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二地理説課稿

高二地理説課稿

高二地理説課稿

高二地理説課稿(一)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的第一課時。

本節是繼氣壓帶、風帶移動對氣候影響之後,從微觀角度介紹了鋒面系統與天氣,以點帶面使學生理解不同時空的天氣變化。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併為接下來的氣候學習做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標準】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學生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過國中的課改,個性普遍突出,他們富有好奇心又活躍;在心理上,他們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現,對感興趣的知識表現出高度的熱情,並具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但應該清楚一個並不樂觀的現實:地理空間分析能力較差。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學情,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 瞭解氣團(冷氣團、暖氣團)的概念; 理解鋒的概念與分類;

理解鋒面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② 學會簡易天氣圖的閲讀和鋒面系統示意圖的繪製。

【過程與方法】

① 通過介紹鋒面系統,訓練學生獨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 運用所學知識,利用天氣圖進行天氣形勢的預報,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懂得學科學、愛科學,獻身氣象事業。

3.説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

冷鋒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依據:影響我國的鋒面系統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北方冬、春季節的沙暴天氣等。

【教學難點】

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形成過程與天氣的關係。 依據:該部分內容比較複雜、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二、説教法與學法

【説教法】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在教學

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作為輔助工具,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探究實踐法、案例分析法、激勵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能力。

【説學法】學生根據不同學習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三、説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採用情景教學法

『學生』 欣賞視頻“天氣預報”。 『教師』 要想看懂和聽懂天氣預報,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視頻的觀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2.【鋒面結構與特點】

採用多媒體演示法和啟發式教學法

『教師』 播放鋒面動畫,第一遍慢慢播放;播放第二遍前,設問:

①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學生』 欣賞鋒面動畫,瞭解其結構,思考老師的問題。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地理空間分析能力。 『預期效果』 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及天氣特點。

3.【冷鋒】

採用多媒體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師』 播放冷鋒動畫。

『學生』 觀察冷鋒過境,自主探究某地在冷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後分別處於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呢?

『設計意圖』 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教師』 播放第二遍冷鋒動畫,播放前設問: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

②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③冷鋒降水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

『學生』 分組討論;發言時,每組各派一個代表發言,其他組員補充。下一組發言時,只需説出不同的觀點。

『教師』 走到學生中,參與討論。 『設計意圖』 學生的學習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討論、

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師生共同探討,可以進一步融洽師生關係,讓學生在和諧、平等的環境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預期效果』 學生能在頭腦裏演示冷鋒的動畫,理解其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4.【暖鋒】

採用探究實踐法和激勵教學法

『學生』 參照冷鋒動畫,動手畫一畫某地在暖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後的三張

示意圖;然後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同學點評。

『設計意圖』 由於時間的關係,學完冷鋒後學生稍感疲倦,注意力有所不集中,

讓學生動動手,把心收回到課堂上。通過繪製,加深對暖鋒的理解。教師肯定學生的成果,讓學生感覺到成功的喜悦,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真正在快樂中學習。

『預期效果』 學會繪製簡單的示意圖,理解暖鋒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5.【準靜止鋒】

採用案例分析法和多媒體演示法

『學生』 閲讀案例“梅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要天氣”和欣賞準靜止鋒動畫。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透過案例窺一斑而見全豹,舉一反三,學習認識問題、解決

問題的思路;再通過動畫演示進一步鞏固知識。

『預期目標』 理解準靜止鋒連續性降水的特點。

6.【比較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

採用圖表對比法和多媒體演示法

『教師』 展示圖表和播放三種鋒面的動畫。 分類 概念 暖氣團 上升情況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後

天氣實例

冷鋒 暖鋒

準靜止鋒

『學生』 欣賞動畫;配合教師,完成圖表。

『設計意圖』 採用對比法對本課的易混淆知識點進行對比總結。通過比較,讓學

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進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

『預期目標』 理解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的區別。

高二地理説課稿(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説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將從説課標、説教材、説建議三個方面對教材加以説明。

一、説課標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於新課標編寫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學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特別是基本理念突顯時代性。課程目標分成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屏幕上是我對地理必修3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再重複。

二、説教材

1.編寫特點和體例

(1)以典型案例構成教材的主體。教材選用了5箇中國案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開發、東北地區的農業開發、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西氣東輸)、2個外國案例(亞馬孫雨林開發與保護、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1個地區案例(東亞地區),案例具真實性、典型性,中外兼顧的特點。

採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組織教材,努力打造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這樣“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的侷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台。

(2)內容提要 課文:文字和圖像 讀圖思考 思考案例 問題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必修3冊,選修6冊。必修1(自然地理)以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運動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過程和規律,體現尊地之規,建設美好家園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體現以地為主,調人地關係的思想;必修3(區域地理),立足於必修1必修2的基礎,以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為核心,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新編實驗教材必修3與原人教版地理選修2的對比

4.內容結構 課標展示(略)

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必修 3的課標有13個,基本與節數相當。這是能容標準,這是教材內容與課標的對應關係。本書共五章10節,本着由自然至經濟、由區域內至區域間的學習思路設計知識結構,對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依次分為“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繫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圖略)

三、説教學建議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編寫者認為經過國中的學習,學生應該對區域的基礎知識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和掌握,所以教材並沒有重述相關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而實際情況卻是大相徑庭:地理學科在國中屬於弱勢學科,每週兩節課,會考30分,學生往往並不重視,全憑考前死記硬背得分。他們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國中和高中地理學習的銜接存在明顯的斷層,這就必然嚴重影響到“必修3”教學的順利開展。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山東版、中圖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他們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編排人教版是從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角度來闡述的;湘教版是從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入手,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總的命題來概述的。在案例選取上人教版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選擇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的防治作為案例,而山東版是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為例;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3.教材教學與開展學生評價之間達成協調存在挑戰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為主線,貫穿了整本教材。教師對教材的教學,自然離不開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但在具體案例教學中,學生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問題的規律和方法,並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來反饋教學的效果,在新課程中始終還是我們共同面臨的難題。

(二)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基於學以上問題和挑戰,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嘗試: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教材選用了5箇中國案例,第一章第一節就是把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進行對比來説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我們可以在學習這一章之前,首先對中國三大自然區進行對比,對中國的各個區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徵進行知識的鋪墊,並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中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這樣就能使學生對中國地理的基本概況有大概的瞭解。在後面的中國案例分析時,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補充與拓展,做到“點”“面”結合,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 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養

只有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學會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抽取,學生才能夠進行知識遷移。例如,在 “產業轉移”一節,要分析影響東亞產業轉移的因素,在教學中就應該抓住影響工業佈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這一關鍵點。影響產業發生轉移的因素如: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等,只要他們在遷出地和遷入地發生“變化”,都可能導致產業的轉移。這樣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業大量遷往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的原因,學生就應該能夠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髮生了變化,使企業變得不利,而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業的遷入。

3.在教學中進行學生評價的嘗試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後,我們可以引用新疆農業這一案例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略)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要想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4zw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