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多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多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多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 篇一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

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

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4、都江堰修建後,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5、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後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6、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會開展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麼?

內容是: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 篇二

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 篇三

藝術成就,領域,作家,朝代,代表作品,成就或地位

書法,書聖(王羲之),東晉,《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繪畫,顧愷之,東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筆下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

雕刻,北朝,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重點考點】

1、下術品問世時間距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遠的是( D )

A《蘭亭序》 B《洛神賦圖》 C《女史箴圖》D龍門石窟佛像

2、“漂若浮雲,矯若驚龍”是(王羲之)的書法。

3。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行省制知識點

產生朝代:元朝

簡介: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在地方上,元朝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意義和影響:限制了蒙古貴族在封地範圍內自行派遣官吏的權力,從政治上保證了國家對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有了保證,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元代特殊機構:宣政院:負責宗教,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澎湖巡檢司:負責台灣及澎湖羣島的事宜。

唐寅

中國古代四大才子中唐寅主要在於山水畫的藝術成就,一方面在於打破門户之見,對南北畫派、南宋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兼收幷蓄。廣泛地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和元代的黃公望、王蒙諸大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畫面佈局嚴謹整飭,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筆法勁健,墨色淋漓。

唐寅水墨寫意花鳥,墨韻明淨、格調秀逸灑脱而富於真實感。中國古代四大才子的唐寅繪畫作品融宋代院體技巧與元人筆墨韻味為一體,呈現出勁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風骨。構圖簡約清朗,畫面層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筆清雋,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寓有剛柔相濟之美。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麗,超凡脱俗。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 篇四

1、科舉制的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

2、科舉制的產生:

①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

②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誕生

3、科舉制的完善:

①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③唐玄宗將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科舉制對隋唐的影響: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

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 篇五

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經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⑴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

①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把儒家學説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②漢武帝在長安舉辦的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在地方設立官學。

⑵政治方面:

①削弱封國勢力,頒佈“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

②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百官),在地方設立刺史(監督地方官員,並抑制和打擊地方土豪,官小但是權利大)。建立中朝,限制丞相的權利。

⑶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

⑷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3、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劉秀就是漢光武帝,在他統治時期,社會安定,經濟好轉,史稱“光武中興”。

4、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衞青、霍去病出擊匈奴,經漠北一役大敗匈奴。

東漢元帝時昭君出塞,嫁於呼韓邪單于 ,使漢匈邊境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5、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經營西域30年,進一步加強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vvv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