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李賀《李憑箜篌引》全文賞析通用多篇

李賀《李憑箜篌引》全文賞析通用多篇

李賀《李憑箜篌引》全文賞析通用多篇

智慧點撥 篇一

音樂、詩文、畫作、雕塑等,都能帶給人美的感受,都能打動人的內心,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這是因為它們內在是相通的,都是在追求一種精神上的美與和諧。美不僅是這些藝術品的精髓,也是我們生活的動力和目標。無論是在我們的舉止言行、穿着打扮中,還是在我們與別人的交往、合作中,都有一股尋找美的力量,所以我們的生活也是一種藝術。

李憑箜篌引 篇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賀

李賀的作品 篇三

詩人簡介

李賀 (唐代詩人)(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説。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譯文 篇四

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起來不再飄遊。

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

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崑崙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

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衝上女媧煉石補過的'天際。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

幻覺中彷彿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李憑箜篌引 篇五

唐代: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憑箜篌引 篇六

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叫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 篇七

《李憑箜篌引》

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叫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譯文:

詩鬼之名絕非虛得。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詩的首句。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藴。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着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崑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

詩人憑藉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繫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煅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

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乾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着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李賀的詩意象疊加,意境晦澀,獨成一家,可惜天不佑英才,短短27歲,華年早逝,令後人慨歎不已。

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 篇八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雲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鑑賞:

音樂是一種訴諸於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困難了。李賀這首詩在眾多的描寫音樂的唐詩中脱穎而出,獲得讀者的摯愛,人們將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並列為“摹寫聲音之至文”,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韓愈的詩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通過比喻、象聲等手法,力圖描繪出音樂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等就是。李賀在詩中雖然也用了“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來描寫李憑彈箜篌的音樂形象(這兩句固然寫得很妙),但李賀主要不是使用描寫的手法去精雕細刻音樂的形象,而是着重寫“感”,寫音樂給人的感受,寫音樂強烈的、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在描繪李憑箜篌彈奏的樂聲給人們的感受、描繪樂聲藝術效果時,詩人李賀沒有按一般的思維軌跡去敍述;而馳騁自己大膽的幻想和豐富的聯想,形成神奇變幻、令人應接不暇的藝術境界來表現樂聲。這裏試以新詩的形式,把它翻譯出來。

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睛朗的深秋。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不再飄遊;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崑崙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象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樣清幽。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絃也被樂聲吸引。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湖裏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着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説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雲、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説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絃。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引起豐富的幻想。

想象是奇特的、與眾不同的。例如音樂引動魚鳥,前人也曾寫過,《列子》一書説:“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這種描寫還是一種常規的思維軌跡。

然而,李賀卻是寫“老魚”寫“瘦蛟”,這樣的藝術形象就十分奇異了。又如,詩中寫到“教神嫗”,如按一般思維程式,就會説李憑的技藝高超,是神女所傳授的,這樣的説法就已經是誇張了,這樣的描寫很多,不用例舉。但李賀卻説李憑教善彈箜篌的神女彈奏,這就不同尋常。再如,白居易寫樂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樣描寫思維軌跡是一般讀者能把握的;但李賀卻説樂聲把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之處震破,引出一天秋雨,這樣的寫法就新穎了。此外,芙蓉哭泣、香蘭笑,這樣的描寫也不一般。我們這裏可以看到李賀想象奇異,描繪意象新奇的藝術特色。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幻想、聯想,還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它的跳躍性。這首詩詩人的思維活動時而地下,時而天上;時而動物,時而植物;時而神人,時而天帝。他敍述的脈絡沒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隨着詩人想象的流動,想象所至,筆之所至。這樣寫法,既在內容上使詩的意境內藴豐富,變幻多樣,也在形式上使詩的意境具有一種流動搖曳之美。

神異的美,奇特的美,流動搖曳之美,這就是李賀這首詩具有的藝術美感。

註釋 篇九

⑴李憑:當時的梨園藝人,善彈奏箜篌。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詩曰: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雲門》第幾聲?花咽嬌鶯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漢王欲助人間樂,從遣新聲墜九天。箜篌引: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箜篌:古代絃樂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狀有多種。據詩中二十三絲,可知李憑彈的是豎箜篌。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⑵吳絲蜀桐:吳地之絲,蜀地之桐。此指製作箜篌的材料。張:調好弦,準備調奏。高秋:指彈奏時間。這句説在深秋天氣彈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響遏行雲。此句言山中的行雲因聽到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而凝定不動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譜詳錄》卷六:淚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異記》雲: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傳説中的神女。《漢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這句説樂聲使江娥、素女都感動了。

⑸中國:即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

⑹崑山玉碎鳳凰叫:崑崙玉碎,形容樂音清脆。崑山,即崑崙山。鳳凰叫,形容樂音和緩。

⑺芙蓉泣露、香蘭笑:形容樂聲時而低迴,時而輕快。

⑻十二門:長安城東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門,共十二門,故言。這句是説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絲:《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絃。豎抱於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稱天上最尊的神為紫皇。這裏用來指皇帝。

⑽女媧: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淮南子·覽冥訓》和《列子·湯問》載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故事。

⑾石破天驚逗秋雨: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嫗(yù):《搜神記》卷四:永嘉中,有神現兗州,自稱樊道基。有嫗號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絃歌,輒便起舞。所謂神嫗,疑用此典。從這句以下寫李憑在夢中將他的絕藝教給神仙,驚動了仙界。

⒀老魚跳波:魚隨着樂聲跳躍。源自《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⒁吳質:即吳剛。《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⒂露腳:露珠下滴的形象説法。寒兔:指秋月,傳説月中有玉兔,故稱。

宗室王孫 篇十

李賀於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降裏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賀自述家境時説:“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父親李晉肅,早年被僱為“邊上從事”。大曆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於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陝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後,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鬥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淒涼之狀,於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10-12] 。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雲:“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當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並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後,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49l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