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素材及寫作指導 >

十種常用寫作手法歸納及説明【精品多篇】

十種常用寫作手法歸納及説明【精品多篇】

十種常用寫作手法歸納及説明【精品多篇】

詩歌的寫作技巧 篇一

修辭方法:古典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覆等,還要注意古典詩歌中常常運用到的賦比興、象徵等手法。

表達方式:在詩詞中主要運用敍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

結構技巧: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其他寫作技巧:例如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附:作文寫作技巧

寫人看似簡單,實際很難。因為要寫一個人容易,但要突出他的個性特點,讓他在自己的筆下與眾不同,就不那麼容易了。加之會考時往往可以避開,同學們平時自然就對這類作文少了關注。其實,寫的技巧往往是相通的,只要你做有心人,在你的心中、筆下,一定會有一個個神采奕奕的面孔誕生的。正如我們讀名著往往記得最牢的是人物形象,寫好人物,也將使你的文筆生輝。這裏就介紹幾個寫好人物的方法,或許對你會有一點兒幫助。

一、表裏如一,細節激活。要寫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還要善於通過外表展現內心世界。因為一個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內在的心理,所以在寫人物的言行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我們都應時刻想着人物與之相應的心理。言為心聲,行即神形,一個細節,或許足以激活一個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發一篇美文。西施的一笑一顰,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東施仿效,則一定反為不美了。魯迅先生説:“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寫也正是這個理兒。

二、烘雲托月,對比增效。烘雲托月是名家寫人常用的一種方法。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可以產生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增強表達的效果。“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副對聯表現的是嶽王祠裏岳飛和秦檜的塑像。在人物的對比下,青山當然“有幸”,白鐵自然“無辜”了——這就是對比方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三、張冠李戴,組材得法。有的同學知道“寫作之道,貴在真實”,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自然要完完全全按事實去寫,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有一種創作的方法叫張冠李戴,即將某人的事兒轉寫到別人身上。張冠李戴,從生活和社會的角度來説,也是一種真實。魯迅創作人物形象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他説:“……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這種方法出叫嫁接法,便於集中表現人物的某一特徵。但在行文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胡亂拼湊,嫁接的事兒要符合人的特點,符合人物身份,符合地域特徵。

四、借物喻人,物化生變。寫人而不侷限於人,是一種擴大視野的表達。使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來表現人的特點,有時反而效果更好。楊朔寫《荔枝蜜》,借蜜蜂讚頌勞動人民,就收到了特別好的效果。也有人乾脆將物當成人來寫,借物的特點來呈現人的性格。

五、妙筆生花,語言求靚。是作者智慧的結晶,語言就是智慧的閃光,好的往往都具有智慧的一面,尤其是在語言方面,仿寫廣告詞,妙用歌詞,化用成語熟語等,語言靚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寫作手法有哪些 篇二

寫作手法指寫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藝術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

一、表達方式常見的有五種:記敍、議論、抒情、描寫、説明。

二、修辭手法種類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擬人、擬物),排比,設問,反問。其它的互文,起興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較多,也可以瞭解一下。

三、表現手法較多,較複雜,下面都是常見的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對比、襯托、抑揚、前後照應、正面側面描寫、虛實結合、託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

另外還有不少,譬如渲染、動靜、創設意境、用典等。

1、藝術手法也稱“表現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在文學創作中,有敍述、描寫、虛構、烘托、渲染、誇張、諷刺、抒情、議論、對比等手法。

2、現在可知的語文積極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常用的有八大類。分別是:比喻、比擬、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誇張。

3、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敍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託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側面結合、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託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4、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表達文章的內容。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敍述、描寫、説明、抒情、議論等)。

②表現手法(託物言志、寫景抒情、敍事抒情、直抒胸臆、順敍、倒敍、插敍、對比、襯托、卒章顯志、象徵、襯托、想象、聯想、照應、寓情於景、託物言志、反襯、烘托、託物起興、美景襯哀情、渲染、虛實結合、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 。

③選材剪材。

④行文的結構。

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覆等)的運用等。

5、寫作特點包括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

寫作手法 篇三

襯托: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

1、正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平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此詩以西湖生氣勃勃之景,從正面襯托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以六宮后妃之美襯玉環更勝一籌的美。

2、是反襯法,即從反面襯托,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好襯壞,以劣襯優,以悲襯喜,以喜襯悲。

如,寫人走路的聲音響襯托夜深人靜;又如,寫某人的突然間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內心的悲傷。

乙學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寫景美,襯托人美。

“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王維《鳥鳴澗》)以鳥之“驚”、“鳴”反襯春山“夜靜”。

3、是旁襯法,即以旁人的反應來襯托。

如,通過路人的反應寫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寫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寫,而是寫路上行人的驚呼、圍觀,這是旁襯

作用: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對比: 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敍,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

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

這裏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

作用: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或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

三、對比和襯托區別: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對比常用於論述,而襯托常用於描寫)

象徵(託物言志):象徵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2、分類:象徵手法包括象徵體和本體兩個方面,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必須要有內在聯繫,這種聯繫依靠聯想建立,就是從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繫的別的事物,也就是從本體想到象徵體的相似點、相近點,從而使抽象的思想、意義、概念形象化、具體化

3、作用: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是指作者帶着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感情,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a、在我國古代詩歌中,鬆、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

b、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c、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

在寫作中,抒情而不只寫情,繪景而不只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藴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2、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一、“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於景”區別

1、“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

2、“觸景生情”是指詩人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場景後,油然而引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

3、“寓情於景”是指詩人帶着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並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託感情。

4、(1)“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別: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顏色。

“觸景生情”是先見景,自然景物的變化觸發了作者的聯想,引起和觸動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與“寓情於景”的區別:

“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着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側面(間接)描寫:

1、概念: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從側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刻畫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

2、分類:

(1)以旁面寫正面,即通過對周圍人物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

例如《夜走靈官峽》,通過成渝的描述和介紹,表現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艱險、忘我勞動的精神;

(2)以對面寫正面。

如《社戲》中寫“我”因看戲等得不耐煩而興味全無,沒有正面寫“我”掃興,而是寫舞台上演員的臉在自己眼中變得模糊了來表現;

(3)以反面寫正面。

如用敵人的愚蠢來突出革命者的機智

3、作用:(1)側面描寫更能激發人的想象力

(2)側面描寫是對正面描寫的有益補充

(3)側面描寫有利於表現人物的性格

4、答題技巧: 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伏筆:

概念: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説是前文為後文情節埋伏的線索。

在戲劇創作中有稱伏線。

運用注意事項: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 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

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 水上,自然成文。

(3)伏與應不宜前後緊貼。

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 得枯燥。

答題注意事項:(1)伏筆是對照應的暗示,伏筆與照應互為因果。

(2)伏筆與照應在文中的位置經常相隔較遠。

(3)伏筆往往一筆帶過,貌似閒筆。

作用:好處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於產生突兀、疑惑之感。

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鋪墊:

概念:鋪墊是在一個人物出場前或者一個事件發生前,預先佈置局勢,安排一些情節場景作為徵兆,製造

氣氛

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醖釀的過程。

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種類:①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

A.正鋪是鋪墊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鋪墊。

B.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

作用:(1)通過鋪墊,可以渲染氣氛,形成“山雨欲來”的情勢,促使讀者產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

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

(2)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一、伏筆與鋪墊的區別

1、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

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節不使讀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後呼應。

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2、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説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説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因而,伏筆是“隱性”的。

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3,從位置上看,鋪墊一般在文章開頭,伏筆常見於文章中間。

4、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二、鋪墊與伏筆的辨別方法

1、判斷一文章是否運用了鋪墊的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據主旨判斷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鋪墊,比如那些交代緣由、描寫環境、陪襯烘托、鋪陳渲染的`文字。

但我們不能簡單的回答“用來作鋪墊”,而應具體地答出“為什麼內容作鋪墊”。

2、判斷一文章是否運用了伏筆的手法,要看後文是否有照應,因為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懸念

1、概念:文章的某一部分設置一個疑問或矛盾衝突,以造成讀者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心的心理的一種寫法。

設置懸念是記敍文寫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

2、設置懸念的表達效果具體有5個方面:

(1)使情節環環相扣

(2)使文章情節曲折生動

(3)激發讀者閲讀興趣

(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

(5)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1、設置懸念的方法:

(一)直接提問法

就是在文中,直接突出一個大家不知道怎樣回答的問題?常常出現在文章的標題或文章的開頭,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秦始皇為什麼殺了自己的母親?”等等。

(二)矛盾對立法

將相反的詞彙或語義對立統一在一個人或事物上,造成矛盾,讓人在無法理解中思考、閲讀,破解迷惑。

例如:媽媽是柔弱的,媽媽又是剛強的;那聲音聽起來是近切的,又是茫遠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死海不死。

(三)特例與尋常對照法

人或事物尋常是一種狀態,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是另外一種狀態,二者一先一後,並列書寫,讓讀者在對比中,感覺到“這一刻”不同尋常,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到底發生了什麼呢?帶着猜測去閲讀。

例如:爸爸媽媽上夜班,每天我放學回家,總是鐵將軍把門。

然而今天放學後,我剛登上三樓,就發現我家的門大敞大開着。.。.。.(平常“鐵將軍把門”,今天“大敞大開着”)。

又如:都德的《最後一課》中的一段——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6767還有老師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6767”

我本來打算趁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

我從開着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只好推開門,當着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

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麼紅,心多麼慌!(平常“總是一陣喧鬧”,今天“安安靜靜”的)。

(四)倒敍法 記敍事件時,先將故事的結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即結局放到敍事的開始部分來寫,然後再從故事的起因開始,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樣開頭,讓讀者直接面對故事的結局,搞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於是帶着問題邊思考邊讀。

例如:我和媽媽到車站接姥姥,姥姥一見到媽媽,放生大哭。.。.。(姥姥怎麼哭了,到底放生了什麼?)

(五)反經驗法

人活着,總會在內心深處積累各種經驗,這些經驗在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

然而當我們讀一些句子或段落時,獲得的信息和我們的經驗絕然不同,這時,我們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會這樣?

例如一文章的題目是“1+1>2”,我們平常積累的信息是1+1=2,便會覺得非常奇怪,又如:裝在套子裏的人、下蛋公雞、穿裙子的男人、六歲狀元郎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六)吊胃口法

文章一開頭就出現了某個問題,需要解決,但作者一直不告訴讀者答案,直到文章結尾,才都開包袱,讓人明白真相。

例如,很多懸疑劇、諜戰劇、偵破小説等等。

(七)迷惑法

通常在文章的標題或開頭,或運用修辭、或用典、或運用一種奇怪的語義組合,讓讀者不明白作者要表達什麼,要寫什麼,讓讀者看[]着標題或開頭,一頭霧水,激發讀者的獵奇心理。

如一文章的標題是“太空清潔工”,誰能上太空去搞保潔工作?到太空裏又去清潔什麼?讀完文章,才知道,作者是運用比喻這種修辭方法,將一種能夠清理太空垃圾的衞星比作太空清潔工。

又如

一文章的開頭:素質教育就是教會學生砸缸。

讀完了才明白,這裏的“砸缸”指典故“司馬光砸缸”,教會學生砸缸,指培養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

(八)插敍法

敍述一件事,事件敍述到中途,突然藉助某個緣由,插入另一件事,讓讀者帶着一個放不下的故事、一個不知道的下文和結局的故事,讀另一個故事,讀者的心中始終有一份沉沉的牽掛。

(九)抑揚法

先從貶低、否定的角度,去刻畫一個人,然後筆鋒倒轉,逐步透過人物外在的醜陋,揚起人物唯美的精神世界,讓讀者在閲讀過程中逐步覺醒、發現。

(抑揚法本身就是一種寫作手法)

聯想

1、概念:聯想就是由一種事物想到與其相關的事物,即由此及彼,推物及人。

2、分類:

(一)相類聯想。

指同類事物

(二)相似聯想。

指兩種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點上有所相似而展開的聯想。

間的質同聯想。

(三)反向聯想。

由事物間具須的相反的特點而引起的聯想,也叫對比聯想。

這種相關的兩性事之間的逆向聯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鮮明對比,從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

(四)連鎖聯想。

從已知的信息,聯想到某一觀點,然後由此及彼地聯想下去,思維流向隨之一層一層向縱深發展下去,就是連鎖聯想。

(五)變形聯想。

從原信息點出發,合想地增加一些與它有關的信息材料,來誘發思維、拓展思維的又一種心理過程。

3、使用注意事項:第一點:是要抓住事物特徵邊看邊想。

當我們掌握了事物的特徵後,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它像什麼,給人的感覺怎樣?它使你想到了什麼,使你產生什麼回憶?

第二點:是要抓住重點,邊寫邊想。

當我們準備寫文章時,要考慮實物的特徵,哪些內容運用聯想能表達得更充實、更豐富、更具體。

第三點:聯想必須緊扣文章的中心,與中心無關的聯想寫得再美,也不能使文章增色,相反,還有礙於文章中心的表達

4、作用:它能豐富文章內容,開拓作者思路,推動文章情節發展。

它可以不受時空侷限,讓思維縱橫馳騁,可以連接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可以極大地發揮個體創造性,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藝術形象。

想像

1、概念:人們在頭腦中運用已獲得的表象,經過加工、改造、創造出一個並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

2、分類:

(一)再造想象,是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腦中形成客觀上已存在的、但自己並未古籍過的事物的形象的過程。

(二)創造想象,是一種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在對記憶表象經過加工的基礎上獨立創造出來的新形象的過程。

文學作品中創造的典型形象,科學的幻想以及學生對未來的理想等,都屬於創造想象。

它不同於再造想象。

例: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創造想象,而讀者閲讀了《阿Q正傳》後,頭腦中呈現出阿Q形象,則是再造想象了。

3、作用:

(一)有助於獨創:想象是重新組合表象,以創造出新的形象。

由於這重新組合帶有極大的自由性,因此有可能創造出獨特性的形象。

(二)有助於開拓思路。

想象是對錶象的改組,可以突破直接經驗的限制,表現廣闊的生活領域。

(三)有助於強化感情。

在寫作中,感情與想象是互相交織、互相作用的。

一方面,感情喚起想象。

一個痛苦的人,他的想象往往會顯出無限悲慘的畫面;一個快樂的人,則往往會想象出異常美好的畫面

(四)有助於增強形象性。

有時候,作者的感情特別強烈,只靠一般的描寫不足於傳達;或者所寫的內容比較抽象,很難加以描寫,這時候就需要藉助於想象。

想象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表象集中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形象,因此能強烈地感染人。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通過作者的想象,抽象的不可觸摸的時間形象,很自然地就會在讀者與作者之間產生共鳴。

4、聯想與想象的區別:

(一)聯想,是一種心理活動的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構思方式,想象,是一種有目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二)聯想,比較實在;想象,比較虛幻。

聯想,是大概;想象,較具體

詩歌的寫作技巧 篇四

(一)捕捉詩歌意象和詩歌靈感

詩歌意境的最小藝術結構單位是一個意象。詩歌的寫作常常是從作者對生活中某個人、事、景、物、理產生了獨特的詩美體驗而獲得的第一個意象開始的。詩歌創作的靈感就是詩歌作者對情感能夠具象化,主觀情志能夠文字化的一種突然頓悟和把握。無形的情緒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觀念突然有了具象,這使得詩歌作者的心理結構和語言結構有了豁然的改組更新。這種詩歌的寫作靈感有短暫性、突變性和不可重複的特點。

詩歌靈感出現後,應迅速準確地將靈感體驗到的內容及時地意象化,靈感體驗意象化後,應及時準確地將意象化為詩語和詩句。這就是詩歌寫作“靈感——尋象——尋言”的三個階段。相當多的人不能完成這三個階段的寫詩過程。有的人雖有靈感體驗,但未能及時地將詩美體驗化為詩歌意象;有的人在腦海裏雖然形成了詩歌意象,但不能及時準確地將詩歌意象詞語化、文字化,這樣一首詩仍然活躍在作者的腦海裏而不能物化成形。

(二)用新奇精美的語言傳達詩歌意象

詩歌寫作中用於傳達詩歌意象的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語言,而是一種新奇的精美的變形語言。初學詩歌寫作最大的障礙就在於這種詩歌語言能力的貧弱。我們可以從下面幾條途徑來訓練、提高詩歌語言的能力。

1.精選動詞

詩語在傳達詩美意象時首先可做的工作是精心錘鍊表現意象動態的動詞。動態的意象較之靜態的意象更能吸引讀者的審美注意。一個詩歌意象往往因一個優美、確切的動詞而曜曜生輝。艾青的詩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阮章競的詩句:“層層綠樹重重霧,重重高山雲斷路。”一個“封鎖”,一個“斷”,使詩歌意象呼之欲出,非常生動。

2.嫁接詞語

漢語和其他語言比較起來,它的語法最自由,詞性最不固定。詩歌作者可以利用漢語的這個特點,改變某些詩句中詞語的性質,使詩歌意象出現新奇、陌生的形態。台灣詩人洛夫的詩句:“左邊的鞋印才下午/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下午、黃昏”本來是表時間的名詞,在這時嫁接為動詞,整個意象便生動活潑起來。

3.一詞多義

小説、散文的語言一般為了避免歧義,往往只顯示一種意義,而在詩歌語言裏,詩歌作者為了製造意象的多義和內涵的豐富,卻有意創造一詞多義的詩句。張燁的《妙齡時光》這樣寫道:“你又站得遠遠了/微笑着注視我的琴聲/你會永遠記住初練的琴聲嗎”,詩句表層講“初練的琴聲”,但它的另一層含義是“初戀的情聲”,一個詞明顯地隱含着兩層不同的意義,顯得含蓄多情。

4.跳躍省略

小説、散文的語言因為側重再現意象,它的語言形態比較平實細密,講究句與句之間清晰的銜接。詩歌語言側重於表現主觀心靈,再加上篇幅限制,它必須藉助跳躍和省略,跨躍一些過程性的敍述,省略一些小説、散文語言中必不可省的連接語和轉折語,創造一種“語不接而意接”的詩歌語言,以此來引發詩歌讀者豐富的自由聯想。

5.超常組合

跳躍省略是從刪減某個詞的角度來增加內涵。超常組合則是故意違反一般的語言常規,利用漢語詞語多變的詞性和組合關係,機智地把一些互不相關的詞語嵌連成一個詩句。這種嵌連,可以是具象動詞與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的感覺詞語交錯,以這種陌生的變形的詩句使詩歌意象傳達出詩歌作者微妙的情感體驗。臧克家《春鳥》裏寫的“歌聲/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就是典型的例證。

6.句法多變

這是在詩句的詞序和句式上製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倒裝語序,改變了正常語句形態,以陌生化的效果來表達詩歌作者的獨特的內心感覺。

(三)用豐富神奇的想象組合詩歌意象

詩歌作者在把意象詞語化的同時,還要藉助想象把一個一個的意象組合為整體的詩歌意境,傳達出特定的詩美體驗。因此詩歌作者的組合意象比其他文學文體的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膽、更出其不意。詩歌意象的組合方法雖然千變萬化、形態各異,但作為詩歌藝術構思的基本規律和基本類型,下列幾種主要的組合類型可供詩歌作者借鑑。

1.並置式組合

鄒荻帆在《蕾》一詩中這樣寫道:“一個年輕的笑/一股藴藏的愛/一罈原封的酒/一個未完成的理想/一顆正待燃燒的心”,詩人一口氣並列排出5個意象來描繪花蕾的風姿。詩人把花蕾感覺為“笑”、“愛”、“酒”、“理想”、“心”,這是非常獨特的詩美體驗,當詩人將它們全部並列為一個意象系統時,具象的花蕾與一些抽象的情緒情感連接起來了,五種意象的並列,把一種對青春的禮讚作了突出的渲染。這種組合方式常常從意象開始又結束於意象,讀者幾乎無法直接讀到詩人隱藏很深的情感,而需要透過這些並置的意象系統來細心咀嚼它的深意。這是現代朦朧詩、意象詩比較常用的組合方法。

2.交錯式組合

這種方法也要組合眾多意象,但是詩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統,造成一種出人意料、發人深省的審美效果。這種意象組合方式在中國古詩中十分常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都是典型詩例。在新詩寫作中,這種組合方法也很常見。

3.突反式組合

這種方法也要組合眾多意象,詩歌作者先從一個核心意象出發,圍繞它組合一些層層推進的相似的意象,待詩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後,最後推出一個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揚後抑、先虛後實的詩歌情境,而最後一個意象,才是這首詩的真正旨趣。台灣詩人鄭愁予的《錯誤》,先放筆寫了一個可愛少女在等“我”重温舊夢的三個意象,但最後一個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過的“過客”,這一意外把“美麗的錯誤”引起的哀怨情緒傳染給了讀者。這種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審美情趣。

寫作手法 篇五

一: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二: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三:誇張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四: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五: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具體)。

六: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八: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九: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常見修辭手法及作用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説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

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

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係,暗喻則是相合關係。

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説得生動、具體、形象。

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形象,使説理更透徹。

(2)借代

不直接説出要説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

作用:可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點更鮮明。

如: ①不拿羣眾一針一線。

(一針一線代羣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

("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煙。

(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

("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

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

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着尾巴。

(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幹。

(擬人)

(4)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引起聯想,使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

如:

①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5)對比

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

作用:能使語言色彩鮮明,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更加鮮明突出。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

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有音樂美。

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扇面對)

(7)排比

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

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覆

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

反覆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

作用:突出思想,強調感情,有時能夠加強節奏感。

如: ①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

(9)反語

即通常所説的"説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

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感情,以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裏的人》)

(11)設問

為了突出所説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

作用是提醒人們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內容。

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

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詩歌的寫作技巧 篇六

善用修辭,展現語言的靈動美。對仗加上精彩的引用,給文章營造了一種朦朧,一種詩意,一種靈動。讀後滿口餘香。這樣的語言,閲卷老師能不打高分?

人生彎彎曲曲水,世事重重疊疊山;

詩文奇奇麗麗美,待我認認真真遊。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漫步在林黛玉的詩歌裏,讀到的是口齒噙香對月吟的悽美,悟到的是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絕望,看到的是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的愁怨。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漫步在杜甫的詩歌裏,讀到的是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的豪壯,悟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真情,看到的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和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漫步在李白的詩歌裏,讀到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悟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看到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傷。

漫步在詩歌王國中,我不僅看到了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林黛玉,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的杜甫,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的李白,我還看到孤忠報楚國,餘**及漢湘人的屈原,筆諍時政、心在蒼生、萬户爭傳新樂府的白居易,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蒲松齡,看到了

漫步在詩歌王國中,我看到了屈原遭放逐,卻依然故我,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看到了陶淵明辭官回家,不為五斗米折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到了李白被貶,依舊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看到了

漫步在詩歌王國中,我悟到了什麼是真正的人生!誰才是真正的英雄!悟到了生命短暫,世上沒有永恆的僥倖讓我們沾沾自喜,也沒有永恆的不幸讓我們痛不欲生;悟到了要不為金錢名譽所惑,要做真的自己,善的自己,美的自己。悟到了

人生曲曲折折彎,世事夢夢幻幻雲;

詩文真真切切情,我已完完整整遊。

總結:文章中巧妙的引用古詩已給文章增添了許多詩的意藴,而開頭作者仿照古詩所寫的句子,既貼切形象,符合文意,又彰顯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讓一般考生望塵莫及。

文章中常見的寫作及表現手法 篇七

(1)象徵(託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2)襯托 :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

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徵。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自然地流露出作者情感,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然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

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徵,印象深刻,使行文有波瀾。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作用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8)照應:作用記敍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議論文:強化××論點。

散文:反覆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作用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內涵豐富,意境優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ucai/gwjpw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