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素材及寫作指導 >

淺談議論文中的寫作素材

淺談議論文中的寫作素材

淺談議論文中的寫作素材

淺談議論文中的寫作素材

興化市第一中學徐芳

“作文作文作的頭疼”,每次作文課,許多同學抓耳撓腮,搜腸刮肚,不知所云,這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原因之一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真的沒有東西可寫嗎?

一.積累寫作素材

“擺事實,講道理”是議論文最基本的寫作方法,在議論文中“擺事實”是為“講道理”服務的,要寫出有理有據的文章來,我們就先學會擺出“事實”,因此,我們得積累寫作素材,讓“事實説話”。

(一)、寫作素材的寶藏——教科書

課程標準要求:“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範性,富於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那麼我們為什麼坐擁寶庫而不去開發利用呢?學習寫作時可用如下方法。

1.準確地引用詩句。引用古詩文説理且説理透徹是湖南考生《遠近焦距》的一大亮點。開篇引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點題又增勢並引發懸念;接着文章從大到小進行論述。一句“眼肉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牀寬”對人的價值觀進行解説,得出眼界開闊又由人看事物的距離決定,這是大;緊接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富有哲理性的話語,對個人的行為進行論述,並且很巧妙地與上面的禪語進行了呼應,這是中;然後用現實生活之例讓文章貼近了生活,得出只有跳出來,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這是小。引用的詩句達八句以上,可謂匠心獨運,恰到好處。天津考生《留給明天(四)》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詩句,引發對“我將要怎樣的人生”的思考。 2.巧妙地化用材料。“化用”可以使材料成為行文的組成部分,自然而不着痕跡。使文章有文采,並顯出作者的文學素養。如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親臨終之囑;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難;左丘失明而有《國語》,又想起了百鍊方鋼;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你想起了花香從苦寒;韓非囚秦而作《説難》、《孤憤》,你想起了英志還未竟。”此段化用《報任安書》,貼切自然,評析司馬遷,富有深度。福建考生《圓形與星形》:“在這裏,他與朋友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感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絕壁下,探究石鐘山的得名,毫無顧忌的歎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夢??”化用《赤壁賦》﹑《石鐘山記》﹑《念奴嬌·赤壁懷古》,渾然天成。

3.課外延伸教材。以教材為本,課外延伸。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我們可以瞭解蘇軾的生平背景,學習《指南錄(後序)》的時候,我們可以關注文天祥的點滴信息,由課本的一個作者的一個作品延伸開來,我們又將積累很多素材,因為他們的經歷精神思想同樣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如全國乙卷《位置和價值》,文章選取了蘇軾人生的兩個點:1被貶黃州,2修築蘇堤。這兩個事例恰恰發生在兩個“位置”:黃州赤壁、杭州西湖,這兩個事例恰好又是蘇軾的兩個重要人生階段,蘇軾在這兩個階段處於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間。在這兩個“位置”上蘇軾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創造了不朽的價值:在黃州成就文學頂風,在杭州修築千古蘇堤。正因為能對蘇軾的全方面的瞭解,才能將這些素材為我所用。

(二)寫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時代籠罩下的我們,自然會涉獵各種新聞,大到國事家事天下事,小到我們身邊的瑣事,做生活的有心人,你的作文素材就會很多。2008年雖然過去了,但很多事情都會成為我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雪災、地震、奧運讓中國人在大災大難面前經受住了 1

考驗,讓我們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的同時,也有一些讓我們痛恨和反思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2009年,國慶60週年,讓我們因中國強大而激動不已的同時,也讓我們重新審視“90後”的一代。長江大學大學生手拉手結人梯救人獻身的事例又會重新引發我們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擴展語文學習的渠道。

二.運用寫作素材

積累儲備了豐富的寫作素材確實有助於寫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卻不知倒到哪口鍋裏,素材積累再多也沒用,這就要求會對素材進行加工整理。

1. 品味、提煉主題

大多材料都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需要反覆玩味。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氣息,怎能與孤獨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鐵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壇》,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徹底?如果對《逍遙遊》心存難以消彌的隔閡,又怎能與莊子一起逍遙在蝴蝶翩翩的文學世界中呢?在佔有大量素材的基礎上,可以思考:這素材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情操?這種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時代性、先進性、典型性呢?我們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統的內化或積累。我們佔有材料,提煉主題,還要根據主題分門歸類。有的一個材料可適用多個話題,如李密的《陳情表》可適用“雙贏的智慧”(05年山東卷)、“一枝一葉世界”(05年浙江卷),《赤壁賦》可適用“樂觀”“挫折”“包容”“和諧”“自然”等話題,司馬遷的素材可適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轉折”、“心靈的選擇”、“自我認識與別人的期待”、“變通”、“挑戰”等話題;有的多種素材同適用一個話題,如04年全國乙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馬遷的素材説明他們面對挫折,並沒有放大痛苦的觀點。

2. 聯想、捕捉材料

佔有大量素材,卻不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來,我們還要根據作文話題內容進行橫向聯想,搜索自己素材庫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如重慶考生《在自然中生活》,作者聯想到了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索羅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謝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內容豐富,觀點更有説服力。

3. 選擇、組織材料

對聯想到的材料鑑別後,選擇與作文話題內容相關的素材,使之與根據作文話題內容而提煉的主旨相匹配,可集中筆力,深挖細掘寫一兩個素材,如遼寧考生《我能》文章緊扣項羽和蘇東坡事例,深入分析,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意藴。也可將多個材料按一定的順序串聯,如全國卷《滴水之恩,以何報?》選擇了諸葛亮、李密、貝多芬的材料,按照中外的順序排列,思路清晰。

總之,積累素材貴在堅持,同時還要認真思考,用心體會,隨筆記錄所感所想,長此以往,寫好作文就能成為可望而可即的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ucai/j7r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