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我市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我市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我市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調研與思考

省委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工作的重要要求,謀劃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充分體現了高度政治自覺和強烈責任擔當。我市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將其作為謀劃發展思路的基本遵循和目標導向,積極探索我市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在堅定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中謀劃我市發展

(一)作為革命老區,必須以“兩個更好”為根本遵循,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着革命老區,強調“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作為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我市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下大力氣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加快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不負總書記囑託,不負革命先烈,不負老區人民。

(二)立足基本市情,必須以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為主攻方向探索現代化路子。縣域和鄉村是我市的基本盤。我市位於武漢都市圈核心功能區,周邊地區經濟活躍,消費容量大;農村人口轉移較多,農業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多式聯運條件好,發揮特色農產品和農文旅融合等比較優勢發展都市圈農業的潛力巨大。我市將進一步聚焦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這個主攻方向,圍繞激活農業農村比較優勢和內生動力,系統謀劃縣城與鄉村的功能和產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引領和推動我市全面現代化。

(三)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向轉變思想觀念和改革創新要動力、要活力。我市最大的短板是缺乏走出去看世界的開放精神,市場意識和改革開放意識不強,治理能力特別是運用市場機制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不足。我們將認真學習領會省委關於先行區建設、流域綜合治理、強縣工程等一系列決策部署,在對標對錶中轉變思想觀念,在貫徹落實中提升能力水平,儘快找到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道路。

二、立足市情找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路徑

我市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該做什麼、能做什麼、發揮什麼作用,是必須作答的重大考題。我們帶着任務認真研究,對我市市情進行再梳理、再認識,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思路和路徑。

(一)我市有好山好水,但將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任重道遠。我市北靠大別山,南臨長江水,一江六水縱貫全境,百湖千庫星羅棋佈,生態空間佔國土空間一半以上,是長江中游重要生態屏障、中部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是我市的寶貴財富和主要優勢,但生態優勢沒有充分轉變為強縣富民的發展優勢。

(二)我市有好文化,但文化軟實力沒有轉化為發展硬動力。我市得中獨厚、崇文重教、名人輩出,荊楚文化與吳越文化、中原文化與長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走出了李時珍、畢昇、李四光等1600多位歷史名人,紅色文化獨樹一幟,鑄就了不朽的老區精神,但這些文化遺產沉澱在書本里、散落在鄉野中,活化利用和弘揚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我市有好物產,但產業化和品牌化不夠。蒼朮、艾葉、菊花、天麻、茯苓等道地藥材在全國市場佔有重要份額,油料產量穩居全省

第1位,水稻產量居全省第2位,生豬出欄、水產產量均居全省第3位,地理標誌保護產品47個,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各類資源產業化和品牌化不夠,產業鏈和價值鏈較短,延鏈強鏈潛力巨大。

(四)我市有好區位,但沒有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綜合競爭力。我市地處鄂豫皖贛四省交界,是武鄂黃黃核心功能區重要組成部分,鐵水公空綜合交通網絡基本成型,但多式聯運建設滯後,特別是城鄉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物流成本相對較高,區位優勢沒有轉化為物流和渠道優勢。

基於對市情的認識,我們提出的發展思路是:以習近平總書記“兩個更好”重要要求為根本遵循,以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為重要載體和抓手,以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為主攻方向,對內整合,對外開放,轉變發展理念,激活發展動能,走出一條以強縣富民和鄉村振興為引領的我市現代化道路。

在推動工作中,重點把握五個導向: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理念對內整合,在該幹什麼的地方幹什麼,努力探索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堅持以供應鏈思維改造產業體系,更好發揮比較優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以人為中心推動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着力提高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堅持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更多運用改革的思維、市場的辦法創造性推動工作;堅持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更好激發人民羣眾的內在動力和活力。

三、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

(一)明確縣城發展主攻方向。“一縣一品”明確10個縣(市、區)發展指引,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北部山區縣以特色農業、文化旅遊為主攻方向,按照一二三產聯動理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特色供應鏈,突出標準體系和品牌建設,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子。沿江平原縣發揮對外開放和跨江合作優勢,突出港產城一體化佈局,以供應鏈思維改造建材、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促進集羣集約發展。主城區和麻城、黃梅、武穴發揮多式聯運優勢,打造人流、物流樞紐節點,形成市域對外開放的門户和窗口。

(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以專業化方式培育特色產業集羣。建設專業園區。深化與東湖高新區科技同創、產業同鏈,加快“光谷第九園”建設,協同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聯投智能科技產業園建設,發展智能專用設備、機器人等裝備製造業。加快黃州、武穴、羅田等地合規化工園改造提升,打造國家原料藥綠色生產基地、省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黃州、武穴兩個百億船舶產業園區,打造綠色智能船舶試點示範應用場景和製造基地。出台專項政策。聚焦主攻產業,以需求為導向,“一業一策”制定產業獎補、設施配套、基地建設、基金支持、科技人才等產業政策。面向武漢光谷,量身定製專項政策,招引科創型中小企業入駐。完善專項配套。提升園區基礎功能,發展金融科技、倉儲物流、交易市場、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完善生活配套設施,更好滿足企業需求。用供應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站在全產業鏈整合的角度,引進頭部運營企業,構建裝配式建築、新材料等供應鏈,改造提升建材家居、農產品加工、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力爭到2025年,形成農產品加工、建材家居、醫藥化工3個千億產業,培育紡織服裝等10個百億產業集羣。打造新能源示範市。發揮我市地形地貌和光照、風能等自然稟賦優勢,以資源換項目、市場換項目、應用場景換項目,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培育新型儲能產業。

(三)建設綠色低碳縣城。鞏固拆違治亂“百日攻堅”行動成果,在全市啟動實施“四區聯動”城市更新行動,對小區、社區、街區、片區分層開展城市體檢,實施小規模、鍼灸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以小區、社區為單元完善生活功能。聚焦“三無”小區,特別是城中村治理服務難題,重點抓好“三合一”,即以共同締造為核心,以科學劃分治理單元為基礎,完善基層自治制度,突出共謀和共評,支持羣眾辦好自己的事;構建城市運營大物管平台,發揮國有平台示範作用,探索以信息化為支撐、以小區為基本單元的現代物業運營模式,分批消除“三無”小區;完善軟硬件功能,分步推進完整社區建設。以街區、片區為單元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縣城空間佈局,明確城市發展中心區域,在老城區和新城區之間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疏解老城區功能和人口壓力;補齊城市功能短板,統籌建設公共服務、商業服務、文化體育等設施,構建一刻鐘生活圈,系統提升縣城品質,同步提升城市風貌;完善城市快速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統,形成有效銜接、便捷轉換的城市交通體系。

(四)升級縣城服務水準。圍繞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重要民生事項,進一步提標準、強功能、優服務,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儘快達到主城區水準。以鼓勵生育、聚集人才、吸引農民進城、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等為切口,分類出台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滿足不同羣體到縣城安家和生產生活需求,吸引更多人口向縣城聚集。提升縣城產業服務功能,每個縣城建成一個標準化開發區、一個農產品加工園、一個交易市場、一個物流配送中心、一個遊客集散中心,提升產業平台功能,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

四、大力推進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

(一)突破性發展富民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對接市場、撮合供需,依託國有平台,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構建蘄艾、茶葉、菊花、蛋品等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平台,完善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系統解決銷售渠道、品質品控、品牌運營和物流配送等問題,做到抓三產帶二產促一產。以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試點為契機,加快中藥材種植加工、健康食品開發、中醫藥服務全產業鏈發展。發展農文旅多種業態。對文旅資源進行全地域、全業態、全產業鏈整合,一盤棋打造精品線路,優化旅遊交通體系。市縣聯動、一體營銷,打造“大美城市,此心安處”為主品牌的“1+10”文旅品牌矩陣。以各類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振興示範片為載體,挖掘特色農產品資源,融入歷史文化、傳統民俗、旅遊休閒等元素,發展體驗式農文旅融合新模式,吸引周邊城市流動性消費。構建鄉村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堅持以市場化方式整合分散的農村生產要素,以國有平台為基礎建設品種、品質、品牌及標準化等產業發展配套體系,以供應鏈思維推動農業組織化、網絡化、品牌化發展。整合政府、國企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力量,縱向一體化組建農村資產經營管理、特色農業投資開發、農文旅投資開發、城鄉供應鏈體系等鄉村振興投資發展平台,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系統性支撐。

(二)推動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全面推進融合型教聯體建設。全市域一體化推進,按照“城聯鄉”“強聯弱”“大聯小”方式,組建167個教聯體,實現公辦國中、國小和幼兒園全覆蓋。堅持問需於民、問效於民,持續圍繞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優化改革方案,把好事辦好。有序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針對羣眾就近就便“看好醫生難、治急病大病難”問題,在縣(市、區)試點組建以綜合醫院為龍頭、其他公立醫院和鄉鎮衞生院為樞紐、村(社區)衞生室為成員的緊密型醫共體,實行一體化管理。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整合政府資源和社會力量,加快構建政策兜底和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市縣同步推行“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支持多元市場主體大力發展醫養結合、旅居康養等養老產業,為老人提供多元化養老服務。搭建就業服務平台。強化技能培訓,加強對外勞務協作,打造蘄春艾灸師等勞務品牌,促進羣眾就業增收。

(三)推動共同締造向縱深拓展。認真總結第一批共同締造試點經驗,科學確定治理單元,充分發動羣眾作為利益共同體參與共同締造。堅持讓羣眾當主體、唱主角,做實理事會、業委會、議事小組、合作社等共謀共建平台,鼓勵羣眾積極參與議事決策,帶領羣眾有組織地參與生產經營和產業發展。推動共同締造向美麗城鄉建設、“四區聯動”城市更新、發展富民產業、提升城鄉公共服務、鄉風文明培育等更多領域、更深層次延伸拓展,探索“五共”實現方式,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加快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體系。

(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質擴面。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探索小流域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路徑,以環境整治為基礎,以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方向,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強化規劃引領。構建“1+4”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體系,繪好村莊規劃“三張圖”,指導和美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強力推進廁所革命、排污治污、垃圾分類,整治農村環境,美化鄉村生態。完善基礎設施。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同步規劃、一體建設,全面加強“四好農村路”、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數字鄉村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建設整體水平。

五、增強主城區輻射帶動功能

(一)加快“三城”建設。發揮主城區地處武鄂黃黃核心功能區和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優勢,按照“通道—組團—功能—產業”的邏輯,推動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科技城、文旅城和空港城。依託長江大橋和鄂黃第三過江通道,對接武漢新城,打造科技城,構建光谷科創大走廊重要節點。依託鄂黃長江大橋和鄂黃第三過江通道,與鄂州抱團發展,連接周邊城市和全國市場,打造文旅城,形成武漢都市圈教育和旅遊重要節點及遊客集散中心。依託鄂黃長江大橋和燕磯長江大橋,連接花湖機場貨運樞紐,打造空港城,形成中部地區空港供應鏈管理中心。

(二)探索發展空港經濟。主要是做強兩大功能。做強服務空港核心區功能。重點打造空港供應鏈基地,引進供應鏈龍頭企業,招引企業區域總部、運營中心、銷售中心進駐,打造供應鏈企業、總部企業集羣,建設特色農產品、建材家居、汽車零部件等集散地和交易市場。做強服務大別山內陸開放功能。強化空港供應鏈對大別山優質農產品的整合,與珍寶島藥業集團聯手,運用“互聯網+倉儲物流+質量檢測+金融服務+產業配套”全新商業模式,首期對蘄艾、蒼朮、天麻、福白菊進行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全產業鏈整合,建設區域性中藥材供應鏈管理中心。

(三)提升綜合交通功能。融入武鄂黃黃“三橫三縱”快速道路體系。爭取鄂黃第三過江通道盡快啟動建設,加快燕磯長江大橋建設,積極推進武漢至黃梅高速、武漢至我市市域郊鐵路建設。打通對外大通道。加快京九、沿江高鐵建設,推進蘄太東高速、英黃高速等省際大通道建設。加快麻陽高速北延、武紅高速北延項目建設,打通連接豫、皖的旅遊通道。完善市域交通大網絡。提升國省幹線通行水平,全域創建“四好農村路”,服務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d3lg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