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新版説明文的四種説明方法【精品多篇】

新版説明文的四種説明方法【精品多篇】

新版説明文的四種説明方法【精品多篇】

説明文的説明方法 篇一

在接受音樂的過程中,接受者的情感不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時在質上也會得到提高和昇華,而情感在質上的提高和改造,對於音樂接受者的情感體驗有着特殊的意義。音樂接受者的情感在質上的改造,首先表現在情感的昇華上。他們在接受音樂之前,已具有一定的喜、怒、哀、樂的情感,這是自然情感,而自然情感是人與客觀事物之間利害關係的反映,它帶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功利評價的性質,換句話説,這時的喜、怒、哀、樂都與個人的利益得失相關聯。而在音樂接受過程中,接受者在音樂作品所負載的情感信息的觸動與感召下,其情感往往帶有較強的非現實性和虛擬性,這時產生的一切情感活動不帶有任何利害得失因素,人的自然情感在此時已經得到淡化和消失,此時,音樂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無論是悲、是喜,都給人帶來一種美感,並給人一種“脱俗”的純精神享受,這便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從而使其自然情感獲得昇華,變成了一種高級的美的情感,如果人們長期接受這種精神的提升,那麼他們的精神境界漸漸也會變得高尚起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早在《國家篇》中曾説過:“節奏與樂調以最強烈的力量浸入人心靈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以美來浸潤心靈。受到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醜陋,但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讚賞他們,並很快地把他們吸收到心靈裏,作為滋養,因而使自己的人格也變得高尚優美。”③在接受音樂的過程中,人的情感在質上的改造,還表現在情感會變得更加強烈和深刻。音樂作品是作曲家的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的集中表現,作曲家原有的強烈、深邃的情感,經過音樂語言形式的加工、提煉,會變得更加強烈感人,因此,當接受者體驗到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時,他們自己原有的情感也會隨之變得深刻和強烈。綜上所述,在音樂接受過程中,接受者在得到深度情感體驗的同時,其情感不但能得到宣泄,其靈魂也能夠得到淨化,其生命更能得到超越。當他們從音樂作品中體驗到作曲家的生命意識和情感激流並被之感染時,就會在靈魂深處產生一種震盪和劇烈的情感衝擊,從而使被震顫的心靈獲得一種更新和再生,並且會以一種新的方式去觀照社會和人生,由此而建立一種新的認識與評價人生意義的標準。正如歌德曾説:“音樂佔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樂能支配所有的東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來。”④

二、音樂對人情感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曾説過: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不再是以每天能創造多少產品,而是以創造多少閒暇時間作為衡量這個社會發達水平的標誌。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髮展以及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的閒暇時間將會逐漸增多,這樣就為人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如何度過這些閒暇時間,對人們的情感狀態和心理健康都頗為重要。如果每個人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餘,都能參與一些帶有一定娛樂和審美趣味的音樂活動,則能夠消除大腦和身體的疲勞,減輕精神的壓力。這樣,將會大大有益於人們的精神放鬆,並使人們的性情得到和諧自由的發展,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

藝術“情感宣泄説”認為,人的本能和各種慾望、各種需要,往往受到社會的道德、法律、宗教等因素的制約,其被限制、壓抑的。心理能量,可以通過音樂藝術的形式得到宣泄;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的慾望,可以在藝術的世界中得到滿足和寄託,並把人的本能慾望昇華為社會所允許、可接受的文明形式。這種情感以藝術形式宣泄,恢復和保持住了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心靈得到淨化,從而把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感性和理性統一起來,實現了對人性的塑造。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那些無法用言語告訴人的東西,可以用音樂的旋律來訴説,因為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的。在這方面應當注意到,音樂是對年輕的心靈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⑤因

為音樂審美聯想中的“移情”活動,能夠使人把對象變成自我,欣賞者像看待自己的作品那樣看待他人的作品,把藝術家的思想當作自己的思想來認識,把藝術家的情感當作自己的情感來體驗,把藝術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當作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感受,並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益。人們可以從優秀音樂作品的品評體會中,培養起對真、善、美的崇尚,培養起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並且可以解憂愁於歡悦,化暴怒為温柔,使精神獲得平衡,情感得到調節與宣泄,最終將導致人精神的昇華。黑格爾對此早有精闢的論述,他説:“在音樂中,外在的客觀性消失了,作品與欣賞者的分離(在其他藝術中還有這種對峙)也消失了。音樂作品於是透入人心與主體合而為一,就是這個原因,音樂是最具情感的藝術。”⑥人的心情愉快了,內心就會平靜,情緒相對穩定,音樂對人的精神因此起到了調劑作用,人的精神會表現出積極的情緒。長期在音樂美的薰陶感染下,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娛樂和滋養,培養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和諧、更完美。總之,音樂以其獨有的魅力能使人們主動地投入其中去感受和體會,在愉悦和審美的同時昇華其人生境界,提高其審美品位。因此説,音樂活動是融哲理於情感之中的有效的感化人的方式之一,動人的音樂,浸潤着每一個人的心靈,無形之中淨化着人們的思想和靈魂。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意識到,通俗音樂對人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通俗音樂很善於迎合接受對象的社會心態(即某個社會羣體共同的心理傾向)。它的表現內容表達的是“自己”的感受、心態或某種精神需求,而不是對另一種思想的詮釋。通俗音樂特別是流行歌曲,能夠成功地表達大眾羣體的思想、感情和倫理道德觀,表達青年人的渴望與靈感等,這是它容易被接受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流行的實現,應當給予參與流行的人一種外來刺激,而這種刺激,必須迎合人們潛在的心理需要。日本心理學家佐藤指出:“如果某種刺激能夠滿足人們以下潛在的需求,那麼連鎖式的流行效應可能開始振盪。這些需求是:他人對自己的承認與期望、自我暗示、自卑感的補償、新經驗的獲得、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求愛、出人頭地、從眾等。”從通俗音樂自身的表現方式、藝術特徵看,它富有藝術創造力和從眾、不斷變化、善吸收的特點,它充分地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從音響設備、演奏的樂器、演出場所的燈光到佈景,最大限度為它的藝術表現和藝術氛圍服務,而又不被這些技術手段所束縛。通俗音樂的創作演奏,始終充滿着活力,追求個性表現,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大批忠實的審美羣體,造就了一種開放性的、無比活躍的審美文化。當然,某些流行音樂的聽賞過程中,聽眾的音樂行為外在表現是積極的,但內部心理狀態是消極的。他們被動地接受音樂,敏感於音樂時髦的外部形態和音響刺激,熱衷於歌曲的原始情感流露併產生共鳴,音樂欣賞視野狹隘,音樂知識貧乏,追求表面的感官刺激及極端化的表現方式。流行,是一束看不見、摸不着的精神衝擊波,它具有精神的“能量”。無論我們對其音樂作品持有什麼樣的社會價值評判尺度,這種“能量”都是客觀存在的。這就要求音樂工作者,在音樂活動中必須瞭解接受者的情感、心理的特點及規律,做好正確的音樂導向工作,從而使人們親近音樂、理解音樂,引發人們對音樂的美好向往。

淺談音樂情感在音樂欣賞中的體現

論文摘要: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是人類表現性藝術最早的形式之一。隨着心理學的誕生,尤其是實驗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音樂情感的研究逐漸趨向一種科學化、實證化的描述和解釋。結合計算機科學技術、腦神經科學、生理學等眾多學者的聯盟,音樂情感的研究呈現了諸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局面,這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文章對音樂情感在我國的研究狀況進行概括性的梳理,並提出準確、深刻和細緻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的相關見解。

音樂是什麼 ? 音樂是人們樂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曰 " 樂者 ( 快 ) 樂也 " 。 音樂是什麼 ? 音樂是人們精神的營養品之一。缺少它 , 就會元形中影響人的精神健康 , 或者會使

人心理健康不全面 , 甚至會無形中影響人的壽命。

音樂是什麼 ? 音樂是藝術的一個品種 , 它帶給人們的是美感和幸福 。

音樂是什麼 ? 音樂是表達或寄託人們感情的 " 藝術語言 ", 它比一般的語言更直接地傳達情感 , 並且 , 它始終與美感結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種、民族、國家、地域、時代、階層、職業等的限制 , 但存在一些微小的 個別差異及各自特色。

音樂是什麼 ? 音樂是用聲音作原料的 , 一聽即逝 ,因此 , 它又是時間性的表演藝術。並不從屬於某一政治或宗教 , 只是在人們心靈上、感情上 , 會對它們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更不是道德信 條背誦記憶的載體。

音樂是什麼 ? 音樂是通過人的感官刺激 , 才使人感知到美。併產生了 生活聯想及藝術想象 , 從而又發展了美感。 音樂不以説理方式來傳播 , 而是更多地通過薰陶及感染的途徑 , 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 , 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

音樂是什麼 ? 音樂與人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言語、行為、人際關係 等等 , 有一定的關聯。故高潔的音樂 與低俗的音樂其對人們的影響是大 不相同的。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 情、寄託感情的藝術 , 不論是唱或奏或聽 , 都內涵着及關聯着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即使以敍事為主的歌唱 , 音樂也並不全依靠語義來傳達內容 , 而必定會用賦有感情的 " 音樂語言 " 和賦予美的因素, 來表達或烘托或寄託感情 , 即使是附有歌詞的聲樂曲 , 其表達感情主要的仍是音樂本身。在綜合藝術中 ( 如戲劇、舞蹈、影視等 ), 也總是當需要抒發感情之時 , 就常常讓音樂來負擔 , 借音樂的抒情性能 , 把情感表露出來 , 並有所渲染、強調、誇大。

為什麼音樂能表達人們的感情呢 ? 因為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 , 就產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斷連等等 , 它與人的脈膊律動和感情 起伏等等有一定的關聯。特別對人的心理 , 會起着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語言和文字尚需通過符號 , 或帶感情起伏的語氣語調訊號 , 來傳達感情或思想、內容 , 且語言及文字有時因民族不同而尚須翻 譯 , 那就麻煩了。而音樂 , 它可以直接地來反映人們內 心感情的起伏及複雜的情緒 , 且不受人種、民族、國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 , 不論什麼民族、國家、地城、階層的人民 , 雖語言不通 , 卻都能通過音樂 , 直接感受 這種真摯樸素的感情。因此 ," 音樂是真正的世界語 ", " 音樂是感情的語言 "," 音樂無國界 ", 這些近百年來 , 己得到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共識 , 即 " 樂與情通 " 。 本文就是講述了音樂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各方面的體現及要素。

一、音樂欣賞中情景(場面)變化要滲透音樂要素的變化

當人們打開音像資料第一遍欣賞音樂是,首先聽到的是音樂的旋律,其次是音樂的力度是強還是弱、速度是慢還是快、然後才是考慮是有什麼樂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很多老師講課時,會問學生這段音樂表現了怎樣的場面?學生會爭先恐後的回答表現了…… 然後教師非常高興得説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現這個場面的音樂要素是什麼?只是來個走馬觀花的欣賞。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冊《愛勞動》一課中老師注重了音樂表現的情景、場面是由許多音樂要素的變化發展來的(運用的第一段音樂是表現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現胖和尚的)。在一上課老師問學生第一段音樂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和尚?第二段音樂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和尚?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表現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樂表現的是胖和尚。老師進一步問是怎麼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的音樂細、輕巧。第二段的音樂渾厚、笨重、低沉。雖然學生由於學的知識少不能説出是通過音色變化聽出來的,但學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現出不同得音樂畫面。

在對力度、速度這一要素的欣賞教學中,我聽到、看到過得音樂優質課、公開課教學大都是與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樂所表現的場面,而不去挖掘音樂的要素。在欣賞教

學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現象,不注重深層次地實際教學。在本課的教學中經過討論、實踐、驗證大膽的運用了通過學生説出以音樂要素來表現人物、場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賞《三個和尚》那段優美的旋律與救火的那段音樂進行比較時學生説出了慢的音樂是説:和尚們睡覺、喝水等悠閒自在的場面。另一段音樂學生則説:和尚們在救火、打架等場面。老師這個時候接着問你怎麼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慢而且很輕、第二點音樂重而且快、很緊張。通過學生對樂曲慢與快得比較,輕與重的比較體會出音樂的強與弱、快於慢的音樂要素的變化。充分體現了音樂欣賞的根本是音樂場面、情境的變化是音樂要素變化的真理。

二、音樂欣賞的情緒、情感變化中要滲透音樂要素變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説:情緒與情感是密切相關又相互區別的二種心理形式。但從關聯範圍來説,情緒比情感要更廣泛。雖然當我們體驗到某中情感時,總會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緒色彩,但這種情緒色彩遠不如情感那樣穩定和持久。情感有強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層次之分。情緒與情感是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徵之一,對音樂教學來説,不僅尤為突出,而且,還有特殊的表現內容。從音樂美的本質來説,音樂進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同時也是音樂要素髮展變化的過程,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雖無語義,但卻是最生動的心靈語言,常言説;“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 就藝術形式來説,音樂的表現力遠遠勝過其他藝術門類,其特質就是情感抒發、情感的撞擊、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審美。

在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通過音樂情緒與情感的這種特質,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搞學生的情感強度,使人們的情緒、情感同音樂情緒、情感和諧的溝通與交流,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音樂情緒與情感體驗不能僅僅停留在外表的層面上,更需要內心深處的體驗,尋求那種動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藝術效果與境界。多讓音樂本身面對學生,用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當然在體驗情感的同時要更深層次的挖掘音樂要素的變化,小小的音樂要素變化了,音樂的情緒、情感就會發生變化。情緒甚至會相反。在《愛勞動》一課中老師通過情緒的變化,就挖掘的音樂要素的變化。如, 在欣賞《三個和尚》那段優美的旋律與救火的那段音樂進行比較時學生説出了第一段音樂是:和尚們睡覺、喝水等悠閒自在的情緒。另一段音樂學生則説:和尚們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緒。老師這個時候接着問你怎麼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慢而且優美,第二段音樂很緊張。通過學生對樂曲舒展與緊張而終情緒的比較,體會出音樂快於慢的音樂要素的比較。充分體現了音樂欣賞中音樂要素變化是音樂情緒、情感變化的根本要素。

三、音樂欣賞的體裁形式中要滲透音樂要素的變化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一、二年級對音樂體裁的瞭解是聆聽兒歌、童謠、進行曲和舞曲,能夠區別獨唱、獨奏、齊唱、齊奏。《愛勞動》是進行曲體裁的歌曲,老師在進行歌曲教學中,首先通過歌曲中的襯詞:嗨喲裏格嗨喲嗨嗨…..與勞動的步伐相結合來了解體驗“進行曲”這一體裁,音樂與行進的步伐是統一的。在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冊《汪汪與》一課通過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體會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場面,把音樂場面融合與滲透了音樂情緒、情感,音樂的力度、速度等表現要素體驗樂曲的各種節奏形式與音樂體裁的關係。突出了節奏在音樂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過以上觀看,老師教育學生的是學習的方法,受人一魚,不如授人一漁,在音樂教學中,深入淺出,潛移默化的滲透音樂知識、音樂要素的欣賞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欣賞音樂、審美音樂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審美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音樂情感在音樂欣賞中的具體表現

感受與鑑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鑑賞能力的形成,對於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

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要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繫,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我的觀點是在音樂教學中,不能單純的走馬觀花的欣賞,而是要充分揭示音樂的要素(節拍、節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而不是進行枯燥的、單純的技巧和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應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將音樂要素貫穿在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的講授。要注重藝術的完整性,這正是音樂教育區別其他學科的一項重要原則。與音樂隔離開來的單純的記憶音樂概念,講解音樂知識是毫無意義的。所以音樂欣賞要把音樂要素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説,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於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於音樂的專門家來説,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於音樂的專門家來説,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於衷,那麼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見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裏",並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説:"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侷限在技巧上。"【1】 他還説:"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説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於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着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緻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或是快樂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憑藉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這種伴隨着音樂感知而自然產生的感情體驗,就是我們所説的感性上的直接體驗。

欣賞者從音樂中獲得的這種感情體驗,並不是由於標題或文字説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種感性上的直接體驗。當然,欣賞者能夠在自己的意識中,把從聽覺感受到的音樂音響轉化為感情的體驗,是要以正確的音樂感知為前提的,而當欣賞者對某種音樂音響及其藝術風格不熟悉,不能正確地進行音樂感知的時候,那他就不可能獲得正確的感情體驗。老師在給我們上課的過程中做的課堂實驗表明,學生們對於他們熟悉的音樂風格,儘管預先並不清楚聽的是什麼樂曲,但還是能夠大體上正確地體驗到樂曲的感情性質。例如,在對樂曲不作任何説明的情況下,老師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中第一樂章副部主題在展開部的變奏段落的錄音,然後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情體驗,五個學生的回答分別是:

(1) 回憶的、欲以掙脱某種糾纏。

(2) 悲哀的、帶有哭泣的主題音調。

(3) 充滿深沉的情緒。

(4) 悲哀、哀怨。

(5) 遠方的傾訴。

五個學生的答案用語雖然不同,但他們的感情體驗在性質上卻比較接近,而且與原作的感情內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這首樂曲中所抒發的對祖國的深切思念與身在異鄉所感到的孤寂與愁苦的感情,我們的感性的直覺也是能夠有所體驗的。

然而,身為學生的我們對具有所不熟悉的音樂音響與藝術風格的樂曲,在感情體驗

説明文的十種説明方法 篇二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説明,從而使説明更具體,更有説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説明,使説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XX和XX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或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説明,使説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運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徵説清楚。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説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説明的對象或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説明,使説明更準確更有説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説明,使説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説明:引用説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説明更有説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説、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説明的趣味性。 (引用説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説明對象的作用。)

説明文的説明方法彙總 篇三

一、輕鬆開場,激發興趣

葉聖陶説過:“説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臉孔來説話,説明文未嘗不可以帶一點風趣”。在説明文閲讀教學中只有綜合運用好興趣教學這個手段,説明文的教和學才能更加和諧;只有更好的運用好興趣教學這個手段,説明文教學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運用好興趣教學這個手段,有了導入的激情,有了學習的好奇心,有了情與心的交匯,才使語文的説明文教學和生活貼的更近,使孩子們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歡樂,為獲取新知而流連忘返。

我在教《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讓學生猜謎:“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自己變,每天能行八萬裏,滿載人類千千萬。”謎面有趣簡單,學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兩個問題:你對地球有哪些瞭解?因為地球是學生所熟悉的事物,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氣氛頓時輕鬆活躍起來。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導語,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捕捉學生的閲讀興趣點

説明文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所藴含的科學真知對人的吸引力。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一種新知的時候,他們便會體驗到一種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師在説明文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強化科學真知的吸引力,積極誘導、扶植學生的這種願望,他們的學習興趣便會大大增強。

《蝙蝠與雷達》這一課,介紹了仿生學的知識:在科學技術上,飛機雷達的產生主要是得到了蝙蝠夜間飛行特性的啟示。在教學時,學生在理清該文説明順

序、結構和方法的基礎上,利用生活中生動、鮮活的實例,使學生明白現代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如飛機、潛艇、雷達、超聲波等無一不是從鳥的翅膀,魚的流線形,蝙蝠的特異功能研究中得到啟示而發明出來的。學生興趣盎然,思路也開闊了。

三、藉助語言魅力,調動學生的興趣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説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説話,説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科學小品文與一般科學説明文不同,文中多處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啟迪讀者的思想。但在課堂上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教師生硬地將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等抽象的概念一個個強加給學生,結果導致語言被分析的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科學沒有了生命,文字失去了魅力,情感遊離了文本。

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對比賞讀,對“可愛”動情讀説,對“破碎”沉痛表述。如第一節的教學實錄:

師:默讀課文,哪些句子具體描寫了地球的美麗之處,用直線劃出。

生:(交流)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着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

師指導:你讀得既正確又清楚,請看屏幕(媒體播放地球圖片)

師:(逐個問生)你們想説什麼?

生:地球太美了!

生:地球太可愛了!

師:推薦我們班讀書最好的同學,(你覺得美嗎?)請把這種美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生讀

師:你不僅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老師告訴你,這層水藍色紗衣不僅美,而且作用也很大。它叫臭氧層,它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知道了這些,你再讀,會讀得更好。

生再讀。

師:讀得越來越好了。

(生齊讀,配樂)

對第一節的教學,主要讓學生體驗地球之“可愛”,對第四節的教學,則引導學生體驗地球的“易碎”,以及文章所藴含的情感,氣憤、不滿、焦急和告誡。這種對比賞讀,既讓學生體驗到豐富的情感,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別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教學再現藝術形象,能培養學生鑑賞美、欣賞美的能力,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就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效果非常好。首先在一曲優美的樂曲中,展現在太空拍攝的有關地球的圖片,學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它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着一層薄薄的藍色的紗衣”這樣的句子;在感知“地球是可愛的”這一部分是,展示了大量的地球優美的自然風光,在他們一邊欣賞獨特的藝術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一邊驚歎匠師們的別具匠心和審美情趣,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效果不言自明。

五、課內外結合,提高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

結合課文,參照比較,開闊視野,提高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的學習中,我為學生展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成就以及人來污染給地球帶來的危害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增長見識,還能提起學生對課內學習的興趣;還有我在執教《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科普説明文,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了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使他們對科學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最後的教學環節裏,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20世紀,已經成了歷史,在我們生活的21世紀裏,科學技術還有哪些發明和創造?教室裏安靜了許多,孩子們有的低頭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畫着什麼,有的和小組成員交談起來……不一會兒,教室裏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紀人類能夠登上火星,有人認為月球將是人類的第二個家,還有人預測空中也能夠種上綠色的植物。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愛上科普説明文,掌握説明文的知識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調動了學生自學説明文的積極性,培養了能力,對啟迪學生的思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當然,提高説明文教學效果的途徑還很多,筆者在本文中只是從精彩導入、探求真知、語言品味、教法更新、知識拓展等角度談了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摸索,探求新的途徑,使説明文的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wl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