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

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

第1篇: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

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

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湖南文藝出版社高一年級音樂鑑賞第四單元(音樂與時代)中的內容。本單元包括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兩部分,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不同時期的簡要歷史和成就,體會時代、文化和社會對音樂創作的影響。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節,“瞭解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成就”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第四單元的前三部分是按照中國應用發展的脈絡設計的。“華夏音樂之光”是古代音樂的精選,旨在通過聆聽和分析這些作品,瞭解中國古代音樂的輝煌與成就,啟迪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拓寬音樂視野,初步知曉音樂與其它學科的一些關係,增進他們對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本課選取了《八音和鳴》《酒狂》《陽關三疊》《黃鶯吟》《湘妃淚》5部作品。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辨別古代樂器鐘、磬、琴、琵琶。這是為了完成智育目標。

2、情感目標:能認真聆聽本課的音樂作品,體會古人的情感;能説出古代音樂與現代音樂的一些區別。超極化他們對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這是為了實現德育目標。

3、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隨樂曲哼唱《陽關三疊》《黃鶯吟》兩首歌曲,並記住《酒狂》、《湘妃淚》的主旋律。這是為了完成美育目標。

以上是我制定的本課教學目標,重點是辨別古代樂器,難點是記哼唱兩首歌曲。

三、學生分析:

高一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後,在鑑賞能力上應該有一定的提高,加上是本國、本民族的音樂,學生應該能對音樂的內涵有所體會。但是他們頭腦中的知識並不完整、不繫統,要真正的理解音樂、説出作品在節奏、調式、和聲等方面特點還有一點的難度。同時,學生所喜歡的是現代流行音樂,雖然本節內容非常好聽,但學生也會對本節內容會有點不喜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正確的引導。

針對以上目標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原則。

四、教學原則

1、學生主體性原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作為一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和引領者。不能以傳授為主要手段,而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

2、直觀性原則:音樂是直觀的,必須以學生直接聆聽為主要手段。

3、德育為先的原則:音樂鑑賞是培養學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促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為目的'的,放棄了德育,鑑賞就毫無意義。

有了目標和原則,教學方法才具有意義,下面我解説一下本課的教法設計。

五、教法設計

1、本課為一個課時,一共選編了五首樂曲,約16分鐘。其中《酒狂》《陽關三疊》《湘婦淚》可作精聽曲目

2、鑑於本節為第二學期的起始課,而且人文底藴比較厚重,可結合歷史、唐詩、宋詞等進行人文教育。

3、本節介紹的幾首器樂曲在的樂器,可以圖片作為介紹,其中古琴已被聯合國批准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介紹要全面,要體現出一定的人文底藴。

4、本課主要使用的設備主要是多媒體教室,我準備用播放音樂、Flash短片、圖片,並通過分組討論、反覆模仿等手段來突出重點。同時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融入音樂體驗中去。

以上是我對教材、教法和學生的分析,接下來我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過程,我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導入。用寒假中的《春節聯歡晚會》為起點,指出現代音樂中傳統越來越少,要想提高個人素養,必須學習古代音樂中的精髓,那麼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古代去遊覽,去感受一下古代音樂作品。

2、設計問題,講授新知識。

(1)問題:中國五千年文化起於何處?中國古代音樂源於何處?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引出中國音樂源出“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並介紹我國古代樂器製作的精湛工藝。

(2)播放樂曲《八音和鳴》體會楚調的韻味。

播放前要先介紹作品的時代和背景。在欣賞的同時,教師展示編鐘、磬的圖片並指出編鐘、編磬的華彩樂段。樂曲時值不長,可重複一次欣賞,以增強學生的感受。

(3)問題:“文人四藝”是什麼嗎?那麼“四藝”中關於音樂的是什麼?

通過學生們回答問題,介紹樂器古琴。作為中國古代音樂最有代表性的樂器,古琴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最好的載體,課程中要詳細加以介紹。

播放作品《酒狂》,樂曲有兩個版本(姚炳炎版和龔一版)最好都播放給學生們聽,讓他們在不同音響的對比下感受“託興於酒”“借酒佯狂”的意境。

(4)師生互動:在聽賞《酒狂》時,結合你學過的和了解的相關歷史知識,談談你對樂曲的感受,與學生們進行交流。

(5)師生互動:朗誦《陽關三疊》,看誰感情表達的最真切,最富有音樂感。互動後播放樂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體會兩種表現方式上的不同感受。指出音樂最能表達人們的情感。

(6)播放《黃鶯吟》,樂曲似乎不如前幾首作品易被學生接受,可以由教師領唱(奏)來體會樂曲的情感。(現場表演比錄音更能表達樂曲的情感,更能吸引聽眾)

(7)課程進行到現在時間已所剩不多可簡單介紹一下“琵琶”,並播放《湘婦淚》,在音樂聲中佈置作業“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優先的傳統音樂文化”,讓學生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仍舊堅持我美育為手段,德育為目的的教學原則,課堂中重點以作品的文化內涵來感染學生,教學中努力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八、板書設計

華夏音樂之光

樂器介紹

作品分析

樂器1

樂曲1

樂器2

樂曲2

樂器3

樂曲3

第2篇: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

這個網站華夏音樂之光説課稿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華夏音樂之光 教學目標

1、能認真聽賞本課的古代音樂作品,並結合已有的歷史和文學知識,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情感;

2、能積極參與本課的“聽賞與體驗”、“交流與探究”活動,大膽發表自己的聽賞感受,與同學一起分享;

3、能用簡潔的語言,闡述中國古代悠久燦爛的音樂文化及其對世界音樂文化的貢獻。 教學重點

感受中國古代音樂作品厚重的人文內涵,瞭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發展的線索與貢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四段音樂,請學生聽辨這些樂曲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它們是中國現代音樂作品還是中國古代音樂作品?

1、《陽春白雪》

琵琶

2、《流水》

古琴

3、《梅花三弄》

笛子

4、《漁舟唱晚》

古箏

學生討論後,引出課題,導入新課。

二、新課

(一)琵琶與琵琶曲

1、詩歌與琵琶

師:背誦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請學生説出作者、詩名及描寫的是什麼樂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生:??

2、關於琵琶

琵琶,最初叫枇杷,西漢時才稱琵琶,都是摹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因為,中國古代把向前彈弦稱為“批(琵)”,向後撥絃稱為“把(琶)”,所以,直至唐代,凡是用這兩種手法抱着彈奏的樂器都稱為琵琶,形制一般為直柄,圓音箱,如弦鞀(tao秦琵琶)、阮(漢琵琶)。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就善彈漢琵琶,所以漢琵琶又稱阮咸琵琶,或直稱阮咸,簡稱阮。東晉時,又從印度傳入一種曲頸、半梨形音箱的琵琶,隋唐時廣為流傳。到宋代,才將這兩種樂器分開,曲頸、半梨形音箱的叫琵琶,直柄、圓音箱的稱阮。後來,經歷代樂師、工匠在這兩種樂器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才成為今天的琵琶。

琵琶音響鏗鏘美妙,富有金石之聲,具有極強的音樂表現力。根據其演奏技巧及表現手法可分為文曲和武曲兩類。

3、琵琶曲欣賞 (1)《十面埋伏》(武曲)

1請學生説説“十面埋伏”及“四面楚歌”表現的是歷史上哪場戰爭,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生:??

2聽賞琵琶曲《十面埋伏》中的一段,並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問題:作品描繪了什麼情景?音樂有何特點? 生:??

這段音樂描繪了垓下之戰廝殺的情景,同時也刻畫了劉邦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音樂氣勢恢宏,充滿金戈鐵馬之聲。 (2)《塞上曲》(文曲)

1請學生説説自己瞭解的王昭君,並進行交流。 ○2聽賞《塞上曲》的第三段音樂《湘妃淚》○,並提出請學生思考的問題。 問題:作品表現了什麼情緒?音樂有何特點? 生:??

音樂以哀怨、悽楚的音調描寫了王昭君出塞和番、遠嫁匈奴的思鄉之情。第三段音樂在哀怨之中又隱含了她對國君將國家安危寄託在一個弱女子身上的怨恨情緒。

4、討論與小結

通過前面兩首樂曲的賞析,請大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琵琶的文曲和武曲各有何特點。 生:??

文曲:以抒情寫景為主,多用左手揉弦和拉弦的技巧。 武曲:以生動的描寫及戲劇性的表現為主,多用右手掃拂和左手絞弦等特殊技巧,表現激烈、壯觀的場面和戲劇性的色彩。

(二)古琴與古琴曲

1、關於古琴

(1)古琴的形制與喻意

古琴本身就具有傳奇色彩,據説琴長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弧形象徵天,琴背平,象徵地,有“天圓地方”之説。古琴有十三個徽,代表一年有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底部有兩個出音孔,稱龍池和鳳沼。最初為五根弦,象徵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紀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加一根弦,所以又稱“文武七絃琴”。古琴五音畫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優良的古琴背面常有書法和印章,其內容一般包括琴名、詩文和製造者的姓名及年代,最能體現古琴的文墨之美。

(2)古琴與古代文人的密切聯繫

從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開始,彈奏古琴便成為中國古代文人的世上,琴與文人共呼吸、同命運,同生存、共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成了文人抒情寫意、修身養性與接受教育的常備工具。古代不少有成就的文人都是彈琴高手,如:春秋時的孔子、西漢的司馬相如,東漢的劉向、馬融、蔡邕、蔡琰,魏晉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等。古琴成了文人雅士生活中的親密伴侶。

2、古琴曲《酒狂》欣賞

(1)“竹林七賢”及阮籍簡介 魏國在晉公司馬昭的統治時期,七位才華橫溢的名士深知司馬昭逼迫他們出來輔佐朝政的險惡之心,因此常隱於山間竹林,終日吟詩作賦,飲酒彈琴,不願出來做官,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其中老大哥阮籍更是經常借酒佯狂,以迴避政治鬥爭的漩渦,明以醉態示人,實則“託興於酒”、奏樂明志,於是就有了古琴曲《酒狂》。 (2)作品聽賞 問題:樂曲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樂曲每小節持續出現的低音和九度與十度的大跳錶現人物什麼樣的思想情感、旋律由幾個音構成? 生:??

樂曲採用“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一個醉意朦朧、步履踉蹌的醉者形象。其實醉者的內心是清醒的,揭開他借酒佯狂的面紗,我們彷彿聽到的是一顆扭曲、壓抑和不滿的心靈的悲鳴。全曲以音程的大跳和持續出現的低音等旋律形態,並藉助音樂寫意中的暗示與象徵的手法,表達了阮籍憤懣的情緒和對人生執著的追求。

(三)琴歌《陽關三疊》

1、王維與琴歌《陽關三疊》

王維:中唐時期的詩人、畫家和音樂家。他從小精通音律,善彈琵琶。由於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能,二十一歲時被任命為主管音樂的“太樂丞”。《渭城曲》是他送友人到安西任職而作,後被人配上音樂,廣為傳唱。因詩中有“陽關”這一地名,演唱時又往往將原詩疊唱三遍,便有了《陽關三疊》之名。

2、朗誦與體會

學生朗誦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渭城曲》,體會詩歌的依依惜別之情。

3、老師範唱《陽關三疊》

4、視唱與感受

學生視唱四句原詩的旋律與歌詞,感受歌曲的情感及音樂表達上的特點。

5、對比聽賞

聽賞改編後的合唱曲《陽關三疊》,比較歌曲在情感表達上的發展與變化。

問題:通過《陽關三疊》的欣賞,從演唱與情緒上請説説該曲上、下闋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情境,你最深的感受有哪些。

6、學生探討交流 生:??

詩歌的前兩句寫景,點出了送友人的時間、地點和季節,並借“柳”寓“留”,表達了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後兩句借景抒情,用一個“更”字,把友人之間的深情厚意表達的含蓄真摯。

這首琴歌的音調淳樸而富於激情。歌曲前半部是原詩,音樂節奏平穩,速度徐緩,旋律委婉質樸、柔美抒情。後半部是後人加的長短句歌詞,旋律中使用了切分音、變化拍子以及八度音程的大跳,使音樂起伏跌宕、富於變化,情感表達更為豐富,情緒更為激動,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深情留戀的真摯情感。

三、課堂小結

琵琶與古琴藝術只是我國燦爛悠久的音樂文化歷史長河中的兩朵小小的浪花,今天通過老師與大家的共同探討,相信同學們在感歎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份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的同時,一定還有不少其他的收穫。

課後請同學們思考這樣兩個問題:聽賞《八音和鳴》後,請你談談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和湖北隨具出土的編鐘説明了什麼?我們應該怎麼樣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下節課我們再進行交流。 下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km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