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寒衣節是什麼節日(精品多篇)

寒衣節是什麼節日(精品多篇)

寒衣節是什麼節日(精品多篇)

寒衣節的歷史變遷 篇一

周代“祭臘日”

最早的是來源於周人的臘祭日,農曆十月七年級日,周天子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禮記·月令》記載,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大行獎賞撫卹。臘祭時,要以捕獲的獵物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禮儀,向天地諸神祈禱,並祭祀歷代祖先。這一天,也是朝廷慰問農人,頒佈新令的時間。

詩經“流火授衣”

《國風·豳風·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農曆七月以後,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漸退而秋將至”。到了農曆九月結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氣就要寒冷。而《七月》中記載“十月滌場,朋酒思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凹觥,萬壽無疆”,則是當時農收以後,十月朔節飲宴情景。這是古代先民對天象變化和氣候交替的樸素理解。

秦代“十日朝”

古語有云,“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代統一全國之後,“朝賀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農曆十月七年級作為一年的開始。《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雜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還要寄送寒衣給遠方征戰的將士,讓他們暖暖的。因此把陰曆十月七年級,稱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歲首的習俗,卻一直傳了下來,延續到漢代。

唐代“拜墓送衣”

據資料載,唐代玄宗天寶二年秋八月,朝廷下達制誥,“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詔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時的“詩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來,並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習俗,一併轉移到陰曆九月一日,昭告天下執行。這一詔令沿用了春秋時期的“九月授衣”,變更了中國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但出於季節考慮,陰曆十月才進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國文化的大繁榮時期。北方氣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掃墓送衣”的習俗,進入宋代便改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時的“歲首日”。宋時的十月朔日,主要習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開爐。

北宋學者呂希哲在著作《歲時雜記》中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衞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可見,朝廷頒賜冬衣,也是按照品級發放的。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京都汴梁城中,從陰曆九月下旬起,就開始售賣用以祭祀的紙紮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可見人們對節日的重視程度。到了陰曆十月一日,書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祭祀先人的隆重豪華,宛然是另外一個“寒食節”。這個情況到了南宋時期,也沒有變化。

元代“送寒衣”

北宋時期,還沒有“寒衣節”的稱謂,只是在“十月朔日”有了祭祀活動。《夢粱錄》記,南宋臨安延續“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鬆,祭祀墳塋”。值得一提的是,在進入南宋後,民間興起了掃墓時焚燒衣物的行為。南宋學者周密《武林舊事》載,“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可見此時焚祭的都是冬季用衣。

元代以後,才把陰曆十月一日祭族上墳,直接以“送寒衣”節代稱。這個情況記載在《析津志輯佚·歲紀》中,“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後,時令謂之送寒衣節。”上墳的時候不僅燒送寒衣,還要祭奠先人,清理墳塋的落葉雜草,“此一月追遠之禮甚厚”。

明代“燒包袱”

燕王朱棣政變入主北京,這裏就變成了全國風氣潮流的領先者。此時的寒衣節,又有了新的變化。明代學者劉侗、於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春場》描寫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燒真衣服畢竟麻煩而浪費,京城的祭品店為了迎合市場,做起了專門售賣紙質“寒衣”的生意,五彩的紙質衣服上印着文字、印章,註明死者信息,就像往來陰陽兩極的標準郵件。

京城民間有諺,“十月一,送寒衣”。到了寒衣節的晚上,家家户户準備夜祭,“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喊着亡者姓名將紙衣燒掉,期待他們送到親人的關懷和温暖。無力購買的貧户,也要自己製作簡陋的寒衣焚祭地下的先祖,表達一份心意。燒寒衣也有規矩,“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焚祭活動一般應當在祖塋上進行,也有在外不及返鄉的,就在大路上發送寒衣,祭祀的時候,還喊逝者的名字。

清代“寒衣節”

清代由胡人入關所建,漢家傳統多因循前明舊俗,寒衣節也是如此。清代學者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寫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説十月朔日祭祖掃墓的儀軌與中元鬼節相同,給亡者寫下家書,與五彩寒衣寒鞋一起,在家門口燒送,叫做“送寒衣”。

十月七年級日,皇城民諺雲,“十月一,鬼穿衣”。説是天氣冷了,逝去的親人也要有冬衣穿。所以每到陰曆九月下旬,民眾們都要準備送寒衣的事項,此時的祭品店各類紙作的價格也會隨之加倍。另外,在祭品的品類和規模上,也更加誇張,出現了可以自己加工裁剪的“寒衣紙”,還有請紙紮師傅專門製作“皮貨冬裝”的。

江蘇“紅豆飯”傳説 篇二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説,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寒衣節的風俗有哪些 篇三

吃麪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寒衣節吃麪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麪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説,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對逝世故人想説的話。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v5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