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中語文説課稿多篇

國中語文説課稿多篇

國中語文説課稿多篇

《國中語文》優秀説課稿 篇一

1、感受遊戲中的童心童趣,喚起共鳴:

2、初步領悟“兒童的遊戲中藴含藝術和美”的道理;

3、由“意會”(理解文本、超越文本)達到“會意”(心靈交匯),發掘生活中游戲中所藴含的藝術和美。感受童心童趣,與自身經驗相契合,形成個性體驗、個性感悟。領悟、挖掘遊戲中的藝術和美,在基礎理解層面上有發展理解。

一、導入新課——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畫有“竹”和“影”並含有“光”的圖片,欣賞後,根據圖片提問,讓學生説出課題——竹影

2、根據課題設問:影從何來?——“光”也。那麼作者又是怎樣寫光的呢?以此引導學生閲讀課文1、2小節。

重點領會:

①這兩段寫出了光的——? (寫出了光的特點,變化過程)

②這兩段寫出了孩子對光的——感情。(喜愛,挽留)

3、除了1、2兩節,還有哪裏同樣表明孩子們喜歡月光的呢?引導學生讀第3節中描寫月光的語句,並讓學生把“讚美”一詞具體化。可問問學生他們是如何讚美的,試着讚美一番。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光,對孩子們來説,是留戀的、喜愛的。晚霞下沉時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時的“讚美一番”,就表現了孩子們當時的心情。沒有“光”,就沒有“影”,沒了“影”就無以描,這不僅影響孩子們遊戲,文章也就不真實。所以先引導學生閲讀“光”的描寫,不僅為下文教學作鋪墊,也有利於學生明白平時寫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尋趣説趣——體驗童趣和童真。

清風明月的夜晚是多麼的美好,竹葉蕭蕭的聲音又是多麼動聽,孩子們在這清風明月的夜晚,竹葉蕭蕭的聲音中,玩了什麼?怎麼玩?他們玩的有趣嗎? (幻燈顯示)後讓學生一一找出並體驗。

重點體驗:

1、猜煙氣。放手讓學生猜,不求科學準確,只求從大膽的猜想中,體驗孩子們的那股猜勁,從體驗中培養學生聯想能力、創新意識。

2、描竹影。通過比較閲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體驗孩子們自我欣賞的情趣。

趣事和趣味,學生們都有過。如何避免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讓年歲稍長於文中的孩子們的學生有同樣的體驗,就得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品味。本環節的兩個體驗重點,前者讓學生自己猜,後者讓學生比較讀,其目的就是多給學生自己體驗。體驗時,還應指導學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三、審美賞美——從影到畫,深入淺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問——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風明月的夜晚,竹葉蕭蕭的園子中,孩子們的玩是充滿童趣的,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是非常天真的。請説説他們提了什麼問題,爸爸又是怎樣深入淺出地説明的,從孩子們和爸爸的問答中,你們懂得了什麼?(幻燈顯示)

重點明確:

1、模仿和創新的意義。——描和畫,其實就是模仿和創新問題。模仿有模仿的意義,創新也有創新的作用。因事因時而異,有的需先模仿後創新,如練字、畫畫之類:有的更強調創新,如科技發明。可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發表見解,説説模仿和創新的不同意義。

2、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在基本明確中西畫風格之別後,展示兩幅畫,讓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重點欣賞中國畫。欣賞的方法是讓學生給中國畫擬標題,在與原題比較中印證文本知識,加深對文本“活的神氣”的理解。

孩子的問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讓學生理解深奧的道理,必須與他們熟悉的生活聯繫,才能體會“創新”和“活的神氣”的意義。聯繫練字和畫畫,展示中西畫並擬題,正是讓可感的生活來解釋抽象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體驗生活,欣賞藝術

(一)引向生活

孩子們的問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淺出。從爸爸的深入淺出的回答中,我們知道:就畫畫而言,有模仿有創新,我們要追求創新:有形似和神似,我們要講求神氣。但創新不能脱離生活,神氣也離不了形似。前面孩子們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們的生活,就是藝術的起步。諸如此類與藝術有一定聯繫的兒童遊戲生活,你們也一定有過,也一定很好玩,我們不妨再回過頭去想想,小時候你做過的哪些遊戲也藴含着藝術和美呢?比一比,誰的遊戲更富有藝術和美。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大致明確:

堆雪人、堆積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築雕塑藝術

騎竹馬、過家家、捉強盜、老鷹抓小雞——戲劇表演藝術

塗鴉、在身上畫手錶、人體彩繪、在手指頭上畫人臉、男孩的地上撒尿畫、踩腳印畫(用水或在沙灘上)——繪畫類

敲擊杯碗、玩撥浪鼓等有聲玩具——音樂類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丟手絹——舞蹈類

起外號、編故事、猜謎語、瞎掰歌詞——文學類

拍照片(攝影) 剪紙、做紙船紙飛機(手工藝)——另外

(二)再次欣賞

童稚的遊戲裏竟然藴含着這麼多的藝術和美!難怪有的西方學説甚至認為:“藝術就是起源於遊戲。”不管藝術起源於什麼,但是我們至少明白了:

“藝術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藴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幻燈顯示)

讓我們大聲把我們的感悟讀出來。

現在我就請大家欣賞一組來自孩子游戲的藝術精晶,讓我們再次來體驗藝術中的童趣。(幻燈顯示)——豐子愷的漫畫。

(教學設想:在前一環節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延伸,在回憶自己的童年後再來看這幾幅漫畫,是對童心童趣和藝術美的再度體驗,裏面的認同感和強烈共鳴都化作一個會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腳踏車”點撥:“每個會遊戲的人都有藝術天份,關鍵在於有沒有努力把它發揮出來。”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欲)

“再來品讀一首小詩:時光帶走我們的童年,讓我們長大:歲月增長我們的閲歷,讓我們成熟。但只要我們懷着一顆純真的童心,睜大聰慧的雙眼,展開想象的翅膀,那麼一片綠葉是一首詩,一抹斜陽是一首歌, 一個遊戲是一種創造……”(幻燈顯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誦,在朗誦中細細體味。

(教學設想:在前一環節基礎上趁熱打鐵,沿續心靈交匯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業,使學生有話可説有情慾訴。)

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從文本拓展到生活,又從生活進一步體驗文本,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義所在。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隨意的。在有限的時間裏如何延伸?本環節試着先從文本延伸到童年遊戲,意在讓學生領會遊戲中藴含着藝術;再從文本延伸到藝術作品,進一步證明藝術離不開生活。通過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後練習-人盡其能,各顯所長。

喜歡畫畫的,給童年生活畫一幅畫。

擅長寫作的,將童年生活寫一篇文。

愛好唱歌的,給童年生活寫一首詞。

懂得寫詩的,把童年生活寫一首詩。

練習練什麼?怎麼練?我以為在一定教學目標控制下,應該有相對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養學生練習的興趣,自由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鑑此,本練習就給學生選擇而練。

播放兒歌《找朋友》,表達友情並道再見。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二

一、説教學理念

我將在錢夢龍老師的“三主”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我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以教師為主導,突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以訓練的為主線,突出學生在訓練中進行鞏固性學習

二、説教材

《像山那樣思考》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塊,該板塊意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本文是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意表達本課的學習可以強化學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我將用一課時把它上完

三、説學情

從知識與能力上來説,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品味鑑賞散文的能力,而且剛剛學過梭羅的《神的一滴》,對本版塊的教學已有一定的認識,解讀文本的難度不會太大,本次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在賞析散文的過程中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應該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四、説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上,學生能夠體味賞析文中富有詩意和思辨色彩的語言,理解其中所藴含的深意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上,通過分組討論,進行文本研習,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激發學生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

五、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賞析文中富有詩意思辨的語言來體味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激發學生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

六、説教法學法

教法:品讀賞析法,通過品讀文中富有詩意思辨的語句,讀出文意,理解文章意藴

學法:合作探究法,學生通過討論探究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七、説教學過程

綜合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我把教學過程分為情境導入,整體感知,文本研習,重點突破,拓展延伸五個環節

1、情境導入我的設想在播放舒緩的的音樂的同時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環境惡化的相關圖片,如沙塵暴、地震、洪水等,然後讓同學們談談感想,以此來導入新課《像山那樣思考》的學習我認為如此導入可以讓學生對現在的自然環境狀況有一個直觀深切認識,為學習像山那樣思考埋下情感鋪墊,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2、整體感知我將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中與文本進行對話,把自己的感想寫在書中空白的地方朗讀結束後,學生交流朗讀後的感受,自主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只有山能夠“山”能夠地聽狼的嗥叫?二是作者希望我們像山那樣思考,那麼山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朗讀是課堂對話的開始,可以讓學生獲得最初最真實的閲讀體驗,學生交流感受,自主發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文本研習我將帶領學生一起研習文本,學生分成諾幹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討論人一味的捕殺狼,當狼減少消失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狼的消失對山對我們人類又意味着什麼,從中我們又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

討論完後每個小組選一位代表進行發言,闡述小組討論後的結果,其他小組可以點評和質疑教師只需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我這樣設計是因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能夠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起到的引導點撥的作用,而且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後可以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4、感悟賞析課文中有很多富有詩意美和思辨色彩的的語句,非常值得學生去品味咀嚼鑑賞,因此在本環節我將安排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他們所喜歡欣賞的語句,並加以解讀賞析,説説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如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是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等語句我如此設計主要因為這篇文章是一篇富有詩意美和思辨色彩的散文,學習這樣的散文,鑑賞品味語言,感悟散文的思想內涵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本環節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提高鑑賞散文的能力,還可以對課文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5、拓展延伸學生自主發言,談談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現象,人類應該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作為個人的自己又應該做些什麼,課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小短文我設計的意圖是為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文字寫作能力,而且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激發學生珍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八、説板書設計

像 山 那 樣 思 考

奧爾多·利奧波德

捕殺

人 狼(減少) 鹿(增加)

反作用 導致

環境(惡化) 生態(破壞) 植被(減少)

國中語文説課稿範文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閲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敍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閲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説説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閲讀課文

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閲讀課文。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四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付義六,來自蔡山二中。我説課的題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説課。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內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把握情節的前提下,着重欣賞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瞭解刻畫人物的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這篇小説不算長,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説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小説運用側面描寫、正面描寫,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説,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説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去欣賞小説,並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

2、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

小説的欣賞,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欣賞小説的意義,提高欣賞小説的興趣,初步學會欣賞小説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説的欣賞能力,為今後更好地閲讀和欣賞小説打下基礎。魯迅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使之成為我國現代文學畫廊裏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同時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可以這樣説,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説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⑴探究小説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

(培養學生評價和欣賞小説能力。)

⑵深刻理解小説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文意和歸納思維能力。)

⑶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瞭解小説刻畫人物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

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方面為自己提供了教學中人物分析及評價的方向,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説方法和途徑。因此,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是教學中的重點,而由於學生對小説的背景和小説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較多的瞭解與較深的認識,於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定為教學難點。

【説教法】

1、教學方法:

小説的鑑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教學中始終將小説視為一個整體,設計主要問題勾聯有關內容,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充分的交流,在課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體交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説的主要途徑這一關鍵,進行如下教學安排及學法指導:

⑴朗讀法:反覆朗讀,仔細揣摩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體把握內容。

⑵矛盾分析法: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必須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

⑶質疑探究法:小説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説人物思想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⑷比較閲讀法:將本文與《范進中舉》比較,瞭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

2、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孔乙己畫像和“咸亨酒店”的圖片資料。

【説學法】

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只會奉獻,而應該交給學生怎樣發現真理。而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關鍵語句。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文中感受人物留給我們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義。

【説教學設計】

配合上述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導入

1、(出示孔乙己圖片、咸亨酒店圖片)

由名家對《孔乙己》的評價導入(能激發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

2、(多媒體展示文題、作者)

3、(多媒體展示《孔乙己》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片斷,説説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是為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

國中語文説課稿範文 篇五

一、説教材

1、教學設想:《台階》是一篇自讀文章,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説,作者塑造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父親”形象,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於拼搏的精神。因此,本節課緊扣小説的三要素,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

2、教學目標簡介: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認知目標: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課文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聯繫生活,敢於發表自己見解和認識的能力。②、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情感和態度目標:①、學習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②、深入瞭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3、重點難點分析。教學重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和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説學法:

《台階》是一篇立意新穎,情節樸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本文藴涵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藴問題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堂課適合於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三、説教法與手段: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這節課,教師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通過相互討論,分工協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並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的。

2、“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3、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有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學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師無法瞭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我校的學情是:有一部分學生的 學習自覺性極差,教師要加強督促。

4、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四、説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3分鐘 (背景音樂《愚公移山》)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台階》將以小説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好的#教案#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鑼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此#教案#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樂《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 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二)整體感知:8分鐘(檢查學生預習情況)1、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再讓學生配樂朗誦,要求學生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2、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圈點法找出文中關鍵詞句,能複述故事情節,把握小説結構。(設計意圖:①符合我校的校情,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學生。②通過複述故事,學生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③複述故事,也訓練了學生快速閲讀、勾畫圈點法閲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10分鐘)提問:讓學生勾畫出父親的模樣,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説説使你感動的原因。以“父親是一個……的人”為話題完成。學生各抒其見,教師小結: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在後代的眼裏,顯得比較卑微的、胸無大志 。但骨子卻那麼要強、有志氣、不甘落後、有長遠目標,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們身上的品質和美德讓我們震撼感動。(設計意圖:①讓學生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②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③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

(四)全班協作,質疑解惑:(15分鐘)默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全班交流。如提問:1. 為什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台階低”? 2. 父親為造新屋,可謂終年辛苦、異常艱難,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卻在台階上用了那麼多筆墨,這是為什麼?3. 父親 為了造出像人家一樣有高台階的新屋,也叫人羨慕,競花了大半輩子去準備,才蓋起有高台階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親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父親這樣做,值得嗎?(設計意圖:①這個環節有學生自己把握,教師適當引導,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質疑討論中鞏固、強化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②教師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③掌握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五)拓展遷移:(4分鐘)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回憶自己的父親,抓住父親的特點,仿寫一句話。(設計意圖:①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完成對父親的解讀。②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拓展和寫作能力。)

(六)師生小結:(2分鐘)學生自主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予以肯定和補充。(設計意圖:發揮學生的自動性,真正體現學有所長。)

(七)作業設置:(1分鐘)寫篇週記,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設計意圖:把課本與生活聯繫起來,用寫作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五、板書設計:

台階 李森祥

新屋 (有地位、受尊重)

台階(線索)

要強 老實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堅忍不拔的毅力

老屋(貧窮、地位低)

(設計意圖:①體現課文圍繞“台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②直觀表現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③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六

電視上有一條公益廣告説的好啊:“文明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會在生活中不經意的流露着。有時,多一個手勢,對別人來説,就是多一份體諒;多一點耐心,對別人來説,就是多一份關愛;多一些分享,對別人來説,就是多一份温暖。。。。。。”古往今來,我國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或許,有的時候,文明將會伴隨着你一生!

提起文明禮儀,我便想起了前幾天我搭公車時的情景:

車上全是年輕人,還有一個年齡比我小的小弟弟。

這時,一位老爺爺上了公交車,那位老爺爺站了許久許久,可是,也沒有一個人起來讓座。沉默了幾分鐘,終於有人讓座了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是那個年齡比我還小的小弟弟,他有一對水靈靈的眼睛,穿着一套白色的校服:“老爺爺,你坐吧!”説完,便把老爺爺扶到座位上。老爺爺感激地説:“謝謝你啊,小朋友!”“不用謝,這是一個少先隊員應該做的!”乘客們都向小弟弟投來了讚許的目光。而我,真對不起胸前的這條紅領巾,作為一個少先隊員。。。。。。

從那時起,我一見到長輩都懂得讓座了。

這不,昨天我和媽媽上街時,看到兩個小妹妹想扔香蕉皮較小的小妹妹説:“姐姐,我們應該扔去哪兒啊?”較大的妹妹説:“笨,扔到地上不就行了!”“可是,會被別人發現的!”“那我們就偷偷扔掉!”隨後,她們倆隨地扔掉了香蕉皮。突然一個長得挺俊秀的男青年走了過來,拍了拍他們的肩膀;‘小妹妹,現在廣西正搞‘城鄉清潔工程’活動,我們人人都要參與,知道嗎?”兩個小妹妹羞澀地説:“我。。。們錯了!”説完,便把香蕉皮扔進垃圾桶。

我也點點頭,是啊,如果每個人都愛護壞境,,那麼地球母親不是變乾淨了嗎?

同學們,少扔一張廢紙,少吐一口痰,少説一些爛口話。。。。。。讓我們每個人邁出一小步,使社會邁出一大步吧!

同學們不要只讓文明寫在紙上,要讓它活躍在每個人的心中。我們是新時代的主人,是文明的主人,讓“文明禮儀伴我行”吧!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國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並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1、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背誦本詩。

5、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台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歎,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説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蒐集舉出幾首關於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藉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繫中國台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 推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託物寄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8k35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