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教師要永遠對孩子有新的發現》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教師要永遠對孩子有新的發現》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教師要永遠對孩子有新的發現》讀書筆記

《教師要永遠對孩子有新的發現》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當自己看到《教師要永遠對孩子有新的發現》這篇文章時,是被文章的一段文字所吸引的。裏面沈老師有這樣的一段文字“每每在大班的畢業典禮上,當孩子們離開我的那一刻,我最想對他們説的是:謝謝你們給予我的一切!正因為有了你們,老師才會一點一點的進步一點點地認識教育,感悟教育。是你們的快樂與真摯、問題與好奇、成長與進步,讓我感受到職業的魅力,享受到了工作地快樂!”想想自己現在班裏的孩子也即將要畢業,也許有很多感觸會是相同,也有些是自己沒有碰到過的。抱着這種心態我繼續的看着下文。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沈老師講述着她和孩子們的故事中的一位小朋友的故事,裏面有幾則小故事,而從這位小朋友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我班裏的孩子的縮影,他是那樣的“活躍”,那樣的招人“注意”。沈老師先是去主動地瞭解孩子的情況,從孩子的家庭,從孩子的生活環境去了解,分析孩子會產生這些想象的原因。知道孩子是由於父母的工作繁忙,孩子感覺到被疏遠,不受到關注。照成了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行為。

沈老師開始關注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去主動地接納老師。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孩子與老師有了情感上的交流,從時間和次數上開始慢慢增加,慢慢讓孩子學會主動地開始交流。慢慢的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被排斥到收到同伴的接納,孩子的個性也開始慢慢的轉變了,從一個愛“惹事”的孩子,到一個遵守常規的孩子。孩子的一點一滴的變化,都是讓老師欣喜的。

沈老師在文章的結尾處提到“發現時教育的開始。發現讓我瞭解了晨晨的興趣愛好,使我和晨晨之間有了獨有的話題和共同關注的事情,並使他能在自己的興趣點上感受與人交流的快樂。發現讓我找到了教育的時機和切入點。”這裏提醒着我們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及時的發現。

做個有心人,視乎還是不夠的,"幼兒由於年齡的特點和性格上的差異,需要我們有目的的主動發現,發現他們的需要和進步,發現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新的發現會使我們對孩子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認識,也會使孩子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永遠有新的發現。”

第二篇:幼兒園大班教養筆記:給孩子有自由暢談的機會

自開學來, 每班的老師都覺得教室裏的孩子特別興奮. 特別是午睡時, 孩子們邊脱衣服, 邊津津樂道地談論着自己的話題.他們一會兒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説説笑笑,一會兒告狀聲又此起彼伏,午睡室裏一片混亂. 不論老師怎麼教育引導, 都不管用. 於是, 我開始認真地反思, 尋擾着原因. 結果我發現, 幼兒本來可以在午睡前出去散會兒步, 暢所欲言. 可由於近來連連陰雨天氣, 孩子們不能出去散步了. 老師們在這段時間裏有的給孩子們看vcd; 有的讓孩子們完成未完成的繪畫作品或其他任務. 緊接着催着小朋友們小便, 洗手, 睡覺. 一連串的環節,午睡是孩子們統一的活動。在孩子們看來,一但睡着了就失去了説話的自由, 那還不趁着脱衣服的時候痛快地説一會兒話.

為了讓孩子們在睡覺前有説話的機會, 我想,何不讓孩子在小便洗手的時候交談一會兒, 再去睡覺呢? 今天午睡時,我就提前五分鐘讓孩子們去小便, 洗手. 允許孩子們在洗手間裏説説話. 聽到老師的鈴鼓聲再去午睡室睡覺.所有的小朋友都把嘴巴閉嚴,誰也不許説話,然後安安靜靜的睡覺。”這下, 洗手間裏可熱鬧了. 只聽有的孩子在一起談論起昨晚看的電視; 有的孩子在回顧剛剛看完的vcd<舒克和貝塔>中的精彩場面.還嚷着: 我喜歡舒克, 我最喜歡貝塔, 我長大了也要開飛機, 開坦克. 女孩子們則躲在衞生間隔板的背後, 不知在説着什麼悄悄話.

看着他們滿臉的笑容, 我不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瞭解了孩子,滿足了孩子呢。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一下,多釋放一些時間給孩子,我想孩子一定會配合老師的工作的。

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臉蛋, 有的還帶着甜甜的笑, 我也不由地笑了.

第三篇:國小教師讀書筆記:新的起步

新的起步

——《教師閲讀地圖》讀書筆記

借用第一章開篇的話,朱永新教授曾經説過,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那麼同樣的,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專業閲讀史。

確實如此,打從上師範大學起,學師範專業起,就一直在閲讀諸如《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課程解讀》等一系列專業書籍,但真正工作後,總是不停地忙,已把所學所讀都忘得差不多了,覺得自己一直就是在碌碌無為,像拉磨的驢一樣,不停地原地轉圈,還要忍受來自身後的鞭痛,殊不知閲讀是可以改變這種現狀的,包括我的精神狀態。這本《教師閲讀地圖》又喚起了我大學時對閲讀的渴望,不再茫然無措地在書海中亂翻,而是更有針對性更樂意去購買去閲讀,甚至深入到書中的字裏行間去,感覺又回到了學生時代,使自己的心靈逐漸沉澱,然後用積極的狀態迎接工作中的各種挑戰。

“以真正專業化的眼光來看,我們要反對的,恰恰是對賞識的簡化。”想起自己初任班主任時,碰到各種各樣的情況,焦頭爛額,卻又處理得不那麼盡如人意,很沮喪,就去讀一些教育案例式的書籍,希望能找到一條捷徑,來處理剪不斷理還亂的班務,照搬照套地忙乎了一個學期,不僅班風越來越糟糕,反而有些學生更加猖狂,有時我就納悶了:這明明就是xx案例成功的處理辦法,怎麼我就不行了呢?!才知道,“真正的賞識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發自內心對孩子的信任。這種信任,是對孩子未來成就的堅信,無論孩子犯多少錯誤,要經歷多少反覆,這種信任始終不變,唯有如此,賞識才能夠發揮作用。這種信任所帶來的,可能恰恰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包括批評甚至必要的呵斥。”這些理論的支撐以及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因地制宜地想出解決辦法,而不僅僅是套用才是教育學生成功的法寶,畢竟借鑑的終歸是別人的經驗,要想有自己的經驗,必須得靠自己的實踐才行。面對犯錯的孩子,更應該讓他知道錯誤,幫助他改正,並要始終相信,他能夠改正。這樣帶下來的班,才能逐漸凝聚,才會逐漸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識。凡是選擇書,必須有理性地看待,結合自己的實際,幫助自己反思,才是用書之道。

但面對學生的教育問題時,總感覺層出不窮,心裏十分急躁,尤其想到自己剛接一年級時,望着那些不懂事的娃娃,真是連嚷嚷的力氣都沒有了,但學生的進步又伴隨着螺旋式的上升,所以如果無法度過這個躁動的時期,這個班帶下去只會走兩個極端,一個是對“暴政”的反抗,最終形成大亂班的現象,另一個就是死氣沉沉、老氣橫秋的班級,無論是哪個極端

都泯滅了孩子的童真,背離了教育的元初。所以,依然是讀書,我覺得我還處在浪漫時期,“用禪宗中的話來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問題論問題,學着引導,試着去教會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既嚴又愛。借用惠特曼的一首詩:“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我覺得在這個被稱之為浪漫時期的成長期,我要把讀過的進行記憶,然後慢慢融會貫通,運用於遇到的各種問題,也就是不停地修煉自己,使自己心平氣和地去對待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去合理地處理好各種問題和關係,而這本書就提供了這樣的“理解”,“本體性知識——理解所教的學科;心理學——理解面對的學生;教育學、教育教學實例——理解教育、教學、課程;人學——理解自我、理解生命”,我覺得這樣有目的地暢遊書海,是很有收穫的,所以,我給自己制訂的未來一年讀書計劃如下:

1. 學科知識:漢語知識《漢字密碼》

文本解讀《人間詞話》

學科理論及實踐《名師課堂實錄》

文學作品:《彼得·潘》、《中國神話傳説》、《特別的女生薩哈拉》

2. 專業知識:教育學《給教師的建議》

教育管理《兒童紀律教育發育》

心理學《愛的教育》、《兒童心理學》

3. 人類基本知識:文學藝術《美學散步》

哲史宗教及社會學《希臘的神話和傳説》、《蘇菲的世界》、《黃河邊上的

中國》

科學《昆蟲記》

綜合及其他《傅雷家書》

因為我是教語文的,所以選擇學科知識時比較偏向文科,文學作品只是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以及即將要推薦給學生的書。專業知識方面,讀了《愛的教育》,對於已經漸漸迷失的自己更找到了一些方向,大愛才是教育的真諦,愛至細微處,就足以告訴學生愛的方法了,因為比較在意班級紀律方面的教育,所以希望能從《兒童紀律教育發育》一書中找到些適合的方法。對於人類基本知識,都是自己比較感興趣但從沒認真讀過的,希望自己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逐漸拓寬閲讀面。

多讀書,才能應對面對的時常困擾自己的問題,比如打架的問題,利用班會時間,我以三類人揭示了班會的主題:

“孩子們,打架的時候分為三類人,一類是在打架過程中,打架的雙方,一類是在旁邊看着並起哄,另一類是拉架、勸架的。孩子們,你們覺得這三類人都做得怎麼樣?”有孩子舉手了,我欣喜地發現,打架中的三類人都在舉手的行列,我叫起“第一類人”,孩子説道:“這類人打架不對,我們男子漢沒什麼解決不了的,如果我們都謙讓一點,就不會打架了。”“那要萬一忍不住了呢?”孩子都不知如何是好。我打出大屏幕:這是一件發生在最近的故事,故事中的孩子和你們的年齡一樣大,他們因為一開始上課有人互扔橡皮渣玩,發展到下課去學校外打架,三五一羣,先吵架,後大打出手,越打越激烈,由於是在山村,沒有大人及時制止,導致慘烈的情況,有孩子倒下了,沒倒下的孩子繼續“戰鬥”,拿着磚頭,踩着倒下孩子的身體,互相打着,越打越兇,幸虧這時有位老師回家路過,制止了這場“鬥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會有什麼後果?”我看到孩子臉色鐵青,因覺得可怕而鴉雀無聲。

“我們是個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我們都要去關心愛護,我們彼此在一起就是緣分,要珍惜呀!怎麼珍惜?天天傷害對方嗎?”“不是!”異口同聲。“我們不打架!”一個孩子説。“那看到打架呢?”我叫起“第二類人”,孩子説道:“要去勸架,拉開他們。”這時我叫起“第三類人”:“就算捱打了,只要能拉開他們,我就覺得我是男子漢。”“對,你就是男子漢,你用你的正義,勸阻了上次餘xx和劉x的廝打,要不然劉x有可能受傷。太棒了,五(2)班因為有你而感到驕傲。”這時,我看到起鬨的兩個男孩子把頭低了下去,平時雖然很淘氣,但是非分明的他們,也知道錯了,其中一個孩子舉起了手:“我錯了,我不應該起鬨,也不打架了,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想改正錯誤。”“孩子們,你們歡迎他嗎?”“歡迎!”“那我們去跟他握握手吧!”孩子紛紛起身,走到他身邊,握着他的手,他把頭埋在胳膊肘裏,我感到,他哭了。

“孩子們,遇事要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難免有摩擦,有了,就要講清事實,團結友愛,不再打架!要記住呀!”“我們記住了!”我知道,這鏗鏘有力的回答背後,是孩子們的決心。

“我思故我在”,我所教育的是一羣有思想、有活力、年幼、追求快樂的鮮活生命,所以任何時候我都要教會他們思考,無論是觀察、習作,還是學習、生活。只有會思考的心靈,才能夠聽到優美的旋律。

思考的價值在於認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如果積極地直麪人生,那作為教師,肩上的擔子勢必會在心理釋壓下變得很輕。人生若只是初相識,那麼一切都會是美好的,作為啟蒙教師,我們無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感染着孩子,他們通過我們的指引看人生,或輕或重,也許就在一句話。我時刻提醒自己多讀書,儘量心平氣和地去處

理各種問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於我,則是孩子那純真的情感,家長那殷切的期待。

讀書,讓心靈充實;感悟,讓心靈貼近;教書,讓心靈相知!新的起步,再出發!

第四篇:《發現孩子》讀書筆記

《發現孩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為“20世紀贏得世界承認的、給科學帶來進步的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醫生“馬利亞.蒙台梭利”。翻開這本被譯為37種語言發行的書,懷着一種崇敬的心情細細閲讀。

作者從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不同角度地為我們揭示了 “孩子”這一教育中的主體的種種奧祕。同時也指出了作為老師和長輩的我們,在照顧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一些自以為是的錯誤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時,也為我們的教育指明瞭道路。

由於職業的敏感吧,其中有幾章論述給我留下的印象頗深。

在“為孩子提供美麗適宜的環境”一章中説道“美既有助於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處於疲憊的精力得到恢復。我們可以這樣説,最適合生活的地方其環境應該是美麗的,”我想,這句話對我們每學期的環境布應該是最好的肯定。

還有一段話, “我們讓兒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本站:)因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們有破損,就等於是在向孩子們粗魯和漫不經心的行為提出警告。這樣就可以引導兒童糾正自己的行為,訓練他們行動細心、準確,學會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壞東西,使自己的行動變得越來越文明和有節奏,並逐漸向主人一樣成為各種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讓環境説話,讓孩子自發評判和規範自己的行為,把教育轉變為一個內化的過程。這讓我感受到了環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這本書還讓我認識到了,如果實施不當的教育行為會使我們成為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為,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於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而我們需要把握的,就是這之間的平衡點。

第五篇:孩子有成就感

孩子有成就感,才能學習好

我們成年人每日上班如果總是不發工資,工作積極性是會受影響的,説不定你還會辭職不幹了。同樣道理,孩子上學也需要得到“工資”,才能保持其積極性。

什麼是孩子上學得到的“工資”呢?有些家長可能認為,我給孩子吃喝穿,給他買玩具和山地車,請他吃麥當勞、肯德基,這不是“工資”嗎?不是。這些東西在孩子眼裏,都是應得應分的,我是你的孩子,你就應該給我這些東西,我不上學你也應該給我。而學習的"工資"必須是直接從學習得來的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孩子從學習中得到的成就感。因為學習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會有成就感;從學習中得到收穫,會有成就感。這就是孩子領到的學習“工資”。現在許多孩子為什麼厭學?因為他們領不到"工資"。他們在學習上得到的總是批評,或者在多數情況下得到的是批評,他們看不到收穫,他們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如此這般,想讓他們自覺努力學習,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個明智的家長,應該仔細研究孩子的學習心理,想辦法讓他不斷領到“學習工資”。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表揚孩子。許多家長都不喜歡錶揚孩子,他們説表揚多了孩子會驕傲。據我所知,現在的孩子因為經常遭到批評轟炸,自卑者為多,真驕傲者並不多。很多孩子都愛説大話,有錯不承認,報喜不報憂,專門跟成績比自己差的同學作比較,家長以為他們這是驕傲,其實非也,這是虛榮,根子是自卑。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吹牛的。他們出現這種症狀主要不是因為表揚多了,而是因為恰到好處的表揚太少了。我不贊成濫用表揚,對於已經學得很好的孩子,偶爾表揚就可以了,而且要表揚到點子上,即他們確實做到了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情才表揚。至於本來就學得不好,信心不足的孩子,再沒有表揚,就很難鼓起勇氣。這種孩子,應該適當表揚一些。

有的家長説:“我的孩子不吃表揚怎麼辦?我剛一表揚他,他就用那樣的眼神看着我,意思是早就識破了我的機關。”這種家長所犯的錯誤是把表揚單純當成計策了,這是表揚的權術化。要知道表揚首先是對孩子的衷心讚美(像欣賞一個朋友那樣),其次才是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一種策略。你把表揚看成釣考試分數的魚鈎,這種表揚不真誠,有點像圈套,孩子當然會不高興,不買你的賬。再有,這樣的家長表揚的技巧也太少了。表揚不一定非得擺個讚美的架勢,尤其不可固定模式。比如,今天孩子報告考試成績,有所提高,我可以不作口頭表揚,只是對他笑一笑,然後晚上吃飯多加一個他愛吃的菜。這有多麼温馨!孩子肯定有成就感,得到“工資”了。

但是一個孩子如果只有依賴外部表揚推動才能努力學習,境界還是比較低的。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當然,這種孩子永遠不會是多數。人完全靠自我激勵前進的確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於發現自己成績的人,也需要別人的鼓勵,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一個

孩子達到那樣的水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勵,他的“自己給自己發?工資?”的能力開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會增強,此種能力在他學習成績提高過程中的貢獻率越大,他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就越好。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

培養孩子“自己給自己發?工資?”能力的關鍵是讓他學會自我評價。要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的關鍵是家長、教師不要太“積極”,對孩子的評價密度不要太大,要給孩子留點空間,讓他靜下心來思考,分析自己的學習形勢,估量自己的成敗得失。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學會看到自己的成績,激勵自己前進,同時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

此外,還可以給與更高層次的表揚——獎勵。

北京工業大學兒童心理諮詢師魯傑講:一般來説,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獎勵有精神獎勵、情感獎勵、活動獎勵和物質獎勵等。精神獎勵包括對孩子成長表示鼓勵、肯定、滿意、讚歎、尊重、佩服和欣賞等;情感獎勵包括微笑、擁抱、拍肩、關注、撫摸、鼓掌、眨眼等;活動獎勵包括與媽媽一起去公園,一起玩,聽大人講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遊戲等;物質獎勵包括買冰淇淋、球、書、雜誌,特別的零食、玩具、服裝等。

有的父母認為獎勵就是給孩子買他想要的東西,給孩子的獎勵越多,就越會讓他們延續好的行為習慣。其實,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學家多年的觀察發現,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獎勵,年齡越大的孩子越是這樣。過多的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得到獎勵的東西上去,而不是出現父母希望的行為。所以,獎勵要多樣化,同時,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獎勵,一定要儘量避免把獎勵侷限於“物質”領域,少用“討價還價”的形式進行。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梅耶斯博士介紹説:美國父母很喜歡口頭鼓勵孩子,“你做得真好!”“太棒了!”“你真聰明!”這類表揚孩子很重要,但是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的獎勵就會更有效。這些獎勵可以是物質的,比如買新玩具、買新球鞋;也可以是一些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如玩電子遊戲、和同學一起看電影、到公園遊玩或打球;還可以是讓孩子享有一些平時享受不到的權利,如決定全家週末的活動、選擇到哪家餐館吃飯、請小朋友到家裏來玩等。

採用多種獎勵方式,從長遠來講,能夠更好地達到鼓勵孩子的目的。而給孩子主導權,讓他們選擇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獎勵。

當然,作為最容易實施的口頭鼓勵,父母一定不能吝惜。並且,要記住,任何獎勵也不能代替擁抱孩子這種表示關愛的肢體語言,因為他們對父母的這些舉動感受最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7vql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