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王維《終南山》全詩翻譯賞析新版多篇

王維《終南山》全詩翻譯賞析新版多篇

王維《終南山》全詩翻譯賞析新版多篇

終南山 篇一

王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註解 篇二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峯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峯。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説,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這裏指帝都長安。

4、青靄:淡淡的雲氣。山中的嵐氣。靄:雲氣。入:接近。

5、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

6、分野兩句:言終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兩種景象,各山谷間的陰晴變化也有所不同。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區分標誌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7、人處:人家、村子。指有人煙處。

《終南山》背景 篇三

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回到京城後,曾隱居終南山,該詩當作於這一時期。

由於終南山靠近帝都長安,達官顯貴、風流雅士凡在長安待過一段時間者無不遊覽終南山,又無不詩興大發,吟詠這瑰麗無比的風光。據不完全統計,《全唐詩》中有關終南山者,在1500首以上。但詩名直書“終南山”者,唯王維一人耳。王維傾慕終南山美景,後來索性在藍田輞峪內購置了別業,長時期地在那裏住了下來。他在輞峪寫下了大量山水詩篇,表現那裏千變萬化的奇景。王維“山水詩人”的美譽也由此而來。後世公認,唐詩寫終南山最多最好的是王維,而王維寫終南山的諸多詩篇中尤以《終南山》一詩最具代表性。

本詩以作者的遊蹤為主線,對終南山的美麗景象進行了生動描繪。首聯寫遠眺,用誇張手法勾勒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寬廣;頷聯寫近觀,採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描寫山中雲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俯視,從咫尺山水見萬里之勢,突出了終南山的遼闊、景象的千形萬態;尾聯寫詩人自己,流連往返,以至於天晚欲找人家投宿。

《終南山》原文、翻譯、賞析 篇四

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翻譯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着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着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鬆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入松的曲調,歌罷銀河星星已經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

註釋

(1)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於此山。

(2)過:拜訪。

(3)斛(hú)斯山人:複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4)碧山:指終南山。

(5)下:下山。

(6)卻顧:回頭望。

(7)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8)蒼蒼:一説是指灰白色,但這裏不宜作此解,而應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調羣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

(9)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10)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

(11)及:到。

(12)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13)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14)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

(15)行衣:行人的衣服。

(16)揮:舉杯。

(17)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

(18)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19)河星:一作“星河”。

(20)陶然:歡樂的樣子。

(21)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

(22)機:世俗的心機。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於李白二入長安時期。

賞析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後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全詩以賦體——敍述題寫成。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鬆,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着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從《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餘情。這裏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於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後,“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讚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羣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於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後,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後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 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麼温緩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湧泄,溢於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斗酒,閒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評析: 篇五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宏偉壯大。

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敍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

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脱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韻譯 篇六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着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峯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doq1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