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望》原文及翻譯古詩詞賞析【精品多篇】

《春望》原文及翻譯古詩詞賞析【精品多篇】

《春望》原文及翻譯古詩詞賞析【精品多篇】

春望原文、註釋及賞析 篇一

原文:

春望詞四首·其三

唐代:薛濤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譯文: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花兒隨着春風的吹拂,一天天的衰敗下去,約會的佳期也是渺茫無期。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不能與心中的如意郎君結合在一起,豈不白白結下相愛的同心草。

註釋: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miǎo)渺。

渺渺:形容悠遠、久遠。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賞析:

這首詩仍然是寫無窮無盡的相思。有人類就有愛情,有愛情就有相思。其意是,花兒隨着春風的吹拂,一天天地衰敗下去,結婚的佳期也是渺茫無期。結識不到如意的郎君,編結再多的相思草,也只能是空歡喜一場更使人愁上加愁,讓人心碎這裏的“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是作者在佳期渺渺,沒有同心人的情況下,對自己以草結同心的行動表現出自怨自艾的無比痛苦心情。

這首詩與第二首詩一樣,都是刻意傷春之詞,春望,在這裏意味着春天裏的盼望,其中包含首着一個妙齡少女渴求自己愛情而最終歸於失望的故事。女主人公興致勃勃地攬摘芳草來打同心結,要將它贈給自已的“知音”。打同心結,是表達愛情的方式,把全部希望放在“同心結”上,然而,春鳥發出哀吟,昔日的同心結,今日成了斷腸草。人世間留下了一顆破碎的心,情天恨海平添了幾行血淚。

女主人公仍在編結“同心草”,不過此時是“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不是不願結同心人,而是無法結同心人,故而,也只有“空結”同心草了。一個“空”字,寫盡了她傷心欲絕的情味,與盡了她無法訴説失戀和絕望的痛苦……也只好木訥地用雙手編結“同心草”來打發失去了人生意義的時光。用結同心草的細節,寫出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為我們創造了一種動人心絃的悲劇美。

可見,薛濤是寫愛情詩的高手,這恐怕也與她自己的命運有關吧女詩人寫愛情詩,自然有她得天獨厚的條件:真切深刻細膩,易於感人至深。這正如胡云翼先生所説:“婉約而温柔的文學,總得女性來做才能更像樣…無論文人怎樣肆力去體會女子的心情,總不如婦女自己所瞭解得真切;無論文人怎樣描寫闊怨的傳神,總不如婦女自己表現自已的恰稱。”這是對女性創作的高度肯定與讚揚,也是對薛濤愛情詩的肯定和讚揚。黃周星在《唐詩快》評第一首與第三首詩為:“二詩皆以淺近而入詩,故妙。”這四首詩,以第一首與第四首寫得較好,其審美價值更高一些,可讀性更強一些,也更耐人尋味一些第四首詩的立意與第一首詩相同,不同的是這首詩多了一些形象性的描寫,其詩就更加具體,更加感人。第四首又與第一首詩相呼應,滿目春色,非但不讓人喜,反而更是着惱:惱在個獨賞!梳粧打扮,又有何用呢?鏡裏的花容月貌,又有誰看呢?又是為了誰呢?這也只不過孤芳自賞罷了。

《春望》翻譯】: 篇二

長安淪陷國家破敗,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頭髮脱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春望原文、註釋及賞析 篇三

原文:

天津橋望春

唐代: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着紅霞,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閉,鶯兒飛出銜着上陽宮中花。

註釋: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xiá)。

風絲:微風。

翠輦(niǎn)不來金殿閉,宮鶯(yīng)銜出上陽花。

翠輦:皇帝乘坐的車子。這裏借指皇帝。宮鶯:泛指宮中所棲之鳥。上陽:上陽宮,唐高宗時建造,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橋附近,高宗常居此聽政。

賞析: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羣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歎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藴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表現了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訴説的深沉感歎,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

譯文 篇四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 篇五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作品鑑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裏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裏,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着委婉悦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悦。“感時”、“恨別”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歎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詩詞 篇六

古詩原文

平野春草綠,曉鶯啼遠林。

日晴瀟湘渚,雲斷岣嶁岑。

仙駕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

譯文翻譯

平坦空曠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滿是綠意,

早晨的鶯鳥在遠方的樹林間啼鳴。

陽光晴和,灑落在瀟水與湘水的岸邊沙洲,

雲朵斷續不接,飄揚在岣嶁山的小峯上。

得道成仙是無從盼望的,世間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處。

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萬里之外,卒於蒼梧之野的舜帝英靈。

註釋解釋

零陵: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漢建零陵郡。隋文帝滅陳,統一南北,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零陵即永州。

瀟湘:湖南瀟水和湘江的合稱。瀟水出自湖南永州市藍山縣紫良鄉野狗山南麓,湘水出自廣西興安越城嶺海洋山,二水自永州芝山蘋島匯合,自湘江發源地至衡陽,謂之瀟湘,而大部分在永州境內,因而永州也有瀟湘之稱。

渚(zhǔ主):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岣嶁:衡山的主峯。

岑(cēn):岑崟(yín),山高峻貌。司馬相如《子虛賦》:“岑崟參差,日月蔽兮。”此為岣嶁山之高峻。

仙駕:駕,特指大禹的車。《辭源》:“古代神話傳説,禹在此(岣嶁峯)得到金簡玉書。”

凝情:凝,凝聚,集中,這裏指懷着深情。

景慕:崇敬景仰。

蒼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

陰:通蔭。

詩文賞析

唐代後期由於人煙稀少,蔡家機場一帶的湘江東岸尚未開墾耕種,為一片平野。“曉鶯啼遠林”,進一步説明此片平野面積廣闊,一片葱綠的草地。地勢低平的濕地土壤中含氧低,不適林木生長,林木多分佈平野邊緣丘陵上,故曰“遠林”。

“瀟湘渚”即巴洲灘,詩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達巴洲灘。此時已早晨七八點鐘,一個大好晴天,適宜詩人深入民間訪問,考察風土民情。“雲斷岣嶁岑”,岣嶁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峯為祝融峯。此句意含詩人北望長安,視線被“衡山”所擋。這是詩人曲折表達受迫害的貶謫心情。古史相傳,大禹曾驅車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禹是傳説中的上古聖人之一。此句暗指唐憲宗效法先聖堯舜治理天下。“世途非所任” ,應從積極方面去理解,反映詩人一心報國無門,被貶南荒之地,時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為國為民儘自己一份歷史責任而不可能,詩人多麼盼望皇帝召其北歸。詩的最後兩句切題,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詩人一向以邀堯舜為師,表明自己的歷史責任感。中國歷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具備此種歷史責任感,所以他們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的脊樑。這兩句詩實寫蒼梧,即九嶷山,暗指舜帝的英明,借喻唐憲宗以興堯舜之風為己任,能召回永貞革新志士重返朝廷,效忠皇帝,實現政治革新。這僅僅是詩人的主觀願望,此句藴含詩人多少相思淚!

柳宗元26歲中博學鴻詞科,步入仕途,“超取顯美”,任禮部員外郎,雖是六品京官,卻有資格參加早朝議事。現在身處逆境,成了被禁錮的囚徒,他在零陵深入民間訪貧問苦,這是一般被貶斥的朝官不可能自覺做到的。所以只有把握柳宗元政治革新的進步思想本質,才能理解詩人在元和四年春深入民間之舉的緣由。“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詩的落腳點在一個“陰”字上,其實還是空望一場,但又表現詩人強烈的愛國愛民的激情,這是歷史上進步文人的共同心態。

這是首次發現柳宗元貶永十年,第一次寫於今冷水灘區管轄地域的詩,為研究柳宗元政治革新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初步認定《零陵春望》寫於元和四年春。此時柳的姨父崔敏已任永州刺史,有了保護傘,所以他的行動較前自由一些,因此盼望回長安的心情更急切。這一時期柳宗元寫了一些信向長安親友求助,設法返回朝廷,這是詩人寫《零陵春望》的內心企圖。由於唐憲宗及保守派對柳的歧視,致使柳宗元貶永十年不得被召回供職,反而貶到嶺南柳州而客死任所。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報國無門,這是中國歷史上許多進步人士的共同命運!

《春望》閲讀答案 篇七

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注】①這首詩是作者貶任朗州司馬時所作。②芻狗:古化用茅草紮成的狗作祭品,祭後就被拋棄。③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8、古人認為此春望詩,最奇,請指出這首詩奇在哪裏,並簡要賞析。(5分)

9、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8、①內容奇特。此詩雖題為春望,但所望之景卻是野草荊榛,荒祠古墓、頹垣敗碑等荒涼衰敗的景象。

②構思新奇。這首詩首聯、頷聯、頸聯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破敗和荒涼,為尾聯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作準備,構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次。

9、①詩人遭貶謫後的淒涼之感:通過寫登臨古城所望見的破敗荒涼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頹垣、荒祠敗碑,抒發了此種感慨。

③詩人不甘沉淪的樂觀進取精神: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在此地還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賞析

這首詩雖然極力地描繪了漢壽城遺址的荒涼、破敗的景象,但是格調毫不低沉。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充分地表現了詩人發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使全詩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打破了一般律詩起、承、轉、合的框框,首、頷、頸三聯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荒蕪、破敗的景象,構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次。

首聯的出句點明瞭春望的地點,含蓄而又凝鍊地表現漢壽城已是一片廢墟了。野草春三字讓人產生聯想,如果漢壽不是一片蕪城,還象當年那樣人煙輻輳,無比繁華,春日遲遲,一派生機的話,詩人怎麼會用城邊野草剛剛發芽來描繪它的春色呢。首聯對句勾勒出來的景物頗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獨沒有人煙。正因為此,詩人用對字組合起來的柯、墓、荊、榛之類愈多,便使人愈感荒涼。[5]

頷聯雖有牧童和行人出現,但也沒有增添任何生氣。牧豎燒芻狗予田中,説明墳山冷落,祭掃無人田地荒蕪,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於陌止。是因為荊榛莽莽,別無可以觀賞盼景物,唯古墓前石獸羣尚可注目而已。

頸聯清楚地告訴人們漢壽城今非昔比,當年繁華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敗不堪了。當年指示路途的華表,如今已經被雷電轟擊得半殘,縱橫的斷碑,通體蒙塵,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華,今朝破敗,盡在殘缺華表,斷裂石碑中顯露了出來。詩人不惜耗費大量筆墨大寫特寫這樣的破敗和荒涼,完全是為着尾聯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作準備的。

從這首詩的尾聯,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談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即興和廢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詩人認為:興和廢不是永恆的,不變的;而是有興就有廢,有廢就有興,興可以變成為廢,廢亦可以變成為興的。這正如老子所説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樣,是具有樸素辯證法觀點的。

杜甫《春望》原文、註釋、賞析 篇八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1、國破:謂長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舊。

2、草木深:草木叢生,意謂人煙稀少。

3、時:指時事、時局。

4、烽火:戰火。三月:指季春三月。連三月:連逢兩個三月,謂從去年到現在一直在打仗。一説連三月,是接連三個月不斷,謂整個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5、家書:家信。抵萬金:極言家書之難得。

6、白頭:指白髮。短:短少。渾欲:簡直,幾乎。不勝:猶不能。簪:用來束髮於冠的飾具。

賞析: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皇逃蜀,長安淪於叛軍之手,時杜甫挈家逃難。七月,太子李亨即帝位於靈武,改元至德。八月,杜甫自羌村離家單身投奔靈武,中途為叛軍所得,送至長安。第二年春天,詩人憂亂傷春而作此詩。上四句,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妙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下四句,寫春望之情,遭亂思家。五、六兩句,言戰亂之久,思家之切,“家書抵萬金”,極寫對家人之刻骨思念。末二句,自言發白更短,乃憂亂思家所致,拳拳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全詩語語沉痛,字字血淚凝成,國破家亡之深憂巨痛,至今讀來猶撼人心魄。

創作背景 篇九

情景交融

前四句重在繪景(山河、草木、花鳥),但景中有情(破、深、濺淚、驚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時、恨別)。後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斷“家書”,搔“白頭”),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

“國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鳥本是娛人之物,反而“濺淚”,“驚心”,語意的強烈反差,語勢的節節逆轉,使詩人鬱勃而頓挫的憂思情感獲得藝術的表現。

一字傳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淒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4n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