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中歷史教學小論文(精選35篇)

國中歷史教學小論文(精選35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5篇《國中歷史教學小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中歷史教學小論文》相關的範文。

國中歷史教學小論文(精選35篇)

篇一: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通過時事來對歷史知識進行解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一些時事熱點來對歷史知識進行強化總結,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比如,在講授《三民主義》時,許多學生可能對“三民主義”的意義都不太理解。那麼教師可通過當前我國嚴重的物價上漲問題進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對黨“提高民生”的思想進行解釋。這樣一來,學生對此知識點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

(二)多聯繫實際生活進行歷史教學

不管是新課程標準理念還是新史學理論,都要求教師的歷史教學要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因此教師一定要將歷史知識生活化。比如在講授《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問家裏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瞭解他們年輕時的生活狀況,再與自己的生活狀況對比。這樣學生不僅能對我國人民的過去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還可以讓他們明白當前幸福生活的可貴,激發他們珍惜現在、好好學習,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的雄心壯志。不難發現,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由於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日益緊密,以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充分將之與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具體來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1.與語文的聯繫俗話説“文史不分家”,在所有學科中,語文是與歷史聯繫最緊密的。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語文知識來進行歷史知識地講解。比如在談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時,可通過《范進中舉》或《神童詩》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來説明古代人們對科舉的重視程度,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認識。這樣,不但會使得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變得趣味橫生,還可以提高了教學效果。2.與英語的聯繫教師在講授其他國家的發展歷史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學起來興趣不大,這時如果教師適當地運用一些英語知識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講授英國的崛起歷史時,會提到英國的議會制度建立以及《權利法案》的提出,這些內容學生不但學習興趣不高,而且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兩個單詞來説明“權力”和“權利”的區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權利法案》的意義。3.與其它學科的聯繫除上述內容之外,歷史教學還與地理、數學、政治等各個學科都有聯繫。比如在講授《新中國的成立》時勢必會提到三大戰役,那麼可通過對這三大戰役的地點進行分析,闡明三大戰役的重要性,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在講授1929年“經濟危機”時,通過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不同點的分析,來幫助學生理解其產生的原因;在講授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時,可讓學生知道“青銅”本來不是青色,只是由於年代久遠,出土時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出銅鏽才變為青灰色的,因此稱為“青銅”。總之,只要教師們用心去探索,史學新理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就會更加廣泛。史學研究的進行使得其產生了各種新理論,歷史將不再只關注“名人大事”,而是更多地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時歷史研究將更加依賴於其他學科。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主要多利用時事、聯繫生活實際、將歷史與其它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將這些史學新理論運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優秀人才

篇二: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1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現實價值

1.1講故事符合國中生的年齡、心理特徵

故事是人們最常用的一種傳承記憶的手段。通過故事的口頭傳播,人們也在同時傳遞着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這一作用與歷史記錄是一致的。但與歷史相比,故事更側重於對事件過程的描述,並且在生動性上和趣味性上更勝於歷史,因此在教學效果上也更好,特別是對於國中生而言,故事性的教學方式符合了他們心理髮展的特點。國中生正處於求知慾旺盛的階段,對於故事的記憶能力較強,因此通過故事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一些抽象性的概念進行記憶。根據調查顯示,國中生也更喜歡教師採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授課,因此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2講故事能使抽象變為具體、把複雜變為清晰

故事主要是敍述事件發展變化的過程,對於細節有着更為生動的描述。在歷史課堂上通過講歷史故事的方式能夠將許多難以記憶的時間、地點等內容轉換為故事中的細節,並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便於學生的記憶。在教師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重現歷史事件發生的場景,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1.3講故事是歷史教學中運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

人類對難以追溯的歷史採用的就是神話故事的解讀方式,從中可以看出,故事是人們長期以來慣用的記錄方式。許多歷史故事中不僅包括了事件發生的過程,還包括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及總結的經驗教訓等。事實上,講故事也是人們傳承經驗、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因此故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歷史教學中,包含的內容涵蓋了從人類文明起源到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內容的廣泛性和綜合性上都較強,而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可以看作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許多教師在進行歷史內容的授課時,在不知不覺中就使用了講故事的方式。

2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瞭解,再選取與教學內容有緊密聯繫的歷史故事進行教學的輔助。在選取歷史故事時,應當注重故事的真實性和趣味性。真實性的要求可以保證故事的合理性和實際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對所學的歷史知識能夠進行更好的應用。歷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夠引發學生對歷史內容學習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從而提高學生上課的效率。此外,教師對歷史故事的選擇還應注重其針對性,對於歷史故事必須經過慎重的篩選,最終保留能夠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內容,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3歷史故事的分類

3.1按歷史學研究的階段分期分

我國當前採用的國中教學內容整體上是根據歷史研究學中的階段分期來劃分的。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可以將我國的歷史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等幾個階段。相應的,我國的國中歷史故事也可以分為古代、近現代和近代等幾個階段。這種分類方式與世界其他國家採用的分類方式是一致的,因此是一種較為權威的分類方法。

3.2按故事的中心內容分

按照故事的中心內容來劃分,歷史故事主要可以分為人物為中心及事件為中心這兩類。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稱為“紀傳體”,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則稱為“紀事本末體”。這也是我國曆史著作創作的兩種主要形式。其中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主要是圍繞事件人物的言談舉止來進行事件的展開。這類故事主要是使人們能夠對特定的歷史人物有一定的瞭解,並且展現了人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及思想狀態。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則是着重於揭示歷史事件的過程和細節,並且強調了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些事件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場景有更好的掌握,並且形成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3.3按故事與史實的關係分

將歷史故事按照故事與史實關係分可以分為史實性故事、傳説性故事和虛擬性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採用的通常都是實施性故事,但由於故事本身通常存在誇張和虛構的部分,因此對於一些細節的真實性無法得到確切的證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故事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但必須在保證整體合理性的前提下。史詩性故事通常來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對於故事中的情節和人物都有相應的史實資料可查。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可以對其敍述方式進行一定的調整,使學生能夠對故事內容有更好的掌握。傳説性故事大多是神話故事,對其真實性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因此只以口頭傳説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傳説性故事通常來源於民間,並且其真實程度難以考證,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許多傳説正是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事件作為基礎,因此也能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在歷史教學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虛擬性故事的內容則以虛構為主,但會在事件背景或人物中借鑑一定的歷史事實。這一類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在進行虛擬故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內容的刪改,但必須保證內容的合理性,因此在刪改過程中可以依據歷史事實進行適當的調整。可以説,虛擬性故事是在真實歷史的框架下進行合理的再創造。

4選取歷史故事的主要原則

內容生動,激趣動情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必須保證其生動性。因此,在選擇歷史故事時應當選擇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故事。由此可見,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教學中選取的歷史故事必須主題明確,情節清晰,條理清楚。教師要講清故事的來龍去脈,描繪景象更要眉目清楚。歷史教師在選取歷史故事時應當關注故事有沒有鮮明的主題,故事內容是否圍繞主題展開。

5結語

對歷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是目前大多數國中生學習歷史課程的現狀,也是國中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在國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上,老師可以把歷史故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插入簡短的歷史故事,增加課程的趣味性,積極調動課堂氣氛,較強學生對所學歷史內容的理解。

篇三: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在“互聯網+”時代,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發生着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甚至正在挑戰着傳統的課堂教學。新媒體平台擁有着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鮮明特徵,不論是對於教師還是學生而言,新媒體都為其提供了無限的信息來源。因此,我們應當利用“互聯網+”優化國中歷史教學。

一、創新歷史教學中的授課形式

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平台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歷史教學出現全新的授課形式。網絡將傳統的線下教學轉至線上,歷史教師在線下講授知識點的同時,輔以線上教學,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雲課堂、微信課堂等新的知識傳播途徑,使得教學活動中的師生可以不再侷限於教室之中,只要是有互聯網的地方都將成為教學課堂。除此之外,雲課堂、微信課堂等新的授課形式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全世界範圍內歷史學名師的授課。一方面,促進了歷史教學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彌補某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短板,使學生在新媒體的授課平台上接受最豐富最完備的歷史學知識。

二、轉變歷史教學中的師生關係

在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信息媒介的“碎片化”及“去中心化”也成為新媒體平台發展的重要趨勢。以自媒體為代表的自主化、普遍化、個性化的信息傳播媒介在社會信息傳播與交換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個體在社會輿論中的話語權日益強化,而與之相對的便是大眾媒體權威的日益衰弱。在這種網絡環境中,師生之間的不對等關係被打破,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權威地位”也收到了極大衝擊,課堂上,師生角色的轉化,能真正促進教學相長。這樣,有利於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增強了學生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當前,許多新媒體平台都推出了網絡公開課,如網易公開課、網易雲課堂、新浪公開課等,這些平台上聚集了國內外的優秀教學資源。網絡公開課等網絡教學資源具有極強的開放性特徵,合理地將網絡公開課運用到歷史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整合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可以不用藉助於教師的幫助,而能夠自主的通過網絡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的課堂書本教學,使學生接觸到不同的歷史教學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對歷史認知的深度和廣度,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的網絡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生對歷史學知識的掌握與消化,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網絡公開課對教師而言也大有裨益,教師在觀看公開課的過程中可以吸取教學經驗,加強專業素養,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此外,如在網易公開課《耶魯大學公開課:美國獨立戰爭》中,生動詳細地講解了獨立戰爭爆發的背景,這不但讓歷史老師的對獨立戰爭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而且有了這樣的知識鋪墊,學生很容易就能總結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源。並且,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安排學習時間與強度,自由把握歷史學習的節奏與進度。若有遇到不懂的知識點,還能夠通過微信等通訊軟件與教師及同學進行交流。此外,學生還可以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來把握網絡教學的重點,從而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一刀切”的授課模式,使學生在歷史教學中得到自主化、個性化的教學。從而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實現高效教學。

四、增強各方之間的互動性

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課堂上的師生關係,使得教師不再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與主角。在全新的授課模式中,教師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輔助者,學生作為歷史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得到真正的體現。特別是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應用,它們以移動互聯網為媒介,可以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內容,並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具有即時更新、隨時溝通、跨平台交流等優勢。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藉助微信,將微信轉變成為具備歷史教學、師生互動、家長參與等功能的教學平台。讓新技術媒體實現教師、學生、家長三者之間的即時互動與交流。第一,極大地增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師生可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隨時隨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能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並對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與解決,第一時間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遇到的困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指導與幫助,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第二,促進了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建立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互幫互助,共享學習資源、交流學習信息。第三,實現了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幫助與相互支持。家長在藉助新媒體平台的條件下,也得以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來,能夠使得家長與教師保持及時的溝通,第一時間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監督與輔助。這樣,通過教師、家長和學生自身這三方面共同促進學生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

總之,國中歷史教學正面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機遇和挑戰。這給國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學習更多的教學理論,將新媒體技術更科學合理地運用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來,以積極的心態和全新的教學方式對應對機遇和挑戰。

篇四: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最新通過的國中歷史新課標(20xx年版)中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的歷史課程在基礎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現狀卻是歷史學科日益被弱化,在農村學校,這種現象更突出。現就結合教學實踐,就這些困難及其形成原因、解決對策進行分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困境及其形成原因

1.學生因素

農村學生在上國中之前幾乎都未曾專門接觸過歷史知識,很多學生都是把歷史當成一門“副科”來學的。因此,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認真聽講、課後不復習,甚至不做作業、不看書、不記最基本的知識點的情況非常普遍。學生的歷史知識面過窄,除了課堂之外,很多學生的歷史知識都是從所謂的“歷史穿越劇”中獲得的,這更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

2.教師因素

教學中,教師總是習慣於“高屋建瓴”,一開始就以會考甚至大學聯考的標準來組織教學,使教學設計嚴重脱離學生實際,再加上教學方式單一等因素,致使七年級的新生剛開始接觸歷史課便感覺困難重重,甚至有些學生會“知難而退”。

3.學校因素

學校層面也存在不重視歷史課的問題。歷史課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時常被學校的各種活動佔用;有些老師甚至在歷史課上叫走學生去完成落下的“主科”作業,這就進一步強化了學生“歷史課是副科的思想”。

4.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很多地區的會考中,包括歷史在內的“小四門”所佔的分值很少,有些地區甚至不考歷史。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多數家長反對孩子在這門課上花太多的時間,加之地處農村,條件所限,孩子們普遍缺乏從課堂以外獲取知識的意識。

二、對策

1.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歷史學研究成果在不斷更新,教師應時常關注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並在教學中引入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xx年七年級新教材中,對秦始皇統治的特點用了“急於求成”這樣的觀點;“民族融合”也改為“民族交融”;司南由“戰國發明”,改為“漢代發明”;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的時間,由“唐代”改為“宋代”……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自己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更應該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2.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手段

儘管新課程標準已經實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師依然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上滿堂灌,課後佈置大量作業,致使學生的厭學和畏學心理不斷加重。

3.採取各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要讓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採取了以下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課前三分鐘,由學生講述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歷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導學生在課後查閲歷史資料,豐富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結合歷史事件組織一些集體活動,例如:重大歷史事件週年紀念活動,歷史名人誕辰週年紀念等。既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又有利於提升歷史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3)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歷史紀錄片,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觀看,鼓勵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觀歷史遺址或博物館,近距離感受歷史。

4.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門建言獻策

一方面,國中歷史教學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是歷史教師絕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設法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外,還要多與家長交流,讓家長認識到學習歷史的價值不只在於會考考多少分,更在於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過有效途徑向主管部門建議,會考中適當增加歷史學科的比重,以會考的導向性作用引導家長、社會重視歷史等所謂的“副科”。國中歷史教學所處的困境不是短期內形成的,要解決這些困難,還需要各方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篇五: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也要注意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以及不同種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

關鍵詞:歷史故事;國中歷史教學;應用

有很多人認為歷史是一門極為嚴肅的學科,不應當將史實通過歷史故事的形式來進行表達,認為這種方式會扭曲歷史事實,但是許多歷史故事之所以到現代社會依然廣為流傳,所依靠的正是該歷史事件引人入勝的曲折的發展過程。因此在國中歷史教學當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歷史真實事件表達出來,有助於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於歷史文化的認識。

一、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一)通過歷史故事來呈現歷史有助於學生加強記憶

故事通過文字以及話語的形式在人們之間傳播,引人入勝的故事往往會使人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使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同時優秀的歷史故事能夠傳承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歷史故事來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以使學生能夠了解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可以增強歷史故事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中更加全神貫注。在生動的歷史故事的聆聽之中就能夠實現對於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以提高[1]。

(二)歷史故事能激發國中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國中生正是思維活躍的年齡,比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鮮事物,如果歷史教學過於單板,就會使得國中生在歷史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對歷史學習感到厭煩,而將歷史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則成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途徑[2]。通過歷史故事來講述真實歷史事件,可以增加歷史事件的生動性以及趣味性,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

將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得歷史故事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針對性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要做好備課的相關工作,要對本節課的課程內容有充分的瞭解,根據教材內容來選取與內容有關的歷史故事。所選取的歷史故事一定要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有着密切的聯繫,而且要有深刻的內涵,使學生能夠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如講述新文化運動時,引入陳獨秀在東京留學,強行剪去留學監督姚煜的辮子的故事。教師順勢引導,這一瞬間對陳獨秀而言,極富象徵意義———他為之終生奮鬥的,便是剪去國民靈魂中的“辮子”。故事的引入,緊扣陳獨秀除舊佈新,用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拯救國民靈魂的主題,針對性強,又能加強對新文化運動內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實性和準確性

教師應避免在歷史故事的敍述過程當中扭曲真實歷史或進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和合理性。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可以使學生能夠在聆聽過後擁有自己的感悟,同時對於歷史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將歷史與現實進行結合和思考[3]。比如在學習《走向全盛的唐朝》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無字碑和治國策略等向學生進行講述,在故事的講述過程當中要遵循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原則。而對於與之相關的電視劇的內容可以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電視劇當中與歷史事實相悖或者虛構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真實的歷史故事與電視劇虛構內容的不同之處。

三、不同種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的應用

將歷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內容進行劃分,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以人物為中心和以事件為中心。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言行和舉止以及性格特徵來開展事件。在課堂上對這類紀傳體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述時,重視的是人物的性格與特色,而不只是這個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對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對事情的意義有所認識。如《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這一課,可選用史書中的一段故事: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後,經常帶領一批隨從,四處遊玩,踐踏田裏的莊稼,捕食民間的雞狗,官府的人看到他們的身份證明(乘輿物),當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們到一家人要水喝,這位主人懷疑來的都是壞人,喚來不少人,要把這批傢伙抓起來。主人的妻子看到領頭的青年(劉徹),氣宇軒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將喚來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這夥年輕的客人。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漢武帝的性格和稟賦清楚呈現,瞭解他剛強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為理解他的治國政策打下基礎。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應注重故事細節描述,在將這類歷史故事應用到教學中時,要對歷史事件所發生的細節和相關過程進行生動的講解,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場景,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説故事的應用

按照歷史事實與故事的關係這個標準對歷史故事進行劃分,可以將歷史故事劃分為三類: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説故事。對於真實發生過的史實性故事,來源一般都有史書記載,因此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和相關的事件都可以根據史實資料進行查證,比如荊軻刺秦王,因此在向學生講述時要注意歷史背景的準確性,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文學作品中和歷史有關的故事有很多:成語故事,如“夜郎自大“”問鼎中原”等;歷史小説,如《三國演義》;英雄傳奇小説,如《水滸傳》。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實基礎上進行加工再創作的,故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真實背景,但在具體情節上和歷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時,如對曹操的評價,不要被文學作品誤導,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提煉歷史的真實。傳説故事大都通過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如遠古的傳説有禪讓的故事、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等,這些故事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狀態,可以通過這些故事瞭解歷史。而孟姜女哭長城這類故事大多以虛構為主,因此歷史教師在講述這類故事時,一定要注意它在當時歷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綜上所述,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將歷史故事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很多歷史故事還可以幫助學生來記憶歷史知識,讓學生形成更豐富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張來鳳.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範大學,20xx.

[2]徐波.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師範大學,20xx.

[3]文素芳.淺析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10):220.

篇六: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教師優秀教學論文:多媒體技術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隨着計算機的普及,我國大部分的農村中學也在使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因為藉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對多媒體技術在農村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出了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國中歷史;學習興趣

一、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圖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圖片,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提高學生對所學歷史內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講述“原始的農耕生活”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課堂上可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原始的農耕工具,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於“原始農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二、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動畫,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

在藉助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學會如何製作現代化的教學方案。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老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來製作一些動畫,例如,國中歷史老師可以藉助Flash來製作動畫。如,在學習“絲綢之路”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要求來製作教學方案,歷史老師可以藉助Flash來製作絲綢之路的動畫,從而更好地展現絲綢之路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加強自己的多媒體技能,從而提高自己製作課件的能力。

三、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視頻,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瞭解

在國中歷史課堂上,老師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視頻,因為在農村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電腦,都可以自由地上網收集一些教學視頻來觀看,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就要播放一些視頻來豐富學生的知識以及提高學生對於歷史的瞭解。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的時候,老師可以播放《南京!南京!》來讓學生更加直接深刻地認識抗日戰爭。所以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時可以加深學生對於歷史的瞭解。

故此,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應該掌握相應的現代化的教學技能,從而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郭可景。談國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適應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11):126-127.

篇七: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國中歷史教學作為國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及未來的國中教學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成效成為當前國中教育者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史料教學法是當前較為成熟的國中教學方法,其有助於緩解國中歷史課堂的呆板和枯燥,對於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史料與歷史教學的聯繫進行淺析,探討相關的運用對策。

一、引言

國中歷史教學在國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隨着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關注和推廣,歷史教學逐步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歷史教學由於課程內容的特殊性相比其他教學課程具有枯燥和呆板的特點,這種教學特點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把握不好就會降低教學成效。因此如何使其活潑生動,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教學成效成為了業界研究的熱點。史料是構成人類歷史發展的材料,在相關文獻中被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對於歷史學科教學來説史料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對於完善和改進教材中的不足。本文將結合實際工作對史料的運用進行探討。

二、史料與歷史教學的聯繫

當前中國國中階段的歷史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體,並且也是個人學習和學校教學的基礎。即使史料的內容點多面廣也無法在實際應用上完全取代歷史教材。因此,對於實踐而言,國中歷史教學如若放棄或者淡化歷史教材,進行單一的史料教學既是對把握教材大綱的偏離也是一種認識錯誤。這容易導致國中生對自我歷史統籌體現的觀念不強,而且對基本的歷史知識容易造成片面的理解,形成單一的片面歷史思維模式。反之,如果在實際的歷史課堂教學上適當添加合適的史料作為豐富教學內容的方法,不僅能夠豐富歷史教學內容而且能夠增強歷史的真實感,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對策

史料應用在當前歷史教學上已經較為成熟,而如何推陳出新,並且豐富原來的應用形式是當前史料教學的研究重點。此處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一)適時適量。史料運用在實際教學中要適時適量,針對當前國中生的身心特點,歷史教學需要國中教學教研的關注,在實際教學設計中防止教學史料的大量堆積和過多繁瑣的文字描述。這一方面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對於學生的課程學習帶來壓力的同時產生學習厭惡情緒。再之,史料的運用在實際教學中講究精準和高效,注重史料教育運用的適量。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對史學規律進行佐證,處理好具有內在價值的史學資料,並且針對性對其進行有益的補充。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史料選取的典型性和突出性,充分結合教學大綱,進行規範選材、用材和析材。在分析材料過程中,適當運用當前的時事分析,針對性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參與到史料分析中,鍛鍊其歷史思維和學習能力。

(二)差別化對比。史料可以分為歷史影像資料和文字資料。歷史教材是一種典型的文字資料,在以其為主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而根據當前的教學環境,大多數學生更願意接觸豐富知識面的史料教學,這一方面歸根於此類史料在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和生動性,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豐富的歷史資料對於把握史實感受歷史規律和意義有更具顯著的作用。感性史料在實踐中更具形象性,給人印象更為深刻。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鼓勵學生多利用網絡信息平台進行史料的收集和學習,並且結合實際學習能力通過多元化、豐富的課餘學習和課堂教材學習進行對比學習、差異化學習。

(三)選材鮮活。在選材上要結合當前學生的身心狀況,選用簡單明瞭的、深刻的歷史事實作為講課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不能一味追求史料的多和廣,要注重材料的鮮活性、深刻性和內涵性。當然,不可否認在某些史料和歷史理解上,文言文對於歷史教學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相反,如若結合當前的文物或者古蹟進行探討和分析,由於具體實物的鮮活性學生會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與此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因此,史料運用必須結合實際、與時俱進,針對性利用鮮活例子進行教學輔助。

四、結束語

國中歷史教學由於實際內容和教學方式所限相比其他課程較為枯燥,如何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深刻性是當前國中歷史教學者關注的重點。史料應用教學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越發廣泛,提高其運用的成效、創新運用的方式是國中歷史教學的重點之一。本文淺析了史料與歷史教學的關係,並以此探討了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對策,為相關研究提供一種參考。

篇八: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有效教學無論對於素質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是對於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都是極其重要的。國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恰當運用多媒體、合作探究、情境教學法、問題式教學等方式來打造國中歷史有效課堂。

[關鍵詞]國中歷史;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0-0104

國中歷史是學生從國小升入國中的新學科,很多基礎知識需要學生背誦記憶。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逐漸對填鴨式的單一的枯燥乏味的課堂產生牴觸心理,不願意進一步學習探究,使得教學活動難以有效開展,因此國中歷史教師要重視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探究,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相比較於傳統的“填鴨式”“題海戰術”的教學方式,有效的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輕鬆,也更加註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這無論對於素質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是對於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都是極其重要的。

一、恰當運用多媒體開展國中歷史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伴隨信息時代和新課程教學改革所誕生的產物,將教師從講台、板書中解放出來,將文本教材通過圖片、音樂、影像等立體展現出來,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又能夠節約寶貴的課堂時間,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恰當運用多媒體開展國中歷史教學深受學生喜愛。比如在進行《統一國家的建立》的學習時,教師可在課前蒐集部分影像資料,或播放《百家講壇》《歷史揭祕》的相關片斷,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歷史的真實存在和其厚重感,增加對歷史課程的好感,為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恰當運用合作探究方式開展國中歷史教學

合作探究式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通過小組成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合作,探討、解決教學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國中學生正處在成長髮育階段,對很多事情極為敏感,並且有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合作探討式教學更加適合國中生。對於國中歷史而言,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安排小組分工合作,為大家進行一堂課的教學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所長,教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瞭解到該小組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存在哪些不足,並加以及時指導,便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恰當運用情境教學法開展國中歷史教學

情境教學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這種情境中進行感知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的情感培養很有幫助。同樣以國中人教版教材中《統一國家的建立》這個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預先準備兩到三首描述當時時代背景的詩歌作品進行朗誦,將學生帶入情境中,或蒐集相關的歷史影視作品片斷進行播放,這樣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或者就某一具體歷史史實尋找幾名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由他們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把握,用肢體動作或語言加以展示,再由全班學生進行打分評判,從而在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有利於高效課堂的打造。

四、充分開展國中歷史問題式教學

新課程教學改革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探究能力,始終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學,問題式教學就是在此基礎上出現的。實際上問題教學就是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究教材,在教材中自己尋找答案,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能收到很高的教學效率。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畢竟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都不相同,看待問題也有不同的角度。開展問題教學時,教師必須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要有針對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的教學環節,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得到知識的豐富和能力的提升,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有效教學。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對於國中歷史教學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師要時刻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根據具體教學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始終以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為最高追求,不斷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崔崢.數字故事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5.

[2]王勝羣.新課程背景下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12.

[3]晏偉鋒.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研究[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15.

篇九: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來説,“知史”方能“知興替”。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不僅是課標對國中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祖國的興旺和發達對未來祖國接班人提出的要求。對國中生進行歷史教學,教師需要在課改的輔助和學生的特點相結合的探索之中,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國中歷史的教學現狀概述

國中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的個體普遍存在叛逆、個性等特徵。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接話茬展示自我、對教師的教學產生質疑等現象,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無法取得顯著的成果。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工作,利用學生主觀所認可的方式對青春期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現行的新課程改革是國中歷史的教學背景,新課改為提高國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成效提供了諸多助力,如合理的教學目標性、廣泛的教學內容、新穎的教學方式、完善的教學設備等等。國中歷史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效率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新課改的助力來展開教學工作,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背景、有效的教學中不斷成長。

二、國中歷史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究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行為主義教育學派的學者多對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予以關注,他們認為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其學習行為產生影響,基於此觀念行為主義者多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行為進行環境因素的分析,以期能夠通過實踐探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師若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有效性,可以在自身教學工作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在環境的潛在影響下提高自身的學習成效。例如,在對“秦統一六國”這一部分進行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秦國在統一過程中的領土動態變化,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領土動態變化視頻中感受秦國大一統這項事業的宏偉性,在深刻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懷,在認知和情感均有所提升的同時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獲得長足的發展,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二)利用高效課堂的構建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為推動教師教學有效性的發展,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策略———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高效課堂要求教師在自身的課堂教學中利用有限的時間使學生獲得無限的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筆者認為這種無限的發展就在於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以此使學生獲得長足的進步。歷史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之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學來推動學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發展,並使學生在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利用問題串教學來促進學生思考能力、學習能力的提升,並使學生在自主的思考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水平。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師對有效教學方式的實踐,歷史教師需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探索能夠推動高效課堂構建進程的有效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高效的課堂教學之中不斷提高、不斷成長。(三)利用課餘時間的豐富活動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青春期的學生大多希望在學習和生活中展示自身的優點與特長,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與讚美,據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擁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活動之中,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學生在學完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後,我們可以為學生組織一個百家爭鳴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所感興趣的學派自由結組,利用課後時間蒐集大量的相關材料,在百家爭鳴時根據“本派”觀點與其他學派進行討論;再例如我們在講完活字印刷術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印刷活動,要求學生利用小刀對橡皮泥進行雕刻,再利用刻好的橡皮泥進行“印刷”,使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對古人的智慧結晶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總之,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對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更高程度的掌握,還能夠使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綜上所述,歷史的學習對於塑造學生的完善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國中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常因自身的發展特點而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效率有所受限,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工作建立在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促使學生在生理心理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效率,進而推動歷史教學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東生.新課程背景下國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教師,20xx(s2).

[2]錢斌.突出學生主體培養學生能力:淺談國中歷史有效教學的途徑[J]成功(教育版),20xx(9):21-22.

篇十: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國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1.1歷史老師方面的問題

就歷史老師而言,對於國中歷史的教學可以説是完全按照框框條條來教學的,對於會考有要求的則大筆墨的進行描述,對於不在考綱之內的則完全不予考慮,這就給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造成零散的錯覺,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對於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不清楚,只能對歷史進行片面的斷章取義,這是十分不利於學生日後的歷史學習。而且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由於歷史至於語數英處於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視,歷史老師也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歷史老師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並沒有像語數英那樣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總覺得反正歷史不是會考的目標,只是進行等級考試,就在心態上比較放鬆,往往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

1.2學生方面的問題

在國中,語數英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為其他科目不是會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過了等級考試,就可高枕無憂,所以對於這些科目並沒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對於歷史而言還是開卷考試,只要在考試前將書看一遍就可過關,因此學生並不把歷史的學習放在心上。此外,由於語數英老師佈置了比較多的作業,有些學生為了節省時間,就會在其他課上進行主課的學習,比如説歷史,這樣就給歷史的學習設置了障礙。此外,歷史老師無聊的言論和腔調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於歷史的學習缺乏興趣,往往在歷史課堂上開小差,睡覺等,這都是不利於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的。

二、如何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2.1歷史老師方面

要想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首先就要從歷史老師身上抓起。在歷史課之前,歷史老師就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只是將歷史課本進行簡單的梳理,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總結。同時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適當的增加一兩個有趣的和本堂課有關的歷史故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在進行歷史課的教授過程中,歷史老師要掌握良好的授課技能,做到口齒清晰,聲音洪亮,要讓班級每個學生聽到你的聲音,不能讓自己的講課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夠只關注與自己的,只一味的談天説地,還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可以進行問題的提問或者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歷史老師再進行分析和講解,這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在第一時間內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節課內容的掌握。同時在歷史課堂之上,歷史老師要有魄力,要鎮得住學生,這樣才可以保證課堂紀律的穩定。有時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殺雞儆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課上有所畏懼。在歷史課後,歷史老師也要佈置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加以鞏固,在晚自習的時候,可以常到班級和學生進行交流,增加學生對歷史老師的認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2學生方面

要想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學生作為事件的主人翁當然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歷史課之前,學生可以先預習一下將要上課的內容,做到一個大概的瞭解,並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針對整篇的內容進行思考,自己進行問題的提問,實在不懂的話,可以在歷史課上舉手問老師,歷史老師必定會對你的問題進行回答,由於這個問題你已經思考過了,所以經過歷史老師的點撥,馬上就能夠心領神會,並且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在歷史課上,學生要做到專心致志的學習歷史知識,切不可因為歷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態意識上有所放鬆,更不可以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目的作業,這既是對歷史老師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歷史學習的褻瀆。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聽講,做好筆記,並對歷史老師的教授進行問題的提問以此來加深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此外,在歷史課堂之上,學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切不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打亂了歷史老師講課的思路,因此不要做與歷史課無關的事情。在歷史課後,學生要完成歷史老師佈置的作業,要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還有餘力的話,還可以找幾本課外的歷史讀物進行閲讀,這樣既可以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歷史修養得到了提高,一舉多得。

三、小結

綜上所訴,要想提高國中歷史課堂的效率,構建起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就要從當前歷史課堂的現狀出發,抓住歷史老師和學生兩條主線,分別分析他們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從而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篇十一: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充分調動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探索學生興趣

目前,積極性對於人們辦事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一樣東西會得到更多的知識與收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習積極性通常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認真、緊張、主動與頑強狀態。作為學習積極性的一系列心理現象,都與學習需要直接相連,受制於學習動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可以引用讚美品格、充滿激情的名人名言,能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在教學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權的時候,可以引用講各大族系發生的小故事來加深學生對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權的理解。這樣不但可以傳授了知識也讓學生了解一些相關方面的知識。

二、採用分組討論,設立遊戲小組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過程,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溝通,而在課堂上採用分組討論則給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對歷史的看法。這樣大家可以互相學習、相互幫助,在課堂上會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設立遊戲小組則是在枯燥的課堂裏增添一些歡樂的氛圍,遊戲可以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裏學到更多的知識,加深學生之間的友誼。我認為:“動如脱兔,靜如處子”是對這樣的學習課堂上學生們最恰當的形容。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樂學,就如孔子所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快樂的學習不但會使學生記得牢固而且也會讓學生愛上學習,所以我們要充分培養這種學習思想。

三、課後總結,回顧課堂內容

課後總結是學生們對課堂知識瞭解多少的一種反饋,也是對老師課堂教學的反饋,所以課後總結是非常重要的,現今,任何場合都需要總結陳詞。課堂上老師應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學生們概括一下一節課的內容,把每一節課的內容穿針引線,讓學生頭腦裏有一個清晰地思路,這樣就會提高課堂效率。老師也可以讓學生概括在課堂上學到了什麼、瞭解到了什麼、對歷史有什麼新的認識和自己的看法。回顧課堂內容是整堂課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學生通過在課堂上知識的學習,然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出來,不但可以使學生記憶深刻而且也會讓學生對歷史的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對歷史有了新的興趣。

總之,怎樣提高國中生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關鍵的地方在於,老師給學生營造一個怎樣的課堂氛圍,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帶動學生們的興趣以及對於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歷史課也是一門學生必須瞭解的課程,老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到知識,這對老師是一種考驗,同時也是一種磨鍊。

篇十二: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逐漸受到重視。歷史作為國中教育教學的重要課程之一,為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對國中就歷史教學進行改革。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受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中歷史教學的改革並未取得顯著成果,從而導致國中歷史教學水平相對較低。基於此,針對新課標下國中歷史的教學問題,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對國中歷史教學策略進行具體探討,希望能為提升國中歷史教學水平做出貢獻。

關鍵詞:

新課標;國中教育;歷史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是對傳統教學政策做出的突破,也為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因受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政策的長時間影響,在新課標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師無法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導致自身定位不準確,進而影響到國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針對這種現象,國中歷史教師應充分研究新課程標準,依據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推進歷史教學的改革,以便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從而達到提升國中歷史教學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新課標的相關教學理念替代傳統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對“明朝君權加強”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時,歷史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採用問答形式開展教學工作,即根據明朝君主專制及相關知識點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或是結合答題比賽激勵學生答題,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結合《范進中舉》對明朝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分析,分析《范進中舉》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等,利用情景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將《范進中舉》編成短劇,在課堂上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義,以此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便在歷史知識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育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學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學內容,而這種教學方式的長時間實施,逐漸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即便教師講的非常熱烈,很多學生也無動於衷,從而導致學生的歷史成績得不到提升。新課標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適應國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要求,歷史教師應當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和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以此提升國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提升。例如,在對“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根據“中英戰爭”的相關內容提出問題,並結合辯論賽開展對“中英戰爭”的教學,針對提出的問題設定正反兩個答案,然後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組為同一方,讓兩方進行辯論,如問題“中英戰爭爆發於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那麼是否可將虎門銷煙看作是中英戰爭爆發的導火線?”等。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查閲資料,深入分析“中英戰爭”相關知識,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並掌握“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整合和歸納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也能得到提升,對歷史知識學習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提升國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歷史知識的教學可結合歷史故事單純的歷史知識學習相對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背景下,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師在轉變自身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也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重視對課外歷史知識的應用,靈活運用課內外的歷史知識,結合具有趣味的歷史故事對理論性的歷史知識進行教學,利用對歷史故事的生動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想要了解歷史真相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歷史課堂教學,以便確保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例如,在對“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在課前查找一些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的歷史記載和民間故事,如“玄武事變”“帝範教子”等,並在課堂上結合這些歷史故事對唐太宗李世民及“貞觀之治”進行全面分析,促使學生能夠對盛唐文化有全面的'瞭解。同時,結合歷史故事對相應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績,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瞭解“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

2.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和應用歷史知識學習是一個相對比較枯燥的過程,對歷史知識進行單獨分析,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國中歷史教學,基於對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歷史教師應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採用科學的方法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隨着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廣泛應用,結合多媒體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也逐漸成為教師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對符合教學內容的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展示,據此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可實現對枯燥歷史知識的生動講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升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例如,在對“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實現查找一些歷史資料,並要求學生在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查找與“戊戌變法”的社會背景及人物等有關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對查找的資料進行展示,或是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查找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進行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瞭解“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對戊戌變法失敗後,封建中國所面臨的緊張局勢有一定的認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戊戌變法”有關的紀錄片或影視劇片段,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對英勇就義時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壯舉進行生動展示,以此呈現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在適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更真實的把握歷史事件,從而豐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為了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符合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從多方面對國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國中歷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現代化教學理念開展歷史教學工作,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對知識和素質進行全面教育,結合多媒體設備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真正理解並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從而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

篇十三: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歷史課本劇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

(一)課本劇創作

創作之初,要進行資料收集。課本是最先考慮的資料,但還需要課本以外的更多的資料來支撐,應鼓勵學生到學校的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網絡上查找史料,首先確定編寫課本劇的整體框架及故事的發展梗概,要符合劇本的特點,涵蓋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方面,還應有戲劇衝突。有可看之處,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另外,劇本的內容應符合歷史的真實性,觀點鮮明,實事求是。

(二)課本劇排演

課本劇在角色的安排時,要綜合考慮,合理分配角色,注意外貌的相似性,氣質聲音等諸多方面也要考慮周全,這要求我們的老師或者學生導演能掌握演員的特點、技能,把有限的人員進行合理分工,提高同學們參與表演的積極性。排演期間,要求演員能對劇本有初步的瞭解,記住自己的台詞,清楚自己扮演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注意自己的表情動作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徵,配合默契,服裝道具準備充分。(三)課本劇演出 課本劇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要適時導入,實際教學時要注意銜接得當。雖然課本劇能讓學生更加直觀有效地學習歷史知識,增加歷史課教學的趣味性,但教師依然要積極引導學生聽課時注意力集中,善於思考。為了教學的需要,對於某些歷史事件的理解,適時引入課本劇。讓學生帶着學習歷史知識的態度來觀看,而不是圖熱鬧,看完之後,一無所獲。

二、歷史課本劇在教學時的實用價值

(一)使學生的知識掌握更有層次性

編寫課本劇的過程,也是學生研讀教材,查閲資料,對知識進行不斷概括總結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熟悉了歷史事件,瞭解了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掌握了關鍵的知識要點,理清了歷史事件的順序,更直觀地再現了歷史事件和人物,思維更清晰,頭腦中的知識結構更有層次性。另外,通過課本劇的編排,熟悉了課本劇的流程,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對歷史的興趣。

(二)有利於學生對於難點的解讀

歷史事件往往比較繁瑣,學習過程中難免產生困惑,記憶也有相當的難度。而歷史課本劇的恰當引入,正好填補了這個缺憾,把歷史事件恰當穿插,對人物進行主客觀評價,解決了平時教學中難以達到的實際效果,本來老師苦口婆心講解學生都難以理解的知識,現在卻在潛移默化中被學生接受,解除了學生心裏的困惑,增加了對知識點的記憶,而且由於學生查閲大量的資料,知識面開闊了,從而更多地瞭解了歷史的知識。

(三)有利於合作探究的培養

課本劇不可能由一個人或兩個人來完成,而必須通過大家的協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編寫過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正好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小組進行討論時,學生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大膽構思,踴躍發言,言無不盡,使課本劇在不斷修改中走向完善。課本劇讓學生心往一處想,思維集中在對事件的整理和編排中,行動默契,感情融洽,切實起到了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當然,歷史課本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多,也許還會佔用我們很多的課餘時間,但能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讓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牢固地掌握了歷史知識。歷史課本劇是一種新穎直觀的歷史教學方法之一,與新課改提倡的合作學習的方法相吻合,還望我們歷史教師不斷探索,不斷改進,進而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

篇十四: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國中歷史所設計的知識範圍比較廣,這給學生帶來很多的學習壓力。但是隨着社會信息化不斷的發展,很多學校都採用了電腦輔助的教學方式,為此歷史教師也可以利用影視作品借鑑的方式開拓學生的思路,吸引學生的目光,以此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關於影視作品的論文

隨着新教改的開始,很多學校在教學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別是在國中歷史教學的方式上,傳統觀的教學方式只是死板的將知識傳送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達不到預設的要求,為此教師讓那個影視作品欣賞進入到了教學模式中。其模式及能夠豐富教學的內容,還能夠讓學生深入瞭解到歷史的發展和對未來的影響。當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其學習的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一、影視作品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1.引導學生

影視作品加入到國中歷史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瞭解歷史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經過。因為歷史課堂在傳統的教學法學習中,學生經常會覺得課堂的氣氛比較沉悶,而且知識點非常的難懂,所以在傳統的教學中,歷史教師耗費了很多的精力也沒有獲得很好的成效。自信息時代來臨之後,網絡和電腦已經進入了學校的主要輔助設備中,而歷史教學則有效的利用的電腦網絡的資源,將相關的影視資料分類給學生繼續播放,以此達到引導學生學習方向的目的。所以,不難看出影視作品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能夠起到非常大的引導作用。

2.突破難點

國中歷史教師在針對課程中的難點進行講解的時候,都需要對知識點進行反覆的強調,並讓學生繼續反覆的背誦,以此達到對知識點的記憶,但是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覺到壓力非常的大,因為國中生學習中集中精神反覆的對知識點繼續背誦,會讓學生產生逆反的心裏,是成績不斷的下降。所以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了影視作品借鑑的方式,這種模式的展開吸引了學生學習的目光,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歷史課程。而影視作品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利用影響和語音的方式突破知識的難點,讓學生更加快速的瞭解歷史事件的發生。

二、影視作品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1.準確性原則

所謂的準確性就是影視作品中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現在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與真正的史書記載和資源有很多的出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對歷史的一種翻寫,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為了能夠讓影視作品更加的吸引人,導演都會摻雜一些現代人的思想到影視作品中。相對真實性比較高的是歷史紀錄片,其還原的程度非常的高,但是觀賞性卻不能夠吸引國中生。在以準確性為基礎進行選擇影視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對作品的鑑定,再者在學習的過成中也應該將不可靠的影視資料進行剔除,避免讓學生誤解,最後,對於歷史展現比較模糊的影視作品,可以尋找專家幫助鑑定,確定影視資料的準確性。

2.適量性原則

所謂的適量性就是在資料方面應該注意影片的精髓,畫面不應該太多,避免佔用過多的觀看時間,所以在精選的影像中需要精確。

3.針對性原則

所謂的針對性就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目的和對象,想要做到有針對性需要做好以下兩點,首先應該讓影視作品與課本的內容相對,內容不能夠偏離教材;再者,影視作品還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理解的範圍,能夠起到讓學生對現實生活有正確的認識。

三、影視作品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影視作品提高教學水平

歷史教學的質量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主要就是依靠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在國中歷史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開發教材的知識點,並利用相應的教學輔助讓學生能夠輕鬆的瞭解所學的知識。在國中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歷史教師通常會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課程,其中影視作品的輔助教學就是歷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將影視作品融合到教學中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這樣的方式能夠擴展教師的教學模式,在利用影視作品輔助教學能夠開拓教學的思路,讓學生擴大知識量;再者,利用影視作品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改變古板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綜上所述,合適的利用影視作品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影視作品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影視作品進行輔助教學,能夠讓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的知識點,這樣也呼應了新教改的相關要求和政策。在新教改的方案中提出過,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探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利用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方式,並加強學生的自我探究力,以此提高教學的質量。為此,國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影視作品教學方式,將課程的設計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方式,並通過讓學生欣賞影視資料讓學生從中主動的去探究歷史事件的發展,探究歷史事件發生的意義。而且,在利用影視作品的時候,教師還應該正確的指引學生的思維,是其能夠與課程的知識聯繫到一起,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並提高學生的成績,學生還能夠通過對影視作品的欣賞提高自身的求知慾望。

3.利用影視作品讓學生直觀瞭解歷史

歷史教學在國中課程中的地位比較重要,對歷史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並通過對課程知識的學習瞭解自身的價值。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瞭解直接影響到對歷史形象的認知,這些認知不僅限於書面文字,而且在精神上的瞭解。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教師應該選擇更加適合教材的影視資料,這樣就會摒除傳統單純的文字性教學方式,使用影像性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認知。

結語

影視作品的使用是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表現,其在國中歷史課程中的使用,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態度,讓學生能夠通過影響資料更加了解歷史的真諦。但是,要注意的是歷史教師應該在使用的過程中,注意引用的題材需要更加接近課程和知識點,讓學生自行的對影視作品進行評價,以此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和學習的效率,真實的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莉.歷史影視資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xx.26:98

[2]石振宇.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國中歷史教學[J].學週刊,20xx(21):198

[3]常梅.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國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xx(7):81

篇十五: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 要:隨着國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發展,教師應該在有限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結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就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淺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國中歷史;歷史課堂教學;學習效率

記得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説過一句話:“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這種“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是歷代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所追求的最佳教學效果,我認為這種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也就是現在所説的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少教”,又能讓學生“多學”,也是我從教以來一直堅持的教學理念。

隨着國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發展,這種“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開始深深地紮根在我們教師的心中。有了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就該有新的教學課堂,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應該在有限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我認為有效率的“課堂”積累,勢必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下面就我的專業教學環境——國中歷史課堂談幾點拙識。

一、歷史課堂是學生心智得到發展、身心獲得愉悦的場所

營造學生適度學習壓力,釋放學生心智,激發其自身求知慾,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

二、歷史課堂是彰顯教師個性、顯現教師教學素養的舞台

我們有一些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看書,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來回答問題,且要求學生按照早已設計好的思路或答案來回答問題,課堂上越熱鬧越好,其實我不以為然。歷史教改的關鍵是老師設計出優秀的教案學案,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允許學生存在不同的觀點,且對學生中的不同想法,尤其是有創造性的主張加以表揚,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我記得在上《三國演義》時,就有學生提出:“既然諸葛亮那麼聰明那麼有才華,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而要讓別人當呢?”這個問題完全超出了我的預設。這時,教師應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補充,最終達到設疑、解惑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揚長避短,充分展示教師自身積累的知識素養。教師採用自己喜歡並熟悉的模式,歷史故事信手拈來,教學方法得心應手,老師也會有教學成功的成就感。

三、歷史課堂是師生和諧交流、互動共生的精神樂園

創設歷史課堂教學的良好狀態,提倡構建平等、民主、互動合作的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改變傳統課堂的“一言堂”模式,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方案,做到能學不教,以學促教。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普遍存在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參差不齊,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需進行正面評價,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樹立信心,勇於表現自己。現在很多學校一搞教學開放活動就強調一定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且把它當作是否是一堂好課的標準之一。從表面上看,這節課形式上顯得很賞心悦目,但我倒覺得這種課有點形式主義。我個人認為一堂優課,標準是課堂結構是否出新意,課堂提問的設計角度好不好,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有沒有得到優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學生有沒有學以致用。例如,我在講日本歷史的時候,提問:大化改新時,日本比中國要落後得多,而現在的日本卻成為世界超級經濟大國,為什麼?這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我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通過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學生糾正、補充,教師進行引導,從而完成學習、探究、深化的過程。

四、歷史課堂是構建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的橋樑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不休止的對話,是過去和現在有着某種深刻聯繫的一門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一些“熱點”問題的發生,不是瞬間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歷史淵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在立足於課本的基礎上,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歷史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那些自己能意識到的實際生活起作用的知識最感興趣。如,在學習古代文明傳播途徑時,大家熟悉的阿拉伯數字卻是由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改造並加以傳播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應注重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順利地實現“鏈接”,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歷史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歷史課堂是學生完成學業,發展智力,豐富情感,形成高尚審美情操的主陣地,教師應重視學生情商的培育,少些單向教育,多些互動教學,只要學生真正瞭解歷史事件發生時特定的必然環境,就會有心靈的共鳴,從而自然而然掌握所學知識要點了,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陳曉燕。如何優化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現代中國小教育,20xx(07)。

篇十六: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近年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條件下,微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走入學校教學中,對推進歷史教學方式方法的推進起着重要作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們越來越多的利用到課程進行教學。作為一種現代的先進的課堂教學方式,它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補充,它使歷史知識的重難點細節化,它便於傳播知識,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作為國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創作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微課,積極轉換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下面我將對如何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微課進行闡述。

關鍵詞:微課;國中歷史教學;應用

前言

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以在線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微課中的知識比較細化,講解的可能僅僅是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教學環節,它不像實際課堂教學時間那麼長,而且教學的容量比較小,避免了學生在學習時產生倦態情緒,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國中歷史的主動性,有利於提高國中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助於他們掌握歷史知識。

1微課的特點

微課具有主題突出、傳播方式多樣和使用便捷的特點。微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傳統的課堂教學精簡,主題鮮明,學生易於理解易於掌握知識。微課便於學生使用,在線學習方便快捷,而且學生可以用手機進行相互傳播討論。

2微課的開發對國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2.1傳統的課堂教學時間較長,學生在課堂上容易走神分心,而微課用時短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因為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二十分鐘左右,過長的時間會使學生分心走神,學習效率未必高,微課主要是精細地講解一些疑點、難點,不會耗費學生太多的精力,符合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學生在學習微課時能夠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2.2微課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補充,能夠起到提升歷史教學質量、改革傳統的學習方式的作用。微課能夠使學生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交流,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平等性。另外,微課技術有利於提高一線歷史教師教育教學技術能力,比如使用視頻處理軟件的能力。

2.3微課能夠適於各種版本的歷史教材,改變了過去歷史教材版本束縛教學資源的狀態,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微課便於師生索引資源,因為微課的講解內容側重於某一具體的知識點,微課是歷史知識體系的標準零件。

2.4應用策略2.4.1學校要支持微課教學,努力完善微課教學所需的器材。微課有助於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因為微課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所以學校要支持微課教學,完善微課教學所需的硬件設施。2.4.2講究細節,不忘突出重點。每件歷史事件都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等因素決定的,因此學習歷史這門學科時不能光看歷史事件的表面,要注重細節,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刻思考。歷史教師創造微課時要學會對歷史知識進行微處理,突出重難點,把重點難點分成若干分支,最後以微課的形式展示,對於一些不易形容的事件可以多展示些與歷史事件有關的歷史圖片,這樣事件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眼前。2.4.3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國中歷史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而學生也要認真的學習教師所講的內容並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補充的,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及時改進,學生也能夠對歷史知識理解的更加透徹,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進而學習效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微笑=課還可以用來幫助學生複習歷史知識,歷史教師可以把練習題設計到微課中,通過多種樣式展示解答方法,使學生輕鬆的掌握多種解答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2.4.4將微課與課堂緊密結合。微課是傳統的教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歷史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注意將微課與歷史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微課在現代教育中不斷的發展,微課要想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離不開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內容,歷史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注重借鑑歷史課堂教學的框架突出歷史教學的主題。另外教師要儘量將微課堂設計的生動有趣,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動態的圖片、視頻等,增添微課堂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3結語

作為一種現代的先進的課堂教學方式,它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補充,它使歷史知識的重難點細節化,它便於傳播知識,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作為國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創作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微課,積極轉換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歷史教師要善於創設微課,因為微課能夠把歷史知識滲透入多媒體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同時,還能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樂趣。微課有助於推動歷史教學實踐邁上一個新的高度,作為國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努力探索微課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最優化的方式。

參考文獻

[1]陳德康.微課能“翻轉”高中歷史課堂[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年04期[7]陳陽.歷史微課設計及立意———以人教版必修2“第一次工業革命”微課設計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06期

[2]薛菲.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2015年01期

[3]李海軍.“微課”不微見微知著———例談歷史“微課”的製作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15年05期[3]閆濤中國歷史“微課程”設計初探湖北省宜昌外國語學院2014,7

[4]翟宏斌中學歷史教學“微課程”設計探討臨潼中學2014,5

[5]張永謙,楊煢傑.打造微課精品促進教育公平———中學歷史“慕課”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4年02期

[6]鄭秋燕.淺談微課的設計、製作及應用[J].海峽科學2015年04期[5]何成剛,代寧華,沈為慧.史學閲讀與教學立意(上)———以“隋朝的滅亡”微課設計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03期

篇十七: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通過師生、生生互助互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能夠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變“被動”為“主動”,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歷史素養。

關鍵詞:合作學習;歷史教學;應用

在歷史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全面的辯證的分析和認識問題。目前,合作學習已作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教學組織模式被廣泛使用。本文現就“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嘗試,談幾點粗淺認識,望同行指正。

一、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組建合作小組要和班主任進行協商,在課代表的幫助下,將不同學習成績、學習習慣的學生的座位編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後4人為單位組建合作小組,每小組設組織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學習任務中,角色可輪流互換,這樣既保證了學習參考文獻:任務的分工,又確保學習任務的完成。從而達到分層學習目標,又能使個人的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和彼此促進。

二、發揮教師的作用

(一)創設寬鬆、活潑的學習氛圍

寬鬆、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能夠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慾望,激發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激發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誘發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合作學習小組的知識水平,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創設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合作學習更應努力創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營造一種學生能“自由呼吸”的環境,其意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其心智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捕捉創造靈感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二)體現主體性原則

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是促使學生主動地發展、生動活潑地發展,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性學習的過程,才能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成功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認知,主動獲取討論的內容,主動吸取他人積累精神財富,他們才能認識世界,促進自身發展。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施“無錯原則”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適度地“寬容”,鼓勵、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小組,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愛護。

(三)注重啟發性原則

在教師“啟”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合作討論而達到“發”,去獲得知識和發展潛能,它繼承了我國傳統啟發式教學的精華,即啟而不灌、發而不亂、學思結合、循循善誘。“發”的基本形式是小組的討論活動,既不是一般的培養思維能力,也不是抓不住問題實質的,形式主義的集體討論,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統的研究活動,討論的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是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突出了發展學生智能這個重點。(四)適時評價,提高質量教學評價是關鍵,課堂教學能否有效落實目標,每個合作小組完成得怎樣,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都要有個很好的評價。因此,抓緊教學評價,是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

三、課堂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

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多樣的,主要有討論、故事會、小製作、看圖分析、歷史短劇等活動。其中討論是合作學習的最主要形式,所謂討論式教學,就是通過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在商討或辯論中互相啟發,從而完成教學目的,形成結論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正確運用“討論”即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習過程充滿誘惑、新穎與回味,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討論:“春秋戰國為何會出現諸子百家?”通過討論,集思廣益,學生從經濟政治教育思想社會多角度分析,得出結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四、課外歷史興趣小組的合作學習

首先,教師要選擇歷史研究課題,或由學生自擬,但課題必須要有價值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組活動,擬出研究計劃,分配每個成員在子課題中的主要責任。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圖書館、書店和上網查找資料,還可進行社會調查、人物訪談、參觀訪問等)蒐集資料,注意資料的真實性,互相之間要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彙總,做到資源共享。再次,輔導學生如何撰寫小論文和調查報告,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形成小論文、調查報告、經驗總結、牆報等形式的書面材料。最後,成果的展示交流和進行結題的答辯、成果的鑑定和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以及情感態度、探究慾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對優秀小組進行表揚,強調協調性和互助精神,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於語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實踐證明:開展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變“被動”為“主動”,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歷史素養。合作學習又增進了學生的團結協作,通過交流、合作還有助於學生學到獲取各種知識的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是極為有利的。課外歷史興趣小組的合作學習對學生髮展有利,又促進教師素質提高,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

篇十八: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國中歷史開展情境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觀念上對國中歷史情境教學的不認同

情境教學能夠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考表示認識,但是表示情境教學會分散學生注意力,情境教學使得學生的關注點聚集在同伴交往上,而嚴重削弱了學生關於歷史史實的記憶。在對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觀察中發現,教師對於情境教學的設置大多侷限在一些內容較少、較簡單的課程,是作為歷史教學的一種調味品或者説是對學生前期認真聽課的一種獎勵。一些教師還簡單地將情境教學理解為情境問答,例如,一名教師陳述,在科舉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問題提問,范進中舉需要參加哪些考試,需要讀哪些書,學生通過讀書回答問題,教師認為這就是情境教學。也就是説,一些教師在觀念中將情境與教學內容相分離,將情境與學生主動性相分離,導致情境教學在開展過程中出現形式化特徵。

(二)國中歷史的情境教學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背景下的情境教學,旨在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以問題情境為支架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自主思考,促進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將情境教學的主動權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學生只是簡單地跟着教師的步驟,進行課程內容的複述,並沒有展開關於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思考。在國中歷史的情境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形式化地給學生幾分鐘的討論和思考時間,然後開始點名,由學生個別回答,而對於擴展性理解的情境問題大多數教師自己講解。可以看出,在這樣的情境化教學中,教師仍然處於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的思維為核心,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要形式,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沒有自我思想,沒有自我思考,更無法藉助歷史經驗促進自己的成長和對現實問題產生獨特借鑑。

(三)情境問題的設計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考

情境教學是貫穿整節課堂的,包括導課、教學和課後作業的設置,其核心是情境問題的創設。通過對教師的問題情境的反思發現,教師在導課過程中並沒有通過講故事、舊課回顧等情景問題設置的方式起到引領新內容促進學生思考,大多停留在語言上的承接。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只是對課文基本內容的設計,學生通過閲讀可以在課文中找到固定答案,並沒有涉及知識理解,例如在講到老子和孔子思想時,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有哪些,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關於孔子思想研究的是什麼問題,老子思想研究的是什麼問題,二者有什麼共同之處等需要學生討論和思考的問題不曾涉及。

二、國中歷史有效開展情境教學的策略

情境教學的目的是以情境的教學活動為支架,引導學生展開關於教學內容的自主學習,也就是説教學內容的學習是融合在情境的教學活動中的,情境教學的課堂中沒有脱離情境活動的教學內容,也就是説教學內容完全是學生在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的,不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例如,在《昌盛的秦漢文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以PPT的方式展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關於秦漢文化的展示引發學生關於秦漢文化的感性認識,然後教師設計問題為什麼表演者手上拿着竹簡,是用來幹什麼的?教師作為導遊,以PPT畫面的展示帶領學生了解秦漢文化,觀察紙的演進過程,在秦漢之前大家把文字寫在貝殼、骨頭等上,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道具拿上來引導學生把名字刻在上面,學生用圓規刻字,有的學生開始反映刻的看不出來,有的學生説字的筆畫不好寫,教師讓學生搜貝殼名字的過程中貝殼還出現了損壞,學生從中理解貝殼的不易保存和不方便。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紙的原料,想象紙的出現,是通過麻的初加工,紙質粗糙,有的學生説顏色像現在的燒紙,學生理解紙的改進需要對紙的顏色和紙的粗糙度進行改進,教師通過紙的製作過程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在這節課中,教師將教學內容完全融入情境教學活動中,學生在觀察、感受,在動手創造的過程中體會紙的演進過程,學習新課程內容。

篇十九: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當前國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校及教師對歷史教學缺乏正確認識。就當前國中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很多學校未能正確認識國中歷史課程,認為歷史課程在國中階段僅屬於輔助內容,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並不重要。這種認識使很多學校及教師忽視了歷史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投入較少,很多新型的教學方法及理念未得到較好的應用,最終造成國中歷史教學效果不理想。其次,歷史課程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課程體系建設屬於關鍵內容,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當前國中歷史課程體系建設情況不理想,在教學方面仍以課本為主,教學內容及教學設備比較缺乏,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內容比較單一、片面,很難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必然影響學生歷史知識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對國中歷史教學發展不利。最後,教學方法比較落後。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學方法都屬於關鍵影響因素。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仍選擇傳統的講述式、記憶式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述、學生記憶為主,很多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如探究式教學、問題教學、分組教學等均未得到應用,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國中歷史教學的創新策略

1.創新歷史教學理念。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改善歷史教學現狀,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對歷史教學的重視,重視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整體素養及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進行歷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歷史素養的培養,教師應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及空間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使國中歷史教學能夠得到更好的效果。2.創新歷史教學內容。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創新歷史教學內容,改變以往單純講解課本內容的教學方式,積極融合更多的新知識及新內容,使歷史知識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大躍進”相關知識時,課本對於這一方面知識的介紹相對較少,導致學生對這一方面的內容未能較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蒐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將其融入教學中,使這一部分的歷史知識能夠更加豐富,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事實,提升歷史認識水平。3.創新歷史教學方法。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屬於關鍵因素,對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改變以往講述式、記憶式教學模式,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實現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選擇探究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具體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先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進行探究,最終得到結論。這樣一來,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國中歷史課本中,涉及很多歷史改革,如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以及近代歷史上的土地改革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改革進行分析,分析其失敗或者成功的原因、意義,同時還要分析對當前社會發展的指導意義。學生自己進行探究,能夠更好地認識這些改革,並且實現歷史知識的實際運用,從而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及能力得以提升。

三、結語

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使實際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及現代歷史教學實際需求,一項必要的任務就是對歷史教學進行創新。教師應當在新課程改革的引導下積極探索,選擇有效的方法及途徑實現歷史教學創新,促進歷史教學進一步發展,更好地培養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碧金.新課程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的探究[J].華夏教師,20xx(11).

[2]曹文華.國中歷史教學中的創新與實踐[J].考試周刊,20xx(37).

[3]孫維昭.新課程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的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xx(12).

篇二十: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的必然性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着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不斷強調提高教師的素質,建立教師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體系,相關部門要求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學習與進步,實現教學實踐,努力使得教師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

2.學生髮展的需要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學生髮展的需要。教育發展基本在於學生的發展,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符合國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因為處在青春期的國中學生,他們的身心都發生着巨大的變化。這些學生的好奇心和探討問題的慾望比較強烈,因此,老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並使行為符合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3.教師發展的需要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發展的需要。歷史老師要在教學中獲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新的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成長。因此説,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一種必然,並不是偶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學

1.教的反思

要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應該進行教的反思。作為一名國中歷史老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學準備工作方面,教師應該保證歷史教學內容的充實,藉助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媒體來豐富教材。並且還應該把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奧妙。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恰當,反思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過程與環節,結合學生的反應情況,如果遇到不合適的環節,要適時地做出調整。在教學後,教師依然要進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課中的優點與不足,揚長避短,來不斷地提高國中歷史教學質量。

2.學的反思

要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學的反思。國中歷史教學工作是教與學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在教的方面進行努力,還應該在學的方面進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種途徑,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不斷促進教學的進步。第一,對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因為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端正態度,必然會使得學習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才會明白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現在很多學生依然喜歡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學習效率並不高。老師應該督促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反思,學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果。第三,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國中歷史的學習應該嘗試多元化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能夠找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然後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3.教與學的反思

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反思。在我國現階段,國中歷史反思性教育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對教的反思與學的反思之外,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雙向反思,從而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配合程度。國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採用新的指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還應該在學生反饋方面進行努力。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開展積極、廣泛的溝通交流,瞭解其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採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補救,使得國中歷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避免對學生採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現階段的國中歷史教學中,反思性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進一步落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保證學生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獲取知識,同時讓知識更好地運用於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學鴻.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xx.

[2]白樺.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7).

[3]杭華.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xx,(6).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15篇】

篇二十一: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講解知識的引路人,充分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給自己準確定位,變一味地知識講解為指導性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歷史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歷史文獻講解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給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以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其參與度,讓其在愉悦的氛圍中收穫歷史知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逐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要想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歷史課的時間學好歷史,首先就要讓學生愛上歷史課;要想讓學生愛上歷史課,教師就要改進教學方法,用趣味教學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多媒體集視、聽、感於一身,它以其多樣的表現手段、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歷史課堂中,恰當好處的利用多媒體,讓多姿多彩的文字、視頻、音頻資源衝擊學生的感官,將歷史講活。

比如,在講《辛亥革命》時,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電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偉大壯舉和當時革命鬥爭的艱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無畏精神。學生看得聚精會神,對本次課程的主要內容也有了大概的瞭解。除此以外,我還時常利用多媒體資源給學生放一些與講課內容有關的音頻,展示一些圖片,蒐集一些網絡資源等等。同時在歷史課上運用競賽形式進行練習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國中生有很強的好勝心,比着勁兒的學習才有動力,老師不妨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將競賽融入課堂,增加課堂的多樣性和學生的新鮮感,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比如,我在講課前就告訴學生,本次課上的所有問題以搶答的形式出現,搶到問題並答對的學生能夠獲得小獎狀。這樣一來,有了獎勵的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被大大地調動了,課堂氣氛極為活躍。

總之,對國中歷史的學習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和技巧,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提高授課質量,巧設課堂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歷史教學,不斷探索歷史知識,積累學習經驗,為其今後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曾焰.淺談國中歷史開卷考試形式下的教學技巧[J].華章,2012(16).

篇二十二: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如何提高國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1.由封閉的教學模式向開放化模式轉變國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事件的人物、時間、地點、過程、結果和評價等內容,很少走出教科書,在教學時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因此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內涵,思考歷史跟地理和政治之間的關係,打破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可以利用網絡技術來獲得新時代最流行的歷史元素,通過對比來進行學習,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2.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社會快速發展要求學校採用素質教育教學,但很多學校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也是針對考試而言,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注重素質教育,例如,在學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容時,要加深對顧炎武先生語句的理解,不要只知道這句的意思,要真正理解其內涵。通過分析古人的思想和觀點,明確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中華兒女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質,為祖國作貢獻的。

3.設置課堂情境,加強互動和交流傳統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按照書本的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對此喪失了興趣。所以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採用多媒體或者小組表演的方式來模仿課程中的內容,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二、結語

歷史是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可以研究古代人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能在歷史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思想觀念。國中歷史課程是整個歷史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須要改變教學思路,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國中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篇二十三: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 要: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國中歷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幾點策略及技巧。

關鍵詞:國中歷史;學生;主體地位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學習、思考、質疑、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不斷提高歷史學習能力和提高歷史修養。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問題對於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分析、歸納、總結等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在思考出現困難時,教師應該加以引導,引導學生拓寬思路,有效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第二單元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從中國人向西方人學習,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話題出發,引導學生將本單元的知識全部串聯起來,理清了知識脈絡,進而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促進學生主體參與

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國中歷史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的聲像一體優勢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積極性,讓歷史事件變得豐富多彩而生動有情。例如,在學習唐朝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關於貞觀之治時期的視頻,讓學生在大唐盛世的氛圍中提高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歷史理論知識和分析歷史問題。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應該注重與教學目標的關係,要選擇那些與課堂知識點相關的材料,通過進一步的練習題目讓學生掌握歷史理論知識。

三、強化合作教學,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重要要求,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更有利於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發揮,促進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討交流。例如,在學習歷史戰役戰爭內容的時候,教師應該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探討歷史中的戰役對於中國發展的意義,當學生能夠意識到既有消極意義又有積極意義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拓展了,學習也變得更加主動了。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改編歷史話劇、小品等小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篇二十四: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周豔東

(河北省平泉縣小寺溝中學)

摘 要: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國中歷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幾點策略及技巧。

關鍵詞:國中歷史;學生;主體地位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學習、思考、質疑、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不斷提高歷史學習能力和提高歷史修養。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問題對於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分析、歸納、總結等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在思考出現困難時,教師應該加以引導,引導學生拓寬思路,有效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第二單元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從中國人向西方人學習,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話題出發,引導學生將本單元的知識全部串聯起來,理清了知識脈絡,進而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促進學生主體參與

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國中歷史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的聲像一體優勢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積極性,讓歷史事件變得豐富多彩而生動有情。例如,在學習唐朝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關於貞觀之治時期的視頻,讓學生在大唐盛世的氛圍中提高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歷史理論知識和分析歷史問題。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應該注重與教學目標的'關係,要選擇那些與課堂知識點相關的材料,通過進一步的練習題目讓學生掌握歷史理論知識。

三、強化合作教學,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重要要求,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更有利於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發揮,促進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討交流。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內容的時候,教師應該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探討鴉片戰爭對於中國發展的意義,當學生能夠意識到既有消極意義又有積極意義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拓展了,學習也變得更加主動了。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改編歷史話劇、小品等小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篇二十五:國中歷史教學論文參考

摘要:歷史就是由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所組成的,學習歷史採用講故事的方法是非常適宜的。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啟發以及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國中歷史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對整個的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進行整體的瞭解,知道歷史的大框。這就需要了解知識年代,事件。採用講故事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的達到教學效果。

關鍵詞:故事教學;國中歷史;故事應用

聽故事是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歷史教學中單純的死記硬背,枯燥的記憶歷史的發生事件、年代、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而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難記的知識串聯起來,學生通過聽故事就把知識點記住了。聽故事可以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故事化教學情境;佈置作業多樣化;用故事引導啟發學生;日常生活聯繫的故事環節。”通過這樣的故事化教學方式來課堂教學中運用。

1佈置作業多樣化

聽故事學習歷史,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同,佈置的作業也要多樣化。讓歷史作業中融入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佈置多樣化的作業也充分的適應不同發展程度學生的需求。作業多樣性就體現了它的豐富性和開放性。由於國中生的學習習慣還不是特別的成熟,佈置多樣化的歷史作業可以自主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每個學生喜歡的東西都不同,即使對於單單一門歷史學科,學生喜歡的方面,關注的方面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可能喜歡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歷程,發生的歷史事件感興趣,因為這離我們現在比較近,有些老人能夠給我們講一些發生的事,還有就是抗日戰爭,這些對於男學生會比較有吸引力,因為他們擁有英雄情節。對於女同學可能更加喜歡唐宋時代的文人墨客,喜歡當時的風流雅士,以及對他們的開放程度都會比較的關心。通過佈置多樣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出發,探究歷史背後的故事,通過尋找故事進行歷史教學。

2用故事引導啟發學生

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生活,吸收和借鑑前人的經驗,對於歷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歷史可以更好的為生活而服務。以史為鑑可以很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學習歷史事件的最後的一步就是講歷史事件的意義以及事件的啟發。例如:“在課堂當中,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像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縣委書記焦裕祿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全國人民的楷模。學習這一部分的內容,可以將人物的先進事例進行進一步的宣揚,用這些真實人物的事例來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感悟他們優秀的品質,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學生了解先進人物的事例,通過聽故事,在課堂中利用故事、使用故事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利用故事比一般的説理更加具有説服力,也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

3創設故事化的教學情境

國中是人生成長和學習的關鍵階段,而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作為必修課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會普遍的認為國中階段的'歷史只需要讀讀背背,考前一衝刺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國中歷史作為高中歷史學習的一個基礎,教師必須走在學生的前面,要提前學習,更要在學習之前擺正態度,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歷史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在全面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善於將故事融入到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歷史的魅力。國中歷史系統性強,而國中學生對於學習的熱情又會忽高忽低,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但是加入故事的教學內容會變得更加豐富;國中歷史更多的是人物和時間,識記起來比較複雜,通過用故事化的語言將教學內容總結提煉出來,教師做講故事的人,學生做忠實的聽眾,將枯燥乏味的文字用故事化的語言講出來,通過創設這樣故事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個故事中去領略歷史中的人和事;但是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通過創設故事化的教學情境來完成。通過故事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在教學中會讓教學能力得到釋放,得到提高,在課堂上更加得心應手,學生會更喜歡故事化的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課堂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4運用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故事

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在生活中感受教學內容;在國中歷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學習《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這一章節時,由於學生對於國防建設有一定的興趣所在,教師要利用學生的興趣點,收集整理與生活實際有關聯的關於國防和外交的故事,讓學生通過生活實際的思考,來深刻理解祖國的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另外,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收集事例和組織語言,組織學生進行一個小小的辯論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國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去進行深層次的學習;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故事,會讓學生更能感受到課堂的活潑。傳統的歷史課堂總是沉悶的,枯燥的,加入故事的歷史課堂,學生更容易暢所欲言,散發思維;學習來源於生活,最終也會在生活中得到應用,用故事豐富教學內容,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會真正的去融入課堂,去感受課堂,課堂氣氛才會更加活潑生動,歷史這門學科就會在國中學科中綻放不一樣的光彩。

5結語

歷史這門學科在學習上需要很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學生在學習中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將故事與學習內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故事化的課堂會更加有趣,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總結,探尋更適合國中學生學習的故事化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的享受歷史帶來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文素芳.淺析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220-220.

[2]周建華.聽故事,學歷史———淺析故事化教學在國中歷史課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136-136.

[3]陳桂琴.國中歷史學科中故事化教學策略的應用實踐[J].新課程,2016(17):124-124.

[4]王軍.論故事化教學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7):87-87.

作者:谷碧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徐楊中學

篇二十六:農村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農村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一、當前農村國中學校歷史教學“高耗低效”的現狀

重視不夠,應付式的教學心態導致“高耗低效”。當前一些農村國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普遍認為歷史不是主科,沒必要投入過多的精力去進行教學和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的努力程度。以筆者所任教的初級中學為例,在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和學生對上歷史課都顯得過於隨意放鬆,或多或少地存在應付的心態。而現在一些影視作品如《宰相劉羅鍋》《康熙王朝》《步步驚心》《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以其直觀形象的模式,深深地吸引着學生,導致他們對歷史文字失去興趣,進而影響到歷史教學,而目前很多歷史劇雖然情節極具吸引力,但卻隨意改變史實、生編硬造,對學生產生了嚴重的誤導。有些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竟然拿出電視劇中的情節反駁教學內容,而教師則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説服學生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端正態度、重視歷史,激發學習興趣,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缺乏創新,因循守舊的教學模式導致“高耗低效”。當前農村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基本還沿襲傳統模式,還是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教師深怕講得不夠透徹深入,課堂教學基本是照本宣科滿堂灌,很少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前給出問題讓學生思考:1.西域的含義是什麼?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結果是什麼?3.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麼樣的?4.張騫出使西域在路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5.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哪些歷史和現實意義?結果,教師只給了學生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開始分析講解了。而教學內容有幾個頁面,看完一遍也要用些時間,又怎麼能立即解決五個問題呢?於是,學生在沒有通讀文本的情況,只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根本沒有自己學習思考的時間,這種教學模式,教師白勞累不説,而且還抑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使歷史教學變得毫無生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流於形式,濫用討論的課堂教學導致“高耗低效”。新時期倡導“探究與討論”的教學理念,但有的教師卻誤解了這種理念,變成純粹為了討論而討論,一上課,就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佈置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搞得整節課熱熱鬧鬧的,根本談不上教師的主導作用,討論的質量也無從保證。如有的教師教學《和同為一家》一課,老師只用幾句話介紹一下課文內容,就提出了討論題:如何認識“和同為一家”?然後把學生分成幾個組展開自由討論,學生完全處於放任鬆散的狀態,而老師自己則坐在一旁成為局外人。半節課後,對學生討論的結果,教師也沒有明確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就佈置學生做課後練習題。這樣一節歷史課,如何談得上有什麼效果。缺乏指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導致“高耗低效”。國中歷史教學為何一直處於“高耗低效”的狀態,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教師的'學法指導不到位,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學習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數國中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學校每週只設置兩節歷史課,上課時間少,而在課外,學生也很少主動去學習歷史,所用的學習時間不多,加上興趣不大,自然學習能力不強;二是大多數國中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因為歷史教師普遍比較注重講解傳授,授給學生的是“魚”,而不是“漁”,大多數學生只是用“記”和“背”來學習歷史,學習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二、有效提高當前農村國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對策

(一)以激發興趣為導向,促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提高效率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當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原有的學習情感被調動,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快樂地學習歷史、學好歷史。一是導入激趣。一節歷史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成敗,因此要講究導入藝術,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懸念導入,如學習《與同學們談歷史》這一課時,設疑導入:“同學們,在歷史上,秦始皇、劉邦、曹操、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時期的人物?他們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引出了學生的興趣,教師點評學生的發言後,直接導入新課;也可以視頻導入,如在學習北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時,可播放一段清明上河圖的視頻,以生動形象的影像引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古詩導入,如學習文天祥抗元的內容前,播放《過零丁洋》這首詩,用文天祥悲壯激昂的愛國精神感染學生,讓學生帶着感動進入新課的學習。二是説圖激趣。歷史教科書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藉助插圖講解歷史內容,能有效引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如講述《商鞅舌戰守舊羣臣》,讓學生了解到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懂得改革的不容易,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駁倒了保守派,讓秦孝公最終決定:“商鞅説得對,就按商鞅説的去辦”。繪聲繪色地講述配圖,吸引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三是情境激趣。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巧妙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觸動,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時,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教師可生動講述“張騫帶着100多人出發,被匈奴兵抓住拘押十幾年,得以逃出並找到大月氏,返回漢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並扣留一年,終於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境,讓學生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從而由衷地生髮出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以突出學生為根本,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效率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瞭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並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蒐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並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一要給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深入地學習課文,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學生有了疑問,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尋找答案,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學習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二要營造寬鬆自主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活動,千方百計地為學生營造寬鬆自主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充分體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將教師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形成獨到的見解,發展學習個性,提高歷史學習水平。

(三)以強化交流為紐帶,促使學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效率

歷史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學生、教材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學習歷史知識為目的、以歷史教材為中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多維度交流,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目的。為此,教師要善於營造和諧的歷史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平等互動的學習交流。如請學生對“岳飛抗金”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大多數學生認為“金對南宋的騷擾,造成了南宋亂、人民流離失所。岳飛抗金是正義的,阻擋了金軍的進攻,保衞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而有些學生則認為“岳飛抗金是負面意義多於正面意義,原因是維護了腐朽的南宋統治,阻礙了金滅南宋的步伐,使祖國長期處於分裂對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戰而降,金很快就會統一全國,這樣就能避免戰爭,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在學生激烈辯論之後,教師適時點撥:“評價歷史人物的關鍵,是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是否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很快,學生形成了共識,歸納出“岳飛抗金,保衞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是正義的。”師生在互動中充實了學習歷史的體驗,實現心靈的溝通和碰撞。

(四)以學法指導為基礎,促使學生在注重方法中提高效率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強調,“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計算曆史年代的方法、閲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可見,“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重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引導學生學會閲讀思考。教師要有計劃地訓練學生學會閲讀歷史讀物,並在學習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把握史實資料,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獨到見解和看法;二是引導學生學會聯繫實際分析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將學習歷史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學會用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三是指導學生掌握必備的運用歷史地圖、收集史實途徑等各種方法,把握歷史學習重點,爭取最大的學習實效。

篇二十七:國中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國中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摘 要:歷史複習課是國中學業考試備考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複習課效果好、效率高,可以較快地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學業成績。如何優質、高效、自主、科學地安排好歷史學科的複習,這是擺在每一位歷史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自主;高效;國中歷史;複習課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生為本,強化有效教學,實現課堂教學方式最優化和教學效率最大化,我校歷史組教師構建了歷史複習課“三部曲”教學模式。

一、“三部曲”教學模式的由來

長期以來,在進行傳統的歷史複習課教學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出示複習提綱,學生自由複習,教師缺少對課堂的調控指導,部分學生目的性不強,複習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更不能進行能力的提升與相應的訓練,時間長了,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對歷史學科產生厭倦情緒;還有的教師口若懸河地講,不顧及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學生只是無味地聽,教師的講解充斥課堂,教師以“講”得好為最大滿足,很少關注學生的感受、體驗和需求,忽視了學生思考的過程、説的過程和寫的過程,課堂效率極低,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主旨。我校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下,不斷吸收新課改帶來的全新教學理念,結合教學新課改的實施,從而摸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歷史複習課的教學模式――“三部曲”教學模式。

二、“三部曲”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與外顯特徵

“三部曲”教學模式旨在面向全體學生,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各種能力,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生為本、高效課堂教育理念在實踐中的具體化。

(一)基本結構分析

“三部曲”教學模式是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置的三個複習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複習任務,達到預期的'複習效果。(結構圖如下)

1.“三部曲”前奏――課堂導入環節的設置

國中歷史教育教學論文怎麼寫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歷史複習課的教學也是如此。在歷史學科的複習中,教師用富有激情的話語,以靈活的方式、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等方式導入,可以喚起學生複習本部分教材的迫切慾望,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轉入課堂。在複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時,教師設置情境,帶領學生踏上紅色之旅,走訪革命聖地,探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之路,方式新穎、靈活,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更濃了。

2.“三部曲”解析

(1)第一部――我梳理,我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梳理本單元的知識網絡體系,找兩三個學生到黑板上展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系統掌握課本知識。學生根據知識體系和教師設計的複習學案,自主複習課本基礎知識,強化記憶,旨在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課堂展示環節隨機抽取學生對本部分知識進行全面、細緻講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面向全體學生。

(2)第二部――我分析,我歸納

教師或學生提出本單元具有探究價值的題目,學生小組分析、討論,談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談自身觀點、認識、啟示;談對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借鑑、經驗……在學生相互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精講點撥,起到較好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探究、釋疑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唯物史觀,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

(3)第三部――我訓練,我提升

本環節要求教師精心設計習題,及時鞏固學生的勞動成果,試題的設計要立足學生實際,難度要適中,既要讓學生體會到辛苦後成功的喜悦,又要讓學生通過做題發現容易出錯的問題。反饋方式多樣化,集體訂正、小組訂正,學以致用,解決問題,反思所學,昇華認識,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3.“三部曲”尾聲――課堂結束語設計

要想讓課堂教學結構達到美的境界,必須設計富有特色的結束語,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之內,還要繼續向課外有機延伸,學生在課外仍保持強烈的求知慾望,去積極探索未知的世界,這樣的課堂結束才是最高境界的結束。在複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教師的結束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今天我們複習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單元,正是因為中國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特色道路才能昂首闊步地走向世界舞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也祝願大家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也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特色道路。

(二)模式的外顯特徵

國中歷史教育教學論文怎麼寫(2)

本模式突出強調教師教學活動的優化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優化,以生為本。教師教學活動的優化表現在:教師激情導入,充分創設學習情境,喚起學生想學習的學習動機,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體驗,自由表達自己的疑問和見解,面向全體學生,人人都有收穫,打造高效課堂。

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優化學習活動。通過知識網絡體系的構建,複習教材基礎知識,利用充分的時間主動地獲取知識,展示所學內容,認真思考、主動質疑,小組合作、積極討論,培養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進全面發展。

三、“三部曲”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

為使“三部曲”模式更適合學生自主複習,更具操作性、實效性,在實施過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

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複習的內容應該呈現多樣性,應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複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

(二)教學評價的多樣化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瞭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在複習課的評價過程中,倡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提倡評價的公正性、全面性,充分尊重學生,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對學生帶有任何偏見,不能受先入之見的影響,評價工作應該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必須讓具有不同興趣和精力的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和內容應該多樣化,以便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不同方面的學習成果。

(三)做好複習過程的過渡、銜接工作

過渡本身並不承載或傳遞明顯的實質性信息,過渡語好比是課堂上教師給學生的一艘渡船,它引導學生從一個教學環節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節。歷史複習課上,需要作為擺渡者的教師巧妙地從一個複習題目及內容轉入到另一個題目及內容的複習上來。教師在處理課堂過渡語時注重的是其導引性和銜接性,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體自如,在“導”與“接”上顯能耐,既要簡明概括又能富有感染力,還要善於變化,這給授課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三部曲”教學模式的實施建議

(一)認真研讀課標

(二)注重以課本為主,習題為輔

(三)關心、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

(四)每一堂複習課都是新課,都要認真備課

(五)強化整體史觀,熟知整體脈絡

(六)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七)教學手段和方式多樣化,多給學生展示的舞台

(八)追蹤練習的落實鞏固

(九)多關注,多讀書,瞭解身邊的歷史

(十)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自修內功強化外功

篇二十八:國中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一、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學習熱忱

二、通過拓展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致

歷史課程內容包含着豐富的歷史知識及文化內涵,包含着人類的智慧及精神,是一門非常值得學生學習的科目。但是由於受以往教學觀念的影響,老師通常是讓學生靠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記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及歷史數字,使有意義的歷史課程變得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此會直接制約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所以,老師可以通過講述歷史故事抑或是名人軼事來拓展學生的視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引發學生的興致及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地投入歷史課堂學習中。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文時,老師在上課前導入新課時,先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當前中日魚島糾紛事件,再告訴學生魚島是在中國在甲午之戰戰敗後,被逼簽訂《馬關條約》後被日本霸佔的中國領土。此時,學生的注意力被極大程度地吸引過來了,從而引發他們繼續探究《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的興趣。接着,老師再指引學生針對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中國當前的國內情況及此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等方面展開深入分析研究。進而使學生深刻領悟到唯有振興民族、壯大國家,才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維護主權及領土的完整。如此不但培育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並且更深層次地讓學生懂得要認真學習,樹立自己長大後建設祖國的使命感與職責感。整堂課下來,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授課的進程中,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身的獨特見解並提出自身的疑惑,從而帶動了學生思考的主動性,最終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及探究能力,從而實現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緊扣學生的生活,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國中的歷史是一門博大深奧、內容豐富的科目,我們學習歷史不可以只是限制在記憶歷史事件、學會歷史知識方面,而應當指引學生探索歷史發展法則,從歷史發展中獲得智慧,進而推進個人和當前的社會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國中歷史教學非常關鍵。在國中的歷史授課進程中,老師需培育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需把歷史和生活緊密聯繫,讓歷史融入生活之中。基於此,老師可以從多方面着手,進行課外實踐活動。

(1)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本地的博物館,從觀賞古物中認知每個歷史時段的文化特點,體驗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奧和悠久;

(2)老師亦可組織歷史知識比賽,使學生在比賽答題中學習歷史知識,擴展見識;

(3)老師還可以舉行唱愛國主義歌曲的活動,讓學生經過演唱如《團結就是力量》《保衞黃河》等,使他們領悟新中國成立的艱苦及偉大意義。這些靈活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體現了學生主人翁的地位,有益於調動學生參與瞭解歷史的積極性,培育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致。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老師需努力開拓此類課堂,注重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忱。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國中歷史學習興趣的方式有許多,作為國中歷史老師,需多方面及多渠道去發掘這些興趣的源頭,為學生打造國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趣課堂,唯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致,才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進而使學生對歷史課程更加重視。

篇二十九:國中歷史與歷史教學論文

國中歷史與歷史教學論文推薦

1.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課堂不僅僅屬於教師,更是學生學習知識、思考知識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將學生作為獨立平等的個體來開展教學互動,才能摒棄傳統落後的教學體制,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適當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主動探討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激發學生對古今中外時事政治的關注,並通過以古為鑑,指導個人樹立正確的觀點和立場。

2.創建特色教育環境

歷史課是一門充滿文化氛圍的課程,要求教學氛圍具備多樣的'文化特質,在豐富的文化氛圍薰陶之下,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教師可將歷史教學靈活地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繫,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不僅僅是書本中的空談,更是與當今社會密切相連。此外,為了創建良好的歷史教學課堂氛圍,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讓師生以平等的關係來探討歷史,教師更需要科學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觀點,創建和諧的歷史教學氛圍,對錶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由於歷史內容相對枯燥乏味,不需要數理化中的思維靈活度,沒有語文、英語的口語操作性,在課堂上,學生一般興趣不高。而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中單一而枯燥的“説—聽—記”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維方式,對歷史有更為直觀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記錄性的影像資料更能夠激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戰爭留下的一些珍貴資料、喚起民族自尊心的抗日戰爭時期的影像資料等,直觀地將那段激情澎湃、轟轟烈烈的記憶放在學生眼前,這些資料對學生產生的意義可能超過老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

4.延伸和拓展教學空間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歷史學科同樣如此。人類長久以來的生產和生活創造了歷史,而歷史也將不斷為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帶來各種思考。因此,國中歷史教學需要教育者將課堂歷史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將課堂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嘗試解釋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如教師可以通過當下熱點事件和話題,在學生中展開各種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學習來剖析當下社會的各種問題,探索能解決這些事件和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這些方式,將國中歷史課堂延伸至社會這個廣大的空間中,不僅鍛鍊了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進一步走進歷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的重要手段。

5.結語

總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教學工作的科學開展,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積極探索相應的改進措施,改善教學手段,立足實踐,全面擴展歷史教學空間,加強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着力培養學生歷史責任感,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升國中歷史教學質量。

篇三十:國中歷史教學策略論文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1)合理構建合作小組。合理構建合作小組,對班級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分組時候需要注意小組規模,規模過小難以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規模太大則人數太多,不利於全面發揮學生作用。老師需要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對不同層次不同特質的學生進行組合。6人左右的人數是最為合適的,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礎,形成上中下互補,性格上講究動靜相宜。這樣才能夠為小組展開競爭創造了一個公平的條件。合理地構建合作小組,需要教師緊密地結合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點,集合學習情況進行分配,這樣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2)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明確分工各施其職是小組有序進行的基礎,小組成員需要有明確的分工,才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小組成員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分工的不同,要做到能夠相互支持配合,同時能夠承擔個人責任,這就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積極地參加到合作學習中去以後,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習的成效。小組成員的分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位同學需要擔當不同的角色,同時輪流擔任,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得每位同學都有提高的機會。

(3)指導培養合作技能。小組學生的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開展小組學習,需要充分認識到小組學習的功效,落實團結合作的意識。還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學生合作技能進行指導。例如,怎樣去向合作伙伴提問,怎樣輔導同伴,怎樣分配學習任務等。這樣才能夠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

(4)精心設置學習內容。精心的設置學習內容是進行小組學習、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輔助,沒有必要的討論內容,則很難達到小組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內容,選擇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合作情境之中去,才能夠使得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合作學習。例如,對知識進行整理構建和複習的過程中,可以讓小組成員通過互評、互檢以查漏補缺,達到綜合提高的目的。(5)教師引導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的效果與教師的引導有着很大的關係,在小組學習進行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進行學習的引導,引導學生成為交換思想的參與者。老師的主導作用要貫穿小組的設置、任務選擇、教學全過程。教師不僅僅是學習活動設計上的掌管者,還是教學活動控制方向的主要承擔者。教師需要做好對教學的引導,這樣才能夠發揮出小組學習的作用,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二、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小組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具有積極意義。歷史與社會教學能夠促進學生人格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提升歷史與社會教學的質量,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鑑於小組學習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義,老師只有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制訂合適的小組學習計劃,才能夠促進歷史與社會教學功效的發揮,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從多方面入手,小組合作學習才會高質高效,歷史與社會教學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篇三十一:國中歷史教學策略論文

一、優化課堂講解

國中歷史的課堂講解要突出一個“精”字,不能有如走馬觀花般一帶而過。因為有了第一步的“讀”,學生就對課上要講的內容通過課前的預習有了基本的瞭解,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進行課上的精講了。課堂精講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教學過程要“精”,要儘可能用精煉的語言、豐富的語彙把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講清楚、講明白,讓學生對一節課的內容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框架,不能有模稜兩可的知識“死角”存在;

二是教學方法要精,教師應根據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一直沿用一種教學模式,以免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感覺,覺得每節課都一樣,從而對歷史課就失去了期待。例如,在講述《秦漢時期的文化》時,學生對張衡的地動儀結構很感興趣,但是又對其原理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僅僅用乾巴巴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必然提不起興致。於是我適時地運用多媒體將它測定地震方位的過程演示了一遍,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當地動儀上小龍嘴裏的一隻銅球落入一隻蛤蟆的嘴裏時,學生不禁拍手稱奇。在課堂上引入多媒體的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對歷史知識一目瞭然,無須再言。又如教師講故事的方法來説明地動儀的準確度,公元132年一天,地動儀朝西的龍嘴吐出銅球,三天後隴西快馬來報,那裏發生地震,隴西在洛陽西500多公里,方向準確無誤。這種方法同樣能獲得學生的青睞,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地動儀的認識,而且還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二、鼓勵課堂討論

在歷史教學中,討論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對於很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考慮的,沒必要將學生的思維緊緊地限制在一種標準答案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可以是同桌間的討論,可以是前後桌多人的討論,也可以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分組討論。討論能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願意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思維力量。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做學習的真正主人,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也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讓學生能夠放開一切思想負擔全心地投入到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中。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面對新問題時放開了討論,以克服他們的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達到培養和提高各種能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個引導者和點撥者的身份把握整個課堂,不能冒然打斷學生的思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

三、精心選擇練習

學生在經過讀、講的過程後,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外練習題)。這些練習題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要求學生及時完成的,一般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為宜。這種題型主要以檢驗基礎知識為主,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查漏補缺,對於遺漏的基本知識要及時熟記。另一類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示範性、開放性的例題,這類練習題主要是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是更高一層的題目。通過這類題目,可以有效地鍛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克服求同思維定勢,突破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界限,創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觀點。除了上述這些策略,還有很多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去挖掘,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進行大膽嘗試,以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篇三十二:國中歷史教學策略論文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能夠真正成為高效課堂。因此,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還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一味地講授新知識會對學生的理解和思考造成負面影響。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動腦思考問題,然後相互交流,或者與教師交流,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學生只有主動去學習了,才會高效學習,自己去把握問題、掌握知識。

二、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

很多學生因為不喜歡一門學科的教師而不喜歡這門學科,這是不對的。但是,帶有教師不良情緒的課堂,是達不到高效的。為了讓學生喜歡上教師,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保持良好的態度,對學生熱情,教學充滿激情、充滿感情,這樣學生會很自然地被帶動起來,對課堂的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對於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更有幫助。

三、保護“弱勢”學生

“弱勢”學生是指對文化學科學習能力不強,理解能力偏差的學生。這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到心裏有數。現在的學生大多數自尊心較強,對於成績比較敏感,所以教師應該多關心這些學生,儘量避免做傷害他們自尊的事,也不要在全班學生面前教訓他們,應該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教師可以私下了解學生情況,逐個分析情況,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四、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教師可以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幾個人為一組,探討一個課題,並制定方案,最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見解,同一個問題也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團隊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團隊精神、增進友誼,還可以使其發散思維,增強問題意識,提高自主性和創新能力,使課堂更加豐富、更高效。

五、當堂複習

一節很有趣的課不能只“熱鬧一下”就結束了,最重要的是看這節課是否真的高效。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快要結束時,進行當堂複習。也就是説,把當堂所講的所有知識串聯起來進行提問,讓學生作答,以此來判斷課堂是否真的高效。

六、質疑交流

教師要通過讓學生髮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自主學習、動腦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然後通過師生交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這樣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學習的效率肯定會提高。

七、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不同,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並遵循個體差異原則,才能提高教學水平。而要想面對全體學生,就應該因材施教,摒棄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實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提高。如此堅持下去,就能提高教學質量。在當下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課堂效率,並以新的方式教學,不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盲目傳授知識。教師不僅要教知識,還應該教方法。課堂是知識獲取的重要渠道,學生上課不只是為了學習知識,還為了自己的發展,高效課堂應該權衡活動和知識的關係。有趣的課堂不一定是好的,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進去,並能及時掌握知識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快樂學習、高效學習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證,沒有基礎,無法談創新。高效課堂的創建,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並且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篇三十三:國中歷史教學策略論文

一、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學生們在課堂上為什麼會主動回答,甚至搶着回答問題呢?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想要表現出自己的價值。這樣不僅能得到老師的讚揚,更會或得其他的同學的讚賞。那麼,以什麼樣的方式和時機給予學生們這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就需要老師們思考一番。我們平時上課所用的課本,並非是從古代傳下來的,而是很多科學工作者把當時的社會情況用白話文的形式,以課本為載體呈現給學生們。這就説明了課本與文字的侷限性。白紙黑字是死的',只有生活本身才是豐富多彩的。如果老師一味地念課本,要求學生機械地朗讀背誦,那學生們肯定會認為歷史這門課程實在太枯燥了,除了背就是背,根本沒有任何想學的衝動,毫無新鮮感。這就要求我們這些在一線的授業者們,要想法設法地讓學生們有興趣,想學習。所以,依靠高科技的方式進行授課就十分必要。一段影片可以讓學生們從視覺上直接認識歷史,一部電影可以讓學生們不僅熟悉歷史,更被很多感情和品格感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就被釋放出來。在授課過程中,一旦能直觀地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境,那麼取得的教學效果會非常令人滿意。

二、以合作的方式與學生共同學習,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互動互助的過程

師生之間關係的融洽、授課氛圍的輕鬆愉快,都可以讓同學們更快更好地學到歷史知識。一名教師要真正從內心深處顧及到、考慮到學生的尊嚴。對於一個歷史人物或者問題,當某位學生能夠正確回答或者有自己其他的正確的理解時,都不應該吝惜自己的讚美,讓鼓勵伴隨學生們的成長。

當老師把學生們分成不同的研究小隊時,我們應該在正確的教學方向上,倡導一種相對批判式的教學,不一定非要按照大眾的思維,可以讓學生們根據史實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老師此時要做的就是在可行的範圍內,以正確的歷史觀,以正確的語氣和方式來糾正學生們的某些不妥觀點。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正確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其實有相當多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我記得有一位男學生在課間休息時找到我,問我咱們的國家在當年的國際環境下是那麼的貧窮、那麼的悲哀,我們中國人的話語在國際上根本沒有用。可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興旺發達的呢?可見,這位同學有着非常高漲的求知慾。因此,我以此為契機,讓這位同學通過互聯網來大致查找到我們國家發展的軌跡。

在第二天的課堂中,我讓他在全班面前以飽滿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小的演講,獲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我接着他的演講,進行了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效果非常良好。這樣既讓學生們得到充分的自我展示,又可以讓我自己有了繼續鑽研的動力。但是我們都知道,凡事都是矛盾的,不管一個方法有多好,它的另一面一定會顯出某些方面的不足之處。比如説有的學生天生內向甚至孤僻。他們不願意合作,不顧及隊伍的團結,只知道自學,從不把知識分享給別人。有的學生爭強好勝,就想着領導別人,只希望別人聽從他,因此沒能達到分組學習的教學目的。所有暴露出的不利方面,作為教學者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干預。

三、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的思維能力是自學的根基。而自學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不僅僅依靠學,更要依靠分門別類總結,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一位學生只有自學了,才能總結得出來,也只有進行了科學有效的總結,自學的效果和積極性才會更加明顯。那麼怎麼進行總結呢?同樣都是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也許他們的發展規律有些出入和不同,但很多要素都是具備的,社會環境、歷史價值、轉折契機等等,都可以提煉出來進行對比。這樣更加直觀,能讓學生們通過總結橫向記憶更多的事件,甚至可以從小培養學生們“以史為鑑”的思維方式。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思維方式上都是可塑的。關鍵是要賠養他們如何正確看待事物。我們目前的教學目的還是為了應試,這個我不否認。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多多培養和注重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要讓他們知道學習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使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因此,我們在教授學生們歷史這門學科的時候,不能忘記聯繫實際,要告訴學生們歷史的車輪是永遠向前的,學習歷史就是在學習先人們總結出的最最寶貴的經驗,它們能讓我們少走太多的彎路和錯路。

四、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一些直觀的視覺刺激更能加深同學們對知識點的印象和記憶,比如短片和繪圖。我記得有一節課專門講的是絲綢之路,就把絲綢之路不同的區域分派給不同的小組,讓每個組在地圖上畫出自己負責的絲綢之路是從哪裏到哪裏。把各個組所畫的路線連在一起,再加以修改,就成了同學們親手繪製的絲綢之路。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故事發生。用圖片作為載體,讓學生們直觀地對絲綢之路進行理解,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貿易方式,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有如此精湛的技藝,這個貿易的往來有着什麼樣的深遠意義,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要把分隊學習模式放在重要的高度,並且千方百計鼓勵學生們彼此分享知識成果。只要能夠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對學習有激情、有嚮往,那麼他們的能力可以得到迅速提升,老師的教學任務也可以按照預期完成。可以根據考試的分數,把學生們劃分成不同的研究小隊,要在隊內確定每個學生的的個人任務,各司其職,告訴他們:“在一起才是整體,是整體就要團結,講團結就要分享,分享後才有收穫!”

五、引導學生敢於質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正所謂“有問才有答”。只有先問出問題,發現問題,才能有理由和動機去研究問題,最後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拋磚引玉。所以,對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不能迴避,更不能不屑一顧。相反,這恰恰是我們要鼓勵的,讓學生們根據史實,在允許的範圍內提出自己的猜測甚至質疑。如果沒有問題、沒有質疑,那我們的研究就好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樣,沒有意義,又走上了應試教育的老路,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分數而學習。在有些歷史問題上,我們可以主動帶領學生們提出質疑:“舉步維艱的發展,為什麼會大獲成功呢“”看似良好的關係,怎麼會突然破裂呢?”這些質疑就像引線一樣,幫助我們點燃了學生們一探究竟的情緒。

六、改進教學評價標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授課的第一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培養他們正確的思維方式。所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作為老師,應該注意不是説我講什麼,學生就要聽什麼,而是我要講的正是學生想聽的,學生希望聽的也是我能講出來的。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性格,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思維。這樣才成就了我們這個世界。學生們更是如此,他們涉世未深,人生觀和思維方式都在形成的過程當中,這就更加説明每個學生之間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作為教師要充分地考慮到這種不同,更要尊重這樣的不同。有的學生不敢在班級同學面前講話,怕丟臉,那就要給他信任,讓他自信,讓他多説,讓全體同學給他鼓勵,讓他體會到勇於表達的喜悦!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突然有一次分數不理想,那就要讓他知道,誰也不是不敗將軍,分數只能代表過去,振作起來才是強者應該做的!這些都是激勵學生的好方法,不管什麼樣的方式,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有興趣,不讓他們有厭煩感,讓他們總是希望知道更多的歷史知識,以史為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篇三十四:國中歷史教學策略論文

一、利用插圖,引發興趣

新編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形象的插圖,生動有趣、直觀形象,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圖文並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利用插圖結合教材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將教材內容與插圖有機結合,給學生細緻講解,引發學生興趣,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教學《戰國七雄》時,教材中有一幅《商鞅舌戰圖》,而該課的重點內容是商鞅變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商鞅變法的情況,我先從這幅圖開始講起。這幅圖畫的是當時商鞅與大臣們舌戰的情景,中間坐着的就是秦孝公,手拿竹簡、振振有詞,與大臣進行辯論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辯論中喊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意思是説只要變法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這一歷史性的大辯論最後由秦孝公做決定,他同意商鞅進行變法,這才使得商鞅變法得以實施。學生深深地被這個故事吸引,產生了求知慾望,接下來再通過具體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商鞅本人的氣概和才華、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讓學生從歷史事實中概括出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為其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打下基礎。這樣,通過圖文並茂的講解,學生對這一歷史事實的記憶更為深刻,對這一事實引發的歷史作用以及對歷史趨勢的影響有一定的瞭解,並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組織語言、表達觀點。

二、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產生疑問、解決疑問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巧妙地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感覺,然後經過點撥、引導,又讓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當他們解決掉一個疑問之後,得到了成功的快感,激發了求知慾望,從而又帶着興趣去探究下一個疑問,這樣層層深入、不斷進步。如在講“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我首先從現代生活中離不開紙讓學生感受到紙的重要性,然後再圍繞紙的作用展開疑問,如紙的發明時間是什麼時候,造紙用的原料是什麼,紙的特點有什麼,紙和古代竹簡、帛書比起來有什麼優點,這樣環環相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斷思考,鍛鍊思維能力,又使他們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提高了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創設情境,在體驗中激發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中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善於為學生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獨特的情境中體會情感,體會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教師對歷史事實的教學一定要做到具體、生動,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感受歷史人物的喜與悲,同時加深對歷史人物和事實的瞭解,建立歷史知識的系統。這樣,通過情感教學,以情動人,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歷史,認識歷史,在歷史學習中修身養性,陶冶自己的性情。此外,激發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引入典故、詩詞朗誦、編寫歌謠等,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合理利用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將學習化繁為簡,從而使其在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帶着興趣去探索、研究。這樣在課堂中既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感,又能使其增長一定的歷史知識,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真正達到使學生學習歷史以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篇三十五:國中歷史教學策略論文

一、圖片教學的地位

圖片教學是中學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圖片是具有實踐性的,可以更刺激學生們的思考,讓事件的表達方式更為直觀,比起文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至此,圖片在教材中的出現就更加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在中學歷史教材中,圖片佔據了教材中一半的篇幅,這就已經説明了,在歷史教材中,編者們已經摒棄了古舊的編輯方式,不再只是乾澀的用文字表達,更多的運用文字與圖片的結合,讓同一件歷史事件,以更加清楚明瞭的方式表達。

二、實質上的應用

(一)端正對圖畫資源的態度

圖片在歷史教材中的應用儼然成為了歷史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都是被解釋為插圖,但事實上,圖片歷史絕對不僅僅是插圖。現在中學生使用的教材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圖片歷史,圖片和文字的搭配也迎合了學生們的興趣,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有的教師會把圖片直接當做是圖畫,認為在歷史教材中加以圖片僅僅是為了增加趣味。這樣的理解就説明了教師沒能夠仔細的品閲教材。舉例來説,在七年級歷史教材中曾有一篇象形文字起源的選題,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加細緻的瞭解象形文字的起源,編者把最初的文字狀態的演變一直到後期文字的成型全部用圖畫的形式展現了出來。以圖代字最早是出現在古代的,遠古時期根本沒有文字,人們只能根據象形的圖片來理解文字,文字也是由象形圖片演化而來,這就很好的説明了圖片是文字的長輩,這也是有料可證的。至此,圖片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文字不能代替的,應該對圖片歷史更加正視,更大程度上的發揮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二)多種方式靈活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人們切實的認識到了圖片的應用性,在國中的歷史教材中編者更加強了對圖片的應用。舉例來説,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教材中,有一篇課題為凡爾賽體系與國際聯盟的選題,編者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凡爾賽體系,在教材中設計了兩幅畫進行對比展示。兩幅畫分別表示了歐洲版圖的前後遷移,學生們通過仔細的對比觀察,很明顯的看出了歐洲版圖前後遷移的變化,並藉由此找出了問題關鍵,得到了最後的結論。根據學生們的觀後表示,這樣的方式更加有利於記憶,讓原本無聊的歷史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引起學生們的關注之後,學習就變得更加輕鬆快樂。再比如,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歷史與社會》教材中,會大量的出現戰爭的分析圖、各個朝代的領土分割圖和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等等,這些圖片的出現會讓學生們更清晰準確的理解教師所講述的知識,並給予學生們最直觀的內容共鳴。

(三)注重學生思維習慣與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也越來越多的採取圖片對照式學習,這樣的方式不僅僅達到了學生們學習的目的,還做到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觀念。學生們在對比圖片和文字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更加輕鬆的做到知識的儲備。有一點值得教師們注意的是,在圖片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觀察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多多啟迪、關懷學生,讓學生們主動去動腦思考,這對教學任務的完成也會有所幫助。

三、結語

圖片在歷史教材中的應用是不可忽視的,通過圖片歷史的輔助,讓學生們對歷史的學習更加有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們能夠擁有起碼的邏輯思考能力。至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更加註重圖片的應用,強化學生們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讓歷史成為學生們喜愛的學科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7odr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