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淺析“所以”的前世今生

淺析“所以”的前世今生

淺析“所以”的前世今生

淺析“所以”的前世今生

摘要:連詞“所以”是經過了“所”字由名詞向指示代詞的虛化、“以”字由動詞向介詞

的虛化和“所以”由介詞詞組向固定連詞的虛化這一系列變化最終形成的,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一些外部的作用。

關鍵詞:所 以 所以 虛化

“所以”在現代漢語裏是一個表因果關係的連詞,但在上古漢語中卻有着全然不同的意義和語法作用。現代漢語中的連詞“所以”是由介詞詞組發展而來的,而現代人在讀古代作品時,經常會由於不辨“所以”古今詞義的差異而造成對“所以”句式理解上的失誤。為了正確區分“所以”古今詞義和用法,瞭解現代漢語用作連詞“所以”的嬗變軌跡,本文試就“所以“凝固成連詞的過程進行一些粗略的探討,以便更好地翻譯和疏通古漢語“所以”用句的文意。

一、“所”字的虛化

19 世紀末,《馬氏文通》有“所”為“接讀代字“或隸外動,或隸介動”而“必居賓次”的解釋;20 世紀20 年代初,陳承澤認為“所”字是助詞而且含有指示作用:王力認為“所”字是特殊代詞:郭錫良認為“所”字是輔助性代詞。雖然學者們對所”字的詞性各持己見,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認為“所”字虛化後具有指代作用。方有國在《上古漢語“所”字與所字結構再研究》中指出,“所”字是由名詞向指示代詞發展的,並從空間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名詞‘所’表示具體的空間,任何人或事物都是存在於一定空間的,由此‘所’轉而表示這一空間所存在的人或事物。當“所”由空間之處所而指空間裏的人或事物後,處所義轉為指代義,從而名詞轉為指示代詞。”方有國還舉例説明“所”作為指示代詞的情況。如:

(1)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詩經•召南•甘棠》)(2)大官大邑,身之所通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由此看來,“所”在句中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只有附着在動詞或動詞性結構之前組合成名詞性結構,才具有作句子結構成分的能力。“所”後面也可以跟介詞,例如“從、以、為、與”等,“所°指代的便是介詞所介紹的對象,表示行為發生的處所、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以及與行為有關的人物等。“所”字和介詞以及介詞後面的動詞相結合組成的詞組也帶有名詞性質。這時“所”指代的事物往往是“相應的述賓結構的賓語所標誌的事物;‘所’後也可跟介詞,這時‘所’指代的便是介詞賓語所標誌的事物。”

二、“以”字虛化

“以”的甲骨文字形作,“以”是“超”的本字,耜是古代農具耒下端剷土的部分,宇形像人手執相的樣子。由此推知,“以”最早應是一個動詞。在《説文解字》“已”部中解釋為:“以,用也。從反已,象形”。先秦時期,“以”經常用作動詞,例如:(3)以厥庶民。(《書•梓材》(4)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論語•微子》)“以”概用如動詞,表示向上送繳物品或向祭祀對象供奉物品,引申為“致送”義,表示帶來或帶去的意思,相當於後代的“貢納“或“進獻”。到了西周,隨着“以”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其賓語往往是不能帶領的事物,‘以’的意義自然虛化,加上‘以’字結構有時用在另一動詞的後面,也是促使‘以’的意義虛化的條件。在這種環境中,動詞‘以’於是就虛化為介詞了。“以”字由名詞虛化為介詞的過程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己經完成了,虛化後的介詞“以“用法非常靈活。“以”字可以引進動作行為賴以進行的工具或憑藉:也可以引進動作直接涉及的對象,表示行為的方式;還可以引進動作行為實施的原因;偶爾也引進行為動作進行的時間。一般來説•介詞都要帶賓語,而且賓語多處於介詞之後,但介詞“以”的賓語卻常出現在其前面,同時還常常省略賓語。“以”帶上賓語構成的介賓詞組,既可以置於動詞前,也可以放在動詞之後。“以”還經常同許多別的詞語組成固定結構,用作修飾成分或連接成分,這就為虛化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提供了前提和契機。

三、“所以”的意義和語法作用的演變

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的介詞結構“所以”在上古漢語中是一個慣用詞組。“這一介詞結構後往往緊跟着動詞、動詞性詞組或主謂詞組,與之構成具有名詞性結構的所字詞組,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或謂語。”王興才在《“所以”説略》中將“所以”構成的所字詞組的表現形式歸結為以下六種:“所以”(這種情況後不跟任何詞語,只單獨使用)“所以+動詞“所以……者”所以……也所以..者,•也;所以•…者也“所以…之十名詞,名詞+之+所以•”,並認為這種“所”字詞組中的“所°指代與動作相關聯的各個方面:“)指代動作產生的原因:b)指代動作行為賴以進行的工具、手段和前提等:¢)指代動作行為的方式方法等:d)指代動作行為相關涉的人、事和物”。近代也曾有不少學者對“所以”進行過研究,像劉淇、馬建忠還有黎錦熙、劉復等,明確了“所以”有“所因〝所用”二義,而表“所因”的“所以”又有“潮因“表果”之分。所以”在上古漢語中的意義和語法功能主要有兩種。第一,“所以”可以表示憑藉的工具,即黎錦熙等人説的“所用”,但是其憑藉的事物多不是具體事物,而是抽象事物。如:(5)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天吉凶也。(《呂氏春秋•季冬紀第十二》)(6)子日: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周易•乾•九三交•文言》以上例句中,介詞“以”具有“用”義,“所以”可以譯為現代漢語中的“用來.的東西”譯為第二,“所以”進一步抽象化之後,可表示原因,即“所因”,該種“所以”可以…的原因”。如:(7)此天子之所以時絕也,諸侯之所以大亂也。(《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8)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王力先生認為:“其實表示憑藉的意義是從‘用,(‘拿’,的意義而來的,表示原因又是從“憑藉”的意義而來的。先秦時期,介詞結構“所以”在解釋原因的句子中,上句舉出條件,下句則承上説明“…的原因”,加上“所以”一般處於句首,這就為“所以”後來逐漸演變成表因果關係的連詞提供了前提和條件。正如王力先生所説:“到了中古時期,•所以逐漸過渡到因果連詞。過渡特徵有兩個:(一)它放在句首:(二)句末沒有‘也’寧。“連詞“所以”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呢?林序達先生説:“主語比較複雜,有(6)子日: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周易•乾•九三交•文言》以上例句中,介詞“以”具有“用”義,“所以”可以譯為現代漢語中的“用來的東西”譯為第二,“所以”進一步抽象化之後,可表示原因,即“所因”,該種“所以”可以…的原因”。如:(7)此天子之所以時絕也,諸侯之所以大亂也。(《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8)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王力先生認為:“其實表示憑藉的意義是從‘用,(‘拿’,的意義而來的,表示原因又是從“憑藉”的意義而來的。先秦時期,介詞結構“所以”在解釋原因的句子中,上句舉出條件,下句則承上説明“…的原因”,加上“所以”一般處於句首,這就為“所以”後來逐漸演變成表因果關係的連詞提供了前提和條件。正如王力先生所説:“到了中古時期,•所以逐漸過渡到因果連詞。過渡特徵有兩個:(一)它放在句首:(二)句末沒有‘也’寧。“連詞“所以”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呢?林序達先生説:“主語比較複雜,有作分句的條件,這句子就有了演變為複句的可能性。這種句子中,那些“以”當‘因’講的,便開始變為因果複句,‘因’的分句在前,‘果’的分句在後,‘所以’用在果句的分句上,就成了意思略同手‘是以(因此)’的連詞.。”一般認為,連詞〝所以“真正產生的時代大約是在漢末或魏晉,市且是從口語開始的,如:“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毓拜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日:“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何以不拜,會日:“偷本非禮,所以不拜”(《世説新語•言語》)。此時的“所以”儘管沒有像現代漢語中“因為,所以…“那樣明顯,但己經初見連詞的雛形。隨着運用的成熟,連詞“所以”的語法特徵也越來越明顯連詞“所以”在凝固的過程中,除了其內部虛化的原因外,還有一定的外部因素,比如説語音雙音化的影響、語義的改造等,這些因素共同推進了連詞“所以”的形成。概括起來,“所以”虛化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介賓詞組(用來)一介賓詞組(憑藉)一介賓詞組(原因》一結果句標誌一成熟的連詞(用在主語前)。總之,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係的連詞“所以”其演變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時代。先是由名詞“所”和動詞“以”分別虛化,演變成具有指代作用的代詞“所”和用法靈活的介詞“以“,然後“所以“凝結成固定結構,廣泛被用於先茶作品及後期作品之中。由於介詞結構“所以“具有解釋原因的作用,於是在魏晉時期就出現了表因果關係的連詞用法。它先在口語中產生,然後在書面作品中不斷出現,並由在文言作品中佔少數逐漸過渡到在古白話中普遍使用。與此同時,介詞結構“所以“的使用逐漸趨少,以致最終發展到現在,“所以”不再是介詞結構,全部變為了表因果關係的連詞。註釋

許嘉璐.古代漢語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郭錫良•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以.古漢語研究,1998,(1)

參考文獻:王力.漢語史稿(中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1席嘉-近代漢語連詞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甘子斂•連詞“所以“產生的時代與條件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k6lk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