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師資格證知識點

教師資格證知識點

教師資格證知識點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在我國,需要在社會上參加認證考試等一系列測試後才能申請教師資格證,改革後將實行國考,考試內容增加、難度加大。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教師資格證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資格證知識1

第三節 國小生心理髮展特點與發展理論

一、國小生心理髮展的特點

1.認知發展的特點:

① 感知覺的發展特點:國小入學之初已充分發展,在兒童時期,國小生的感知覺發展迅速,為個體學習提供了保障。

② 認知發展的特點: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範圍依然有限、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③ 記憶的發展特點:有意記憶逐漸增強、意義記憶迅速發展。

④ 想象力的發展特點:有意想象增強、更富於現實性、創造成分日益增多。

⑤ 思維發展的特點: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三四年級是國小生思維發展的質變時期、思維的基本過程日趨完善。

⑥ 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情緒情感的豐富性、穩定性、深刻性不斷增強。

⑦ 學習動機發展的特點:社會性日益顯著、直接近景向間接遠景轉變、外在向內在發展、認識興趣不斷髮展。

⑧ 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社會性認知的發展。

二、國小生心理特徵的發展理論

1.圖式:認知周圍世界中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2.同化:面對新的刺激情景,整合到已有圖式中,認知結構不發生改變。

3.順應:不能整合到已有圖式中,改變認知結構。

簡答: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①

僅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

② 低級的行為圖式。

③ 獲得了客體的永恆性(9-12個月)。

2.前運算階段(2-7歲):①

“萬物有靈論”。

②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③ 思維不可逆性、刻板性。

④ 沒有守恆概念。 ⑤ 集中化。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簡答已考):

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守恆觀念的形成(守恆性)。

② 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

③ 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遵守規則,不敢改變。

④ 思維具有可逆性(兒童思維發展的最重要特徵)。

4.形式運算階段(11-16):①

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

② 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③ 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維果斯基的心理髮展觀與教育:

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

② 心理髮展觀:低級向高級轉化。

③ 內化學説

簡答: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説,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

教育意義:説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於教育者不應該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水平,還應該看到仍處於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並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

埃裏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論:

嬰兒階段(0-18個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

兒童早期(18個月-3歲):自主--羞怯、懷疑

學前期(3-6、7歲):主動--內疚

學齡期(6、7-12歲):勤奮--自卑感

青年期(12-18歲):同一性--角色混亂

教師資格證知識2

第四節 國小兒童的學習

一、學習概述

1.概念:學習是個體在特別情境下,由於練習或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為、能力或傾向上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及其過程。

2.實質:①

學習不僅指學習後所表現的結果,還包括從不會到會的行為變化的過程。

② “行為”既包括外顯行為,也包括內潛行為。

③ 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遺傳、機體損傷等不是學習。

④ 學習的行為變化是比較持久的,較短暫的不是學習。

⑤ “行為變化”有好有壞。

簡答:學生學習的特點

1.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下進行的。

3.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4.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

5.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

二、學習理論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和反應的聯繫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

強化在刺激-反應聯結的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説(試誤説):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再嘗試”而形成的。

這是教育心理學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理論。

簡答:桑代克三條學習定律

準備律: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練習律:對於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複這種反應會有效地增強這種聯繫。

效果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學習者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確的實驗對條件反射做了研究。

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後天獲得的經過學習才會的反射。

無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先天遺傳的本能。

第一信號系統: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一信號系統。

第二信號系統: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為中介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二信號系統。

4.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

① 正強化:實施獎勵(給你想要的)。

② 負強化:撤銷懲罰(拿走你不想要的)。

③ 懲罰: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給你不想要的)。

④ 消退: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在這一反應之後不再有強化刺激物相伴,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達到消除目的(不理你)。

5.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互相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響。

人的學習主要是觀察學習,指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

強化的三種形式:

① 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

② 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自我強化: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來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

6.認知學習理論: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

7.苛勒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格式塔學習理論):

① 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藍圖)。

8.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論:布魯納是發現學習的創始者,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學習觀:① 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② 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教學觀:

① 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② 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③提倡發現學習: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概念、規則等知識。

9.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將新知識與已有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簡答(已考):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

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

4.行組織者策略:“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並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

二、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

1.能力差異:①

智力水平差異(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

② 智力類型差異(各有所長)

③ 能力表現早晚的差異(早期顯露、大器晚成) 智力的性別差異(男女總體大致相等、各有所長)

2.方式差異:

① 場獨立型:依賴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② 場依存型:依賴外在標準或外在參照,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於察言觀色。

③ 衝動型: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反應非常快,但往往不夠準確。

④ 沉思型:有的學生雖然反應很慢,卻很仔細、準確。

⑤ 輻合型: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輻合思維的特徵,縮小解答範圍,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

⑥ 發散型:思維沿着不同的方向擴展,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四、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學習興趣的影響因素:

① 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 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

③ 人們對事物產生的愉快情感體驗

簡答(已考):學習興趣的特點

1、由直接興趣逐漸向間接興趣轉化。

2、興趣廣度逐步擴大,但缺乏中心興趣。

3、逐漸由不穩定向穩定發展。

簡答: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激發

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

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在第一課堂及第二課堂中共同培養。

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簡答:國小生學習習慣的特點

廣泛性(教材、學習中各環節、教學過程預習聽課鞏固等都需良好學習習慣參與)

2.性(基本特點)

3階段性(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 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徵之一)

簡答:促進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中正確引導。

注重激勵和表揚,對學生進行正強化教育。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

發揮家長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分層漸進,注重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建立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評價體系。

教師資格證知識3

1.二十世紀後教育的發展特徵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術的現代化

2.生產力對教育影響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着教育的結構變化

(3)生產力水平制約着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3.政治制度對教育影響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着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着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着教育目的

4.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1)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具體表現:教育內容的繼承,教育方式的繼承、教育理論與經驗的繼承。

(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並非絕對獨立性,而是相對獨立性。

5.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

(1)遺傳——物質前提、生理基礎;

(2)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

(3)學校教育——主導;

(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6.如何依據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

(1)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2)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針對性。

(3)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4)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7.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強調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指明瞭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政治導向。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説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素質要求。

(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指明瞭我國培養人才的根本途徑。

8.簡述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及其與國小教育的銜接;

(2)提早入學年齡,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着綜合統一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6)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9.教師備的職業素養

(1)道德素養:又包括思想素養、政治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素養。

(2)知識素養:教師需具有學科知識素養、教育知識素養、文化知識。

(3)能力素養:基礎能力素養和專業能力素養。

(4)心理素養: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人格等。

(5)身體素養。

10.簡述教師所須具備的知識素養

(1)教師需具有學科知識素養

(2)教師的教育知識素養

(3)文化知識

11.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1)瞭解和研究學生。

(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3)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4)發揚教育民主。

(5)正確處理師生矛盾。

13.簡述學生中心課程論主張

(1)課程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需要、能力等為來編排;

(2)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

(3)以人為本課程理念,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突出知識的獲得過程。

14.簡述泰勒的目標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

(1)確定課程目標;

(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

(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

(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15.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

(2)上課

(3)作業的佈置與批改

(4)課外輔導。

(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6.一堂好課的標準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氣氛熱烈。

17.為什麼説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1)認識的間接性。

(2)認識的交往性。

(3)認識的教育性。

(4)有指導的認識

18.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教學的發展性規律)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19.教學過程的結構(或者: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

(1)心理準備;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效果

20.常用的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

(2)啟發性原則

(3)鞏固性原則

(4)循序漸進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7)量力性原則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9kn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