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典型經驗介紹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典型經驗介紹

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突出特色、有序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新時代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典型經驗介紹

近年來,我市以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念為指導,以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均等化、標準化為目標,夯實了城鄉文化設施基礎;以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為契機,因地制宜地挖掘城鄉各地區域特色歷史文化內涵,展示不同的文化亮點,分類指導,梯級推進,有力地促進了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科學性;構建了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建設投入長效機制,探索出了一條“政府主導強化保障,設施建設夯實基礎,優質服務惠及羣眾”的公共文化發展之路。為把德興建設成為贛浙皖三省交界最具魅力山城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一、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我市按照完善城區一批大型羣眾性文化體育場館,再建設一批鄉鎮文化站,最後實現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覆蓋的工作思路穩步推進各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政府主導,全力完善城區公共文化場館功能按照《德興市城鄉總體規劃》和《德興市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細則》的標準要求,先後建成了德興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城鄉科技規劃館、文廣新辦公大樓、德興市圖書館和文化館新大樓、江西礦冶博物館、德興市藝術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大型羣眾文化、體育活動場館。尤其是江西礦冶博物館,佔地7.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布展面積達2000度平方米,成為江西省十大主題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以鄉鎮文化站設施建設為抓手,逐步提升基層文化服務效能十一五期間建成了達到“三室一廳”功能要求的12個鄉鎮文化,實現了鄉鎮文化站全覆蓋,並全部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鄉鎮街道文化站每個面積都達到300平方米以上。每個文化站閲覽室配備了電腦、閲覽架、期刊架、2000冊以上圖書,並有電子閲覽功能。教育培訓室配備了電子琴、二胡、笛子、鑼鼓等音樂教學器材。多功能廳配備了投影機、點歌系統和各類藝術培訓設施和室內健身器材。文化站成為當地羣眾享受文化服務的最佳場所之一。是重心下移,力爭實現村(居)文化活動中心全覆蓋。我市按照各村(社區)設施條件、服務輻射範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進行示範先行、標準分類、梯級推進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市128個村居按一類點16個、二類點48個、三類點64個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今年內力爭完成80%的建設任務,2018年基本全面完成。一類村居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按照“十個一”標準進行建設。既一個文化禮堂或戲台、一套專業演出音響、一套舞台燈光設備、一套投影設備和點歌系統、一條文化長廊(含帶身邊好人榜閲報欄)、一個綜合文化活動室、一個村史館、一套網絡廣播系統、一套體育健身器材、一個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體育、健身廣場(含一條健身路徑)。在16個一類村居文化建設點中選擇條件成熟的村居率先實施網絡廣播系統覆蓋每個自然村的廣播“村村響”示範工程,力爭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市、鄉、村三級廣播系統全覆蓋;二類村居文化服務中心按照“七個一”標準進行建設,在“五個一”標準基礎上增加了村史館、文化禮堂或戲台;三類村居文化服務中心達到“五個一”標準。通過一類建設點的示範帶動,二類三類點梯次跟進,到2019年前全部達到一類建設點標準,2020年前全面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工作目標。突出“一鄉(鎮)一特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村居文化服務中心。以總分館制建設為契機,覆蓋市、鄉、村(社區)文化服務網絡化逐步成型。以圖書館、文化館為縣市文化服務總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基層服務點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正按規劃有序推進。為夯實鄉村(社區)文化基礎設施,打造地方文化特色,打通基層廣大人民羣眾對文化服務需求最後一公里。目前全市共建有村(社區)文體廣場101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88個;全市共建有農家書屋106家, 總面積2160平米,總藏書量16.6萬冊。目前,全市從事文化工作人員達到120餘人,文化志願者50餘人,其中各類文化類協會6個,會員400多人,各村(社區)都成立了人數不等的文藝隊伍。

二、滿足需求,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文化服務項目品牌化。將大型的、羣眾參與度廣的、對外美譽度高的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項目品牌化,一直是我市努力的方向。通過近幾年的上下齊心努力,已經形成固定的品牌化文化服務項目。一是每年一屆的旅遊美食文化節,已經成功舉辦了3屆,深受羣眾歡迎,成為在外鄉友必參加的明星類羣眾文化活動;二是民俗文化進社區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2屆,將德興的民風民俗和非遺展示等活動送入各個社區,羣眾好評如潮;三是“首屆幸福德興日”、“江西(德興)首屆聲樂藝術節”、“首屆國醫日”和“首屆珠寶文化節”都分別成功舉辦,今後將每年舉辦一次,逐步形成遠近聞名的文化品牌活動。

2.文化服務活動常態化。一是傳統的文化服務項目常態化。近年來,年均開展市級大型羣眾文化活動5場次,如“走進高鐵時代”、“健康德興,魅力山城”、“喜迎十九大”等大型主題晚會。市文化館主辦的連續28年的穀雨詩會,連續19年的元宵猜燈謎,連續26年的送春聯等文化下鄉活動已成為廣大文字愛好者和羣眾熟悉而認可的文化活動。二是創新“文化三項”活動形式。將原來送戲下鄉固定場次調整出部分任務集中在市藝術中心,開展戲劇展演周活動。既讓廣大人民羣眾根據自己的喜好免費分別欣賞到京劇、越劇、黃梅戲和歌舞劇目,又讓基層農村的羣眾進城在環境良好、設施完善的藝術中心享受藝術大餐;送電影下鄉活動也在原有模式上增加了“新片廣場展演周”、“愛國主義教育片放映”主題周等特色放映活動;着力提高鄉鎮自辦文體活動質量。市文廣新局組織市文化館、藝術團和文化志願者指導鄉鎮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年平均100多場,並根據全市性普遍開展的羣文活動項目進行重點指導,集中展示。如城鄉居民普及的廣場舞活動,在全市每年舉行一次廣場舞大賽,並將獲獎節目在市區文化廣場、藝術中心進行展示,同時對特別優秀的廣場舞代表隊送至上饒,全省乃至全國參加比賽。讓廣大廣場舞愛好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精神風貌,又極大提高了他們的藝術素養。三是壯大了文化服務隊伍。近期我市“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服務活動,除了專業文藝工作者外,將文化愛好者、文化志願者和各類協會組織起來,成立了送電影小分隊、送圖書小分隊、藝術輔導小分隊、文藝演出小分隊等,人員多達200多人,深入農村、企業、軍營和社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惠民服務,深受了羣眾歡迎。

3.文化服務活動特色化。近年來,我市各鄉鎮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動,基本形成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比如花橋鎮的農民藝術節,新營街道的端午龍舟賽,銀城街道的龍燈表演,繞二的廟會和紅色文化展示活動,黃柏鄉的農民藝術團進村巡演、新崗山鎮的紅歌會、龍頭山鄉的農民管絃樂隊、香屯街道的農民文藝匯演等地方特色的羣眾文化都在逐步形成。在生動、活潑、持久的公共文化活動中,文化愛好者們走進社區,走上舞台,盡情釋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我市黃柏鄉尚和村的無腿女孩蔣張子怡,在我市少兒才藝大賽中脱穎而出後,分別被邀請到中央電視台、湖南衞視等多家國家級、省級電視台錄製節目。以村史館建設為契機,挖掘並集中展示各鄉鎮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池口的農墾知青文化、羅家墩生態農耕文化、海口鎮的古文化等,使村史館成為當地愛家鄉的鄉愁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場所。通過豐富的羣眾文化活動,使廣大人民羣眾接受了優秀文化薰陶,提升了綜合文化素養,促進了地方和諧穩定。

三、強化措施,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系統性工程,需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把這次工作落到實處。我市的做法有如下幾點體會:

1.領導重視,為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德興市委、市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了重要的工作議事日程,市委書記和市長帶領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領導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多次深入基層調研,並制定下發了《德興市關於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細則》、《德興市村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文件中對工作內容、標準、責任、完成時間和資金保障做了明確的要求。市長郭峯同志親自主持召開了由市直各有關單位和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蔘加的動員大會,統一了思想,明確任務和責任。分管領導召開了工作推進會,文廣新局召開了業務培訓會,市裏主要領導經常調度工作的進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如文化站效能整改,村居文化中心建設配套資金及時到位等問題都排在了市長的重點工作進度調度公示牌。將村居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做為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向社會承諾的“十件實事”。使有關部門和鄉鎮繃緊了弦,鼓足了勁,工作落到實處。

2.考評長效化,為工作推進提供了機制保障。一是實行文廣新工作考評制度。從2014年起,政府將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對各鄉鎮(街道)年終綜合考評內容。對鄉鎮文化站服務效能,村居文化中心建設和農村五項活動等列入考評重要內容。文廣新局對村級文化管理員的崗位進行了嚴格的業務技能選拔,並將村級文化中心服務效能進行業務考評,根據考評結果對村級宣傳文化管理員實行優勝劣淘動態管理。二是加大了監督力度。充分藉助市人大、政協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多次調研,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起到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和協商作用,並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列入市人大“一年三問”工作內容。三是細化了工作責任。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領導小組對各成員單位的責任、任務和目標量化,各負其責,尤其是文廣新局有一支業務精通、工作紮實、樂於奉獻、充滿工作熱情的工作隊伍,深入基層調研,制定了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村居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方案,對村(社區)的業務指導上下足了功夫。如根據基層交通條件、經濟水平、設施現狀等提出了分類實施、有序推進;工作建議結合原有的文化設施情況,提出了政府採購配送基層的不同貨物、數量清單,保證了財政投入最大效益。為領導決策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為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順利實施立下了汗馬功勞。

3.政府投入為主導,為工作落到實處提供了財力保障。按照政府主導、地方自籌、企業和社會捐助的模式,實現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日益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的需求。十二五期間,當地財政投入4億多元,先後建成了德興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江西礦冶博物館、市圖書館、市文化館、市文廣局大樓、德興市藝術中心、德興市城鄉科技規劃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羣眾性的文化、教育、體育健身等場館。投入400多萬元配套資金完成了鄉鎮文化站全覆蓋。本級財政將“三館一站”免費開放、農村文化“五項”活動配套資金落實到位,為鼓勵藝術創作,多出精品,從2016年起每年安排10萬元作為藝術創作專項資金。截止2017年,各鄉鎮街道、村(社區)自籌、企業和鄉賢捐助7000多萬元新建和修繕了70多個文化禮堂、100多個文化廣場。2017年全市對128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面鋪開。投入近2000萬元對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進行獎補和採購文化廣播體育設備。對一類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點予以20萬元獎補資金,12萬元的設備;二類建設點予以5萬元獎補資金;三類建設點予以2.5萬元設備,投入500萬元用於市圖書館數字化改造,標準化的設備為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夯實了基礎,完善了文化設施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經過近年來上下聯動,齊心努力,探索出了一點自己的做法,但離上級的要求和羣眾的期盼及兄弟縣市好的經驗做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後,我市將按照中央、省、上饒市的要求,拾漏補缺,揚長避短,逐步完善,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做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具體實踐的一項重要工作來落實,使之成為全市廣大人民羣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一項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jk1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