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説課稿多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説課稿多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説課稿多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的,鑑賞本文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點。

二、學習本文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三、積累文言詞彙,學習課文造語平實而生動的特點。

四、領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風格。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可以按“言志”這一線索,從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與分析文章的語言和寫作特點結合起來。對孔子思想分析不宜過多。對孔子為什麼要“與點”的問題,也不宜討論過多。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認的科學的教育原則,在這方面儒家創始人孔子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二、明確目標

1、體會課文是如何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的,鑑賞本文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點。

2、學習本文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3、積累文言詞彙,學習課文造語平實而生動的特點。

4、領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風格。

三、基礎知識的積累與訓練

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A)

A.攝乎大國之間nièB.風乎舞雩yú

C.夫子哂之chēnD.冠者五六人guān

2、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

A.居則曰居:閒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

B.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處。

C.且知方也方:義方,道義。

D.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寫,寫作。

3、下面對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

A.因之以饑饉因:繼,接着。

B.舍瑟而作作:發作。

C.春服既成既:既然。

D.其言不讓讓:使。

4、下列各句中“如”字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爾B.求,爾何如

C.如會同,端章甫D.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5、下面對加點詞詞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C)

①子路率爾而對③求也為之

②鼓瑟希,鏗爾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與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加之以師旅

A.以吾一日長乎爾B.毋吾以也

C.為國以禮D.以俟君子

7、下面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C)

例句:風乎舞雩

A.如會同,端章甫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C.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8、下面這個句子的正確翻譯是(B)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由做這件事,比它三年後,可使每人更有勇氣,並且知道方法。

B.我治理它(國家),等到三年以後,就可以使那裏的百姓勇敢善戰,並且懂得為人的道理。

C.由來治理它(國家),要用三年的時間,可以讓每人有勇氣,並且知道策略。

D.我來做這件事,比三年後更使人有勇氣並且懂得作戰方略。

9、下列譯文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A.①我比你們年紀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你們將怎麼辦呢?

B.①我比你們大一兩天,不要老用我的説法。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你們將怎麼辦呢?

C.①我比你們年紀都大,沒有人用我了。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麼為什麼不去呢?

D.①我比你們大一兩天,不要老用我的説法。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麼為什麼不去呢?

四、課文分析

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這一部分,孔子向學生問志。但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鬆、親切、活躍的環境。孔子一出場,就給人以態度和藹、思想明智、胸襟開闊的印象,可見孔子確實是一位高明的老師。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可分四個層次。

第1個層次(“子路率爾”——“夫子哂之。”):這一層次,寫子路述説己志。孔子見子路不謙讓,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

第2個層次(“求,爾何如?”——“以俟君子。”):這一層次,寫冉有述志。他“長於政事”,認為儒家的最高理想——實現禮治,要等待君子協助才能辦到。

第3個層次(“赤,爾何如”——“願為小相焉。”):這一層次,記述公西華述志。他很重視禮治,年齡雖小,態度卻很謙恭。

第4個層次(“點,爾何如?”——“吾與點也。”):這一層次,寫曾皙述志。孔子對曾皙予以讚揚。

這一部分,是寫子路先回答説,他有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孔子對他的話不以為然,報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圓幾十裏的小國的才能。公西華的回答更為謙遜,他説自己的才能只配做個小司儀官。孔子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話都沒有立即表明態度。曾皙表示不願做官,但他所描繪的師生暮春郊遊的美好圖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禮治”社會的景象,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體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對他的話非常感慨,當即表示贊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這一部分寫子路、冉有、公西華走後,曾皙向老師探問那三位同學的談話如何。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志向逐個加以評價。孔子説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子路的話表現得不謙讓,所以笑他。而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謙遜態度是滿意的,尤其是對公西華,從他的才德看,足可勝任一個大司儀官。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們師生關係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對每個人的情況瞭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談中,也引導學生立志,關心國家政事,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當四個學生述志後,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將他們要做的事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很有指導意義。

課後作業

熟讀課文,完成“練習”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瞭解以人物語言及簡單動作描寫展示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語言、動作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學難點

1、文字疏通、詞類活用現象。

2、對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從體會作品語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學新課前,先來檢查一下昨天字詞的學習情況。

以吾一日長乎爾 你們

率爾而對 助詞,……的樣子

鏗爾,舍瑟而作 同上

求,爾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圓

且知方也 禮義

如或知爾 如果

如會同 或者

吾與點也 贊成

唯求則非邦也與 同“歟”,助詞。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本文的大致內容

(1)這篇文章選自哪裏?《論語》

(2)《論語》是哪個學派的經典著作?儒家學派

(3)《論語》這部書是什麼體裁?語錄體

(4)語錄體的特點是什麼?文字精練、質樸含蓄、概括力強。

(5)“精練”等於不等於“簡單”?不等於。“簡單”就是容易流於膚淺,而“精練”則不同。我們剛學過《簡筆與繁筆》這篇文章,從中知道,精練的文字同樣能夠描寫複雜的典型環境,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文章是《論語》裏最具有文學色彩的一篇。我們就來看看本文是怎樣運用精練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齊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學生讀、説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幾個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孔子。

(2)按課文題目順序來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徵?

直爽、豪放、自負。(誇耀、善於渲染氣氛、語氣果斷)

通過副詞“率爾”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説明他素懷大志。

(3)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子路的話,要把他自負的神情態度讀出來。

(4)曾皙、孔子很讚賞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後一個出場。問他有什麼志向,他並沒有直接説出來,而是先説“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説的一個片段,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懸念抑制法。在散文裏,這種手法叫欲揚先抑。目的一樣,引起讀者的興趣。

(5)他怎麼談自己的志向的?請一位同學先讀一讀。試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點。

(6)子路與曾皙做一下比較,性格上有何不同?(討論)

子路比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顯得文質彬彬,非常灑脱。

(7)找一下哪些動詞能體現曾皙的灑脱?

舍、作、浴、風、詠。

(8)曾皙的回答不同於其他幾位,沒有直接豁達自己有什麼才能,勝任什麼樣的工作,而是描繪了一幅春日郊遊圖,非常形象。從中可以看出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閒自在。在這種生活圖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懷。

(9)再來看看冉有和公西華。他們兩有個共同的特徵:謙讓。

在孔子點名後才開口,且出言謹慎。冉有剛説“方六七十”,馬上覺得有些誇張了,可能會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為“如五六十”,而且説自己治理的話,僅能“足民”,至於禮樂,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華更為謙虛。我們知道他是個外交家。但他卻説自己做不了什麼事,希望能有學習的機會。(此處可把中西文化進行比較,談謙讓)

由此可見,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懷大志,並且有才幹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10)孔子這個人大家怎麼看他?他有沒有談自己的志向?從他的問志、評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他有句話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也很謙遜,其實他做到了這兩點。尤其是對學生循循善誘,善於用含蓄的語言點撥學生。

總結:我們寫文章要考慮,如果讓你來表現一個人物,能否三言兩語就抓住人物特徵。

三、點分角色讀。

四、佈置作業:隨筆“難忘的教誨”寫作訓練,要求:通過語言描寫抓住人物特徵。

探究活動

可以把《季氏將伐顓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相結合,通過兩課的學習,進一步瞭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為政治家的孔子對自己的政治主張、政治原則的堅持和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誘的風範、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篇三

【教學設想】

根據本單元學習重點古詩文的誦讀和欣賞,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閲讀體驗,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各組成員分別活動,由分擔角色朗讀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動的原則是:由讀到演,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在讀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徵,在表演中體會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氣質和風範。

【學習目標】

1、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對話語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學習重點】

通過語言和簡單的動作描寫展示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學習難點】

文中重要的詞語和特殊句式。

【學習方法】

反覆誦讀,分角色朗讀,從體會作品語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學習過程:

一、夯實基礎,積累有關常識。

(1)(以邀請嘉賓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畫像,然後藉機介紹孔子和《論語》)

內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漢代以後,其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思想寶庫——《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

(2)文化常識搶答鞏固:(幻燈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鼓勵人們_____,即“出來做事”。

《論語》是__________體散文集,是記錄__________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合稱為“四書”。

明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遊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學魅力。

1、初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並把原句讀出來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並在課本上標出。

哂()莫()俟()鏗()

沂()冠()雩()喟()

(2)解釋下面詞語的意思。(並説出原句)

率爾:哂:知方:

撰:喟:與:

2、再讀,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點。(幻燈片)

不吾知也(賓語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則何以哉 (賓語前置)

加之以師旅(狀語後置)

(2)學生結合註釋閲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文意。

(3)思考並討論問題:

①從內容來看,這一段對話是圍繞什麼展開的?

明確:圍繞談“志”展開。

②你能理出這篇文章的思路嗎?

明確:問志————述志————評志

3、品讀,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據課文對話及簡單的動作描寫,分析每個人的性格特徵。(小組分角色朗讀,用現代語言演繹現代版的“孔子講學”情景。)

問題1:從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志向是什麼?

明確:子路——強國冉有——富民

公西華——以禮治邦曾皙——春遊圖

問題2:根據課文對話及簡單的動作描寫,分析每個人的性格特徵。(幻燈片)

子路:冉有:

公西華:曾皙:

孔子:

明確: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總結: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魯莽。冉有:謙虛謹慎,説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曾皙:懂禮愛樂,灑脱高雅。

孔子:熱情嚴格,謙和親切。

問題3:孔子對這4人的回答態度是怎樣的?用一個字來回答。

子路——哂冉有——贊

公西華——惜曾皙——與

問題3:孔子為什麼“哂由”“與點”?從中可以看出孔子什麼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明確:

哂: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補充:《禮記曲禮上》規定“長者不及,勿讒言。”這就是説在長者面前,如不問及,是非禮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這種形式的主動發言,並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與點:曾點描繪了一幅“暮春詠歸圖”,是一種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平盛世的一個縮影,人們無拘無束,自由快樂,實際上就是委婉展現了曾點出世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國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諧社會理想生活

問題4:為何是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明確:孔子是一位有着強烈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的人。他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推行禮治,施以仁政,使魯國大治。可惜的是魯國國君受小人離間,很快就疏遠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張“禮”、“仁”也就成了一顆劃過天空的流星轉瞬即逝。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末期,曾點能對古禮作如此具體生動的描繪,以此寄託自己的理想,這在孔子看來是十分難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內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讚歎了。孔子不滿子路,是因為他“非禮”;讚賞曾皙是因為他懂得古禮。禮與非禮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問題。

4、小組分角色表演“孔子講學”情景劇,並作出評價。

三、談學習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樣的老師?他的課堂有什麼特點?你喜歡這樣的課堂嗎?

學生自由發言

四、朗讀下列經典名言並達到背誦。

(學生齊聲朗誦以下經典名句,深刻領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誨。)

(幻燈片)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結束語:

一位大師和一羣鮮活的學生,一場著名的對話,一個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的教育場景,一個永遠的經典情境,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無窮魅力,也是孔子這位大教育家的無窮魅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説課稿 篇四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易讀錯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請學生説説有關《論語》和孔子的情況,要求用精練的語言歸納。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資料。)

通過預習檢查能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更清楚,對孔子的有關情況更明瞭,為下文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能力。

(四)學生自學:

給學生明確自學的要求為:參閲預習材料,藉助工具書和課本的註釋,通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劃上線;能小結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自學,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更為熟悉,也能讓學生髮現自己的疑難所在,為後文的師生互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導讀課文:

逐段導讀課文,並結合學生的自學,讓學生逐段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具體內容略)

通過這個步驟,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譯課文,同時達到能基本背誦課文的目的。

(六)總結課文:

首先是理清課文的思路,整體把握文意並劃分層次,通過討論法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其次是研討性學習:

1、用原文説説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並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謙虛——歎之

公西華:更謙虛——惜之 曾皙:灑脱——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並不難。

3、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

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問題,因為曾點的“志”從字面上看,不過是和人出去遊玩而已(教參就這樣翻譯的),其他三人都是從如何治理國家的角度來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們回答他們的政治理想,所以“與點”是令人費解的。弄清這個問題,對全文的理解會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人們已經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過不少分析,這裏姑且不論。 讓 [4] [5] 們先來剖析曾點的回答吧。

“莫春”,陰曆三月,即陽曆四月,從氣候上看,北方(魯國,現山東境內)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怎麼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風、乘涼恐怕難以解釋得通吧?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台!!是能隨便上去的地方嗎?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下面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願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讚賞呢?

4、你贊同誰的説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

現代社會恐怕更需要子路對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創敢拼的勇氣。但是謙虛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用法(多媒體展示,略)。

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即“則以何哉”,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

(3)、浴乎沂——介詞結構後置:即“於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為國以禮——介詞結構後置:即“以禮為國”,用禮來治國。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同時又能啟發學生結合現實來思考,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七)鞏固練習:

1、解決課後練習(二)、(三)。

2、背誦課文。

3、課外閲讀《論語》中的一篇,做好筆記,準備同學間相互交流。

以上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課內所學知識,也能進一步突出教學重點,

第3題的設計意在使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努力擴大學生的閲讀視野。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 弟子述志 孔子評志

如或知爾,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讓)

則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爾何如?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歎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謙虛)

赤,爾何如?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 (惜之)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願為小相焉(更謙虛)

點,爾何如?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與之)吾與點也。

(灑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德育目標

瞭解孔子的交往藝術,學習孔子的處世之道,樹立崇高的理想

教學重難點

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交流點撥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據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侍坐”應解釋為陪侍長者閒坐。長者應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詞給標題補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於子)

二、師生扮演角色朗讀課文,感知當時的場景。(要注意語氣、語速和感情)

三、分析課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麼話題?(志)

2:文章一共有四個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們分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現在我們按照答志的順序來自讀課文並填寫表格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華(赤)

曾皙(點)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説説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歎之(謙虛。説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灑脱、穩健。温文爾雅、機敏好學)

(3)指名朗讀四子的語言,要讀出性格特徵(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曾皙的應用輕鬆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悦的心情)

(4)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語氣?

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後面説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説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境有關。

四、討論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麼?(1)齊讀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這幅圖景並用語言描繪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並探究曾皙的志。

(2)討論交流:(大同的和諧社會)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3)為了進一步深入領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皙的答志。

(4)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

(5)結合課文分析孔子的評價標準進而體味孔子的思想。

五、領略孔子的教育藝術

在這裏,弟子們為什麼能暢所欲言呢?我想關鍵在於孔子引導地好。那麼,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總結: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也為我們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六、延伸作業:

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七、板書設計: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謙虛謹慎,説話很有分寸歎之

公西華(赤)端章甫為小相謙恭有禮,嫻於辭令惜之

曾皙(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容、灑脱、穩健。温文爾雅、機敏好學與之

教學目標 篇六

1、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2、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體會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二、教學探究

如何將文言文教學的“實”與“活”結合起來。

一、導入新課:

有個俗語“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裏面有個故事,你知道嗎?

宋朝有一個宰相趙普,別人説他讀書只讀《論語》,宋太宗就問他是不是這樣。他説,我平生所學到的本領,的確都是從論語中來的。以前用一半來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現在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論語》真有這樣的魅力嗎?我們今天來學習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論語》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們預習了這篇課文,在通解課文的基礎上同學們提出了一此問題。讓我們今天通過課堂的學習來解決這此問題。

二、課文分析

釋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長者坐,聊天。

問: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長裏短,他們聊了一個什麼話題?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明確:“志”“治國”都對。

志;孔子兩次説:“不過各言其志爾”。

治國:孔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解釋:如,如果。或,有人。則,那麼。如……則……假設語氣。)還有四人各自的談話也是在談治國。

不過,志是從發言角度説的,而“治國”則是從具體措施上説的。

問:那麼這個話題是誰提出來的?如何引出來的呢?

明確: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話題。你能翻譯一下孔子的話嗎?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

2、毋吾以也(賓語前置)——即:毋以吾(長於爾)(而不言)

3、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4、以吾一日長乎爾(省略句式)

問:孔子的話包含了什麼意思?

兩個意思:一是鼓勵學生敢於發言,(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不要有顧忌。二是拋出話題。(居則曰:不吾知也!)激將學生,要學生們暢所欲言。

問:那麼,這四個弟子都有説了些什麼?四人之志各是什麼?

明確: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動用法。)

公西華:小相(小相是做什麼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贊禮。他的志是從事禮儀活動,在祭祀中執行上下有序的禮儀活動)

總結:還有一個人,他在幹什麼?彈琴。我們暫不管他,讓他在一邊玩去,先看看這三個人是如何言志的?

問:他們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語言,體會三人的語氣,情感,也可以加上動作詞幫助體會三人不同語氣))

明確:子路:輕率、自信、自負。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層意思:謙虛。(方……如……,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非曰……願……,他就更謙虛了。

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語氣?(為何這樣言志?)

明確: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後面説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説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境有關。你説話如果不顧長幼尊卑,就是失禮了。

問:這三個人的發言,一個人被孔子哂笑,兩個沒有表態,還有一個人在彈琴一直沒發言,可是他一發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賞,孔子這種反應有無道理?孔子對這些弟子有沒有一個評價標準?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點的志是什麼?

明確:(學生討論曾點的志)曾點的話給我們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他的話沒有直接説我要怎麼去治國。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的人們其物質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豐富的,也必是有禮有序的。

學生可能會有的發言:

生:曾點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沒有被夫子表態,他另闢途徑。

生:他説異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與前三個人是不同的。

生:他説的不是具體自己的志是要幹什麼,而是描繪了一幅和樂的生活圖景。

生:雲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説在那裏吹風,可能是生活比較好了,不用求雨。感覺求雨好象與災荒,貧窮等連在一起的,這裏邊説明人們生活很富足安樂。

生:曾點的話給我們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他的話沒有直接説我要怎麼去治國。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的人們其物質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豐富的,也必是有禮有序的。

生:曾點描繪了一種隱士的生活,十分恬淡。與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師總結:不論曾皙的志描繪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遊春也好,祭祀也好,隱居也好,我們只看這幅圖景本身:裏面的人與人的關係是和諧的,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人與自身(物質與精神)是和諧的。整個圖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這是一種無處不有禮有序的社會環境。

問:這幅畫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隱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會達到這樣一種大同的有禮有和諧)

問: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麼樣言志的?

明確:一整套合乎禮的動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動作,琴聲嘎然而止會怎樣?不和諧,不合“禮”。

問:那麼,我們看看(結合最後一段)前三個人的發言是否合禮?

明確:子路無禮,其言不讓;冉有比較有禮,發言謙虛;公西華過份謙虛,不合禮。

曾點的志一説出來,孔子便讚賞:“吾與點也!”(與,贊同)而他對前面發言的三個一一個“哂”之,另兩個沒有直接表態,他心裏有無一個標尺?

禮。為國以禮。我們看到為人處事要有禮,那麼治國呢?也要以禮,請大家以“禮”這一標

準來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國之志,看看它們合不合“禮”?

對子路:治國當以禮,自己發言的行為不謙讓,而且子路卻以勇作為治國之策,——重

勇輕禮。

對冉有:?從對公西華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冉有的態度:所言是國家大事,經濟是大事,禮樂更是大事。他知道禮樂也是國家大事,卻把他讓出去了。如果有君子來可以治禮,如果沒有君子來呢?難道就不做禮?!——知禮不做。

公西華:“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禮是國家大事。“赤也為之小,其孰能為之大?”也婉轉的批評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禮,卻放棄不做。——行小禮,棄大禮。

曾皙:天下大同,禮無處不在

▲總結:禮是儒家學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無所不包,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婚、喪、祭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子路所説的軍事,冉有説的經濟,以及公西華説的外交禮儀,是不是實現“禮治”的手段或途徑?是的。軍事是禮治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基本保障,試想民眾沒有安全感,國家民族處在生死存亡之際,談何安心禮治?同樣,經濟不富足也談不上禮,古人説“倉廩足而知禮儀”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沒有一個平等和平的外交環境,國家之間恃強凌弱,也不可能有“禮”。如美伊戰爭的造成的動盪,以及恐怖事件層出不究,又談何禮治?!這三個方面都是禮實現的途徑或保障。三弟子在實現“禮治”上各有偏重,在態度上對禮也有一定的輕視。這是同一層次問題不同方面的體現,也表現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態度。

只有曾點的禮治社會,表現了一種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物質與精神的和諧,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説的一個“和諧社會”嗎?

我們今天再讀《論語》,是不是也獲得了治國的啟示?最後讓我們看看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吸取智慧。這真是至理名言啊!

請同學們下課後再找一些《論語》中關於“禮”的文章來讀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全文閲讀 篇七

出處或作者:《論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日;‘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全文翻譯 篇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説:“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為我(年紀大一點就不説了)。你們平時總在説:‘沒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辦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説:“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説:“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得另請高明瞭。”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説:“我不敢説能夠做到,只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

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着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説:“我和他們三位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説:“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説:“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青少年,到沂河裏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兒回來。”

孔子長歎一聲説:“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後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

孔子説:“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説:“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説:“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他説話卻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哪裏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個小小的贊禮人,那誰能去做大的贊禮人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篇九

【學習目標】

1、瞭解有關《論語》的常識,瞭解孔子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2、關注文言詞語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3、瞭解孔子的教育觀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規範。

【學習重點】

1、瞭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習難點】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瞭解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學會聯繫孔子的政治思想。

【學習過程】

知識鏈接:

(一)辨析下列加黑加橫線的詞的含義:

以①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方①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方形

②毋吾以也通“已”認為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土地縱橫

③則何以哉用、做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禮儀、禮

④以俟君子就,連詞,表順承④方欲行,轉視積薪後,狼洞其中剛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假如①吾與點爾贊同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與②唯求則非邦也與

同“歟”語氣助詞

③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③遂與外人隔絕和

④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④往借,不與給

(二)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橫線的詞有什麼特殊用法(詞類活用)?

①端章甫:

②鼓瑟希:

③風乎舞雩:

④可使足民:

(三)下列句子與現代漢語的句子有什麼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④何以哉

⑤④求,爾何如?

⑥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⑦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翻譯下列語句:

①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⑧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⑨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答案:

(二)①端章甫名詞活用為動詞②鼓瑟希名詞活用為動詞

③風乎舞雩名詞活用為動詞

④可使足民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使動用法

(三)①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省略句

③則何以哉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④求,爾何如?省略句賓語前置

⑤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介賓短語後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語後置

(四)翻譯句子

①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禮樂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的大典,我願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司儀。

③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結束,放下瑟站起來。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時節,春天的夾衣都穿上了,約五六個成年(行過冠禮)人,六七個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着歌回來。

【學習小結】

知人論世

初讀課文

【學習過程】

一、合作探究研讀剖析

1.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度。

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夠謙虛,這屬於“其言不禮”。

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

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結:“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認的科學的教育原則,在這方面儒家創始人孔子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2.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

首先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針對子路“率爾”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國家,既然如此,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針對公西華“願為小相”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

3.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度謙和、親切,接着引用學生平時發牢騷的話,既激發他們發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説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後,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課文中的孔子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歎,對曾皙所説的深表讚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歎,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掛着“大成至聖文宣王”招牌的孔聖人,更為可信動人。

【達標檢測】

(一)基礎知識題部分:

1)讀準下列加下劃線字的讀音。

①千乘之國②願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2)為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居①坐②處於③住④住處⑤處在某種地位或某地方⑥佔,佔據⑦積蓄,儲存⑧平日,平時⑨用於“有頃”“久之”“頃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時間,意義較虛,相當於“過了……”

A.居則曰,“不吾知也!”(⑧)B.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鵲復見(⑨)

E.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左,魯直居右(①)

F.囤積居奇(⑦)

(2).異①不同②奇特,與眾不同③奇怪,驚奇

a.異乎三子者之撰(①)b.。漁人甚異之(③)

c.永州之野產異蛇(②)d.覽物這情,得無異乎(①)

e.父異焉(③)f.異曲同工(①)

(3).安①安穩,安定,安全②安逸,安樂,安全③安心④安撫撫慰⑤安置,安放⑥什麼,什麼地方⑦怎麼

a.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

b.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②)

c.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⑤)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⑦)

(4).知①知道②知覺,感覺③見解,知識④瞭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則曰:“不吾知也。”(④)

b.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⑥)

c.不知木蘭是女郎(①)

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首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⑦)

e.人不知而不愠(④)

f.孰為汝多知乎(③)

(二)課內語段閲讀題

閲讀文段,完成文後問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卻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給下列詞語注音:

①子路率爾而對曰

②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關加下劃線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奉

B.居則曰閒居

C.如或知爾瞭解

D.以吾一日長乎爾成長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

A.以吾一日長乎爾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C.如或知爾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爾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4.翻譯句子

①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譯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連下來,又有飢餓。

②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平日裏説:“沒有人瞭解我。”如果有人瞭解你,那你打算做什麼事情呢?【學法指導】

注意探究總結方法規律。

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組長做好總結提升,形成小組意見,再在班內交流。

仍未解決的問題一定寫下來,通過各種途徑解決。

【學習小結】

寫下自己的收穫,在一點一滴中體會自己成功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8dq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