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張衡傳翻譯多篇

張衡傳翻譯多篇

張衡傳翻譯多篇

高中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篇一

高中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 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 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 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 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説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着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着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説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説實話。但那些宦黨 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譭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門大户他們一起胡 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 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古今異義詞

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 接俗人。交 接:古:結交

今:①連接 ②移交 和接替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 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

3.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應薦)。

今:不可以

4.公車特徵拜郎中 特徵:古:特地徵召;

今:事物、事情的特點、標誌

5.尋其方面 方面:古:方向;

今:相處或並列的幾點之一

6.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國王:古:封建社會貴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現代某些君主制國家的元首。

7.衡下車,治威嚴。下車:古:官吏初到任;

今:從車上走下來

8.常從容淡靜 從容: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沉着鎮定。

9.連闢公府不就  闢: 古義:徵召。

今義:復辟。

10.其牙機巧制  牙: 古義:發動機件的樞紐。

今義:牙齒。

11.覆蓋周密無際 周密:  古義:四周嚴密。

今義:周到細緻。

12.振聲激揚 激揚 古義:聲音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

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13.中有都柱 都: 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

今義: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 (音dōu)

14.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篆文: 古義:篆,篆文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張衡傳》 篇二

(78--139)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作品《二京賦》、《四碧詩》等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特別是他在科學上的成就更為出色,他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地震儀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學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為南陽重修的張衡墓題詞説:

“如此全面發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見。”

本文節選自《後漢書・張衡傳》,作為一篇科學家的傳記而節選,對原文有大量的刪節。

二、課文串講: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1)人也。衡少善屬文(2),遊 於三輔(3),因入京

縣 寫 遊學 因此

屬:連綴。

師(4),觀(於)太學(5),遂通 五經(6),貫 六義(7)。雖才高於世, 而無驕

學習通曉 熟悉 比世人 但 驕

通、貫:同義,精通,貫通。

尚 之情(8)。常 從容 淡 靜,不好交接俗 人。永元(9)中,舉

傲自大 神情平時舉止行動淡泊嫻靜 庸俗 被推舉為

從容:舉止行動,作名詞。

孝廉不 行(10),連 闢 公府(11)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

沒有去應(薦)屢次被徵召 就職 太平

不逾 侈(12)。衡乃擬 班固《兩都》(13)作《二京賦》,因以(之) 以諷

過度奢侈 就模仿 就用(這篇文章) 諷

諫。 精 思 傅 會(14),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15)奇其才

喻和勸説(他們) 精心構思細緻安排 出眾超羣

奇:以其才為奇,形作意動。

累召 (之)不應。

聘請(他) 應召

衡善機巧(1), 尤致思(2)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3)衡善術

製造巧妙的機械 致力鑽研 常聽説 術數方

學, 公車特 徵(5)拜(6)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 核(7)陰陽,

面的學問 特地指名徵召授給 升 就 研究核實

公車:官署名 陰陽:指日月運行。

妙 盡 璇機 之正(8),作 渾天儀(9),著《靈憲》、

的變化規律 精妙地研究透了測天儀的道理 製造出 寫了

《算罔論》(10),言 甚 詳 明。

語言道理更加詳細明白

順帝初,再 轉 復為太史令(11)。衡不慕 當 世(12),所居 之官

再次調轉 趨附當時的權貴 擔任 官職

慕:羨慕,趨附。

輒 積年不徙。 自 去 史 職, 五載 復還。

往往多年 升遷 自從離開太史令的職務 年後重回來(任原職)

陽嘉元年(1),復造候風地動儀(2),以精銅鑄成, 員徑 八尺,

(儀器的) 直徑長

合 蓋 隆起(3),形似酒尊,飾 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

上下相合蓋住中間隆起 杯 作裝飾用 圖形 粗大的

尊同樽:酒杯。 都:大。

柱(4),傍行 八道(5),施 關 發 機(6)。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

挨着放置 根杆 設置關鍵(用來)撥動機關

有蟾蜍,張口承之。其 牙 機 巧 制(7),皆隱在 尊中,覆蓋周

接它 那些樞紐和(各種)機件的巧妙構造 銅 嚴

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 則振龍,機 發 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

空隙 (裏的機械) 關 動 清

揚, 伺者 因此覺 知。 雖 一龍發機,而七首 不動,尋其

脆響亮 在旁守候機械的人 覺察知道 雖然 龍首 找那

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8), 合契 若神(9)。

(振動龍頭的) 發生的方位 用事情來檢驗 (彼此)符合(靈驗)如神

自 書典所記, 未之有也(10)。嘗 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

從(已有的) 記錄的內容(來看) 這樣的事 曾經

師學者 鹹怪其無徵(11)。後數日 驛(12) 至, 果地震(於)隴

有學問的人都 它沒有驗證 過了幾天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到了

西(13),於是皆服 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所從方起(14)。

信服 巧妙 從哪方位發生

永和初,出 為河間 相(15)。時國王驕 奢,不遵典 憲(16);又

離開(京城)做 王 逸 華 典章制度

多 豪右(1),共 為 不軌。衡下車(2),治 威嚴(3),整 法 度,陰 知(4)

很多豪門大族 彼此勾結幹壞事 一到任 樹立威信 整頓法令制度暗中察知

奸黨名姓,一時 收禽(之),上下 肅然, 稱 為政 理(5)。視

一下子把他們逮捕起來 舉國上下嚴謹守法 稱讚是政治清明 治理

禽同擒:逮捕。

事(6)三年,上書乞骸骨(7), 徵 拜 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政事 請求辭職還鄉(朝庭)徵召封他為 享年 去世

三、小結課堂

學生複述課文大意、教者指導,體會張衡的學習張衡刻苦鑽研的精神。

四、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練習2、3

第三課時

一、關於人物傳記:

1、傳記的特點:

作為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徵的事件,敍述他的為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於傳記不同於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

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

2、傳記的種類: 自傳、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

本文屬評傳: 既記敍人物的'事蹟,又評介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

注意:

傳記敍述一個人的生平,並不在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的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

二、結構提綱:

1、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1自然段)

2、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2--4)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明。

3、介紹張衡傑出的政治才幹。(5自然段)

三、性格特徵:

1、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不行、不就、不應。

做官後,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也無所謂,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風氣,經過十年苦思而寫成《二京賦》以諷諫當世。一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對奸黨“一時收禽”。這些都反映了他的“從容淡靜,不慕當世”的品德。

2、“無驕尚之情”

年少時“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才高於世”,這些都反映他不尚虛浮而謙遜樸實的品德。只有這樣,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於科研,獲得象“候風地動儀”那樣大的成果。

四、剪裁得當,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本文全面地記敍張衡各個方面的成就,又重點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在科技方面,略寫渾天儀,詳寫地動儀。寫張衡為人,詳寫他積極進取的主導方面,略寫他“上書氣骸骨”,避害全身,歸隱田園的消極方面。敍述以時間為經,以張衡事蹟為緯。寫候風地動儀,以説明為主,以敍述為輔。

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主要是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候風地動儀來説明的。文章按以下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採用的表達方式是説明):

時間→名稱→材料→外形→構造→作用→效果→評價→驗證→使用。這一段可看成典範的科學説明文。

作業佈置:

[思考和練習]: 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

課本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篇三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説《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閒》、《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課本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篇四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善於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並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於是通曉了五經、六藝。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擅長機械方面製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説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等術數方面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後又升為太史令。於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曆法、數學方面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後又恢復原職。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凸起,樣子象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着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着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的巧妙,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時)雖然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尋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這樣的儀器。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裏的學者都驚異地動儀這次怎麼不靈驗了。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全都歎服地動儀的`巧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越來越腐敗,大權落到了宦官手裏,張衡於是給皇帝上疏陳述政事,提出關於政事的意見。……

東漢王朝建立之初,漢光武喜歡符讖,以至後來的顯宗、肅宗也就繼承效法他。從漢光武復興漢王朝之後,儒生爭相學習圖讖和緯書,加上還附以迷惑人的邪説。張衡認為圖讖和緯書虛假荒謬,不是聖人的法規,於是給皇帝上疏。……

後來張衡升任侍中,順帝任用他入宮廷,在自己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出意見。順帝曾經詢問張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説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着他,張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話回答後出來了。這些閹人豎子還是擔心張衡終究會成為他們的禍害,於是就羣起而毀謗張衡。

張衡也常考慮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禍福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知道。於是作《思玄賦》來抒發和寄託自己的感情志趣。……

(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被調出京城,去當河間王劉政的相國。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間地區)又有很多豪門大户,和劉政一道胡作非為,張衡一到任就樹立威信,整頓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黨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來,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讚頌河間地區政治清明。張衡治理河間政務三年後,就向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告老還鄉,朝廷卻把他調回京城,任命為尚書。(張衡)活到六十二歲,永和四年與世長辭。

著《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説解沒有區別。又想繼承孔丘研究《易經》的《彖》、《象》等篇的殘缺部分,但終於沒有完成。所著的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閒》、《七辯》、《巡誥》、《懸圖》共三十二篇。

張衡傳的文言文翻譯 篇五

張衡傳的文言文翻譯

張衡傳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説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然後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然後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然後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然後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然後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着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着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然後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然後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然後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説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説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譭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門大户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張衡傳》 篇六

【教學目的】

1、進一步掌握敍述、説明事物的方法及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虛詞“於”,複習意動和使動用法。

3、瞭解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學習張衡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點】

本文詳略的剪裁。

【教學難點】

區別虛詞“乃”、“於”的用法。

【教學方法】

講讀課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二課時

一、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學家。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後漢書》。此書內容充實,對考核史實有參考價值。文筆簡練生動,議論部分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文氣流暢,既具史學識見,又有較高文學價值。

張衡傳的原文以及翻譯 篇七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説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着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着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説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説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譭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門大户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張衡傳的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順陽人,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范曄早年曾任鼓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後官至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後來他又幾次升遷,官於左衞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發他密謀擁立劉義康,於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以死刑。范曄一生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則是撰寫了被後人稱之為前四史之一的《後漢書》。范曄以《東觀漢記》為藍本,對其它各家撰著博採眾長,斟酌取捨,並自定體例,訂偽考異,刪繁補略,寫成《後漢書》。由於他的“後漢書”文約事詳,逐漸取代了前人的著作。《後漢書》繼承了《史記》、《漢書》的紀傳體例,敍事簡明而周詳,記事有重點而不遺漏。其敍事的特點是以類相從而不記年代的先後。有些篇目的內容頗有增益,如《東夷列傳》就較詳細的記述了當時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當時稱倭國)的情況,又《南蠻傳》也為前所未載。《後漢書》又新立了一些類傳,如《逸民》、《列女傳》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77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