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中物理説課稿【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説課稿【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説課稿【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説課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於國中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國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並聯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

4、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鈎碼換成小車),秒錶、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學程序

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達式如何? 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 建立概念

國中物理説課稿 篇二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國中八年級下冊《摩擦力》。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

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首先,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三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國中物理力學中的最基礎的知識,是力學中重要的台階。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力、重力、彈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礎上學習的,它也是今後學習壓強、浮力等概念規律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幫助對力的概念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談一下學情,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瞭解,同時還學會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能夠理解摩擦力的相關知識。

根據新課標的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麼是滑動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概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與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勇於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樂於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的過程設計和實驗數據表格設計

考慮到國中生的現狀,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動手操作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建立概念、深化概念、鞏固概念、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

首先進入導入新課環節,在這個環節採用情景導入法;首先我會播放一組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後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着帶有鐵釘的跑鞋;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等。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些現象的原因,從而引出課題《摩擦力》。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設疑,引出摩擦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摩擦力概念的學習做鋪墊。

接下來進入建立概念環節,在這個環節採用活動實驗教學法,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以下兩個小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1、將手掌用力壓在桌面上,並在其上滑動,體會桌面對手的前進有什麼影響?

2、將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課桌的表面,用力推動或拉動牙刷,觀察刷牙彎曲的方向與牙刷運動的方向有什麼關係?

並且通過多媒體出示如下題目:

(1)什麼是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兒?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樣的?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之後同桌交流,在此期間,教師巡視給出點撥指導,之後請小組代表發言,同學回答之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摩擦力的相關概念。

由於學生初步接觸相對運動,對它的意義理解不是很透徹,因此我會重點強調: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指的是相對接觸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身感受、討論、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概括能力,使學生親近物理,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

接下來進入鞏固概念環節,為了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題來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強化重點,深化難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符合我們新課標的因材施教。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總結這節課有什麼收穫,或者還有什麼問題要繼續思考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結和質疑,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及敢於創新、樂於思考精神。

國中物理説課稿 篇三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在今天我要説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先説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節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關於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1、對於教法的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導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閲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相關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間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麪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着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裏充的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裏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着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繫,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學生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關於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裏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其中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敍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説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學法分析 篇四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課通過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國中物理説課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11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台、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鈎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閲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鈎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鈎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鈎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説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鈎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閲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閲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閲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國中物理説課稿 篇六

各位領導、專家:你們好!

我是學校的,我在這裏介紹的是上學期我在指導學生完成《槓桿的平衡條件》這一節後的分析。下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介紹,一個是在學習這一節課前的準備,一個是結合羅莊區國中物理自能高效課堂新授課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分解。

課前的準備我主要是考慮了兩點,一個是教材的分析,一個是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科版8年級物理第九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日常生活中的槓桿現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並沒有詳細分析槓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本節的編寫特點是,突出地體現了教與學在方式方法上多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一些事例,結合圖示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通過課本圖9—1和圖9—2展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器具,讓學生 通過視圖想想這些器具的使用,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進而建立槓桿的概念,認識力臂的意義,明確這些器具在使用過程中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終達到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槓桿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課本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交流與合作、評估”等科學探究的幾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操作,並得出結論。

總之,本節較充分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基本理念。

2、教學目標

3、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瞭解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槓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5、教學難點:力臂的確定,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二、學情分析

1. 知識準備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

2. 學生現狀

8年級學生經過半年的物理學習,物理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用具:

1. 學生自帶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開瓶器、木棍等。

2. 分組實驗器材(教師準備):核桃夾、槓桿、鈎碼、鐵架台、刻度尺等。

3. 演示實驗器材(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國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流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1.情景導學

操作要領:

教師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創設與本節內容有關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實驗、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營造出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學習氛圍,啟動學生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激勵他們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探究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注意事項:

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給學生提供的素材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這就要求此環節中應用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符合學生年齡,應該簡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長、太複雜,勢必會降低學生探究興趣,浪費學習時間。此環節既可以用在引入課題,也可應用在課堂中每個小問題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自主學習環節,該環節提倡用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依據目標和學習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生要扣住教材,閲讀課本,查閲資料,動手實驗等,並做好自學筆記,發現疑難點做好標記,待小組合作探究時提出解決,要獨立完成。導學問題呈現的方式可多樣,除學案外,多媒體、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項:

該環節需要教師將所學的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導學案編寫的質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學案設置的問題要貼合學生思維,有一定的啟發性、層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較好的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自主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關鍵是要找出疑難和困惑,教師更要善於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便在下面的環節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學生的“收穫”既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收穫,還要有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收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具備豐富的情感,積極上進的態度和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組內同伴互助、全面實施“兵教兵”、“兵幫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們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拿不準的問題均可以提交小組研討。組內研討有同座位兩人的小小組研討,也有前後左右的大小組研討,研討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求外援,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此時要充分發揮組長或尖子生的強勢智慧,讓他們當好小老師。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發展創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實現自身價值,獲得自我激勵。

注意事項:

這個環節中,人的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成功的關鍵在於要給尖子生們灌輸“教會別人也就是強化自己”的雙贏思想;要給暫時不會的學生強化“不完成學習任務誓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學生還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準備。要有目標,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現局外人和軸心人現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各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集中解決學習困難的環節,也是一堂課的重頭戲。目的就是通過學生展示,彙報學習成果,暴露學習問題,進一步明確答案、梳理知識、強化重點、規範做題、熟練技能、質疑解難,解決小組研討不會的問題,並以此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強化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自信,體驗學習成功,這也是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源泉。這一環節教師不僅要做課堂的主持人、組織者、點撥者、指導者,還要注意該講的一定要講。要注重對學生展示的評價,通過語言、掌聲、老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促進學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學習的不斷深化、團隊精神的不斷強化、課堂效益的不斷增強。教師要特別注意,展示是小組的展示,個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組;評價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評價個人也是評價小組。

注意事項:

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進行展示和交流舞台的時間和舞台,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方法和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這也是多維互動、相互啟迪、思維碰撞、成果共享的過程。主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展示活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這一環節的主角是學生,也是一節課的重頭戲。這一環節能否進行的徹底、有效,教師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課前和課中要準備好高質量的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且要做參與者,適時進行引導、調控和激勵,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顯現學生的“相異構想”。

4.應用提高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鞏固舊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環節。教師要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並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對學生進行鞏固性訓練,進行知識的運用,特別是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達到生活問題物理化,物理問題生活化,從而實現物理課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好處,使他們體驗學習後獲得的成功,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方法。

注意事項:

所選練習應緊扣本節知識內容,難度適度,符合臨沂市會考要求,最好是選取近幾年臨沂市會考物理試題及本節與生活結合較緊密的題目。

在這一節中,我在教法與學法上是這樣想的:

四、教法與學法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幾種槓桿的圖示和實例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感知和探索,主動地學習,大膽地猜想,並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計劃)去探究,從而得到槓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講述槓桿、

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採用觀察法和探究法,之後加以練習鞏固。學習槓桿原理時,用小組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引導發現規律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五、教學程序

1、知識補充

平衡狀態,點到線的距離做法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模式中的情景導學環節

想辦法敲核桃---由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3、實驗探究,認識槓桿------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應用提高環節,這幾個環節並不是一味的一字鋪開,而是不斷交叉,不斷進行學練結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槓桿(如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夾等)。

提問:槓桿有什麼共同特徵?(板書:1.認識槓桿)

學生活動1:實驗探究槓桿的共同特徵

讓學生觀察自帶的工具(槓桿),並通過討論,説出它們的應用和共同特徵。 學生歸納展示槓桿的三個特徵:(1)硬棒;(2)轉軸;(3)繞軸轉動。並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槓桿。

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槓桿的實例呢?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另一些槓桿(如撬棒、羊角錘、鑷子、等)。

練習,加深認識

學生活動2:認識槓桿的幾個概念。

學生閲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認識槓桿上的幾個概念。

槓桿中的概念: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並指導學生畫力臂。

課堂練習:找出所給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為了使探究過程有序地進行,可將整個活動劃分為如下五個環節:

(1)教師提出問題:

(2)假設與猜想:學生通過討論提出猜想,分組彙報,教師將它們板書在黑板上。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利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設計表格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檢查指導,出現問題及時指出。)

(5) 分析、判斷,討論交流和評估:通過討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學生彙報實驗結果。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3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填寫到實驗記錄表格中,讓學生對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6)練習

4、達標檢測

5、總結新課,提出問題

6、佈置作業,留空提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7y4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