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八一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新版多篇)

八一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新版多篇)

八一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新版多篇)

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 篇一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着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説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此後,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於深知:為託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託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為了研製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後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鑽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於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後的艙外服,關節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後都渾身濕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着這種堅韌執着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幹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後自豪地説:穿着自主研製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説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説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説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為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後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裏迴盪着《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説:“如今當大家對我説‘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為我清醒地知道託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隻叫‘科技’,一隻叫‘國力’。”

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 篇二

三度飛天,榮譽等身。景海鵬收穫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個從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台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

如今,航天員中有7人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每次訓練他們仍然帶頭參加,高難科目搶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備戰“神九”任務的那年春節,劉洋在模擬器訓練館遇到了正練得熱火朝天的聶海勝,他笑着説:“年紀大了,只有多花點時間才能不落後你們年輕人啊!”

面對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他們説得最多的是“榮譽屬於祖國,屬於全國人民,屬於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20年來,航天員們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用上千場報告、數百次公益活動,宣傳航天精神,播撒科學種子,詮釋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完美的太空一課讓“教師”成了航天員王亞平的第二職業;這些年,她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課,點燃了無數中國小生心中的航天夢想。一個孩子在給她的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夢想也是當一名航天員,請放心把接力棒交給我吧!”王亞平覺得,這是除了作為航天員飛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記憶。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歸零,歸零,還是歸零……”發射前的讀秒倒計時沒有“零”,但每次任務結束後,航天員們的心裏都會補上這個“零”。“歸零”讓他們一次次放下個人的成績、經歷、得失,輕裝上陣,始終以從零開始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

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 篇三

聶海勝是繼楊利偉、翟志剛之後排名第三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飛梯隊成員,也是他們三個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神舟六號”飛船於10月12日發射,聶海勝成為兩名航天員之一……一時間,聶海勝再次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航天英雄竟來自湖北省棗陽市一個偏僻的山村,早年喪父的他,是在母親的鼓勵下,一步一步地走上航天路……眾望出品《必刷題》系列,從國小到高中,陪伴孩子成長,助力會考大學聯考,為孩子學習護航。

聶海勝1964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棗陽市楊當鎮一個貧困的農家,家中共有8個孩子,他排行第六,父親聶雲華、母親張金秀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勤勞善良。由於靠種地維生,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相當艱難。儘管如此,但聶海勝卻非常好學上進。在當地,他是出了名的“讀書狂”,別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從不羨慕,只是一門心思地把心放在學習上。每次臨考時,村裏的許多學生都在家裏玩,他卻提着一盞煤油燈到學校裏去補習……村裏人都説:“這孩子將來肯定會有出息的!”正當聶海勝滿懷信心地憧憬着未來時,災禍卻不知不覺地降臨了。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鎮中學上國中的聶海勝突然接到母親捎來的口信,説他父親胃疼得厲害想見他一面。聶海勝一聽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裏跑,父親可是家裏的頂樑柱呀,要是倒下了,一家人該怎麼過啊!當他滿頭大汗地趕回村裏,父親已經被人用板車從醫院拉回來了,再也不能睜開眼睛。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她沒日沒夜地操勞,養豬、餵雞、種地……只要孩子們回到家裏,她就告誡他們:“家裏雖然窮,但我決不會讓你們捱餓,你們自己也要爭氣,保持有一個好身體,免得走你們父親的老路啊!”

在8個孩子中,聶海勝是最讓母親放心的,不僅在學校裏表現突出,而且還能替家裏着想。為了不讓母親過度勞累,只要學校放假,他都回家幫助幹活,夏天割麥子、冬天摘棉花,特別是每年的“雙搶”,他還像大人一樣,到田裏挑稻子,渾身上下曬得像個“黑泥鰍”一樣。一年後,聶海勝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棗陽市一中,成為村裏第一個進城唸書的學生。從家裏到市區,大約有30公里的路程。為了節省開支,聶海勝每次上學、回家都靠步行,而在學校的乾糧則是自帶的大米和鹹菜。每次看到他腳上磨出的血泡,母親都心疼得要命,不由自主地落下眼淚,為了減輕他走路的痛苦,母親還為他納過一雙厚厚的布底鞋。一次開學,母親好不容易為聶海勝湊了20多元的學費,可是,在他報到時卻發現錢包被小偷偷了,這可是母親半年來從牙縫裏省下來的呀!為了不讓家裏人擔心,他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一個人悄悄跑到火車站扛包,硬是將學費給掙回來了。日復一日,聶海勝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了堅韌的毅力和強壯的身體,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被推選為班上的體育委員,短跑、長跑、單槓、雙槓、跳高、跳遠……無所不能,贏得了眾多老師和學生的喜愛。

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 篇四

從航天員公寓到家屬樓,直線距離不到500米,卻成了“最遠的距離”。10多年來,除雙休日外,航天員都按規定集中管理、訓練,經常過家門而不入。

“他們心裏不是沒有家,只不過自己的家是小家,築夢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們心裏不是沒有愛,只不過家庭親情是小愛,獻身航天事業的愛才是大愛。”一位航天員家屬這樣説。

在神舟六號航天員選拔訓練的關鍵時刻,航天員聶海勝的母親突發腦溢血。這個村裏公認的孝子曾經發誓要讓母親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可為了載人航天事業,他卻只能在病榻前守候3天。為了不讓哥哥分心,弟弟聶新勝説:“哥,咱倆分個工吧,你盡忠,我盡孝。”

“一人航天員,全家航天員。”在學習訓練最艱苦的時候,家就成了航天員的“第二課堂”。成為航天員後,轉椅是劉洋的第一道“攔路虎”。為提高成績,劉洋的愛人就陪她一起“打地轉”,幫她計數,還要做好保護……

王亞平報名參選航天員之初,愛人決定放棄自己鍾愛的飛行事業,專心陪伴妻子踏上飛天征程。那段時間,細心的王亞平體會到了他的不捨,她説:“你就自由自在地飛吧,我能照顧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雖然見少離多,但卻正如他們約定的那樣,在天空和太空比翼雙飛,在各自的領域書寫着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不要我了?”在備戰“神十一”任務期間,航天員陳冬的愛人為了讓他專心訓練,不得已,將雙胞胎兒子中的一個送回了老家,經常“失蹤”的爸爸讓孩子心裏“犯了嘀咕”。聽到電話那頭稚氣的疑問,陳冬在愧疚之餘,只能極力剋制自己,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訓練任務中,用完美的33天太空表現回饋家人。

“太空真的很神奇,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心靈卻不會。”20年來,這句話深深銘刻在每一位航天員的心裏,激勵着他們接續奮鬥,一次次地在“重與輕”間做出人生無悔的選擇。

勛章“聶海勝”先進事蹟 篇五

像許多山裏的男孩子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嚮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部隊的軍歌。村莊上空經常有民航飛機飛行,也有尾巴冒煙的戰鬥機訓練。只要聽到飛機的轟鳴,他就會馬上站立不動,還常對夥伴們説長大了要去當兵、當飛行員、開飛機。 沒想到,這一天終於變成了現實。1982年秋,空軍某部隊棗陽市一中招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他自幼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很好,經過近百項的體驗、政審,終於如願以償。臨行時,聶海勝像往常去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帶什麼行李。他怕母親難過,攔在門口死活不讓她出門送自己。母親一再地囑託他:“孩子啊,好好幹,要為咱們山裏人爭氣呀!”聶海勝與幾位被招飛的同學被送到長春航校後,儘管對當地的氣候很不適應,但他時刻銘記着母親的囑託,拋開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之中,以致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一次,教官讓他給大家講一講飛行體會,一向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事實上,飛行遠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簡單,每一次登機前,他都手拿模型將飛行線路、飛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反反覆覆演練數遍。付出總有回報。初教、高教級飛行結業,他要比別人少飛幾十個小時。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南昌某飛行部隊。

聶海勝深知母親吃過許多苦,每次給家裏寫信都是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在他成家之後,總是想辦法讓母親多享點福。在南昌時,聶海勝就幾次接母親到部隊居住。後來,聶海勝調到北京,又兩次接母親到北京過春節,還每個月給她寄生活費。

1998年1月,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憑着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在參選的1506名優秀飛行員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

2003年2月,聶海勝帶着妻子、女兒回棗陽探親,母親和姐姐高興地弄了一大桌子飯菜。飯桌上,母親從兒子的神色中猜出他肯定接受了重要任務。此後大半年,聶海勝果然沒有打過幾次電話,後來就一點音信都沒有了。原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進入倒計時,聶海勝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閉 訓練中去了。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終於從酒泉衞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而這時母親卻因舊病復發住進了醫院,當她從醫院的電視中得知自己的兒子是“神舟五號”三人首飛梯隊的一員時,不由得熱淚縱橫,衝着電視畫面中的兒子哽咽着説:“孩子,你是母親驕傲,你是家鄉的驕傲啊!”當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家鄉傳開後,人們紛紛手捧鮮花湧進醫院向這位“航天英雄”的母親表示祝福,老人一邊拱手道謝,一邊叮囑大家:“千萬不要把我生病的事傳出去,免得影響海勝的工作。”事實上,老人有一個心願:這一次,兒子沒有升空,下一次得爭取上去啊!然而,聶海勝還是知道了母親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親將他們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回去看看她,在她身邊盡一盡孝道。於是,他特意請假,乘飛機回到家鄉,當他出現在母親的病牀前時,老人流淚了,衝着兒子一個勁地埋怨自己:“我這把老骨頭不爭氣呀,把你給連累了……”。

在北京,聶海勝有個温馨的家,妻子聶捷琳也是一名軍人,跟他在同一個單位,是搞醫學研究的。女兒聶天翔今年11歲了,非常活潑可愛。跟所有航天員的家庭一樣,這個三口之家,是圍繞着“航天”二字運轉的,也非常和睦,這是飛行員的傳統。自從聶海勝緊鑼蜜鼓地備戰“神六”,每個月都難得回一趟家,聶天翔説她都快忘記爸爸長什麼樣子了。她還説她非常佩服奶奶,説奶奶不僅養育了爸爸,而且還積極支持爸爸的工作,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聶海勝完美歸來之時,女兒聶天翔將自己親手摺疊的紙鶴掛在了剛剛在太空中度過四十一歲生日的聶海勝的脖子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74g8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