就是學生雖然在反覆聽老師發音,但仍然發不準的原因之一。

2、拼音自身的影響

此類障礙主要有:

(1)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它難讀、難記、易混淆、易忘卻。一年級新生要在約一個半月時間裏學會聲母、韻母、聲調,既能準確地拼讀音節,讀準音調,拼讀又要一定的速度,對他們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2)發音部位,如“軟齶”、“硬齶”、“齒齦”等名詞術語比較深奧,對於初入學校的國小生來説,實在難以理解。而有些發音部位學生又不易觀察到,造成發音不準確。

(3)形近的聲母、韻母比較多,給學生分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b、d、p和q這四個聲母,僅因半圓位置不同而導致發音不同,而半圓的位置與聲母本音之間又沒有本質聯繫,給學生識記造成一些困難。

(4)為什麼把yuan、yue、yun、ye等16個音節稱為“整體認讀音節”?這樣編排到底有什麼規律呢?這些對國小生來説都過於抽象和深奧,令他們難以理解,只能靠死記硬背,影響了記憶效果。

3、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影響

由於國小生是“直嗓子”,氣息調控不夠靈活,從而造成聲調把握不準。而且國小生對事物的感知不夠精細,容易出現對形近的聲母、韻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讀時丟掉介母的情況。學生拼寫困難也與視覺記憶缺陷有關,造成在記住單個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時有困難,常把詞中字母的次序顛倒,如把“hui”拼成“hiu”,把“tou”拼成“tuo”。

4、教師課堂教學的影響

有些教師自身普通話就不準,發音沒到位,當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學時以機械識記字母、教師示範發音、學生跟讀為主,教學手段單調,一本書講到底,這對一年級國小生來説簡直是煎熬,影響了他的聽課注意力,這真是“學生學得被動,教師教得無奈”。

那麼,教師應該採取哪些有效的對策來提高拼音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抓心理,寓教於樂,激發學習興趣

據研究資料表明,國小生注意的穩定性7—10歲兒童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這就需要教師遵循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上課時採取各種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上。例如“編一編兒歌、猜一猜謎語、做一做遊戲、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來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拼音的積極性。

筆者在教學複韻母“ai、ei、ui”時,設計“快樂大轉盤”、“接力小火車”、“郵遞員送信”這三個遊戲。在教學生讀拼音時我用“接力小火車”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及時矯正發音;接着在學生讀會的情況下,筆者利用拼音卡片讓學生玩“郵遞員送信”的遊戲;在複習鞏固階段則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玩“快樂大轉盤”的遊戲。這樣每當學生注意力要鬆懈的“關口”,筆者都設計了一個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刺激學生興致勃勃地學下去,忘記了精神上的疲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這樣學生在歡樂輕鬆的氣氛中完成拼音教學任務,熟練掌握“ai、ei、ui”三個複韻母的正確發音。

在多年拼音教學中,筆者發現當拼音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因抽象學生識記存在一定的困難,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它與學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聯繫之後,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會學得快快樂樂,記得輕輕鬆鬆。例如,在教“zhichishiri”這一課時,有的學生讀這些整體認讀音節時總是分開拼,糾正幾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課後筆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方法:看來一味用教師範讀、學生跟讀的方法難免單調枯燥,怪不得學習效果會打折扣。於是我另闢蹊徑,抓住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了一個故事:“zh是媽媽,i是他的寶寶。有一天媽媽帶着寶寶去逛街,寶寶很調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離開媽媽,結果迷路了。寶寶找不到媽媽,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後來在警察叔叔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媽媽,小i緊緊地抱着媽媽説,媽媽,我要永遠和您在一起,再也不離開您了。”聽了這個故事,學生們都知道整體認讀音節不能分開拼,然後舉一反三,自然記住了“chishirizicisi”。

整體認讀音節表的最後九個音節(yiwuyuyeyueyunyuanyinying)讀起來沒有什麼規律,許多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今天好不容易記住了,默寫正確了,可過了一段時間又把“知識還給了老師”,這種情況讓筆者頭痛不已。後來我試着把音節順序改變並加上聲調,突然驚喜地發現它可以變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yíyèyǔ,wúyuányuèyúnyǐng”,即“因一夜雨,無圓月雲影”。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與此句相配的圖片,問學生:“圖片上畫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地上濕漉漉的,好像下過雨,夜空漆黑,連月亮和雲朵都沒有。”於是我趁機出示句子“yīnyíyèyǔ,wúyuányuèyúnyǐng”讓學生拼讀記憶。就這樣,通過“看看——拼拼——讀讀——背背”這幾個環節,學生輕鬆記住所編的這句話,自然就牢牢記住那9個整體認讀音節。由此可見,教師根據拼音教學的需要,合理地將有關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之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巧妙地化難為易,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從而強化拼音教學。

二、巧放手,引導參與,讓課堂動起來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強調學生要喜歡學習,有興趣學習,從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拼音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善於引導、挖掘,孩子們的表現欲就會得到完美的體現。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較多,如f—tb—dp—qn—ml—i—j等。為了讓學生分清這些字母,記準記牢,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察字母形狀自己編歌訣來輔助記憶。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智慧的火花四濺,例如:“傘柄朝上fff,傘柄朝下ttt,一扇小門nnn,兩扇小門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帶點iii,i帶尾巴jjj。”這樣就賦予字母以意義,使抽象的符號化為具體的語言,分清了並記牢容易混淆的字母。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低年級國小生特別活潑好動,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肢體、手勢或課堂上的實物進行“手舞足蹈”,充分讓他們展示自我。筆者在教學拼音時就啟發學生自己編“漢語拼音手指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表示“o”;用蜷曲食指和彎曲大拇指表示“e”……在教學“b—dp—q”這兩對最容易混淆的形近聲母時,筆者讓學生動動腦筋,怎樣用手指來區分它們的不同,從而幫助自己記憶?沒想到學生的小小的腦袋裏竟然閃現着那麼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軀體裏竟然藴藏着那麼豐富的表現力!他們用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與左右手掌配合,根據的圓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pq”。這些活動既使學生大腦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學得輕鬆愉悦,從而提高了拼音教學的效率。

三、教方法,舉一反三,培養拼讀能力

拼音教學以掌握音節為重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生掌握聲韻成音的規律,熟練掌握拼音的方法,從而達到掌握學法、舉一反三的目的。整體的音節是由聲韻母這些零件組成的,因此,既要從整體的音節入手,又要進行零件的分析與教授,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課文中最早出現音節拼讀的是第3課“ba”,因此這一課也可以稱為“拼讀音節起始課”。筆者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看懂拼音方法圖(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後演示聲母“b”和單韻母“a”兩音相碰成一個音節“ba”,接着聽老師範讀,感悟兩拼音音節拼音方法“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然後讓學生練習拼讀,體會拼讀方法。教三拼音節時,採用“三拼音,要記牢,中間介音別丟掉”的歌訣引路方法,就能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同時教師要巧妙合理地應用課本,新課程教材圖文並茂,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師要充分利用圖畫教學生掌握拼音要領,採用連讀、對比類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讀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時結合教材中出現的短語、句子和兒歌的拼讀練習,形成拼讀音節的能力。

四、創氛圍,鞏固應用,提高拼寫能力

通過一個月左右時間學習拼音並不能立竿見影,必須經常練習,長期鞏固。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拼音學習的大環境。可以引導學生拼拼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拼一拼同學家人的姓名等。平時要鼓勵學生課餘多讀注音讀物,每週交流評選“閲讀小標兵”,提高學生的拼音能力,豐富課外知識,積累詞彙。在讀的基礎上,還可以訓練學生拼寫的能力。可以指導學生每天寫一、二句話的日記,寫不出的字可用音節代替,寫得好的可以獎勵小紅花。筆者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每天讀課外讀物,並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專門的摘記本,取名叫《採蜜本》,把讀書時遇到精彩字詞句記錄下來;每週寫一篇看圖作文。這樣,通過閲讀和寫作訓練,既有利於拼音知識的鞏固應用,又讓學生在學習拼音的同時還認識部分漢字,把學拼音、識漢字、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獲得成就感,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我校自暑假開學後大面積實施“八環節導學稿”課堂教學模式,整體情況看還是喜多於憂,老師們有熱情,有思想,整天忙於編制導學稿、小型教研、創設課改氛圍,真是不亦樂乎。可是當我問及學生的整體感受時,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預習的操作要領掌握的不是太好,今天再次談及預習的有關問題。

“八環節導學稿”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就是預習,“預習”是在上課前,還是在課堂上,教師需提供什麼樣預習指南,要因學科、因具體情況而看。

東廬中學的“講學稿”師生共用,上課前教師把講學稿發給學生,引導學生課前自學教材,並完成“講學稿”上的題目。“講學稿”實際是“給學生一個枴杖,讓學生嘗試自學”(陳康金)。

臨汾三中的“學案導學”的學案內容大部分是學生自學(可以視為預習)完成的,設計容量是由剛開始的細緻、全面到後期得簡單明瞭,甚至達到學生沒有學案,在“隱形學案”的引導下完成合作交流,質疑解疑,總結反思的自主學習過程。當然,達到這種境界,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濮陽四中“三段式開放性教學法”的“自學”,是在老師引領下的“自學”,在對學生自學方法的指導上,初期要給學生出示完整的以問題為主的自學指導,並從提問題的方向上對學生進行指導。“自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是自主的、合作的發現問題的過程,是“互動”的基礎。

杜郎口中學把預習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學生沒有預習的課不準上,學生預習不好的課不能上。預習就是正課,自學就是正課。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和“小組合作”解決了能夠解決的絕大部分問題,建構起初步的知識結構,發現並提出了需要教師指導、分析、提升的問題。

洋思中學的“先學”,是課堂中的先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師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圍繞課時學習目標自主學習。

西峽經驗不提倡課前預習,一切學習都在課堂上完成。一方面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促使了學生課內高效和快樂地學習。但是,為了在課堂上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可以自發性地查閲資料,這要比教師佈置預習任務效果好得多,但是我認為很難操作。

我校的“八環節導學稿”教學模式,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學科要求學生課前完成一定的預習任務,而其它學科如政治、歷史、生物、科學、地理等則要求把課前預習搬到課堂上完成,這樣學生壓力不會太大,課後的時間自己掌控的可能性就大些。預習導學還要求家長參與,互助學習小組參與,其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決自己能最會的知識,逐漸培養自學的能力和習慣。

目前我校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導學稿中缺乏“學法”指導,或是指導的不科學,有讓學生繞彎的現象;預習問題的設計不合理,內容忽多忽少,難度忽大忽小,本來是難點問題卻放在的預習的環節,本事預習就能解決的問題卻放在課堂的自主學習或小組研討過程中解決;學生完成預習導學的習慣沒有養成,自檢環節沒有利用好,有的學生不能堅持預習,而小組互檢時又缺乏補救措施;沒能把預習導學真正放在小組評比的內容之列,或是有評比沒有公示,起不到激勵作用。

鑑於此問題,下步學校工作重點應放在敦促導學稿預習的設計質量上,放在檢查導學稿的預習評價機制上,預習環節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八環節之首,它是“學會”和“會學”的橋樑,預習作用之大,難以用語言表述。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一年級的作文起步教學要為以後的作文教學打下一個寬厚而堅實的基礎,這就必須把大綱的要求科學有效地落實到起步教學之中去。為此,教師須對起步教學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能進行正確操作。

首先,教師必須心懷全局,從本質上把握拼音、識字、學詞學句、閲讀、説寫句子等教學與作文起步教學的內在聯繫,全面培養和提高一年級兒童的語文素質,使拼音、識字、學詞學句、閲讀等教學為作文起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1.要教會兒童學習、掌握和運用語言工具

教兒童學習、掌握、運用語言工具,是作文起步教學的第一個重要任務。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有關字、詞、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些內容不同、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訓練,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兒童學習、掌握和運用語言工具。在這裏,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兒童對語言工具的熟練掌握和運用是依靠着教材中字、詞、句各種訓練所產生的合力作用,絕非某種單項訓練所能奏效的。因此,要認真地搞好各項訓練。如果認為作文起步教學只是造句、説話、寫話等個別訓練項目承擔的任務,那就太狹隘了,勢必要影響作文起步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2.讓兒童獲得大量的知識

一年級兒童處在啟蒙階段,讓他們獲得大量的知識,是作文起步教學的第二個重要任務。對一年級兒童來説,獲得知識首先意味着認識外部世界。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使兒童獲得儘可能多的知識,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知識和技能、發展語言和思維、進行説話和寫話的基礎。一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相當豐富,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動物、植物、節令、生態、歷史、傳統、民族、人文、道德、禮儀、生產、生活、器皿等等方面的簡單知識,而且絕大多數配有彩圖。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事物學習知識的時候,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此,首先要讓兒童對客觀事物建立起形狀、大小、顏色、質料、氣味、聲音、位置、動態、靜態等方面的感性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是兒童認識外部世界,獲得知識必須經過的第一步,是兒童形象思維和發展語言的基礎,也是獲得理性認識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文字內容,也要充分發揮圖畫和實物的作用,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去觀察感知事物,在此基礎上圖文結合,學習、理解和運用文字,就會收到更佳效果。

3.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和思想感情

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和思想感情是作文起步教學的第三個重要任務。對一年級兒童來説,首先應該培養他們分辨事物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培養他們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花紅葉綠、春種秋收、鳥兒唱魚兒遊、東西南北、前後左右、根莖葉花果、雞鴨馬羊牛這許多教材都能培養兒童分辨事物的能力。在拼音、識字、學詞學句教學中,教兒童辨音、辨形、辨義也是在培養兒童分辨事物的能力。不過,這種分辨能力是初步的、最基本的能力,大多是憑藉感性認識的。在此基礎上,使兒童的分辨能力向深層發展,那就要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農民種玉米和小貓種魚、小白兔種菜和小灰兔吃菜、友愛的小鴨子和不聽話的小公雞、懶惰的獅子、不專心釣魚的小貓、掰玉米的小猴子、喝水的烏鴉、送羊羔的巴特、不要金斧銀斧的窮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沙洲壩鄉親這些教材中包含着是與非的道理,教學中要引導、啟發兒童搞清其中的道理,懂得應該怎樣做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同時,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在豐富多彩的認識事物和辨別是非的教學中,可以逐步培養兒童熱愛真、善、美,憎恨假、惡、醜的思想感情。他們喜歡藍天、青草、鮮花,熱愛大自然,熱愛五星紅旗,愛勞動,愛學習,團結友愛,尊敬師長,樂於助人這些美好的思想感情不僅為作文的起步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也可為今後的做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其次,在藉助識字、學詞學句、閲讀、觀察、説話、寫話等教材,教兒童學習掌握語言工具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兒童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抓住主要矛盾,選好強化訓練的着力點。

大綱規定一年級作文的要求是用學過的部分詞語寫通順的句子;學習觀察簡單的圖畫和事物,練習寫句子。學生學會用部分詞語説話寫句子,這是在學習運用語言工具。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是句子的建築材料,學會用詞造句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學習掌握語言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我們在這個着眼於學生理解詞義會用詞的訓練基礎上,增加一層着眼於學生掌握句式會用句的訓練,而且把用詞與用句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用詞的基礎上把掌握句式會用句當作強化訓練的着力點,作文起步教學的效果就會更好些。比如學生學習了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這個句子,理解了詞義,可以用小山羊小牛和一同吃青草等詞去造別的句子,這當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和××一同×××的句式,學生能説出或者寫出老師和我們一同唱歌、我和媽媽一同看電視、小公雞和小鴨子一同去玩這樣的句子,不是比學詞學句、掌握語言工具的效果更好嗎?

基於上述認識,我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經過認真比較篩選,提出了一年級兩冊語文作文起步教學應該強化訓練的着力點。

第一冊

1、在説話、寫句時會用:一、二十等數詞和一把、一頭、一口、一隻、一個等數量詞;上、中、下、東、南、西、北、左、右、前、後等方位詞;進、出、來、去、大、小、日、月等詞和重疊詞(如青青的草藍藍的天)。

2、仔細觀察簡單圖畫和事物後,練習説寫句子時,着重説寫:

(1)圖上(或事物)有什麼物,它們在做什麼,或者它們怎麼樣。

(2)圖上(或事情中)有什麼人,他們在做什麼,或者他們怎麼樣。

3、在學詞學句、看圖學文、課文、基礎訓練、看圖説話等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學會下列句式,能在説寫中運用:

(1)我(我們)是(例:我(我們)是國小生)

(2)誰(會)做什麼(例:老師(會)講故事)

誰和誰(一同)做什麼(例:我和爸爸(一同)看電視)

誰做什麼和什麼(例:媽媽掃地和擦桌子)

(3)誰怎麼樣(例:大家很高興)

什麼怎麼樣(例:大公雞很美麗)

(4)誰不做什麼(例:爸爸不吸煙)

什麼不做什麼(例:小羊不吃魚)

誰不怎麼樣(例:明明不驕傲)

什麼不怎麼樣(例:猴子不安靜)

(5)怎麼樣的什麼(例:圓圓的月亮)

(6)誰在哪裏做什麼(例:同學們在草地上玩)

什麼在哪裏做什麼(例:鳥兒在樹上唱歌)

(7)誰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例:我晚上寫作業)

什麼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例:大雁秋天往高飛)

第二冊

1、在説話、寫句時會用:常用的數量詞;它、他、這、那、哪、也、非常、多麼、常常、應該、真、更、很等詞;嗎、呀、呢等疑問、感歎詞。

2、能用簡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能把簡單的主謂賓句説寫完整,不殘缺、不顛倒。

3、會在句中用簡單的定語、狀語(例1.可愛的小燕子飛回來了。例2.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例3.達爾文非常喜歡小動物。例4.王冕很愛畫畫。)。

4、會用在表示時間、地點。會説會寫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的句子(例:明明在草叢裏找蛐蛐。)

5、在學詞學句、看圖學文、課文、基礎訓練、看圖説話等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掌握下列句式,能在説寫中運用:

(1)有的有的還有的

(2)有時有時

(3)又又

(4)能能也能

(5)是也是

(6)和都

(7)和都是

6、會用逗號、句號、問號。

應該注意的事項:

1、要在做好所有字、詞、句訓練的基礎上強化,絕不能丟開其他字、詞、句訓練而進行強化。

2、強化訓練一般應就着教材分散、逐步地完成。但如果教師有目的、有準備、有計劃地適當集中若干項目進行訓練,或進行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把已學項目集中複習,強化鞏固也是可以的。

3、強化訓練的項目是最基本的訓練項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至於其他內容則無須強求。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摘要:

國小一年級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從幼兒園教育向國小教育的跨越以這個階段為重要基礎。語文更是一年級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才能達成對其他學科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了日後各階段的學習,從學生年齡情況出發,培養其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國小一年級教學的關鍵。本文從一年級語文教學存在問題着手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為教學改革做出貢獻,為學生的高年級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關鍵詞:

一年級;語文教學;問題;策略

一、前言

學生由幼兒園階段的學習進入到一年級的過程中,由於遊戲為主的教學模式向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增多,這種轉變容易在學生的不適應下造成學習偏差。與此同時,國小語文教育又是關鍵的基礎教育時期,對拼音的學習是現代化社會中運用辦公軟件打字的基礎,對文字的學習是各方面閲讀即獲取知識的基礎,此時對學生的適應性引導就變得十分重要。為了使學生在國小一年級教學中獲得自然的學習過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結合實際教育情況以及先進教育理念,提出具體的教學對策。

二、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現狀以及存在問題

(一)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銜接問題

從幼兒園向國小轉變的過程中,學生學前教育水平極大的不平衡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由於功利促使的幼兒教育國小化問題,以及反國小化幼兒教育的推進,兩者對抗使得幼兒教育中具體知識性教育參差不齊。當幼兒園在國小化教育中提前教授了大部分拼音和文字知識,語文教師在進行一年級語文教學時就會忽視對部分內容的強化,這對於在幼兒教學階段獲得知識較少的學生來説是不合理的,缺乏教師着重的對語言文字的鍛鍊使得這部分學生難以得到順利的過渡,而這種片面的教育歸根結底在於教師對於幼小銜接的忽視。除去以上例子中所提到的問題,對幼小銜接的忽視還會使得學生在面對教師的過程中產生畏懼等負面心理,由於國小中紀律要求的明確、教育內容量的提升、加之對學生自主能力要求的提高,國小語文教師若是不根據學生年齡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軟化,容易給學生留下嚴肅的令人畏懼的形象,對師生的交流十分不利。

(二)評價體系的單一化問題

單純的書面考試評價體系仍然是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大問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和片面化對於現今的綜合性發展要求十分不利,這種評價方式在教育部的三令五申中仍屢禁不止。在書面的統一考試要求下,本該得到聽説讀寫全方面能力鍛鍊的學生產生了重點的偏移,教師和學生都會以考試內容為根本標準進行學習,而試題考核下的一年級語文根本性的缺少聽和説方面的題目,將會使得學生的文字和口語表達能力之間出現脱節,未得到語言交流的鍛鍊使得學生的交際能力削弱。同時,過於重視卷面考試將會使學生壓力增加,教師在進行卷面設置時容易出現超綱題目,使得考試從學習成果檢驗的過程變成了一個目的,是一種本末倒置。最後,單一的書面考試評價也會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使得剛剛進入學校的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對學習失掉興趣,使接下來的學習成為一個灌注式而非主動的學習過程,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

三、有效進行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認識階段:知識的體系化與教學差異化

在進行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對教學情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着重於從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這個認識偏重於兩個方面,一是結合自身能力與教學內容的認識,二是結合學生情況對教學差異的認識。在前一方面中,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課本翻開就從文字“我上學了”結合簡單的詩歌“上學歌”進行引入,隨後進行識字和拼音方面的教學,這些內容於教師而言無疑是十分簡單的,但正是這種簡單使得教師常忽視對教學內容的準備,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貧乏寡淡,無法吸引學生興趣,因此把簡單的知識系統化、趣味化是重點,這需要教師在準備教學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到自身語文水平和教育語文水平間的差別,對知識體系進行構建規劃。在後一方面中,學生受到學前教育的情況良莠不齊,幼兒園的教育程度、學生父母對教育的重視差異、以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差異,多方面結合造成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教師要在充分了解這種情況的基礎下對每一個學生都給予關注,不能抱有學生之前肯定已經學習過這個知識,就不對部分知識詳細展開的想法。基礎知識的講解一定要不斷重複,使學生對這些語言文字逐漸熟悉,更加敏感,不落下每個學生,為學生學習樹立信心。

(二)教學方式

1、趣味性教育

學生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一再被強調,尤其對於一年級語文這種基礎中的基礎學科,興趣對於增加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深入研究教材聯繫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氛圍是兩種主要形式。在聯繫教材的方面,教師可挖掘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再對教學知識進行引入。例如在對課文《小小的船》的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出一個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面圓鏡,有時像把鐮刀”引入,讓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強化對月亮的認識,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隨後讓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後讓學生思考文中“小小的船”指的是什麼,再把謎語中的月亮的特徵同課文中的聯繫在一起,把謎語中“掛”、“鐮刀”和課文中“彎彎”、“兩頭尖”着重標註出來,啟發學生對月亮形態的感知,將學生從猜謎活動帶入課堂之中。課堂趣味氛圍的形成要積極引導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讓學生思考有什麼東西的形態和彎彎的月亮相似並進行發言,在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通過及時的鼓勵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2、兼顧聽説讀寫各階段

拼音與文字是一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拼音學習要求學生學習準確的語音,辨別字母形態並且掌握拼讀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順口溜和圖形聯想強化記憶,例如在對“a”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部編版課本上小女孩發出“a”音的圖片,將女孩圓形的頭部的圓形,辮子的右彎同字母“a”的形態相結合,便於學生的記憶。在看圖寫話與説話方面,教師要基於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選擇較為簡單直觀的圖畫,同時可以通過畫圖寫畫、畫圖説話的方式,將簡筆畫的過程與表達的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達到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統一,學生表達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句意表達不清、句子內容不完整的情況做出修正,使得學生的文字和口語表達得到不斷改善。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學生閲讀習慣的養成,讓學生的閲讀範圍擴大,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的過程中要重視朗讀與默讀,落實每一個字音、字意以及文字符號,同時也要加強與學生父母的溝通,讓學生在學習課內知識的同時,閲讀課外經典,不斷拓展知識面。

3、豐富課堂形式

課堂教學不僅僅限於教師的講述,對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情況,豐富課堂形式可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方面可通過組織學生遊戲中學習的形式來達成,幼兒園教育中的遊戲式教學在轉入國小後加以提升,從興趣式的遊戲轉向教育式的遊戲,例如通過遊戲“開火車”,在複習所學文字的過程中讓學生輪流讀字音,通過遊戲“找朋友”讓學生搭配拼音的聲母和韻母。豐富課堂形式也可以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多媒體進行聲音、圖片、視頻的多方面呈現,從而達到豐富多彩的教育效果輔助學習。

(三)評價體系

國小一年級語文以往以筆試考試為唯一終點的評價方式應該被取代,轉向多時間節點、多層次、多評價參與者的綜合性評價。多時間節點可通過一個月一次的評價或是一單元一次的評價進行,將這些評價分數按比例加入總評定之中。多層次的評價除去筆試考試之外可結合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例如組織競賽,學生參與課文背誦、認字讀寫、口語交際方面的比賽來獲取評定。多評價參與者指的是師生共同參與評價,學生參與評價削弱了教師評價的片面性,也可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是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判斷能力不夠成熟,學生參與評價的分數佔比應該較低。這種評價體系使得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重心,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摘要:在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漢語拼音教學是其基礎,更是其重點。而對於剛剛進入國小階段的一年級學生來説,如何簡單有效地進行漢語拼音教學,是一個難點。

關鍵詞:一年級;拼音教學;教學方法

在國小教育中,語文教學首先應該抓好拼音的教學,不單因為拼音是國小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基礎,也因為拼音是幫助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一種方法。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而言,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長期的研究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則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變通,合理有效地分配課堂時間,利用多變的教學手段啟發學生思維,做到事半功倍。這是國小教師在拼音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點。

一、從學生的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特點出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教育中,教師應當重點考慮學生在年齡和學習心理等方面的特點。新入學的國小生年齡尚小,心智以及各方面的思維能力還不太完善。因此,教師在拼音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到國小生的這些特點。一年級的學生天性好奇、好動,非常樂於模仿新鮮事物,在教學中,如果讓他們充分地動起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二、多采用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

一年級的學生因為年齡和心理的特點,上課時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一個事物上。因此,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例如兒歌教學法的運用。兒歌是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淺顯易記,朗朗上口,十分符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和記憶特點。將一些難懂的音節以兒歌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不僅可以快速地理解漢語拼音字母的音、形,方便學生的記憶,而且還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三、加強拼音學習和實際生活的聯繫

在拼音教學的中,教師應當賦予拼音以實際生活的含義。讓學生通過想象,將拼音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相聯繫,讓學生更便於記憶。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進行實踐,將兒童的無意識記憶逐漸向有意識記憶發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掌握漢語拼音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總之,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注意力不易集中,加之漢語拼音作為一種抽象符號顯得尤為枯燥、無趣,學生無法快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關於漢語拼音的教學方法,旨在與廣大同仁分享與共勉,共同研習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篇六

一、為學生制訂閲讀計劃

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對於語文閲讀已經接受了基本的訓練,但是在閲讀量上卻有所差異,有的學生讀過的書多,有的學生讀過的書少。因此,學生升入國中後,語文水平也會參差不齊。老師應該依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為學生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閲讀計劃。

1、對於學生閲讀書籍一定要保質保量,切忌只圖讀書的數量而忽視了對書中內容以及思想的理解

國中階段不同於國小階段,對於語文的學習有着更高的要求。國小階段讀書的目的主要在於學習文字、詞句等的用法,而國中階段則更多地傾向於對於文章的理解與把握。所以説,對於語文學習來説,大量閲讀是其根本基礎,但是認真體味文章同樣不可或缺。

2、對於國小階段就已經進行過大量閲讀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更高層次的讀物

國小階段所能接觸到的讀物大多是童話、寓言故事、四大名著、歷史故事以及一些簡單的文學作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美德並且引發學生的思考,但是對於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説,就會顯得膚淺。所以,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國內經典的文學作品,如魯迅、巴金、顧城或莫言等作家的文學名篇。此外,還要為學生的哲學啟蒙打好基礎,為學生推薦一些哲學類入門書籍,比如説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成名作《蘇菲的世界》,通過講述一個小女孩從陌生人那裏收到了一封封關於哲學思想論述的來信,從而開始對整個世界、自身所處的環境產生好奇,進而引發了對於生存、死亡等的思考。這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閲讀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將自身帶入書中的角色,從而跟隨作者或者書中的主人公一同思考這個世界,思考生存的意義等。

3、廣泛閲讀,拓展視野,拓寬知識面

中國的學生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因為學生通常只能一門心思地將精力都投入課本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知識的攝取。因此對於老師來説,趁着學生還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定要教育學生廣泛地攝取知識,不能僅僅侷限於書本的條條框框,要多讀各種不同題材的課外書籍,廣泛地涉獵各種知識。

4、教師可以推薦學生每星期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建議不超過兩本

學生要根據自己所閲讀的書籍寫出閲讀感受,自己的收穫包括本書帶給自己的改變是什麼等。不斷思考,積少成多,逐漸培養讀書興趣與閲讀能力。

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1、可以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看到一篇文章,快速讀一遍之後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內容、結構,並且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當然,這要建立在一定量閲讀的基礎之上。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廣泛閲讀之外,老師還要刻意地去訓練學生對於文章主題、結構、中心思想等的掌握,讓學生養成一種思維模式,即看完一篇文章首先就想到提煉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捋順文章的結構等,這樣假以時日的訓練,對於文章的整體把握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2、同感的能力

所謂同感就是“感受他人的感受”,也就是説,學生在看完一篇文章後,要能夠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情感,要學會去感受作者的感受,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讀者與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鳴。產生思想或情感共鳴,那麼對於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容易、更加透徹。老師在訓練學生這種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自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仔細體會詞彙的用法,揣摩句子與句子之間使用的關聯詞,以及文章抒情部分的描寫等。抓住這些細節,便可以在整體上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等。

3、文學評論的能力

對於文學素養來説,文學評價是最高層次的能力。文學評論,簡言之,即看完一篇文學作品,可以對其進行評論、賞析等。這就需要讀者有一定的文學功底,能夠分析文章結構的利弊,支撐點的合理與否等。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知名學者或作家所寫的文學批註,諸如毛宗崗評《水滸傳》等。對於中學階段七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求不必過高,只需要根據文章的結構、內容等對其表達方式、邏輯性以及價值觀念做出最基本的判斷或評價即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體會文章,提出自己的觀點,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文學素養。

總而言之,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説,語文能力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以及學生本身語文水平的可塑性。對於能力不同的學生要求要有所區別,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要着重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來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等。此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樣不可忽視,這對學生今後的生活也大有裨益,可以定期讓學生對某些文學作品做賞析、評論等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篇七

摘要: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拓展其視野,提高其綜合素質,文章就國小一年級語文閲讀習慣的養成進行了探究,提出了具體的閲讀教學策略,包括激發閲讀興趣,培養閲讀習慣,提升閲讀質量。

關鍵詞:國小一年級;閲讀習慣;閲讀教學;

興趣是人前進的動力,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他們識字量不多,讓其獨立閲讀是十分困難的。這時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對閲讀有了濃厚的興趣時,其閲讀能力才會得到提升。良好的閲讀氛圍對提升學生的閲讀興趣非常有幫助。

一、激發閲讀興趣

國小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閲讀學習產生興趣是現階段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善於抓住一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閲讀的主動性。在閲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活潑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迅速進入作品,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語文閲讀興趣。例如,教師在講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時,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與課文相關的小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年級學生營造具有真實畫面感的文章內容,強化其語文閲讀體驗的同時,還可以加深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國小生的閲讀興趣。

教師需要合理利用語文課的教學平台,一年級學生的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插圖去想象課文的場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圖片進行文章的表達和想象,有效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培養閲讀習慣

葉聖陶老先生曾説,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好的閲讀習慣的養成會使學生受益終生。在國小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可為其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語文教師的職能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還要從小培養他們的閲讀習慣。學生的閲讀興趣被激發起來了,這時就需要讓學生知道怎麼閲讀,如何閲讀,教給他們閲讀的方法。只有這樣,閲讀興趣才能一直保持下去,對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年級的國小生語文閲讀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初讀,要求學生可以認識並且在漢語拼音的幫助下能夠獨自完成一篇文章的閲讀。第二部分就是品讀,要求能夠在無障礙朗讀下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在閲讀中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中心內涵,並仔細揣摩。培養一年級語文閲讀習慣需要從這兩方面入手,教師在拼音及生字的教學上,要夯實學生的基礎,教會學生漢語字典的使用方式,進而幫助學生完成品讀。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品讀方式,品讀方式大致分為朗讀和默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安排,幫助學生克服品讀的障礙。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清晨早起的時候,選擇朗讀,通過大聲地朗讀提升自己的發音能力及理解能力,在新接觸一篇感興趣的語文讀物時,可以選擇默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三、提升閲讀質量

提升一年級國小生的閲讀質量,可以從閲讀方法及閲讀量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閲讀方式,並且閲讀量要適當,堅持學生的主體性來提升其閲讀的質量。

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邊閲讀邊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獨立閲讀前,提出相關問題,這個問題的作用是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方向,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獨自尋找答案,教師最後進行總結,讓學生自由提問,由教師進行解答,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閲讀質量。

另一方面,為學生合理安排閲讀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閲讀能力的提升逐漸增加閲讀量,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由於漢字的積累量及理解能力有限,閲讀內容以短小精悍為宜,內容最好簡單易懂,可以插入大量圖畫來保證學生閲讀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為其制定相關的閲讀計劃,定時向學生推薦符合學生的課外讀物,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等,教師可以指導家長與學生共同閲讀,每天保證一定的閲讀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閲讀習慣。

四、結語

隨着國家教育的不斷完善,人們對閲讀也越來越重視起來,閲讀習慣的養成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國小階段正是人生起步期,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尤為重要,但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閲讀這件事情,此時,需要學校和家庭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從而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417og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