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一

這本書實際上讀起來有些艱難,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書寫成於1940年代),另一方面這本就不是一個所有人都能讀懂的書。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讀過的一本本書,大部分都應該歸為暢銷書之列,這些書讀起來很輕鬆,就像看一部肥皂劇或是綜藝節目一樣,有收穫嗎?一定有。但確實有限。而被本書所推崇的以及認真研讀的一定不是這些書。是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全神貫注細細研究的書,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可以給人啟示和提高的。

説到這裏需要提一下讀書的意義到底在哪裏?是娛樂,消遣?排解空虛,填滿自己?學習知識?還是解決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閲讀如此無趣的書,但如果是後者,就需要有本書這樣的一本實用書籍做指引,因為你是有追求的。

這本書讀下來真的需要些勇氣和堅持,因為有些地方實在很無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書籍提高自己,讓自己不困過,更多的瞭解這個世界,那樣的書籍可能都是這麼無趣的,但知識有時候就是這麼無趣。還是看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本書最後提供的書單以及一些實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後借用本書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所以量的積累需要質的保證,需要讓自己不因讀書讀的少而焦慮,這一點很重要。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二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一本教授閲讀方法的書籍,被許多讀者奉為閲讀聖經。

本書的開篇指出了任何一種閲讀都是一種活動,因此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很多人在閲讀的時候,常常沒讀多久就開始出現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這種精神不濟的狀態根本無法將閲讀進行下去。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閲讀缺乏主動性。

完全被動的閲讀只會越讀越疲憊,越讀越乏味,直至放棄閲讀。所以,預備開始閲讀的人首先要認識到的是: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情,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既然閲讀是一種活動,那麼也必有活動的目的。閲讀的目的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獲得資訊而讀,第二種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閲讀與自身知識水平相當的書,那麼閲讀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獲得這本書所載錄的信息而已。閲讀高於自身知識水平的書,並試圖讀懂讀透它,向自己現有的理解力發起挑戰,則是閲讀的另一種目的——提升理解力。

這本書所針對的讀者就是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的情況下,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認知自我破繭而出。

好的閲讀者應該具備敏鋭的觀察力、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並不是所有閲讀的人都擁有這些閲讀能力,但好在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而獲得的,答案和祕訣就藏在這本閲讀聖經裏。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三

各位同學大家好,在昨天的一章中我們瞭解了,開始讀一本書之前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問自己四個問題,並對這四個進行回答,讓我們建立起這一本書的初步判斷。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分析閲讀的第二步,對這本書用自己的語言做一個簡要的概述,以下是我關於《如何閲讀一本書》的簡要概述: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一本實用性的讀物,它告訴我們如何使用不同的閲讀層次去閲讀不同的書籍,它能夠幫助那些想要自主學習的人更好的利用“閲讀”這一手段去學習知識、增進技能、提高理解,讓我們的閲讀更有效率,更有收穫,更快樂。它對閲讀的層次進行了分類,並每一層次都指明瞭實踐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在書籍的最後還列出了自我測試的方法,以供讀者去強化在本書中學到的閲讀技能。綜上所述,它是一本提高人閲讀能力的偉大書籍,值得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記憶、研究、思考、分析它,因為它將提升你的閲讀層次,進而帶你更好的通過閲讀這一手段來了解整個世界。

請各位同學一定要注意:無論任何一本書籍,無論這本書是否有作者或其他人對這本書做過簡要概述,你可以去借鑑但一定要用你的語言去對你所讀的書籍再做一次簡要概述。

相信我這將是你提升對這本書認識的關鍵步驟,也是日後對你閲讀效果的一項有效檢驗,因為別人會問你“你説你讀過xxx書,它的講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如果你做過對書籍的簡要概述,我相信你會很容易回答他們的問題!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四

天爸從5月份開始讓我讀書,推薦了我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然後我磨磨蹭蹭到現在才看完了。

一開始讀這本書,我好吃力,然後看兩頁看不下去,但是後來反覆讀了前幾頁,咦,好像看出了點什麼,然後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幾遍才看懂了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

那為啥要讀這本書呢,因為它想讓我知道閲讀可以是一件多少該主動的事,越主動,效果越好。當一個人主動去讀一本書,他在讀書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對於有啟發的地方還會拿筆畫出來,讀完之後還會思考書中的內容,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真正吸收了書裏的內容。所以,單純為了"獲得資訊而閲讀",並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理解力,只有我們將讀書目標鎖定在"為增進理解而閲讀"時,去讀一些"燒腦"的書,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閲讀中遇到問題咋辦,看不懂呢,反覆看啊,還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問題來——在閲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問題。只要是超越基礎閲讀的閲讀層次,閲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所以如果書讀的少,連自己想問的問題都表達不出來。

當學會了如何閲讀一本書,那看到一本好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閲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閲讀技巧必然增進了。其次,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閲讀完了之後,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會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會成為一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當自己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書中的文字,書中的概念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晰時,就像是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種子,那種生命力突然迸發的感覺,讓人有無比的喜悦感——這種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讀書時才能獲得。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五

五星好評。如何閲讀一本書?閲讀應有目的、多提問。雖説閲讀本身不是目的,但閲讀應有目的。不管是為了獲取知識,提升技能,還是為了消遣娛樂打發時間,在閲讀之前都應想好自己此番閲讀的目的。漫無目的的閲讀就像一次沒有計劃的旅行,旅行的意義在於旅行前的期待,旅行中期待的滿足,和旅行後的回憶,閲讀亦然。而提問,則激發了閲讀中的求知慾,使文字與讀者融為一體。

目的是前提,提問是方法。當有了閲讀目的,一切都應圍繞它展開,我們可以通過檢視閲讀挑選出符合閲讀目的的書籍。檢視閲讀即略讀,通過檢視閲讀我們可以瞭解書的類型體裁和主要內容及各章節重點,這樣不僅能知道這本書符不符合閲讀目的,還能選出重點,以便在閲讀時略讀和精讀的靈活運用。進行了檢視閲讀便可進入下一步——分析閲讀。分析閲讀也是正式閲讀,通過分析閲讀,我們可以深入理解整本書。在分析閲讀時,讀者應提出讀書四問”:第一,這本書講了什麼?第二,這本書的主旨是什麼?第三,這本書有沒有道理?第四,這本書與我有什麼聯繫?回答第一個問題,讀者應明確本書類型,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不僅如此,還要列出文章大綱,並對每一大綱列舉出新的綱要。回答第二個問題,讀者不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還要建立屬於自己的主旨。第三個問題,這本書有沒有道理,其實就是就對這本書的評論,應注意的是,贊同和批評都應有理有據。第四個問題在於書本與讀者的聯繫,即讀者要學以致用。此外,除了這四個必要問題,讀者在閲讀一本書時應時刻提問,主動發掘知識,達到創新。

在閲讀時,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時略讀,何時精讀,略讀應怎麼讀,精讀又應怎麼讀,如何做筆記,怎樣畫思維導圖,主食、美食、果蔬、零食這四種不同類型的圖書應有不同的側重點。

最後,閲讀最重要的是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學以致用,學而創新。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六

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去閲讀的一本書,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本300餘頁的圖書並不容易閲讀。只有你對閲讀的渴望足夠強烈,才能閲讀完本書,尋找到閲讀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閲讀這本書時加深理解。

我們都曾閲讀過很多書籍,不論你對自己的閲讀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沒有讀過本書,你的閲讀能力一定沒有達到最佳。

我閲讀本書目前的收穫是瞭解了閲讀的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前三種閲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而主題閲讀是針對閲讀目的。其中分析閲讀作為一項最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閲讀則是閲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閲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第一次閲讀本書時,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所以建議應該反覆閲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開始閲讀。對於我來説,閲讀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感覺晦澀,理解吃力。但為了掌握閲讀方法,提高今後的讀書效率,雖間隔多次也硬着頭皮了讀下來。讀到本書最後一章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這種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閲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説的,閲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淺的翻閲了一遍本書,還遠遠談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應用)這本書,我會把這本書作為枕邊書反覆閲讀。

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對於圖書的判斷、選擇、閲讀、吸收都想獲得提高的話,推薦你留出充足的時間和耐心閲讀和學習這本書。相信你在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所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七

“好的閲讀,也就是主動的閲讀,不只是對閲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艾德勒。範多倫所著《如何閲讀一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激起了我的共鳴。

和很多同事一樣,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動閲讀意識,以至於幾天不閲讀,會有腦中空空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我們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經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一次快樂的寫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閲讀史”。我的閲讀始於6歲,主要看小人書、童話故事書,到如今工作2載,囫圇吞棗地看過不少的文學書、哲學書、歷史書、科學書,卻從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閲讀一本書”這個命題。自己慣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閲讀,讀《曹雪芹傳》、《山楂樹之戀》、《你往何處去》、《兄弟》、《思維的樂趣》、《古爐》、《人生》,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對於相對專業的教育、心理、哲學書,就會拿根鉛筆,描描畫畫,抄寫幾句自認為有感悟的話,甚至寫幾句偶感“想起了……”,有時還會畫個笑臉或哭臉。如果要尋找持續的強烈的讀書興趣點,至少在0年內,我最鍾情的是兒童文學,尤其青睞童話和兒童小説,對這類充滿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單全收,這應該影響我當前兒童觀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後,我曾被自卑的情緒困擾,聽身邊的老師、同學談到經典的教育或哲學書籍和作者,如數家珍啊,而我如墜霧裏雲中。除了蘇霍姆林斯基、劉默耕、路培琦(後兩位是國小科學教育專家),我哪裏讀過杜威、盧梭、洛克、杜魯姆、範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買,多讀,完全是惡補狀態,那一段時期,瀏覽的書是前些年的N倍。

當時也經常“潛入”教育學院的教室裏,旁聽京內外的校長論壇、研究生沙龍、教授授課,特別是聽肖川、朱旭東等教授們點評學校發展中的問題時,我真像是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邊聽邊記邊思考。喜歡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學》和《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書中的內容,更是因為石中英先生的幾年國小教師經歷,他的書序中認為那是一筆無價的財富,而我不正擁有這這份財富嗎?把讀書和現實適當的結合起來,我的自卑情緒開始緩解。不過,仍舊佩服那些接受過研究方法培訓的學生們,他們的研究態度極其嚴謹,我也養成了引用別人的話一定要註明出處的習慣。

對照這本暢銷的閲讀指南書,我最佩服兩點。

一個是作者提到的閲讀層次。尤其是對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的闡釋。曾經,我為了寫論文的文獻綜述,大量閲讀關於班主任專業成長的書、文章,後來縮小範圍,針對角色認同的文章和書。其間,確立過讀關於兒童觀的書,樹立了一個觀點,“為人師,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是教育觀的核心”。後來,讀管理類書籍,喜歡上了德魯克的摻雜着部分教育理論思想的實用書。比方説讀班級管理方面的書,既要看理論性的,也要看實用性的,像班華、王曉春、李鎮西、魏書生、鄭立平等老師的`書,兩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親身體驗型的班主任書籍如《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個是主動閲讀的基礎,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分別是,“就整體來説,這本書談些什麼?”説的是什麼樣的主題,“細部上,這本書談些什麼,怎麼説的?”意思是要我們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

“此書説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説的是你要主動評價書中觀點,“此書和你的關係?”這就是讓你嘗試應用此書了,你會如何把書中觀點和自己觀點建立關聯,你會如何試用書中的實用方法,你會如何把此書介紹給他人。

這四個問題,也是新華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讀書小組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用這樣的態度和方法讀書,相信沒有吃不透的書。

當然,也贊同書中一個觀點,“有許多書只能當作娛樂消遣或接收資訊用。事實上,你根本用不着對這些書做分析閲讀。掃描一下便夠了”,多選擇經典去閲讀,多讀原著,而不是什麼都照單全收,畢竟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閲讀一本經典,主講人會辛苦一些,也當之無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輪工作室的讀書活動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學做老師》交流中開啟,8月8日晚上曹團團老師以個人獨特的風格演繹着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來,鄭偉、王曉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868v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