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第一篇: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1、教導自已認識自我

“然而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於是敵人遠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想不到名人也有這種情況出現,我還以為就是我們這些平庸人才會出現毫無生氣的教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知遇到多少次是這樣的情況,多麼沉悶的課堂而又那麼無耐,以致我們有時會厭卷教學,怕給學生上課。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望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根本不會想認真讀這種書,不會去想改變自我,這樣的書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在這裏帕爾默講了引起教師困惑的三個主要原因:認識學科、認識學生、認識自我。“首先,我們教授的學科是像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於閲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要清晰、完全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作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鮮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羅門的智慧。”第三個原因:“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而就優秀教師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時闡述三者的關係,強調了認識自我的生要性。“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是誰。我只會在我經受不了檢驗的生命陰影中,透過重重的墨鏡看學生——而且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生科。”

2.教師的內心世界和外部景觀

“教師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因為他們是如此普通且無反擊之力的羣體。”的確如此,教師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沒有金錢,更沒有權勢。特別是當今的中國,教師的地位和權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們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我們繼續讓稱職的教師所如些依賴的意義和心靈缺失,僅僅依靠增加撥款、重組學校結構、重新編制課程以及修改教科書,改革永遠不能成功。”怪不得我國的數次教學改革都不能達到好的效果,看來是我國改革方向錯了,我們重視的是教科書、教法的改變,“不能珍惜以及激勵作為優秀教學之源的人的心靈”

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徒勞的。

帕爾默批出:教學的自我內部景觀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者的有機結合,“它們應完美地交織在人的自我中,給合在教育中。”我理解為智能的是我們教學所需的專業技術;情感的是我們對學生、對教育、對學科的愛,就是人們常説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精神的是我們對教育事業的執着的追求。

接着講到了本書導言的開篇詩,“里爾克以其感人隱喻提供給我們一幅自我的整體圖畫。……雖然本書立足教師的內心世界,但也不失時機地探索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對心靈溝通的內在渴求成為外部聯繫的需求:我們的心靈舒適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會更加親密無間。”也重視教與學的方法的學習和探索,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於探索教師的內心世界。

在這裏我就有一個迷惑:“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是智能的,是屬於教學的內部景觀。又是內部又是外部,這不是矛盾着嗎?是不是“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完美地交織在人的自我中,結合在教育中”,“對心靈溝通的內在渴求成為外部聯繫的需求:我們的心靈舒適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會更加親密無間。”內外交融在一起了。沒文化看不懂。

3、少人踏足的小徑

“我也毫不質疑,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以絕妙的方式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另闢蹊徑、越過上課的教師、既不靠上課也不靠教師,一樣學得不錯”在這裏我是第二次看到這種觀點,李鎮西也説過,學生成績好跟我們教師無關,學生教育是主要教育學生做人,具體的説法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如此。但是“教師是有力量創造條件使學生裝學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學生根本學不到的多少東西。”看來教師對學生的作用還是有的,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少的知識。

“所有年級的教師具有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多,我們不應該就所謂的‘更高’年級水平而炫耀。……在每個教育階段,教師的自我是關鍵。”現實中高年級的教師看不起低年級的教師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我自己也有這種思想,看來要改變這種錯誤的思想了。

“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再次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內心世界和教師的自我。

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方法和技巧之背後

“30多年來,我努力探索教學技巧,……我掌握了的教學技巧雖然能應付,但是僅僅靠技巧是不夠的。當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如果我沒有這種意識,我就意識不到學習者‘你’的地位。”也就是説“真正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第一次接確“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兩個名詞,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在網上查到一些別人的解釋:“何謂優秀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聯合方法更趨於深化的聯合心靈,那就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還有的是:“那麼,教師如何能夠喚醒自我內心的力量,以找到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呢?簡言之,就是要通過再學習來獲得學科專業的主動發展,實現生命價值的愉悦提升。通過閲讀,與思想大師的對話,與自我意識的深層對話,讓心靈智慧不斷的上下求索。通過討論,使自我心靈真諦加強與外部心靈力量的聯繫”。

在後面的篇幅中作者詳盡闡述了“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他説道:“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課裏,我與學生建立聯繫、進而引導與學科建立聯繫的能力,較少依賴於我所採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賴我瞭解和相信我自己、並願意使其在教學中運用且敏於接受其響的程度”;“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這裏的心靈是取它古代的含義,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作者進一步闡述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艾倫那樣能把自身認同與工作融合到一起呢?“但是自我的神祕性部分地表現為這一個事實:一種尺度未必適合所有的人,對一個人具有整合性的東西,對另一個人卻缺乏整合性。”這裏了説明成就事業跟我們的先天性有一定的聯繫,並不是想成就什麼就一定能成。埃裏克“可能換個職業是他恢復已經失去的自身完整的惟一出路”了。

那我們如何知道哪些東西對我們具有整合性呢?“體驗就是真理”,“我們在生活所承受的複雜的力量場中體驗,就是更多地瞭解自身完整。……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則摧毀我們的自身守整”。

這種尋求自我完整又會讓我們走向另一個困惑。“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對新的相遇保持開設的心態,試着去區分自身完整和自身不完整的人,這是一件讓人厭煩、有時甚至令人恐懼的任務。我時常試圖在地位和身份的屏障之後保護自我意識,不讓我的自我接近同事、學生或者觀念,也時常試圖讓自我躲開我們肯定會遇上的衝突”。

“ 當我屈從了這些誘惑,我的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就削弱了——從而,我失去了教學的心靈。”

第二篇: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1、教導自已認識自我

“然而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於是敵人遠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想不到名人也有這種情況出現,我還以為就是我們這些平庸人才會出現毫無生氣的教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知遇到多少次是這樣的情況,多麼沉悶的課堂而又那麼無耐,以致我們有時會厭卷教學,怕給學生上課。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望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根本不會想認真讀這種書,不會去想改變自我,這樣的書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在這裏帕爾默講了引起教師困惑的三個主要原因:認識學科、認識學生、認識自我。“首先,我們教授的學科是像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於閲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要清晰、完全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作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鮮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羅門的智慧。”第三個原因:“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而就優秀教師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時闡述三者的關係,強調了認識自我的生要性。“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是誰。我只會在我經受不了檢驗的生命陰影中,透過重重的墨鏡看學生——而且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生科。”

2.教師的內心世界和外部景觀

“教師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因為他們是如此普通且無反擊之力的羣體。”的確如此,教師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沒有金錢,更沒有權勢。特別是當今的中國,教師的地位和權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們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我們繼續讓稱職的教師所如些依賴的意義和心靈缺失,僅僅依靠增加撥款、重組學校結構、重新編制課程以及修改教科書,改革永遠不能成功。”怪不得我國的數次教學改革都不能達到好的效果,看來是我國改革方向錯了,我們重視的是教科書、教法的改變,“不能珍惜以及激勵作為優秀教學之源的人的心靈”

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徒勞的。

帕爾默批出:教學的自我內部景觀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者的有機結合,“它們應完美地交織在人的自我中,給合在教育中。”我理解為智能的是我們教學所需的專業技術;情感的是我們對學生、對教育、對學科的愛,就是人們常説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精神的是我們對教育事業的執着的追求。

接着講到了本書導言的開篇詩,“里爾克以其感人隱喻提供給我們一幅自我的整體圖畫。……雖然本書立足教師的內心世界,但也不失時機地探索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對心靈溝通的內在渴求成為外部聯繫的需求:我們的心靈舒適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會更加親密無間。”也重視教與學的方法的學習和探索,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於探索教師的內心世界。

在這裏我就有一個迷惑:“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是智能的,是屬於教學的內部景觀。又是內部又是外部,這不是矛盾着嗎?是不是“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完美地交織在人的自我中,結合在教育中”,“對心靈溝通的內在渴求成為外部聯繫的需求:我們的心靈舒適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會更加親密無間。”內外交融在一起了。沒文化看不懂。

3、少人踏足的小徑

“我也毫不質疑,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以絕妙的方式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另闢蹊徑、越過上課的教師、既不靠上課也不靠教師,一樣學得不錯”在這裏我是第二次看到這種觀點,李鎮西也説過,學生成績好跟我們教師無關,學生教育是主要教育學生做人,具體的説法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如此。但是“教師是有力量創造條件使學生裝學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學生根本學不到的多少東西。”看來教師對學生的作用還是有的,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少的知識。

“所有年級的教師具有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多,我們不應該就所謂的‘更高’年級水平而炫耀。……在每個教育階段,教師的自我是關鍵。”現實中高年級的教師看不起低年級的教師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我自己也有這種思想,看來要改變這種錯誤的思想了。

“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再次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內心世界和教師的自我。

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方法和技巧之背後

“30多年來,我努力探索教學技巧,……我掌握了的教學技巧雖然能應付,但是僅僅靠技巧是不夠的。當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如果我沒有這種意識,我就意識不到學習者‘你’的地位。”也就是説“真正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第一次接確“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兩個名詞,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在網上查到一些別人的解釋:“何謂優秀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聯合方法更趨於深化的聯合心靈,那就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還有的是:“那麼,教師如何能夠喚醒自我內心的力量,以找到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呢?簡言之,就是要通過再學習來獲得學科專業的主動發展,實現生命價值的愉悦提升。通過閲讀,與思想大師的對話,與自我意識的深層對話,讓心靈智慧不斷的上下求索。通過討論,使自我心靈真諦加強與外部心靈力量的聯繫”。

在後面的篇幅中作者詳盡闡述了“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他説道:“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課裏,我與學生建立聯繫、進而引導與學科建立聯繫的能力,較少依賴於我所採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賴我瞭解和相信我自己、並願意使其在教學中運用且敏於接受其響的程度”;“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這裏的心靈是取它古代的含義,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在這裏我解開了我有前面的一個不懂的問題——“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是智能的,又是屬於教學的內部景觀。一個是“外部”與“內部”並不矛盾。“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被人類自身整合就是屬於教學的內部景觀了。

進一步講述了“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的意義:“當優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時,那麼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裏牽引,力在這裏繃緊,線梭子在這裏轉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毫不奇怪,教學牽動着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教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保護心靈的開放不斷的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達到自身的完整。

第三篇: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1、教導自已認識自我

“然而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於是敵人遠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想不到名人也有這種情況出現,我還以為就是我們這些平庸人才會出現毫無生氣的教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知遇到多少次是這樣的情況,多麼沉悶的課堂而又那麼無耐,以致我們有時會厭卷教學,怕給學生上課。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望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根本不會想認真讀這種書,不會去想改變自我,這樣的書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在這裏帕爾默講了引起教師困惑的三個主要原因:認識學科、認識學生、認識自我。“首先,我們教授的學科是像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於閲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要清晰、完全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作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鮮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羅門的智慧。”第三個原因:“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而就優秀教師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時闡述三者的關係,強調了認識自我的生要性。“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是誰。我只會在我經受不了檢驗的生命陰影中,透過重重的墨鏡看學生——而且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生科。”

2.教師的內心世界和外部景觀

“教師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因為他們是如此普通且無反擊之力的羣體。”的確如此,教師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沒有金錢,更沒有權勢。特別是當今的中國,教師的地位和權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們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我們繼續讓稱職的教師所如些依賴的意義和心靈缺失,僅僅依靠增加撥款、重組學校結構、重新編制課程以及修改教科書,改革永遠不能成功。”怪不得我國的數次教學改革都不能達到好的效果,看來是我國改革方向錯了,我們重視的是教科書、教法的改變,“不能珍惜以及激勵作為優秀教學之源的人的心靈”

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徒勞的。

帕爾默批出:教學的自我內部景觀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者的有機結合,“它們應完美地交織在人的自我中,給合在教育中。”我理解為智能的是我們教學所需的專業技術;情感的是我們對學生、對教育、對學科的愛,就是人們常説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精神的是我們對教育事業的執着的追求。

接着講到了本書導言的開篇詩,“里爾克以其感人隱喻提供給我們一幅自我的整體圖畫。……雖然本書立足教師的內心世界,但也不失時機地探索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對心靈溝通的內在渴求成為外部聯繫的需求:我們的心靈舒適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會更加親密無間。”也重視教與學的方法的學習和探索,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於探索教師的內心世界。

在這裏我就有一個迷惑:“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是智能的,是屬於教學的內部景觀。又是內部又是外部,這不是矛盾着嗎?是不是“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完美地交織在人的自我中,結合在教育中”,“對心靈溝通的內在渴求成為外部聯繫的需求:我們的心靈舒適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會更加親密無間。”內外交融在一起了。沒文化看不懂。

3、少人踏足的小徑

“我也毫不質疑,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以絕妙的方式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另闢蹊徑、越過上課的教師、既不靠上課也不靠教師,一樣學得不錯”在這裏我是第二次看到這種觀點,李鎮西也説過,學生成績好跟我們教師無關,學生教育是主要教育學生做人,具體的説法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如此。但是“教師是有力量創造條件使學生裝學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學生根本學不到的多少東西。”看來教師對學生的作用還是有的,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少的知識。

“所有年級的教師具有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多,我們不應該就所謂的‘更高’年級水平而炫耀。……在每個教育階段,教師的自我是關鍵。”現實中高年級的教師看不起低年級的教師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我自己也有這種思想,看來要改變這種錯誤的思想了。

“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再次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內心世界和教師的自我。

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方法和技巧之背後

“30多年來,我努力探索教學技巧,……我掌握了的教學技巧雖然能應付,但是僅僅靠技巧是不夠的。當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如果我沒有這種意識,我就意識不到學習者‘你’的地位。”也就是説“真正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第一次接確“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兩個名詞,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在網上查到一些別人的解釋:“何謂優秀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聯合方法更趨於深化的聯合心靈,那就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還有的是:“那麼,教師如何能夠喚醒自我內心的力量,以找到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呢?簡言之,就是要通過再學習來獲得學科專業的主動發展,實現生命價值的愉悦提升。通過閲讀,與思想大師的對話,與自我意識的深層對話,讓心靈智慧不斷的上下求索。通過討論,使自我心靈真諦加強與外部心靈力量的聯繫”。

在後面的篇幅中作者詳盡闡述了“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他説道:“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課裏,我與學生建立聯繫、進而引導與學科建立聯繫的能力,較少依賴於我所採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賴我瞭解和相信我自己、並願意使其在教學中運用且敏於接受其響的程度”;“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這裏的心靈是取它古代的含義,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在這裏我解開了我有前面的一個不懂的問題——“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應是智能的,又是屬於教學的內部景觀。一個是“外部”與“內部”並不矛盾。“外部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被人類自身整合就是屬於教學的內部景觀了。

進一步講述了“真正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的意義:“當優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時,那麼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裏牽引,力在這裏繃緊,線梭子在這裏轉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毫不奇怪,教學牽動着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教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保護心靈的開放不斷的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達到自身的完整。

“當今教育中,處處感受到這種痛苦: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標準”。有人聽了魏書生的報告,馬上就把他的方法運用到班主任的管理中,可惜效果不佳,就抨擊魏書生,説他是騙子,還批評魏書生道,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大批的“魏書生式”的人物。在這裏我們可以找到原因了,教育教學方法與各人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有關,世界上沒有完全兩個相同的人,別人的方法對你不一定有效,需要各自自身去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形成各自的教學內部景觀,源於各自的心靈。

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與真我

“好的教學來源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作者再次提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並用較多的語句對這兩個名詞下定義 ,卻還是讓人費解,不太明白。從作者的定義看自身認同是我們自身的先天因素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我們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還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憑着這個能力我們不斷的完善自我,達到自身完整。

作者用艾倫和埃裏克兩位教師的故事,對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進行論述。兩人有共同出身、共同的成長環境人形成了共同的自我意思;共同的天賦,共同走向了大學、考上了研究生、獲得了博士學位,又走上共同的教學這條。之後,兩個人卻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艾倫將以手工業者出身為榮的自我意識融入了自己的大學學習和教學中,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埃裏克在一進入大學就把以手工業者出身為榮的自我意識與大學的學習生活分離開了,走向工作崗位後還繼續這種分離,成為一個態度粗暴、行為武斷、專橫霸道之人,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優秀教師,教學要“基於一個完整的、不分裂的自身認同”。

“在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中,編織一張如此具有凝聚力的網,用於把學生、學科和自我統統編織在一起,每個人生活經歷的每個重要線索都得到尊重。這樣的一種內部整合的自我,才能夠建立優秀教師所依賴的外部聯繫”。在這裏作者再次點出了本書的中心“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作者進一步闡述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艾倫那樣能把自身認同與工作融合到一起呢?“但是自我的神祕性部分地表現為這一個事實:一種尺度未必適合所有的人,對一個人具有整合性的東西,對另一個人卻缺乏整合性。”這裏了説明成就事業跟我們的先天性有一定的聯繫,並不是想成就什麼就一定能成。埃裏克“可能換個職業是他恢復已經失去的自身完整的惟一出路”了。

那我們如何知道哪些東西對我們具有整合性呢?“體驗就是真理”,“我們在生活所承受的複雜的力量場中體驗,就是更多地瞭解自身完整。……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則摧毀我們的自身守整”。

這種尋求自我完整又會讓我們走向另一個困惑。“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對新的相遇保持開設的心態,試着去區分自身完整和自身不完整的人,這是一件讓人厭煩、有時甚至令人恐懼的任務。我時常試圖在地位和身份的屏障之後保護自我意識,不讓我的自我接近同事、學生或者觀念,也時常試圖讓自我躲開我們肯定會遇上的衝突”。

“ 當我屈從了這些誘惑,我的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就削弱了——從而,我失去了教學的心靈。”

第四篇: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讀後感

我這一段時間,一直在讀《教學勇氣》我很感動,這是一部喚醒教師心靈的書,我從中瞭解到了自己內心的弱點,自己心靈的需要

甚至有時候,它幫我治療了心靈傷痛,提升了人生觀念,讓我的心對過往不再耿耿於懷,有點兒像畢淑敏所説“心輕上天堂”的感覺。

從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學中的根本問題---“自我認同”,尤其是職業的認同。我覺得,這個認同在這個浮躁時代太不容易了,因為我們大多數老師還“處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時期”很多時候老師們渴望的不是“內心領域的關注”,而是“能在教室裏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我也處在這個時期。

書中還説“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所謂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敏鋭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內心的教學體驗,是否快樂、是否緊張、是否慌亂、是否享受?如果不快樂,那麼這堂課其實是一種折磨。洞悉內心本質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項是職業認同,是否認同自己職業,是職業幸福的關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鍵。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的家長身上。我上週開了一次家長會,從中分享了“自我認同”的理念,我説,我們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本源,也出在“自我認同”上,自我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否認同自我,是否認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認同自己的職業,都會在於孩子發生衝突是,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傷害。在做進一步溝通中,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這讓我反思我平時的家長會,我發現,我所説的,大部分是學科要求、管理要求,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且會拿“升學問題”來增加家長的壓力,即便是談教育觀念,也更多是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務,卻很少涉及家長的內心感受,很少涉及學生的內心感受,我發現,我的教學心腸是硬的,缺少書中所説的“教師心腸軟”。

但同時也發現了另外的問題:心靈和技術,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優先?昨晚我去做一個家訪,我沒有問學生的具體家庭情況,我只是輔導學生,我們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採用互動互動模式,把英語學科的一週知識複習、思考了一遍,並做了一部分習題,這個班裏倒數的女生表現非常好,我們一起提問、討論,她表現出思維敏捷、學習認真、主動提問等優秀的學習特點,效果非常好。家長當時一直坐在旁邊,對孩子的學習表現大為舒心,因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這種表現。

我在思考,達到這個良好的學習效果,是心靈的作用,還是技術的作用,到底哪一個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長談教育、談內心,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我們的內心喚醒,到底是怎樣發生作用的?

書中講到“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温柔的方式迴應,是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遵守的教師職業規則,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樣的感受:“我發現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倫理意義上值得讚美,但非我心甘情願所為。對一項非我傾心的工作,無論從外部代表的抽象標準看多有價值,它都會侵犯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普通老師的一種內心感受,但是我們卻很忽視這內心的聲音,任由這種侵犯的痛苦傷害我們,然後我們會最終把這種痛苦也加諸於學生身上。

“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的吶喊”

我們越是學會傾聽內心,就越會真實地感受教學。

第五篇:山東陳金凱《教學勇氣》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閲讀筆記文。陳金凱

我是用心的老師

當我們對着目前的體制發起語言攻擊時,有沒有想過,這種攻擊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內心缺失自我認同,從而投射到外界的表現?

一些名師的教學,根本不是心靈的喚醒,而是技巧,甚至是一種教學陰謀,目的是讓學生服從,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而不是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知識興趣和學習能力。真正的高效課堂,首先是心靈課堂,是師生融入其中,共同探索知識,感知提升的過程。教學的勇氣,首先來自於教師自我內心的直視,面對。

一位從沒有經歷過痛苦時光的教師,或者有過卻不以為然,此書就不適合了。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老師:他們不願意吧自己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但是,心腸軟的老師,並不多見了,到處是隻講技術只講效率的管理者。

教學技術方面:

就優秀的教師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重要的。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是誰。我只會在我經受不了檢驗的生命的陰影中,透過重重的墨鏡看學生---而且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瞭解我自己時,我就不能夠懂的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的、個人意義上吃透學科。

要充分地描述教師內部景觀圖畫,必須把三種重要的通道----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

對心靈溝通的內在渴求成為對外部聯繫的需求:我們自己的心靈舒適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會更加親密無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yzm6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