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目錄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第一篇: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第二篇: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第三篇: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第四篇:國小生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第五篇:三年級一班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海口海瑞學校羅琴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

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32篇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花鐘》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

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 ,的新天地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寫得很好,很有針對性。文章在後面。自己的感想: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

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閲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閲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説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着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説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説”進而“編造的説”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語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門學科,記得自己上學時鋪天蓋地的都是語文壓抑了人性,對語文教學的批判。現在的新課改讓我看到了欣喜的動向,可是,真的很怕矯枉過正,一味的不負責任的“創新”“活動”

讓語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頭腦中的不負責任的“胡編亂造”。始終相信,語文的閲讀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讀、靜思培養的是語文的素養,沒有足夠的閲讀做基礎,過多的“對話”是無法達到感悟和體驗的。

第二篇: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如何才能上好語文課

有位老師買了一本特級教師的課堂實錄。他興致勃勃地按“實錄”上了同一節課,結果發現效果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

課後,該老師感慨地道:沒想到套用特級教師的教案效果也不佳。這位老師的問題出在哪?結合這個案例談談你對如何借鑑別人案例的看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句話最能説明這個問題。借鑑別人案例是教師開闊自己視野,提升自己業務水平的一種手段,只有恰當運用,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鑑別人的案例,我個人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1 、杜絕生搬硬套。

借鑑不能生搬硬套,很多時候因為教師自身素質,學生學情,教學環境等情況的不同,那些優秀的教案、案例在我們自己用來蹩手蹩腳,教師會因為為了完成教案而教學,課堂因此失去活力。所謂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是這個道理。從自身實際出發,恰當借鑑使用優秀的案例,比如一些精妙的教學環節設計,融入自己的教學中,肯定會成為一堂課的亮點。

2、提升自身素質

借用金庸老師《倚天屠龍記》中的幾句“正如要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去揮舞百斤重的大鐵錘,錘法越是精微奧妙,越會將他自己打得頭破血流,腦漿迸裂,但若舞錘是個大力士,那便得其所哉了。以往練這心法之人,只因內力有限,勉強修習,變成心有餘力不足。”

教學也是如此,優秀案例的形成往往和做課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力相輔相成,我們自身修養不夠,自然無法駕馭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關鍵在於提升自身素質,不在於使用誰的教案。

3 、教師要有自己的風格

每個成功的教師都應該在課堂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是“誰在講課”而不是“講誰的課”。我們可以學習優秀案例,但是要講出自己的風格。這就要求教師清楚地瞭解自身的優缺點,發揮自身優勢,課堂有鮮明的個性。我自己這樣想:“聽課老師坐在後面,是不是願意聽你的課,你的語言,你的課堂能不能吸引在場所有人。我們見過,前邊老師在講課。後邊聽課老師在交談,有時一臉茫然,原因在你的課堂不吸引人,是教師自身的問題。是因為你的課堂沒有個性,教師沒有自己的風格。我們聽課也是如此,

講課老師的首要素質就應該在於他的與眾不同,否則,再好的課堂也只是一堂課,沒有教師的烙印。優秀案例可以借鑑,但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並通過較完美的教學活動在教學觀點、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技巧、教學作風等方面穩定地、綜合體現出來的獨特的教學個性特點與審美風貌。它是教師教學上創造性活動的結果及其表現。

我自己看來,教學風格是一個人教學氣質的體現,或文雅,或詼諧,或靈動,或沉穩,鮮明的教學風格是教師的名片。教師要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師要形成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我不想談深奧的理論,因為自己也説不清楚,我想説的是自己的真實感受:課堂喜歡什麼樣的聲音

我沒有問過學生,因此我不知道學生到底會想什麼,能説出什麼。但是我知道,如果學生愛上你的課,他一定表現得很興奮,也許是因為課程,也許是因為教師。因為教師的話,教師身上就有吸引學生教學特色。課堂上也用不着教師維持紀律了。學生喜歡你的聲音。

聽俞大明老師的兩節課我也深有體會,以前聽課,總是聽到前面教師在不停的引導,循循善誘,

學生配合你來我往,倒也絲絲入扣,但是就是不願意聽,聽課現場也不盡人意,批改作業的,小聲談話的,閉目養神的等等等等,凡此種種,不全是聽課教師的錯,因為真的不能吸人眼球。俞老師的課堂,卻是笑聲陣陣,掌聲陣陣,聽課教師,學生全然融入其中。原因不言而喻,課堂很精彩。仔細分析,有幾點值得我們學習:教師語言幽默,極具文學色彩;教學結構嚴謹,構思巧妙;不設置問題,設置的是參與平台,只要你動手,就有話可説;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成人的角度指導分析。如果你拿着同樣的教案,你會講出同樣的效果嗎?我們也許都嘗試用優秀的教案講課,結果卻是漏洞百出,被別人批的體無完膚,是教案不好嗎?不是,是自己。

我這樣想:

1、要有豐厚的文學底藴。

教師在課堂上,每個動作都應該是文學,每一句話都應該是文學,簡單言之,你得是個文化人。

2、要做你自己,有特點的自己。

你要知道在課堂上學生會喜歡你的什麼,把它作為課堂的點睛之筆,或者是調節學生情緒的調味劑。問問自己,你拿什麼吸引學生。

3、別讓學生猜謎,讓學生參與。

猜謎的課堂太多了,教師問,學生猜,猜對了教師高興,猜不對接着猜,沒意思。

我們的教師不是沒有教學風格,而是沒有吸引別人的課堂風格,做自己就要做有特色的自己。

第三篇: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請你關注)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習提供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

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能力。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如在教學《羣鳥學藝》一課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地製作了各種鳥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羣可愛的鳥朋友,然後出示鳥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如在教學《羣鳥學藝 》一課時,揭示課題後,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裏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如在教學《羣鳥學藝》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麼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的不同,他説是鳳凰老師教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他的回答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列舉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最後,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裏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覆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後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閲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羣鳥學藝》一課時,讓學生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各種鳥的語言進行反覆誦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和學藝的態度。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得到昇華。

五、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熱愛學生, 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於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

第四篇:國小生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生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習提供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

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説:“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聽了,她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為他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燕子》後,組織學生去郊外一走,尋找大自然的足跡,領略大自然的風采,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能力。

第五篇:三年級一班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

三年級一班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淺談中低年級閲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説明多讀的好處。尤其是中低年級的閲讀教學更以讀為主。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質量,我認為教學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文與圖相結合。中低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並且大部分插圖就包含有聲情並茂的故事情節。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説説圖上畫的什麼,然後圖文對照讀課文。如西師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可愛的大熊貓》課,我先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看書中的插圖,看後説説大熊貓長得什麼樣?大熊貓愛吃什麼?由於這些插圖非常生動具體所以學生説得非常生動形象,並富有想象力。緊接着讓學生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寫的,就這樣由圖象信息轉化為文字符號,這對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幫助的。這樣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對讀懂課文、理解字、詞、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讀與思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讀書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讀與説結合 如果説“讀”是對信息的輸入,那麼“説”就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閲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説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説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重視學生讀與説的有機結合。如學完《拔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我就及時引導學生“説”:“你想對文中的種田

人説點什麼?”寓言所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學生説透了。不僅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讀與演結合 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國小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並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特點。如在教學西師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奴隸和獅子》一課時,我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後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故事情節,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容讀懂了。結果學生的表演活靈活現,將課文內容演繹得淋漓盡致,教學效果令老師非常滿意。

五、讀與畫結合 這裏講的“畫”有兩層意思:一是邊讀邊用筆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以及優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內容用圖畫表現出來。如學習《中國結》後,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中國結下來。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語文學科要整合其它學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一種手段。

六、讀與寫相結合 寫離不開讀,讀為寫打好基礎。儘管是低中年級,也要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良好習慣。重點讓學生藉助讀學會寫生動形象的一句話或幾句話,為中高年級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我是家鄉小導遊》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一起來誇誇自己的家鄉:有的誇家鄉的迷人風光,有的誇家鄉的豐富物產,也有的説家鄉的變化,還有的暢想家鄉的未來。接着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説的話寫下來,看看誰寫得最棒。結果學生興致勃勃,文章中充滿希望。雖然是低中年級的學生,但也喜歡觀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時也觀察得十分細緻,寫出的話自然形象生動,充滿了童稚。

總之,在中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要把聽、説、讀、寫、思、畫等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既能培養學生的閲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向您推薦更多精彩文章:

淺談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語文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淺談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

三年級教學論文

三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淺談三年級語文教學心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y3n8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