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如何有效地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如何有效地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想説愛你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有效地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天長一小王萬玉

如何有效地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內容摘要:

“創設情境”成為我們國小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究竟如何來創設有效的情境呢?

一、要有“吸引力”     讓學生在思維衝突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身的興趣,從內化角度觸動其自身的學習動力。

二、要有“數學味”    善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感悟、有趣的教學情境

三、要有“發展性”   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四、要有“真實性”   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關鍵詞:

有效 吸引力 數學味 發展性 真實性

為了構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許多老師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成數學教學的重頭戲,“創設情境”成為我們國小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也出現了有些教師為了片面追求狹隘的教學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學的初衷,降低了數學教學的實效。究竟如何來創設有效的情境呢?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下面我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從“外在化”到“內在化”。

創設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當前一些老師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通過情境設計、媒體使用、活動組織、物質刺激等外在手段達成目標。這種“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會隨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暫、膚淺的。我想只有讓學生在思維衝突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身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持久、深刻。

隨着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大,教師就不宜再採用直觀形象外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應提升情境創設的層面,要側重於有助於學生持續發展的如學會自主探究,學會合作交流,學會深層挖掘教材的情境創設,儘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學生,注重內心的體驗和情感的滿足,從內化角度觸動其自身的學習動力。因此,在創設情境的角度上,應變“外在化”為“內在化”,把學生對外在學習的興趣轉移到數學問題本身上。

例如,在教學《平移》時,某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金魚吃小蟲子”的童話情境,巧妙地設計了“小魚金向左平移幾格才能吃到小蟲子”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金魚中有特徵的部位,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較、體悟。儘管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過挫折,有過懷疑,有過失誤。但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並發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二、要有“數學味”,從“生活化”到“數學化”。

荷蘭數學家、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説:數學教學就是要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因為,離開生活的數學是一片沒有魅力的“死海”! 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只是那些對生活還一知半解的學生們,他們自發感受到的數學對於生活的意義,仍然是朦朧的、膚淺的,甚至是無意識的。所以數學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給孩子們一雙“生活的眼睛”,讓他們感到“數學有趣”、“數學有理”、“數學有用”。當學生們把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當他們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觀察生活、熟悉世界,並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就會變得越來越近,數學的面紗就會被揭開,它不再神祕,不再深不可測。

因此,我們要善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感悟、有趣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有角的實物,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實物有什麼共同點,並組織討論、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徵,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説一説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有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學完這節課後,又組織學生探索生活中角的運用及好處。比如:能收縮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師用圖示展現在黑板上),你更願意坐哪種形狀的椅子呢?為什麼?等等。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鞏固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然後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和現象,同時也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三、要有“發展性”,從“接受化”到“創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維活躍程度大相徑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維更為敏捷,迸創新的火花,特別是國小生,他們的抽象思維還較差,創新思維的潛力正待發展。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推行探究性學習,重在教師根據需要創設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間,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我認為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這樣做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本身的魅力,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如在教學 “9+4”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的起始知識。首先指導學生用湊十法,然後用語言描述使用湊十法的過程,最後同桌交流探討“9 +4”的計算方法——湊十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8+3”、“7+4”、“6+5” 等同類題目。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創新思維得到開拓。我們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根本,既要大膽改革教學,在教學中為學生創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強學生觀念,把自主探索的權利留給學生。滲透創新方法,樹立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正如陶行知所説:“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

四、要有“真實性”,從“虛擬化”到“邏輯化”。

真實的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於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真實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並解決問題。有些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但有些教師為了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於“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以上是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的點滴體會,“真實性”是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數學味”是情境創設的本質保證,“發展性”是情境創設的價值導向,而“吸引力”是保證情境創設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動力機制,結合四個方面要求去創設情境,才能創設出符合兒童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實,只要是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讓學生在寬鬆環境中自主學習,主動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學情境。總之,教師要不斷積累課堂情境知識,才能創設出適宜學生領悟的、真正為數學教學服務的情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y39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