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一物理説課稿範例精品多篇

高一物理説課稿範例精品多篇

高一物理説課稿範例精品多篇

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坐井觀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第四組第十三課。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説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説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幹什麼;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這則寓言説明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正確,是不對的。本課位於教材的第三組,這組教材圍繞“怎樣想問題、看問題”這個專題,選編了一些能給人以啟迪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在閲讀中識字,在閲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第一篇課文“識字4”與本組課文都有一定聯繫。而本篇課文則第一個分説了道理。它處於承上啟下及過渡位置。因此,本課是本單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中的一步棋子,是從掌握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樑。

低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像和煦的春風,吹進孩子們的心扉,而且大多數學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從父母那裏、從自己的課外讀物中已經聽過這個小故事。那麼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説,這篇課文的吸引力就不那麼大了。如何讓大部分學生在已經熟悉的小故事中更進一步地學習到其中的寓意呢?根據《國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3個生字。會寫字個字。

2、情感目標: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能力目標: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解決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閲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為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像、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説、背、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閲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閲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三、説教學流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充分朗讀,讀中質疑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在上課的前5分鐘內,我簡潔地提出本課的教學目標之後,讓學生初讀課文,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學生在讀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音,鼓勵學生“比比誰讀得流利、誰讀得好,就獎他一面小紅旗!”。學生們由於受到了小紅旗的激勵,課文讀得可起勁了,有的學生邊讀邊畫,有的學生還加上了動作等等。在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讓他們大膽質疑。“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朋友最會讀書,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從課題中提出“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有的從課文中提出“井沿”“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有的還從課後思考題中提出“青蛙和小鳥為了一件什麼事爭論誰説得對”等等。根據學生的質疑,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閲讀課文穿針引線。

(二)、以疑引讀,思後釋疑

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這一契機,讓學生帶着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同學們,你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還是要小朋友們自己來解答。請你們帶着這些問題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圖,聯繫上下文想想提出來的詞語在課文裏是什麼意思,這些不懂的問題讀課文後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讀找答案。”在讀的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並讓學生張貼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繫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找小鳥説的話:“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並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説無邊無際?”學生説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於是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學生通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後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三)、讀後悟理,角色體驗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要着重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説的“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藉助青蛙坐在井底的電腦軟件,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為什麼會錯?最後得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它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點也聽不進小鳥的話,還自以為正確。通過對“笑”字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正確也是導致青蛙弄錯的原因之一。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並引出“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用學得的道理指導自己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我請學生們在小組裏一個讀青蛙的話,一個讀小鳥的話,讓他們也試着爭論,這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感情朗讀。

四、説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着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利用簡筆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理解課文,提示寓言,板書如下:

12、坐井觀天

天無邊無際———大的很

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為是。

五、説教學反思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真地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我認為無論是從設計上還是從課堂實踐中我的尊重了學生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六十個孩子就有六十隻青蛙,六十隻小鳥。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我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這節課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也注意瞭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他們也能在小組的幫助下區分角色的特點,先自由練讀然後再和其他小組成員一起讀。這不僅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越性而且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小組成功的喜悦。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其一,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當我組織學生四人一組進行練習時我發現:學生們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我想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這樣才利於學生們整體綜合發展。其二,這節課我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學生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卻十分單一,如:真好、不錯、真棒、好極了等等。我想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具有判斷性、鼓勵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説:教師在評價時不光要表揚學生還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一個判斷,並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語言加以概括,真正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

説課稿 篇二

教材分析

認識時間是冀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時、分、秒》第一課時。在學過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

説教學目標

1.結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經歷認識時和分的過程。

2.瞭解時刻的含義,知道1小時、1分鐘的時間。結合具體事例和實踐活動,感受1小時、1分鐘的時間。

3.認識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説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瞭解時刻的含義,知道1小時、1分鐘的時間,建立1小時、1分鐘的時間概念。

本課教學難點:瞭解時刻的含義,建立1小時、1分鐘的時間概念。

説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生活中的時間、新知探索、身邊的數學、課後體驗四個環節。

一、生活中的時間

(一)愛國教育本環節設計意圖是由升旗儀式引入新課,加強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強烈情感。

(二)看圖説話本環節意圖是讓學生先自己看圖描述亮亮的一天,主要了解學生現有的有關時間知識經驗。

二、新知探索本環節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得知時針和分針怎麼走是一小時、一分鐘。同時為認識時間打下基礎。自主感受一分鐘的時間,建立一分鐘的時間表象。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學生珍惜時間。

三、身邊的數學學生通過不同的活動體驗一分鐘的時間,充分理解一分鐘時間的長短。

四、課後體驗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

高一物理説課稿 篇三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説課的課題是“自由落體運動”。

首先是:説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動學的基本概念、勻變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後編排的,自由落體運動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種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歷曾經有很多科學家研究過落體運動,其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對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物理學史,可以讓學生收到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薰陶;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探究過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鞏固前面的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重力是產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因此本節課高中物理的重要內容,在這裏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説重點、難點:

1.從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的重點是:自由落體運動概念、性質、規律;重力加速度。至於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應用我主要把它作為以後要考慮的重點。

2.本節課的難點我認為至少有兩點:

難點(1)對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輕、重無關的理解

落體運動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很容易根據生活經驗形成錯誤的前概念,就是“物體越重,下落越快”,這種前概念對於學生建立“自由落體運動”的正確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準備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把後一節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研究的部分內容放在這裏介紹。然後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迪卡爾的觀點,以及伽利略的觀點同時列出,進行對比,然後介紹伽利略反駁亞里士多德的經典推理,再通過實驗設計,用實驗事實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自由落體概念。同時向學生滲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在物理學當中的研究價值。

難點(2)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性質的過程

探究過程難點在於,要儘可能放手讓學生獨立地設計實驗方案,要確保實驗能夠成功,能讓學生在對實驗數據處理後,總結出正確的結論。

突破這個難點我準備這樣設計教學:首先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落體運動的興趣,啟發學生回憶前面研究勻變速直線的方法,進行合理的遷移。注意指導學生控制實驗條件,減小實驗誤差。我準備安排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都能體驗實驗過程,獲得成功體驗。

第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

(2)知道什麼是自由落體加速度,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3)掌握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會應用相應的公式解答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簡單問題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歸納能力等。

情感目標

(1)結合物理學史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驗科學態度、感悟科學精神

(2)通過應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態度。

第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擬採用探究式綜合教學法。具體説就是,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分析與推理(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總結歸納。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裏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裏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為什麼生長的如此茂盛,在進行主題活動“奇妙的植物”時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問,於是,我用“莖輸送水”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於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輸送水和養料的奧祕,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祕,滿足其好奇心。

2、幫助幼兒簡單瞭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兩個目標藴含了激發幼兒的人生興趣和探究慾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祕,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瞭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我通過幾組有趣的實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瞭解植物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酷暑天萎蔫的樹木,雨後旺盛起來的經驗。

2、物質準備:兩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紅藍顏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採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樂於探索的科學習慣。

本次活動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時間完成活動目標。

三、説學法

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法、操作法,歸納法等來獲得知識,活動前我為幼兒提供實驗材料,放在自然角,通過啟發性提問“你知道植物是怎麼喝水的嗎?”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那就讓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吧”幼兒最喜歡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着實驗,幼兒做完實驗後,隔段時間去觀察並作記錄,最後,用歸納法得出實驗結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時間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樂於探究的科學習慣。

四、説活動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慾望,給幼兒2盆萎蔫的花

問題:

1、這兩盆花為什麼萎蔫了?

2、你有什麼辦法讓花重新旺盛起來?

這一環節,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出謀劃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得出的解決方案付諸行動,幼兒會拭目以待,結果會怎麼呢?活動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二)、一小時後觀察結果,並討論原因

問題:哪盆花最先旺盛起來?為什麼?幼兒討論後得出結論,:將水澆在花盆裏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來,將水澆在葉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來做實驗。

(三)、實驗

1、芹菜實驗

將芹菜的莖剪短一些,葉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讓實驗效果跟明顯,便於幼兒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裝進一些水,並滴進一些紅墨水,將芹菜插在被子裏,並調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記號。

第二天觀察:

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樣,(水面低於橡皮筋)

2、芹菜的莖有什麼變化(變紅了)

3、兩色花實驗

老師將花朵的莖剪開,兩個杯子各放進一些水,分別滴進紅藍墨水,將花朵剪開的莖分別插進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觀察:

1、看看花朵有什麼變化(植物的莖將兩種顏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麼樣了?(變成紅色和藍色了)

這一環節,給幼兒分組,每組幼兒同時進行兩組實驗給每個幼兒參驗的機會,體現了《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導思想:儘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討論

試驗結果

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結論:植物的莖能吸收並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一環節。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及實驗大膽想象、思考,使幼兒的發散思維得以擴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莖能吸收並輸送水分和養料。

(五)、討論植物的莖還有哪些功能?

問題: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幾天不用澆水,為什麼死不了?

結論:植物的莖還有儲存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這一環節,提出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五、説活動延伸

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各種變態莖的植物,放在自然角為下節活動“變態莖”作準備。

活動暫時結束了,但幼兒的探索慾望和認識興趣卻在延伸,並將更多的關於奇妙的植物的內容滲透在多種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高一物理説課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繫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為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瞭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繫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為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範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髮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衞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係。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係。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

二、説教法: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啟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閲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閲讀、講解”

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説課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勸學》。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説教材

《勸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學習問題上的觀點。(教材地位)《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如果學生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説學情

雖然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閲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説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説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我的設計思路。

五、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歸納法:教師引導學生將文中字詞及特殊句式進行歸納。

2、説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朗讀法。

下面我在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貫徹新課程理念,注意以三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一)導入課文(由寫勸學的詩句導入)

學生回憶之前學習的關於勸學的詩句,回答後,教師解題,由此引入課文。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二)荀子簡介。這個部分交給學生來完成,讓學生事先查找關於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識。教師作以補充,這一環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三)誦讀指導。播放錄音、讓學生自讀、齊讀課文,以解決生字詞的讀音。

(四)整體疏通課文。這個環節讓學生前後桌互相合作,藉助註釋與工具書,疏通文義。將大家都難以理解得字詞標註出來,教師重點點撥。這一環節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知識的能力。之後,歸納課文的文言基礎知識(師生交流討論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

(五)分析課文。

1、通過對課文的疏通,學生能夠得出本文的論點為“學不可以已”,那麼我提問:作者是如何對論點進行論證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作以適當的引導。我設計以上問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誦讀課文,從而培養他們的理解、歸納能力。然後學生明確: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等來説明學習的意義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等從而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來説明學習的作用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等來説明學習的方法貴在積累;用“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來説明學習的態度貴在堅持與專一。

2、以上都是運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現象來説明學習的道理,這就是我們所説的什麼論證方法呢?

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知識不難得出為比喻論證的方法。(讓學生分清楚比喻論證與舉例論證的區別)

3、課堂練習

説到比喻論證,我們一般在議論文中使用,那麼現在我設計一課堂練習:請同學們寫出3個含有比喻論證的句子。寫完後,讓學生進行互相評論,教師點評。

設計這一問題的意圖,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六)總結全文:《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説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對論點進行論證,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

(七)佈置作業:就課堂練習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論證的句子。設計作業的意圖: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七、説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學不可已矣(中心論點)

學習的作用比喻論證

學習的態度

設計依據:我的板書本着簡潔直觀的原則,讓學生能夠一目瞭然的知道本文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七

一、説教材

開汽車是幼兒模仿成人生活的交通活動,是小班幼兒所熟悉又十分喜愛的遊戲方式。"開汽車"遊戲活動的題材力圖以寬鬆、有趣的遊戲背景,吸引幼兒看看、説説、唱唱、玩玩。因此這一取材符合新《鋼要》中數學教育的新目標和教育價值即:"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活動安排充分體現在生活的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幼兒對數的意識,感知數趣,開汽車活動即是角色活動又是生活社會科學活動,因此這一教材藴含多種教育價值,首先它具有很強的遊戲性,是幼兒自發的活動,能讓幼兒在模仿成人活動的遊戲中身心得到滿足;其次它又藴含着科學價值,汽車號碼一一對應入座的數量關係;同時乘車產生的文明行為則是培養幼兒道德文明的好時機等等,因此整個教材目標具有很強的整合性。

另外,本學期我班的班務計劃中教學措施提出,在當今"冷落"遊戲的社會背景下,我們重審遊戲的發展價值,仍堅持遊戲為自主方式,開展活動。所以教材"開汽車"即符合綱要精神目標和小班年齡特點,同時貫徹着本班班務計劃的措施方法。

二、説目標和過程

教學活動以認知情感為兩條主線呈現,以秋遊為線索,以乘車為形式,設置整個流程:觀賞汽車——買票—上車入座—乘車遊玩—開車回園。

本次活動目標:

1、能按物點數1—3點。

2、通過乘車遊玩找找與"胸飾"相同樣的物體,培養幼兒觀享能力。

3、在遊戲中感受樂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能按物點數,因為這是活動開展的出發點是基礎;但並未讓幼兒説出總數。難點是找到自己胸飾點相同的座位和動物,為什麼呢?首先掌握了這個方法,幼兒才能完成遊戲活動,其次小班幼兒對總數的守恆不太理解,活勸中提出讓幼兒尋找是"同樣"的物而不提"同樣多"。因此幼兒尋找是憑着:

①點數的形狀;

②點數排列位置;

③點數的守恆為嚮導尋找座位和動物,憑的是觀察。

為解這一難點,我在活動中以情境示範,幼兒親自操作,檢票員"監督",打亂排列規則尋找動物,遞進性環節來完成的,體觀從感知到操作的過程,從而更好的解決難點。

三、活動環節

第一環節:開出三輛汽車,以"··"先呈現,教幼兒學習點數;繼而再開出"···"引導幼兒與老師一同點數;最後"·"呈現,幼兒獨立目視口答完成。

第二環節:買票—找座

在買票中繼續學習點數,點完後再去找與胸飾相同的座位,是重點的鞏固。難點的第一次解決。

第三環節:秋遊—到動物園

在下車到動物園尋找與自己胸飾相同的動物遊玩,是難點遞進性解決。

四、説活動特色

1、認知、能力、情感三條主線較為清晰,活動流程自然,取材生活,整個過程具有很強的生活化,遊戲化。

2、面向全體,積極參與。

教學形式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兒身心發展需要,活動中採用有趣的教學形式乘車,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中每人當司機,人人去秋遊,極大滿足小班幼兒喜歡操作的慾望,使每位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真正達到面向全體,生生互動的目標。

——開汽車——

説課稿 篇八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的參賽課題為《冷熱與温度》,這是一節典型的實驗課,設計基於以下3點:

1、課程標準分析:本課題所在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中的第一課《冷熱與温度》,在課程標準中對本課是這樣分析的:本課將學生從感覺上的冷熱感受引向測量上的温度,通過測量水温,學會温度計的使用,並能探究熱水變涼的變化規律。懂得精確測量的重要並養成測量的探究習慣。

2、教材實驗分析:這是教材中的實驗。意圖通過認識和學習温度計,初步形成測量水温的技能,用温度計探究常温下一杯熱水的温度變化規律。傳統的温度計在測量一杯水的温度變化規律時並不理想,主要體現在起始水温的控制,數據的採集不及時,不精確等,這些因素影響了學生對一杯熱水温度變化規律的認識,故有必要重新設計實驗使學生能更有效的分析熱水温度變化的規律。

3、學生困惑分析:學生在使用温度計讀數時速度較緩;10分鐘內每隔兩分鐘測量,學生在等待的過程中注意力會出現不集中的現象;學生對一杯熱水温度變化的規律在數據不夠精確的情況下,認識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上述分析,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真情境,產生實驗需求。

本課的導入部分是這樣實施的。播放動畫第一段:兩個小朋友跟着爸爸媽媽也去泡温泉,分別在温度不同的1號池和3號池;播放動畫第二段:從1號池和3號池出來再進入2號池,兩人對2號池的冷熱程度產生了異議,引起了爭論。引導學生思考: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以真實生活中的小事例為原型,通過動畫的方式再現,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學生意識到“感覺並不一起可靠、準確”、“用工具‘温度計’測量更準確”,情境的趣味性、引導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新的學習需求。

2、選擇新工具,創新實驗過程。

温度計有很多種,三年級時使用過傳統的玻璃管温度計,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有更方便更先進的數字温度計、平板傳感器,讓學生選擇測量工具(温度計、數字温度計、平板傳感器)測量水的温度、並且可以選擇學習使用新工具的方法。就“學習新工具”這一點,我在本節課中作了新的嘗試。首先讓學生思考,想使用一個新工具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可以看説明書”、“可以百度上查數字温度計使用視頻”、“可以向會用的人請教”……根據學生的需求,我提供了四種方式:

①投影展示文字和圖片説明;

②紙質説明書;

③利用夾板電腦看微視頻;

④向老師請教。

課堂中,學生選擇的方式不一樣,使用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最後都掌握了正確的使用方法,成功測量了水的温度。

3、藉助新方法,選擇分析方式。

本節課中我引入了“科學實驗數據網絡收集系統”,10分鐘內每隔兩分鐘測量的温度變化數值一共6個,由學生利用平板電腦登陸系統,在線上傳實驗數據,軟件系統後台自動彙總數據。並以三種方式呈現給學生:

①所有小組的純數字實驗數據表格;

②所有小組的實驗數據統計折線圖(每一個小組用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

③各組的實驗數據平均值以及每兩分鐘之間的温度差數值。學生可以根據自已的喜好和需求,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尋找隱藏在數據背後的熱水變涼降温速度規律。

4、搭建新平台,分享實驗成果。

最後,玩個小實驗,高於50攝氏度和低於50攝氏度,温度貼呈現不用的顏色。學生了解到根據檢測物體温度的需要不同,使用的温度計也不一樣,還有想繼續研究有關冷熱與温度的問題,可以瀏覽“專題網站”,瞭解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上傳研究資料,共同分享研究收穫。最後也有有兩種方式可以自主選擇。⑴瀏覽各種各樣的温度計資料。⑵掃描“二維碼”,鼓勵學生分享研究成果,開展網絡交流。

特色及創新之處:

1、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

(1)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温度計、數字温度計、平板傳感器)測量水的温度。(2)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使用工具的方法。

(3)學生可以根據自已的喜好和需求,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實驗數據分析。

(4)學生可以選擇課後交流實驗成果的方式。

2.課堂信息的實時採集

在本節課中,運用網絡化數據採集系統、智能手機拍照、視頻技術,即時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捕捉學生實驗操作的瞬間,或實驗現象的畫面、視頻,並通過QQ的文件實時傳輸功能,立即呈現在全班學生面前(大屏幕)。為學生的彙報提供幫助,或作為動態生成性資源,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促成進一步探究活動的開展,讓科學探究更具科學性。

謝謝!

説課稿 篇九

一、説教材

本模塊的教學內容是談論事物的特性。本單元通過MsSmart和Lingling去百貨商店選購一個旅行包的故事,讓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發現其特點和優缺點,選出適合自己的物品並説明理由,並能用英語描述物品或根據描述找出物品。語句簡短易讀,語意淺顯易懂,篇幅最短,相對難度不大。它在低年級已經學過一些基本的表達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靈活運用It’s?/This?is?等句型來描述事物特徵的能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英語單詞,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描述事物的特徵。這個話題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五年級學生來説,學習英語興趣的保持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聽説認讀單詞:light,broken,heavy,pocket,easy,hard,umbrella;能聽懂、會讀、會説描述事物特徵的句子It’s/It’sgot並熟練朗讀對話。

説課稿 篇十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正反比例的應用》,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進行我今天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正反比例的應用》本課選自青島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信息窗,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以及正反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今後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研究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判斷問題中數量之間的比例關係。

2、會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

重點:會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難點:正確判斷數量間的比例關係並列出比例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很多數量關係和比的知識,基礎掌握還可以,而且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是語言表達不夠規範。

三、教法

採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激勵評價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我在學生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現有獨特見解的,都給予激勵的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學法

新課程不但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而且着力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

合作交流法:在獲得新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開展小組合作,在小組中分工明確,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開發,樹立的主人翁的意識。

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學生才能學得牢。在課將結束,學生對自己的獲得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取長補短。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

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麼比例關係?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總價一定,每件物品的價格和所買的數量。

(3)小朋友的年齡與身高。

(4)正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5)被減數一定,減數和差。

談話引入:我們今天運用正反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意圖:簡單的複習為本節課學習做了鋪墊,提高了教學效率。

2、出示學習目標,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正確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

意圖:帶着目標去學習,讓學生把握學習方向,而且可以讓學生做好自我檢測,課後有目的的複習鞏固。

3、出示信息窗的情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意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能力。

4、讓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後小組交流解題方法,找同學到前面板演解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問題中出現的數量存在什麼樣的關係,指導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意圖: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強化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經過思考掌握方法之後,直接引導學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找代表彙報解題方法與過程。

意圖:培養分析、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6、總結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用比例相關知識解決應用題的方法。

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7、達標檢測。

意圖:學生從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如果不及時鞏固、複習,與實踐沒有結合起來,就會稍縱即逝,因此設計合理的有效地練習是必須的。

8、課堂小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易錯點?

意圖:這個環節給了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習總結概括能力,也會讓學生自我評價學習效果。也利於學生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587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