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註釋鑑賞及譯文參考精品多篇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註釋鑑賞及譯文參考精品多篇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註釋鑑賞及譯文參考精品多篇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篇一

宋朝: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賞析/鑑賞 篇二

詞中表達了作者常年宦遊在外,於清秋薄暑時分,感歎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這種他鄉做客歎老悲秋的主題,在封建時代文人中帶有普遍意義。但作者在具體抒情上,具有特色。

詞的上片寫作者登高臨遠,景物描寫中融注着悲涼之感。一開頭,總寫秋景,雨後江天,澄澈如洗。頭兩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對”字作領字,勾畫出詞人正面對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動真切,潛透出一種情心。“瀟”和“灑”字,用來形容暮雨,彷彿使人聽到了雨聲,看到了雨的動態。接着寫高處景象,連用三個排句:“漸霜風悽慘,關何冷落,殘照粧樓。”進一步烘托淒涼、蕭索的氣氛,連一向鄙視柳詞的蘇軾也讚歎“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趙令疇《侯鯖錄》)。所謂“不減唐人高處”,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壯闊大;淒冷的寒風和着瀟瀟暮雨緊相吹來,關山江河都冷落了,殘日的餘輝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樓,所寫的每一個景色裏,都滲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這三句由“漸”字領起。雨後傍晚的江邊,寒風漸冷漸急,身上的感覺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淒涼。“關河”星是冷落的,詞人所在地也被殘陽籠罩,同樣是冷落的,景色蒼茫遼闊,境界高遠雄渾,勾勒出深秋雨後的一幅悲涼圖景,也滲透進了天涯遊客的憂鬱傷感。“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這兩句寫低處所見,到處花落葉敗,萬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這既是景物描寫,也是心情抒發,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變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許多感觸,何況又是他鄉做客之人。作者卻沒明説人的感觸,而只用“長江無語東流”來暗示出來。詞人認為“無語”便是無情。“惟有”二字暗示“紅衰翠減”的花木不是無語無情的,登高臨遠的旅人當然更不是無語無情的,只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對長江水的指責無理而有情。在無語東流的長江水中,寄託了韶華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寫景為主,但景中有情,從高到低,由遠及近,層層鋪敍,把大自然的濃郁秋氣與內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暢而又興象超遠。

詞的下片由景轉入情,由寫景轉入抒情。寫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換頭處即景抒情,表達想念故鄉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鄉思的矛盾心理。從上片寫到的景色看,詞人本來是在登高臨遠,而下片則用“不忍登高臨遠”一句,“不忍”二字領起,在文章方面是轉折翻騰,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臨遠是為了看看故鄉,故鄉太遠是望而不見,看到的則更是引起相思的淒涼景物,自然使人產生不忍的感情。“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實際上這是全詞中心。“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這兩句向自己發問,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鄉的悽苦之情,回顧自己落魄江湖,四處漂泊的經歷。捫心問聲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問中帶恨,發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難歸的深切的悲哀。有問無答,因為詩人不願説出來,顯得很含藴。一個“歎”字所傳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緒,和回顧茫然的神態,準確而又傳神。“想佳人,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又從對方寫來,與自己倚樓凝望對照,進一步寫出兩地想念之苦,並與上片寂寞悽清之景象照應。雖説是自己思鄉,這裏卻設想着故鄉家人正盼望自己歸來。佳人懷念自己,處於想象。本來是虛寫,但詞人卻用“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樣的細節來表達懷念之情。彷彿實有其事,見人映己,運虛於實,情思更為悱側動人。結尾再由對方回到自己,説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後,肯定會埋怨自己不想家,卻不知道“倚闌”遠望之時的愁苦。“倚闌”、“凝愁”本是實情,但卻從對方設想用“爭知我”領起,化實為虛,顯得十分空靈,感情如此曲折,文筆如此變化,實在難得。結尾與開頭相呼應,理所當然地讓人認為一切景象都是“倚闌”所見,一切歸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動地表現了思鄉之苦和懷人之情。

全詞一層深一層,一步接一步,以鋪張揚厲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現了登樓憑欄,望鄉思親的羈旅之情。通篇結構嚴密,迭宕開闔,呼應靈活,首尾照應,很能體現柳永詞的藝術特色。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翻譯/譯文 篇三

面對着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淒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餘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歎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麼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美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着欄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作者簡介 篇四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詞獨多,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説。柳永作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鳳棲梧》等,現存有大量詩篇。

賞析 篇五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有求仕用世之志。適逢北宋安定統一,首都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為伍,初入世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於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這首詞大約作於柳永遊宦江浙之*本站 *時。

詞中表達了作者常年宦遊在外,於清秋薄暑時分,感歎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這種他鄉做客歎老悲秋的主題,在封建時代文人中帶有普遍意義。但作者在具體抒情上,具有特色。

詞的上片寫作者登高臨遠,景物描寫中融注着悲涼之感。一開頭,總寫秋景,雨後江天,澄澈如洗。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説,面對着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

開端何等氣韻,籠罩一切。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三句是説,淒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餘光照耀在高樓上。

這裏緊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東坡歎為不減唐人高處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於此。一口氣,幾句話,便將難以形容、不可為懷的羈愁暮景,寫到至矣盡矣的地步!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這兩句是説,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的衰殘落。

這兩句筆致思緒,便由蒼茫悲壯,而轉入細緻沉思。上面所觀所寫的,是高處遠處的物色,自此而後,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的景象。“紅衰翠減”,乃用詩人李商隱之語,倍覺風流藴藉。“苒苒”與“漸”字相為呼應,其中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上片末兩句是説,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的向東流淌。

這裏又補唯有江水東流,可見柳永並非只知留戀光景的淺薄之輩,他對短暫與永恆、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是認真思考的。在詞而論,又不可忽略了“無語”二字,方覺十倍深沉,百端交集。

詞的下片由景轉入情,由寫景轉入抒情。寫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換頭處即景抒情,表達想念故鄉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鄉思的`矛盾心理。從上片寫到的景色看,詞人本來是在登高臨遠,而下片則用“不忍登高臨遠”一句,“不忍”二字領起,在文章方面是轉折翻騰,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臨遠是為了看看故鄉,故鄉太遠是望而不見,看到的則更是引起相思的淒涼景物,自然使人產生不忍的感情。“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實際上這是全詞中心。

“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這兩句向自己發問,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鄉的悽苦之情,回顧自己落魄江湖,四處漂泊的經歷。捫心問聲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問中帶恨,發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難歸的深切的悲哀。有問無答,因為詩人不願説出來,顯得很含藴。一個“歎”字所傳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緒,和回顧茫然的神態,準確而又傳神。“想佳人,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又從對方寫來,與自己倚樓凝望對照,進一步寫出兩地想念之苦,並與上片寂寞悽清之景象照應。雖説是自己思鄉,這裏卻設想着故鄉家人正盼望自己歸來。佳人懷念自己,處於想象。本來是虛寫,但詞人卻用“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樣的細節來表達懷念之情。彷彿實有其事,見人映己,運虛於實,情思更為悱側動人。

結尾再由對方回到自己,説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後,肯定會埋怨自己不想家,卻不知道“倚闌”遠望之時的愁苦。“倚闌”、“凝愁”本是實情,但卻從對方設想用“爭知我”領起,化實為虛,顯得十分空靈,感情如此曲折,文筆如此變化,實在難得。結尾與開頭相呼應,理所當然地讓人認為一切景象都是“倚闌”所見,一切歸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動地表現了思鄉之苦和懷人之情。

全詞一層深一層,一步接一步,以鋪張揚厲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現了登樓憑欄,望鄉思親的羈旅之情。通篇結構嚴密,迭宕開闔,呼應靈活,首尾照應,很能體現柳永詞的藝術特色。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古詩簡介 篇六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抒寫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繪了雨後清秋的傍晚,關河冷落夕陽斜照的淒涼之景;下片抒寫詞人久客他鄉急切思念歸家之情。全詞語淺而情深,融寫景、抒情為一體,通過描寫羈旅行役之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寫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典型感受,從而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註釋 篇七

⑴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寫眼前的景象。瀟瀟暮雨在遼闊江天飄灑,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涼。瀟瀟,下雨聲。一説雨勢急驟的樣子。一作“蕭蕭”,義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風:指秋風。悽緊:淒涼緊迫。關河:管塞與河流,此指山河。

⑶殘照:落日餘光。當,對

⑷是處:到處。紅衰翠減:指花葉凋零。紅,代指花。翠,代指綠葉。此句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時光消逝,漸漸(過去)的意思。物華:美好的景物。休:這裏是衰殘的意思。

⑹渺邈(miao3):遠貌,渺茫遙遠。一作“渺渺”,義同。

⑺歸思(舊讀:sì,做心緒愁思講):渴望回家團聚的心思。

⑻淹留:長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詩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懷念的對象。顒(yóng)望:抬頭凝望。顒,一作“長”。

⑽誤幾回: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隻當作心上人的歸舟。語意出温庭鈞《望江南》詞:“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天際,指目力所能達到的極遠之處。

⑾爭(zěn):怎。處:這裏表示時間。“倚欄杆處”即“倚欄杆時”。

⑿恁(nen4):如此。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專注不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5ee1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