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紅與黑》有感(精彩多篇)

讀《紅與黑》有感(精彩多篇)

讀《紅與黑》有感(精彩多篇)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一

最近讀完了《紅與黑》,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小説。總體是引人入勝的,看完了這一章就好奇下一章發生了什麼,我們的主人公會去哪裏冒險,還有有着怎樣的發跡故事。然而這樣的願望也不是非常強烈,實在是書裏有些句子寫的太繞了。幾百年前語言交談的方式已經與現代人的語言交談大不相同。我們講話講究言簡意賅,追求效率。而書中法國上流社會人士講話,講究禮貌、體面。因此許多對話寫的一段又一段,卻不能馬上理解他們到底在講些什麼。

還好隨着閲讀的開展,對這種對話的理解能力也是有所長進的。比如拉莫爾侯爵明明是想要()告誡於連不要泄露祕密,卻不會直接表達,而是説:我是忘了在昨天向您提出這個問題了。我不要求您發誓永遠不把您將要聽見的説出去;我太瞭解您的為人,不會這樣來侮辱您。總之,讀多了竟然也習慣了,能夠理解瑪蒂爾德和於連之間大段大段對話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讀到一半的時候我真的很好奇於連的結局會怎麼發展,讀完結尾我卻發現這結尾並不怎麼引人入勝。到結尾時於連的性格似乎已不再重要。憑藉記憶力驚人的頭腦、察言觀色的模仿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作者安排的好運氣,於連獲得瞭如此好運的前程,他從外省一個木匠的兒子,做到了巴黎一位侯爵的祕書,只要他想,輕鬆就可以成為巴黎附近某地區的主教,因為他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最後甚至被給予了上校的職位。雖然不在於連心心念唸的拿破崙時代,但他發跡的速度,難道不是平輩中鮮有的嗎?可是,從書的四分之三處開始,於連的野心、抱負、嫉恨、傲慢全部都消失不見了,開始醉心於和瑪蒂爾德之間的愛情了。他固執地越來越愛這個巴黎最美妙的女子,而將所有的精力花費在如何獲取她的心上。儘管瑪蒂爾德非常美貌,但一向對美貌不感興趣的於連,是真誠地對愛情產生了興趣嗎?

不是的,當勝任侯爵的祕書,並能應付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流利地説出那些“客廳裏的笑話”之後,於連好像再沒有別的發跡之路了。因此,當他遇到瑪蒂爾德的愛情時,自尊與征服之心又熊熊燃燒起來,將贏得瑪蒂爾德的心視為最大的挑戰,併為此付出了持久的堅持和努力。這樣也説得通。但在書中瑪蒂爾德的愛情幾度消失時,促使於連行動起來的,只有他那越來越多的愛情。這説不通。於連是沒有那麼追逐名利,還是在他成熟的路上真的開始對愛情感興趣了。

如果是在成熟的路上對愛情產生過興趣,這也説不通,因為他清楚他對瑪蒂爾德沒有愛,雷納爾夫人的房間才是讓他充滿愛的回憶的地方。我只能認為,於連壞的沒有那麼徹底,對美貌也沒有熱情地那麼徹底。

但其實,如果要説壞,那麼於連一點也不壞。他沒有做什麼壞事。他只是面對上流社會時感到窘迫,利用自己的自尊、敏感、熱情去應對遇到的這些事情。他剝削了窮人嗎,他炫耀了自己的財富嗎,他為了名和利誘惑了侯爵的千金嗎?他都沒有。他敏感、脆弱、自尊、熱情,想象力無邊。過分地自尊與認真讓他可能不那麼可愛,但我相信獨特的人可以擁有好運。

綜上,我覺得於連是一個被動的人,他極度自尊,想要發家致富,蔑視那些貴族。但他沒有直接做過什麼能幫助自己平步青雲的事情。他只是在機會的面前依照他的性格做了應有的反應。雖然於連人生幾個重大的上升轉點都包含了前往某個富麗堂皇但完全陌生的環境、見到某個位高權重卻陌生的人、依靠記憶力和熟知拉丁語的本領實現有趣的交談——試想這些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是會令一個外省的沒多少見識的小木匠於連感到壓力重重、難以應對的。但這幾次經歷最終都給於連帶來了人生的越遷。從木匠成為本地富商雷納爾先生的家庭教師,從家庭教師到神學院經歷了痛苦的學習生涯後成為了院長神父最優秀的畢業生,因着拉莫爾侯爵和院長神父的交情成為了侯爵家的祕書,由於跟侯爵女兒結合而被授予上校···這些都是於連生命中的“好運選擇”。

可是,成為上校後被雷納爾夫人寫信舉報,這是不是他人生中第一個降臨的壞運選擇?這算不算他第一次需要在“壞運”面前決定要如何選擇?面對好運選擇時,他依靠強烈的自尊、熱情和敏感將對方想象成嫉恨的人,取得了越遷。面對壞運選擇時,他不願接受別人給予的幫助,實現了人生的墜落···可惜我為了追求在昨晚上讀完,並沒有仔細閲讀於連入獄以後的故事。但如果不那麼認真地説,於連的性格也是一以貫之的啊,不是嗎?一個排斥過度親密的人依靠自己的本性可以三言兩語把別人打發走,也依靠着自己的本性得不到想要的親密。每種性格都是一體兩面。取得成功因為它,落得失敗也是因為它。

插句嘴,從前有一個人對我説:你想太多了,如果不是想這麼多,你現在會做的更好,擁有更多。我覺得的確是我想太多了,我怎麼總是想的這麼多呢,怎麼可以做到想的不多?而現在的我認為:正是因為我想太多,才成為了現在的我,如果不是想太多,也許我連現在的我都無法做到。

書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和他比起來,可就徹底地多了。一個是擁有崇高心靈的單純的外省夫人,她瘋狂愛着於連,認為能死在於連的手裏是幸福的。一個是擁有所有人都沒有的一切卻覺得生活無聊透頂,整天幻想路易十六時代英雄事蹟的年輕女人。

她們的性格一以貫之,在我看來是如此顯著。瑪蒂爾德追求英雄式的故事追求到極致,甘願放棄高貴的身份和得天獨厚的美貌與才情,下嫁給一個木匠的兒子。在於連試圖槍殺寫信舉報他的人之後,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英雄愛情故事又得到了極大的昇華。多麼神奇的腦回路,可這就是瑪蒂爾德的激情之泉。她永遠不改變,永遠不厭倦。最後抱着於連的頭顱埋葬在地下的時候,她心中應該還飽藏着自己的英雄故事吧!

雷納爾夫人追求愛情,她對於連就是產生了愛情,無法放棄的愛情。要被丈夫發現了,沒有關係,她變得果斷、勇敢、雷厲風行,斷然處理整件事情,免去丈夫的懷疑。有人要她相信她的情人行為將使得上帝報應在她最愛的孩子身上,她就深深遭遇悲痛,伏在被上帝報應了的小兒子牀邊,又無法放棄對於連的熱愛,只能深深地折磨自己。知道自己和家庭教師搞在一起的風流韻事已經暴露在維裏埃爾,自己將遭到所有人的非議與上帝的背棄,決心永遠放棄於連,卻在他凌晨與她相會並款款以待的深情中,再次犯錯。待到多年後,於連回到維裏埃爾,卻只是為了槍殺她,雖只射中了肩膀並沒有大礙,但她請求於連不要自責,因為死在他手裏是最幸福的事情···啊,我們會覺得這個女人瘋了,可是這個美麗、熱情、單純的女人對待愛情是這樣飛蛾撲火,從不曾改變。

小説的人物塑造是有意思的,一個人的性格一以貫之,就會讓讀者感覺到人物是鮮活的。比如《紅樓夢》中的賈瑞,前段時間重看87版紅樓夢的電視劇裏賈瑞的片段,藉由六小齡童對這個角色的演繹,覺得賈瑞這個人物是如此生動,如此猥瑣又如此悲劇。甚至可以聯想到當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而分析賈瑞性格的成因。寫小説的人太厲害了。

《紅與黑》是很長時間以來第一本讀完的外國文學名著,以後還想再讀更多,希望能開開做人的眼界。

《紅與黑》讀後感 篇二

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這本書終於讀完了!在斷斷續續歷經兩週的閲讀時間裏,我被書中的故事情節和精彩的言語表達徹底吸引住了。書中描寫主人公於連在“紅”與“黑”的道路選擇上進行了痛苦的掙扎,但其中終極目的,都是想無所不用其極地躋身於上流社會。

此書,時下讀來也極具時代意義,書中所描寫的於連的奮鬥過程,正是當今時代年輕人奮鬥的一個縮影。主人公於連,終其一生都在為了“脱胎換骨”而奮鬥,但終因其下層階級的身份,使其使盡渾身解數所換來的高貴身份,始終都帶着某些“鄉土的味道”及“落伍的`時髦”。

我認為書中的三個亮點深深吸引住了我,首先是於連在躋身上流社會的途徑選擇上,是選擇做一名聲顯赫的紅衣主教,還是做一個像拿破崙那樣有膽有識的大將軍,產生了思想上的激烈鬥爭衝突,使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其次就是在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奮鬥中所遇到的兩次至誠至真的愛情,這也深深地打動了我,以致我看到如此忠貞不渝的愛情,幾次為之熱淚盈眶,也許是因為它太可貴了!

下面我們來着重説一下此書中的語言描寫,本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著名文學家、翻譯學家張冠堯譯。書中的語言描寫,彰顯出譯者極深的翻譯功利,以及文學的二次創作能力,語言表達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儘可能的使文字優美流暢。通過文字把主人公於連的細膩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準確生動活潑,仿如一個活生生的於蓮盡現眼前。由此也讓我進一步認定,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的質量。

其實這本書,在早年間就讀過幾次,但由於各種緣由,都沒有讀完整,以致對此書只知其是一部名著外,對其被稱為名著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的理解。

那些沒讀過此書,或者像我一樣由於各種原因沒把此書讀完整地的朋友去讀讀此書吧,它會讓你明白什麼是至誠至真、至死不渝的愛情,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生命的真正意義何在。。。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三

前兩日讀完了《紅與黑》,可能是斷斷續續讀完的緣故,心裏的感觸總沒有從前讀完書那樣深。

對於主人公於連,我無法對其進行深入得當的評價,這是我看完別人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讀完全書,我只是感覺到這少年矛盾分裂的性格,感受到書中描寫的上流社會的齷齪與不堪,還沒有真正懂得於連,或者説我找不到準確恰當的言語來詮釋於連,就好比作戰,別人進行的是巷戰,而且槍槍都準;我進行的則是外圍戰,還老是打不到眼上。

評論家説,於連是個圓形人物,有着雙重性格。而雙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雄心與野心、虛偽與正直等。這種雙重性構成了於連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複雜性。在不同的生活經歷的制約下,體現他不同的特點。在德瑞那市長家,主要是自卑與自尊的衝突;在貝藏鬆神學院中,主要是虛偽與正直的衝突;在拉木爾侯爵府中,主要是雄心與野心、反抗與妥協的衝突。真是一語中的。下面是研究者的分析,我摘錄如下:

(一)自尊與自卑。於連是由一位粗暴且憎惡他的父親培養長大的,從小就缺少父愛,使於連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內心越是脆弱,其防禦機制就越強。於連高傲、敏感,時刻不忘維護自己的尊嚴,實際上這是一種防禦機制,一種對內心自卑感的補償。他寧願在家捱餓,捱打,也不願到貴族家當奴僕;他關心和誰同桌吃飯勝於關心薪金的多寡。他最初對德·雷納爾夫人示愛並非真心,而是為了維持自尊這一“職責”。自尊使他要求得到真正的愛,自卑又使他得到了這種愛也不敢相信。於連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當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時就會導致自卑感,而這種自卑又激起了他強烈的自尊。

(二)反抗和妥協。於連極端不滿自己現實的處境,熱烈追求個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熱地崇拜拿破崙,想憑自己的才幹,成為拿破崙式的英雄。他身上強烈地表現出平民的反抗意識。於連的兩次戀愛就是對封建門閥制度的有力衝擊。但是當他看到主教的豐厚收入,便想要當教士,於是背誦《聖經》,到神學院去,忍氣吞聲地想適應那裏的生活。他看到侯爵能讓他改變平民的命運,便甘心為他效勞,不再反抗。個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動。直到他發現貴族階級對平民存在根本的敵視後,才恢復了反抗精神,寧死也不肯妥協。

(三)正直與虛偽。神學院的環境使內心正直的於連變得更加虛偽自私。他明明鄙視憎恨他們的這些行經,卻忍氣吞聲地適應他們;他明明是無神論者卻扮演成虔誠的教徒。陰暗的神學院把於連變成了偽君子,同時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在這裏,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雄心與野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雄心與野心。地位和環境驟變,在都市風氣嚴重腐蝕下,於連的虛榮心惡性膨脹,個人的雄心壯志開始向個人野心逐步轉化。他鄙視上層社會的紈絝子弟,卻又盼望着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揚眉吐氣。他十分仇視侯爵巧取豪奪、大發橫財的行徑,但當領悟到侯爵有意識把自己栽培成“一個上流社會的人”時,卻又甘心為侯爵效力。於連變成了一個封建貴族階級的忠實奴僕。

但於連有善良正直的本性,儘管他曾經一度妥協,甚至作出了讓人憤怒不恥的事情,但骨子裏的天性並沒有滅絕,靈魂深處始終是善良的。就在最後佔據他精神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他身上美好的品質。例如面對貧苦人的悲慘場景,他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憐憫的眼淚。他曾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五百法朗寄回家鄉,請謝朗神父幫助分給與他以前一樣貧苦的人,並要求不要説出他的名字。最後,以死亡來拒絕他所處的灰色社會。

德雷納夫人是個天真善良而又温婉的女子,未遇於連之前,身上所有的情感都投付給了她的孩子。她篤信宗教,這是她的性格及環境決定的。當然,與於連的相愛,違背宗教讓她在幸福甜蜜之際總有不安。而正是利用這一點使教會害了於連。

在遇見於連之前,她生命中追求愛的天性被宗教壓抑了,只知相夫教子。她不愛丈夫,卻與丈夫度過了很多年。於連的到來讓她第一次藏到了愛情的滋味。當於連不在時,她可以緊緊將自己困於宗教,而當她與於連在一起時卻總能回覆被壓抑的天性,熱烈的釋放她的情感,她的愛意。

這個女子,在平時很是膽怯脆弱,但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卻又有着驚人的判斷力和應對力。她平日對情人的於連十分依賴,甚至言聽計從,但當麻煩發生時,她敢勇敢的站出來,甚至是幫助於連。

她一生摯愛於連。在於連死後三天也同樣死去。如果説,在愛情裏,於連曾有迷失,她卻一直緊守着自己的愛情聖地。

馬蒂爾德小姐,是個貴族社會空虛無聊的女子。因厭倦了上流社會的風氣,轉而追求於連。可是性格中與生俱來的貴族式驕傲,卻讓她一直瞧不起於連,甚至對自己曾委身於連深以為恥,所以當自己的驕傲佔了上風,她毫不猶豫地拋棄於連。而作為有極度自尊的於連,受不了曾經情人的蔑視,故意設計使她又重新愛上她。

於連對她的愛情遠不如對德雷納夫人的愛情來的純淨。不,應該説,德雷納夫人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而馬蒂爾德的愛情有着浪漫主義的設想在裏面。夫人的愛情發自本真,馬蒂爾德的愛情有着自我崇拜的另類情感的夾雜。

同是貴族女子,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愛情,不一樣的結局。

讀《紅與黑》有感 篇四

看《紅與黑》,當然最先被書名吸引。

紅與黑,紅色和黑色,似乎跟書中的內容沒什麼關係,但仔細讀來,這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紅色代表軍人,渴望跟隨拿破崙為祖國建功立業;黑色代表教士,只求上帝給自己一個安穩的生活,而主人公於連正痛苦於這個選擇,但最後他一個也沒選,而是獻出了生命報復這個虛偽的社會。

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因為那個時代的背景,1814年拿破崙倒台,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貴族和教會沉浸在過度興奮中,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裏的人,那個階級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宏願,為了贏得他們的尊重,於連變成了一個野心家,對他們實施報復。

同是復仇小説,同一時期的作品,於連不同於《基督山伯爵》中的唐太斯,唐太斯年輕不懂政治,更沒有什麼政治抱負。對於自己登上厄爾巴島並且拿到拿破崙密信這件事,並沒有什麼擔憂,也沒顧慮過這封信會給他帶來滅頂之災。被抓進監獄後,仇恨的只是檢察官沒有給他一個公正的審判,仇人對自己的栽贓陷害。

而於連報復的不是唐太斯那樣的一兩個人,而是一羣人,一個統治階層,一個剝削百姓自己卻富得流油,大肆揮霍而又腐朽的上流社會。雖然書中沒有具體説明,但從小説字裏行間,我們依舊可以被於連的正義野心所震撼。

由此可見,唐太斯報仇是為了個人尊嚴,而於連報仇則是要推翻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唐太斯最終成功,而於連卻以斷頭台為背景宣告失敗,但這卻不失為一次對黑暗現實有力的刺痛。

但真正讓我欣賞他的,是他在牢中的沉思,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在死神面前,他終於想起自己的靈魂從未真正皈依過宗教。一個人要是愛過真理卻從未尋找過真理,未免太遺憾,所以作者構思主人公在臨刑前醍醐灌頂。於連的愛不是《聖經》裏的天主,而是他多年來渴望一個能創造平等社會的人。天主的確令人失望,於連卻沒有背棄自己的責任,他可以説:"我並沒有被打敗。"他感到孤獨痛苦,於是又思考起所有哲人、非哲人都愛觸及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恆,都是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一隻蜉蝣在烈日當空的夏季,早上9點出生,晚上5點死去。它怎麼了解"黑夜"二字的意義呢?再讓它延長5個鐘頭的生命,它就會看見且瞭解什麼是黑夜了。一個人強烈地熱愛某樣東西的時候,往往就是快要失去它的時候。()這樣對生命有熱情的人,真要面對"從來處來,到去處去"的現實時,他很虔誠地懺悔自己的偽善,我們有理由認為他不偽善,而他祈求天主把雷納爾夫人還給他,恰恰證明了他對愛情至死的忠誠。

如果沒有無畏浪濤的擊打暗礁,又哪來韌如磐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沒有無畏無懼敢於攀登的人,迄今又有誰能登上世界最高峯?如果沒有荊棘的道路,人世的險惡,又哪來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明珠,又怎能揭露這個虛偽的社會?

於連拒絕苟且偷生逃過死亡,當他的鮮血灑滿斷頭台時,我心中開始景仰這個在理想和現實衝突中掙扎的`於連。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扁舟,至少擁有弄潮兒的勇氣,即使葬身海底也總比坐以待斃強。

紅與黑讀書筆記紅與黑讀後感紅與黑經典語錄

紅與黑讀後感 篇五

血泊的土地上,一株向日葵,抬頭仰望羨慕黑夜中的燦爛繁星,也許遙不可及,但它努力挺直,憑一腔熱血,粗壯的枝莖向上生長……

生於法國維立葉爾小城的木匠兒子於連·索菲爾,也許天生的文質彬彬使他與眾不同,不甘人下,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自由的心,努力擠入上流社會,用豐富的《聖經》知識,從家庭教師到神學院學徒,到侯爵的祕書,諷刺社會腐朽,大膽投身與麗娜夫人的愛河中,用瑪特爾小姐的愛最終打開貴族社會的門,又因與麗娜夫人的愛走向失敗,義無反顧地走上斷頭台。

於連是黑夜中的一株向日葵,他與麗娜夫人的熱戀大膽奔放,嚮往貴族生活中的“墨光”,抬起頭,付身於黑暗,將陰謀欺騙華為枝幹,將奉諛化為面具,用野心化為黑衣,融於黑暗,但他的光芒太為閃耀,難以遮擋,使無數的星光越發暗淡。受到排擠,飽受打擊,獻血灑滿大地,他失敗得體無完膚,他也徹底醒悟,正如於連自己所明白的。:像他這樣的有才幹而又想出人頭地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被上流社會所容忍。只能用盡自己的滿腔熱血,將黑暗的半邊染紅。

然而今天,生活在光芒四射的大地上,面向我們的是黎明,世界的五彩繽紛不是我們的資本。不要甘於做一棵小草,一朵小花,做白晝的向日葵,抬起頭,望向世界最亮的地方,展開心xiong,熱烈的綻放。我們不用黑暗披身,用光芒與鮮露化為枝葉,朝向太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d3e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