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團組織建設典型經驗介紹(精選多篇)

團組織建設典型經驗介紹(精選多篇)

第一篇:團組織建設典型經驗介紹

團組織建設典型經驗介紹(精選多篇)

近年來,在區委和上級團委的正確領導下,大力推進全區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廣泛開展各種主題教育,切實加強共青團員意識教育,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團員青年圍繞全區中心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動,團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拓寬團的工作領域,基層團組織建設成效顯著。強化團員意識教育,保持團員的先進性和模範性

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是團組織各項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近年來團的基層組織建設面臨的情況日益複雜化、多樣化,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堅持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思路,加大薄弱環節的團建力度,逐步推進基層團組織建設,基層團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發揮。

1、鞏固、完善基層組織體系,擴大團組織對團員青年的有效覆蓋。

(1)鞏固學校、機關事業單位、農村團的基層組織。加強中學團的建設,抓好團員發展的源頭。配齊配強中學團委書記,充分發揮中學團組織在基層團建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街道團委建設,着力配齊配強街道專職團幹部,按照“區域覆蓋、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形成以街道團委為核心,轄區內有關單位團組織廣泛參與,具有開放性、協作性、充滿活力的街道社區團組織網絡。結合“青年文明社區”創建,制定下發了《關於加強城市社區團建的意見》,共成立社區團支部16個,延伸團的工作觸角。切實抓好鬆散癱瘓的“城中村”團支部的整頓工作,尤其是針對部分村團支部出現的“空殼”現象,着力選配好團支部書記,積極推薦他們進入村兩委班子。按照全省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精神和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四個一”要求,配合基層黨建“三級聯創”,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團組織建設。

(2)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型社會組織團的基層組織。加大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團建力度,進一步完善聯合建團、依託建團、社區建團等多種建團方式,成立了以亞鑫大排檔、長安城堡大酒店、譚魚頭火鍋總店為代表的非公企業團委。重視民辦學校的團建工作,在西安電子科技專修學院、博新舞校、輔輪中學、尊德中學建立健全團的組織。

(3)構建基層團組織聯繫青年的新型紐帶。組建碑林區社區青年中心,推動團的工作發展和實現青年工作社會化。充分發揮青年中心在整合資源、凝聚人才、直接聯繫青年方面的優勢,延伸團的工作手臂。

2、推進基層團組織制度建設,加強團員教育管理,增強基層團組織的內在活力。

(1)健全團內製度。全區各級團組織以學校為依託,以社區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為重點,本着“堅持標準、保證質量”的原則,不斷拓寬團員發展面,加大團員發展力度。加強團內製度建設,建立健全了團員活動制度,規範了團的活動儀式,較好地堅持了團區委例會制度和基層團隊幹部例會制度,規範了團員證管理制度、團員情況統計制度和團費收繳管理和使用工作。注重加強在生產一線和中學生中的團員發展工作。及時把一批批優秀青年吸收到團內。幾年來,各基層團組織共舉辦團前培訓班216期,培訓11000人次,發展團員6880名。

(2)加強團幹部隊伍建設。幾年來,我們着力於培養團幹部的“奉獻、務實、奮鬥”精神,教育團幹部牢固樹立“有為才有位”的思想,做勤奮學習、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表率,通過組織培訓班、以會代訓等形式,加強對團幹部的培養鍛鍊,拓寬工作視野,提高了整體素質。目前,全區直屬團隊幹部90以上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基本實現了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目標。不斷加強團隊幹部的理論學習,更新團隊幹部的知識面。共舉辦團隊幹部培訓班15期,受訓幹部450餘人次。

(3)高度重視“推優”工作。團區委始終堅持把推薦優秀團員入黨,推薦優秀青年上崗作為實施青年人才工程的重點來抓。共有3300餘名團員提出了入黨申請,其中90以上的人蔘加了各種形式的黨課培訓,近100名優秀青年經各級團組織推薦入黨,推薦優秀青年上崗120多名。

二、加強團員意識教育,增強團員的團性觀念,是團建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團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團區委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從抓團員青年日常工作、生活的小事入手,增強團員先進意識,開展“加強團員意識教育”活動,保持團員的先進性和模範性。

1、建立團日活動制度。團區委把每年的“五四”、“七一”、“十一”、“春節”前後定為團日活動時間,要求各基層團組織必須保證在團日開展活動,並將活動情況報送團區委。基層團組織基本能在規定的時間組織全體在冊團員和入團積極分子認真開展團日活動。團區委要求基層團組織每次團日活動都有一個主題,內容主要包括組織團員開展各類學習教育活動、過組織生活和麪向社會開展各種服務性、公益性活動。“五四”期間一般為“新團員入團集體宣誓、老團員重温入團誓詞”的“宣誓日”,“七一”期間為“我是後備軍,黨在我心中”的“黨性教育日”,“十一”期間為“我為祖國作貢獻”的“公益活動日”,“春節”期間為團員大會、團員評議、團籍註冊的“評議註冊日”。其中,新團員入團集體宣誓、老團員重温入團誓詞、團員評議、團籍註冊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下來,各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各種服務性、公益性活動能長期開展。

2、規範團的活動儀式。一是規範團旗、團徽、團歌的使用。團區委要求各基層團組織舉辦各類活動和工作會議,必須使用團旗,室內要掛團旗、户外要舉團旗;團員和團幹部要佩帶團徽;室內活動要先唱國歌,活動或會議結束後唱團歌。二是規範新團員入團宣誓、老團員重温入團誓詞儀式。要求中學發展團員的儀式一定要在全校學生大會上進行,有條件的團組織可選擇在有教育意義的地方舉行宣誓儀式。三是規範18歲成人宣誓儀式。在18歲成人宣誓儀式上,要加上老團員重温入團誓詞儀式和團員唱團歌,參加人員為18歲成人宣誓儀式的團員。成人宣誓儀式上團員和非團員在站位上有所區分。目前,成人儀式教育活動已在我區各中學基本普及。我們還積極開展14-16歲成人預備期教育,激發中學生的成人意識。

3、嚴把入團關。發展新團員,嚴格按照團章規定的入團條件和程序辦理,並加強發展對象的團前教育,嚴把入團關。一要組織發展對象參加團校學習培訓和考核;二要組織發展對象學唱團歌;三要組織發展對象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4、統一佩帶團徽。要求全區團幹部、青年文明號及其創建單位的團員、團員教師和學生團員,在參加重大活動時必須佩帶團徽。其它窗口行業、服務行業,尤其是人流量大的商場和餐廳,以創建青年文明號為抓手,要求團員戴團徽上崗。各級青年文明號的評選和檢查,也把團員是否佩帶團徽上崗列為考核內容。

5、組織開展學唱團歌活動。“五四”期間,要求基層團組織特別是學校團委組織團員學唱團歌,保證每人都會背、會唱、願意唱、放聲唱。

6、完善團費收繳制度。要求基層團組織每個季度收一次團費。團區委每年能按時完成團費上繳任務。

7、深化團幹部和團員青年的團員意識。強化團幹部和團員青年的團員意識,增強團員的先進性,要求團幹部和先進青年帶頭參加團的各項活動,通過活動樹立團的形象,展示團員風采。

三、存在的問題及今後的工作思路、計劃.

總結近期來我我班的基層團組織建設和團員意識教育情況,我們感到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基層團組織建設發展不平衡,中學、機關單位團組織健全,團的工作能積極開展,非公企業、社區、農村團組織仍需進一步健全,團的工作水平需進一步提升;團員日常管理有待於進一步規範,團組織制度建設及團的幹部隊伍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強化。為此,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抓起:

1、切實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團力度。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按照逐步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堅持黨建帶團建,採取多種建團形式,在條件成熟的非公企業適時建立團的組織,開展團的活動。組織召開碑林區黨建帶團建推進會,逐步使非公企業建團率不斷提高。同時,以服務促建設,以服務求活躍,加強非公企業團組織制度建設,強化管理,逐步規範非公企業團的活動。

2、加強團員的先進性教育。進一步加強團員意識教育,通過創新團的活動方式,開展團日活動、重温入團誓詞等活動,教育團員牢記自己是青年中的先進分子,應有比普通青年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增強廣大團員的光榮感和責任感。加強團員的發展和管理,嚴格掌握標準,保證團員的先進性。進一步完善“推優”工作機制,努力幫助黨組織做好優秀青年的推薦工作,使“推優”工作真正成為發展青年黨員的主渠道。

3、強化團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團幹部理論武裝,加大對團幹部學習的檢查、考核工作力度,抓好時間、內容、人員和效果“四個落實”。不斷增強團幹部的服務意識,切實維護青年的合法權益,重點幫助有困難的青年解決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大團幹培訓工作力度,抓好基層團幹部的集中培訓,完善團幹部的知識結構,提高團幹部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做好本職工作的能力。

4、推進基層團組織制度建設。一是堅持和完善團的組織生活制度,從基層團的工作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組織實施。二是完善基層團組織工作制度。進一步健全工作調研製度,建立團內信息交流制度和團務公開制度,健全工作考核制度。三是完善團幹部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團幹部選拔配備制度,積極做好團幹部協管工作,特別是要加大推薦團幹部的工作力度,切實解決好基層團幹部轉崗問題。

第二篇:新農村建設典型經驗介紹

西和縣蘇合鄉老莊村新農村建設典

型經驗介紹

蘇合鄉老莊村位於縣城西北10公里處,全村共12個村民小組448户2165人,於2014年底列為西蘇新農村示範長廊建設試點村。三年來,蘇和鄉老莊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環境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實際,按照“政府主導、村民主體、搭建平台、脱貧致富”的總體要求,以新農村建設規劃為藍圖,以災後重建為基礎,以產業為依託,堅持“五化”配套,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全面促進老莊村全面建設協調發展,建設富裕、和諧、生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截止目前,老莊村新農村示範點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1398.6萬元,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結合實際、規劃先行

縣、鄉黨委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工作,專題研究確定了新農村建設思路。建設新農村,規劃是前提。好的規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這一系統工程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為此,

鄉村兩級廣泛進行調研,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組織外出參觀,認真借鑑外地經驗,為做好規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規劃中,我們立足高標準,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在全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從整體上,針對村內實際作出具體可行的環境整治規劃、經濟建設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力求體現因地制宜,富於特色的建設理念,突出重點發展馬鈴薯、經濟林果及勞務輸出等特色產業經濟。

(二)健全組織、落實責任

成立由鄉鎮領導任組長,村書記、主任,任副組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並實行領導、幹部分工負責制,確定各自的工作職責,層層落實責任,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三)政府主導、民主決策

發揮農民羣眾主體作用,提高羣眾參與的積極性。老莊村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以財政投入為主,引導與動員羣眾為輔,通過宣傳發動,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激發羣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各方面力量,有序推進我村新農村建設;目前村民基本上都能配合政府、投工投勞。

(四)整合資金、提高效率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我村以提高新農村建設效率為目的,優化整合扶貧、農業、交通、財政、新農辦等部門的支農惠農政策及資金,集中投向基礎設施、環境整治、農田水利等建設項目,集聚和放大項目資金的使用效應,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的規模和層次。

二、具體做法

(一)大力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狠抓基礎設施建設

以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全面實現“五化”標準,土壤、大氣、水質無污染,環境質量達標為發展目標,將推進農民聚居點建設工作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完成宅基地墊方4715立方米,建設住宅新區1處,異地住房重建63户,完成了影響新農村安全的山平溝、種家溝、王家溝三條流域的排洪治理,新修村社道路8公里,小巷道硬化10700平方米,完成“一池三改”120座,便民橋一座,新建通訊網絡一處,新修排水渠6000米,新修了500米的護村河堤,新建護坡一處350米,新修文體活動中心一處及配套設施。新修集雨水窯80眼,小口井50眼。徹底改變了居住條件差、行路難、吃水難等問題。

(二)增強發展後勁,發展產業建設

通過幾年的努力,已形成馬鈴薯、經濟林果和勞務輸出三大主導產業,沿川壩栽植核桃1000畝,栽植梨樹300畝,

種植中藥材80畝,油葵種植600畝,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500畝,引進良種豬100頭,農民技術員培訓200人/次,勞務技能輸轉培訓50人/次,成立經濟合作社,發展養殖業,吸納養殖農户60多户;加大勞務輸轉力度,年輸出青壯勞力650人/次,創收740多萬元。經過培訓,户均掌握1—2門農業生產技術,勞務輸轉人員掌握1—2門專業技能,勞務產業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培訓及新科技的運用,户均收入增長2014多元。

(三)緊緊圍繞“五化”目標,切實改善村容村貌 以治理“五亂”環境整治為抓手,以實施新農村環境“五化”工程為載體,在全村全面開展了環境衞生、交通秩序等整治活動。清理河道200米,清除建築垃圾150方,拆除殘垣斷壁30餘處,拓寬並硬化村內道路1600米,漿砌邊溝2500米,小巷道治理10700平方米;沿西蘇路老莊段種植綠化樹600株,行道樹495棵;安裝路燈12盞,粉刷亮化巷道牆面8300平方米,種植草坪200平方米;老莊村主巷道牆面上 以宣傳民俗文化和當代先進文化為主形成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宣傳牆,刷新宣傳欄12個,固定標語15條;完成了新農村院內房前屋後的柴草、垃圾,清理了路邊的糞堆和雜草堆,新建垃圾深埋點1處,放置固定垃圾箱3個,配備垃圾清理車1輛,栽植了美化樹種200多株。全鄉人居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實行門前衞生“三包”責任制,責任到户到人,實

行誰破壞,誰負責,誰清理,其他路段村委會安排專職衞生清潔人員定期打掃清理,做到時時保持路面清潔,路路保持暢通。

(四)加強民主管理,全面提升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水平 為了加強民主管理,進一步規範和完善了村民委員會工作制度,進行了財務公開,完善了民主議事制度,健全了工、青、婦、團組織,加大村級陣地建設力度,新建人口婚育文化園一處,“特殊黨費”維修活動室一處, 新建五保家園一處。提高綜合治理水平,建立了羣防羣治等治安體系,達到“平安鄉村”建設標準;改善教育教學條件,提高新農合參合率,修建了了文體廣場,解決了農民就醫難、上學難的問題,極大豐富了羣眾文化生活,全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為提高對農服務水平,每户配發了對農服務資料袋(以“政策進農家、法律進農家、科技進農家、道德進農家、健康進農家、 幫扶進農家”和各種優惠政策及服務指南為主要內容),全村“五保户”供養率、特困户救助率達到60%以上,廣播電視入户率達到95%以上,電話入户率達到60%以上;加大了精神文明力度,使羣眾轉變觀念,村民基本養成良好生活和衞生習慣,遵紀守法,三年內無刑事案件發生,同時開展“十星文明户”、“好兒媳”、“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農户參評率達到100%,全村共評選出9星級文明户10户,8星級户17户,7星級文明户13户,“好兒媳”10

人,“五好文明家庭”11户,對評選出的各類先進户及個人進行了表彰鼓勵,通過該活動的開展,羣眾的精神風貌有了大的轉變,爭做“好”氛圍更加濃厚。新建了綜合文體廣場1處,文化、體育得到廣泛普及。

老莊村新農村建設有效改善了全村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落後生產狀況,普及小型農業機械,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化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該村的貧困問題;徹底改變散亂、閉塞的落後人居環境,改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意識,使羣眾融入到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現代化的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中來;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羣眾物質、文化生活和健康質量水平顯著提高,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從而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對蘇合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密切了黨羣、幹羣血肉聯繫,體現顯著的社會綜合效益,促進蘇合和諧社會發展的進程。

第三篇:智能化糧庫建設典型經驗介紹

智能化糧庫建設典型經驗介紹

一、企業簡介

江蘇常州城北國家糧食儲備庫(常州糧食現代物流中心)是常州市區唯一的國有糧食倉儲企業,於2014年9月30日由常州新北區河海東路整體搬遷至常州新北區呂湯路99號,佔地面積233畝,處於常州高新物流園區和新閘、奔牛兩個市級物流中心所形成的物流帶中心位置,周邊擁有鐵路、航道、空港和密集的公路網,交通十分便利。我庫總投資3.5億元,具體為倉容15萬噸高大平房倉和

1.25萬噸立筒倉,具備糧食倉儲、糧食加工、物流配送、電子交易、信息服務和融資服務6大功能,擁有385米的岸線及日吞吐3000噸的糧食專用碼頭、4800平方米的行政綜合樓、600平方米的電子交易大廳和兩條日處理400噸的稻穀生產線;倉儲設施先進,所有倉房都具備應用儲糧四項新技術的條件,承擔的三項

國家級信息化試點項目極大地提升了糧食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規範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落實機構和人員

按照省局和市局的要求,成立了法人代表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企業規範化管理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協調工作,領導下設辦公室(設在儲運科),負責日常工作。

(二)科學規劃,突出重點

按照規範化管理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結合我庫實際,從企業規範化管理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劃制定活動方案。一是在精細化管理百分考核的基礎上,繼續嚴格要求,以精益求精、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為目的,運用現代的科學管理方法,對管理對象實施精細、準確、快捷的規範與控制;二是以遷建移庫為契機,依靠無錫設計院、北京航天信息設計公司的技術支撐,達到了四大功能轉變,即:由傳統生產管理方式向信息化及自動控制生產管理轉變、由經驗管理型向緊密科學型管理轉變;由小規模經營向大規模經營生產管理轉變、由單元化模式向多元化經營管理轉變;三是以倉儲基礎管理制度為根本,以科學保糧、綠色儲糧、信息化為載體,達到企業增效、職工增收,進一步完善企業管理結構、管理層次、基層班組、黨團扶持,安保網絡,形成了全新的企業經營、生產、物流、加工、安全等管理新格局,創造和諧企業。

(三)充分發動,整體實施

一是充分發動各個部門、班組積極參與規範化管理活動,確保參與率要達到100%;二是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豐富職工文化生活,樹立企業精神文明新風;三是加強職工教育,增強職工團隊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四是加強職工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提升職工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健全職工獎懲激勵機制,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加強督促,力求實效

一是我庫按照注重實效的原則,切實加強活動開展期間的檢查督促和指導,防止走形式、走過場現象的發生。二是嚴格按照黨風廉政責任制的要求和規定,強化廉潔監督,杜絕違規違紀行為發生。三是認真總結活動期間好的做法,及時上報工作進展、重要活動、典型經驗,加強信息溝通和交流,努力推進糧油倉儲企業規範化活動的開展。

三、典型經驗

(一)應用自動化技術,實現生產管理和倉儲作業一體化

生產管理自動化系統的運行,成為了我庫糧食現代物流數字化糧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下一步轉變增長方式,開發應用信息化集成技術,實現全面信息化的建設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應用rfid技術,實現流程管理智能化

rfid(射頻識別技術)具有非(本站推薦)接觸、遠程、可讀寫的自動信息採集功能。使用rfid技術,實現糧庫作業信息的實時、快速、準確採集,作業流程的精準控制。尤其是在動態物流即貨物的進出作業管理入手,實現了身份識別、流程控制、部

門協同、自動計量、貨物定位、自動生成憑證和報表、安全保衞等管理智能化功能。能從如下幾個方面提高管理效率:

1、rfid的地磅系統,能夠自動識別車輛電子標籤信息,防止車輛有壓倉物,防止沒有完全上磅現象;通過大屏幕自動提示車輛下一步操作指令;獨有技術能夠防止電子遙控作弊。

2、低温儲糧通風控制設備,能夠自動讀取糧情測控系統的倉温和糧温,自動控制通風的風量、風速,不需要人工操作。

3、糧食入倉複合終端設備,能夠自動比對入倉車輛與倉號,防止入錯倉,減少調度員的工作量。

4、碼頭自動卸糧裝備通過rfid讀寫器能夠自動識別運糧車輛信息,防止裝錯糧食,減少碼頭巡視人員的工作量。

5、通風燻蒸rfid電子標籤能夠自動採集通風、燻蒸的時間、風量等信息,自動上傳到糧庫業務系統中,避免了人工操作。

(三)開發應用信息化集成技術,轉變增長方式

目前,我庫在依託生產自動化和業務流程智能化的基礎上,通過對人的行為和貨物流轉信息的自動、實時、準確採集,以及對生產機械運行的自動控制,由

航天信息和無錫糧科院開發系統系統信息化整合軟件,對業務管理系統、電子計量系統、作業管理系統、安防系統、糧情監控系統、通風燻蒸系統等進行軟件集成,實現數字化糧庫的全面信息化目標。主要體現為:

1、將作業線控制系統和糧庫內作業管理信息系統有效地結合起來, 在兩者之間搭起橋樑以提供信息的轉換。

2、建立統一的作業指揮調度平台。

3、結合糧庫內的作業計劃、物流作業,現場集散控制系統(dcs控制系統)能夠進行合理的排產,調度部門能都實時掌握作業線設備的工作狀態,以及設備的運行、停止時間。

4、管理層能夠實時的監控現場作業的當前進度,對庫內總體的糧食流轉情況全局掌握。

5、對目前糧庫儲糧的種類、數量以及質量指標和保管狀態實時監控。

6、通過對設備的故障管理和分析,對重點設備的監測,可以提前對相關問題設備進行維護和維修,避免因為設備問題影響到庫內作業。

7、計量點都關聯到作業計劃,系統自動記錄相關的數據,根據需求也可形成個性化定製的複雜報表,加強統計分析方法及工具的運用, 更好地服務於各級管理。

第四篇: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典型經驗介紹

中心國小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典型經驗介紹

(一)演練目的

為了使學生了解防震、疏散等應急避險知識,掌握應對危險發生時採取的防護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險帶來的損失,從而提高學生緊急避險、自救自護和應變的能力。

(二)組織領導

總指揮:牛家奎

副指揮:夏雪陳培燕

助理:胡琳劉平

(三)演練步驟

1、讓學生熟悉應急避險的方法。

2、讓學生熟悉避險集中地點和途徑的路線。

3、進行模擬發生危險的演練。

(四)演練安排

1、演練時間:2014年4月份具體日期暫未定,下午3:30

2、演練內容:防震演練;疏散演練;防踩踏演練。

3、警報信號:應急避險和疏散以警報聲作為啟動信號。

危險發生的信號:三次長警報聲;代表發生危險,學生進行

應急避險。

危險發生後,組織疏散的信號:連續長警報聲。代表危險結束,學生進行疏散(距發生地震約2分鐘)。聽到警報聲後按預訂方案進行演練,全過程要求在6分鐘內完成。

(五)管理人員職責

應急避險演練要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班主任及管理人員在演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學校領導和老師要預先做好部署,做好分工,親臨指揮,既要確保演練順利進行,通過演練來提高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使學生得到鍛鍊,也要防止在演練中發生意外的事故。

管理人員及老師應做到:

1、明確職責,負起責任,演練開始前要到達所負責的崗位,路口、疏散路線每個拐彎處等,都要有人負責。

總指揮:牛家奎 總負責

副指揮:夏雪協助總指揮現場指揮

陳培燕負責意外事故處理

助理:胡琳 負責後勤保障

劉平負責警報信號

班主任負責本班避險指揮

2、要嚴肅,要當作是真的危險發生,而不是一種遊戲。

3、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當的動作。

4、當發生意外事故時,要及時作出處理。

5、集合後及時清點人數。

(六)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避震

從你意識到這是一次地震,到地震結束,一般只有十幾秒秒鐘的時間,很少會持續一分鐘以上。要把握好最早的幾秒鐘,趕緊躲到最近的安全地方。躲避到地面停止搖動,再也沒有東西落下來為止。

當聽到地震發生的信號後,學生們立即開始演練,應該做到:

1、要保持鎮定,切莫驚慌失措。儘快躲避到安全地點,千萬不要匆忙逃離房屋。

2、在室內的學生,應立即就近躲避,身體採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體儘量小,躲到桌下或牆角,以保護身體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勢:將一個胳膊彎起來保護眼睛不讓碎玻璃擊中,另一隻手用力抓緊桌腿。在牆角躲避時,把雙手交叉放在脖子後面保護自己,可以拿書包或其他保護物品遮住頭部和頸部。

4、卧倒或蹲下時,也可以採用以下姿勢:臉朝下,頭靠牆,兩隻胳膊在額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額枕在臂上,閉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室外的同學,應跑到空曠的地方,要用雙手放在頭上,防止被砸,要避開建築物和電線。

6、老師要按預先的分工,迅速到每個教室檢查避震的情況,發現有采取不正當措施的,要及時糾正。

(七)防踩踏應急措施

1、發生踩踏事件時,應及時送受傷者到醫院診治。

2、及時向學校、家庭教育局及有關部門報告。

3、注意事故現場保護,調查事故發生原因,並做好有關材料。

4、妥善處理事故。

(八)疏散的集中地點和路線

等到危險結束後,為了防止有危險發生,應該立即進行有秩序的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危險。疏散的集中地應選擇堅實、平坦的開闊地,遠離高大建築物的場地。當聽到疏散的信號後,按預定的路線和集中地、有秩序地進行疏散。

(一)疏散路線和集中地

1、教學樓各層面的班級要預先安排好從就近的樓梯有序的下樓。

2、各年級按照預定地點到操場集合。

(二)疏散注意事項

1、要有順序地疏散,在出教室門時,不準學生互相擁擠,避免跌倒,出現踩踏事故。

2、老師指揮學生有秩序疏散。

具體安排如下:

3、疏散過程中,以雙手護頭,以防被砸。

4、疏散過程中,要迅速,要排隊有秩序前進,不要慌亂奔跑,不要爭先恐後。

5、疏散途中不能穿過建築物,要儘量避開建築物和電線。

6、各班學生到達集中地後,學生要蹲下,保護頭部。等到演練結束後,以班為單位集隊,各班應立即清點人數,並向總指揮報告。

(九)、演練結束

當各班到齊集中地點,經查實人數無誤後,可以宣佈演練結束。老師要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學生應急避險演練的效果。

第五篇:典型經驗經驗介紹

龍陵縣第三中學黨支部創先爭優活動

典型經驗推廣彙報

我校黨支部自2014年6月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認真落實上級指示精神並結合我校實際創造性開展各項工作,本着“不迴避、敢面對、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原則,搞好各項工作,在工作中堅持邊查找、邊分析、邊整改、邊落實、邊總結,現就值得推廣的經驗介紹如下:

一、洋思模式教學

洋思教學經驗,也就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雖然在我們這種鄉村學校實行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值得推廣,鼓勵教師要大膽探索,總結經驗,把這種經驗成功嫁接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首先在七年級八年級兩個年級全面推廣。

經過一年多的洋思模式教學實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明顯增強,教學成績整體上得到提高,師生普遍反映良好。下一步我們將在全校普遍推行洋思教學模式。

二、學校紀律督察隊的成立

鑑於改善學校周邊環境、維護校園安全、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現實需要,我校成立了學校紀律督察隊,學校紀律督察隊的成員廣泛,涵蓋校領導、級組長、班主任等相關人員20餘人。

紀律督察隊一般值勤時間為晚上11:00——12:00,紀律督察隊認真履行職責,杜絕了校園重大事故的發生,師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了安全感。

三、隔週一次的教研活動

我校認真落實教研教改精神,相關領導親自抓,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各教研組每兩週進行一次教研活動,教研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要活動形式有觀摩課、公開課、校際交流課、教案設計、教師教學比賽、網上培訓、外校培訓等方式。

另外,我校高度重視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學校規定每位教師每個學期相互聽課不低於20節,通過相互聽課能夠做到彼此借鑑、相互取長補短,教師之間的感情也有所改善,課堂紀律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維護。

四、黨員分掛學生宿舍

黨員的宗旨是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問人民服務,為充分發揮黨員積極性,激發黨員幹事的熱情,進一步改善完善學生宿舍管理,加強學生養成教育,我校決定校領導班子每人分管兩個學生宿舍,黨員分管一個學生宿舍,通過日常監督和師生的緊密協作,我校學生宿舍的衞生有了大面積的提高。

五、學校領導班子日常值班制度

我校領導班子五人,校長、支部書記各1人,副校長3人,相互之間分工明確,又相互聯繫,星期一至星期五期間,至少一人坐班,週末也確保有值班人員,坐班制度的推行,提高了辦事效率,將各種不良、不利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爭取不擴大不良影響。

通過工作關係的捋順,職責的明確,領導班子認真履行職責、勇於擔當。職工的團結協作意識有所增強。

六、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通過校訓、班訓、格言、校園之聲等宣傳手段,充分體現辦學思想和特色,啟迪師生,內約其心,外束其行,培育良好校風,形成既有優良傳統,又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環境。

七、成立學生會

為培養學生自主、自治和管理能力,學校決定成立學生會,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展示才能、鍛鍊自我的平台。

學生會將在黨支部領導下、團委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我校學生會已於2014年9月27日正式成立。

龍陵縣第三中學黨支部

2014年10月30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r8y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