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文學教育與語文教學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文學教育與語文教學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文學教育與語文教學

國家開放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放教育試點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文學教育與語文教學

    校:周口廣播電視大學鹿邑縣分校

    名:樑

    號:1641001254306

指導教師:張

完稿日期:20185

 

 

文學教育與語文教學

 

樑如冰

 

摘要: 

新課程理念下的文學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文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學教育擔負着改革與發展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文學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 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應該給學生打開認識人生、自然和社會的天地,展示鑑賞真、善、美的審美領域,創設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藝術環境。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注意聯繫語境,品味詞語,挖掘語言的深層意藴,領略詞語的言外之意。讓文學作品成為語文教育的樂園。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文學教育  語文教學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意素質教育;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文學教育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文學教育即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利於培養人的文學欣賞能力、提高其文學修養的活動均屬於文學教育的範疇;狹義的文學教育等同於文學教育教學。語文課程中的文學教育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當通過指導學生鑑賞文學作品,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學鑑賞能力,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文學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設精神家園及潛移默化地培養語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也無法替代的作用。

一、文學教育的沿革

新中國建立後,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的發展曲折沉浮。張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語文教學中“輕文學,重讀寫”的弊病,認為必須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添加文學教育環節。20世紀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很快引發了文學教育的復甦振起。1998年中學語文教學界就語文教育何去何從問題展開大討論,人們針對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視學生文學素養、悟性、靈氣和創造力的培養等諸多問題提出了批評,許多人主張把文學教育理念注入中學語文教育中。2003年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規定,對鑑賞文學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教育、用美的力量陶冶學生的情操,開發學生的審美潛能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學教育要與時俱進,幫助中學生逐步形成動態的認讀體系,從而構建科學的文學教育新理念。

二、文學教育的特點 

在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表現出其獨特特點,主要表現有:

 1、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具有多義性與不確定性特點。

語文主要由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組成,其教材內容也多以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為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側重於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和感悟能力。對於學生而言,其自身文學修養的高低事關對文學作品藝術判斷的高低與優劣。可見,文學教育的多義性與不確定性奠定了語文教學過程的豐富多彩性。 

 2、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目標既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敍述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又要引導學生具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文學教育則是在對語文教材內容閲讀與理解基礎上,實現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思想意識的拓展,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感悟人生,為後期進入社會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文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地位與作用不可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以語言教學為主,而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開展文學教育與語文教學相輔相成。對於文學作品而言,其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藝術,並且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文學發展的興衰關係到語言文學的興衰,對於語文學科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文學作品中,藴含着細膩、優美、微妙和豐富多彩的語言,足以引起讀者欣賞與共鳴。因此,加強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

其次,對於文學來説,其具有顯著的認識功能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文學發展過程中,伴隨着人類對世界與自我的認知過程,並且其內容承載着人類先進文明的歷史。學生學習文學作品,不但是鑑賞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學知識,而且也是自我構建與自我發展的重要過程。可見,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先進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對於引導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在語文教學目標體系中,對學生美育的培養與發展具有明確規定,而由於文學作品自身具有審美特性,這使得實施文學教育成為語文美育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審美教育塑造美的心靈,喚醒沉睡的潛能,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達到人的個性和諧而完美的發展。由此可見,文學教育可以在提升文學鑑賞能力的基礎上,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

四、提高文學教育的重要性

文學教育擔負着改革與發展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學中只有真正發揮文學教育的啟智、育德、審美等方面的功能才能有效實施語文教育。目前,文學教育成為國際教育的大趨勢,備受各國母語教育的推崇。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文學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對一個人的語感能力、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品格修養的影響力是其它任何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文學教育就是為學生的精神奠基。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如何改進語文課程教學,使文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成為擺在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文學教學的目標定位: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感;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各種定位的觀點中,以培養學生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的居多,這也與新課程標準傳達的精神一致。文學教學的內容包括:文學史基礎知識、文學理論基礎知識、分析文學形象的一般方法及鑑賞文學作品的一般規律。 

加強文學教育,可以增強民族精神底藴,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抒發和諧世界之人類的美好理想,尤其在人文素養培養上對正在成長的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 

1、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對文學教育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性質是工具性(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準對文學教育也有明確的要求: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後,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學作品比以前有所增加。(2003年語文課本中文學作品佔72%)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科的根本,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憑藉。教材上的這些文學作品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學習教材上的文學作品和正確引讀名著,提高中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教師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

2、提高文學教育的必要性

文學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文學教育是讀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對文學作品所進行的帶有創造性的感知、想象、體驗、理解和評價活動,它能使人獲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應該給學生打開認識人生、自然和社會的天地,展示鑑賞真、善、美的審美領域 。文學是歷史的一面明鏡,是生活的多彩畫卷,體現着關於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體現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個性。由於它的引人入勝的形象和動人心絃的情感內涵,對於塑造學生的靈魂、決定他們的人生道路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 所以文學教育應該給學生打開認識人生、自然和社會的天地,展示鑑賞真、善、美的審美領域,創設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藝術環境。但是長期以來,文學作品的”教“,陷入了一種模式化的泥潭,教師給學生傳遞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僵化的形式。教師在課堂上,無非是講解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家風格、基本常識、中心內容、主題思想、結構形式、情與景的關係、表現手法 分析 思想內容,分析藝術形式等等,甚至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過……敍述(描寫、塑造)……表達(提示、表現、抒發、讚美、批判)……”,我們並不是説這些內容不能用(這些常識性、技術性的內容是文學作品閲讀、鑑賞、評價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是説不能用這些呆板的內容去代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教師不應該在“教”的過程中給作品貼上“標籤”,再教學生“辨認”,因為這些畢竟還不是文學教育的深層次的東西。文學作品的教學必須經過學生的“內化”,而不能作為一種外在的、附加的東西硬塞給學生。

新課程理念下,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文學教育在構建學生精神家園方面承擔着重要的任務。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能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審美能力。學生長期閲讀和鑑賞文學作品,就會在文學思想、文學知識、文學能力等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平。同時,文學教育通過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對學生進行美的啟迪、美的感染、美的薰陶,讓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從而激發學生追求美的興致,去創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淨化自己的心靈,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 一個人物人性的形成,人格的完美,離不開情感的薰陶,審美的體驗。像中國的《詩經》,希臘的荷馬史詩,歐洲中世紀的民歌和英雄傳説,都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説,每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可以基本上反映這個時代的歷史、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哲學、科學文化等,它是那個特定時期的縮影。因此,學生通過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獲得具體生動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知識,提高觀察生活和認識生活的能力。“言為心聲”,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創作主體個性、情采和審美特質的真實反映,是他們的思想結晶和靈魂雕塑。屈原的忠貞耿介,陶潛的沖虛高遠,魯迅的冷眉熱腸,錢鍾書的幽默博學都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中。文學作品是作家人生信仰、價值觀和道德情操的直接顯現,寄寓着他們美好的社會理想和崇高的審美理念。學生在接受文學教育的時候,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種種生活情景,必然會引起他們美好的或醜惡的、悲慘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覺,從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強對生活中是與非、美與醜、善與惡的判斷能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強的意志品格,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向文本敞開自己,從中接受和創造一個擴大的自我,在建構文本的同時也建構自己。學生在閲讀、鑑賞文學作品的基點上深化和昇華了自我本性。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偉大的教育家們都很重視運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五、提高文學教育的可行性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提前成熟,在許多方面有賴於教師引導、教育和良好環境的薰陶;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感情最純真、記憶力最好、對世界充滿渴望和嚮往的階段,是思維活躍的時期,學生應該在此時學到最美的文化和知識。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孤立的從記敍、説明、議論類的語言運用中去學習語言,這種收穫是有限的,也是枯燥的。其實, 學生完全可以在文學這個感情釋放的空間裏去了解、掌握、運用這些語言文字。漢語是最富有美學色彩的語言,而優秀的文學作品的語言更是優美怡人的,它保留了語言藝術的精華,是進行語言教育的最好藍本。遠如《詩經》《離騷》、先秦兩漢散文辭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白話小説,近及現當代的魯郭茅、巴老曹等文學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語言藝術的高峯,值得我們去揣摩運用。學習這些作品,有利於聽説讀寫能力的提高,對説明文、議論文、記敍文的寫作也是大有裨益的,事實上,有許多優秀的應用性文章就是用文學語言寫的,如《祭十二郎文》、《諫太宗十思疏》等。學習這些作品,學生可以體會到優美的文學意境,巧妙的藝術構思,精湛的寫作技巧和生動的語言形象,受到語言藝術美的薰陶。正因為如此,教師在進行文學教學時應摒棄定格好了的框架,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再想像、再創造的空間。提供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充分把握文學教育的特點,利用其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實現其個性發展的空間。在情感薰陶、審美訓練的過程中,關注學生主體,健全學生的人格,大膽放手,讓其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總之,傳統的文學教育理念是教師主導學生學習,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傳統的學習中,學生過於依賴老師,學習處於被動地位,而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主動輔助學生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除了承擔向學生傳授語言文字、文學知識理論和技巧,使之嫻熟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較有藝術味地傳達個體生命的各種見地的責任之外,更要肩負起對學生靈魂的洗禮和躍升的重任。

 

 

註釋: 

[1]駱怡齡.文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文學教育,2007,(8):22-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1。 

參考文獻:

[1]於漪.弘揚人文改革弊端――關於語文教育性質觀的反思[J].語文學習,1995,(6).

[2]劉躍夫.定格式分析不利於鑑賞能力的提高[J].語文教學通訊,2000,(5). 

[3]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劉坎龍.中學語文教師文學素質體系構建[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3,(1). 

[5]郭惠宇.文學教學呼喚教師的文學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05,(2). 

[6]周聖榮.中學文學教育復興的背景與困境[J].語文教學之友,2002,(7). 

[7]範玉紅.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文學教育的思考〔M〕.現代語文,2004.

[8]劉真福.人教版國中語文第六冊文學單元修訂説明[J].學科教育,2003,(5).

[9]姜秀茹.提高國中生文學鑑賞水平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範大學,2004,1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pwjq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