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教學研究論文範例(多篇)

教學研究論文範例(多篇)

教學研究論文範例(多篇)

教學研究論文 篇一

一、剖析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情況

(一)忽略了對於音樂展現力的訓練

如今的學前教育聲樂教學形式忽略了對於音樂展現力和渲染力的訓練而過於關注技能化的訓練。許多學前教育學生在入學以後才着手進行學習專業,在以前完全缺乏對於音樂的功底和思維想法,此時教師又為了能夠達到效果顯著的目的,運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學形式,這樣只是進行了技能化的訓練,忽略了對於歌唱的根本概念的系統和正規的專業培訓,也缺乏了對於音樂演唱的展現力和表演能力的訓練。

(二)注重學科教育

通常情況下,我國中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在課程安排方面,分為有聲樂課、鍵盤課和樂理課。測驗學生的準則就是通過聲音技巧和彈奏技巧,忽略了訓練學生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訓練出色的教師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根本宗旨,應當把所學的內容教給學生,並不是訓練歌唱家或者演奏家。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並不是只注重聲樂的學習。大多數中職學習仍然不具備包含自身特點的教學機制、教學綱領和教學資料等。這樣的教學形式,無法迎合學生的現實需要,造成學生出現厭學思緒,有害於中職學前教育的進步。

二、有關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策略

(一)研究創新的教學形式

在創新的教學形式中應當注重以學生為重點,不但需要給學生製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要以鼓勵學生歌唱興致為核心。教學的職責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需要採取理論常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形式。通過這樣的方式,以往的主導教學就變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樣不但使課堂氛圍協調融洽,還有益於學生實現學習的最佳狀態。這樣的情形就需要中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老師不但應當具有紮實的專業根基,還需要具備變通、詼諧的教學手段和思想。例如,教師可以特意設計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思想,運用指引、研討的形式處理問題。

(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準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水準可以干涉到學生的整體素質,影響學生潛能的基本因素就是教師教學的水平。所以,需要持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以便於推進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教學手段。例如,首先,學校需要在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情況下,找到中職聲樂教學中具有的缺陷。其次,依據以上問題,在課堂中教師應當實行學校的有關處理措施。最後,在學生的反饋中不斷改良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教師依據學生的特徵來進行教育。

(三)改良管理和測試體系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用這句話來形容關於目前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表現的缺陷,學校需要設立標準的測試體系來進行處理。例如如果老師逃避備課或偷懶,就實行相應的懲戒,當學生測試不及格的時候,學校就要對其實行批評指導,從而規範他的學習行為並協助學生改正。同樣,設立獎勵機制,對於品德標兵、三好學生給予嘉獎,用這樣的形式來動員教師和學生投身於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

(四)構造情感理念教學,推進學生情感的進步

學生在發聲訓練的過程中所激發出的內心情感,應當在進行歌曲演唱的過程中繼續保持、強化和進步,重點應當在聲樂教學程序方面逐漸進行。我們可以運用和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聆聽、彼此信任、進行體驗三個程序來做到較為合理的溝通與互動,進而能夠激發學生形成與學校場景有關的積極思緒。而且,身為中職學校的音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當傾聽學生的演唱,在傾聽中找尋學生的疑惑與差錯,進而與學生實行討論和溝通。

三、總結

總之,有關於在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通常出現的現象,身為中職學校的音樂教師,就需要實行有效的探究、處理和改良,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教學標準更為妥當地得到滲透,也能夠提升學校的教學成果,有效地促進學前教育行業的進步。

作者:賴桂玲 單位:廣東省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第二篇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內涵

對於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現象,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主席麥克菲爾遜教授曾給出這樣的解釋:第一,對於世界上不同種類的音樂都具有它無可替代的風格和曲目,世界上任何一種音樂文化都值得去研究和學習,這些都應得到尊重。第二,音樂是社會和文化中誕生的產物,想要深入地瞭解一種文化就必須瞭解其音樂,同理瞭解音樂也需要在瞭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

(三)高師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本人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對已步入工作崗位的學生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中顯示,近75%的學生認為目前從事的工作勝任程度一般,而在大學學習期間還有許多未能學習到的課程。由此可見,現今的高師聲樂教學的重心過多地放在了學生專業的培養上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鍛鍊。這也是我國高師院校中的普遍現象,這需要高師聲樂教學通過教學模式改革來改變這一現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對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基礎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對學生教育也有頗多益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師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一)教學理念的改革,編寫適合的教材

中國音樂學院前院長樊祖蔭教授曾説過:“在多元音樂文化的薰陶下,對開拓學生的眼界、訓練學生的樂感和聽力基礎具有重要意義。這可使他們的思維更加開闊,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發展,促使各國的關係在音樂的橋樑作用下更加融洽,建造屬於人類的地球村。由此可見多元文化聲樂教學的重要性和益處。因此,要重視多元文化聲樂教學工作,將其當成一項傳承人類文明的使命對待,決不能將其單純地看成聲樂技巧的傳授課。在音樂背後所藴藏的文化需要教師去研究和發掘由此來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知識面。21世紀已有成熟的通信設備,學生獲取新知識和意識與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強,放手讓學生們自主學習,或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本文研究得出,在實行多元文化聲樂教學來説首要問題是改變現有教材。我國現行的音樂教材存在三方面的缺陷,首先,由於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種類繁多但挖掘深度不夠。其次,教材中的作品特色不明確,民族聲樂陷入了一個模板化的製作“死衚衕”中。最後,教材中的作品難度過高,不易普及。在國外作品中,現行的教材為《聲樂曲選集》,其中包攬了225首國外的聲樂作品,但都側重於歐洲作品的羅列。曲風較為單調,同時演唱難度過大,大多都是詠歎調,不僅是學生難以學習,而且老師在這類曲目上犯難。因此,編寫一套風格特點明確,涵蓋了廣泛的多元文化聲樂教材是對於多元文化聲樂教學改革是極有必要的。

(二)啟發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

在高師聲樂教學的重點就是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的建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可大幅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創新型思維的建立。聲樂技能是一門較為枯燥的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側重的是對技能的講解和演示,學生進行模仿,這種教學方式將教師放在主體地位,學生為客體,雖然能快速地發掘出學生的音樂潛能以及主動性的發揮,可是長期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學習無法離開老師的輔助,無法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利用本土特色聲樂資源,注重與輔助專業相結合

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聲樂教學資源,在現階段的社會進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等有了極大的轉變,一些由生產方式而衍生來的音樂也在無形中消失殆盡。一些的古老的民歌也隨着逝世的老歌師消失在這個世界。一些擇偶的情歌也因為鄉下生活的大部分人員為老人和小孩而鮮有人傳唱,但是隻要有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出現我們就會感受到其中的異域魅力。因此,在實施多元文化聲樂教學的同時也應重視區域音樂教學。這種做法不僅可優化音樂教學優秀資源的引入而且可傳承和創新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避免了高校之間重複化的教學也保護了我國悠久的音樂藝術。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聲樂課程似乎獨立於音樂教育中。因此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各個課程之間的聯繫,發揮其促進和補充的效果。在高校的連年擴招中學生的基礎不一,一些學生的基礎不夠紮實,節奏感也不夠,聲樂課的設置就變成了視唱、練耳的課程,嚴重地拖垮了聲學教學的進度甚至其教學質量還無法保證。因此,要重視學生視唱、聽力方面能力的培養,這樣這能保證高校的聲樂課程的進行。除此之外,鋼琴即興伴奏在聲樂教學中也有廣泛的應用,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高年級才設置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據本人的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都是要上鋼琴即興伴奏才開始鋼琴的訓練,在畢業生的調查中發現在他們的工作中,鋼琴伴奏是最理想也是最常用的樂器。

(四)提高聲樂教師師資力量

在實施多元文化聲樂教學中,部分民族地區的高師師資力量不足。多元文化聲樂主要包括本土音樂和國外音樂兩部分。本土音樂將漢族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作為重點,國外音樂以其他國家的音樂為重點。而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區的高校聲樂教師都是本校的留校學生或國內音樂學院畢業生。以本土音樂來説當然是本民族音樂最為熟悉,但其他民族音樂的熟悉程度就不得而知了。同時國內音樂畢業生對工作點當地的地方音樂特色也未必瞭解。拿國外作品來説,大多數教師都是以意大利音樂作品為主,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音樂瞭解可謂是少之又少。實施多元文化聲樂教學不僅需要對本民族音樂有深入瞭解,其他地區的音樂也應該相應地做一些瞭解。目前,我國大多數在職的聲樂教師都沒有受到過世界民族音樂的薰陶和教育。因此,提高我國聲樂教師綜合素質是多元文化聲樂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結語

在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師聲樂教學必須另闢蹊徑,尋找一條與時展相符合的聲樂教學改革創新之路來提高我國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聲樂教學中學習到更廣的知識,打下殷實的音樂基礎。從而引導他們成為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兼具的複合型人才,同時這也是新課改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見,我國高師聲樂教學發展必然需要走創新型教學模式之路。

作者:張娓 單位:重慶幼兒師範專科學校

第三篇

一、有利於學生學習經驗的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絕非只是按照教師設計的框架和教學思路來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經驗的過程,互助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合作起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通過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思考解決問題,互相的質疑和幫助,最終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在聲樂課堂教學中,練聲——唱歌——教師糾正——再唱歌,每一節聲樂課就這樣不斷被重複。老師有時候講解的感覺是其自己的知識經驗,但是並不代表這個經驗就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以前高師聲樂課堂最多兩個人一節課,近幾年發展成為三個人一節課或者四個人一節課。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極其有限,有的學生演唱中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下課時間就到了。這樣的上課現狀造成學生在課後的學習和練習變得比較盲目,不明白老師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即使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找到了一絲感覺,但沒有過多時間加以鞏固,課後非常容易遺忘。然而,這種三個人或者四個人一節課的模式又為合作學習,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一個人唱的時候,另外的同學就是觀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每個學生既是當局者又是旁觀者。當局者在演唱過程中,旁觀者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裏,能夠很清楚地瞭解演唱者所要追求的聲音效果及在演唱中要注意把握的問題,同時反思自己的演唱,提高自己對歌唱中聲音的認識和審美。

在課後的練習中,學生間互相唱給對方聽,如果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唱,互助組的同學及時加以糾正,這個幫助和糾正的過程就是學生髮現問題尋找一些途徑和其他方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學生A在唱歌的過程中常常有“漏氣”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找到聲帶碰撞發出聲音的那個着力點,在唱歌的時候聲帶不能完全閉合,聲帶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在課堂上老師不斷做示範讓A的把聲帶碰響,但是介於各種心理因素,A還是不明白聲帶怎麼碰響。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同一節課聲帶閉合較好的學生B在課後對其進行指導,通過講解、示範、模仿來延續老師的教學要求,對A的這一問題想辦法進行解決,最直接最明顯的結果是同學“漏氣”的毛病改掉了。但是我們看不見的是B對於怎麼解決漏氣問題已經建構起了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於唱歌過程中“漏氣”這個問題有了很深刻的認識。找到了“漏氣”的根源和癥結,就能夠避免自己在以後的演唱中出現這一問題。通過互助這種方式對A和B都是非常有意義的,讓學生知道了為什麼這樣?應該是什麼?怎麼做?在合作的學習中每個人既是A又是B。合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建構起自己聲樂學習經驗的過程。

二、有利於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

高師聲樂學生生源較差,大多數學生都只是大學聯考前聲樂培訓了幾個月,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演唱水平普遍較低。有的學生先天條件又不是太好,覺得自己唱得很差,課後根本就不敢在琴房練習,害怕別的同學嘲笑。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嗓子條件比較好,但是每一節聲樂課所教授的內容,要求變化不大,進程比較緩慢,從心理上來説就會有所鬆懈,學習動力不足,課後的練習就比較馬虎。眾所周知,聲樂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專業,要掌握好演唱技巧就必須要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僅憑一副好嗓子,是不能把歌唱得很好的。合作學習以交際理論為理論依據,讓學生的合作學習在一種交際的氛圍中進行。能夠考進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如果聲樂較差,那他的鋼琴或者視唱練耳一定是比較好的。在合作學習中可以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也可以對於歌曲的音準節奏很好的進行把握。通過合作這一交際,同學之間形成彼此值得信賴的關係。互助組裏的同學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對其他同學的問題加以幫助解決。互助組同學間的相互鼓勵能夠打破學生的害羞心理,勇於張嘴唱歌,這就走出了聲樂學習的第一步。隨着合作的增多,逐漸建立起自信。同樣,對於學習動力缺乏的同學來説,隨着課後合作學習次數的增多,自己練習演唱的次數增多,再加上同學的幫助和指導,學習進步得較快,對於課堂上老師的講授能夠更快地掌握,越學就會越有動力,越有動力就越想學,學習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過程。

三、有利於創設師生和諧的學習氛圍

雖然中國的大學教育相對於基礎教育來説,師生間的平等、信任、對話局面有所改變,但是還是沒有完全改變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對於聲樂教學來説更是如此。老師一般是根據學生的課堂現場演唱情況來決定該堂聲樂課的教學內容,老師講得很賣勁可是學生不一定很明白。這也是聲樂教學中常見的現象,也造成了有的學生在聲樂課堂非常緊張,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能一味地迎合老師,老師怎麼説就怎麼做;就算自己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到了,也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技術很難得到鞏固。聲樂學習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學,一味灌輸知識的方式,建立起師生間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巴西教育家弗萊雷認為教學應該是對話形式的,他説:“教師不再僅僅是授業者,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本身也得到受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反過來也在教育教師,他們合作起來共同成長。”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真正用心靈在和自己溝通,從心理上希望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術和音樂表現力,高師聲樂的小課教學形式是非常有利於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的。教學中,教師要改“教”的方式為“幫”的方式,教師要多多敞開自己的心懷聽聽學生在演唱中的感受。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和學生進行交流,怎樣才叫真假聲的混合,要怎樣咬字吐字才不會漏氣,等等。剛開始學生會有一絲不好意思,不敢暢所欲言,甚至開始揣摩老師想知道的答案,對待他們的回答我都會詳細地進行講解和示範,慢慢地學生就從心裏開始信任老師。以前只是我問他們答,慢慢地他們也開始試着給我提問題,如:老師你剛才讓我這樣唱我會感覺喉嚨好像有點撐,這是什麼原因?怎麼解決呢?能夠提出這些問題那説明學生是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了,能夠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老師的講解、示範逐步解決問題。有時候老師也要把問題拋給聽的同學。三個人一節課的情況下,一個同學在唱的時候,其他兩個同學也要認真聽,讓他們聽後説説,這個聲音有什麼問題,怎麼解決,甚至讓他們具體指導唱的同學。這樣,學生在聽別人唱的時候注意力也要集中,積極思考。要具體指導就是讓學生想辦法把同學説明白,學生講得好的老師就鼓勵,學生如果沒有講明白的地方,老師再加以補充。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也轉變為輔助學生學習的角色了,老師的地位不再強勢了,學生上課的心理壓力就小了。聲樂演唱中強調放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心理放鬆了,聲樂學習就更輕鬆了。

四、有利於培養高師學生音樂專業基本功

高師音樂專業以培養合格的中國小音樂教師為目標,高師音樂專業除了開設聲樂課、鋼琴課,還開設了鍵盤與和聲。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就是為了把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培養成又能唱又能彈的人才。在高師聲樂的合作學習中,這些彈唱的技法才能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學生與學生之間除了互相要講聲樂技法上的問題,還要互為伴奏。有的同學鋼琴底子比較差,剛開始彈伴奏磕磕巴巴的,而有的同學雖然鋼琴技術好,但是為歌曲伴奏彈得比較少,不瞭解歌唱中的呼吸和連貫,在彈伴奏時像彈鋼琴練習曲一樣,對歌唱無法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隨着時間的積累,歌曲難度由易到難,所彈歌譜增多,這樣學生的鋼琴伴奏水平才能不斷提高,不僅能幫別人伴奏還能做到自彈自唱。就近幾年的就業形勢來看,有一部分學生報考公招能到中國小當音樂老師,還有一大部分學生在各級各類的培訓學校當專職的聲樂教師。高師聲樂合作學習中,學生間會互相彈伴奏,互相聽,唱,講解,交流,讓學生掌握了既能夠彈又能唱,既能唱又能教的音樂專業基本功,這對於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結語

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通過聆聽、辨析、交流、合作和互動來加強對聲樂技能技巧的學習。學生在聲樂學習中既當學生又當老師,能夠通過聆聽來提高自己對聲樂的辨析能力和審美能力,能夠從同學演唱中的聲音變化和老師的講解來掌握怎麼樣唱的聲音才是美麗的聲音,以此從思想意識上來指導自己的演唱,從而避免在聲樂學習中走彎路。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把自己的認識和一些經驗分享給別的同學,達到相互指導,互助諮詢和評價,達到好的經驗共享,摒棄不好的歌唱方法和習慣,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和效率,是培養合格中國小音樂教師的有效方式。

作者:呂芬 單位: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第四篇

一、青少年聲樂的特點

少年時期幾乎可以説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歌唱家。仔細觀察,小孩子在哭泣發聲時肚子一起一落,這是腹式呼吸狀態。這樣的發聲可以説是“建立在氣息上的發聲狀態”,所以,小孩子哭泣時間長但嗓子卻不啞。隨着年齡的增長,呼吸的支點上移至胸,成了胸式呼吸。在這個階段,一些少兒愛大聲説話或喊叫打鬧,迫使喉部過分用力,加大了聲帶負荷。另外,一些少兒在模唱社會上流行的通俗勁歌時,或為追求高亢而唱高調。或為宣泄情緒追求大音量。或為顯示自己所謂的高水平而盲目習唱成人作品。凡此種種行為最終會導致他們歌唱時呼吸方式淺(胸式呼吸),喉部發生擠卡,聲音失去亮聲光澤,有的甚至聲音散而嘶啞。實際上,沒有科學的方法和狀態的歌唱,就是不停地用氣息衝擊聲帶,恰如不斷的咳嗽,從而使聲帶發紅,水腫,進而嘶啞,失去聲帶的彈性、韌性和閉合度,美妙的童聲嗓音最終也會在諸多錯誤觀念、錯誤習慣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壞。

二、青少年聲樂必須依據科學方法,系統規範地訓練

剛開始學聲樂最關鍵、最需要掌握的是什麼呢?我認為,除在了聆聽音樂、欣賞和參與音樂表演之外,從學術或技術層面更應該注重以下方面的訓練。

1.建立管體歌唱的習慣

雖然聲樂學習離不開嗓子(即聲帶)的運用,但是,我們強烈反對把童聲的“純嗓音”當作歌唱的聲音。童聲嗓音的確是美妙的,但在方法訓練上絕對不可以用嗓子發聲,直接從口腔唱出。不然,不僅這樣的聲音單薄蒼白,音域不寬,而且長時間歌唱聲帶容易疲勞,嗓子容易嘶啞。實際上,有經驗的教師會以童聲“嗓音”為基礎,訓練少兒學生運用胸腔和頭腔這些歌唱管體進行“共鳴”歌唱。

2.打開喉的習慣

開喉歌唱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打開“口腔”歌唱。發聲通道中從鼻腔、鼻咽腔、口咽腔到胸腔中主氣管所構成的“?”型管體,其連接樞紐就是口腔。我們在歌唱狀態上要通過口腔的打開實現“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的連接,從而實現混聲歌唱。打開口腔的練習主要為三點:(1)喉頭下落髮聲;(2)後咽壁展開繃緊發聲;(3)抬起小舌根進入鼻咽腔發聲。有很多孩子在歌唱時忽略打開口腔,也就是不能完成開喉歌唱。這樣的歌唱會找錯聲音形象,也會加重聲帶負荷,連續幾年這樣不開喉的歌唱,形成習慣,在變聲後幾乎等於沒學,甚至錯誤的閉喉動作直接影響其後續發展。

3.建立在氣息上發聲的習慣

由於少兒生理髮育所致,肺活量比成人小得多,所以説話歌唱大都有“短、平、快”的特點,即發聲短促、平直、快速。無論從保護嗓子的角度,還是提高聲音的歌唱性角度,都需要加強氣息的訓練。建立在氣息上的説話與歌唱將有益終生。人的聲音是氣息流動與閉合的聲帶相作用而發出的,如何讓聲音圓潤、透亮、靈巧?如何讓管體共鳴通達、流暢、生動?一句話,就是要解決好“氣”與“聲”的結合。氣是聲的動力,沒氣,聲帶就不可能發聲;有氣但方法不對,則無好聽的聲音。如果説歌唱最重要的是聲音,那麼聲音的訓練最重要的就是氣息的訓練。“硬”起聲和“緩”起聲、漸強和減弱、頓音和長音等發聲練習,就是要建立在方法上學會運氣,建立在氣息上學會發聲歌唱。

4.建立耳朵聽“亮“”暗”的習慣

管體的聲音主要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教師在教學時要逐步培養少兒學生的“內耳聽覺”。要引導學生在開喉狀態下,識別頭腔的“亮”色彩,並養成高位置、頭外唱遙遠的聽覺習慣。同時,識別胸腔的“暗”色彩,並養成從上而下唱到胸腔深處或者肚子裏甚至大地上的聽覺習慣。混聲歌唱通俗點説就是“亮”“暗”結合的歌唱,也就是頭、胸管體互動配合的歌唱。只要技術上會發“亮”聲,也會發“暗”聲,通過聽覺來協調機理完成“亮”“暗”的組合,從而形成管體好的共鳴,也就是歌唱的好聲音。因此,耳朵聽力的培養不僅是節奏、音高的培養,很重要的是音色聽覺的培養。

5.建立少兒真假混聲歌唱

通過一到兩年的訓練後,少兒學生可在狀態基本穩定下,進行真假混聲的訓練。真聲與假聲雖然在聽覺上不一樣,但歌唱方法與技巧依然不變,依然要放下喉頭,完成胸腔共鳴;依然要運用抬小舌根完成頭腔共鳴;依然要搭住氣息去發聲歌唱。因為一個健康人的聲帶天生就能發出真聲(重機能)和假聲(輕機能),千萬不要被聽覺的表象迷惑,而錯誤認為聲音變了,那麼歌唱方法就變了。實際上真聲與假聲的發出是氣息與聲帶的作用關係有一定的結構變化而已。少年兒童在真聲基礎上加入假聲的訓練,在真假混聲的能力逐步加強之後,聲音的色彩明亮中變得更柔和,出現一種剛柔相濟的燦爛音質。音域上很多孩子由原來的兩個八度達到了三個八度。當然在少兒階段學唱真假混聲,由於生理髮育歌唱器官尚未成熟,所發的聲音爆發力和燦爛度比不上成人。一定階段、一定程度上顯得稚嫩有餘,結實不足,但方法的科學性為學生後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更完成了少兒聲音與成人聲音的過渡。

三、總結

以上是我在聲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觀點、認識和積累,希望對關愛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的教師及家長朋友有一定的借鑑和指導作用,也真心希望在科學的訓練方法指導下,每一位少年兒童擁有一副健康、美麗的好嗓子。

作者:馬印 單位:山西省長治縣第四中學校

第五篇

一、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過於專業

由於高職院校的學生並沒有很專業的聲樂基礎,與專業聲樂學校的學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這就造成了在專業聲樂教學的模式下,高職院校的學生由於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就很難理解教學的內容。當高職院校的學生無法理解教學的內容是,就會極大地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也就不會再用心的去學習聲樂知識,聲樂教學也就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師資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學生基礎的參差不齊

在高職院校中,學校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職業技能,因此聲樂教學在學校的教育中並沒有很高的地位,學校對於聲樂教學也並不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學校就沒有聘請專業的聲樂老師,聲樂教學的教學任務大多數時間都是由其他的專業老師來完成的。然而由於這些老師並沒有必要的聲樂技能以及知識,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教學就很難使教學的水平得到保證。除此之外,受到大學擴招的影響,新升上來的許多學生沒有必要的聲樂基礎,這也給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沒有良好地師資力量,又缺乏擁有專業聲樂知識的學生,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就很難取得長足的發展。

二、提高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改革聲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積極性

想要改善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水平,就必須改變教學模式。聲樂知識的傳播者聲樂老師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因此就一定要引進專業知識豐富的老師,把教學還給老師,讓他們自由發揮,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同時要加強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喜歡上聲樂,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水平。學生積極性的提高需要老師採取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比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將自己擅長的一方面表現出來,同時及時的鼓勵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另外,老師也可以採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改變教學的方式,讓教學的內容更加的生動,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知識的興趣。聲樂老師還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聲樂環境,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最終達到提高聲樂教學的水平的目的

(二)選擇合適的、有特色的教學內容

對於高職院校來説,聲樂教學的內容必須要結合自身的特點來制定,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選擇有特色的教學內容。這是因為聲樂教學的內容直接影響着教學的質量,當教學的內容充滿樂趣的時候,學生的興趣也就能夠極大地調動起來。而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應該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該主要教授一些容易理解並且易掌握的內容,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於那些有一定聲樂基礎的學生,就應該教授一些更深層次的知識,這樣也就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有了合適的教學內容,聲樂教學的效果也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加強聲樂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師資力量

對於聲樂老師的選擇,高職院校的要求普遍較低,因此,想要提高聲樂教學的水平,就必須提高聲樂教師的准入門檻。對於已有的聲樂教師,應該加強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師自身能夠滿足聲樂教學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此外,可以採取邀請專家開辦講座的方式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於聘請的音樂專家應該充分利用,可以利用一些閒暇的時間,對學校的聲樂教師進行指導,從而提高他們教學的質量。同時,還應該加強各個高職院校的交流,通過交流促發展,實現共同進步。這樣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聲樂教學的水平。

三、結論

對於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區別對待。只有真正瞭解了在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針對問題想出應對的策略。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是首先要做的,同時還要改變教學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真正的愛上聲樂。只有當學生們真正地喜歡上聲樂的時候,聲樂老師才能更加輕鬆的進行聲樂教學。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聲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地聲樂教學效果。

作者:趙玉華 單位: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旅遊管理系

第六篇

1聲樂教學中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基本內涵及體現

現階段,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上可以充分的體現出一定的民族性,我國由於長期的沿用傳統的專業院校的教學評價體系等問題,使得高師聲樂教學中的美聲唱法能夠成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高師中的學生也對此種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偏愛,可以説,這樣的教學模式並不利於我國高師聲樂教學保持本土化的優勢,也不是高師聲樂教學的唯一手段,可以説,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一定的誤區,因此,在唱法領域,我國要尋求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的衡平,達到高師聲樂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思維跨越,通知能夠充分的保持民族性和本土性。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需要教學工作者去延續的傳統是多方面的,民族的就是特有的,同時也是具有一定的標新立異,可以説在教學方法上,民族性和本土性對我國高師聲樂教學具有重要的影響。其次,在聲樂教學的作品的基本內容上,可以説,我國聲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表現為民族聲樂作品上的基本優勢。從內容上來看,我國的聲樂教學的眾多作品都是一種旋律線條式的民族風格,在鹽城的過程中,有可能不用聽基本的唱詞,只聽音樂的旋律就能夠變現出一定的民族特徵,可以説這種特徵是民族化的基本表現,也是最為實質性的表現,對於本土音樂文化是一種最好的詮釋。此外在藝術的審美方面同樣存在於文化教育的密切聯繫,我國自始至終都有着民族發展的母語教育的特點,可以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在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是十分明顯的,如苗族的眾多歌曲,其基本內容上都是存在其苗寨的基本元素的。最後,民族聲樂作品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基本載體,可以説,民族聲樂中如果缺乏了基本的民族性特徵,就無法實現本土性的轉變,也就失去了聲樂教學的基本目的性,可以説,民族聲樂在創造和發展過程中國就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北極光你和民族精神,歌曲《精忠報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2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民族化、本土化的基本特徵

在整個中華民族的聲樂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聲樂所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所以經過總結可以看出,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基本特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聲樂教學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性。可以説,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孕育着該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精神,是這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土壤。而對民族文化的教育則是對民族的最本質的教育,最本源的教育,在學生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説,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出教學的意義。高師的聲樂教學要注重罪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同時要注意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知道,高師聲樂教學是在整個教育發展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我國對高師聲樂教學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取得的成果同樣也是不同凡響的,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能忽略該專業教學中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不能忽略對我國民族聲樂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弘揚。

其次,聲樂教學必然具備一定的文化包容性。聲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要對各國的文化模式進行一定的接觸,在這個接觸的過程中,作為我國一個音樂傳統拜年曆史的大國而言,這種接納必然要有一定的容納程度和理念上的創新,要有海納百川的能力和態度。在文化研究過程中的文化包容是指一個相對動態的研究範疇,是一種傳播並且得到接納的一個過程。從聲樂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對國外優秀聲樂只是理論和實踐的吸收是對我國高師聲樂教學的一個重要輔助,如意大利、北美民歌的音律,對我國聲樂教學同樣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很多因素可以在其中進行吸收,為我所用。

再次,聲樂教學具有世界的多元性。現在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強,而在此因素的影響下的聲樂教學之間的互動也實現了地域上的突破,可以説這種突破就有歷史必然性,我們要充分的打破“自我文化中心論”等不成熟思想的影響,要對其他地域的音樂文化進行一定的吸收,而這種吸收不僅僅停留在欣賞和聆聽的層次上,應該儘可能多的創造機會去讓學生學習,這種學習並非是放棄對本國聲樂文化的積累,而是做到知己知彼,在生存中秋發展,同時在發展中尋求飛躍。多元性的世界聲樂教學是一種聲樂教學的基本趨勢,同時也是我國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必然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如在對非洲的音樂模式和音律進行吸收的問題上我們發現,非洲的多聲部合唱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音樂在同一個節奏中有序進行,而另一種則是各聲部的旋律線之間相互獨立的進行,但是其中的長度卻有多不同,這種典型的代表性音樂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多方面的吸收基本的發音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對此進行必要的吸收,同樣能夠創造出具有我國本土性的音樂教學模式。

3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堅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基本原則

在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民族化、本土化的發展思路,就有必要對其中的原則進行充分的分析。首先,綜合培養原則的貫徹。我們知道,作為一個聲樂教師,其基本的教學原則是將學生培養為綜合性人才,這樣社會上才能接納學生,學生也才能有發揮才能的空間。在綜合性技能的教學方式下,要將理論知識和實踐需求相結合,聲樂教師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聲樂理論知識,還需要在其他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綜合提升,這既是教師作為基本準則,同時又是學校教書育人的最基本的目標。其次,堅持民族本土發展原則。雖然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要堅持綜合性培養的原則,但是也要在民族本土上下一定的力度,要鼓勵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刻貫徹民族本土的原則,這是傳承本民族特色的基本路徑,同時也是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方式,我們必須看到在這個過程中的民族本土性的重要性,同時也深刻體現了我們文化體制建設過程中的現代性特徵。最後,堅持風格多樣的教學原則。高師聲樂教學中,作品的演唱和內容應該遵循風格多元化的原則。我們要仔細研究,認真整合,使風格多元性的演唱方法和作品內容在聲樂教學中得到良好的運用。再如新疆的民族聲樂文化———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是我們偉大祖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寶。我國56個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風格多元化的聲樂文化,所以高師聲樂教學應站在民族性的角度考慮,在教學中要體現風格多元化的特點,這是民族聲樂文化完好傳承和發展的保證。

4結束語

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本土化、民族化趨勢越發明顯,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在此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發展模式,而聲樂教學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有必要對其本土化、民族化的發展做系統的研究,對其基本內涵,發展的基本特徵以及原則問題進行闡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高師聲樂發展路徑,對學生的培養也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為我國高師聲樂教學提供有力的環境保障。

作者:楊尚翡 單位:滁州學院

第七篇

一、新課標的聲樂教學要求

(一)重視審美

從審美上來看,人們從來沒有對其進行忽視,反而越來越有向多元化發展的審美趨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音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比如那種課外活動,通過演唱、比賽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去對每一個音樂作品所帶來的美感進行體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

(二)重視創造

俗話説:生活離不開創造。也就是説生活中幾乎每一個東西都是人類所創造的,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音樂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新課標也曾經規定,對那種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進行培養是每一個教育工作人員必須做到的,是無法推卸的責任。無論是對教材的編寫,還是對教科書的講授,都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開發對其的創新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為,創新是精神的靈魂,只有不斷創新,社會才會不斷髮展,人類才會不斷進步,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創新精神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教師應該將其提到議事日程上去,從而真正做到培養創新人才。

(三)重視與生活實際的結合

正所謂:音樂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產生了音樂。在音樂教材中有不少歌詞在對其作曲家的情感進行表達時,還夾雜着不少的自然風景,這樣的教材來自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切身的體會。從而將這首歌曲唱起來的時候,不僅能夠對它產生興趣,還能夠真正做到對其情感的感受,真正地體現出音樂從生活中來,音樂歌頌生活。正因為這樣的例子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新的課程標準將其傳承了下來,再一次得到肯定,併成了將來教學的發展趨勢,因此,在對教材進行審視時,應該格外注意那種可以對教學起到良好影響的教學方法,將其傳承下來,並加以創新,使其更好地為教學做出貢獻。

(四)重視教學趣味

身為新時代影響下的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更新教學上的觀念是其教學的使命,通過對新課標的相關學習,嶄新的教學理念會逐漸形成。對教學內容上的選擇和理解,對教學目標的相關確立,都將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通過對學生的音樂教學和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從而對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進行培養,充分發揮出音樂所具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是音樂教師的責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對教學趣味的改造和創新,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二、新課標下對聲樂的相關思考

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內容的體現程度,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的實現,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其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具體如下:(1)理論:加強對聲樂的發展史、聲樂的美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解和認知;(2)師範教育:和中國小的教學方法相一致,比如,童聲聲樂訓練、課堂聲樂組織等;(3)技能技巧:加強對其的相關訓練,並掌握基本的常識和相關的方法;(4)結合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踐,比如在聲樂藝術實踐中要結合相應的演唱組織管理和舞台表演,在聲樂教學實踐中要結合教學課程見習和課堂教學實習等。只有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這個教學模式才是完整的,才能夠實現教學目標。正所謂:新時代,新教育,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素質,除了要具備那種普通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外,還應該具備與現代教學理念和科學研究相適應的素質,同時,還應該具備現代教育所運用的基本能力以及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多方位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聲樂意識,並對其組織管理和教學能力進行關注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儘早體驗教師的角色,可以創設實踐環節,從而讓學生也當一回教師;格外注意音樂所表現出的象徵性和表情性,給觀者以充足的自由想象的空間。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挑戰和機遇並存的現在,高中聲樂教學能否趕上時代的列車,成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上述對教學現狀、教學要求和教學中的相關思考進行的簡要闡述,主要是想説明一個觀點: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創新,才能夠實現其目標,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舊思想都需要摒棄,而是需要教育者對其進行不斷探索和研究,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傳承和創新。

作者:陳豔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第一中學音樂組

第八篇

如何對老年人進行聲樂教學?老年人聲樂教學內容及要求有哪些。老年人是不同於社會其他羣體的特殊人羣,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老年教育的意義,在聲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針對於老年人特殊的生理以及心理來安排課程,老年人—學的慢,忘得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浮躁,為了使學員更形象的明白歌唱方法,我在教學中採取了快樂教學法,讓老年人在教學過程中不至於感到枯燥和乏味,始終保持愉悦的心情,從而達到我們需要到的飽滿的歌唱情緒和歌唱狀態。

一、要做好歌唱之前的熱身準備工作,調整情緒以及嗓音的保健

對於老年人來説,嗓音的保健至關重要,隨着身體的老化,各個發聲器官機能會有所下降,所以在唱歌之前為大家做做適當的熱身運動時非常必要的,比如用擴胸、伸展、繞肩、轉體等動作使之增加肺活量促進聲帶甦醒,並運用輕鬆愉快的音樂和富有動感的節奏,讓身體的律動感染快樂的情緒,使學員們在快樂的律動中獲得自然的愉悦的心情從而獲得良好的歌唱狀態。

二、教學要以歌唱的呼吸、發聲、共鳴、吐字的訓練以及歌曲演唱練習等為主要的內容,通過較規範和系統的訓練逐步建立起正確的歌唱方法,掌握各種聲樂的技

1、歌唱的呼吸訓練包括各呼吸器官肌肉的鍛鍊和建立歌唱呼吸的正確方法。所謂“歌唱的呼吸就是呼的肌肉和吸的肌肉的對抗平衡”,對於老年人來説,首先從簡單的學習打哈欠、喊聲、哼鳴、共鳴、氣息的練習,從而幫助學員們通過簡單的動作和發聲中得到啟示,逐漸找到自己明亮的有氣息支持的聲音,為唱歌做好準備。

2、歌唱的發聲訓練包括起音、打開喉嚨、口形變化、穩定喉頭、真假聲等內容。針對於老年人口腔打不開、不會運用氣息的諸多問題,我們主要運用a、ai、i、o、u來訓練發聲,讓學員在不斷的反覆練習中建立正確的打開口腔的狀態,並且在字母的轉換當中,找到統一的聲音。用喊聲引領歌唱發聲,使學員輕鬆的找到發聲的位置,在不斷的強調、提醒中保持這種狀態。在短音的練習中,讓學員用手掐住自己的腰部,讓其呼吸、發聲,讓學員感受聲音的來源和彈性,找到氣息的支持點。

3、歌唱的共鳴訓練主要包括混合共鳴、可調節共鳴腔、聲音位置等訓練內容。面罩共鳴是現代美聲學派的主要特徵,追求在中聲區就能形成高位置的面部共鳴,也就是母音和字聲結合點在面罩形成。老年人的共鳴訓練着重於放在哼鳴的訓練,以閉口的哼鳴和開口的哼鳴的區別和共同點來找到共鳴的位置,易反覆的練習來尋找歌唱的正確方法。

4、歌唱的吐字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年大學的學員有的來自五湖四海,所以又不同程度的方言或多的或少的影響到了有的學員的歌唱效果,比如n、l混淆,前後鼻音不分等諸多問題,所以在吐字訓練中,將母音作為重點,作為字的發聲引長部分,母音要發得圓潤豐滿、音韻準確、有明確的支點和穩定狀態。在現在的老年聲樂教學當中應當時時注意到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每次的練習都不宜過長,尤其是在練習呼吸訓練的時候,多注意一些年紀稍長的老年人的練習強度,在專業的音樂院校有條件的讓學員去多多聽一些音樂會,可以不同角度的找到正確的方法來引導自己有更好的歌唱,作為老年大學的聲樂教師,我經常給學員們舉例幾個典型的歌唱家,譬如中西合璧的夜鶯—吳碧霞,可以讓他們知道一個人可以駕馭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風格,等等。讓他們在閒暇之餘,聽聽國內以及國外的最專業的聲音所帶給他們的感覺,多聽會給學員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三、總結

通過兩年內在老年大學的實踐中,讓我漸漸的感受到對於老年大學的教學應該逐步形成一套切實可行、卓有成效的教學理念和流程,對於聲樂的教學,還有待改進和完善,面對老年人,一定要有耐心,保持一定愉悦的心情給老年人上課,提高親和力是上好聲樂課的關鍵。就是讓老年朋友在聲樂課學有所樂,學有所得,享受快樂的教學過程。

作者:劉芳 單位: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第九篇

一、改革開放以來,龍江歌壇的發展情況

第一個時期是1978年——198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思想解放的春風吹遍中國,龍江歌壇蓬勃興起。這一時期的老歌唱家有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樂》中擔任男中音演唱的魏啟賢、以演唱東北民歌著稱,擁有《新貨郎》等佳作的男高音歌唱家郭頌、演唱《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的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因演唱《我愛你塞北的雪》而家喻户曉的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等,同時這些老一輩的歌唱家也是優秀的聲樂教育家,多任職於高校,對新一代聲樂學習者進行交流指導。從他們所演唱歌曲中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歌曲內容上多為敍述生活、讚美家鄉等;情感上偏向讚美與歌頌;唱法上大多數是民族唱法,但此時的民族唱法有了一定的發展與創新,以《我愛你塞北的雪》為例,這首歌曲的演唱方法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結合了美聲唱法的運用,使整首歌曲具備了頌歌讚美性的特質。

第二個時期是1988年——1998年,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前進,各地區之間不同形式的音樂傳播越來越快,流行音樂從港台地區湧入大陸,黑龍江省的聲樂發展深受影響。這一時期的龍江歌壇的代表人物有出演《原野》的“雙料歌后”萬山紅;1990年獲得青歌賽冠軍,演唱過《奉獻》等歌曲的歌手張咪;1992年獲得青歌賽季軍,以一首《祝你平安》轟動全國的流行歌手孫悦等。以孫悦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這十年龍江歌壇發展中流行音樂的元素分量逐漸加大,迎合了大眾音樂審美。另外,與上一時期相比,此時歌曲的內容更加側重個人感情的抒發,演唱更加註重個性展現和情感表達。

第三個時期是1998年至今,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青年歌唱家、歌手,他們蓬勃的朝氣與活力為龍江歌壇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些代表人物有因為一首《父親》而婦孺皆知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劉和剛;憑藉《不要再來傷害我》獲2007中國原創歌曲總評榜網絡最佳歌曲獎金獎的流行歌手張振宇;多次獲獎,贏得大家好評的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青年獨唱演員周虹池。此時龍江歌壇的歌曲演唱方法多以通俗唱法,除此之外,音樂的傳播平台與上兩個時期有了明顯的不同,科技的發展使網絡成為歌手錶現與音樂傳播的又一大平台。

二、改革開放以來龍江歌壇發展背景下,新時期聲樂教學發展方向

龍江歌壇三十年間湧現出來的眾多優秀歌唱家,其中一定有優秀聲樂教育家的功勞。老一輩的歌唱家在後期都承擔起了聲樂教育家的角色,為龍江歌壇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從他們的演唱生涯與教學生涯中,我們總結出一些經驗供新時期聲樂教學發展之用。

第一,聲樂教師在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上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應當在關心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生活,“良師益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生感情是教師以對學生坦誠負責的態度而收穫的。楊博亞老師是所有教師的好榜樣,牟玄普、劉和剛都曾是他的學生,楊老師用父親般的關懷關心他們的生活,用愛關注他們的成長,正是這位伯樂,才成就了龍江歌壇中不同時期的黑馬。

第二,聲樂教師要鍛鍊敏感地洞察音樂發展動向的能力,並以寬容的心態鼓勵學生創新。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掌握音樂發展方向,為學生提供最新信息,對學生學習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深遠的影響,當今文化呈多元化發展,演唱方法與技巧都不再受嚴重的束縛,鼓勵學生多發現不同演唱者的演唱風格、方法,在不斷的創新與嘗試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唱方法與風格。

第三,聲樂藝術的發展要與科技、網絡緊密結合,創造出一部分與時代接軌的新作品。新時期出現了許多網絡歌手,他們以網絡為平台傳播自己的音樂,我們的一些聲樂專業學生也應該嘗試利用科技對音樂進行包裝,用網絡資源傳播自己的聲音,網絡應該成為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新陣地。

三、總結

30年間龍江歌壇的聲樂無論在演唱方法、演唱風格、技巧,以及傳播方式等方面都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不斷進步與創新。黑龍江地區的聲樂演唱與教學乘着發展的勢頭,在老一輩聲樂表演藝術家與教育家的經驗基礎上,與時俱進,努力培養出富有朝氣與活力的龍江歌壇繼承人,將他們打造為具有國家、國際影響力的青年歌手。

作者:曲凱 鍾英奎 曲茹 單位: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 長春電視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第十篇

一、中俄音樂教育背景對比

建國以後,聲樂教育逐漸普及。由於當時與前蘇聯的國際關係密切,所以一些經典的前蘇聯歌曲隨着前蘇聯聲樂學家在我國的講學而廣為傳唱。但是,當時還遠遠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直到結束後,改革開放的中國才接受了世界頂級聲樂藝術的洗禮,帕瓦羅蒂、基諾•貝基、多明戈等著名的聲樂藝術家、教育家在中國舉辦的演出和音樂講座,激發了中國聲樂藝術和音樂教育的新發展。目前我國的聲樂教育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但是學術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繼續借鑑先進的教育方法,不斷推進聲樂教育的發展。

二、中俄聲樂教學理念對比分析

我國的聲樂教學一直都沿襲着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的知識灌輸和傳授為主。這種教學方法對於接觸聲樂時間較短、音樂修養較淺的學生來説,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但長久來看,並不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的事必躬親很容易造成學生的依賴性,使其喪失主動學習的興趣的能力。此外,由於教師手把手地教授學生演唱方法,學生就不會再對作品進行深入瞭解和分析,在沒有充分認識作品的基礎上演唱,很難完全把握住作品的風格和韻味,更難以表現出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另外,教師的保護式教學方法也很容易抑制學生的自信,一旦離開教師的指導,有的學生平時唱得挺好的歌曲卻不知道怎麼唱了,這就是缺乏自信的典型表現。俄羅斯的聲樂教學理念與我國大相徑庭,他們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訓練,聲樂專業的學生在初級學習階段,重點學習聲樂的基礎知識和培養歌唱的基本能力。這一階段,主要教學內容就是歐洲古典藝術歌曲。學生通過反覆學唱這些古典藝術歌曲、深入領會作品內涵,不僅加強了基本功練習,而且提高了藝術審美素養。教學的曲目在限定大致範圍的基礎上,一般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愛好自行選擇,這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主動性。我國的聲樂教學有必要改變扶着學生走完全程的理念,適當地給學生提供自我發揮的空間,鼓勵他們多獨立思考,勇於表達自己的興趣和觀點,瞭解自己的嗓音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演唱風格,以聲情並茂地演唱,盡展才華。

三、中俄聲樂教學特色對比分析

(一)練聲曲在聲樂教學中的地位對比

在俄羅斯的聲樂教學中,歌唱的基本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所以練聲曲在聲樂教學中,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練聲曲目的選擇上,每個俄羅斯聲樂教師都有一套專屬的練聲曲目,為了達到訓練目的,他們還要針對不同聲部的學生,將練聲曲目做適當的調整。在演唱練聲曲目時,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別講解練聲曲目的創作背景、作者經歷、作品中的情感表達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教師交換意見,探討如何更好地演唱這首曲目。比較而言,練聲曲在我國聲樂教學中則很容易被忽視。雖然練聲曲也在聲樂教學科目之列,但受重視的程度則明顯不夠。在練聲曲目的選擇上,也不夠嚴謹和重視。我國的聲樂教學有必要加大練聲科目的教育力量。

(二)鋼琴伴奏在聲樂教學中的地位對比

我國的聲樂教學課程中沒有設立專門的鋼琴伴奏課。而俄羅斯的音樂學院裏,聲樂專業的學生必須要修鋼琴伴奏課。在我國,鋼琴伴奏不是主修聲樂學生的必修課。在俄羅斯的聲樂教學裏,聲樂演唱和鋼琴伴奏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同屬一個藝術整體,鋼琴伴奏在聲樂教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聲樂教學的每次課,都有專門的鋼琴伴奏,伴奏好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把握好演唱與鋼琴伴奏的關係,非常有助於將來登台演唱時的完美髮揮。

(三)聲樂教學中的課型設置對比

在課型設置方面,中俄兩國的聲樂教學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明顯區別。一般而言,兩國都是以“一對一”小課形式作為主要授課方式,以大課教學為輔助。不同的是,俄羅斯更多的是採用“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的小課形式。在俄羅斯的高等音樂學院,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一直採用“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的小課教學形式。同時,“同聲部”的聲樂教學方式在俄羅斯的高等音樂學院更受重視,是課程設置的一大特色。我國的高等音樂學院,也比較重視“一對一”的小課教學,但由於學生人數較多,一些公共課程則採取了大課的形式。不同的院校教學課程的設置也不盡相同,不同的年級,大課和小課的分配比例也不同。一般來説,低年級大課的比例可能相對較高,年級越高小課所佔的比例越高。這種課型設置比較適合中國聲樂教育的現狀,目前中國的高等音樂學院普遍存在教師數量較少,而學生數量較多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一對一”的小課教學方式是很難普及的,適當變通教學方式也是無妨的。

(四)聲樂教學中演唱作品的選擇對比

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演唱作品,是專科音樂學院聲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從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來看,一般情況下能夠攻克難題的學生都被認為是優秀的學生。聲樂教學中同樣存在着這種難題情結,一些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演唱作品時,很喜歡選擇那些難度較高的作品,認為學生如果能夠完美表現這些高難度的大作,就代表着其聲樂水平已經提得很高。這種對難度的過度重視,往往會忽略對學生完整技能的訓練。學生演唱的作品雖然夠大、難度也夠高,但是缺乏音樂技能的完整展現。俄羅斯的聲樂教師在選擇聲樂作品時,多數會選擇能夠完整展現學生演唱技能的作品,尊重學生學習規律,從易到難逐步訓練。

(五)聲樂教學中演唱要求的對比

聲樂演唱是聲樂教學的最終目的,對學生聲樂演唱的要求,中國與俄羅斯的音樂學院存在較大的分歧。從對演唱技能的要求來看,我國的聲樂教師更注重在演唱中表現演唱技能,而不是發揮演唱技能唱好作品。這一點與俄羅斯明顯不同,俄羅斯的聲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已經為學生充分準備了練習技能的機會,所以俄羅斯的聲樂專業學生基本上都具備了完整的聲樂演唱技能,他們在演唱時會潛移默化地運用這些技能,而不是刻意表現演唱技能。而我國很多的聲樂專業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練聲訓練,所以對技能的掌握不是很純熟,他們一般都是在演唱作品時,臨時學習這部作品所需要的演唱技能,這種情況下,演唱就會本末倒置,將演唱作為技能表現的機會來把握,而忽視了演唱本身。正是由於對演唱技能的要求不同,中俄在聲樂教學中在演唱情感的投入方面也產生了一些差異。俄羅斯的聲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情感,用浸染着情感的歌聲去感染人、影響人。我國的聲樂教師因為過於注重講授、示範,所以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完全將情感融入演唱。不過對於演唱情感的重視,雙方還是一致的,只是因為教學方法的差異,導致結果略有差異。

四、結語

教學研究論文 篇二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由有着共同目標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教師和學生的和諧互動,“教”與“學”的高度融合,統一構成一個完整有效的教學活動過程。“教學活動是這二者的統一,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認識複合活動。”

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這決定了教師在“教”的活動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生“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通過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是客體,教師則成為主客體間“活”的中介,這又決定了教師在“學”的活動中具有引導作用。綜合起來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能動的、但同時又是受導的地位。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告訴我們,必須看到學生作為主體的“活”的特質,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瞭解學生、發現學生、引導學生、滿足學生,並以此為基點設計和整合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過程。

如果教師對教學活動本質特點的把握有所偏差,必將導致在大合班教學中,造成“教”與“學”的相互脱離,破壞教學過程的一體性、完整性、實效性。

二、影響大合班教學效果的兩種傾向

實踐證明,大合班教學效果難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於,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本質特點的把握有所偏差。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在教學實踐中表現為兩種傾向。

一種傾向是,在一些教學實踐中,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唯一主體,忽視了學生是能動的學習的主體,教師不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表現為教學活動刻板化、單邊化。

教學活動刻板化突出表現在,完成知識的傳授是教學的唯一目的,教學內容以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惟上,教學過程以複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新知、課堂小結的教學模式惟上,教師的教學靈性被壓抑,學生的個性需要乃至共性需要被漠視。特別是,在教學管理與評估中,教學督導專家往往把自己曾經的教學方式方法、甚至陳舊的學科觀念和教學觀念帶到教學管理與教學評估中去,把個人的經驗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活動的唯一標準。這使刻板化的特點被進一步強化。

教學活動單邊化突出表現在,是課堂上只能聽到教師和極少數學生的聲音,大多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權利被剝奪。教師是“主角”甚至是“獨角”,任務是把知識裝到學生這個“知識容器”中去;學生是“觀眾”與“聽眾”,任務就是温順地配合教師接受灌輸。教學中缺乏真正平等、有效的互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位置被忽略,成為單純的知識受體,處處顯示的是教師的核心優勢地位。

這種傾向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它忽視了學生作為獨立主體,有着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知識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人的存在,使教學本身成為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必然導致大合班教學效果的低下。

另一種傾向是,有些教師又片面地將學生看作是教學活動的唯一主體,忽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有的作為。具體表現為教學活動隨意化、表面化,教學活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和深刻性。表面上看,課堂教學似乎形式多樣,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教學過程,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設計者、引控者的角色被弱化,嘈雜的課堂失去了質感和目標,學生的學習未能受到正確引導而迷失方向,教學處於無序狀態,教學效果自然難以保證。

這兩種傾向都不能正確地體現“教”和“學”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出現了“教”與“學”相脱離的現象。

只有正確把握教學活動的本質,協調好“教”與“學”的關係,才能克服大合班教學中的弊端,提高大合班教學的質量。三、改善大合班教學質量的思路

1.改變教學評價觀念,關注學生主體特質。學者鄭金洲認為,“在課堂的重構中,首先至少應樹立有關課堂的四點基本認識:第一,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第二,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第三,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第

四,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在以上四個對課堂的基本認識中,第一個認識是核心、是根本,只有師生間建立真正的互動,才可能使課堂成為引導學生髮展、探究知識、展現教師教育智慧的場所。第一,只有在有效的互動中,才可以使學生完成從知識到能力、情感到素質的內化過程,學生才能透過知識的探究過程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從而成為知識的真正擁有者。第二,只有在有效的互動中,知識的接納與排斥、心理的融合與牴觸、價值觀的認同與衝突等課堂潛在的各種矛盾才可能得以表現,教師才能在處理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種種情況和事件中,表現出非模式化、非流程化、非技術化的教學藝術與教育智慧。

綜上,“衡量一堂課的標準不只在於教師的板書是否整潔,行為舉止是否大方,時間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與學生交往、互動的程度與水平,交往、互動的方式和成效。”教學成功與否,主要是看學生獲得和發展了什麼,而不是看教師表演了什麼。

因此,大合班課堂應該總是處於一種流變狀態,才能使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在相互呼應和相互促進中各自展現作為有主體性的人的靈動,教與學兩個過程在動態中尋求到有機結合的最佳契合點,從而使教學過程豐滿、鮮活、深刻、有效。

2.處理好管理和引導的關係。大合班教學中,學生人數眾多,為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效果,教師當然要加大對課堂的管理,但僅靠教學管理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已經成為保持大合班課堂秩序的決定性因素。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處理好管理和引導的關係,以管理為輔,引導為主,通過引導手段,使學生樂學、好學、學有所得,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相互影響的兩個環節。雙向互動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教學規律的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外在因素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因此,不能把學生看成被動的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對象,不能把學生當作無知的任由教師灌輸的容器,不能只從教師的主觀願望和想象出發,一定要轉變觀念,樹立起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育理念,實施互動的教育方法。主體性的塑造必須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每節課來實現,將其滲透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學活動的本質,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首先,教學活動要給予學生心理安全感。教師要通過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榜樣,鼓勵和讚賞學生通過挑戰自我的方式來消除學生對犯錯的恐懼,引導學生建立“不戰而敗是最大的失敗”的觀念,學習面對成功與挫折,為學生主動、自主地學習奠定心理基礎。其次,要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際關係。師生、生生間要彼此尊重與合作。教師要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要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並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建立師生間的相互信任。

第三,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教師要在教學準備中把功課做足,要把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思想脈絡、關注點充分結合起來進行周密新穎的教學設計,通過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在教學中,要穿插運用問題教學、對話教學、體驗教學、情境教學等有利於激發學生、調動學生、演繹學生、鍛鍊和提高學生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學到知識,更要體驗挑戰自我與他人、競爭與協作、感性與理性、思考與力行,從而實現教學活動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影響。這種全方位的收穫,必將使學生對教學活動做出高度的肯定性價值評價,也必將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習效果。此時,良好的教學效果則水到渠成了。

第四,重視教學活動的後續信息反饋。一堂課的結束,並不是教學活動的終止。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儘可能客觀全面地收集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反應,做好教學活動的後續反饋,使其作為調整教學活動的參照系。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個人教學感受,適時做出對教學的階段性總結和調整,使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更好地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

3.教師要內外兼修,提高人格魅力。一個好的教師,必定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必定是一個個性魅力指數高的教師。他或者是以知識的淵博服人,或者是以品德的優秀感人,或者是以益友的親和贏人,或者是以課堂的妙趣橫生引人,或者兼而有之。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內外修為,做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摘要]隨着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開展大合班教學似乎成為各高校的唯一選擇。導致對大合班教學駕馭乏力、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的根本原因在於,一些教師忽略了學生作為教學過程殊客體“活”的特質。確保大合班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把“教”與“學”有機統一起來。

[關鍵詞]大合班教學本質改變思路

隨着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各高校的師資和其他教學資源都顯現出一定程度的緊張狀況,開展大合班教學成為高校的唯一也是無奈的選擇。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合班教學更加難以駕馭,教學質量更加難以保證。究其原因,除了教學條件、教學手段和學生人數多的外在侷限之外,教師對大合班教學的駕馭理念、駕馭模式、駕馭能力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根本上在於教師對教學的本質特點把握有失偏頗。

參考文獻:

[1]王雪凌.教學:一種特殊的實踐——認識複合活動[J].高校理論戰線,2005(9):9-10.

[2]鄭金洲.課改新課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

教學研究論文 篇三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顯的文言文。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由此可見,為閲讀教學打開一扇窗,大力展開課外閲讀,增強感悟,培養語感,積累知識,提高素質已成為當務之急。課外閲讀的這扇窗該如何打開?怎樣使學生養成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良好習慣?在實際工作中,我採取以下的四點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發閲讀的興趣,讓學生想讀

興趣是人們探索事物的一種積極的知識傾向,它能使人產生一種強烈嚮往的心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去認識事物。那麼,如何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呢?例如在教完《草船借箭》這一課後,同學們深深地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折服,這時,我拿出了《三國演義》,對同學們説:“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這本書中還有許許多多,請一睹為快吧!”此時,學生們的閲讀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下課之後,爭先恐後去閲讀這本古典名著。這就是我們常用的“一篇帶多篇”、“片段帶整篇”的方法,旨在為學生指引閲讀方向,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

二、選擇合適的書籍,讓學生可讀

英國詩人柯勒律告訴我們,閲讀者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這樣才能“像挖寶礦的礦工,把礦渣甩在一邊,只撿純淨的寶石”。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則,我排列出閲讀課外書的參考書目和先後次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其中,低年級着重閲讀《安徒生童話》《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話》《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説等,側重培養想象能力;中年級着重閲讀《成語故事》《兒童小百科》《愛的教育》《歇後語故事》等少兒故事和科技常識等,側重培養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級着重閲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中國上下五千年》等比較通俗的古今中外歷史故事、名人傳記等,側重培養鑑賞評價能力。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點到面,既有階段性,又保持連貫性,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的知識的同時,又能逐漸鍛鍊和養成自學的能力。

三、指導閲讀的方法,讓學生會讀

從嚴格意義上講,課外閲讀應該是一種獨立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獨立自由地確立目標、選擇讀物、指定計劃、控制進度、檢查效果。但由於國小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強了宏觀調控和方法指導。從時間上來説,每週設立一節閲讀指導課,一節課外閲讀課,每天中午保證有半小時以上閲讀的時間。從指導內容上來説,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朗讀練習和講故事訓練,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並幫助學生選擇材料;指導中年級學生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讀文章,並嘗試寫好片段賞析式的讀書筆記,不少於30篇;指導高年級學生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發表獨特的見解,進行感情朗讀和複述,寫好讀後感,不少於40篇。

四、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愛讀

在大量閲讀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激勵學生更好地閲讀,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我孜孜探求語文教育“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開展了朗誦會、名著導讀、故事會、開心詞典、讀書筆記展評等實踐活動。每個活動我都實施三個步驟:閲讀準備、進行活動和評講。如在朗誦會之前,我要求學生認真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後好好自行練習。活動時,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篩選,每組兩名優勝者參加全班朗誦。同學們表現出很濃的參與意識,熱情很高,也發揮了較好的水平。在這一系列的講述、競答、品評、交流等活動中,實現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使學生髮現不足,尋找差距,從而促進內需,變“要我讀”為“我愛讀”,切實感受到閲讀是人生一大樂事。

教學研究論文 篇四

一、陶冶民族文化情愫

藝術來源於生活和民族文化,想要學生培養出藝術氣息,需要從民族文化方面着手,在國小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教育和藝術情感教育是很好的方法。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和交流的場所,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情感維繫着課堂的紐帶,當教師能夠以豐富的情感投入美術課堂教學中時,學生才能夠從課堂中感受到藝術的薰陶、感染,其創造性的思維才可以得到充分發揮,而不僅僅是學生的簡單作畫或者手工製作。另外,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談話中設境,在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設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表現。

二、教學過程中的文化素養提升

國小生處在幼年,其抽象思維尚未建立,他們理解事物大多是用的形象和圖像思維,因此,美術課堂恰恰符合國小生的記憶趨勢,適合培養國小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並進行文化素養的培養。教師應該精心設置別樣的美術課堂,充分利用美術的圖像感和色彩感,並融入民族文化,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並理解授課內容,同時又不乏想象的空間。如此,既可以激發學生民族文化的情趣,也可以積累更多的美術知識和藝術體驗。如果能夠結合多媒體等數字化信息技術,將圖、文、色通過多樣性組合構建出理想的美術載體或是作品,可以使得美術課堂更加豐富生動且藝術感和靈活感十足。

三、總結

國小美術的課堂,其重點並不是教授多少的美術專業知識,而是能夠培養和激發學生多少的藝術素養、藝術靈感和藝術創新思維。通過美術教學啟發國小生的主動學習興趣;通過加強藝術素質的培養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加強德育方面的發展。教師可以根據國小美術教學實踐中學生對某些美術文化的情愫,探索他們的本質需求,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根據每個人自身個性的需求分層次發掘他們的藝術素養,進而實現學生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的理想。

作者:楊武超 單位: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鼓城國小

第二篇:國小美術教學校外拓展途徑探索

一、國小美術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目前我國國小美術教學的發展狀況和特點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教會學生繪畫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美術學習的積極性。現階段國小的美術教學,主要還是在室內進行,老師會帶一些物件實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然和畫出自己看到的。一些課堂教學,老師也將傳統的剪紙引入課堂,增加了課堂趣味外,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提倡的。將傳統的剪紙引入課堂這就體現了我國國小教學的獨特性。在美術課上,老師也會採用一些引導性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借鑑國外的國小教學方法,老師們也會採取無紀律的上課方式,座位不固定,學生可以自由交流。但是因為只是表面的借鑑,經常造成課堂混亂,因此這種方法收效甚微。

(二)與國外對比,我國國小美術教學的缺陷

我國的國小教學處於改革階段,除了上述的可取之處外還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現階段,我國的國小美術教學受傳統的教學影響,仍然注重學生的臨摹能力。多數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從臨摹開始的,這不是説這種方法不好,而是説在初學階段這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但是長期使用這種方法對學生的美術教育並沒有好處,想象思維沒有,甚至可以説是扼殺了學生的想象思維,這對於現階段的培養創新性人才來説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打擊。與國外國小教學相比,我國的國小美術教學通過校外途徑學習美術教學的方法並不突出,而且對於這種形式有很多老師和家長是不贊成的。我國國小班制容量相對於國外還是較多,外出學生的安全成為了較大的問題。這也是國小美術教學校外途徑無法發展與推廣的原因。

二、國小美術教學校外拓展途徑的探索

(一)校外美術的特點

校外美術的發展是在時展的情況下產生的。校外美術教學不收教育大綱和教科書的限制,可以使老師和學生共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加入自己獨有的方法,使得校外美術教學更生動有趣。校外教學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畫家,目的是把它當做開發智力、培養創造意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校外美術途徑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二)國小教學校外拓展途徑之校外活動

美術的校外教學是孩子們接觸自然的一次機會,也是一次探險的機會,但不能任由學生自己亂跑。在校外活動中,教師的任務不是去教生在課外如何畫畫,畫什麼樣的畫。而是通過對話、看錄像、講故事、玩遊戲等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潛在的美術意識和想象力,引導觸發學生畫畫的興趣,激發他們畫畫的激情,進而達到美術教學的目標。比如可以通過《美麗的城堡》、《神奇的鳥》等作品,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畫自己心中所想的。

(三)國小教學校外拓展途徑之命題的“模糊化”

美術教學是思維的自己發揮,不應當用統一的命題來侷限孩子的思維,這就是我所説的命題“模糊化”。繪畫教學,沒有統一的命題,也就沒有侷限,孩子們可以自由的發揮,畫自己想畫的東西。沒有題材的限制,孩子可以畫水彩畫、油棒畫、黑白畫、水粉畫、水墨畫和版畫等等,這些形式的出現表現了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往往其中有一些出色的作品,真切的表現了童真童趣,表露出當代兒童良好的文化素養,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校外美術中用“模糊化”的命題來引導學生,提高他們自身的素養。

三、小結

校外美術的發展凸顯了現代美術的發展方向。國小美術教學是教育中一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想象思維的重要階段。拓展國小美術教學的校外途徑是順應時代的發展,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陶冶情操、提高形象思維、審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拓展國小美術教學的校外途徑需要老師的努力,也需要國家教育的改革。借鑑國外的國小買美術教學模式,改革我國國小教育中不足之處,最終使國小美術教學的校外途徑得到發展。

作者:石友豔 單位:赤峯市元寶山區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國小

第三篇:國小美術教學個性培養研究

一、個性培養的含義

個性是人的一種綜合、系統的心理結構,是共性中凸顯的獨特部分。個性的特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性是社會性和自然性的結合。個性的基礎是自然特徵,每個人都有與其他人不同的特徵,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不斷形成和強化自己的個性。第二,個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是偶爾爆發的心理特徵,而是長期的心理現象。第三,個性是可以塑造的。教育和社會都能夠改變人的個性,也可以對個性進行塑造和培養。

二、如何在國小美術教學中培養國小生的個性

1.對國小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行培養

在國小階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國小生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創造力和想象力是個性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着力培養國小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儘管國小生正處於想象力和創造力非常活躍的時期,然而由於受應試觀念的影響,當前部分國小生比較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在美術教學中,創造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藝術表現能力。在國小美術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個性。教師不要給學生制定“像”與“不像”的標準,而應該帶領國小生觀察身邊的事物,接觸大自然的動植物,讓國小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將這些東西畫出來,儘量不要使學生受到成人思維的影響,讓學生能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並利用美術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

2.對國小生的個性化審美傾向進行培養

審美形式是國小美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包括質感、色彩和線條等。每個人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能夠形成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整體知覺。然而在國小美術教學中,一些國小生並不能發現這些形式中的美感,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培養國小生的個性化審美傾向,讓國小生具備對形式美的欣賞能力和感知能力。不同的學生由於心境、性格和興趣愛好的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審美傾向。在國小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告訴學生個性化的審美傾向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個性化的審美傾向,無需追求與他人的一致性。在進行審美時,教師不要預先設置審美標準,以免禁錮學生的思想和個性,而要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審美觀點,讚揚學生獨具一格的審美眼光,使學生具備審美個性。

3.營造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國小生對美術的興趣

在國小美術教育中,教師要放下架子,積極與學生開展平等的互動,營造温馨、平等、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國小生的個性才不會受到壓抑,其才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獨特的個性。只有獲得了國小生的信任,教師才能夠了解學生的心聲,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要培養國小生的個性,就要使國小生對美術課充滿興趣。國小生天性活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這是國小生性格的寶貴之處,教師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激發國小生對美術的興趣。如,在畫向日葵時,教師不僅要拿出向日葵的照片或視頻讓學生觀賞,有條件的還可以拿出向日葵實物,激發國小生的好奇心。教師還可以將科學性的問題融入美術教學,讓學生思考“向日葵為什麼會向着太陽”,通過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

4.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良好個性的基礎,在國小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國小生往往承受了父母和學校過多的期望,加重了心理負擔,這樣不利於國小生的健康成長,對其個性造成了一定的壓抑。美術教育具有非功利的特點,在美術教育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技巧和知識,還要通過美術對國小生的精神情感、價值取向、文化素養進行培養,塑造國小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國小生只有具備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審美能力,從而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個性。

三、結語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美術教師不僅要教會國小生美術基本知識和技巧,更要着力培養國小生的個性,使國小生的天性得到舒展,發揮國小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形成獨立的個性,培養其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從而使其成為具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才。

作者:徐佳 單位:江蘇常州市湖塘橋中心國小

第四篇:國小美術教學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教學是教與學結合的一個過程,老師的教一定離不開學生的學習,學生學習一定離不開老師的教導,沒有教導學生學習的效果一定不明顯。同時,老師教學如果沒有學生反饋其漏洞,老師的水平就不會得到一定的提高。近年來網絡時代已經影響到了所有人,所以有專家就指出,以後傳統的老師教學模式已經沒法在社會中立足,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味着學生情感教育將逐漸的消失。這一現象的出現就告訴我們的家長,情感教育將會在以後的在教學過程中變的越來越重要。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不僅僅是隻負責給學生傳授知識,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經歷給學生滲透一定的情感教育。老師去儘可能的去關愛學生,注重學生對課堂的反映情況。在課堂中老師的一句話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課堂中老師的言行舉止會給學生一生都會帶來影響。所以老師在課堂中的情感非常的重要,情感教學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情感的發展,具有一定積極的作用。

二、將情感教育送去美術教學中的策略

1.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

國小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對這些國小生來説也有着一定的壓力。許多的學生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他們有了自己的主見,對於美術課來説,它畢竟不是必修的科目,所以學生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對於美術課堂的態度,主要是有老師來決定的,作為一個老師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心,首先要讓學生從心底要接受你,要想讓學生接受你的課堂,就需要在課堂中採取靈活的策略,投入更多的情感,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

2.進行角色的互換,拉近彼此的距離角

傳統的教學模式有着一定的優點,它可以在課堂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但是傳統的教學當中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傳統的教學課堂上老師永遠是主角,我們要改變這種弊端,讓學生充當課堂中的主角。不能讓學生總覺得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讓他們覺得欣賞一個藝術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老師要走到學生當中去感受學生的氣氛,儘可能的讓學生去放鬆心情。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情緒,不僅可以讓老師更好的發揮,也可以讓學生更快的掌握基礎知識。

3.相互傾聽心聲,老師與學生共同進步

教學模式在不斷的改革,現代教學理論已經提出來教學就是老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所謂的統一就是讓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彼此之間相互交流最後得到共同的發展。在課堂結束之後,我們老師可以抽出幾分鐘的時間來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讓學生放鬆心情,暢所欲言。他們可以隨着討論自己在本次課堂中所瞭解的知識和所獲得的收穫,也可以給老師指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與老師共同討論下節課該怎麼去改進。自己在下節課堂中想要展示自己的什麼作品等等,讓學生參與到美術課堂的教學設計中,可以提出讓老師在課堂中多展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美術作品,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積極的參與到下一節的美術課堂中。老師認真考慮了學生的意見,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中有自己的功勞,就會去更加的尊重老師,和老師有了一定的親近感。

4.精心的去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

精心的去創作出一份作品並不是一定意義上的美術創作,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目標。美術創作活動沒有規定的統一模式。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獨立創作,或者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遊戲活動,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美術創作活動帶來的樂趣,這樣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興趣,學生在嘗試過美術創作後就會鍛鍊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模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5.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合理表達情感

在美術的課堂中,我們要儘可能的藉助自然環境資源,和校園與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這些資源給學生的美術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空間,我們國小生的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藉助好這些原生態的課程資源,在這些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靈活應用資源,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小結

在美術課堂中滲透情感教學的手法千變萬化,但是我們必須要投入一顆真誠的心,只有我們老師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學生有一定的負責心,在自己的事業上要有執着的態度,只有心裏想着學生,想着美術,想着情感,那麼在美術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美術教育關,在美術課堂中積極地發展情感教育,合理應用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讓美術與情感相結合,不僅讓學生學習掌握了美術的基本知識,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們的整體素質。為他們以後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以上是我對國小生美術課程中的情感教學的探究,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作者:滕淑輝 單位:赤峯市元寶山區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國小

第五篇:國小美術教學合作學習探究

一、國小美術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現在的國小美術教學中,學習氛圍單調、乏味、無聊、毫無樂趣,所以學生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當今社會,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養成團隊精神和合作學習的意識。所以,要鼓勵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理解。在國小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讓學生喜歡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在與別的同學交流、溝通的時候,能讓他們學會理解別人,接受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社會角色的轉變,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這種合作意識也可運用到生活中,與朋友合作,理解父母。因此,在國小美術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1.課堂紀律問題

合作學習本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一旦涉及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就必然有爭吵。所以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相比,會給課堂帶來更多、更大的噪音。有了吵鬧,必然會影響學習,降低學習效率。這是現階段有些學校面臨的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決的。這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廣大學生的責任。首先,教師應該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可以先停止所有活動,提醒學生要小聲説話,不要大聲吵鬧,影響他人,也可以利用肢體語言提醒學生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是很重要的。

2.師生矛盾問題

師生矛盾由來已久,亟須改善,教師總是命令學生,師生之間的交往地位不平等。教師一直髮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只能處於被動的地位,被動接受教師的指令,任憑老師的安排和擺佈。這種師生關係影響了師生的正常交往。這樣的學習氛圍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學生也缺少了學習主動性,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影響了學生的心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更要強調合作學習,採取可行的辦法解決師生矛盾。

三、國小美術教學中改善合作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

1.合理分組

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要對本班級的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教師可以讓學生自願分組或依據學生能力分組。老師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分組,只需要加以指導。可以把五六個學生分成一組,但是每個小組不能都是好學生或學困生。小組要以好中差來組合,把幾張桌子並在一起學習,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合作,也有利於每個小組整體水平的提高。分好小組之後,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讓學生愉快地進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聽取他人的意見,相互探討知識,展示自我,從而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2.幫助學困生

在剛開始分組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個人意願和喜好加入自己喜歡的小組。在小組學習的時候,對於落後的學生,應該有耐心,一步步地教。對於學困生應該選擇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和支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不應讓他們突然接觸難度大的學習任務,從而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課堂中的合作,對於國小美術合作學習來説,學優生應該幫助學困生解決一些比較難的問題。學困生也可以按照好學生的建議把自己想畫的東西畫出來。如果學困生對畫畫並沒有天賦或者不會,好學生就要一步步地教,要有耐心。為了讓學困生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好學生應該利用課餘時間為學困生提供講解,也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自己的學習資料。好學生的學習方式可能並不完全適用於學困生,但是可以借鑑,可以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3.啟發協作

對於合作學習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快速理解課程內容,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還要指導學生不要被傳統的美術觀念所束縛,要大膽地表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要害怕畫不好。教師要提醒學生保證繪畫作品的原創性”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結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學會合作,這樣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有助於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對於國小生來説,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他們的美術成績。

作者:蔡超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鐵路第二國小

第六篇:國小美術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整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藝術源於生活。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經驗結合,跳出書本框架的侷限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領悟美術的獨特魅力。如可以多多挖掘身邊的各種藝術元素,對各種可再利用材料進行加工改造,鍛鍊學生的手工製作能力。報紙、塑料瓶等廢棄物品都能變廢為寶,成為美術課程中的材料,經過手指魔法,變成一件件藝術品。這樣學生能在生活中發現藝術美,並體現節約環保的理念。又或者針對學習內容進行引導。如在“各種各樣的鞋”這堂課上,老師首先介紹鞋子的發展進程,再到鞋子的製成材料,使用功能和種類,最後到鞋子未來的發展可行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創新、構圖、上色並裝飾,塑造出比教材甚至生活中更奇特的“鞋”的形象。

二、提高教師修養,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一份偉大且任務艱鉅的職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學生的成長。成功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對課程感興趣,教師的自身修養,良好的師生關係都對教學有重要影響。在課堂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為人師表的主導作用。國小生生活經歷少,對這個世界的感官更顯得狹窄,教師可以多多關注美術相關書籍,增加閲讀量,提升藝術修養,並言傳身教,感染學生。營造藝術氛圍讓學生多接觸美術相關書籍和影像。課餘時,可以組織學生多參觀各類型的藝術展覽,開闊學生在美術創造、鑑賞、臨摹方面的視野,促進審美能力提升,讓學生自由創作,發散思維,創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美術不同於其他學科,更多的是情操培養,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在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還未形成的國小階段,學生更需要的是老師的正確引導,這時“親和力”至關重要。相比犯錯時的斥責,適當的關愛、理解和尊重更能拉近師生關係,不但能讓學生不再覺得老師高高在上,而且使學生敢於並樂於與老師溝通想法,提出問題並解答問題。還能營造團結氛圍,增強班集體的歸屬感,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

三、創新教學方式,重視評價

(一)設置懸念

美術學習過程體現為探尋並發現客觀事物美的過程。傳統美術教學方式常常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這時如果在課前設置懸念,則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思維,使學生獲取新技能、新經驗和新發現。如採取猜謎形式,老師將本堂課將要學習的景物蓋住,讓學生通過觸摸形式猜測並描繪出來,並分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各抒己見,互相補充説明,之後展現出實物,讓學生對照實物找出細節處的異同,在此基礎上老師再講解畫法,讓學生進行完善修改,形成更生動有趣的作品。這樣的學習更能達到快樂學習的效果。

(二)增加情境表演

許多國小生都有天生的表演慾和模仿欲,並有無限想象力,老師可以根據這些特點進行情境表演式教學。根據課程的不同設置不同情境,配合有趣的音樂,讓學生成為主人公,把需要畫的東西在大家面前表演出來,再結合色彩、陰影等細節畫出來。這樣學生不但能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能增強自信心,更能接受各種美術知識。或開展户外遊戲寫生,讓學生更近距離觀察景物的形態和特點,激發學生繪畫興趣。

(三)合理評價

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這種肯定會使學習更具積極性。所以如何評價國小生美術作品的優劣對激發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孩子都有着一雙會發現的眼睛,無論作品是粗狂還是精緻,生動或抽象,鮮豔或單調,都是他們對世界一個角落的宣泄。老師應放大學生作品的亮點,多多鼓勵表揚,挑選優秀作品進行講評和獎勵,既使優秀學生更優秀,又讓基礎差的學生樹立信心,再接再厲。美術教學並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藝術家,教師應當寬容和尊重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給學生更大展現平台和學習空間,進行評價時不能採用一個衡量標準,應橫縱向比較,結合學生自身情況合理評價,使各個層次學生都能取得進步,提升審美水平。

四、結語

國小生對這個奇妙的世界充滿好奇,美術就像一扇窗户,能讓他們更直觀地瞭解世界。因此,強調美術獨有的魅力,把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相結合,並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加以體現並持之以恆,能充分激發國小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作者:龐欣欣 單位:赤峯市喀喇沁旗錦山鎮龍山中心校

第七篇:小美術教學合作學習運用與探究

一、合作學習在國小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1.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

學生都處於相同的年齡階段,他們交流合作非常容易方便,學生之間可以暢所欲言,他們能夠説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所想,並且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可以減少他們學習的焦慮感,有利於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個性。

2.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機會

美術教學過程中需要多種思想的抨擊與融合,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在課堂上,國小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討論,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説出自己的想法,從而與他人的想法進行融會貫通,從而可以取長補短,創造出很多美術思維。

3.有利於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國小生學會了接納他人、寬鬆他人,他們能夠認真思考他人的想法,並

二、加強國小美術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措施

1.科學分組,合理安排座位

老師應該根據每位國小生的不同情況進行科學分組,根據國小生各方面能力的強弱進行分組,這樣學生之間就可以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取長補短充實自我。

2.合理安排合作學習的程序

教師應該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次數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在課堂上,應該分配學生適當的討論次數,並且合理安排每次討論的時間,教師應該掌控全局,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及時瞭解學生討論以及學習的狀況。

3.培養合作精神

老師應該培養國小生的合作精神,培養他們自信、樂觀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勤於合作、寬容他人的合作精神,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一種和諧互動的合作氛圍。

三、總結

總之,在國小美術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我們是為了學習而合作,而不是為了合作去學習。

作者:李春平單位:吉林省東遼縣白泉鎮第二中心國小

第八篇:信息技術背景下單位國小美術教學研究

一、信息技術對國小美術教學的影響

1.信息技術拓寬了教師教學方式方法。

以往,國小美術教師主要依靠有限的教研活動以及教學刊物汲取教學經驗。如今有了信息手段的介入,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各種教學改革的經驗方法,信息來源渠道更加豐富,所獲得的知識量也更多,可以為美術教學工作的優化提供參考借鑑。

2.信息技術豐富了美術課堂教學信息。

信息手段引入課堂,可以根據美術教材內容補充與學生學習相關的各種信息,畫家的生平資料、代表作品以及實用美術的經典作品等,這些方面的補充有效緩解了國小美術教材信息量不足的弊端,使整個美術課堂更加豐富精彩。

3.信息技術增強了美術教學生動效果。

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活動主要通過講解來進行,有了信息手段的幫助,教學方式、互動形式更為生動靈活,教師運用多媒體演示,學生也可以走上講台操作多媒體展示作品、表達觀點等。

4.信息技術激發了學生美術學習熱情。

國小生好奇心特別強,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生動演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創作的技法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顯示,有95%的學生認為多媒體對提高美術學習興趣幫助非常明顯。

二、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國小美術教學之中

信息技術成為了美術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推動力,正發揮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廣大國小美術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廣泛運用信息手段推動美術教學順利開展。

1.運用信息手段汲取先進教學經驗。

教學工作是一項藝術性、創造性的行為,沒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需要不斷汲取新鮮的血液,廣泛運用先進的成果,實現教學設計與組織的不斷優化。筆者在教學工作中將信息化手段作為提高自身美術教學履職能力的有力助手,堅持上網瀏覽美術教學網站,與其他教師切磋教學技巧,蒐集有關國小美術教學研究的文章,聽取各種視頻報告講座,以信息手段為敲門磚置身於網絡信息的海洋,廣泛蒐集汲取美術教學的先進經驗、成功模式,並和自身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美術教學的掌控能力,教學理念更加創新,教學手段更加新穎,教學模式更加優化。筆者先後從教學網站上搜集了多種教學經驗與模式,與自身教學目標任務結合起來,有力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如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非常明顯,家校聯動美術教學法對整合美術教學資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等等,這些方面都是筆者在充分汲取他人經驗並融合自身教學實踐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來的,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紮實基礎。

2.運用信息手段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國小美術教學面臨教材信息量不足的問題,教師應當想方設法為課堂增加生動的信息,使美術教學對學生吸引力更足。信息生動的介入可以有效實現這樣的目標,筆者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拓展內容,讓美術課堂活躍起來。例如在《現代雕塑》一課教學中,筆者事先在教學網站上下載了現代雕塑的多個代表作品,讓學生直觀形象觀察分析從而產生直觀感知,否則緊靠教材的幾幅插圖和教師的簡單講解,學生無法達到形象感知的效果。有了多媒體輔助,不僅展示了大量的作品,而且更為直觀形象,效果非常理想。在《美麗的園林》教學中,筆者同樣對學生進行了教學信息的補充,向學生播放了蘇州園林的美麗景觀,播放的旅遊推薦片如同將學生帶進園林身臨其境,從園林的形態之美、色彩之美、設計之美,讓學生對園林藝術具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圖像視頻配合教師的簡要點撥講解,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領悟的效果。同樣,在《海洋生物》一課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短片向學生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精彩,海洋中各種生物躍然屏幕之上,體積龐大的鯨、兇猛的鯊魚、會變色的海底魚類等等,這樣的教學演示能夠有效抓住國小生的好奇心理,向他們補充了知識,提高了興趣,也為接下來的美術學習與創作奠定了良好基礎。由此可見,運用信息手段來豐富拓展國小美術教學內容,能夠讓課堂更加厚實,信息量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美術教學的順利開展。

3.運用信息手段實施師生有效互動。

教師與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應當成為互動關係,美術教師一定要避免單向灌輸的狀況,要通過合適的內容、恰當的載體、優化的流程,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互動的平台。筆者在教學中以多媒體手段為抓手推動師生互動的進行,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在《我設計的未來建築》一課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從建築的造型、功能、結構等方面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拘一格進行想象與創作。自己創作的作品要有明確的主題,要有明確的思路。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融入了更多的創新思維,有的學生創作的作品中未來建築是以綠色環保為主題,有太陽能收集功能、雨水收集功能、垃圾無害化處理功能等,整個建築就是一個能源綠色循環的機器。也有的學生設計的未來建築能夠適應各種環境,能夠在不同區域之間移動,其設計主題為流動的家等。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在這樣的拓展性藝術創作中得到了全面體現與深化,在學生創作出一幅幅極具個性化色彩的作品之後,筆者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講台,以多媒體實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向學生逐一介紹自己作品的主題、設計思路、各部分功能介紹。每一幅作品的介紹就是學生創作理念的闡述,整個課堂變得非常活躍,大家踴躍發言介紹自己的作品,相互切磋交流研討等等。筆者在學生介紹交流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點評,重在啟發引導學生。多媒體手段的幫助讓師生互動更加精彩,整個課堂氛圍非常濃厚。

4.運用信息手段培養藝術鑑賞能力。

在國小美術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拓展學生藝術視野,向他們介紹大量的藝術作品,並藉助於多媒體手段進行引導提高鑑賞能力。例如馬奈是國外非常有名的畫家,其代表作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奧林匹亞》等,筆者運用多媒體手段投影了這三幅作品讓學生進行分析,從色彩的鮮明響亮、筆觸的簡潔準確、明暗的鮮明對比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領悟其作品的藝術特色,特別是表現外觀方面的肖像畫,在這些藝術手法方面更是取得了顯著成就。有了多媒體手段的幫助,學生在筆者引導下對馬奈的這三幅作品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不僅悟出了作品的精美,而且也學到了藝術鑑賞的方法。再比如新印象派畫家梵高,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也是舉世聞名的,筆者投影《向日葵》之後,引導學生從線條的躍動、色彩的突起等方面去欣賞這一作品,感悟作品中藴含的情緒、思維,從這些名家名作的作品演示和欣賞指導中,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國小美術教學與信息手段的融合,更多時候應當體現在教學設計的優化、內容的豐富、互動的開展等方面,教師還要利用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藝術素養,使其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曹豔 單位: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國小

第九篇:國小美術教學流程分析

一、依照規律,按部就班的程序

按照固有的順序進行教學,是美術教學採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顧名思義就是從學生認識事物的最為基本的規律入手,引導學生經歷從容易到困難、從簡單到繁瑣、從外表到內核的認知順序進行教學。這一教學程序完全尊重學客觀的認知規律,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在相應的思維邏輯中逐步走進事物之中,形成較好的教學效益。例如在教學《手印指印變變變》,教師就引導學生採用順序式的教學設計:教師首先出示全新的不同指印,並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的方向、角度以及大小形狀添加新的形象,掌握指印以及變化的方法。而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運用手掌的指頭、根部,甚至拳頭形狀進行刻印,從而形成多彩多樣的刻印方法;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畫作中的指印和手印新形象,將手印和腳印進行巧妙而自然地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出更加契合認知的新形象。本案例中,教師對教學板塊程序的設計,具有鮮明的自然規律,起到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雖然內容相同,但學生似乎經歷了不同的遊戲體驗,對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較大的促進和提升。

二、設置懸念,先入為主的程序

在國小美術教學中,如果每一節課都按部就班的模式進行教學的話,就會顯得模式過於單一,長此以往還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實在得不償失。再説,也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運用順序式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對教學順序做出及時地進行調整,讓更多的教學設置引入課堂,形成多變的課堂教學格局,以保障學生學習效益的集中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倒裝的教學模式就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充分發揮這一模式目標引領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先行出示學生的半成品或者完全成功的作品,讓學生在先睹為快的前提下提升學習的興趣,這樣的設置可以為整節課的教學埋下有效的伏筆,留下有效的懸念,也促進學生建立有效的任務驅動。如在教學《我的地圖》一課時,教師並沒有按部就班進行教學,而是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首先畫出了自己家到學校的“地圖”,為學生作出的示範作用,並藉機提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接着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經去過的最有趣的地方,比如動物園、遊樂場,並在表述中回想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地方和建築物,從而構建出“我的地圖”的輪廓,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繪畫中展現自己曾經發生的愉悦經歷。在這樣的教學板塊中,學生的繪畫作品越發豐富,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一幅作品成了一次遊玩的有效印證,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隨機應變,相應安插的程序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雙方思想意識不斷交流碰撞的對話過程。而教師與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都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因而教學過程不可能如同教師最初設計的一樣一成不變。而一旦發生變化,就可能形成教學流程的更改。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幫助根據課堂教學實施的質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原有的教學順序上作出及時調整,安插相應的教學環節,適當補充相應的教學內容,增設相應的教學環步驟,以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豐富性和多樣化,從而達成更為臻美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三原色三間色》這一課時,當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運用紅黃藍三個原色進行調色時,有一位學生建議是否可以用黃和綠兩種色彩進行調配。此時,教師並沒有因為與自己的教學流程並不符合就斷然拒絕,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嘗試,並讓其他學生一起觀察顏色的變化。當顏色呈現出帶黃的綠色時,教師則相機進行引導:三種原色兩兩調和的時候,如果某一種顏色的量偏大,就會形成偏重於這種顏色的間色來。此時,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高漲,他們紛紛建議再用黃色和紫色調和,教師依然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顯然並沒有預設黃色與紫色、黃色與綠色調和的環節。但在教學環節中,學生思維運轉積極有效,他們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問題,教師如果死板而僵硬地將原有的教學思路奉為聖經,而不敢有絲毫的調整的話,就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滿足,就會喪失學生的學習動力,造成嚴重的後果。而該教師則淡定自若,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空,放手讓學生自行安排和實踐,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國小美術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安排是源於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尊重與思考,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質態進行設計。當然,美術課堂教學的流程也不僅僅侷限於此,而要根據不同的態勢以及學生的情況,進行具體的設計,才能完全契合學生的認知需要。

作者:朱豔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國小

第十篇:國小美術教學互動式教學實踐

一、互動式教學在國小美術教學中運用的基礎

互動式教學在國小美術教學中運用的基礎,概括來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互動式教學是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一種教學模式,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也符合新課標倡導的互動、開放、高效的課堂要求。所以,這種教學模式在國小美術教學中使用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第二,互動式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方面,師生的互動可以讓教師更及時地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及時地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這種教學模式適合國小美術教學。例如,學生在作畫的時候,隨時可能會遇到難點,如果教師不加以指導,那麼就會導致整幅畫作廢,這樣很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熱情。第三,互動式教學增加了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一方面,可以緩解課堂學習及教學氣氛,學生學習的壓力也不會那麼大。另一方面,同學之間溝通也非常重要,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二、互動式教學在國小美術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通過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互動式教學在國小美術教學中具有實踐運用的現實價值。值得強調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意識上重視互動教學策略,關注互動合作交流對學生成長及發展的重要性。其次,要讓學生在互動中不斷提升自身對美的賞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另外,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要利於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現。具體來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

國小美術教學必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一方面要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走進自己的世界,讓學生領會到自己教授的美術知識的內涵及本質。對於國小美術課來説,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説是非常失敗的。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動。要引導學生之間正確評價彼此的學習成果,也讓學生從中認識到自己學習的不足之處。

2.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

具體來説,教師可以通過採用多媒體、PPT、電子白板等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及設備,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達到提升自身美術能力的目的。

3.及時強化互動的成效

教學研究論文 篇五

一、化學老師更好地採用化學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方法

為了不斷加強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高中化學老師要更好地採用化學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方法,注重在化學課堂上引起廣大高中生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落實他們的情感目標;注重實現高中化學的探究性教學,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除此之外,高中化學老師還要知道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原有化學知識的基礎,老師要了解他們不同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並且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心理傾向和認知規律,這有助於老師充分了解學生,從而更好地鼓勵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不斷提高他們自學的能力,做到課前預習,使學生帶着問題走進化學課堂,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幫助解決他們遇到的具體問題,從而有利於提高他們的成就感。如:高中化學老師在上化學必修2《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與元素週期律》的時候,在化學知識教學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可以通過對1-20號元素原子和離子結構示意圖的學習,通過演繹和歸納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自主擴展到主族元素電子排布規律的認識,以更好地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在情感教育方面,化學老師可以使他們通過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更好地瞭解物質運動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以更好地提高他們的成就感。

二、化學老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狀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要為了不斷加強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高中化學老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心理和具體的學習狀況,爭取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分層教學,為此,高中化學老師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改進自己授課的進度、內容和方法,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並在教學中始終堅持這個原則;更好地進行分層教學,可以按照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進行分層教學,給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一個符合他們自身實際的目標,減少部分學生學習化學的心理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努力幫助他們挖掘自己內在的潛能,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感,以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化學老師還要為廣大高中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造良好的學習化學的環境,重視教學情境創設,使廣大學生置身於發達化學課堂的情境當中,也可以聯繫生活中的相關化學現象,加強他們的理解,同時注重使他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概念,使他們感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悦感,強化他們的學習化學的成功體驗。如:學蘇教版選修三《共價鍵的鍵能與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原子晶體》的時候,要在課堂上注重瞭解學生對共價鍵的特徵、實質、分類等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狀況,為了使多數學生都能夠更好地掌握,老師的講解應該針對全體學生,而不是為了省時省力而採用跳躍式思維為班級的尖子生等思維運轉迅速的學生而忽視反應比較慢的學生,瞭解他們的學習心理狀態,更好地採用分層教學,也可以採用PPT等多媒體創造情境,加強學生的理解,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三、建立新型的和諧友好的師生關係

為了不斷加強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高中化學老師在化學課堂上要努力丟棄那種呆板説教的教學方法,積極主動地和學生建立起新型的和諧友好的師生關係,像朋友一樣幫助學生學習化學,經常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行合作學習;同時要做到讓優秀的學生帶領部分後進同學一起學習化學,這樣老師也可以省力一些;而且化學老師要做到一視同仁,絕不能歧視班級裏的後進生,更不嬌慣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要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化學課堂中來,老師在課堂上努力帶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更有利於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保證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如:化學老師在上蘇教版化學選修五《醇的性質和應用》的時候,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做乙醇的可燃性,與金屬鈉的反應等實驗,增加與學生的感情,注重在與學生共同學習中建立新型的和諧友好的師生關係,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以朋友的身份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困難,減少他們的挫敗感,讓他們感覺到老師的愛,老師特別的愛,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化學的學習質量。

四、總結

化學作為高中理科學生必修的重要課程之一,也是理科學生大學聯考必考的科目,而且所佔分值比較高,因此,不斷加強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有利於幫助廣大高中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更有利於他們在短期內提高他們的化學成績,增強自己學習化學的興趣,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更有利於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化學知識,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於為他們以後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作者:楊超 單位:江蘇省射陽中學

第二篇:高中化學教學滲透化學思想方法

一、靈活運用化學思想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同時,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告訴學生如何做題和解題,而不管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對於學生的學習存在很大的弊端.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以及高中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靈活運用化學思想方法,讓學生根據化學思想方法進行學習,從而真正地弄懂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化學水平.例如,在講“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時,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化學思想方法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講解.由於這部分內容涉及“能量轉化”的問題,教師可以提出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解答.思考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在工作的過程中,染料利用吸收而來的太陽光形成電子,電極對電子進行收集之後,這些電子會經過外電路返回到反電極,形成光電流.在這一過程中,能量轉化形式是怎樣的呢?教師應該運用化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以最簡單的方法發現最複雜的問題.學生在思考該問題時應該將“能量轉化的過程”先放在一邊,從問題中提取出最初吸收的能量和最後產生的能量.根據這種化學思想方法,學生可以得出能量轉化的形式為“太陽能轉為電能”的結論.由此看來,化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靈活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難題.

二、展示化學思維過程,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印象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顧着在講台上講課,而不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真正地加深對於化學理論知識的印象.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以及高中生自身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多和學生進行互動,主動向學生展示化學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於所學化學知識的印象.在很多時候,學生往往懂得解題方法和相應的化學知識,但是卻仍舊不能夠解對題目,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在於,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沒有展示化學思維過程.例如,在講“溶液的酸鹼性”時,教師應該展開實驗教學,在實驗過程中運用化學思想方法,展示化學思維過程.實驗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運用酸鹼指示劑和pH試紙對檢驗溶液進行酸鹼性的測量.教師可以事先準備蒸餾水、酚酞溶液、酒精、石蕊溶液、pH試紙、燒杯、試管以及各種待測溶液等實驗用品.教師將這些物品用到實驗中,然後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加以觀察,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對比.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透過化學思維過程對化學思想方法的運用有所瞭解,從而加深他們對於化學知識的印象.

三、講授化學思想方法,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不太注重講授化學思想方法,沒有看到化學思想方法和化學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繫.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在化學教學中講授化學思想方法,從而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主動使用化學思想方法,從而有效地掌握所學化學知識,提高自身的化學水平.例如,在講“催化劑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的影響”時,教師應該在其中滲透化學思想方法.由於這部分知識內容和“催化劑”相關,教師可以首先複習這部分的知識點,然後展開實驗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掌握這一知識點.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可能會對某些概念不太明白,從而不能真正地掌握這部分知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讓學生運用化學思想方法對其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夠掌握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和知識點背後的規律.由此看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並且不注重化學思想方法的運用,不利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化學思想方法,注重發揮化學思想方法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化學思想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其次,教師應該展示化學思維過程,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印象;最後,教師應該講授化學思想方法,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曾娟 單位:江蘇鹽城市第一中學

第三篇:高中化學教學滲透學習遷移理論

一、對於物質性質的概括與遷移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對於各種物質的認識以及對其性質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組成,能夠讓學生對於相關物質的性質有良好的理解與認知,這也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隨着學生接觸的物質的不斷增多,相似的或者相關聯的物質也就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學生容易將一些物質弄混淆,對於物質的一些性質也會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要想化解知識教學中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合理地在物質性質的教學中滲透學習遷移理論,引導學生透過對於物質性質的概括與遷移來歸納出一些物質以及一類物質的特徵,並且讓學生能夠區分這些物質的異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避免學生對於相似物質間的混淆,也能夠幫助學生對於物質的性質有更加準確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在講“脂肪烴”時,在學習乙烯典型的化學性質(如加成、氣化、聚合等)的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學生概括有不飽和雙鍵的烯烴類物質的通性,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推斷或解釋結構更加複雜的烯烴的化學性質.這是一個靈活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通過對於遷移理論的滲透,不僅讓學生對於乙烯的典型性質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推斷出一些更加複雜的烯烴化合物可能具備的性質,進而在遇到一些不熟悉的物質時能夠對其性質有合理推斷.

二、對於化學原理的歸納與遷移

對於化學原理的學習,同樣是知識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也是一個教學難點所在.當學生學習有機化學部分時,對於原理的理解與掌握非常重要,這是學生處理很多實際問題的重要參考.對於原理的教學,同樣可以靈活地滲透遷移理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合理歸納的基礎上對於化學原理進行有效遷移,進而推論出一些其他的內容.這是一個思維發散與延伸的過程,也是對於知識展開靈活應用實踐的範例.教師要在課堂上深化對於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更加準確與高效.例如,在講“化學平衡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引導學生概括出影響化學平衡的一般規律———勒沙特列原理.掌握了上述原理,可以幫助學生回顧和解釋已學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某些知識,如合成氨條件的選擇、SO2催化氧化反應條件的控制、CaCO3在CO2水溶液中的溶解與析出等,即構成逆向遷移,而且有助於學生對後續課程,如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的特徵及影響因素的理解與學習,即構成順向遷移.教師如果能夠在知識教學中滲透遷移理論,就能夠讓很多重要的教學內容都結合起來,並且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知識點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框架,並且深化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三、透過變式訓練,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

遷移理論不僅可以體現在具體的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在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中來鍛鍊學生的遷移能力,這是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培養與提升.教師可以透過各種靈活的變式訓練來展開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創設一些開放式的思考問題來讓學生展開分析,並且引導學生透過有效的知識遷移來讓問題得以解答.這種訓練方式值得教師進行教學嘗試,尤其是當學生的知識積累已經十分豐富後,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會更有必要.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準確地找到解答方案,並且透過有效的思維引導來迅速化解實際問題.例如,在講“有機化學基礎”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根據你們學過的知識和不同的原料製取乙醇.讓學生討論時,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學生列舉出許多解答方案,有滷乙烷水解法、乙烯水化法、乙醛催化加氫法、乙酸乙酯水解法、澱粉發酵法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料來源的難易、成本的高低、反應過程的控制,對上述方法進行綜合評價,以達到思維求異、解法求優的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典型的變式訓練,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讓學生領會到正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與思路.

四、總結

總之,學習遷移理論對高中化學教學具有輔助功效.對於物質性質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透過對於物質性質的概括與遷移來歸納出一些物質以及一類物質的特徵;對於化學原理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合理歸納的基礎上對於化學原理進行有效遷移,進而推論出一些其他的內容.這些都是遷移理論的有效利用.此外,教師可以透過各種靈活的變式訓練來展開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者:王瑋 單位:江蘇鹽城市第一中學

第四篇:高中化學教學實施分組討論教學模式

一、科學劃分討論小組,促進小組成員的學習

討論小組的劃分對於分組討論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影響.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的設置進行綜合考慮.由於學生的性格差異,有的學生在討論時十分投入,有的學生卻選擇習慣性沉默.教師應該將那些課堂積極分子和學困生分在一組,使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發揮團隊的力量,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討論和發言,從而使小組討論教學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能夠充分表現自我,在討論中促進自己的成長,提高化學水平.例如,在講“鐵、銅的獲取及應用”時,教師應該科學劃分討論小組.該部分教學內容包括鐵銅的存在形式和使用情況、高爐鍊鐵和濕法鍊銅等知識點.教師可以將那些化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分在各個小組,對其他學生的討論進行輔助,這樣可以充分帶動整個小組的討論氛圍.同時,教師還應該按照課程內容,將學生依次分為“鐵銅存在形式”、“鐵銅使用情況”、“高爐鍊鐵化學原理”、“濕法鍊銅化學過程”以及“鐵銅冶煉史”等合作小組,讓每個小組就不同的學習任務展開討論,這樣就可以使小組討論的目的變得更加精確,使學生的討論結果更具有代表性,從而實現各個小組成員的共同提高.

二、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討論問題,幫助學生展開思考

討論問題的設置對於小組討論教學而言同樣十分重要.要是討論問題在設置上存在問題,或者問題十分侷限,就會使討論問題失去現實意義和應有的價值.問題的設置不僅要與學生所學內容相關,同時還要和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相關.當然,問題設置還應該保持開放性,這樣學生在討論時才能知道如何拓展自己的思維,否則就會侷限於教材內容,限制自己的思維發展.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討論問題,使學生根據相應的問題展開思考.例如,在講“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時,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討論問題.該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分子間作用力”、“氫鍵”以及“微觀粒子運動”等知識點,可以使學生透過結構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本質.由於這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教師應該根據現實生活設計一些問題.教師可以這樣提出問題:我們平常在家吃的菜中都多多少少放了食鹽,那麼你能説説食鹽是由哪些元素構成的嗎?在學生回答之後,教師繼續提問:你能解釋為什麼氯原子和鈉原子可以自動結合成氯化鈉嗎?通過這種層層提問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從而幫助他們打開思路,提高學習效果.

三、對討論知識進行總結,加深學生的理解

除了討論小組的劃分和討論問題的設置以外,總結環節同樣十分重要.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要是教師不對學生的討論內容加以總結,就不能使學生加深對於所學內容的理解,使小組討論教學流於形式.所以,教師應該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對討論知識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對討論過的知識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印象.當然,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既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還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的利用”時,教師應該對討論知識進行總結.該部分的教學內容就是向學生介紹這些能源的利用現狀,並引出“能源危機”和“新能源”等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的利用情況進行討論,然後讓學生舉例説明.同時,教師應該針對這些討論的問題進行總結.教師應該用高度概括的語言幫助學生弄明白這些知識點的內涵,並使學生看到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比如,教師對其中所涉及的能源的優點、缺點和使用情況列成表格形式進行類比,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掌握這部分教學內容.

四、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很大的弊端,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採用分組討論教學模式.首先,科學劃分討論小組,促進小組成員的學習;其次,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討論問題,幫助學生展開思考;最後,對討論知識進行總結,加深學生的理解.

作者:陳國慶 單位:江蘇省射陽中學

第五篇:高中化學教學微型探究式實驗研究

一、明確探究性目標,落實微型探究式實驗

在高中化學教學改革之後,微型探究式實驗就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該方式能夠對化學教學中的一些難點、重點等進行詳細的探究,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應用微型探究式實驗時,應該對化學教材的探究目標進行詳細的明確,方便落實探究式實驗。例如,在進行離子反應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氫氧化鋇溶液與稀硫酸混合溶液的導電性實驗進行探究,首先在盛有飽和溶液的氫氧化鋇溶液中放入由石墨製成的電極,並將帶有燈泡的正常電路接入到該電極上,使其組成一個完整的電路。之後向飽和的氫氧化鋇溶液中逐漸滴入稀硫酸溶液,同時進行不斷地攪拌,這時可以發現電路中的燈泡從一開始的不亮到逐漸變亮,之後有熄滅的現象。通過這個微型探究式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去探索實驗的原理,主動掌握學習方法。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主要的探究目標就是研究電解質的電離現象和電離後離子的反應實質,通過明確的探究目標進行微型探究式實驗,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整合優化微型探究式實驗,發揮其功能

實驗在教學中能夠輔助教學內容的順利進行,同時它也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必須對實驗加以重視。教師在進行微型探究式實驗過程中,需要對實驗的內容進行充分挖掘,詳細地分析實驗的內容和方法,對實驗中的一些不足進行完善,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一些方便。例如,在進行鈉與水的反應實驗時,首先要將長頸漏斗和玻璃管插入帶有橡皮塞的試管中,同時將玻璃管外端通過乳膠管和金屬管進行相連,在連接的乳膠管上放置一個彈簧夾。在試管中先加入60mL蒸餾水,滴入酚酞指示劑,混合均勻後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煤油,之後放入幾粒適當大小的金屬鈉,漏斗加滿水,裝置封嚴後觀察現象。通過這個微型探究式實驗可以觀察鈉不斷在煤油層下落,接觸到水面時快速發生反應,金屬鈉迅速熔成小球,並且在溶液中快速遊動。試管中不斷產生氣泡,試管中的溶液顏色由無色透明變成紅色。該反應過程中,鈉的體積不斷變小,試管中的溶液液麪也慢慢下降,同時長頸漏斗的水液麪緩慢上升。反應一段時間後,將彈簧夾打開,並在金屬管口處對噴出的氣體進行點燃,燃燒的火焰成淡藍色。在該實驗探究中,可以對金屬鈉的密度範圍、金屬鈉與水反應產生的氣體成分、反應後生成的產物是什麼以及檢驗生成氣體的方法等進行詳細的探究。通過微型探究式實驗的優化探究,能夠得出金屬鈉的密度在水和煤油的密度之間,從反應的方程式:2Na+2H2O=2NaOH+H2↑可以得出反應的產物有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氣。整合優化後的微型探究式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不斷地提高化學水平。

三、拓展微型探究式實驗的空間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微型探究式實驗是非常重要的,對其進行研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為了應用好微型探究式實驗,就需要對探究的空間進行不斷拓展。探究實驗不僅對學生的化學知識進行鞏固,還能夠鍛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因此微型探究式實驗的拓展是必須進行的一項任務。學生的實驗根據學生的能力可以給他們進行適當的延伸,教師對實驗進行篩選,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教師需要在一旁對學生進行指導,在學生遇到探究困難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引導學生去順利完成實驗。微型探究式實驗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微型探究式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必須拓展微型探究式實驗的空間。

四、總結

總之,微型探究式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必須對實驗的探究內容和目標進行確定,不斷對其進行研究。應用好微型探究式實驗可以讓教學更順利地進行,提高教學的質量,也能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實驗的樂趣。因此,必須加強對微型探究式實驗的應用研究。

作者:陳小玲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十四中學

第六篇:高中化學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興趣

在高中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對化學家以及化學史進行全面的瞭解和學習,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礎,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化學的特點,創設情感教學的情境,為學生簡述關於化學家以及化學發展史的故事,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向學生教學化學元素週期表時,教師可以先對元素週期表進行詳細的講解,然後對發現元素週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進行詳細的介紹,並將門捷列夫發現和研究元素週期表的過程以故事的形態講給學生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將門捷列夫堅持不懈的精神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對門捷列夫產生尊敬、佩服的心理,增加化學學習的情感元素。

二、創造實驗教學的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高中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化學的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不僅能夠讓學生對化學的知識進行全面的瞭解和掌握,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化學老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驗環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順利地開展化學實驗,對出現該種現象的原因進行自我的總結和歸納,培養學生自我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二氧化碳的知識時,教師可以使用以下的操作方法:(1)準備大型的玻璃杯和試管,及石灰石和稀鹽酸;(2)對實驗的部件進行組裝,並檢查裝置的氣密性;(3)加入化學成分石灰石和稀鹽酸;(4)當石灰石的表面出現大量氣泡時,使用向上排空氣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通過實驗的演示和操作,使學生快速、全面地瞭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知識。因此,在高中教學的過程中,化學教師要多創造實驗的環境,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三、創設問題教學的情境,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對知識進行接受和學習,使得學生產生厭惡的心理。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摒棄落後的教學方法,採用多元化、多樣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的案例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然後根據案例為學生創設問題教學的情境,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快速找出答案。例如,在學習一氧化碳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化學氣體泄露的重大事件,以及一氧化碳對大自然的危害,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者是實驗的方法對一氧化碳產生的原因以及現象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究,從而得出準確的結果。由此可見,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地對學生告知答案,而是要通過相關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實驗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羅建剛 單位:甘肅省卓尼縣柳林中學

第七篇: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創新

一、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創新的現狀

我國自實施高中化學課程改革以來,高中化學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地改革創新,以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雖然在新課程北京的推動下,我國高中化學教學的方式有了一定的變化與創新,但是,目前,我國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創新的程度還處於低級階段,仍存在較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高中化學教師對於創新教學觀念的理解不夠透徹。在多數化學教師的教學觀念中,創新教學教學方式就是採取措施,調動課堂氣氛,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式學習的熱情,的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十分活躍,這是一種令人高興的現象。但是,多數教師對於化學知識的講解依舊按照傳統的教授思維,講究“多講多練”。因此,對於這種教學觀念,應該不屬於創新教學方式的一種。第二,創新教學方式,就是要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開發新的教學方式,但是,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化學教學課堂,依舊是以教師為主體,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機械地訓練,學生能夠的實際知識和能力仍沒有實質性地進步。第三,在小部分化學教學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過於開放,讓學生實行“完全地探究學習”,學習的整個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掌控。有的教師認為這是教學方式的創新,的確,創新的教學方式是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絕不是完全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是整個課堂的引導者,完全放任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是不現實的,需要教師進一步改變教學方法。

二、強化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創新的建議

創新教學方式是對於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提升知識素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需求的變化。高中化學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高中化學教師創新教學方式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第一,教師與學生應該經常溝通,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調整課堂教學的結構。教學課堂結構並不是呆板固定的,教師在遵循化學課堂教學方式科學性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的需要調整化學教學結構。第二,化學課堂要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性的教學方式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應該作為課堂引導者,啟發學生學習,而不是完全地放任學生自由學習或者仍遵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高中化學是一門特殊的課程,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以適應教學科目的特殊性。第三,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應該注重實驗對於教學的重大影響,教師應該積極採取實驗教學的方式。高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殊學科,試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化學創新性教學方式離不開實驗,因此,教師需要將實驗融入到創新性教學方式中。以上幾點是對於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創新的幾點意見和建議,創新教學方式不是一個簡單過程,教師應該在不斷總結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思維。

三、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創新的意義

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創新對於各方面的影響都是積極而重大的,化學的實用性很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着諸多的聯繫,因此,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有利於將化學生活化,強化學生對於化學學習的認知,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更主動地探索化學知識,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同時,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強調實驗對於教學的影響,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你能力和董事能力,開發他們探究式學習的思維模式。除此以外,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有利於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進一步促進我國高中化學學科教學水平的進步。

四、總結

高中化學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因此,對於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創新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既要遵循科學的課程規律,又要結合化學學科本身的特殊性,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實現化學教學方式的不斷革新與進步。

作者:葛巖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中學

第八篇:高中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策略

一、學生化學學習興趣提升的幾個方式

1.什麼是科學素質,科學素質就是人們在認識物質世界過程

中的表現出來的基本素質,化學科學素養對於學生的能力健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説科學素養離不開化學科學素質這個因素。化學是一種自然類的科學,其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情況,其內容具備豐富性與我們的日常實際密切相關。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教學效益,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化學基本知識及其實驗技能,這需要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其科學意識的培養及其提升,保證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升。這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化學科學素養體系的健全,這需要引起相關教師的重視,積極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進行教育觀念的轉化,教師需要進行新課程理念及其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入理解,積極做好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工作,進行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保證學生的整體科學素質的提升。這有賴於學生紮實的基礎科學知識及其基本實驗技能。這意味着高中生必須掌握良好的、紮實的理論知識,能夠理解科學事實,掌握科學規律的應用方式。這需要教師灌輸好學生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深化了解化學基礎知識,瞭解科學價值觀的運作情況,做好基礎問題的分析,保證其自身思維能力的鍛鍊。

2.這離不開化學實驗工作的開展,教師需要做好化學實驗的

設計及其評價工作,保證學生的高層次實驗能力的提升,針對學生實驗過程中的問題,鼓勵其積極探索,進行困難的克服,保證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培養,保證其良好的實驗能力的提升。這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保證其積極科學情感的樹立,保證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保證其社會責任感的加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到化學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動機,生活中的化學和學生是密切相關的,教師需要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進行可利用素材的利用,聯繫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學問題,共同解決高中化學課堂上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增強。

二、化學教學科學素養培養的具體細節方案

1.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進行化學史的滲透,化學史代表着一種人類的發展歷史,通過對學生化學史資料的認真學習,更有利於學生感悟那些偉大化學家的自身精神特質,從而激發其內心的積極性,從而進行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那些化學家們的探究精神,能夠針對現實世界進行懷疑及其評判,腳踏實地的進行學習及其研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應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做好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培養工作,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培養其有效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這就有利於教育教學效益的提升,教師需要保證自身教學方法的適宜性,引導學生積極的進行知識及其技能的學習,從而提升其科學素質。

2.在日常實踐中,教師需要進行自身教學角色的明確,教師扮演着引導者的角色,要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自身科學素質的培養,這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畢竟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得知,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學生會模仿教師,教師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及其實踐,保證學生從中獲得樂趣及其滿足,保證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生動活潑、生動形象的化學研究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這需要教師做好實驗的相關準備工作,做好設計準備工作,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其創新能力,這需要教師實現與學生的良好互動。

3.這離不開教師科學培養體系的健全,進行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更新,這就需要避免傳統式教學,比如避免灌輸式教學、填鴨式教學,要改變學生的被動性的聽課,要明確到師生之間良好關係樹立的必要性,師生之間需要是良好的互動學習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實驗設計、實驗探索、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保證其解決能力的培養,保證其自學能力及其團結協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許光 單位:山東日照市第一中學

第九篇:高中化學教學困難對策分析

一、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寓情感交流於教學中,多接觸學生,多關心學生,及時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如經常找個別學習化學困難的同學聊聊,對生活有困難的學生問寒問暖,對優等生多聽他們建議等措施,對待學生要真誠,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建議能大膽地提出,將自己的心理話向老師訴説,從而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師生關係,幫助學生克服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要多地表揚學生,善於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少批評、不傷害學生的自尊,使他們消除對學習化學的恐懼。課堂提問時,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對回答不出的學生,也要採取暗示、提示、鼓勵、肯定多種途徑,讓他們知道自己能行,從而樹立自信。教師的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往往成為激勵他們進步的動力、信心的源泉。

二、教師要努力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堅決廢除“滿堂灌”的老傳統,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像化學實驗、化學問題、小故事、化學史、新聞報道、影像資料、實物、圖片、模型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物質和化學現象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問題,讓他們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實際中應用的認識。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讀、自思、自練、討論交流等,充分挖掘和調動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逐漸積累知識,發展自身能力。作為教師要認真參加新課程的培訓,更新思想,轉變角色。認真學習《化學課程標準》,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用以指導教學實踐。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除了化學專業知識以外,還要了解相鄰學科的知識,還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課改的需要。同時多參加一些校際間的教學交流活動,吸收新經驗、新方法,尤其是向取得課改成效的教師學習,加強合作與交流,做到教學資源共享,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從而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三、增加教學資源的投入

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質,政府應加大對中學教學經費的投入,幫助高中學校完善實驗室、圖書室、閲覽室、計算機室等現代教學必需的教學設施。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用品和廢棄物製成簡易的實驗儀器,或替代實驗用的化學藥品。例如,用一次性輸液器可代替導管,用輸液瓶可代替細口瓶裝液體藥品,用廢金屬可代替化學實驗的鋁、鐵、銅,用暖水膽碎片可制硝酸銀等,供實驗所用。

四、總結

總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己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覺成為新課程實施的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門的各級領導要多關注新課程實施情況,切實改善高中教學設施,改進教學管理與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克服高中化學教學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化學學科的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周春花 單位:江西省會昌中學

第十篇:高中化學教學難點與對策分析

一、新課程高中化學教學的難點

第一,由新課程標準所帶來的教學難點。大部分學生認為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後,教材中新增了很多難點知識,並且這些難點知識集中在一起。而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難以達到與之相銜接的程度,於是這些知識點就成為了學習的難點,比如《化學反應原理》中,焙變、墒變、溶解積等知識點,就是典型的教學難點。第二,由思維方法的欠缺所帶來的教學難點。高中化學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方法,包括抽象思維和符號思維兩種。就抽象思維方法而言,又以邏輯方法、科學抽象、假説驗證為其中最主要的方法,當學生缺乏抽象思維時,就難以理解教學中比較抽象的內容。就符號思維方法而言,部分學生對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使用符號來表示的概念比較難以理解,確切地説是化學符號思維缺失,而化學教學活動中又離不開這些化學符號,因此它也成為高中化學教學難點之一。第三,由教師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教學難度。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一味追趕教學進度,於是忽視了教學規律,沒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而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習越來越吃力,往往不能及時消化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除此之外,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不當也是造成教學難度的重要原因,很多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注重將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而只是沿襲“重複演練”的教學方法,於是化學課程就變得非常枯燥乏味,學生難以在學習方法上有所提高。第四,有學生自身的因素所造成的教學難度。學生方面的因素歸結起來主要有三點。其一,缺乏學習動機。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化學太枯燥,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而學習動力不足。其二,學習基礎較差。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礎知識來源於國中化學,而部分學生在國中學習階段並沒有奠定好基礎,於是高中的化學就相當於架空學習。其三,學習習慣滯後。一些學生仍然堅持國中學習化學時候養成的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後不總結,一味依賴老師。在這種學習習慣的影響下,學生就難以把握教學中的知識難點與重點。

二、新課程高中化學教學難點的突破對策

第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難點教學中,教學設計要體現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這一點。因為只有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使學生對學習化學保持信心,進而才能有化解難題的可能。對此,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方式提出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將一個難題以有趣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之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除此之外,善於聯繫實際,利用實驗來提高教學活動的直觀性,也是一種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中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探究欲。第二,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學情境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深化對問題的思考。在面對難題時,很多學生的第一反應是退縮,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予老師,而教師要想提高難點教學的效果,就要改變這一點,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度思索。例如,在教授《原電池的原理及其應用》這一課時,就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創設情境:將銅片、鋅片、導線、音樂卡、番茄組成一個番茄原電池,之後設置問題:為什麼這種簡單的構造能夠使音樂卡發出聲音?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展開對音樂卡發聲的原理的探討,而在探索過程中明確了電流的來源、H+在銅片上得到電子的方式等一系列問題的答案。第三,教師要重視交流與反饋的作用,在並在教學活動中體現這一點。交流是使教師的信息與學生的興趣聯繫起來的橋樑,而反饋是教師預估教學效果進而做出改進的重要方式。就課堂交流而言,例題演練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授“有機物分子式的確定”這一難點知識時,就可以通過以下例題來與學生進行交流:某有機物中有40個電子,現已知它會在燃燒之後產生等體積的CO2和水蒸氣,請寫出相同條件下該有機物的可能的結構簡式。這個例題本身就具有開放性,而它的解答也是多元化的,因而需要師生之間進行交流與討論,而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學難點的把握程度就展現出來,教師獲得了教學反饋。

三、總結

教學研究論文 篇六

目前,關於探究式教學的界定紛繁多樣,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讀也不同。雖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質特徵,即“不直接把構成教學目標的有關概念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教師創造一種智力和社會交往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索發現有利於開展這種探索的學科內容要素和認知策略”。[4]我們從“學”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學研究”方面三個視角進一步細化,探析其內涵,見圖1。

二、探究式教學的歷史沿革

探究式教學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鑑於此,我們以時間為脈絡,追溯探究式教學的歷史淵源,比較不同時期國內外探究式教學的發展,如圖2。

三、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模式

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諸學科的長期教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它場合的教學的計劃或類型,它是基於教學的可操作性而導向特定的學習結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顯著特徵是構架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自探共究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學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過程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從情景、協作、會話中,讓學生建構知識;從問題解決過程中,體現知識問題化和問題解決知識化的思想,以問題構築教學的主題,以問題體現教學的精髓。

實施模式:見圖3

2.雙主教學模式。雙主教學模式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學生為中心,而是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即吸納“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兩者之長,避其所短。雙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環教學模式和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

(1)5E循環教學模式。

奧德瑞、喬潘等人的5E循環教學模式最早出現在美國《科學課程發展研究計劃》──70年代早期從幼兒園到6年級的科學計劃,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課程計劃模式。[6]它包括五個階段:吸引階段(engagement)、探索階段(exploration)、解釋階段(explanation)、融合階段(elaboration)、評價階段(evaluation)。5E循環教學就是在這五個階段中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髮揮主體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課題。該模式從學生“做”科學,對學習的渴望,尋找機會協作並實現合作;通過做科學,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擔危險以及展現正確的懷疑、批判等意願方面體現了科學探究對學生的要求。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傳授核心知識,學生主動應用知識、理論。

實施模式:見圖4

(2)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

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是理查德·薩其曼(RichardSuchman)通過觀察、分析科學家的創造性活動之後,結合教學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訓練學生組織資料,進行因果關係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驗證理論,是一種由事實到理論的訓練模式。這種模式基本上再現了科學家進行探索的進程,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6]

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遵循着“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反思”這樣的程序。具體實施如圖5。

四、概念圖應用於探究式教學的案例

將概念圖應用於探究式教學,可以幫助師生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我們開展“抽水馬桶節水研究”的全過程。提出問題:如今進入樓房居住的人愈來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馬桶,大量的自來水被用作沖洗馬桶而流失掉了,怎樣用適當的水完成沖洗工作,既對家庭經濟實惠,又為國家節省更多資源呢?

探究問題:沖水馬桶節水問題

制定研究方案:教師和研究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探究內容、探究步驟、時間進程、人員分工等等,並把所能想到的所有問題及方案用宏觀概念圖全部擬訂出來,形成完備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組織研究活動:按圖7進行分工實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五、結語

概念圖是用簡單的圖示來表徵知識的有效工具,是知識的高度濃縮。用它來解讀探究式教學,可以使我們輕鬆地理解其內涵、歷史發展及實踐模式。將概念圖引入到探究式教學實踐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確,輕鬆地把握探究過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終達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參考文獻:

[1]k&n(1984),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lein,S.P.,Kuh,G.D.,Chun,M.,Hamilton,L.,&Shavelson,R.(2005)proachtomeasuringcognitiveoutcomesacros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6,(3):251~276.

[3]Yin,Y.,Vanides,J.,Ruiz-Primo,M.A.,Ayala,C.C.,&Shavelson,R.J.(2005)arisonofTwoConcept-MappingTechniques:ImplicationsforScoring,InterpretationandUse.?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2,(2):166~184.

[4]靳玉樂。探究教學論[J].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J].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6]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98~99.

[7]劉紅。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南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4,(4):25~28.

論文關鍵詞:概念圖探究式教學解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6l48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