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精品多篇】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精品多篇】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精品多篇】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篇一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説,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説,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説,人們為尋求不斷髮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自由在哪裏?怎麼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麼不妨靜下心來,漫步於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遊》,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於天際。

《逍遙遊》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遊》這篇文章,在深入閲讀之後,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後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遊》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遊”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於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着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後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並深入學習《逍遙遊》一文後,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裏百萬裏。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於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鬥之動力。

“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遊》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脱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遊》為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脱時空的天地。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鈎心鬥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篇二

莊子內篇,《逍遙遊》為第一。可以説,此篇乃莊子之哲思代表,後六篇均可謂發端於此。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神人之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同時通過宋榮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這類以自己才智汲汲於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觀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以前説到逍遙,腦海裏總是會浮現出一葉扁舟,白衣飄飄的詩人獨立船頭,吟誦着千古名句。但讀了《逍遙遊》之後才發現,他們都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絕對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而那些詩人,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只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無為、聖人無名,與天道一體,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的,心中無我,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才能潛心學習,不畏險阻,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便有了真正的逍遙、絕對的自由。如今,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老莊思想,但要在實際生活中做到逍遙無為還是十分困難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積極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何不可,這是因為我們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導入世精神。《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自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會被看成是荒廢一生,碌碌無為。相比之下,老莊思想似乎更含消極成分。現代社會,人們物慾橫流,精神空虛,汲汲於功名,慼慼與利益,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適時讀一讀莊子的《逍遙遊》也許會給你帶來不少啟發。

我曾試想過,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還能否實現“無己、無功、無名”。如果有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們過這一種自由自在、不問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遊於四海之內。後來隨着閲歷的增加,我豁然發現,這樣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必是遊士,只要保持一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劃定了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祿,心有所屬,便不再沉浮,達到逍遙的境界。逍遙遊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並超越現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莊子生活在戰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不可能實現,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於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馬行空,無所羈絆,進而讓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並且《逍遙遊》語言奇特,想象豐富,清代文人胡文英評價説:“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後段如清風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魯迅先

生則説:“(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要保持一顆逍遙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篇三

直到人生過了40歲才第一次比較系統把老莊的逍遙遊通讀一遍,讀完之後,做個小結。由於知識有限,認識不足,恐貽笑大方,有讀到的網友,還請幫忙批評指正。

莊子以超乎常人認知的大魚大鳥開篇,極力描寫鯤鵬體型之大,並暗示到南冥的路途遙遠;同時點出鯤鵬遷徙南冥的過程雖然非常氣勢磅礴,但是也離不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寬大的海面及強的風勢助力。

接着提出風和水能發揮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條件,水要足夠深才能撐起大船,風要足夠強才能撐起大鵬的羽翼;而大鵬要飛到遙遠的南冥這種壯舉時小鳥和蟬這種小動物無法理解的行為,因為小實在無法理解大。

為了説明小和大的區別,莊子用朝菌和蟪蛄為例,説明了物種不同,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世界,比如楚國的神龜壽命非常長,500年對它來説也就是一個春、夏;上古的神木椿樹更是神奇,8000年對它來説也不過一個春、秋。更是拿平常人的壽命和800歲的彭祖相比。得出小的物種有時候是非常難以理解大的物種的,因為格局境界不一樣!

通過鯤鵬和蟬及小鳥、小年大年的強烈對比後,莊子轉而討論人(人才是莊子要説的重點),有三種人:才能能勝任一方的官員,行為合乎一鄉認可的鄉間能人,德行可以取信於一國之君可以治理國家的大臣,這三種人一般都自視甚高!但是這些人就像小沼澤裏面的小麻雀一樣罷了,他們離逍遙的距離之遠自不必説!這些人宋榮子就嗤之以鼻,後人以此評價宋榮子:“全世界都讚譽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全世界非議他他也不會沮喪”,因為宋榮子他已經做到能清楚認清楚自我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對於光榮和恥辱有自己確定的觀點。宋榮子雖然修為極高,但還是距離逍遙的境界甚遠!

轉而描述了御風而行的列子,雖然他們能做到乘風而行,相對於常人他們來去自如,但是也離不開風這種介質。距離逍遙的境界也還有距離!

所以莊子提出真正的逍遙乃是順應自然,把握六氣的變化,無所待地來回於無窮的領域。莊子於是提出著名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為了進一步闡述逍遙遊的思想,莊子描述了堯帝讓位許由的著名故事,堯帝認為“許由立而天下治”,而許由卻以“小鳥築巢不過需要一根樹枝,鼴鼠到河邊喝水不過飽腹而已”婉拒堯帝的美意,並提出著名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的理念!

接着莊子用肩吾與連叔的對話進一步闡述“神人無功”,肩吾其實代表普羅大眾,他們看不透大道,也理解不了大道化身的神人!

最後用莊子和惠子談論的有用和無用,進一步闡述了要拓寬思維,不可侷限於一些固定的認知,比如:大的葫蘆不一定內部裝水做容器,也可以外部裝水做舟浮游於江湖;樗不一定用來做家居也可以用來遮陰納涼。

總之逍遙的境界常人非常難以達到,但是常人卻可以從莊子詼諧的故事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就是我們不要侷限於固有思維,可以放飛思想,更寬更廣拓展我們的思路,有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篇四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於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於狹小,而對於一位飢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麪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羣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裏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闆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説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麼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慾,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捨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後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逍遙遊》。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篇五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 篇六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學説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

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4mjzz.html
專題