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死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教學重點是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瞭解,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

《死水》是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的代表作。1925年詩人回國後,目睹了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產生了怒其不爭的憤激情緒。本詩通過對“死水”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層面的描寫,揭露和諷刺了腐朽不堪的舊社會,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絕望、憤慨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詩中的“一溝絕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象徵。詩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寫死寂、次寫色彩,再寫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朽,把“絕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倡導者和開拓者,《死水》則是他對新詩格律的“最滿意的試驗”。學習《死水》重點要領悟“死水”這一意象的象徵意義,體會詩人對祖國的那份深沉的感情,以及《死水》所體現出的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並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

教學目標:

1、語文積累:(1)關於聞一多文學常識;(2)熟讀,最好能背誦全文。

説明: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閲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能通過吸收內化而學以致用。

2、感知《死水》的三美;探究死水的象徵意義,領悟詩人對祖國的深沉感情;學習新詩賞析的方法。

説明:語文學習除了關注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和難點:《死水》的象徵意義和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問題探究法。

媒體設計:播放《七子歌》、朗誦帶《死水》。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由澳門迴歸時的主題歌《七子歌》導入聞一多。先讓學生講述對作者其人其文的瞭解。再由老師補充介紹聞一多:(1)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2)聞一多的詩歌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有詩集《死水》《紅燭》。(3)詩歌創作主張:“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

(二)誦讀吟詠,整體感知

説明:《死水》是新格律詩的代表作之一。從形式看,每節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齊;從韻律看,各大體均押。abcd型的二四腳韻,每行詩又以四音節為主。由於內在節奏的高度和諧一致,加上嚴格的雙行押韻、每節一韻的音響效果,使全詩的節奏十分鮮明。全詩遣詞造句繪聲繪色。反覆吟誦,建築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自可領悟。

1、先讓學生自由誦讀。

(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得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再請學生自薦誦讀;師生評點並正音。文中有幾個字詞很容易唸錯,如:

漪yī淪 剩菜殘羹 油膩 羅綺qǐ 酵jiào成等

3、播放朗誦帶《死水》(由於本人嗓音沙啞,朗讀水平平平,不適合範讀,只能藉助朗讀帶子,比較遺憾)

(三)詩歌鑑賞,問題設計:

鑑賞該詩我主要從分析“死水”的象徵意義與新格律詩的藝術特色入手。

(1)全詩共有五節,試概括每節的主要意思。(因為死水的象徵意義比較難理解,讓學生通過概括每節大意而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與把握)

明確:

第1節,總寫這溝凝滯的死水。風吹不動,腐爛呆滯,沒有一點兒活力和生氣,已無可救藥,這是它的特徵。

第2節,直承第1詩節的3、4句,主要從色彩、光澤上靜態地描寫死水的骯髒和污濁。這4句類似“反語”,“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看成是正面寫死水的美。

第3節,從動態上描寫了死水的腐爛變質。黴爛的死水“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產物——“水珠”們如魚得水,發出洋洋自得的“笑聲”,與那些藉機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這“一溝綠酒”。

第4節,以動襯靜,寫出死水的沉寂。詩人以“青蛙”的歌聲,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彷彿空山聞鳥語般以動顯靜。

第5節,詩人在前4節冷嘲熱諷的基礎上,忍不住內心的激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詩人看透這溝死水毫無希望,唯有創造一個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總之,詩人圍繞“死水”的呆滯、骯髒和黴爛,創造出一系列醜惡的意象,將痛恨的感情隱藏在反諷的背後。

(2)探討“死水”的象徵意義。老師先列出三種理解,讓學生從文本和創作背景等方面去找依據。

一般人認為,《死水》一詩,從創作、發表到結集出版,隨時地不同,其象徵意義至少有三重:

a、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 象徵美國社會。

明確:

此詩的後面,署有創作時間:1925年4月。正是在美國芝加哥留學的聞一多先生準備提前回國的前夕。留美期間聞先生的情緒,有兩個突出的方面:一是由於他在美國身受種族歧視之苦,對美國社會那種在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感到憤怒與厭惡;一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思念。在這種情緒支配下,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反帝激情的詩篇,這種愛國反帝的激情,集中表現在他回國前夕所寫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詩中,如詩人所説,這些詩是“歷年旅外因受盡帝國主義的閒氣而喊出的不平的呼聲”。

詩人描寫“死水”的外表為: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雲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

詩人揭示“死水”的內裏為:裏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裏黴爛、發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鏽,羅綺是油膩的光,雲霞是黴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見,“死水”的外表的華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黴變。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b、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北洋政府。

明確:

《死水》雖然創作於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麼,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聞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來發表,又有什麼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魯迅説的“民國以來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殺請願的愛國學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着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鬥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説: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態度決絕、激烈!

c、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於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

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親自為詩集設計了封面與封底,採用的是通盤的黑紙,只有封面的上方貼有小小的金色籤條,寫着書名與作者。整個封面封底散發着憂鬱、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死水》一詩和《死水》這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到這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實激憤而又失望的情緒,也表現了他與反動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

(3)《死水》的寫作藝術

a、寄託和象徵

對《死水》的寄託有不同的看法。比較流行的一種認為,全詩是一種隱喻。它以一溝死水比喻那個黏滯的流不動的、漚的發臭的、完全喪失生命力的社會現實。“死水”再加上“絕望”,是詩人對現實的堅決否定,表現了鮮明的批判精神。

意象是詩人創造想象的產物,怎樣體會詩中的意象,取決於吟誦者的再造想象。一個人所處的時代,所站的立場,所經歷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傾向等,都會影響其審美趣味,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對優秀詩歌的濃厚的欣賞趣味。

對《死水》的象徵意義也有幾種説法。

(1)“死水”象徵美國社會,那是一個外表繁華、內裏充滿罪惡的社會。

(2)象徵北洋政府。當時腐朽的北洋軍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

(3)象徵黑暗的中國現實。

b、反諷手法的運用

詩人汲取了西方現代派代表人物波德萊爾“以醜為美”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和批判了醜惡和骯髒。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華麗詞句描寫這溝死水,將醜惡寫得很美。美與醜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醜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c、具有“三美”性

聞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詩具有三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所謂“音樂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所謂 “繪畫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對稱和句的整齊。《死水》,就是他新詩理論的嘗試與實驗的最完美的作品。全詩都用形象的詞藻,語言雕繪滿眼,像死水、醜惡、銀淪、殘羹、翡翠、桃花、羅統、雲霞等詞語,安排妥帖,縷金錯採,在視覺上令人目眩神搖;每行詩收尾的都是雙音詞,讀起來音調和諧。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在這首詩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與融合。

(四)課後練習。

1、試談《死水》的象徵意義。

2、賞析《死水》的三美。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二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説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一、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國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文章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敍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説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閲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脱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繫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三

(一)課文分析

《我的呼籲》是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醫生史懷哲博士在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上發表的一篇演講。史懷哲從三十八歲起一直到他90歲與世長辭,都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非洲從事醫療服務事業,他從親身的國中當中領悟出自己獨特的敬畏生命倫理的思想,而他作為一名白人,甘願放棄歐洲優裕的生活,條件艱苦的非洲為當地土人治病,幾十年如一日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1952年,這位終身思索和愛的行動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史懷哲借授獎儀式的機會,向全人類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他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呼籲:全人類要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着對這一倫理進行了具體闡釋,然後結合威脅人類生存的一些危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賦予尊重生命的倫理以現實的活力。本文邏輯嚴密、語言雋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強,是演講詞的名篇。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史懷哲的生平、思想和創作概況等;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悟“尊重生命”的倫理的內涵,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領悟作者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作者貫穿整篇演講詞的思想,領悟好這一思想,是讀懂這篇文章的關鍵,所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本課是自讀課,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我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在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拔和引導。所以本課的基本教法是提問法和點拔法。

學法方面,學生應該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參考資料,瞭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上應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深對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的理解,特別是對於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戰爭,不僅要結合身邊的事例,還要結合國際上一些相關的重大問題來思考。

本課的教學擬定為一個課時。

導入

導入的是引起興趣,建立聯繫。對於這篇課文,由於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導入時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入手,引出現實社會的些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社會暴力等。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從思想的高度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整個導入過程控制在5分鐘以內。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四

《祝福》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二課,本篇課文是一篇小説,作者魯迅通過文章中心人物祥林嫂悲劇性的一生,揭露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揭示了統治者腐朽黑暗的統治和對祥林嫂這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的壓迫。

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能夠使課程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由具象思維逐漸轉化為抽象邏輯,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懂得了寫作背景對文章具有很大的影響。本篇文章為小説,對小説情節結構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概括尤為重要,我將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細緻具體的分析。

從課程標準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2、通過小組討論和圈點勾畫等方法,能夠準確概括祥林嫂的形象,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

3、體會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和吃人的本質。

基於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體會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本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外,也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由課內至課外的延伸學習,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為談話法、討論法、朗讀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一座橋樑,連通起學生和課文,在這一環節,應該做到迅速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帶着興趣走進課文。我會運用談話法進行導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在自己的知識寶庫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素材,請大家回憶一下,在我們學習過的或者積累的文章中,有哪些婦女形象深入你心呢?(蒙冤而死的竇娥、刻苦勤奮的居里夫人、體弱多病的林黛玉),文學中的婦女好像一直都在講述着悲傷的故事,今天讓我們通過魯迅先生的《祝福》再去深入瞭解另一位婦女,聽一聽她的故事……

這樣做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整合能力。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環節是學生正式進入文本的第一步,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有利於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又能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和情感,無論是文章題材還是學習重點都會了解得更加準確。

首先,播放音頻,注意文章中“寒暄”“炮烙”“門檻”等詞語的讀音,嘗試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語調、情感、起伏。)

其次,學生自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嘗試概括文章講了幾件事情。

由寫“祝福”景象和魯四爺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被賣改嫁為小説的發展,再到魯鎮為高潮,寞然死去為結局,再談祝福景象以及我的感受是小説的結尾。

學生在這裏理順了小説的情節結構的同時,也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內容,為接下來的深入研讀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在這一部分需要達成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獲得感,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再次快速閲讀文章,提問:文章是如何塑造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

明確:運用了肖像描寫和神態描寫。

肖像描寫:初到魯鎮臉色青黃、兩頰還是紅的,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子,藍夾襖,月白背心;

再到魯鎮臉色青黃、兩頰失去血色,頭上依然扎着白頭繩,烏裙子,藍夾襖,月白背心;

死前相遇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頭髮全白,

語言描寫:寫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祥林嫂是痛苦自責的)、祥林嫂與柳媽的對話(加重了精神負擔)、與“我”的對話(祥林嫂的希望徹底破滅)。

細節描寫: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將祥林嫂的境遇進行無限放大,淪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是悲慘的不如意的、一無所有的。

在瞭解了手法之後,我會帶着學生繼續迴歸原文,進行如下操作:

2、祥林嫂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明確:祥林嫂是一個勤勞、樸實、温順的人。從初到魯四爺家裏,認真勤懇幹活獲得魯四爺一家好評可以看出來。

再到魯鎮時,祥林嫂變成了一個深受摧殘、極度悲傷到後來麻木,瀕於死亡。從她再到魯鎮時兩頰失去血色、頭髮全白。兩眼失神能夠看出以及捐門檻後卻不能參與祭祀的受了炮烙似的縮手,失神地站着可以看出來。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主動思考能力,我設置了兩個問題:

3、你如何評價祥林嫂這個人?

明確:祥林嫂是被壓榨、被剝削、被摧殘的典型勤儉持家、丈夫去世;外出務工,被婆婆拿走錢財;因為自己改嫁,死夫失孩被嫌棄;

她懂得反抗,但是反抗得不徹底丈夫死後,她逃出來,這是對自我尊嚴的保護;改嫁時的不屈從是對被安排命運的反抗;傾盡所有,捐門檻,是想洗刷自己的“污穢”;但逃離和二婚的頭破血流只是為了“從一而終”;捐門檻證明了其對封建低下了頭。

4、(小組討論)學生以語文小組為單位,進行“造成祥林嫂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討論。

明確:魯四爺是他一直對祥林嫂的冷漠、鄙夷的態度,尤其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他不讓祥林嫂參與到任何祭祖活動中,徹底斷送了祥林嫂的希望。

柳媽作為和祥林嫂差不多的階層,卻也對祥林嫂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同是下層人民卻對祥林嫂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傷疤的揭露,加重了祥林嫂的恐懼和對傳統禮教和宗教神權的畏懼。

“我“我作為祥林嫂眼中的知識分子,卻沒能為祥林嫂解決問題,遇到問題選擇了逃避,沒能給祥林嫂幫助。

社會悲劇當時的人們無論是社會底層或是知識分子,對傳統封建禮教的認識都是片面的,無太強烈意識的,以“我”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迷茫無助,在勞動人民遇到問題時無法及時給予幫助,造成了自身和勞動人民的痛苦;勞動人民受自身各方面的限制,無法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而是竭力在維護封建禮教的傳統,任由她毒害人民,所以祥林嫂的悲劇是社會悲劇。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三維目標的完成並不意味着學習的完成,只有完成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真正做到終身學習。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環節設計為:

《祝福》這篇文章雖題為《祝福》,但是卻是一個悲劇,體會到了作者的什麼用意呢?文章以《祝福》為題,卻寫盡了祥林嫂的悲慘,是為了以富人的“富”來反襯窮人的苦楚和淒涼,能夠揭示在傳統禮教中,二者之間的矛盾對立;祥林嫂在一片祝福聲中死去,強烈的對比,渲染了文章的悲劇色彩。

對標題的分析,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的情感和祥林嫂這個悲劇典型。

(五)小結作業

總結既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會幫助學生進行本節課內容的全面複習。我將進行如下總結:

1、小結:這節課我們體會到了以祥林嫂為代表的社會底層勞動婦女在舊社會所受到的摧殘,體會到了封建禮教對人的荼毒和傷害,意識到了它吃人的本質。祥林嫂是悲劇的代表,老師希望大家在這個日益發展的年代,能夠不斷強大自身,少年強則國強,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祖國一直保持在先進的隊伍中。

2、作業:搜索其他作者關於本篇課文的評析,下節課我們共同分享。

課上的積極學習,課後的認真複習和拓展學習都能夠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個人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好的板書,應該力求突出教學重點,反應教學難點,我進行如下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vl8y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