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有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創造了全市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税收、70%以上規上企業研發投入、80%以上新增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已成為保障民生、促進創新、推動發展的生力軍。但受多種因素影響,面臨經營成本較高、產業結構不優、企業創新基礎較為薄弱等問題,亟待精準施策、重點突破。要着力推動民營企業提振信心、轉型升級、健康發展。

一、民營經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民營經濟是強市富民、富有活力的經濟,民營企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在全市加快建設全省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規模不斷髮展壯大

一是規模總量穩步增長。我市民營經濟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考驗,牢牢支撐起全市經濟“半壁江山”。2022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9100億元,同比增長5.1%,佔GDP比重54.2%,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二是市場主體加速成長。全市民營市場主體由2012年底的23.59萬户增至2022年的72.1萬户,2022年全年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14.4萬户,均創歷年新高。三是民營工業支撐有力。截至2023年9月末,全市民營規上工業企業16124户,同比增長4.9%,佔全部規上工業企業比重提升至93.05%,高於上年同期2.05個百分點,成為全市工業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四是進出口貿易活力增強。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態勢強勁,進出口總額逐年增加。2022年,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390.4億元,增長20.1%,佔同期全市進出口總額的63.4%。

(二)骨幹企業成長加速。一是大型骨幹民營企業快速成長。2022年,全市有5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較上年新增3家,數量居全省第7位、中部

第1位;營收總額達到917億元,創造歷史最好成績。二是百強民營企業引領作用逐步增強。2022年,全市民營企業100強入圍門檻為39.1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其中,營收總額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38家,營收總額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企業有47家。三是民營企業納税貢獻持續增加。2022年,從納税總額來看,全市民營企業100強納税總額為535.2億元,比上年增長38.3%。從納税結構來看,納税總額在2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7家,納税總額在10億元至20億元的企業有13家。

(三)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一是企業創新主體表現突出。2022年,全市有56家企業入圍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新入圍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六、中部第一;15家企業獲批第三批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數量位居全省第三。二是企業創新氛圍更加濃厚。一大批民營科技型企業迅速崛起,全市高技術企業超200家,民營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小米、科大訊飛等60餘家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在鄂設立第二總部,其中百億級企業9家。三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全市上雲工業企業4.02萬家,建成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25個,國家頂級節點(累計服務企業超260家,雲平台服務中小企業超7萬家。

(四)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抓手,深入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民營企業發展。二是政務環境持續優化。全市先後出台優化營商環境“25條”、服務業“45條”等系列惠企紓困政策,在全省較早出台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133項舉措,持續開展清理涉企保證金、清理轉供電違法違規加價等專項行動,着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三是融資環境不斷改善。全市制定實施《關於加強金融助企紓困工作若干措施》,2022年安排5000億元專項信貸資金,單列300億元以上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持續為企業紓困解難。四是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全市深入實施“產業教授”“科技副總”“博士服務團”“院士專家行”等項目,近三年共選派775名“科技副總”對口服務中小微企業。

(五)社會責任意識顯著增強。一是積極穩崗促就業。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共有26502家企業參與“萬家民企助就業”專項行動,提供就業崗位188628個。二是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在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設備和新能源等方面,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分別有45.33%和42.00%的企業獲得市部級科技獎勵和地市級科技獎勵。三是積極推動鄉村振興。廣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共同締造美好生活。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共有3139家民營企業對口幫扶3027個行政村,投資項目3669個,投資金額522.71億元。

二、當前全市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由於受到複雜嚴峻國際形勢和國內新冠疫情影響,全市一些民營企業存在生產經營困難較多、發展預期減弱、信心明顯不足等問題。

(一)經營成本高。一方面,隨着全球經濟衰退、俄烏衝突引發能源短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連鎖反應,企業租賃成本、營銷成本、物流成本、用能成本、用工成本等持續上漲,特別是原材料價格明顯上漲,直接導致要素成本上升擠壓了企業盈利空間。僅以2022年第三季度為例,全市原材料及燃料購進價格指數和生產成本指數分別為38.5%和36.7%,表明原材料價格及生產成本上升,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壓力來源。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居民消費慾望降低,市場需求疲軟,企業利潤收窄,但企業仍要承擔相應的人力、資金等要素成本,許多企業反映經營壓力不斷增大。

(二)企業融資貴。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自有資金較少,信用度低,缺乏擔保,企業發展資金主要依靠自身積累、民間借貸和內部員工籌措等,較難得到銀行的貸款,直接融資的股票、債券市場門檻太高,中小企業很難進入,致使企業現金流不足,高負債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統計顯示,全市民營企業100強中,65.3%的企業資產負債率高於40%,另外還有2.7%的企業資產負債率高於100%。近年來政府雖然推出了專項資金貸款,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銀行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部分政府專項資金貸款形同虛設,難以解決民營企業資金需求。

(三)民企辦事難。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服務態度有待提高,手續仍有簡化空間,辦事指南不夠清晰。全市目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普遍存在着配套措施少、可操作性差等問題,尤其是一些政策偏原則性,缺乏具體可操作性;涉及非公經濟的部門眾多,相互扯皮,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夠用不管用、政策優惠難享用。有些地方綜合辦事大廳依然存在授權不充分、運行不規範的現象,一些已進駐的單位存在“人進事不進、事進權不進”的問題,而部門窗口僅有“收發室”“中轉站”功能,只能諮詢問題,卻不能辦事。部分地方、部門服務意識不強,督導協調不力,配合銜接不暢,民營企業重複跑路辦事的現象依然存在。

(四)費用負擔重。隱形收費、間接成本、服務缺失現象尚未消除。全市民營企業獲取要素資源的成本高,土地、資金、勞動力、電力、水等要素的價格,以及企業為獲取這些要素所需要付出的額外成本較高。特別是一些涉及質量檢測、消防生產、產品審驗、環評、安評等方面的收費極高,民營企業難以承受。企業税費成本高,包括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城建税、房產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企業綜合税,以及教育費附加、水利建設基金、文化事業建設費等,企業所需繳納的費用較高。增值税抵扣規則過於複雜、責任主體不清晰,部分涉企收費細則不明晰,使得中小企業難以享受扶持政策。

(五)企業創新乏力。民營企業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全市一些民營企業多是通過高額貸款來支持前期的研發投入,企業揹負了嚴重的債務成本,而一旦創新投入後續乏力,沒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就有可能導致企業遭受滅頂之災。高端成熟人才缺乏,人才供給結構性失衡,與民營企業需求難以匹配。

三、推進全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推動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加快構建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要素保障體系和服務支撐體系。

(一)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一是旗幟鮮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把民營經濟工作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建立黨政領導對口聯繫民營企業家機制,放心、放手、放膽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二是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嚴格執行全省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未列入負面清單的行業、領域、業務等,民營企業均可依法平等進入,不得額外對民營企業設置准入條件和門檻。三是推動國企民企“雙強雙促”。依託央企國企等產業鏈核心企業,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平台,建立國企與民企交流對話機制,在技術研發、資源項目、“走出去”等方面開展合作。

(二)健全民營企業培育體系,培育壯大世界一流企業。一是做優做強民營龍頭企業。建立全市民營龍頭企業培育庫,設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獎勵基金,培育更多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加快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二是完善優質企業培育體系。建立“專精特新”企業發現和培育機制,提供投融資、輔導培訓、技術對接等服務,支持具有一定規模的個體工商户謀求企業化、公司化發展。三是支持優勢民營企業上市融資。開展企業家資本市場知識培訓,提供上市掛牌政務服務綠色通道。建立上市融資獎勵機制,對進入不同上市培育階段的民營企業給予資金扶持或者經費獎勵。

(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夯實民營經濟發展根基。一是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擎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各企業協作共生、互惠共贏。深化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合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二是強化“產業生態圈”建設。支持在民營企業比較集中的國家級、市級工業園區設立園區商會,提升企業家地域歸屬感,打造共創共融共贏共生的產業生態圈,形成專業化、市場化、集羣化的經濟共同體。三是推進供應鏈創新發展。培育壯大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鼓勵骨幹民營企業依託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匹配,推動傳統行業的產業鏈現代化轉型。

(四)匯聚全市科技要素資源,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一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引導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向專業化、精細化升級,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環境,推動更多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二是加強研發投入支持。制定落實對企業技術創新源頭支持的具體辦法,構建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為支撐、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三是加強科技金融支持。發展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創新型企業建立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支持更多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四是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民營企業在關鍵領域進行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企業主動創新、大膽創新的內生動力。

(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造活力。一是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聚焦集中度高、關注度高、與民營經濟發展關係密切的行業,深化涉及民營企業的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二是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依法保護市場主體的經營自主權、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嚴格規範涉企案件辦理、涉案財產處置,依法慎用羈押性強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加大對危害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等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讓民營企業家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三是加強惠企政策落實和兑現力度。系統梳理涉企優惠政策,查找惠企政策落實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執行的有效性。四是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推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各級領導幹部聯繫民營企業和商(協)會制度,鼓勵各級領導幹部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人士接觸交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1ej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